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第1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容;超越性

[作者简介]路雪(1992-),女,贵州六枝特区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邓纯余(1973-),男,江苏泗阳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隐性课程视角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HB14009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7-0045-03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引导和帮助人们建构美好未来并赋之于实践行动的特殊教育活动。正如列宁指出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①,促进人的超越性存在,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切近而又高远的实践主题。由于“人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己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理论逻辑、结构层次和建构过程上具有了鲜明的超越性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根源于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

超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实践本质。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打破环境和现实的束缚,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超越发展。德国社会学家舍勒深刻地指出,使人不再是“病态的动物”并马上变得美好、伟大、至尊的正是精神的超越性本质。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永远在想方设法打破他的此时――此地――以此方式的存在和他的周世界的樊篱,其中也包括他自己当时的自身现实。”③美国神学哲学家赫舍尔在阐释“人是谁”的命题时也指出,“对于动物来说,世界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世界,而做人就意味着处在旅途中,意味着奋斗、等待、盼望”。④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生成了超越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的不断转化中实现着对现存状态的超越。

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是对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依据人与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求,遵循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有效运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社会的向前发展。在实践生存论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提升其思想境界,规范其实践行为,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及其社会超越发展的特殊实践活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思想境界,规范实践行为,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适应和超越现实社会、现存状态的能力和智慧,引导他们形成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由自我到社会、由现实到理想、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发到自觉等不同维度的发展,不仅具有生命超越的实践意蕴,也是实现人类社会超越发展的主体性条件。一方面,超越发展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实践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内核,贯穿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不同的内容体系当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反映人与社会面向未来发展的超越性特征,形成与受教育者及其社会发展保持适度张力的问题情境和目标要求,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理论先导、价值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逻辑具有面向未来的超越性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结构丛林”中,无论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政治道德人格培育,其内容的主题在理论逻辑上都展现着面向未来的超越性向度。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意识形态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作为社会观念的综合,意识形态从总体上表达了全社会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如何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意识形态通过观念的力量、社会改造方案、行动计划提供了人们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式。作为“一种具有行动意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⑤,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理想化成分、社会超越发展的反思与建构、社会超越的乌托邦精神,都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上的超越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理想教育最终体现为受教育者是否能够以前瞻和预见的方式洞察自我与社会的未来发展。信念教育通过生命价值观念的传授、理解、认同和践行,成为激发生命潜能,实现主体生命意志超越的特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建构理想自我、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稳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为特征,以形成受教育者面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思维和超越精神为目标,本质上是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确立理想信念的超越性生长过程。

道德人格是个体生命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健康的人格能够促进个体不断地开发潜能,实现人生更高的价值目标,没有人格、丧失人格的个体不可能确立超越发展的生命意识,更不可能获得生命境界的提升。道德人格培育通过教育和指导受教育者理解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理想、道德人生的完整内涵,最终使道德人格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德性力量。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⑥,道德人格培育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而是为了发挥道德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训育和解放功能,引导个体实现对现实生命状态的不断超越。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层次具有边界拓展的超越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的特殊的政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特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需要服务,以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为实践逻辑,在“文化化育”中探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方法路径。政治教化、人文引领和生活涵育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目标层次和价值序列。这些不同层次和序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的边际和圈层。不同边际、圈层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拓展边界的超越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具有逐级上升的超越性特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其中,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规范性教育,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重在强化、自制和他律;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自励性教育,重在劝导、激励和体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认知性教育,重在启发、说理和引导;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⑦不同内容形态的地位和作用表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处于基础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思想教育处于中间层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教育内容,通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政治教育是最高层次、最为艰巨、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内容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构成的体系,“政治教化、人文引领和生活涵育”的统一决定了内容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廉洁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自存”,而是指涉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存在”,任何一个方面内容的选择和建构都必然会触及到内容结构体系之中的其他部分。即便是同一层次和序列的内容也并不是单一的层次结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集合体。如,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理想有着不同的内涵、性质和作用,形成了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结构层次。此外,受教育者及其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环节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结构层次上的超越性要求。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居于同一目标层次和价值序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也必然有著不同的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过程坚持实然超越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其现实性上,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社会条件之上耸立着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描述和阐释;在其实践性上,是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造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并创造客观世界的理论诉求和行动指南。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在“稳定与变革、实然与应然、封闭与开放”的相互统一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描绘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超越性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对受教育者及其社会生活的总体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意图去设计自我与社会的未来,总会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目的追求对自我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超前性引导。相对于人们不断产生的新的需要和诉求,现实总是处于不理想、不完善的状态之中。只有根据变动不居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实践创新中建构“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协调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思想理论的先导作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阔空间和无限生机,将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引向更高的层次、水平和境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要抓住“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从人与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和“理想目标”出发,努力建构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保持适度张力的内容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能够“踏着人生的实际说话”,又能够把握住受教育者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五、遵循时代逻辑,加强前瞻性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

超越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然品性,规范着思想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创新。科学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有效运行,也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现。遵循时代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研究,是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超越性的关键。

时代逻辑规定并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系建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实践逻辑。作为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超越发展的丰厚意蕴,兼具着思想超越、实践超越的真理品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视角去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超越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权,分析当前人们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受教育者的视野、眼光、触角了解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在人们思想行为发展的前面,引导人们在不断地认识和解决自身的思想行为问题基础上超越发展。

加强前瞻性研究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超越性的根本要求。前瞻性研究是对预设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持续地追踪研究的科研方法。前瞻性研究注重把握研究对象的关联性、潜在性和可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始终受到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双重规约,只有及时关注人与社会发展的潜在变化,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未来趋势,才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变化的规律,不断地充实、调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结构体系。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观愿望及其超越发展的社会事实,引起人们思想行为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工作者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自我扬弃的同时,更要自觉地提高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建构“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生成有序、张弛有力”的内容体系,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实践体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超越发展、创新发展的态势和活力。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②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36.

③(美)A.J.赫舍尔.隗仁莲,等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

④(德)马克斯・舍勒.李伯杰译.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8.

⑤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⑥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C].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0.

⑦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5.

第2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

[作者简介]欧勇芬(1968- ),女,瑶族,广西平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5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3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要素”①,是一个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体,称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解决的是“教什么”或“以什么信息教育教学对象”的问题,既体现着实践教学目标,决定着实践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又规定着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其内容体系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性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一项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它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或党派性)、民族性、时代性,它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服务。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何种思想政治理论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使其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体验、理解、相信、接纳即内化这些信息,最后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教育者绝对不能凭自己的个人意志随意滥用,必须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约,必须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必须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毕竟是要面向具体的个人的,其内容的选择必然要受教学对象个体发展需要和规律的制约。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和满足一线岗位的需要,又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以适应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为教学对象的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服务,更要为高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

(二)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及水平是直接制约因素

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必然也不同。故而高职教育者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以当前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及水平为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冲击以及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②这些问题都是高职教育者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容忽视的现实依据。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

由于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即社会历史条件和教学对象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是相对稳定的,而直接制约因素即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及水平则是相对不稳定的、多变的,也是有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的。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没有区域性和时效性的内容,称为基本内容;二是相对不稳定的、可变的、具有区域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内容,称为可变内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为高职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完整品德结构而确定的,它可以用纲要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低效性。而相对不稳定的、可变的实践教学内容则是教育者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本地区、本校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安排的,它难以用纲要的形式来规定,应由教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来确定,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无论任何时候,可变内容都应以基本内容为依据。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素

1.心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高职生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往往表现出矛盾性特征:“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③同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生也受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受到重智轻德和唯技术论等错误观念的误导,还有就业竞争机制的强化带来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这些内外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欠佳已成为当前高职生中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心理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是要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2.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规范高职生的行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以及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过程中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发展科学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成为被大学生内化并践履的行为规范,才能使大学生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教育者在确定这部分内容时,尤其要注重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所属行业对人才道德品质的要求出发,突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3.思想教育。高职生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实都跟一些大学生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重点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职生的头脑,核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关键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科学思维。在高职院校尤其要注重以工学有机结合的专业教学为依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的实践中解决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如何符合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提高思想素质。

4.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在对某院385位2011级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对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关系的看法”时,12.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知道”,8.1%的调查对象选择“毫无关系”,35.8%的调查对象选择“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甚至还有学生在问卷中写“没有了祖国,还有别国”。在问及“对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时,23.6%的调查对象选择“说不清楚”,23.4%的调查对象选择“无所谓”,有学生在问卷中表示“只要有钱,管他什么道路”。在问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看法”时,15.3%的调查对象选择“说不清楚”,22.1%的调查对象选择“无所谓”。可见,政治信仰迷茫已成为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治教育内容应重点解决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阶级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教师要通过指导高职生参观爱国主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考察城市社区、农村、企业等,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在各行各业的具体落实及其成就,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5.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项辅内容,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所决定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内容应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信息处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诸内容构成了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心理教育内容是基础,是整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石;道德教育内容是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着重突出的教学内容;思想教育内容是先导,它为其他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现创造先决条件;政治教育内容是核心,它主导和决定着其他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效果;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是辅助,它往往渗透在其他教学内容中。

[注释]

①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

第3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76-02

一、“中国梦”的理论意蕴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

(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史主题的表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强国之路历史的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并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伟大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继续探索民族富强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梦”的提出,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让世界看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将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而实现,二者密不可分。

(二)“中国梦”是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和百姓关系密切,而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目标、民族愿景和人民期待,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也是民族梦和个人梦,民族强盛让实现个人梦有坚实的基础,而个人的努力奋斗也将铸就民族的辉煌。民族梦和个人梦两者的实现紧密相连,个人追逐梦想的同时也铸成民族梦的基石,而民族梦的构建为个人梦的实现搭建了平台,使民众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中国梦”是和谐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中国梦包含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治国理念。多次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形成健康和谐的发展模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和谐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梦想,“中国梦”是和谐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缺乏渗透性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和时代感,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选用的仍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例证和典型人物,没有反映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没有将新时期大学生感兴趣或者熟知的事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空大泛”,时代感不强、实用性不大,用于解释当今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内容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未能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偏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忽略了特定时期特定教育内容的更新植入。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效性不强,针对性较差,没能把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及社会生活相结合,普遍存在理论灌输、被动接受的现象。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新鲜感,违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原则,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但同时又互相渗透。道德是基本的行为规则,道德教育中渗透着政治思想教育,而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行程都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但我国历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突出强调其政治教化功能,过于注重传播意识形态性内容,割裂了阶级价值和全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原则而少讲个人价值,重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而少讲公民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很好地处理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

三、“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

“中国梦”的理论意蕴丰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统一。“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梦想,在全社会中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相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的统整

对“中国梦”的阐述中提到“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短短的话语中凝聚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既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精髓,又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念,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新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和其他很多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还比较弱。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之一是复兴中华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通过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精神力量和人才保障。可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同样重要,缺乏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的统整,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断层和滞后的,教育内容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不能满足个人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经济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当前我国的经济现状以及肩负的使命,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意识形态性内容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统整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而“中国梦”语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梦”的提出,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和科学价值。“中国梦”话语中强调意识形态性,但同时对意识形态性话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把它转化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强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连。“中国梦”既强调意识形态性,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基本国情、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中,应适时地引入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突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价值标准,尤其是年轻一代讲求实际和实用,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意识形态性内容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统整尤为重要。换言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更多地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社会性内容与个体性内容的统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接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符合受教育者的兴趣,则产生的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影响力更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就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和教育效果。要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性需求,激发其受教育的兴趣,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端正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正确引导个体性需求,使受教育者产生正确的需要和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就实现“中国梦”而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属于一个共同体,国家好、民族好是我们每个人才会好的必备前提,我们只有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奋斗,个人才能因国家的强大实现全面发展。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作用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社会性内容与个体性内容的统整,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的结合点,将这些结合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点,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受教育者在中国梦的视域下,通过发展和实现个人梦,推动国家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38-44.

[3]蒙秋雨.“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151-153.

第4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高校法治观教育是形成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师生认识不足、教育内容失衡、教育形式单一以及教育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高校应该提高师生对法治观教育的认识,完善法治观教育内容,拓展法治观教育形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法治观教育长效机制,从而构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有效框架。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缺失;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90-03

收稿日期:2014-10-29

作者简介:蒙晓旺(1988—),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象征着民族的希望。但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判断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出现,更显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缺失。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法治观,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十八大要求,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健全人格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理论逻辑

大学生是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特殊群体,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

(一)完善人格是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合理诉求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有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1]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法治观念也得到了广大青年的重视。大学生有其自己的理想,有其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有完善其人格的必然追求,因此,为达到其立意高远和修好公德的重要目标,法治型人格培育成为其必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倡导法治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承担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从法治与人格的角度进行考察,法治型人格是指能够适应法治建设需要,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类型[2]。作为社会的栋梁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也有义务加强其法治观教育,将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和公仆意识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区别他人的法治思想,以清除人情关系思想、特权思想和权力思想对大学生法治思想的束缚,从而促使其学会自省和做到自律。这不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追求公平正义和依法实施法律行为的要求,而且是完善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社会责任感是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社会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3];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公报指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可见,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性。而这不仅是对于普通公民的要求,更是对广大青年学子们提出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世界形势,大学生应该了解法的渊源、法的理念、法的价值等知识,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封建传统法治思想和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区别,增强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责任感。同时,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也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这对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并不断地提升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梳理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缺失,是加强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部分高校和师生对法治观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主要存在教师和学生对法治观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法治观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一部分,本课程是将以往“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减为一门,并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对大学生不仅要进行法治教育,也要进行以往以法律知识普及为主的法律教育,教育内容较为庞杂[4]。但是,目前高校给教师安排的法治观教育部分的课时一般为3个学时,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的十二分之一。面对如此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越来越少的教学时间,教师讲课要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导致很多教师会有选择地讲授,只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概念或忽略不讲,更有甚者,认为法治观教育对学生用处不大或与学生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学生的讲述也难以有效开展。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大多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又由于理论的枯燥,这就势必引起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法治知识的吸收。有学者对某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调查发现,61%的大学生对法治观知识知道一些,但对其内容了解不全面,学习不深入,70%的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不感兴趣[5]。除此之外,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是学分较低的一门课,这一情况又使很多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对法治观教育选择直接放弃或放在次要位置,由此带来的是学生法治思想观念的淡薄和法治认识上的缺失。

(二)高校法治观教育内容失衡

法治内容的学习是大学生进行法治实践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也是大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导向。依据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的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方面的基本内容[6]。这五个方面强调社会责任和服从与服务意识,而且更多地是强调对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的介绍与学习,却忽略了大学生法治信仰、法治价值和法治主体意识的培养。在内容设计上以法律教育代替法治教育,或存在着重“思想道德”内容、轻“法律基础”内容的倾向[7]。而且注重社会本位,轻视个体需求,不能完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而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法治观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虽然2013年修订版教材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很多法律的词源、历史发展和法治理念等,以及法治与道德之间进一步融合的内容,但在总体上仍然缺乏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同步的内容。

(三)高校法治观教育形式与方法单一

高校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法治观的主战场和根据地。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教学的形式仍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有学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71.85%的教师没有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又有86.13%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8],这种单一的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基本的情感交流。除此之外,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课堂条件设备等原因,法学专业所特有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得不到应用[9]。生硬刻板的授课形式不仅扼杀大学生法治情感的培养,而且会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法治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另外,在课外的实践活动教育中,由于大多高校都是采取几个班一起上课的形式,要组织一起实地旁听或参与法庭法治活动几乎难以实现。而校园法治宣传活动、法治讲座和法治社团的缺失,让许多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法治教育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这样的情况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四)高校法治观教育长效机制缺失

建立高校法治观教育长效机制,是依据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出来的重要任务。纵观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建设长效机制的认识。首先,高校在规章制度上没有足够重视法治观教育,在法治教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在人、财、物、场所等方面不能给予很好的保障[10]。认为法治观教育是法学专业的专利,而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则放在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或以道德教育代替法治教育。其次,缺乏法治观教育课教师长期考评机制。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由非法学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部分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宝贵的司法实践经历,对学生的教授只能停留在法律的条条框框上,缺少应有的深入分析和相应培训或制定相应工作规范的制度。最后,缺乏对法治型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由于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知识轻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问题,对大学生社团则采取自由放任、不支持的态度,使大学生社团缺乏指导[11]。另外,社团的活动和场地申请缺乏必要经费的支持,导致许多有益的法治宣讲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构建途径

法治不仅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广大高校教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效果。

(一)端正态度,提高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法治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法治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需要在人脑中反映,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认同过程。高校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主体,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学校要加强支持法治观教育教学工作力度和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治观教学学时,以保证大学生对法治观教育有基本的认识。教师作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引领者,理应提高法治观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视度,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循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规律,讲清讲透法治观的一些基本内涵、基本价值和基本特征,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法治观念、法治价值的意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认识法治观教育在我国依法治国及建设法治型国家的重要性。此外,要降低学分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采取与其他课程相同学分或在大学生评优与奖学金评定方面,采取基础课与专业课看齐的形式,让大学生端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二)与时俱进,完善法治观教育的内容

完善的法治观内容是大学生法治情感培养的基础。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又与其他群体法治教育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大学生法治观内容除了有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外,还必须坚持以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和法治主体意识为目标。为此,应该增加法治理念、法治渊源、法治特征等内容的讲授。在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坚持遵循“三贴近”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贴近,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需求。另外,法治观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我国法治建设的特征,因此,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容不能落后于时展要求,应该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热点问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热点,从中引申出社会法治现实与大学生法治行为的关系,使大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法治精神。

(三)互通合作,拓宽法治观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有效的形式与方法是增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面对大学生思想复杂、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应该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综合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互动。通过互联网创建法治情境或典型法治案列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其中,既可以创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又可以克服大班教学而导致无法实地观摩的缺失。大学生校园法治型社团是大学生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参与或建设法治型社团、法治型讲座及活动,通过法治认知与法治情感体验,能够更真挚、更鲜活地激发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觉醒,形成明确的法治导向,最终形成正确的法治行为。

(四)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用来规范法治观教育的,一套健全有效的法治观教育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是法治观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法治观教育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的重要保证。第一,学校应该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探索建立一些新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法治观教育工作的落实。在制度上确保法治观教育课时、工作人员、场所等得到必要支持,明确区分法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异同。第二,规范法治课教师的考评与培训机制。把教师教学评定和学生评定相结合,提高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定期举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活动,及时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关注社会最新法治活动的获取能力。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司法工作人员现场给学生讲授法治常识,以提高学生对法治的认识。第三,加强学校法治型社团的指导。由于大学生社团大多属于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服务的性质,要让社团真正服务于学生,必须由责任心强的教师进行指导。同时,还需学校在制度规章上给予支持,比如,社团宗旨需要符合国家与大学生需求,社团经费的比例必须明确。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社团真正作用,才能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容海.做“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新青年[N].光明日报,2014-05-08.

[2]张德广.法治教育中法治型人格的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1,(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4]杨京.试论大学法律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2012,299-302.

[5]钟佩霖.艺术类大学生的法治观培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6]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4.

[7]李婧.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8]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9]舒国兵.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0).

第5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优化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事业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一些人物欲膨胀、道德沦丧,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知识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受一些反动、低级等内容的影响。因此,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内容设置和编写上,还存在两个问题:(一)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有些理论观点比较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由于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很少涉及,造成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了没用,或用处不大;(二)教材内容不精练。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在深度上加强了,但基本原理仍然是一致的。而且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比如,“概论”中的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与“基础”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纲要”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概论”中的部分内容则近乎完全重复。

三、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研究型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的新特点,这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难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1、加大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并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专题。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的问题,是学生亟待了解并急于解答的问题。对社会热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解释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有了说服力,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2、我们要将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的教学方式。立体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包括读书活动、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网络课堂、师生对话研讨、课外学术沙龙、组织理论学习兴趣小组等全方位式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

(二)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重复是学生用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此课程的重要原因,首先应把教学的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加强针对性,防止理论上的空谈。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内容、整体框架和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找出教学内容可能涉及的观点问题和理论难点,认真分析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的理论来联系和解答这些问题和难点。如果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深层次问题就需要教师超越教材,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抓住每节课的讲授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在把握本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打破章、节、目的界限,找准每节课的理论主线,以主线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与重点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与时俱进,补充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学生所信服和接受。

(三)实践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中把大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例如,清华大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了经典案例教学、咨询教学、“课堂新闻会”、“学生演讲参与式”等等。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因此,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6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54-02

当前高职院校已占据了高等院校总数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校高职学生人数也已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50%以上,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比较重要的地方。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内容是将起统领思想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其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到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倍加重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可以说,这是党中央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提出的重要任务的具体化。

而对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也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将其切实有效地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则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入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应该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散漫态度、集体观念不强、信仰淡漠等思想和行为。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一直是横亘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其致力的方向。要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将这一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来。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政治理论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主干课程。要有效利用好这几门课,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教学之中,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这样才能真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题之一是:部分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不想学习。这就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章节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针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仅有一学年、课程容量大、理论性较强、课时矛盾问题十分突出这一客观现实入手解决。课堂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重新优化整合,联系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融入其中,起到教育与引导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灌输。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一共十五章内容,一般都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讲完,可针对这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为主线的课程特点,在内容上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让这一课程有鲜活的生命力,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接受。

(二)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活动可安排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安排到实践教学中来,确保结合教材、结合实际又能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安排活动内容。实践教学多样化的形式是优于课堂教学的,可采用校园内如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图片展、辩论赛、演讲、影视教育等方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社会实践如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感性结合理性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魅力,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成效。

(三)提升教师素质

第7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1研宄概述

 

学术界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研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大召开至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时期,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只是停留在学习其某一次会议或讲话精神上,分析总结其在各领域的具体实践成果,并没有把这一时期内提出的重大思想在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得到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至十七大召开前(2003.10-2007.10)这一阶段,随着党对十六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的不断完善丰富,研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文章大多已经开始注重理论分析,并出现了分别阐述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内容等方面的文章,但是从整体上把握其理论的研宄成果还较少。从十七大召开以后至今,学者们更加注重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和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研宄者开始注重从整体、系统、全面、科学的角度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研宄。通过设置不同的关键词为检索词,精确检索全选范围内的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取得了显著成果,从整体上系统研宄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宄者和研宄成果越来越多。这些研宄成果对于提高人们关于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认识,推动学术界进一步开展系统研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著尚无;通过检索查找到的涉及其内容的文章较多,但是专门研宄其理论的文章较少,且内容多有重复,创新性和系统性不强。

 

2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研宄综述

 

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的研宄成果比较统一。大多数研宄者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教育理论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不例外。

 

2.2科学发展观思想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研究者们在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问题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塑造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另一最新指导思想

 

张瑞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另外有学者认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一切工作发展前进的指导,当然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与发展的指导。因此,其也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之一。

 

3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研究综述

 

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实际工作要求的新内容。目前普遍认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又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5]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首先任何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它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体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因此,其必然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各项工作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应将其纳入到理论体系中来。目前,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者还比较少,大多数研究者是分别从重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强调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张瑞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午启贤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2创新性的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社会理想、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等重要内容,把这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要加强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给我们明确了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教育人民,它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心内容。[8]此外,有些研究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四方面内容单独列出来分别作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如郑永廷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主题,研究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宝贵经验,研究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9]张瑞芬除了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她还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单独作为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3.3提出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0]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外部考验、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及党员队伍素质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等。要想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3.4强调进行中国革命史教育

 

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阐述了干部和群众学习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张瑞芬根据胡锦涛的阐述,总结出中国革命史教育包括的具体内容: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中国社会的特点,研宄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善于运用民族语言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回答和阐明中国革命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理论方法。[11]此外,有些研宄者还指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以及生态道德教育,都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4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方法和途径研宄综述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同志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现实要求,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时期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方法和途径。

 

4.1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方法研宄综述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规范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遵循的方向和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2]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原则得研宄,大多数研宄者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现实要求,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新的内容,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理念,充实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另外,有的研宄者还认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是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

 

目前对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的研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其主要包括四种方法:

 

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4.2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途径研宄综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研宄者普遍认同的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途径有以下三个,即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颁布中央文件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形式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第8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人们思想道德存在客观差异,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为构建走向大众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重任,因此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出发,强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2.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将高中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人才保证。在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选择的途径关注不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以中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积极探索适合于中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中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的影响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接受内容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的过程,使中学生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

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例分析

张明是某中学高三学生。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校实验提高班,并任班级临时负责人。由于对网络形成依赖后,对现实对学业很迷茫,产生了厌学心理,已不能正常的进行学业。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出发,引导其自身行为的反思,并辅之以感恩教育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认识到个人行为对家人以及老师带来的消极后果。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网络成瘾的原因出发,从经济上控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工作;让他当学生干部激发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他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失时机地赞扬他的每一次进步。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自然会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恋。

第9篇: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课程教学 经济理论 经济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34-02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课程,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及教学的任务,有着极为特殊的课程及学科发展的地位。从该门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上来讲,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学说体系。从该门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判断功能及社会历史观的功能上来看,它又是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视角去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过程及其趋势的指引器;从该门课程在当今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性、应用性方面来讲,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经济矛盾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有用的理论知识工具。它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功效性成为该门课程最具有价值的意义所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及知识结构创新的需要,对该门课程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变革的要求。在当今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也越来越凸显出六个方面所应给予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及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并重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中矛盾现象的分析和判断,例如,商品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等等。这些内容和理论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来的矛盾性、斗争性和针对性。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关系、所固有的本质及其变动发展的历史逻辑轨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分配关系。因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否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然缺少了其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在今天,政治经济学内容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经济关系变革发展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的研究。

这样,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就要求将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与非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关系、经济矛盾的研究并重;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中存在的特殊形式及其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关系不同方式的结合融合也应成为教学研究和讲授的重要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经济范畴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逻辑性应与现实性普遍性的要求相结合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往往重视和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侧重于对经济理论、经济范畴的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地讲授和研究,因而一些经济范畴、经济理论往往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内在的联系性。

在今天,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出现了新的存在方式。一些经济理论和经济范畴的含义及所阐明的内容和范围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拓展。例如,资本这一范畴的概念及其理论,包括资本的来源,资本的职能,资本的流动,资本的投资,资本利润的来源及形成和构成,资本之间的联合兼并及重组等等;再例如,一些经济理论所揭示的经济过程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又具有了一些相近的特点及变化的规律,如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一些相类似的矛盾和特点等等。

对许多经济范畴及经济理论必须作出符合当今客观社会发展现实的解释和说明。没有这种继承与发展并重的结合,没有这种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没有这种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就无法去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学说体系。

三、对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的研究应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并重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多侧重的是对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社会总体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解决的是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生产关系的性质、特点、矛盾运动等本质性总体性的问题。

而在今天,人们不仅关心这些本质上的规定及其结论,也同样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社会发展现实中所出现的经济理论及经济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求更好地去认识和把握我们周围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因而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是对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质的规定性的解释和说明,但这并不能代替对社会客观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而这些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既涉及到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同经济政策的选择和比较,也涉及到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广泛和深入地解释和分析,并同时也涉及到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问题的手段、方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及其综合的评价。

所以,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也应构成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最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作为理论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应注重与部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交叉和互补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多侧重于理论经济学的讲授和分析,这种带有浓厚的理论经济学色彩的教学,往往以讲授和分析一般经济理论、经济过程、经济现象、经济规律为主,更多地探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经济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主要的目的是认识和把握社会生产方式中一般的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及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经济规律产生的方式、作用及其发展的趋势。

然而,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经济矛盾和经济问题往往除了具有制度性、一般性的特点外,往往还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同时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往往又与部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汇率问题,物价指数的变动,利率水平的变动,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失业与就业问题,居民收入的变动与消费水平的变化,货币资本市场的问题与发展等一系列诸多的具体经济问题。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但无法回避这一系列具体而又现实的经济问题和理论问题,而且还应有意识地主动地去联系这些具体的经济现象给予正确地分析和解释。因为许多一般的、基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矛盾的存在及演变都与这些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有着无法割裂的、极为密切的关联性。

因而,恰如其分地借用和引入部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并有机地融合进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之中,对具体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给予尽可能深入地、必要地解释和分析,是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拓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科应注重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理论观点的融合和借鉴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政治经济学本学科领域理论和知识的讲授和研究,注重的是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虽然也十分注重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理论体系经济学理论的相互借鉴,但这几乎全都是经济学本身学科体系内部理论观点的比较借鉴和运用。

然而在今天,政治经济学所要分析和涉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所固有的范围,往往需要在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融合和借鉴、借用和引入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加以综合性的分析、说明和判断。这样,通过政治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全面性综合性的对于现实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作出尽可能广泛性综合性的讲解和分析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也十分必要。

我们以前往往批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割裂与阻断,其实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也存在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割裂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凸显的特点,就是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它们都是从不同方面对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因而在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经济学科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和观点之间交叉和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尽可能补充进去更多地广泛性、深刻性和综合性的内容。使我们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及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和全面,有效地克服和消除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

六、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把其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功能与经济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学习功能有机地相结合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有着重要和独特的宣传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它通过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所存在的对抗性的矛盾及其历史的局限性,并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全面认识,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性、规律性和方向性。

但是,仅仅注意和单纯强调这种宣传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这种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才能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介质才能加以传播和接受。否则,只能简单地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上,很难取得真正有效地宣传和教育的结果。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产生的历史逻辑来讲,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投身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学说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同情工人阶级的结果,而是通过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并考察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及工人阶级运动的实践所得出来的对社会发展规律正确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对哲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从而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所以,要崇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要认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坚定对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信心,就必须用理论和知识去教育我们的学生,武装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的认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建立在一般的思想宣传教育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真正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牢固的基础之上。这种建立在掌握了科学的理论知识并懂得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才是最为可靠最为坚定的。

所以,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和丰富对政治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同时要对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经济理论、经济现象、经济矛盾、经济过程及复杂的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现象作深入的研究和广泛地讲解;加强和提升该门课程内容的知识性和理论性,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释和回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这样,思想理论教育的结果与学习知识所获得的科学能力才能同时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素质,从而真正地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和作用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所应关注的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要改变原有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和主要内容,而是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发展的现实,增加和赋予了该门课程新的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推动该门课程在教育教学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及内容的创新。对这六个方面问题的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有效地解决,会在许多方面更加有效地解决我们原有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使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体现出更多的时代性、理论性和知识性,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去回答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极大地提升它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巴里・克拉克.王询译.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观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高钻译.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