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企业资金的来源精选(九篇)

企业资金的来源

第1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科技型;融资;对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目前,制约科技型企业创新的一个突出矛盾是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结合。科技型企业是吸纳高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发展并搞活科技型企业对于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以及缓解就业压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其中既有科技型企业的内在因素,也有金融体系和政策环境方面等外在原因。因此,如何在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如何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整合、集聚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以及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源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内源资金是指企业内部运营产生的资金流,和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主要由企业内部滚存收益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组成。据有关资料显示,科技型企业只占我国企业总数的3%,却贡献了我国60%的专利和80%的新产品,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资料显示,80%的科技型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权益融资渠道,内源资金成为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而科技型企业发展时间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投入资金较多,科技转化为产品时间周期长且风险水平高,导致科技型企业普遍利润水平低,企业内部留存和滚存收益不大,加之科技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企业折旧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大。都导致科技型企业内源资金紧缺,内部筹资不畅,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外源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企业外部取得的资金,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贷款、资本市场筹集以及其他外部筹资。一般来说,由于科技型企业在内源资金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时才从外源进行融资。目前,由于科技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上市并在资本上筹集资金,真正占外源融资主渠道的还是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由于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2011年以来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国家金融政策偏紧的大环境下,对科技型企业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条件,往往找到了好的投资机会也贷不到资金,科技型企业融资良性局面难以形成。近年来,风险投资作为权益性资本在科技型企业融资比率逐步加大,但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刚刚起步,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企业接触风险投资的渠道少,造成很多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没有被风险投资发掘,风险投资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内部融资需求。

二、对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科技型企业管理者对融资工作的认识是前提

首先,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融资观,企业融资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资金需求进行资金筹集,避免过早筹集而造成资金浪费和资金利息损失。其次,要树立内源资金资金机会成本的观念,内源资金虽然不需要支付资金利息,但其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其资金机会成本往往高于外源资金利息支出。再次,要树立最佳资本结构的筹资搭配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内源资金和外源资金并没有前后之分,企业要根据自己发展的阶段以及内外资金源情况来确定筹资比率,在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内源资金和外源资金比率不同可导致企业报酬率的不同。所以,通过不同的筹资组合来确保企业始终保持资金成本最低。

(二)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是根本

当前,我国提出企业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科技型企业也不例外,在融资渠道上科技型企业首先要不断发掘内部资金潜力来满足发展需要。一要增收节支。增加收入可以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在收入变现的情况下增加企业的现金流,而降低成本费用可以减少企业资金外流,增加企业的利润留存,所以科技型企业要千方百计抓好内部资金的“双头管理”,通过增收节支手段来提高内源资金对企业融资的“满足率”,在解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也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二要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减少应收账款、加大清收力度,发现风险并及时预警,不断将应收账款坏帐风险降低在最低限度内。要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库存或实行零库存管理,避免资金积压造成的资金沉淀,也防止存货过期而造成的损失。在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薄利多销”政策的体现,在科技型企业普遍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进而增加企业利润留存和积累。

(三)完善外部融资服务体系是关键

科技型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源性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不足。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要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柜台交易、创业板等多种渠道。要进行新的制度设计,规范企业融资行为,逐步构建一个能够集合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包括资本市场和银行、企业三方面资源的一个公共金融服务平台,以解决企业融资中的瓶颈问题。要大力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票据贴现、咨询业务以及贷款转让业务。同时要设立贷款再担保机构,发展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业务。规范科技型企业与银行及其贷款担保公司的借贷保关系,加强贷款担保公司风险控制,逐步建立起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服务,通过财政资金的形式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引导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带动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投入,通过多元资金投资的拉动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不断促进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玉明、邓志钦、燕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与资本结构优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

第2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结构 融资局限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81-03

中小企业对于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创造社会财富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都有极大贡献。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达1200万户以上,占企业总户数的99%。根据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产值约占全国GDP的60%,不仅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更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1.中小企业的界定。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一个概念,对中小企业含义的界定离不开与大企业的比较。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具有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资源占有和配置处于劣势,不具有支配地位等特点。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2.融资的含义及方式。融资即资金融通的意思。融资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指资金的双向互动,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两方面,即既包含资金的来源又包含资金的使用。狭义的融资指资金的融入,仅讨论资金的来源问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缓解资金紧张或是满足持续经营的资金需要,从自身经营情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经过合理预算和决策,通过一系列方法、渠道筹集资金的行为,就是本文所讨论的融资。

企业的融资方式依据不同标准有若干种划分方法,较为流行的一种企业融资方式化分方法是从融资主体角度进行的三层次划分法:第一层次,从融资来源角度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第二层次,外源融资按照融资过程是否经过银行等中介机构,并考虑中介机构在其中的作用而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第三层次是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方式进行的进一步细分。

二、山西省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

1.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概况。

(1)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概况。根据平定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小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和服务价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0%左右,税收约占全县税收总额的50%,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75%以上。但是,目前县域中小企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规模小,积累少,融资渠道狭窄,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2)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本次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平定县支行,调查选择了50家成长期中小企业作为调查样本,年产值在200~5000万元之间,2011年产值合计约7.3亿元,占全县GDP的13%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调查方式采取了问卷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调查情况的整理分析,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自筹资金在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资本金、留存和内部集资三个方面。截至2011年12月末,50家被调查的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为8.6亿元,其中自筹资金达5.9亿元,占比68.6%.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增加2.3亿元,增长36.5%,其中自筹资金增加1.6亿元,占比为69.5%。自筹资金增加主要是资本金扩充、企业盈余增加、股东及内部职工集资等,这说明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第二,外源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民间融资。2011年12月末,50家被调查成长期企业外部融资规模为2.7亿元,其中银行(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2.15亿元,占比80%;民间融资0.55亿元,占比20%。借款银行贷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仅有8家企业从商业银行得到6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第三,成长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企业负担较重。成长期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主要从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平均利率在9.8%~13.12%之间,远远高于商业银行8.5%~9.2%的利率水平。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利率在15%~30%之间,利率负担更重。较高的融资成本,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和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

第四,成长期小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最低。调查显示: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15家企业获贷成功率为83%,产值在500万元~2000万元的20家企业获贷成功为56%,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15家小企业获贷成功率为40%。大多数小型企业由于信用等级较低、可供抵押的资产数目有限、担保难落实,银行对此类企业不愿意提供信贷支持。

第五,民间融资是成长期中小企业解决其融资困难的一种无奈之举。2011年50家被调查的成长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规模为0.55亿元,占到其外部融资规模的20%。在银行贷款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则是他们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如果企业经营形势较好,业主信誉较强,很容易从民间融资市场上或小额贷款公司筹措到资金,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只能在无奈之时弥补一下暂时的困难,一旦企业资金压力减小,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归还民间融资。

2.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特征。

(1)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有限,融资渠道极其单一。从上表中看出,平定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自筹资金、国家扶持资金、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贷款等,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中小企业在面临资金紧缺时首先依赖内源融资,靠企业主出资、企业内部积累转化等方式渡过难关,但由于企业主资金有限,内部积累不足,因此内源融资方式中,自筹资金成为主要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方面,适合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匮乏,平定县的证券市场落后,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资金。综上,除金融机构贷款外的其他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有限,不能形成有效补充。

(2)对民间借贷机构等非正规融资渠道有较强依赖。根据信贷配给理论,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记录不完善,经营信息相对封闭,容易遭遇来自银行的“信贷配给”,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并且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复杂、耗时长,与中小企业时效性强的融资需求产生冲突。以上因素迫使中小企业在等待这些银行贷款的同时主要求助于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虽然民间借贷损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且融资成本往往高于金融机构贷款,但其因手续简便,切合中小企业应急性的融资需求,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3)在外源融资渠道中,以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为主。在外源融资渠道中,金融机构贷款是平定县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量远高于国有银行及商行。银行贷款的标准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规模等等,国有银行的标准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的,而农村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对于平定县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易从中获得贷款。

3.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方式选择不仅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还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正是随着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

(1)企业自身发展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融资需求也越大。在内源融资方式可提供资金量一定的前提下,规模越大的企业越依赖外源融资方式。同时,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稳定性越强,可提供的抵押、担保就越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故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贷款可得性增强,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量增大,对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的依赖性减弱。另外,企业规模也是企业上市发行的一个基本指标,只有达到了一定规模,企业才能通过发行股票等直接融资渠道筹集资金。

平定县中小企业的数量远多于大型企业,而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经营信息闭塞,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记录不完善,因此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平定县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中小企业遭受信贷配给,难以获得银行等中介机构的贷款。

(2)外部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外部因素由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组成,包括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法律政策环境,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环境,投资者环境等等,涉及方方面面。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还存在着联动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假如平定县中小企业面临的国内市场环境恶化,会造成投资者信心减弱,投资机构投资速度放缓,银行等中介机构也会减慢贷款速度,减少放贷规模。受此种外部环境影响,中小企业的直接、间接融资渠道都将受到阻碍,融资将更加困难。

三、完善平定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1.增强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培养危机“抵抗力”。

(1)中小企业应努力提升自我积累能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对内源资金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内源资金对于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意义非凡,它不仅为企业的经营运作提供了最初的资金来源,而且还极大影响着企业今后可获得的外部资金规模。同时,内源资金与其它资金来源相比可得性好,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在时间上、数量上都具有很强不确定性的资金需求。当危机来临时,内源资金更是以筹资速度快、使用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企业摆脱困境的首选投入资金。故而,对平定县中小企业来说,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积累能力,拥有一定的内源资金作为生产经营的资金留存,才能形成良性发展,在获得内源资金支撑的同时,得到包括外部资金供应者在内的整个融资市场的支持和信任。

此外,中小企业应建立起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具备自我积累能力的长效经营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定县中小企业的效益如何、能否长久存活,关键看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因此,中小企业应转变经营思路,采取市场导向型的经营策略,选择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进行生产,将有限的资金用出效益,这样企业的自我积累才有资金支持,企业也才能获得内源资金的支撑。

(2)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自我积累。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各项法律法规可以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税收优惠等政策可以增强中小企业自我积累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为其它融资渠道的资金供应者作出示范及表率。政府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可采取降低税率、提高纳税起征点、减免税收等方式,由此可以达到增加企业税后利润的目的。企业的税后利润增加,可用于自我积累的资金相应增多,同时企业可以选择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改造,以达到增产创收的目的,形成自我积累的持续良性发展。除税收优惠措施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来帮助中小企业积累更多的内源资金。

2.加强金融机构建设,完善间接融资渠道。现阶段,平定县中小企业存在着高度依赖债务融资的特点,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为重要的外部资金获取方式,并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设、完善将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1)商业银行应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授信方式。目前,平定县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十分薄弱,原因主要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不透明,经营效益不高,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担保、抵押品,商业银行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要冒着较高的本金和利息不能收回的风险。但考虑到平定县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资金的依赖,政府一直敦促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更是要求广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放款倾斜,加速放贷。然而,作为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只有开拓思路,从自身利益出发探索给予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新方式,自觉自愿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渠道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2)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供应量。现阶段,平定县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各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却相对薄弱,中小企业实际获得的信贷资金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为使这一矛盾得以缓解,政府有必要引入竞争,鼓励除国有商业银行外其它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供应量。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或可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中小金融机构定位于服务周边中小企业,对客户的相关信息了解较为深入,有助于缓解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继而降低信贷资金风险,提高贷款的积极性;中小金融机构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融资程序更为简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也更高。因此,以目前的情况,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造良好信贷环境。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信用状况不透明、经营风险高,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出借者,其本金和利息经常得不到偿还,这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主要障碍。在这种情形下,信用担保的存在使得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虽然债权人仍缺乏债务人能否履约的信息,但却对保证人的履约能力有充足的信心。信用担保实际上担任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用自身信誉证明、用资产作保证,为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等级,以解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信贷资金安全性的担忧,提高其向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明确了信用担保的重要作用后,有必要对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

就平定县的现状来看,首先应该鼓励民营商业担保机构的发展。目前平定县90%左右的担保都是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信贷担保机构实行的,它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民营商业担保机构占的市场份额则只有5%左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实行。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3

[2] 许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3] 熊三炉.论我国创业板推出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1)41~43.

第3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一、现金流量的本质

长期以来,现金流量被定义为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殊不知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个部分,笔者认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现论述如下:

1.现金流量是一种经济资源。现金流量实际上是现金的流动和结存,属于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一种资源。经济资源作为一般资源的子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部分。显然,现金流量构成资本资源的一种,因此它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2.现金流量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从上面有关经济资源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一般的经济资源都具有有用、有价值和增值等属性,而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经济资源的共同属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与其他类型的经济资源如固定资产相比,现金流量这种经济资源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实力。相对于其他会计报表项目而言,现金流量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二是灵活性。现金流量可以便捷地与其他类型的经济资源发生转化,比如用结存现金(现金净流量)购买设备,从而转化为实物资源。三是客观性。这主要是针对会计利润而言。会计利润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现金流量可以有效地避免主观性。

现金流量是个宽泛的概念。具体地说,现金流量可以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种,据此可将现金流量这一经济资源划分为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两类。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属于动态的资源,现金净流量则属于静态的资源。

二、现金流量主体与企业分配

任何资源都涉及主体即所有者问题,现金流量资源也不例外。现金流量资源具有不同的主体,各主体显然有着各自的利益。主体把拥有的现金流量资源投入企业,目的是为了获取回报。一个最基本的回报方式就是,企业将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以一定的方式返还给投资主体。那么如何返还?各个主体在返还时分别处于什么地位?这便是企业的分配问题。由此,企业的分配行为受制于不同的主体,可以看做是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协调。

现金流量资源各主体的地位来自于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包括债权投资和权益投资),如作为主体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做出贡献,如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国家和企业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则是通过行使社会管理功能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其贡献是间接的,却是不容置疑的;国家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大的环境,企业作为一个特定主体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小的环境,也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做出了贡献。广义地讲,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虽然存在差别,但它实质上也可以归为第二种方式。因为债权人和所有者正是通过投资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产生贡献。因此,现金流量资源的主体地位来源于各主体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贡献的大小。这样,将企业的分配行为理解为对现金流量资源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又与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事实上,对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这种经济资源,各个主体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比如国家,它参与企业的分配有其强制力作为保障。即使企业只存有账面利润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或者账面上出现亏损,仍可以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以税收的方式从企业那里分得现金流量资源。劳动者也一样,由于劳动者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从而分得现金净流量资源,不会因为企业盈利与否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为正而产生大的差异(指基本工资部分)。债权人与所有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债权人在企业的分配中的利益能得到更多的保障。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总是对应的,承担风险较大的所有者在企业的分配中享有剩余索取权也是理所当然的。企业本身也是参与分配的主体之一,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就可以视作对企业的分配。

至于分配的对象,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分配概念,将企业分配从狭义的对税后利润的分配扩展到广义的对息税前盈余的分配。我们也可以将分配的对象定位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源。这种做法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盲目依据账面收益进行分配,导致现金不适当地流出,从而损害企业的价值。这样一种新的提法适当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三、现金流量供求与企业筹资

现金流量资源最初来源于企业各种资金筹集,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从银行借款等。从本质上看,资金筹集的过程是现金流量资源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的过程。不过,这种流动是有条件的,即供求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均衡。企业的筹资得到实现是现金流量资源供求均衡的结果。

资源供求达到均衡的价格就是资本成本。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风险及其他约束条件不同,供求双方会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从而有不同的筹资方式便有不同的资本成本。从企业角度看,获得现金流量资源是需要代价的。各种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构成了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现金流量资源的供求均衡,主要是资源供求双方在资源供求的价格上达成一致的结果。因为均衡价格的确定更多地取决于供求双方,即使同一类型的现金流量资源,由于供求双方的不同也有可能存在价格上的差异。不过,它仍然受制于市场总体水平,不会偏离市场平均价格太大。

如果考虑机会成本的话,那么现金流量资源的价格也是不确定的。比如商业信用中的应收账款,当不存在现金折扣时,在信用期间内,现金流量资源的价格即机会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债务人何时归还这笔账款。不过,如果双方都是“理性人”的话,通常债务人归还款项的最佳时间应是信用期的最后一天。这样,该现金流量资源的“价格”又会接近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与上面所论述的均衡结果相吻合。

四、现金流量增值与企业投资

任何类型的经济资源都具有增值的属性。那么企业现金流量资源的增值如何实现呢?投资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当把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来看时,可以把企业的投资行为理解为谋求现金流量增值的一种经济行为,其行为的实质是通过有效的投资决策使现金流量资源的增值达到最大,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谋求最大的回报。换句话说,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力争获得资源回报最大化;或者资源回报一定时,谋求资源投入最小化。

关于投资概念的理解:传统上通常将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类。有学者把这一界定称为狭义投资理论,并提出投资还应包括无形资产投资和人力资产投资,称为广义的投资理论。事实上,如果将现金流量看成是一项经济资源的话,那么上述投资理论由狭义向广义的发展便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有价值的”。那么追求其增值便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投资行为正是资源增值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源增值最基本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出发,便可以将狭义的投资理论和广义的投资理论很自然地统一在一起,因为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还是无形资产投资和人力资产投资,其基本的目的都是谋求企业价值的增加,确切地说,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指现金净流入)。由此,我们还可以对投资概念进一步地扩展:企业的投资行为可以泛指谋求现金流量资源增值的一切行为。

五、现金流量配置与企业业绩评价

与经济资源概念密切相连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配置。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研究现金流量资源的配置便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资源配置的关键是配置的效率,而效率是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研究现金流量也要研究现金流量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即要研究其业绩的评价问题。

企业的业绩评价问题可以理解为,考察企业的现金流量资源配置得是否有效率。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针对过去,另一个层次是面向未来。先看第一个层次。在特定的时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会以一定的经营成果显示出来,表现为特定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状况(当然,现金流量状况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但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属性,将现金流量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结合企业的各种资源投入,包括现金流量资源及其各种转化形式,通过计算和比较,便可以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是否有效率做出判断。这种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的效率进行评价还只停留在宏观的层次上。如果具体到某一特定项目,同样可通过研究现金流量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率来进行评价。还可以据此对各个不同的项目进行比较,在不同的项目间作出取舍,及时调整投资决策。当然,效率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为弥补其不足,我们可以将它与净现值等绝对指标结合起来,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第4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企业年金 保障和激励功能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一、企业年金的概念及定位

1.企业年金的内涵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

2.企业年金的定位

企业年金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企业年金与公共基本养老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一起构成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企业年金也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在在人才争夺中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员工在企业中发挥出更大的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进而成功的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

二、企业年金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战略目标是通过对员工管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即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稳定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能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卓有成效的企业福利制度和激励手段,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手段。

1.企业年金有利于增强企业薪酬体系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年金作为企业薪酬体系的一部分,它把本来属于当期的收入延期到未来支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短期效益的薪酬体系,满足了员工的工作安全感的要求,从而增强了企业薪酬体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企业年金能够增加员工的就业安全感,稳定人才。企业年金实际上就是把员工本应当期支付的一部分收入递延到雇员退休后支付。根据不同的企业年金制度,员工在退休后可获得的延期收入与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年限有关,工作年限越长领取到的退休收入越多,而且员工未来获得的退休收入总和有可能高于员工支付的缴费总额。因此员工要想获得企业年金的参与权就必须在企业中工作一定的年限,如果他们提前离开企业则会损失一部分收入。这就起到了稳定企业员工队伍的作用。

3.企业年金制度与员工的绩效挂钩,激励雇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年金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种福利形式,这种福利形式与员工个人绩效挂钩,绩效不同的员工获得的延期收入也不同,这就在长期上激励了员工,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年金制度是作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而存在的,是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员工福利制度,属于企业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员工福利计划是企业年金的载体。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企业年金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许多企业在寻求建立企业年会制度的背景下,不断突破企业年金制度本身的保障价值,逐步探索企业年金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之间的联系,以构建符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现代企业年金制度。

三、有效发挥企业年金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价值的建议和思考

1.建立科学、公平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员工绩效直接关系到企业年金投保水平的高低,在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是保证企业年金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在打破传统的薪酬平均主义的基础上,反对企业年金制度受益的不公平,防止企业年金管理歧视现象的出现,即以员工的个人偏好来决定企业年金的受益者。企业年金受益的不公平,管理的不规范易造成员工的怠工,滋生不满情绪,破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弱化企业年金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功效。可见,公平合理的考核结果才能让个人充分享有高绩效带来的年金奖励,才能进一步夯实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要与企业文化挂钩,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挂钩。企业年金制度是同时具有保健和激励的双重功效的福利制度,具体到企业中就是同时具有稳定员工队伍和激励员工的作用。究竟设计何种功效为主的企业年金制度,就需要企业进行选择。发达国家中,美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侧重于向外部劳动力市场争夺人才,在企业年金的设计上更强调制度的激励作用;而日本企业劳资关系的特点是年功序列制,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开发和激励,保持其内部员工的稳定。所以,日本在企业年金的设计上更强调制度的公平,从而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忠诚度。当然,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快速成长期企业更需要激励功能的年金制度,稳定时期的企业则可能对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有更大的需求。我国企业管理者需要从人力资源战略角度出发,找出最适合自身企业的年金设计方案。

3.加大宣传沟通力度,转变员工对企业年金保障作用的认识。企业年金是建立在利益相关机制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之所以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因为企业对员工利益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态度和回应程度,进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当然,若员工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则企业也不会重视员工养老保障的利益诉求,企业年金就是体现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这种相关利益关系。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虽然大部分员工认识到企业年金的保障作用,但把企业年金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部分来看待者还为数不多,可见,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了企业年金保障与激励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企业年金保障作用的认识,引导员工在未来生活保障与眼前现金收入之间做出合理决择,无疑对发挥人力资源战略中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都集中在设备、工艺等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面,而忽视了人才招聘、人才开发等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问题。其实,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可以指导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有利于减少在人力资源上的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机会成本,保证企业全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因此,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与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反复研究,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可以采用企业改扩建投资项目评价的“有无”增量法来间接计算和评价。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基本要素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是指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投资而增加的有关收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和回收流动资金收入。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包括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和新增其它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是指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的收回额。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和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其中,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括人力资源离职管理费用和使用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主要是离职补偿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基本工资等人力资源维持成本和奖金、奖励等人力资源激励成本;其中,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招聘、寻求等)投资支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深造等)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源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投资支出,它又可分为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支出两种类型。二、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性质分析 若按照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应直接进行预测和计算,即应直接预测新增企业业务收入、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等基本要素。但是,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总收入是企业中包括新的和原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共同创造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人力资源投资后所新创造的收入是难以计量的,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是在原有人力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创造的业务收入准确地区别和分离开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准确地区分,其工作量和难度往往超过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本身。除非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全部用于新建一个地区销售分部,那么,这个新的地区销售分部的销售收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但是这种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和一般性。另外,由于企业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混合性的,把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准确地区分开来,也是非常牵强和困难的。由此可知,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和收益性支出是不能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的。 尽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与收益性支出难以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但我们可以利用“有无”增量法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和企业改扩建投资均是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业务收入难以分开,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难以分开,所以,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由于企业改扩建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是“有无”增量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1)也可以采用“有无”增量法。“有无”增量法是用“有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减“无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得出增量净现金流量,对增量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根据增量净现值大小来判断改扩建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方法。三、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根据“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为:首先,预测并计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其次,计算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与流入量(增量);然后,计算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最后,根据净现值

第6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融资渠道;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155-03

在当前中小企业外源融资难的社会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要立足自身的经营规模,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增强盈利能力,拓展内源融资渠道,创新内源融资模式。本文重点梳理研究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渠道和模式,以供实践参考。

一、内部现金流融资渠道

内部现金流是指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内部现金流是内源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小企业要发展,必须保证其有足够的内部现金流,要科学制定股利政策、折旧政策和纳税筹划。

(一)留存盈余模式。留存盈余融资主要源自企业内部正常经营形成的现金流,是企业内源融资传统的重要模式,而且融资成本低、风险小、方便自主,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向股东配股。从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留存盈余融资是企业成长阶段的首选融资方式。企业在创业期间规模较小,赢利较少甚至为负,获取银行等外部融资渠道的资金比较困难。所以,只有通过留存盈余融资才可以得到方便自主、风险小的资金。特别是那些前景看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股东也会为获得长期的利益而愿意放弃股利分红或者少拿股利分红而继续增加资本金。

(二)折旧模式。固定资产折旧融资其实是一种企业自身对机会成本和对折旧方式造成的前期差价的利用。折旧具有“税收抵挡”的作用,被称为非债务税盾,但其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运用还不充分,企业的融资决策常常与资产折旧因素无关。在金融危机这样特殊的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狭窄。如果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折旧的抵税效应获得内源融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资金压力,从而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应提高中小企业的资产折旧率,并按照行业或地区为中小企业设定不同的资产折旧率。例如,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中小企业的资产折旧率应高于其他行业,这样可以提高这些企业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和自身积累能力,并通过非债务税盾缓解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资产折旧率应高于东部地区.这样可以提高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能力,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纳税筹划融资模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税负也较高,不能享受到实在的税收优惠,无法利用税收筹划增强内源融资能力。因而,中小企业纳税筹划获得的税收利益就显得更为重要。税务筹划在给中小企业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调整,重视企业相关制度,科学准确判断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防范纳税筹划风险。中小企业要合法合理地运用各种纳税筹划技术进行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并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可靠性进行计量,估计纳税筹划风险,在战略上把握纳税筹划策略的风险程度,使企业针对变化能及早采取应对措施。经营战略决定纳税筹划的边界,但有时又必须根据纳税筹划的需要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企业尽可能地享受税法提供的优惠政策,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二、存量资产盘活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往往会形成呆坏账、存货积压、资产闲置、资金周转不灵等情况,造成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差并占用大量资金,使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存量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是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主要模式有:

(一)现金管理模式。中小企业要提高现金的使用效果,加速现金周转,应尽快加速收款。企业加速收款的任务就是要使顾客尽量早付款,并尽快将这些付款转化为现金。中小企业应设法减少客户付款的邮寄时间,减少企业收到客户支票及兑付的时间,减少资金存入自己结算银行的时间。具体可以采用集中银行、锁箱系统等措施。中小企业在在现金支出时要合理运用现金“浮游量”,可以适当减少现金数量,节约现金,为企业内部提供现金流。

(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流动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但若不能及时变现,也会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和产生坏账的隐患。目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即应收账款转让是一种常见的理财行为,它不仅有利于加速应收账款变现,规避坏账风险,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以低成本筹集资金的新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发挥应收账款促进销售、增加收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合理制定应收账款政策,尽量降低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减少坏账损失,盘活应收账款资金,降低企业风险。

(三)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主要包括就地仓储融资、信托收据融资和质押单存货融资三种形式。一是就地仓储融资,银行根据协定雇用第三方(通常称为就地仓储公司)充当存货控制人(银行)的人来管理存货。二是信托收据融资,借款人将货物存人公开仓库,或就地保存但无需第三者参与货物保管,当货物销售后,借款人当天应将销售收入转到贷款者账户。三是质押单存货融资,是近年来国外银行普遍开展的存货质押贷款业务。存货质押融资适用于质押、仓储方式可实现转移占有的贸易流通类企业,可满足中小型商业和贸易企业的融资需要。

(四)出售或盘活资产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时,通过变卖多余和低效的资产,可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同时还可以改变企业的经营结构和方向,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出售资产融资可让中小企业凭借本身的资产来满足其短期或中长期的集资需要,能使企业充分运用资产,使资产与负债互相配合,并满足有关流动资金的需求。对不存在实体形态的资产,如专利权、经营权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出售或盘活进行融资,从而实现企业资产价值的充分利用。随着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盘活资产融资可容易实现比如某企业拥有汽车这一实物资产,他以前只能通过变卖汽车获取资金,现在可以以汽车运营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来融资。这种新思路、新融资技术推动资产融资进一步标准化、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资产融资的高级形态,带来了整个融资技术的提高。

三、内部债务融资渠道

内部债务融资,即企业通过向员工、股东、关联企业、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借款而取得相应资金,包括内部集资、应付账款融资、预收账款融资等形式。

(一)内部集资模式。吸收员工入股,一方面可以缓解资金的不足,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公司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职工可以通过持股参与企

业的决策、管理、监督,有利于企业的民主管理,增加企业的经营收益。有的中小企业以借款的形式向员工或股东集资借款,并按双方约定支付固定利息。这类融资的企业往往资金异常紧张,员工集资款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如企业不能扭转的局面,集资员工很可能不能如期收回集资款。这种集资方式在早期的国有企业出现得比较多,而现在,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存在,员工集资款项存在风险。一旦企业经营恶化到一定程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因为内部员工的不稳定而迅速下滑,而且会因此走向极端。因此,中小企业内部集资融资要遵守相关财经法规,正确使用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避免风险。

(二)应付账款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是指在规范的商业信用行为中,债权人(供货商)为了控制应付账款期限和额度,往往向债务人(购货商)提出信用政策,它是债务人(购货商)的一种短期资金来源。当中小企业自己的综合资金成本高于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时,则应选择较低的成本,即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要承担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就要放弃现金折扣;当中小企业自己的综合资金成本低于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时,仍应选择较低的成本,即本企业自己的综合资金成本,放弃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要放弃商业信用的资金成本,则要享受现金折扣。应付账款融资最大的特点在于易于取得,而且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种持续性的信用形式,并且无需办理筹资手续和支付筹资费用,它在一些情况下是不承担资金成本的。应付账款融资的缺点在于期限较短,放弃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很高。

(三)预收货款融资模式。预收货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完全或部分货款。预收货款是销货方按照合同或协议规定,在发出商品之前向购货方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行为。即卖方向买方先借一笔款项,然后用商品归还,对卖方来说,也是一种短期融资方式。预收货款通常是买方在购买紧缺商品时乐意采用一种方式,以便取得对货物的要求权。而卖方对于生产周期长、售价高的商品,经常要向买方预收货款,以缓和公司资金占用过多的矛盾。

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融资合法、方便,融资成本低,限制条件少,属于一种自然性融资,不用做非常正规的安排,也无需另外办理正式筹资手续,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值得运用。

四、内部股权融资渠道

内部股权融资即利用中小企业现有股权及投资形成的股权资源来融通资金,包括股权出让融资、内部资本市场融资等模式。

第7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正经历着重大转型时期,未来经济政策以及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向就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具体到金融领域而言,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尤其是金融资源的机构性配置将成为金融转型研究的重中之重。从现实来看,多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加上金融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也阻碍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本文在简述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哪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融资源;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结构调整

说到金融不得不提到金融资源,这一概念大体上是指能够流通的货币资金和证券,社会成员和政府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信用借贷也算作是金融资源,他们都能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带来收益和增值。

1 金融资源的配置与国有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格局仍然是国家或者政府掌握金融资源,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大部分还都是国有控股,实质上还是国有企业的性质,最近几年,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浪潮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变国有控股为真正的股份制企业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实际上也只有这样,让商业银行之间真正的在市场当中竞争起来,金融资源的配置才会更为合理,金融资源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不仅他们的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管,而且还受政府指挥,全国金融系统的业务操作基本一致,金融资源的分配也呈现松紧一致,而无原则可言。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我国金融制度性质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原因,国家政府掌握金融资源的状况改不了,这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国有经济,这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还是国有经济的形成还是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建设项目的资金到位后,缺乏健全的运营资金配套管理,使得国有企业的流动资本匮乏,只能靠银行贷款,导致大部分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发改变。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很难赚到钱,甚至有些企业会严重亏损,但是国家又不能让自己的企业破产,只能继续维持,这样使用国家信用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困境成为了唯一有效的办法。国有企业利用国家信用进行贷款、发行股票筹集资金,靠外部融资救助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改变,导致亏损的根源没有去除,还是要走之前亏损的老路。

2 金融资源配置与民营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低,非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尤其最近几年非国有企业的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非国有企业多年来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贷款难,股票融资更困难,招工难,属于在夹缝中前行, 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存活发展容易得多了。东莞国资委主任任洪杰昨天在1月6日的分组讨论上说,东莞国有经济对于全市经济的贡献不到3%,比较低。”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金融资源有限,而且信贷资源的配置受到计划与市场的双重约束。一方面,由于所有制关系的不兼容,或是所有制歧视,使得金融资源流向享有特权的政府部门,主导产业,主体经济部门;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银行的为来发展必然向着商业化方向前进,必然也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民营企业自身的弱点导致其融资的困难。首先,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规模都比较小,而且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经营状况未来发展不稳定因素较多,不容易掌握其前景;其次,民营企业通常情况下缺乏合适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活动,因此,大银行愿意为那些国有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 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省际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极为不平衡。就省际之间来说,发达地区比如:浙江,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其财富和收入分配均严格高于欠发达地区,这就会导致在金融方面较为严重的信贷和资本形成的结构性差异。另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地区贷款占比相差很大,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本的转移来加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贸易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工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大量吸引着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向东部转移,形成了现在东部劳动力过剩,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紧缺的局面。目前的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都逐步向东部集中,由此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大量的资源输入能否真正的经济增长剩余,西部地区是否能分享到这种剩余,如果不能,那么怎样的金融机制设计才能实现这种分享呢?

4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几点建议

首先,深化金融产权改革,这既是从根本上保证金融资源配置有效率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从长期保障金融资源配置稳定的关键所在。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企业的负责人既是老板又是官员,他们的经济决策既要实现预期利润,又要达到政策目标,这样一个既缺乏独立自,又缺乏商业性的企业,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阻力。

金融资源的配置要以商业性金融为主题,商业性金融是指以商业性盈利为动机驱动的金融活动领域,一般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来从事和经营。

第8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1. 前言

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人才的使用效率;从微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危机

2.1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订单减少、效益下降,企业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都心存疑虑,既要担心企业会不会破产,又要考虑自身会不会失业,无法专心工作。裁员也是降低企业凝聚力的另一原因,企业大量裁员,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和团队的稳定性【1】。此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企业通过减少员工的娱乐和差旅费用降低企业资金自出,降低了存留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2.2加大了员工管理的难度

企业面对金融危机被迫采取的裁员和降薪等应急管理手段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压力和考验。一方面裁员行动给企业员工带来打击和恐慌的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形象,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2】。另一方面降薪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困难。由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绩效管理,造成薪酬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绩效和薪酬管理中操作难度较大。

2.3加大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

为了迎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企业根据世界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不断改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随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无法估算,企业在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时缺乏科学性和确定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

3. 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策略

3.1更新理念,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企业要想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更新管理理念。传统的、粗放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积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裁员、降薪等行动制定可靠地制度保障,保证裁员和降薪行动顺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

3.2加快改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逐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推进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形成。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推进薪酬变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和集体进行激励,以高额的奖金刺激企业员工努力获取订单,不断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改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员工个人的考核机制,实现绩效考核的全员化和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员工打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绩效。

3.3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

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选聘最优秀、最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另外企业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既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也要注重对员工进行世界经济形势的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3】。此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性调整,在健全的裁员制度的保障下,削减部分员工,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

3.4重视文化,积极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意义重大。企业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积极进取的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员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整体利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浅谈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29),201.

第9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金融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也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步伐快的产业,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而成为现代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因此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成为金融业界的共识。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具有竞争性,竞争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成为低成本的领先者或者研发出差别化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开发金融企业的特殊技能或核心能力,这就意味着金融企业必须要依赖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因为他们具有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能动特性。因此,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力开发,离开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难以为继。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金融企业的管理目标是由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中,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金融企业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能力素质,理解管理者的真正意图。其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在金融机构中,作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需要有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作为保障。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组织体系更健全,能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遇,更好地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是金融企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金融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先进的技术及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先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配合和开发先进的金融技术,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使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企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二、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大部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都出身于传统的人事工作部门,他们将一些落后的人事管理理念和方式带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习惯于将自己传统的观念灌输给员工,认为员工必须服从于领导,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员工的理解,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使员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被员工真心地接纳。这种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发展,也阻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问题

很多金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详细的合理规划,在制定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盲目地追求简洁便利,使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造成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高效率运作具有重要影响,而所谓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是使员工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同时,一个工作挑战性越高,未来发展前景越好,薪酬分配越公平合理,就越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当下,大多数金融行业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薪酬分配不合理及结构单一的问题。例如,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工资和奖金随意发放的现象,过于重视部门领导的个人意愿,缺少对员工个人业绩的正确评价,没有达到激励应有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损失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业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部门对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担心投入大量培养经费后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会流失。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培训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仅仅几次讲座不能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误区,培养效果不佳。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员工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对其他方面的培训涉及很少,使员工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认知与规划。另外,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培养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合理,只是注重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希望运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培养的缺乏导致了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匮乏,这种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我国金融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 “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单位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本,认识到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就需要从理念着手,站在员工的角度和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角度,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实现金融企业人才队伍的充实,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应树立公平竞争、人事相宜的管理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支撑下合理选用适宜企业良性发展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争的过程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标,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制订有效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金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制订和实施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设立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库。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总数量仍将会增加,业务种类和规模也有望继续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会更为激烈。为此,应当依据金融行业今后发展的走势,早做策划、早做准备,加大对重点人才的吸引力度,制定科学的人才选聘机制,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金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业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之前,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金融企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金融业应采取全面的薪酬体系,对员工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要合理公平。首先要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严格依据按劳分配、按能分配的原则,做到公平分配。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应做好绩效考核的工作,对业绩突出及贡献较大的员工实行奖励制度,实现人才激励机制的目标。其次,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时,还应该格外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激励机制的制定要注重其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除了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还应给予员工人文关怀,加强精神方面的激励,充分发挥激励的效力,使企业得到员工的认可,同时达到金融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构建新型的金融业人才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在金融行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构建一套新型合理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增强其适应时展的需要,已成为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连续性开发,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以及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建立现代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对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强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培养、金融技术创新等支持,为金融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各金融机构要对培训加以重视,构建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联动。各个金融机构要制订适宜自己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规划,尽力改善自身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训模式,形成多元化并且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中与员工的互动,达到培训的目标。此外,除了加强员工基本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新技能和新知识的教育,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帮助员工合理规划其职业生涯。还要合理规划培训和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注重短期培训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计划,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从而多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应注重金融人才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以适应各类用人机构的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以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为载体进行个性化、专门化的培训,从而提升金融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当下,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尚未完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冲击,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要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通过改变理念、完善体系、增强培训等方式,做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尽力挖掘员工的潜能与价值,保证金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为使我国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与管理,只有具有了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才能确保我国金融企业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张爽.中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06).

[2]苏继新.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07).

[3]王继红.现代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