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 自主教育 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的必要性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1]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也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2]

2.革新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3]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80后”、“90后”。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失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革新。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更要把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现实中,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突出客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教育方法多为单向灌输,师生之间单向命令,忽视学生个体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这种客体性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更多地具有“共性”而缺乏个性,更多地具有依赖性而缺乏自主性,更多地具有惰性而缺乏创造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革新,要积极提倡思想政治自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自主教育

1.要有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的观念

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择业的压力。这些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重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树立“疏导观念”、“主体观念”[4]。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消极防范和被动接受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

2.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单纯对学生的理论讲授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进其手段与方法。要改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由“说教式”变为“疏导式”,由“号召式”变为“激发式”,真正做到入情入理,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善于从学生平时最关心、与之联系最紧密的问题入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学生心服。这就是本文所倡导的思想政治自主教育。

(1)“两课”教学中的互动性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学活动过程以“对话”为基础,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民主、互动的关系,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探索教法,研究学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对话、互动的“两课”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组织专题讨论、问题研究、即兴演讲等方法,特别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鲜活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等的深刻感悟,使“两课”活起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从07-08-2学期就开始尝试加入2学时的专题研讨,08-09-2学期在理论讲授课程上尝试一半学时让学生来专题讨论或主题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从主动参与中自觉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2)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思想问题的多元化,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然要由偏向灌输转向渗透,由重点覆盖转向全面覆盖,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严控转向疏导。一是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研究,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必须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断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让典型人物的分析进课堂,让重大事件的辨析进课堂,让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课堂,让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影像观摩、演讲、课堂讨论、经验介绍、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他律到自律,学生只有产生了丰富的内心体验,才能使客体的教育变成主体的意识,进而指导实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将大学生放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之中,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社情民情,处理各种事务的环境和机会,例如让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实践基地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参加社区有关活动等,从而使他们真正读懂“中国”这本书,使他们切实地承担起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下学期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二是要关注学生各个群体的发展动向,对全体学生进行有力而全面的观察与研究,从重点关注向全面关注发展,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排除苦闷与不满情绪,以服务求信任,以服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8.

[2]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6,(12):40-42.

[3]郭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德育研究,2006,(8):72-73.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对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都有重要影响。而在实践中,就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均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 就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1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还分属在两个系统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来承担。而就业教育在学校层面由招生就业处统一负责,二级学院中则同样以辅导员来负责。

1.1就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指的是以就业择业、职业发展和职场规划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1]虽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鼓励高校就业教育的全程性,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贯穿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但就目前来看,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实现的。就业指导课一般安排在大二的下学期或大三的上学期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均为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招生就业处行政人员及辅导员来承担。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来看,虽然包含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技能指导和心理指导。但教学中主要强调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侧重于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重视实用性。从2014年我院委托麦可思公司进行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毕业生认为接受到的就业指导服务中,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大学组织的招聘会、职业规划辅导、简历写作辅导、求职方法辅导、面试技巧的辅导和招聘需求与薪资信息。均为信息供给与技巧培训的内容。

1.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理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式与政策、廉政教育等,在大一和大二的每学期都有课程安排。使用教育部材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主要环节则是由学生工作队伍来完成,即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通过日常管理和教育、主题教育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已经明晰,在高职院校中,两者之间的融合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很多层面上还未能完全展开,并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1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融合

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学校对于就业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进一步要求,使得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以我院为例,仅从就业指导课来看,其重视程度也大大增加。不仅重新编写了贴合学校实际的就业指导教材,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就由原来的16课时增加为32课时。这为在就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保障。

2.1.1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逐步完善从教材方面来看,首先,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中对就业心理的调试运用了比较大的篇幅,并且较为系统。这是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因为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和自身基础的差异,部分学生会出现焦虑、畏惧、自我认知模糊、忧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此时,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将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就业指导课程中对于职业道德的教育有所加强。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相比,现如今用人单位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道德素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80%以上企业选择用人时,首先关心学生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3]所以就业教育中对职业道德的重点阐述,既满足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完善了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使得他们在职场上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创业、创新教育的篇幅大大增加。创业、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高低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学校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创业、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2.1.2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所创新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陈旧、吸引力弱、重理论而轻实效的弊端。以我院为例,一方面,作为文化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的“路桥讲坛”的开设,是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创新。通过邀请杰出毕业生、行业先锋开讲,以灵活生动案例和经验的现场传授,在就业指导中潜移默化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参与接受。使得学生拥有牢固的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恪守诚信与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教材也注重了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在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与就业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原先刻板、理论性的知识点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更富实效。

2.2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仍存在问题

在肯定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积极方面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两者的融合进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就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仍不完备首先,从课程载体来看,目前就业指导课教材中已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与就业教育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对于职业理想与信念的教育,对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宣扬,对于协作、奉献精神的引导,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版本,然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喜好程度和理解力存在差异。另外高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当前思政理论课中与就业相结合的理论教育少之又少。就业教育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其次,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以我院为例,没有专任思政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情况,专任的思政教师对于授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并无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与就业教育的结合无法做到深入和贴合实际。而就业指导教师中的招生就业处行政人员,也没有担任思政课教师的情况,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内容没有系统认识。所以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局限性。目前只有部分辅导员兼任了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就业指导课教师。虽因身份上的重合,这部分辅导员在授课过程中会将两者结合起来,但缺乏系统性。

2.2.2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融合仍未重视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呈现阶段性,基本面向即将外出实习的学生,即大二或大三的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体现了全过程性,自新生入校以后每学期都会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贯穿了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始终。就业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注重全程性,针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全程指导的方式。力求帮助每个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对低年级学生,应该端正学习的态度与目的,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积蓄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全面发展自己的各种素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要侧重就业技能的实用性指导,也就是目前就业指导课所讲的内容。思政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好满足了全程性的需求,在就业指导课无法达到全过程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恰好为实现就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目前,无论是思政理论课的教材或是任课教师,并未系统性的将就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不能分阶段、分年级的在思政教育中开展就业教育,这种过程融合远没有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左家奇,黄道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2(5).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自杀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状态

一、大学生自杀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2004年,北京市某重点院校传来一个噩讯:某专业一男生从高高的宿舍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经调查和了解到:该生从小到大一直是学校的优等生,家里为了让他更加专注于学习,从来不让他做任何家务活,可以说他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满了鲜花和掌声。自从他升入重点大学,除了学习外一切显得不尽人意。因为离开了父母,发现自己的自理能力特别差,更不会处理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常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生活中没有一个朋友,心里压抑承受不了,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2008年6月,河南省某高校一女生宿舍大楼传来惊人消息:该校某系大四学生自杀身亡。消息传开后,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关人员做了大量详细的调查工作,最后确认该生是服用大量的安眠药自杀身亡。据了解,该生生于1985年,山西人,标准的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人际关系一般,就读于三类本科院校,每年学费15000元。在一次学校考试中被发现作弊而被取消了学位资格,在即将毕业时,看到自己的同学都颁发了学士学位证书,又想到自己同样拿高额学费来读书,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无法向父母交代,由于这些心理因素无法缓解,使她丧失了生存的力量,因而轻生。

大学生自杀事件成为高校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上述两个案例只是其中的两个代表,确切的说每年都在上演大学生自杀的悲剧。大学生自杀行为对社会、集体、他人的负面效应很大,产生原因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来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课题。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功能分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成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又是十分复杂和深奥莫测的。但是,我们经常注重的是政治思想问题、道德品质问题,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问题。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尊心的不断增强,而心理发展又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因而在处理学习、爱情、社交、友谊等方面复杂问题时,常常引起心理矛盾的激情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笔者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中的两个表现展开分析。

首先要了解协调的具体内涵,所谓协调,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通过调整、调节、劝解、说服,使不同主体(可以是团体或个体)之间又争执的事情得以和平而合理的解决;第二通过调整、斡旋,使参与某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提高活动效率。它表现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避免不了要和他人打交道,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因为人际关系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案例一当中男生自杀有两个原因:第一,本身自理能力就差,又缺乏人际交往,因此不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沟通。这样一来,他也就无法缓解自己的情绪。第二,经常和同学们发生矛盾,不能及时的化解矛盾,理顺各种关系。在生活当中不能自理,可以寻求同学的帮助,当然他应该也在学习当中帮助自己的同学,如果发生摩擦,应该学会相互谦让、宽容的积极心态或者通过一定的宣泄渠道,使自己的情绪和怨气得到发泄和疏解,让自己真正明白只要活着,生活中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短暂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刺激下逐步形成的,它反过来又通过行为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尤其是当人们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并由此引发消极的行为时,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正如案例二中的大学生,由于客观刺激因素作用于主题而在主体心理上产生一种主观判断。造成该大学生自杀显然有两个因素:一是学士学位证的取消;二是个人在认识上的主观性所致,只想到自己和同学们拿着相同的学费,最后学位证也没有拿到。如果仅仅只是比较结果,不能考虑到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她23年,耗费了多大的心血,自杀以后父母会有多么的伤心与绝望;不能考虑到没有学位证不等于自己的人生将不再精彩,社会重视的是能力而不是一纸文凭。试想:如果该生面对如此挫折能够坦然面对,而不是采取消极的心态,从此更加的奋发图强,努力争取,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

三、防范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措施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以便突出重点,针对性强,力求取得应有的实效

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能够正确的面对现实,正确的评价自己,塑造和完善自己。

加强独立性、自觉性的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目前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依赖家庭和父母,自立能力不是很强,不关心他人和外界的情况,同时缺乏自觉性。因此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对个性存在不足的学生要积极进行教育和引导。发扬优良传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针对所学的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指明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去学好专业知识,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同时进行公关择业教育,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危机感。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多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改进思想教育方式。除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上政治理论课、做报告、开班会、进行个别谈心外,还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求学目的、思想状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在思想教育的同时,抓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严管理,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以制度的实施推动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生活的自立性,工作的积极性起到强的督促作用。在学生管理上实行量化管理,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工作、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打分,监督学生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和考核,以巩固思想教育的果实。

丰富校园文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校园文化是校风的外在表现,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多组织一些与所学专业知识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多请专家、学者做讲座和学术报告,讲经济热点问题,讲青年学生关心的实事问题,聚拢学生的视线。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动,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快更早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通过对环境因素的优化与有效利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营造优良的心理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理世界

首先,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途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其正确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更好地应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其次,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用新的手段,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

最后,创设身心愉悦环境,实施有效心理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被学生接受,必须营造赏心悦目、令人愉悦的情境。学生进入这种情境就不会产生沉闷、压抑、厌倦之感,而只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影响。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民主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这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3、德育优先,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德育不仅仅具有政治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应是活生生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贴近的,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关的知识,而不应是理想的,悬浮于真空之中的知识。所以,德育教育要从观念创新、人文关怀和时代要求出发努力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足发展,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高伟.建构发展性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4]姜艳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报,2007(12).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社交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认知水平、接受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意识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当快,要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也是当前高校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应当在此课题上加大研究力度。

一、拓宽高校教育渠道,将大学生思想教育融入网络环境

要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通过政治课是绝对不够的,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才可保证大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力图从多方面入手,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网络环境,此尝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提高对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视

在我国,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这些理论都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二)聘请相关人员开展讲座

聘请思想教育工作人员与相关研究学者到高校开展思想教育讲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到位,我们会根据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制定的要求,定期请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到校开展讲座,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使命,树立梦想,奋发图强,不懈努力。

(三)构建学校网络资源库

构建网络资源库并合理开放,形成以网络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做好外聘学者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校园的技术资源,在原有的网络平台上建立思想教育平台,提高学习的便利性。

二、融合高校所有教学资源,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所有课程当中

在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途径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全面挖掘与整合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式。

(一)完善校园网建设

将各个教室都引入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使大学生能够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资源,获取思想教育的相关信息,熟知思想教育的知识,品味当中的内涵。

(二)典型宣传方式

校园网建设好之后,可以通过组织校园内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专业的教育团队,将典型的科学家、学者的事迹编辑出来印成宣传册,通过网络、学校数据库、图书馆等渠道进行宣传,将这些典型事迹挂在学校走廊、宣传栏等较为显眼的地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典型的精神陪伴大学生成长,使典型的事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

(三)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培训活动,使每个教师都能够掌握更多的思想教育方式,将思想教育的方法、内涵掌握到位,并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使全校师生都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寻找新模式、新方法,巩固大学生思想教育常态性建设与实践

大学生思想教育实际上是常态的教育形式,不仅是时代需要的,同时也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教育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理念、模式、方法上动之以情,并且坚持不懈地寻找新方法,使新时期下的思想教育能够更加成功。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以及当前网络化下的思想教育特点,在做好教育规划的同时,我们还在寻找更多全新的教育方式。第一,在原先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除了根据教育部门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还应当增加网络环境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文明上网、网络语言品质等内容。同时,还应将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到网络教室进行教学,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提倡教育贴近生活实际的理念。第二,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如专家剖析、媒体评论等,使大学生能够与教育对象直接接触,将教学难点进行分化讨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尤其是对那些影响力较大的新闻,要及时进行分析,使大学生可以快速明确方向,树立正确观念,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做到笑对人生。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不断探索新方式、不断实践,还要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努力研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切实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顾运芝.校园网络文化的德育困境与路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01):139-141.

[2]魏明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01):51-52.

[3]刘秀芳.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33-34.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社会互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较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重视课内实践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不够规范,缺乏统一协调;校外实践教学参与性不够;实践教学缺乏长效机制,实效性不强。

有人认为:“应重视高校学生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立足社会本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有社会性。”也有人认为:“大学生个体在政治思想上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然而单纯把高职院校或社会作为思政教学的主要责任主体都是不尽合理的,二者沟通、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为有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开展社会互动的理论依据

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归根到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去学习,实现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首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即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中实践着的具体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外界发生着普遍联系,它的效果如何,同国内外形势、世风、党风、民风、校风、家风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高校思政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进行教育。

第三,马克思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形成先进的社会意识,又会影响社会存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不单纯是学校内部的事,学校应该主动沟通社会各方面,让思政教育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社会互动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包括课外实践、社会实践,也包含课内实践;“实践教学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 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社会互动应该包含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

1.课内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内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设、辩论讨论、演说表演等形式,对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案例、问题等内容进行分析、质疑、辩论、讨论,进而找出解决办法,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这对教师理论功底以及社会阅历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课内的“社会互动”更多地应由教师来实施,由教师的社会历练来带动课堂的社会互动。多数高职院校要求专业教师外出锻炼专业技能,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却有所忽视。殊不知思政课教师的社会阅历更为重要,尤其是年轻的思政教师的经历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这容易让思政课变得离社会实际越来越远。思政教师有目的地外出锻炼实践,与国家机关、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形成紧密且长期的实践关系,将对思政教学入脑入心更为有利。

2.课外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涵盖了课外、校外等更广泛的社会范畴,如何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社会互动,应该从点到线到面逐步推进。

(1)根据课程内容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基础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历史、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应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法制建设基地等。应保证各基地的功能是不同的,且能互补的,从而促进实践基地整体功能的实现。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投入不多的情况下,实践基地的建立应考虑少而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或吸收实践基地各类专家、能工巧匠进入课堂,参与思政教学活动。

(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学校、社会单位等与实践教学形成合力。随着校企合作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思政教育必然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专业技术知识需要在校企合作中得以锻炼提升,思政教育关于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素质培养网络。学校与企业部门人员为共同评价主体,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3)推动社会大实践基地的建立。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难以实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向社会这个实践教学大基地扩展、渗透,建立松散的、不确定的实践基地,由全体社会力量来共同承担思政教学任务。这是目前开展实践教学最经济的形式。同时,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思政教师可就实践教学提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由学生自主寻找实践单位,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为学生由“准社会人”向社会人转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米祖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2]王丽梅.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走向[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1).

[3]陈清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4]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J].教育导刊,2009(7).

[5]王继华.论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J].煤炭高等教育,1995(1).

[6]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摘 要: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的养成离不开内外因的双重影响,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提高大学生自身自我教育动机;矫正大学生个体偏离的价值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三方面谈起,探讨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的方法,希望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1]它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情操的养成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需要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动机;矫正大学生个体偏离的价值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等几方面入手来研究。

一、提高高校学生自身自我教育动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到程度或结果。[2]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矛盾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内外因相结合才能实现,然而在共同作用时内因却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问题应首先关注“内因”,即高校学生自身自我教育动机的提高。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的形成涉及需要、诱因两大因素,二者必不可少。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这些需要是天生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作为大学生,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对人生充满了向往和追求,他们广泛汲取各方面信息,努力提升自身全面素质,因而,大学生多种需要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需考虑的重要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内因,动机又是内因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努力促成大学生自我教育动机形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维持自我教育的动机,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开展。

例如,榜样教育。按心理学分析,每个大学生在为自身目标不断奋斗同时,榜样或偶像对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善于发现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加以宣传,以此为活案例,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他们学习先进的大学生典型事迹和精神,激发其对榜样强烈、深厚的情感,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又如,信仰教育。信仰一词的意思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3]。信仰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阶段是信仰需要的生成期和选择期。大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需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需要信仰。同时,大学生是具有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对社会发展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本身表明他们有信仰的需要。只是头脑中还没有“信仰”的概念,对信仰的选择处于自发状态[4]。所以,在对还没有深刻领悟的情况下,应在将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把作为一种信仰传播给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进一步探索研究,突出其信仰的教育。

二、矫正大学生个体偏离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主要表现为:这部分学生,基本不去体会父母的艰辛,对父母、对家人要求苛刻,缺乏律己意识,没有劳动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束手无策或禁不起挫折,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意识淡薄等等。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部分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其次,部分学校教育失范,重成绩轻发展、重知识轻素质、 重课堂轻课外。再次,外界社会的冲击。不同价值体系及道德标准发生碰撞与融合;腐败现象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不良市场竞争;网络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当代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等等都直接深深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因此,要积极矫正大学生个体偏离的价值观: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应通过课程教学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媒体宣传四个路径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又如,德育的实践教育。德育的实施中,以美育为手段来教育学生,即以教师的形象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美育与德育,只有当道德认知与相应的情感相符合,才会形成崇高的思想和信念,从而将道德认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还有,深化红色教育。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所蕴涵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创新意志决定了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载体,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有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优秀的文化根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必要外因,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学中要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重视以“人”为焦点,在理论中始终高扬着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把对人的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人文关怀的教学中广泛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大学生的生活为起点,贴近和走进他们的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发现他们的需要、兴趣和问题所在。在双向沟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促进他们高尚精神的建构。

其次,要在教学中穿插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以“感恩”、“奉献”为主体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感恩、奉献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诸如抗震救灾、义务献血、公益劳动和其他志愿活动,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陶冶情操。并通过开展活动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引起学生的责任反思。及时公布学生履行职责的状况,督促进步。实现责任意识的不断提升,把教职员工履职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立德修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营造责任意识培养环境的基础。

再次,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项目之一,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D].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1036页.

[2] 赵鹏,焦信敏.激发自我教育动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31卷,第10期,第81页.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作者简介:金荷香(1977-),女,甘肃临夏人,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97-03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和一系列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价值观的多元和学生思想的复杂、多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新形势、新特点和新情况,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把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和技术有效、灵活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构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咨询原则和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是其有效融合与促进的必要条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两个教育虽然独立,但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紧密相连。

个体的心理过程是其思想形成的前提,是认知、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具体的心理活动过程。思想则是心理活动的进一步抽象和升华,思想一经确定,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并对人的心理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体导向,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健康的心理作前提保障,从实质上看,二者在育人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咨询原则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恰当灵活地运用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技术,就是要尊重人性,加强人文关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不单纯以理论教导,而是实施以思想教育服人和以心理教育引导人的双重教育影响,以情感沟通促进更好的理流和理性思考,以理性思维带动情感升华,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开展具体工作,不仅要完善其教育功能,而且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育性,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心理咨询原则的有效融入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既宏观又具体的工作,因此在内容上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但在形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应该从人的个性特点和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把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尊重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尊重”观点,并将其列为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1]心理咨询中的尊重原则,意味着把来访者作为有思想情感、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尊重,应当体现为对学生的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如果忽视了这一原则,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居高临下地教育改造他们,很可能导致其因感到压力而拒绝表达真实的想法。

(2)平等原则。心理咨询中的平等原则强调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将平等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得教育双方处于相互平等的位置,平等的沟通方式能消除学生的阻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容易在谈话双方之间营造一种安全、信任和融洽的氛围,从而达到心与心的真诚零距离交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3)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是指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不对来访者个人及其思想行为做出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而应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价值中立原则是不可能完全实现教育目的的,但是人性中的主观性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为价值中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恰当地运用价值中立原则,会让教育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教育中的不适应现象,必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面对学生失恋等情感问题,对学生不加任何评判,情感上表示理解,人格上表示尊重,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学生一起分享、探讨情感历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4)自助原则。心理咨询强调助人自助原则,自助原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自助原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们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教育全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咨询都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的最佳目的。运用自助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参与度,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真正改变,才能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心理咨询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依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会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倾听

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比较注重理论宣讲和实践影响教育,往往忽略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倾听。在心理咨询中,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咨询技术。倾听是指能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倾听不仅要听学生直接表达的内容,还要倾听言外之意和非语言信息。倾听时要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因此,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也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边倾听,边通过反馈鼓励学生进一步敞开心扉,真诚地表达自我情感,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这必将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共情

Mayeroff(1971)认为,共情指的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借鉴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就是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的喜怒哀惧,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体验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谈话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即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要用自身价值观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急于责怪学生。运用共情技术,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感受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理解和尊重,从而愿意向其袒露心扉,并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建议。但是共情并不是要教师完全放弃正确的价值观,而是要暂时抛开传统的判断标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追溯问题的根源,最后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信每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存在,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一定会有所成长与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有助于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发现自身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消除迷茫,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力量。

4.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就是向交流的另一方坦诚地开放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交流方共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不愿给学生透露自己的个人经历,喜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来做工作,显得大而空,容易陷入教条化倾向,学生不易接受。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适当地公开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历与学生分享,既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坦诚和真实,又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亲密感,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自己,并能更深层次地探讨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进一步的觉察和反思,并且从中得到积极的启示,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效果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必须坚持“新、活、实”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变理论阐述为案例分析,变知识传授为情境模拟,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首先,改变单一的灌输式讲授方法,尝试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快乐地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言堂”现象。

其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最后,不断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链

在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合格人才的培养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归。当前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强调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生想什么?学生真正的优势需要是什么?从大学生最根源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着手,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中的各种人性化技术和原则,尊重学生,加强人文关怀。这种教育性和人性关怀相结合的人格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作为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和渗透,会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环境育人功能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如今学生的思想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切忌简单的灌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从心理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情况,还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说服教育学生,既体现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又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下案例,就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学生思想教育中,并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与方法运用

现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个性和情绪管理方面是弱者,由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识别能力,情感波动较大,很容易走极端。同时,她们具有极强逆反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都会表现出幼稚和任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老师最难掌控和教育的,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沟通和教育,既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和不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事情的本质,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案例一:有两名女生同在一个寝室,开始相处关系还好,无话不说,后期俩人发生矛盾,闹的很凶,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中一名女生迟×是学生干部,学习一直优秀,她的家长打电话讲孩子最近总爱哭,不愿意上学。恰好那学期我给她们上心理学基础课,刚给学生们测试完气质类型,于是,我借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与她一起分析她与的性格特点,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会相互细心体贴,一旦有矛盾激化,就特别容易受伤,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不好。她听后,非常接受我的分析和意见,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之后她发短信说她很感谢我,是我帮她认识了她自己。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对谁非?而且,两名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不肯相让,如果老师这时去批评她们任何一人,都会激惹她们的情绪,达不到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气质类型分析,因为借助测试结果和她一起分析她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另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迟×同学就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也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矛盾不攻自破,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了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二:女学生干部韩×,开学以来,发现该学生学习和工作明显松散,通过韩×的爸爸了解到:该学生与一男孩谈恋爱,妈妈不同意,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韩×的爸爸讲:韩×春节假期在家上电脑每天都到很晚,妈妈把网线拔了,电脑也给摔了。从此,韩×和妈妈关系紧张,基本不讲话,讲话就吵。我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等技术和她交谈,她敞开心扉地讲述了妈妈对她的“过分”及她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她告诉我说: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和妈妈撒娇时,她流泪了;还告诉我,小时候她经常生病,妈妈很爱她,自从上初中后,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每次考试不理想时,就不给好脸色。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她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希望妈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之后,我又找到韩×的妈妈,妈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苦恼,我给她提了几条建议,并希望她改变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采取关心、体贴的方式,哪怕是一次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案例分析:这是一例亲子关系问题的案例。由于韩×和母亲关系的问题,已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子女心理卫生的家庭因素有:不美满家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家庭背景;代沟。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是导致学生出现的对学习和追求的放弃。怎样才能让她理解母亲呢?我运用了行为治疗的一种技术(生命线),她通过走生命线,理解妈妈的辛苦和爱,她哭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同时,妈妈也改变先前的教育方式,母女关系和解。因此,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行为治疗技术使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对症治病”,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案例三:有五十多名学生参加六十年校庆演出排练,在排练快结束时,总导演更换了领舞的舞蹈演员,学生们觉得她们的领舞是文艺部部长,跳的很好,怎么练到最后让别人替换?学生们闹情绪,说什么也不练了,我们几个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学生都站在外面,有几名学生在哭,其他学生也比较激动,其中一个老师说:怎么随便就不练了呢?没人做任何反应。我知道此时的批评只能激怒学生,这时,我看到有一学生在抽泣,身上发抖(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有些冷),我上前把衣服披在她身上、搂着她。这时,其他学生都围了上来哭了(她们假期一直在排练,并且离家住在新校园宿舍每天排练),一刹时,我觉得她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哭过之后,我问她们:换上来的演员跳的好吗?她们说:是挺好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导演,会选谁上呢?她们不讲话了,但态度平和了很多,最后接受了换演员的事实。

案例分析:集体闹情绪,这样的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有时可能是老师对事情处理和安排的不够周全、妥当,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是由于学生的偏见或个别学生的鼓动。遇到这种的情况,一定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不要直接批评、指责她们。首先,稳定她们的情绪,辅导员的工作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尊重,要循循善诱,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多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削弱或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老师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赋有意义。

三、工作体会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人格中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问卷,如人格测试、症状自评(SCL-90)、心理健康测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不断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健康成长。

2.学习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

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与学生沟通和思想教育上会更容易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去指导、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转换我们辅导员老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或朋友的角色和学生交谈,就容易获取他们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主要是学生本人能够接受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那些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无奈、束手无策,相反会探究他内在形成的原因,而理解他的行为方式,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演绎与运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效武器。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机的整合与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层面,还要把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基础,而良好的政治信念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待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化,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