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旅游管理的专业精选(九篇)

旅游管理的专业

第1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前言

在大学阶段为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已经成为了现今高校必要的一项教学手段,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进行实习锻炼能够很好的加强其专业技能,还能较好的增加其社会经验。可以说实习相对于理论知识教学来讲,具有不断强化的重要作用。

一、初探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锻炼的必要性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锻炼的必要性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上:

(一)酒店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要

对于酒店来讲无论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从劳动力方面来讲,这些高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按照酒店的规定给与其安排一定的任务,往往可以从中培育出适合自身酒店需要的专业化从业人员,这对于从就业市场进行招聘或者是进行社会化的大范围招聘更加的有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能够为自身酒店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除此之外实习生在酒店进行实习在相关的工资方面会比正式员工低,因而酒店不仅为自己培养了大批的可用人才,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也不需要投入较多。

(二)学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需要

对于学校来讲,专业的就业率是检验各个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操作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如果只有理论知识来讲,则很难在社会中真正的立足,为了使得自身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可以从事自己满意的工作,因而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酒店实习过程,可以说实习不仅是学校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提前掌握一定的社会经验,这样在毕业之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就业,从而也就能够带动专业就业率的提高,进而也可以较大的宣传学校品牌化专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积累专业技能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讲进行实习是真正的将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专业知识较强的学生并不一定实习结果较好,也就是说实习是一个综合锻炼学生的过程,每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此期间不仅将理论知识强化,同时还积累了在学校书本之外的社会技能以及社会经验,这对于后续无论是就业还是未来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探析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实习锻炼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酒店会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到酒店的一线岗位进行学习,原因在于一线岗位是比较基础性的岗位,能够促进学生了解酒店的各个部门操作,真正从基础来学习酒店相关知识。这些一线岗位不仅包含了餐饮部,还包含了前厅以及客房部等等,而基本上在餐饮以及客房部会安排较多的实习生,对于酒店来讲提供给学生实习岗位的目的除了能够大大的降低劳动成本之外还可以为自己培养专门人才,但是酒店最希望的就是这些实习生能够在实习过后继续在酒店工作,但是往往实习现状并不如此,众所周知酒店基本上二十四小时需要有人员坚守岗位,对于在学校养尊处优的大学生来讲酒店的实习工作无疑是非常痛苦的,最主要的是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得很多的大学生没办法很好的适应这样的酒店工作,因而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实习还没结束已经对酒店工作产生了厌烦心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直接提前结束实习,而这种状况对于酒店以及学生自身和学校方面都具有消极影响。

三、探析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实习锻炼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调整好实习心态

对于现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的现状,从学生本身来讲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实习仅仅是后续工作的一个开始,在毕业之后真正就业之后往往工作压力会更大,需要面临的工作困难也会更多,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应该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尤其是在心态上及时的调整好,可以说每一个岗位都是需要辛勤努力才能实现工作价值的,因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真正的认识到实习的必要性,积极调整心态,迎难而上坚实将实习阶段做到最好。

(二)酒店方面要做好实习生安排

对于酒店来讲在安排实习生的时候,应该将工作任务由简单到难层层安排,先给实习生安排比较简单的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加深,例如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可以先是安排其进行白班工作,在实习生适应半个月之后在加强工作力度,转为两班倒,而不是一开始就是三班倒的时间安排,从一定程度来讲突然性较强的工作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酒店知识,同时对于酒店培养人才也非常不利。

(三)学校要做好学生实习阶段教育工作

对于学校来讲在为学生安排了实习锻炼之后,一定要定期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实习的了解学生实习状况,了解其实习程度。对于学生消极的实习心理应该给与良好的教育,及时的化解学生消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实习阶段较好的完成实习工作。

结论

第2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1.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课程重构的基础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重实践操作的特点,要求在课程的设置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二,由于旅游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更多是无形的服务性产品,这就决定了行业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技能之外,还应具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应变能力等,这正好吻合了CBE内涵中提到的能力要求。

2.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是进行重构的客观需要

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总体的现状是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难以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虽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也重视实践实习,但更多的是简单的操作实习,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容易造成本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问题,导致在就业中出现“高知低能”的结果。

二、运用CBE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开发与重构过程

(一)以技能为需要分析职业岗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按照职能岗位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饭店管理方向和旅行社管理方向,具体涉及的职业岗位如下:

1.前厅服务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前厅接待服务知识和操作前厅各种设备,处理对客接待、问讯、收银、行李、话务等工作,并能灵活地处理对客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前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公关员”(中级)。

2.客房服务员。岗位要求:掌握房务知识,负责楼层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工作,保障楼面的安全,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待人接物热情、反应灵敏,使楼层服务的各环节顺利运行。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客房服务员”(中级)。

3.餐厅服务员。岗位要求:必须具有丰富的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及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将精美可口的佳肴和尽善尽美的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客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满足,达到餐饮服务的最佳效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营养配餐员”(中级)。

4.酒吧服务员。岗位要求:熟练掌握酒吧接待服务基本知识和酒水的配制及茶艺技能,能进行酒吧调酒、酒水推销或茶食推销、茶艺展示等酒吧服务工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调酒师”、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中级)。

5.导游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导游基本操作技能,独立地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完成旅行社委派的旅游团队接待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

6.旅行社计调员。岗位要求:能够熟练地应用旅行社的各种设备,核算团队价格,联系目的地旅行社、调度导游、旅游汽车公司等相关接待部门,完成旅行社的接待协调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7.旅行社外联员。岗位要求:能够利用各种信息,主动地协调、联系旅行社主要合作单位、完成旅行社的各种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和招揽客源的工作。技能要求:全国导游资格证,国家市场推销员(中级)。

(二)以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CBE提出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原则,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按课程性质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这课程体系中,从三个层面分别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充分贯彻CBE提出的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为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选修课,设置关于旅游新业态的相关课程,如温泉旅游、邮轮服务与管理、旅游美学、休闲旅游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好爱进行选修。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课程体系别独立设置了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环节主要通过岗位能力课程的仿真实训,如旅行社导游与计调技能实训、酒店岗位能力实训等,让学生掌握符合本科旅游管理的专业基本技能;校外实践主要是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接受现场培训,掌握职业岗位的实际专业技能,技能鉴定环节是在职业技能鉴定前,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学生在毕业前,可选在到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相关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实习,专业教师要在实习期间指导学生,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为进入工作单位奠定基础。

三、结语

第3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导游一天之计始于晨

凌晨三点多,当都市的大多数人们还在甜美的睡梦中时,大连市五星导游张洁就被闹钟叫醒了,由于前一天晚上十点刚送走了一批客人,又怕次日耽误了接早船,所以这一晚上她都没有睡熟,迅速地起床洗漱、背起背包。包里面装了导游证、社旗、腰麦、用来分类各种票据和行程单的封信夹,还有遮阳帽和草珊瑚含片。

4点50到达码头,5点15客人逐渐下船,5点35发车带客人去往市内用早餐,一天的行程由此开始。

夏天是大连旅游的旺季,也是导游们最忙碌的时候。2007年,还在上大三的张洁考取了导游证后,便开始接待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游客。“导游不仅是城市风景的展现者,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张洁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初就因为我对人文地理类的知识非常感兴趣,也喜欢与人打交道,我选择了导游这份有挑战的工作。”

随着经验的积累,张洁开始接触大型团队,从国内的中国航海日会议、副省级城市政务公开会、全国市委秘书会议、香港高级公务员代表、清华总裁班等到国际的达沃斯会议、亚太旅游促进会议,各国商务部、教育部、农业部代表等等,客人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他们是学术交流、商务往来还是观光旅游,张洁都认真地做好导游、翻译工作,赢得不少客人的赞赏。

“导游的这段经历不仅使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同时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各方面的能力,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常见的四个就业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也适宜到各类旅游企业、饭店和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从事旅游投资开发、营销策划与市场开拓等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外经、外贸,以及各类现代工商企业中从事管理、投资开发工作。从岗位上来看,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以下四类岗位。

1.旅行社或导游公司的旅游线路策划、产品经理、旅游咨询师、导游。

2.国内外高级外资酒店的客户主任、高级接待人员、领班、主管、市场营销管理人员。

3.旅游景点策划、接待人员,旅游交通管理与服务人员。

4.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2008年,国家推出“旅游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旅游咨询近几年成为新兴的职业。而新兴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要求员工有较高学历,了解旅游企业发展现状,了解旅游消费趋向,有较高的交际与即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诚信品格。

高级导游成为业内奇缺人才

据记者了解,我国导游队伍分为四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这四个等级呈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数越少,考试通过率也越低。而从事旅游行业的人们则未必都是旅游管理学专业科班出身,报考导游证,非本专业亦可。导游人员资格、等级证书是从事导游工作的“门票”,取得导游的资格、等级证书后,与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导游证之后便可从事导游工作。

而在庞大的导游队伍中,有一种导游属于极其珍贵的“品种”,那就是高级导游。通过对几大国有旅行社的调查,发现高级导游无论是在收入还是在职业的稳定性上比一般导游有着三个明显的优势:薪水高[年度底薪3万~5万元,其年度变动收入(小费、提成等额外收入)约3万~10万元],拥有多个黄金旅游线路,收入稳定(高级导游中的大多数还兼有各种旅游学校培训师的角色,因此并不会受到旅游淡季或是“非典”、“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目前,全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导游仅8万多名,高级导游仅几百名,高级导游已成为一将难求的奇缺人才。

2011年,国家恢复高级导游考试,规定凡取得中级导游人员资格四年以上,业绩突出,水平较高,在国内国外同行和旅行商中有一定影响,考核、考试合格者才有可能晋升为高级导游人员。而除了经验之外,高级还有另一种脱颖而出的方式,那就是高层次的知识型导游。一般这种情况,学历要达到硕士及以上。

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更受青睐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从事旅游业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及旅行社的管理与营销、策划等综合能力。

首先,从业者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知识、旅游经济学知识、旅游法学知识、旅游文化学知识等。据大连市导游张洁说,接待国外团队时还要尊重各国的习俗,这当中就包含饮食偏好、谈话禁忌等等。有时国外的游客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比如“针灸开始于哪个地区?”“中国有多少汉字?”这就需要导游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做到对答如流。此外,广泛的爱好也能帮助拉近与客人的关系。

其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如旅游管理者要有较好的形象,有些院校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考生时会在身体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般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m,女生不低于1.60m,有些院校还会要求考生做肝功能检查。

再次,从事旅游管理工作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管理者在工作中会经常处理英文的文件,很多旅游企业的招聘面试是全英文的。此外,英语好的人成为高级导游的概率也会很大,尤其是小语种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正成为高级导游中的一支日益壮大的力量。这其中,韩语、泰语等一些亚洲周边国家的语言类导游奇缺。俄语、德语、法语、日语导游也有着很大的需求。

此外,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除了对从业者一些硬件方面素质的规定,从业者软件方面的素质也至关重要。除了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流利的表达能力之外,一个合格导游还需要有迅速的应变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亲和力以及正确的待人接物的能力。由于导游代表旅行社要与司机、游客、景点、餐厅等各方面打交道,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协调、维护好旅行社与游客利益也绝非易事。

“其实带团并不仅仅是唱唱歌、讲讲笑话、做几个游戏那么简单,也一样需要知识的渗透。”张洁对记者说,“记得2007年我接待过的第一个团队是来自内蒙古的夏令营专列,一周的拉练晒黑了我的皮肤,喊哑了我的嗓子,分别时孩子们紧紧抱着我、个个哭得像泪人似的不愿离去,我用真心和热情赢得了许多赞赏。时至今日我依旧能收到他们问候的电话以及家乡邮递过来的特产。”

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是王道

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斌告诉记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一直在探索一条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校园走出时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大连外国语学院也不例外。从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两大特长:外语能力和实践技能。

从硬件上来讲,经管学院有非常先进的实验室。在教学方面采用了新系统;设计+景观管理的软件更有助于教学;而虚拟旅游、模拟带队模式,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目前经管学院建有四个实验室,其中之一的旅游管理实验室是2012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的,该实验室包括旅游三维虚拟与规划设计实验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从软件来讲,在校外,每一届学生都有半年的固定实习期,并在全国有十几个省级实训基地;学生还有到国外实训的机会,比如美国迪斯尼乐园六个月的实训等。学院在多家企业还建立了实践基地,与美国、新西兰、丹麦、日本、新加坡等国著名企业形成稳定的实习关系,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建有专业实习基地。2007年,旅游管理学院(经管学院的前身)首批34名学生成功赴美参加蒙特克莱尔大学及迪斯尼5个月的短训实习项目,学生实习合格后获得了美国ABS学会认可的15学分及全球认可的迪斯尼实习证书。这是旅游管理学院海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这条国际化实习的道路,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插上了翅膀。

以上只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不能否认,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课程设置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真正愿意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干起,当然,也希望企业今后能够多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些与他们知识及实训能力对接的岗位。要知道,没有一个行业是不辛苦的,没有一个行业的人才不是从最基本做起的。若想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学生,还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学生、老师、雇主都满意的培养模式。

专业就业的三大问题

虽然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方面寻找了一些改良的方法,但是细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我们还是会看到学生就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的选择范围受限

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可谓难上加难,除了专业选择上受限制,该专业考研时,数学这门功课也成为了一个不低的门槛,而近两年来大多高校在专业科目上似乎又加大了数学的限制力度,喜欢该专业但因为害怕数学难过而无奈地选择其他专业。而重新拿出近年来的公务员招考简章和职位信息,不难发现,成千上万的公务员职位需求中,也很难发现“旅游”两个字眼。

解决良策:考生调整心态,国家拓宽考试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应一味抱怨,而要善于补充积累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树立长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国家也应多方努力使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从而使毕业生求职就业尴尬降到最低点。

问题二:行业与就业不对接成为普遍现象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因为起点较低,在真正的职场求职中,能在毕业时就做管理工作的本专业毕业生几乎没有。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还没有本专业专科、高职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高。

据大连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王斌院长讲,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在本行业就业,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人才都是从基础工作做起的,全国旅游专业就业意愿比较低,好多80、90后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这么去干。

“不是大学生反倒不如职高学生,是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心高气傲。也有大学生毕业后到我们这里就业,他们对旅游也有很高的热情,但却不想吃苦,起步就想做管理人员,这是根本不符合实际的。”一家旅行社的部门经理反映。

解决良策:探究一条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道路。

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他在课程开设上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高度进行校企合作,将学生上学期间的企业实训期与企业试用期相挂钩,这种模式之下,学生一旦从学校毕业去企业工作,就不用再从最基层做起,而是直接凭借着本科学历和企业实训的经验,除去了酒店会对每位入职的员工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直接晋级为企业管理层人员。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兴趣和学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也是一个留住高素质员工的捷径。

问题三:旅游业从业人员薪酬福利低下,导致人才流失率高

长期以来导游从业人员的薪金并不高,除非做到高级导游的位置,否则就会出现“有了上顿没下顿”,接旅行团永远是变动的、压力大的、没有保障的。

解决良策:建立起与导游等级相一致的薪酬分配和保障机制。如果导游保障机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导游队伍就留不住人才。导游保障制度并非单单指提高导游的物质待遇,它应当是一套全面的保障导游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机制,合理的、差异化的导游薪金结构,可以激励更多的导游员刻苦钻研业务、热忱服务游客,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并且这也是全社会尊重人才的一种体现。

第4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一、关于目前培养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体系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法规法律课程

旅游业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因此旅游业离不开娱乐、购物、游玩、出行以及吃住等多个行业的服务,这就需要根据《旅游法》以及等多个行业的相关法律的具体情况,科学编订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旅游法规》课程体系,也就是说需要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法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现行旅游法律法规来及时更新和编订教材,将废止的旧法剔除教材,不断的将新规填充进教材之内,但是当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法规》课程体系编订的教材内容和知识难度与现行的法律差距较大,其中最明显的缺陷表现在《合同法》之中,现行的《合同法》与之前编纂的《合同法》差距较大,但是中职院校的教材依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1]。

(二)目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授课缺少实践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旅游法规》教学必须要突出其专业本身的较强实践性。另外旅游业本质上属于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因此横向及纵向上涉及到很多法律主体,一旦组织序列内部发生了法律主体的纠纷,往往就会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积极参加旅游管理行业实践才能正确的处理纠纷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法规》课程设置中几乎全是理论课程内容,关于《旅游法规》的实践课程例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安排少之又少,学生缺少有效的法律素养实践课程训练[2]。

(三)当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法规课程建设缺少地方特色

当前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了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教学而设置,但是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地域内的旅游行业,由于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课程缺少中职院校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所以很多学生就职后并不能迅速地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当前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朝着特色化、地方化以及民族性等综合方向发展,结合地方特点已经逐渐打造出各种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以及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与地方立法相适应,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课程缺少有效的地方定位,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二、加强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法律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高度重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思维及法治理念的培养

理性化的法治观念被称作法治理念,人们在法治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基本原则和思想基础都依靠法治理念进行指导。科学的法治理念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在当前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要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学会用法律全面武装自己,积极树立正当的程序意识、权利保障意识、合法性判断意识以及规则意识,并且要学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姜超按照法治思维考虑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开辟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树立学生的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看待旅游环节出现的各种纠纷与维权问题[3]。

(二)逐步完善旅游专业《旅游法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

旅游行业涉及吃住行娱乐等多个服务行业的法律主体,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彻底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传授,通过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把握,积极研究改革《旅游法规》教材体系。以《合同法》的旅游行业学习基础为例,应该选择适宜旅游行业学习的内容,不应采用深度过大的内容给学生教授,只需要坚持《合同法》的分则原则与总则保持一致,然后在《合同法》的讲解基础上重点教授《旅游法》中旅游服务的特殊合同问题。

(三)加强现代企业法律管理知识的学习

现代旅游业的法规很多情况下依托《公司法》实现最终的管理,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在公司制下有限责任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劳动合同签订、旅游服务合同体系等法律责任的讲解。学生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法制意识学习后,才能积极思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旅游企业的法律管理重点,学生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将自身的考核与效能放置在企业制度模式内接受考验[4]。

(四)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对旅游纠纷事件的法律实践训练

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想获得旅游企业以及行业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劳动绩效,就要充分了解现代旅游行业法规及政策,通过法律思维充分思考旅游行业的纠纷维权事件,这就需要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增设《旅游法规》实践课程的课时以及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学校所在的地方旅游特色,理清地方旅游企业的运行模式及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积极有效地提升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5]。

三、结束语

总之,各地方的中职院校积极担负着为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目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法》、《公司法》以及与地方特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当前各地方的中职院校都面临着转型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与地方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着重强化地方法律、法规的意识,最终为地方旅游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艳.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0):227-228.

[2]赵丽琴.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4):200-201.

第5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的大专业,在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势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旅游业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这一重任。

一、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

1.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机遇

2009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了新时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06亿元,增长23.6%。入境旅游人数13542万人次,增长1.2%。其中,外国人2711万人次,增长3.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831万人次,增长0.6%。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758万人次,增长3.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5.8%。国内居民出境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增长24.5%,占出境人数的91.3%。

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性保障系统是旅游教育,国家需要通过以院校为主渠道的旅游教育系统为旅游产业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高校旅游专业还可凭借智力和技术优势为旅游行业提供文化引领、旅游规划、行业培训和信息咨询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2.发展壮大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备了为旅游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967所,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校均616人,已经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职)等各个层面的完善的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其中,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大专(高职)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当年全国大学在校生约3000万,旅游类专业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为2%。同年,全国高校旅游专业专职教师总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从旅游专业的师生数量来看,旅游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大的专业,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宏观管理型人才,难以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多样性的人才实际需求对接,与旅游业的管理实际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如高尔夫运动、会展业、温泉度假等)不断涌现,旅游管理的实践已跨越工商管理领域,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6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旅游管理专业设计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因此,它本身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对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追求高质量、多选择和高安全度的旅游项目,这样一来,旅游管理方面就需要创新型人才根据游客的需要开发崭新的管理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想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好战略目标的定位。由于各个高校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定位比较宽泛,所以相关的课程比较杂,缺乏一个明确的体系和模式,所以学生抓不到中心思想和关键所在,因而就缺乏核心竞争力。相比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业比较繁荣,并且拥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北欧地区,我们仔细查看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注重专业化和细分化。也就是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革新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当逐渐细分为不同的方向。高校是培育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所设置的专业是否符合旅游业发展潮流,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并不充足,甚至是差强人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如今,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然而,教师的状况和日益增多的学生数量不相匹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充足的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就保证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进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推进,旅游业这一全球性产业,其地位自然是不容小觑。我国在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国际化,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务必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与此同时,还要对国内外旅游业的整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目前,就我国现状来看,高校当中的旅游管理专业并没有强调国际市场的重要性,这就使得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思维得不到拓展,大大束缚了其发展能力。

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纵观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上,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切感悟到这门学科的内涵和真谛,这样一来,学生的潜能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开发,一种创新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进而发展成一种可观的能力。当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重点推进。

另外,我国的旅游业虽然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并且有了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模式,但是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并未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这样一来,从高校走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旅游业的需要。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就应当时时刻刻注意市场动态,并及时作出修正和调整,还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身拓展的教育模式,最终使得本校走出的旅游业人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并且高校还将将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放在课堂教育的重要位置,最大层次上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

四、发挥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不成熟,尚且处于成长提升阶段,然而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事实上,我国旅游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并不能完全适应后者的要求。尽管从客观上来看,旅游业确实为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旅游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自身的价值不容忽视。我国的学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这样一点,以创新理念作指导,促进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发展。

旅游业和很多产业之间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所以旅游业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我国政府来说,更要走创新型餐管理路线,切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可以说,缺乏创新理念的管理模式是不能够帮助旅游业完成改革创新的,进而导致这个行业失去意义所在。传统上的经营方法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为它有闭塞性,也没有可依据的理论基础。而国外的旅游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理论基础,我国旅游学者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除此之外,旅游行业的管理战略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经济收益。想要保证我国的旅游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就必须对经营战略有一个系统化的调整和完善。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能够促进我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当中取得可观成果。现阶段的旅游专业创新型人才主要来源于各大高校,因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创新型理念,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人才的教化和培养,最大程度上发挥创新型人才的潜能和优势。政府也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童金杞.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130.

第7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一、培育依据:旅游行业岗位执业标准

(一)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养成为行业企业岗位的执业师。执业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具备与行业和岗位相应的职业资格。这样,才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岗位工作活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顺利获得旅游行业和岗位的从业资格,才能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而旅游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经验是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养成的基础。我国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多种多样,如导游职业资格证书、调酒师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餐厅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只有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在旅游行业企业里长期任职,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才能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才能培养专业执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活动。

成为旅游行业企业的各种执业师,需要国家组织的资格考试,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舍得花大的气力准备考试,努力获得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资格。

(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达标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应该是传统的“双师”,只获得了执业资格还不够,还应该具有独立的执业能力,并能在执业活动中将工作推陈出新,将事业干出起色,在具有执业能力的同时,拥有创新创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熟悉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清楚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前景,引导学生与专业创新和创业对接。应用技术大学要发展,就需要专业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执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德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高,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师都具有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岗位执业工作经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前沿,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给予与时俱进的指导,促进了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专业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教师的必备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还要具有将这一能力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指导他人的能力,还要有自我提升的能力。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岗位要求的不断调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培育平台: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平台和服务地方产学研平台

(一)建设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培育的校内教育教学团队平台。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成立多种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让教师广泛地参与进来,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人的作用。团队负责人在团队建设的不同时期,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团队成立初期,要履行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周期、成员选择等等团队组织建设的基本问题;在团队建设推进阶段,团队负责人要充分发挥监控职能,对团队成员灵活授权,团队建设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人,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团队成员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团队的创新创业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可以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事半功倍。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减少教师创新创业的压力,也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创业绩效。创新创业团队合作应该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支持每一个成员主动与其他成员交流的行动,使团队成员信息交流通畅,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使团队成员乐于资源共享和人际支持,强化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提升教学团队的创新创业业绩,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服务地方的、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学校应当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融入旅游行业企业、参与旅游岗位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平台,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一环。应用技术大学的产学研平台,应该强化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参与旅游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参与旅游企业组织设置研究,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掌握旅游行业企业创新创业第一手资料和经验,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利用服务地方的产学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应该制定科学利用产学研平台,系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案。首先,方案应该以安排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作部门和旅游企业的一线岗位进行挂职锻炼为起点,让他们了解、熟悉社会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情况,为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献策献力,并取得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真经;最后,以学校或教师个人为单位,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作部门和旅游企业签订创新发展合作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合作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申报与地方旅游发展合作项目相关的科研创新项目,使服务地方的产学研平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其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能力中的作用。

三、培育保障:利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增长的制度建设

建立促进教师积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管理制度,助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能力的提高。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在职称评聘制定和激励制度上作出了有利于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提升的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学校在职称评聘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使教师明确在同等条件下,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在职称和职务晋升时有优先录用的机会,这样,会激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导师能力,争做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又如,为学校建立的创新创业导师教学团队提供经费资助,在团队建设期间,为团队成员提供津贴,激发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导师角色培育的积极性,使增强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共识,从而营造出创新创业导师角色培养的氛围。应用技术大学还应该把握住青年教师招聘的准入制度关。为保证新任教师的创新创业导师能力,必须招聘那些既有学位、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入校工作。这样,在投入应用技术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之后,才能够迅速地成长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导师。

四、培育目标:具有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新型双师型教师

第8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课;改革

专业实训课是目前我国大专院校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短期的实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旅游专业的需求状况,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实训,学生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旅行社和景点,主题公园及各大宾馆酒店的一般面貌和常规工作运行过程,积累专业感性认识;可以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旅游业也必将加快其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准接轨的步伐,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了获得毕业实习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实战”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训的学习_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专业实训.努力掌握和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比较全面地覆盖旅游业的有关各个岗位。其次要突出各岗位所要求毕业生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目前,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存在下列情况:重客房铺床、餐厅摆台、烹调基本功,轻服务模拟接待、设备保洁训练、模拟厨房管理;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项目不完整,教学重点不适应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待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l、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中,由于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能够模拟餐厅服务、模拟客房服务、模拟导游服务等相关的服务知识,而且在校练就的服务技能还应高于旅游业现行的服务水准。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旅游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却基本未变,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实训课教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2、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我国旅游业进军国际旅游市场,首先要有一支具备国际服务素养的员工队伍,旅游教育行业责无旁贷首先要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国际旅游市场并不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流的操作技术,但却要求他们从观念上接受国际旅游业的服务规范和管理思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无量的培养前途。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却不是个别的现象,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实训课教学目标跟不上新形势。旅游专业在新形势下应有培养学生的新型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专业实训课中缺少使用外语服务用语进行模拟接待训练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必须突出这项教学训练。学生通过模拟接待服务训练可以解决两个问题:(1)体会到语言服务技巧的重要性;(2)体会到员工心理与顾客心理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学生就会明确他们为什么要掌握规范的服务用语;为什么要体谅顾客消费心理,提供包括职业微笑、主动、热情、周到为内容的规范服务,并配合教师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教学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建议

1、改善实训课教学管理体制。实训课教学管理涉及五个要素:教学计划、设施条件、教师、学生和管理制度。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建立适应旅游人才市场变化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应从改革实训课教学计划人手,完善实训课的教学条件,落实“考教分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考教分离”的实践课考试制度,可以成为我们立足校情、坚持改革的有效途径。我校虽然已经实行了“考教分离”的实践课考试制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完善。

2、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即将步入旅游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好就业前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心理调整,才能较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管理氛围。我认为,应该做以下工作:(1)搞好专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也就是要具备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说、写、做”的能力和敬业精神。(2)实训课考试应积极引进、严格执行该行业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实践课的组织水平、教学水平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准。比 (3)强化模拟服务和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管理训练。

3、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本着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训课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各类竞赛规则来制订和实施。以此来衡量培养的学生是否达标,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依据旅游人才市场变化规律,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

总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又要根据木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紧紧把握影响旅游专业实训课教学管理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才能做到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旅游管理的专业范文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过程的一些问题,提出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及从多角度进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等建议。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中国

一、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 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 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 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转贴于中国

(二) 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 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国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 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的旅游协会成立多年,一直以来是在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但近年来,旅游协会每年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协助开展科技活动月的导游技能大赛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发挥其它作用。其实,旅游协会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邀请专家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组织协会成员到户外参加活动,利用协会会员的力量开展科研活动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会员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起专业意识,从而更加热爱旅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教师把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专业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童金杞.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j].资治文摘,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