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精选(九篇)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

第1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我国的农村合作社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将由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我国的农村合作社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它既不同于企业法人,又不同于社会团体,也不同于行政机关,自有其独特的政治性质和法律性质。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的人民公社,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洋溢着朝气蓬勃,但又隐藏着危机与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低级的农业合作组织逐渐被更高级的其他形式所取代,在现阶段,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彰显着必然性。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在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以及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社对于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的优势

 

1.合作社具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 农村合作社为了农村和服务农村的特点使其成为农民喜闻乐见一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它获得农民认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经营生产的积极性,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农村合作社是基于农村特色资源有农民自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组织形式,这种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奠定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基础,并且给予合作社农民更多的自由话语权,在无形中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改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

 

2.不断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促使了农业生产、经营、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链接。这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利益互补,也解决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深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和推动经济发展 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力载体,其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建立农村合作社可将农村闲散农户集结起来进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的经营生产标准、统一的经营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的农资供应,为打造农村优质品牌,推动农村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社的广泛普及,农产品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大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4.实现了农民稳定收入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是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社中的购销大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和稳定宽广的供销渠道,便于引导合作社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改善经营策略,秉承“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原则,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民的稳定收入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后,人均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

 

二、建设农村合作社和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策略

 

1.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问题是当前农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虽然合作社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独特优势,但缺乏资金保障的农村合作社缺乏发展动力。鉴于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根据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建立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将有力推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定期进行财政拨款以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也可以在贷款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三是对于合作社建设项目申报与申请资金支持应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建立资金扶持相关长效机制,如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贷款条件与贷款手续办理适当放松,比如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担保制度。

 

2.有效加强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 农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因此,农村合作社发展应高度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建议,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实现健康、和谐与稳定发展。首先,农村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建立合作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任务,并及时解决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推动合作社工作有序推进。其次,应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高效处理合作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管理机构作用,为合作社发展给予正确引导与支持;要强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实现优质发展。再次,强化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农村合作社要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 国家的领导、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外在因素,要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单靠外力是不行的。因此,农村合作社应从以下两个途径强化自身建设: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合作社社员队伍。人才是支撑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合作社的层面管理,还是生产经营、实践操作,都需要具有娴熟工作经验与高超工作技能人才来支撑。特别是管理层面,专业管理知识、实践管理技能及综合文化素质必可不缺。第二,合作社应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拓展经营与服务领域,以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占领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4.要因地制宜地兴办多种类型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类型繁多,一切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社类型都可借鉴。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村应不拘泥于单一合作社建设,要根据自身发展实况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兴办多类型合作社。首先,可建立综合合作社。其次,可建立专业合作社,如购买供应合作社、营销合作社、供销服务合作社是其主要类型,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可以建立服务性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有信贷合作社、医疗保险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三、结语

 

农村合作社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大发展具有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优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农村合作社,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农村合作社符合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农民群众的主观诉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势必会以崭新的姿态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为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普哇措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第2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尤其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我国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展现出中国的经济实力。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自然能源矛盾的不断加大,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复杂化,竞争较为激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时期。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了在新常态下,应当以稳定经济发展、巩固经济建设为目标,不断改善经济结构,通过拉动内需来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在新时期下,我国仍然要注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

(一)供求关系倾向于卖方市场

随着交通以及经济渠道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农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也使得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经济时代中,农产品主要以买方市场为主,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农业的整体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供求关系更加倾向于卖方市场,这使得我国农业产量和新品种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经营方式实现多层次

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最为重要的经营模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了新常态时期,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也满足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经营方式方面已经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态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产生的家庭农产、合作组织等都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专业分工布局不断完善

随着农业商品化模式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逐渐升高,因而在专业分工方面也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产销模式逐渐脱离,在种植与加工过程中,专业分工更加清晰,以合作的方式提高了生产规模与效率,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当前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更加广泛,其中以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影响力最大,这也使得农村与市场的接触力度更强,使得农产品更加深入到消费市场中。

(四)农民增收来源多元化

发展农业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渠道,农业发展程度与农民的收入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农业逐渐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这极大程度地平衡了我国城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政策上的倾斜也使得农民的增收来源更加广泛,农民不仅有补贴,同时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中,农民务工已经固化,这在很多地区,农业已经成为了农民的额外收入,农民的个人收入有了极大程度地改善。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经济新常态下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面对更多的挑战,但是同时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了更多有利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外部因素

在外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了政策因素和金融因素。在政策因素方面,我国始终以发展农业为建设国家经济的根本,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出惠农政策,来助力于农业的发展。政策上的优势,使得农业在投入方面更加有保障,这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人,使得农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金融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金融业对于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这实际上是与政策影响因素相关的,我国注重在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整,注重以金融的定向调控来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并不断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资金,在农业融资方面不断“亮绿灯”,使得社会资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运用空间不断加大,这也实现了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因素

在内部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土地和科学技术方面。土地因素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采用了土地流转的经营模式,包括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市场化建设等内容,促进了我国农业在面向市场,这也使得农民在农业发展中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当前新型农业的发展尽管只占据了农业生产的一小部分,但是其所发挥的经济价值和作用却是无法被估量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得农业的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不仅减少了农民的生产负担,减轻了劳动力支出,同时在农作物品质和管理上也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

三、新常态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在推动农业与农产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力巨大,且十分明显和有效,面对与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业的发展层次和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永动力。因此,我国需要不断推动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断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研究模式,注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能够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从而来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科技助力;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体制结构,要基于政府的有效引导,不断加强和突破多方合作的新模式,注重发挥出产业、学院以及研究的优势,并以良好的管理进行辅助,从而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二)推动经营方式变革

当前的经营方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但是仍然难以避免大市场和小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而针对于这种情况,我国应当加强在经营方式上的变革,从而来进一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实力的提升。在经营方面上,仍然要注重创新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仍然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需要融合新的发展理念,如当前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形式,并注重管理上的不断完善,控制农业的兼业化发展趋势,应当注重充分考虑农民的个人意愿,注重因地制宜,从而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融资体制变革

推动农业融资体制的变革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够给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尽管当前的政策明显,但是在农业融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小微型企业的融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全面,担保力度较差,使得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充足的融资。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当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立资金池的方式,并注重鼓励在农业进行股权投资,从而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而助力。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对着一定的挑战,但是也存在一定有利的影响因素,其中政策、金融、土地以及科学技术等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我国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推动经营方式的改革,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民的个人意愿,此外还需要在融资体制上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作用,注重给小微型企业良好的融资条件,从而实现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程,庞晓波.探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兼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12》[J].农业技术经济,2016(04).

[2]张晓山.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学习与探索,2015(03).

[3]马国慧.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常态下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5(05).

[4]李爱宗.新常态下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甘肃农业,2015(16).

第3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从到农业合作化、化阶段。全市老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6月,中共南通地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新解放区工作方案。至1951年1月,新区全面开展,于年底结束。全市没收、征收土地总面积的45%,27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300多万亩土地以及耕畜、家具、房屋、粮食等。封建土地制度在南通被彻底摧毁。后,南通农村按照中央“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普遍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至1952年4月,全市已建立固定性互助组8699个,临时性互助组20327个。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3月,全市农业合作化基本结束。据统计,共有合作社3812个,入社农户达总农户的95.91%。其中高级社3641个、初级社171个,入社农户分别占总农户的95.16%、0.75%。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八成;粮食总产跨过了100万吨大关,达到111万吨,比1949年增长31.3%;棉花、油料总产分别是1949年的6.2倍、1.6倍。195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南通全市部署化运动。10月7日,全市实现化,共建立238个政社合一的,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5%。起初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后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一阶段,农业经济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辅之畜禽鱼等称之为副业的养殖业,而种植业又以纯粮纯棉为主。一些公社和生产大队开始兴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谓之社队企业。由于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体制,管理方式以“出工一窝蜂,分配一拉平”为特征,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相当多的农民衣单被薄,腹内苦饥。

第二阶段,1979年~1984年,废除体制,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农村旧的经济体制,形成新时期农村经济制度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全市农村首先在生产队内部,建立起若干个常年相对固定的作业组,实行联产到组的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全市普遍推行了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1982年秋播到1983年春,全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之成为南通农业经营的主体形式。1983年下半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市全面废除农村建制,并以其行政区为基础,建立了262个乡人民政府和31个镇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取消生产大队,建立了4798个行政村和村民委员会。1984年,按中央统一部署,全市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十五年不变和发放土地使用证工作。在农村第一步改革阶段,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象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1985年~1991年,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对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改革。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棉、油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的国家计划合同定购的新政策,并逐步放开肉、禽、蛋、奶、鱼、菜、果等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实行随行就市。我市为适应这一改革,迈出了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路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主粮自给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种农产品种植,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1年产值达115.9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30.39%,并以工建农、补农。当年,农村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81.1:14.5:4.4调整为22.9:68.8:8.3,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进步。全市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恢复了村经济合作社、农工商公司(实业公司)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原有村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巩固完善,并逐步从种植业向林牧副渔业拓展,从农业向工商建运服等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延伸。全市农村经济登上了新的台阶。

第4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现如今,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提高了对农业的关注程度,在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做出了较多贡献。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当地农民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本论文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我国只有保证粮食生产,才能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才能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完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对农业持续发展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加强当地农业领导者对粮食生产的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落实到各级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以此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资金融资渠道,实施多方资金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农业粮食生产提供格局。

三、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适当进行规模性经营。我国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主体发展。首先,在土地内部流转的基础上,实施统一流转。其次,农业主体经营规模以及土地流转价格要符合政府的相关要求,同时,政府在此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农业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提供有效引导。然后,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适当给予农业补贴,实行政策优惠。最后,加强农业服务,增强服务社会化性质,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障。

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当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首先,落实各级领导在农民增收方面的职责,并将领导工作任务具体分配。其次,明确各级领导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的标准,为工作评价提供有力支持。然后,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农村重点扶持、对表现良好的的贫困农村大力鼓励。最后,设置农业督查小组,对各级领导的工作情况及时、全面监督,避免出?F工作失误、工作马虎等现象,通过监督确保农业发展持续进行。此外,有条件的地区政府,还可以为表现良好的农业提供奖励资金,以此激发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积极性。

五、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现如今,我国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贷款难、服务质量低下以及贷款时间长、贷款贵等问题。为此,当地农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在结合农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服务适当优化。首先,大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加大对信贷的扶持力度,成立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丰富农业保险种类,成立保险试点机构。其次,创新金融产品。无论农业、渔业,还是林业,均可针对产品创新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然后,强化农村信用体系,针对当地农户建立相关信用档案,并对信用档案用户提供高额贷款机会,以此激励用户提高自身信用度。最后,金融服务范围延展化,为农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为用户提供村内全方面的金融服务。

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资源要素中,尤为重要的资源要素即土地资源,我国大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具体土地改革措施为:土地经营承包权利要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权利流转混乱现象,对此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土地承包权利具体落实,并相应的进行登记确认,在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方案制定,以此高效解决土地面积不实、证地不符等现实问题;成立抵押贷款试点,以此丰富农民在土地承包、住宅基地等方面的物权权能。

七、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能够确保城乡资源合理、有序流转,有利于深化农业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一方面,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制度,确保城乡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稳步推进进城务工农民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户籍保障。除此之外,城乡社会事业深入发展、革新,农村教育机构的教工编制实施统一的发展标准,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发展标准,同时,加强建设教育设施和医疗设施,以此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这对于农村农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第5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 农村经济 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就是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变,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充分发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在规模、效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经营作为先进生产力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业经营方式更为丰富、更具竞争力,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处于人多地少、离散经营的模式,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仍需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行使权限,独立经营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结晶。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83年初,我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能够极大地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但是,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市场竞争力提升困难等矛盾影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生命力与活力。农户经营需要联合、协作、社会化,需要在“统”和“分”两个层次并行推进,需要明确分工、联合合作,精耕细作,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延伸产业链条,既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也适应发展规律推动农业现代化。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能够有效推进农地制度由“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并行分置向“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并行分置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权能和权益关系,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经营率,发展现代化农村经济。

因此,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第一,要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关键是要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的问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定居,农业产业人员逐步下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初步具备。当前要解决农业规模经济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我国土地资源极度分散经营的问题。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 自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实体。家庭农场既具备符合市场要求的现有生产力水平进行专业化生产,又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

第二,只有从制度上改革才能真正发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改革和完善农地制度,赋予农民对其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的权能,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其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可以降低失地农民的风险承担,从而为农民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提供了机制保障。

第三,同时政府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社,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经营化的现代种养业,大力支持工商资本进入有利于农业增效、土地产出率高、农民增收的领域,投资发展规模养殖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在农村兴办各种事业,扩大农村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现代化农业。

第四,要在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倡导龙头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增收的骨干作用。

第五,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制,构建村级服务站点,创新管理机制,充实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最后,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障碍,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激发各类农业生产要素,深度挖掘农场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农民总量仍占总人口70%,且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农业规模经营形式不能“一刀切”,而要多样经营,稳步推进。在实行家庭农场、种田大户、资本下乡建立的农业企业模式时,也要预防土地过渡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大量失地农民难以安排就业、滞留城市中造成社会动荡,以及可能会引发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彻底瓦解。因此在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道路上,应当循序渐进,向新农村集体流转集中,实行集体合作经营、分工合作与企业化民主化管理,真正做到制度改革,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1农村旅游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延长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提升农村的旅游经济服务质量。随着农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旅游业应该向更长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使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农村风管和生活,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成熟。例如一些农村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家乐和鱼塘的结合经营、采摘和踏青活动、特色美食文化等。除此之外,农村的旅游产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规范和服务质量。在市场活动中,保持合理的价格规范,防止恶意的竞价和抬价行为。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使保持游客在观光中的满意度[1]。2)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村旅游活动的宣传。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旅游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城镇的游客进行观光和游览。对此,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当地城镇的交流和宣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融合。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展示活动。具体的农村旅游宣传办法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张贴广告海报等。总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城乡之间的广泛交流,政府应充当积极的组织者角色[2]。3)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农村自然神态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的。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行政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前做好规划。使旅游经济带来的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得到合理的规划解决,避免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还需要做好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对旅游的游客和当地的人们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提醒,防止旅游景区被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自然资源遭到损害和浪费。4)农村旅游经济区内的人,可以成立一些互助组织和机构,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建设。例如互助会的成员可以组织起来对自身的旅游特色地区进行宣传,提升本土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互助会成员也可以协调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效合理。互助会的人员,还可以联合商议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计划,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推广度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之,农村旅游地区成立自身的经济服务组织,有助于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防止个体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发展无法做出有效的贡献[3]。5)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给当地人民制定一些扶助措施。政府在人才的储备和经济支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政府应该对发展旅游的农村区域予以一定的扶助。例如帮助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组织旅游方面的人才,对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和风景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帮助当地人口建立特色化的旅游村落。在农业种植中,鼓励农村种植高价值的作物,并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对种植技术进行指导等[4]。

第7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和不足;关系

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如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发现,目前对农村金融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农村金融指以信息为前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金融交易手段。

一、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剧,国家对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更加重视,反而忽视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经济的比例显著下降。大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农业劳动,而是选择进城务工等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降低。虽然国家为了保持工农业的平衡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业资金技术的短缺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

(二)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金融开始建立。但由于农村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从发展至今,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农村金融的關注度与日俱增。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早已不适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滞后,导致金融电子产品的使用局限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关系的方法

(一)通过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分析

在通过变量(VAR)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分析的过程中,先使用经济计量(Economicmeasurement)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相关指标[1],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创建variable模型对变量进行定义,从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二)通过选择合理指标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能够体现二者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可以选择金融相关率对农村金融中信贷资产等进行评估[2],从而有效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线性协整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关系的检验过程中,通过变量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线性调整的方式可对检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线性协整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线性协整方法已经逐步改善传统线性机制的不稳定因素,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可激发农业经济的提升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导致其发展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消除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的使用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整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改善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农村合作社资金的不合理运用情况,从而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农民的存款以及贷款两种交易体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农村的资金情况以及村民的金钱支配能力扩大金融服务形式,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结构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布不集中,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农村金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导致相关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缺失,从而无法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对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力量。

四、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障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以及农村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强化金融部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胜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解析[J].农业与技术,2014(8):104. 

第8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发展关系;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不是独立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人们深入分析和思考。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1.1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1979~1993年这段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是恢复与建立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化与多元化;1994~1996年这段时间,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服务性金融体系;1997~2005年这段时期,强调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加深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作用;2006年至今,这段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求变,主要是试图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上,进行新的改革与创新,创立新型的金融机构。

1.2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一直在进行改革尝试,近年来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却是现实。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贷款都流入了第二三产业,农业方面流入的贷款额度较小,农村农业经济方面相应就显得更少。现阶段,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少,金融机制不是很健全,发展相对缓慢,农村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开始成立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种新型金融机构的创立,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案例之一。

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农业、种植业、农民收入3方面,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笔者在研究中利用统计数据,采用人均生产函数,做回归分析,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计量模型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能够清楚的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带来的影响较小。从表中不难看出,在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对农林牧副渔产值的影响值为正值,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为负值,给农村人均纯收入带来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值。另外,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这些结果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大。

2.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

农村金融发展会对金融系统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增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性,从而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使得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变得更完备,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金融功能更加齐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行业的繁荣,会吸引外界储蓄的不断流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效开发农村金融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加大农村储蓄份额,无形拉动了农村的投资。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可能导致储蓄率的下降。金融的发展减轻了流动性的约束,促使金融风险得到分散,储蓄户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随时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资金。流动性的减轻,使储蓄户没有较多预防性储蓄的存入,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降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通常会随之提高,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影响利率,从而影响储蓄率,所以储蓄率的上升还是下降是不确定的。虽然是不确定的,但金融发展的确会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同时给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转化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率”是指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方向的转化。通常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也提高。在金融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要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吸收,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发生,主要是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的;信息成本的发生,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权时会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必然会从中获取利润。因此,金融体系对部分资源的吸收,会使部分资源不能形成投资。它们会以存贷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机构以及以佣金的方式向交易商与证券经纪商处流入。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会极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使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会使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等发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对农村金融的行政干预,会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促进经济的提高。

3 结束语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是我国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同时又分析了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详细的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第9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关系

一、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其予以充分的控制,实际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他的产业才能得到发展,农副产品行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所以要想农副产品生产行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就必须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二、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领域,一直都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的,国外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去划分,通常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前者通常被我们称作是发展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当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详细的指出了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存在着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的,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研究都缺少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论证,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没有指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关系发展方向。而后者通常被我们称作突破和创新阶段,很多学者在这一过程中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引进了其他研究人员研究的先进成果,这样一来就为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此外,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创新使得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信息分享的平台也更多,统计分析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这都给实例分析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具体来说,国外的研究当中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这一理论当中认为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金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作用被有意夸大。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学派在这一过程中通常比较强调的是金融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二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和国外相比开始的比较晚,但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大类,一个是对我国进行整体的研究,一个是对我国各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最后一个是对特定的省市或者是某一个案例进行研究。

在对检验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国内的很多学者都会选择以下几种方法,一个是回归分析检验,一个是协整关系检验,一个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还有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等。如果站在政策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成为了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人们也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渐渐的放在了农村的金融投入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经济决定金融,农村的金融改革只能是比经济增长慢,所以,必须要客观的看待金融的作用。如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前期投入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到达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能形成一个和谐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话,金融支持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最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

三、搞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应该在农村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农村建设,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十分关键的农副产品生产提供更好的条件。

1.完善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是一定要尽快的去颁布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三农问题当中金融机构应该负有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予以详细具体的规定。其次是考量农业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生产投入较大,但是资金回收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同时收益也并不是很高,在投资的过程中还会承受着非常高的风险,所以相关的部门可以通过对涉农的金融业务进行减免营业税,当然也可以对所得税的税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支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优先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明确各自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职责和分工,并尽可能地促进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合作,规范发展已有的互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从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和尝试性进行市场放开,进行改革式发展,对于一些小的信贷机构进行合理的管控,只有通过政府将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健康发展。对于农村而言,能够鼓励和监管好涉及到农业的金融保险服务,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对我国农业经济也能产生推动力。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扶持,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二者的和谐共赢,在保证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詹传捷,辛立秋.黑龙江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