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有机农业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农业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农业市场分析

第1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第2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机跨区作业;作业半径;契约;区域竞争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引言

农机跨区作业是指农机户利用不同地区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组织跨越地理区域作业的一种服务模式,目前跨区作业主要集中在收获环节, 涉及的农作物以小麦和水稻为主。但是,随着跨区作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跨区作业市场局部供过于求,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现:一是跨区作业规模增大带来效率的下降。区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区间作业规模的不均、不同作物机械化水平的差异等是造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二是油费等显性成本不断增加,显著降低了作业效益;三是信息与交易契约问题。跨区作业信息滞后、时效性差、可用率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作业市场缺乏正式的契约关系,使得事后监督和处理纠纷等交易费用凸现和“人问题”产生。近年来,跨区作业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特别的,跨区作业半径呈现逐渐缩小的新趋势。那么半径缩小的宏观趋势和微观上农机户区作业半径选择(下面简称“半径选择”)行为是否一致?前文所言的交易契约不完善、区域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对农机户半径选择行为的影响又如何? 为了分析影响农机户半径选择行为的因素,本文将利用实地调研河南省驻马店市跨区作业农机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跨区作业迄今已近三十载,但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少。跨区作业是中国独有,所以国外对其研究几近于无,而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机械管理的角度和在农业机械化中作为一部分进行研究,算不上专门的研究。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大多是对跨区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李斯华,2004等)[1],少部分是对跨区作业的成本效益等基本面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廖晓莲,2007等)[2]。也有学者专注于跨区作业中某些方面的研究。如李二超(2010)[3]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跨区作业规模问题和交易契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关于契约制度建立的合理化建议;张秀花等(2006)[4]分析农机户对信息的需求,呼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而杨印生等(2004)[5]运用“委托-”理论对农机作业中介人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建立市场化的农机作业中介组织。综上所述,跨区作业的研究缺乏微观层面的探讨,也缺少实证分析的支撑。而本文从微观层面尝试分析农机户作业半径选择行为,试图分析交易契约、区域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构建农机户半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其中,Yij是表征农机户半径选择程度的指标ln(P/VMP),即第j个农机户农机转移费用投入的程度。Contact表示交易契约选择,Competition表示区域市场竞争程度,Hij为控制变量,μ是随机误差。

一个作业机组所能完成的作业量随着跨区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跨区距离的增加需要靠投入更多的农机转移费用来实现。“理性”的农机户在考虑半径选择(即转移费用投入)时,会比较增加一单位距离所增加的作业量带来的收益与其所增加的费用(本文只考虑转移费用)的大小。通过构建农机转移费用投入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和增加单位半径所需转移费用(P)的商值即VMP/P(增加1元转移费用投入能够带来的作业收益)作为表征农机户半径选择(或作业费用投入)程度的指标。关于ln(P/VMP)的计算,通过拟合生产函数(Y表示农机户的年作业面积,K表示机具投资,L表示劳动投入,T表示农机转移费用,F表示农机作业油费,O表示其他费用,Xi表示农机手年龄和教育水平,μ为随机扰动项),再求对K的偏导,可得: ,进而得 ,最后先取倒数,再取对数得: 。可知,若该值越小,农机户倾向于选择更长的作业半径。

第3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一、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自我国提出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以来,如何使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相关机制问题就成为农村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我国实行并倡导让市场自行调节,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分配。但事实上,亚当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并不能在任何情况都发挥自动调节的功能,以致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正如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不存在完全竞争,各主体之间信息不流通,外部市场干扰影响私人消费以及生产等等,社会福利和成本可能会因为这些现象而产生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等。在此,为了使我们便于理解优化分配机制属性、个人动机的解释以及私人信息等,我们可以借鉴赫尔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迈尔森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

(一)机制设计理论简述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和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设计方面改革,我国农村经济市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常而言,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讨论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信息效率问题(Information Efficiency),也就是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即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所需要多少信息量的问题,主要通过以最低的信息成本或者最少的信息量达到已定的社会目标来评判机制设计是否最优。其二是机制的激励相容问题(Incentive Compalibility),它是指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机制的规则激励下参与者选择自己占优均衡的客观结果正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机制设计理论在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分析中的应用

十后,深化改革进一步开展,农村金融体系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开展,这是对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在机制设计方面的一次变革,在新机制设计理论提供的新方法和新观点下,对于研究和分析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预测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提出预防解决预案。本文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和相关的模型,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一些见解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期望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图1 机制设计理论在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分析中的应用逻辑图

将机制设计理论用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农村金融经济环境和信息空间,寻求有效地配置规则,实施理想的农村金融供求配置。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经济环境因素需求,总结出模型分析中国农村金融需求现状、需求状况和特点的政策环境,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民,这些因素从供给和需求双方在选择行为影响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空间形成的基础。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的分析,对供需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农村金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机制,由于农村市场是供应驱动的市场,因此供给方的利益机制的模型在分析了经济环境和机制的基础上,以最大化供方利益为前提,分析供需双方的行为选择,也就是供需双方及政府部门对经济环境的信息反映,形成信息空间。

二、影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的因素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若没有一个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金融供给体系作为支撑,那么农村经济也将不能做到持久健康的发展。我国当下的农村金融供给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正式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民间金融机构乱象环生,民众贷款成本较高等等。因而,这就需要设计一套与我国农村金融情况相符的金融供给体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需求

我们在设计相关的农村金融制度、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当从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为起点。因而,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展开研究和探讨,这是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制定农村金融政策的首要任务。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农村金融需求按以下几类来划分:从主体上,分为农户、农村企业以及政府的金融需求;从金融产品看,主要分为信贷、保险、投融资渠道的需求。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多样性、规模小、但风险高等特征。

(二)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给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历经多年,但总来的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大多是针对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而采取一系列短期性和阶段性的措施,然而这并未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的根本问题。从以往农村金融改革的结果看,金融制度供给导向的农村只满足于生产者制度本身的制度供给和需求,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特征,从根本上说,它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市场的多层次金融资源。

三、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平衡机制设计建议

农村金融供求体系在设计上的基础主要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需求方以及供给方的行为选择的研究,根据农村金融供求双方行为选择的模式,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以提高信息的传输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微观层面推进,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让其能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到其应当发挥的作用。

(一)发展初期不可盲目追求利率市场化

农业的发展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也一直属于国家所保护的行业。农村金融信息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很到。有具有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从而使得其环境比较的特殊。就现在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中,明显的供给不足,机构偏少,致使供给体现不健全,这样不健全的体现,使得市场的竞争局面较难活波起来,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在初期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包括在其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不应该的对市场进行盲目的去追求。为了促进健康的发展,也需要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进行浮动,对市场不进行完全的管制,而是扶持和管制互相的配合,并且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通过对信息机制的完善,形成有效利率发现机制

就分散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因为普遍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求大于供的不平衡现象在低利率时容易出现,在利率高的时候存在逆向选择的现象,使得利率机制基本失去效果。并且,因为农业的弱质性扔利率不能够完全的实现市场化,因此,信息机制的完善是利率发现的大前提。依据农村的市场风险和偏好的分析,让形成的利率发现机制更加的合理,是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的重要基础,另外,可以根据利率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管理和产品,使经营效率得到提高,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

(三)提高利率的监管,促进资金回流

银行业的监管部门和央行需要发挥在利率风险上的基础调控作用,在了解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特殊性的条件下,及时的把控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利率监控方案,及时的做好监管工作,在既能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稳定的秩序的同时,也配好转移支付和担保机制,鼓励资金的农村市场投入,促进资金的回流。

(四)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因为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存需求,面对大自然的灾害现象,预测能力和防守能力很低,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民必须支付保险费用,当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农民将支付保险费用,将保险费作为一种权利,在合理的范围内索要理赔,通过这样的保险制度,能比较大程度帮助到农民提升对农业灾害上的抗灾自救和防范措施能力和信心。而这样的效果,大多情况下,是政府直接以救济方式所不能到达的效果。想要有效的分散农村金融风险,需要在农村保险体系上,积极的政策性保险为主,这样才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对农村民间金融信用担保体系进行完善

信用环境的优良程度,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借贷双方不对称的信息问题,也是可以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来解决,拥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也要避免金融机构在信贷上的风险。我国农村资本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创建能够作为农村信用担保的机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构建能够作为农村信用担保的完整体系,能够为农村的企业和农户做到融资服务。

(六)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规范

在我国,正式的金融机构部门会受到利率制定和信息成本的约束,正式金融部门在提供贷款时,会在对象和规模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来是被正式金融部门所排斥的维持型农户所需求的借款需要可能能在民间金融组织得到满足。而那些富裕型的农户,也可以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借贷,避免抵押品的提供二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正式金融上的一些不足,是可以通过民间金融来弥补的。对于民间金融,国家应当引导,而不是打压。

四、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这种机制设计对我国农村金融的供求关系的影响。概括的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总结农村金融供需的特点,为之后的机制重构打下基础;其二是由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根源在于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民间金融机构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并且针对民间金融机构缺乏监管,农村金融市场的担保机制和抵押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能够将我国农村金融供求体系完善的方案,应将利率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加快抵押担保机制的设定,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统一规范,推进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等建议。(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2.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经济机制设计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A].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发展前沿[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孔祥瑞.我国农村金融供求行为选择研究――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D].山东经济学院,2010.

[3] 田国强.最优选择与一般均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Myerson R.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J].Econometrica,1979(47):61-73.

[5] 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1(1):45-70.

第4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紧迫。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靠方法创新提升水平。在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分析队伍结构更加科学的条件下,究竟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当然不能简单而论,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应该“管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找到每个主题所适用的分析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的出发点就是要“开门”搞分析,从办公室、研究室、互联网中走出来,善于、肯于、敢于向基层学习,向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就能够找到好的分析方法,拿出国家决策层及其他用户信得着、用得上的信息分析成果。

第5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第6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供求机制;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供求决策;变化机理;构建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49-05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保证机制,没有供求关系,市场也就不复存在。[1] 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物品的供求双方的一种价值运动的平衡机制,即市场上的供求双方根据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来决定供给和需求的产品类别和总量,在这个过程中,供求双方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中,使得市场上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始终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并带来短期的不均衡和长期的均衡。农村承包地流转实质上体现了承包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状况,也要遵循经济学的一般供求理论。它的发生是承包地供给和需求同时出现作为前提的。只有同时具备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才能形成现实承包地流转。[2]农民不愿意流转承包地或没有人乐意接包承包地,都会导致承包地无法流转。

一、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供求决策分析

从承包地流转市场的微观角度出发,参与交易的农户、种田大户和涉农企业都是“理性经济人”,其在市场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他们需要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才能做出合理决策。[3]因此,当经营农村承包地的成本或收益发生变化时,承包地供求双方的决策与行为也会随之变化,直接影响承包地流转市场化中的交易行为。

1. 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供给决策分析

对承包地供给一方的农户来说,他是否流出承包地取决于他对流出土地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如果流转后的净收益大于不流转的净收益, 而流转后的风险小于不流转的风险,很明显他会做出承包地流转的决策和行为。

在分析各类型土地供求主体的经营收益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农民对承包地流转的决策意愿,为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化提供决策依据。

(1)纯农户供给承包地决策行为分析

对于纯农户而言,来自土地收入的总量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大,土地的收入功能非常大,则对租金的要求相对较高。

假设某个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和自留地的土地数量总和为A,农户家庭劳动力拥有的总时间为T,农产品价格为p,该农户收入可表示如下:

TU1=p*f(A,T)

如果该农户选择将Al面积的土地流转出去,单位土地面积租金为r,农户用于农业 上的时间为Tl,单位非农工作时间的工资率为w。则该农户收入情况如下:

TU2=rA1+w(T-T1)+p*f[(A-A1),T1]

此时必然有TU2>TU1,也就是存在

rA1>p*f(A,T)-w(T-T1)-p*f[(A-A1),T1]

也就是农户获得的租金(或股金,下同)收入要大于农户作为纯农户时的农业收入减去农户非农就业工资。对上式进行转换,可得到:

y=rA1+w(T-T1)+p*f[(A-A1),T1]-p*f(A,T)

y表示租金剩余(租金超过转出土地农户的机会成本的部分),y越大表示出租方越愿意转出自己的土地。对Al求偏导,则有:

=r-p*f 1[(A-A1),T1]>0

因此,要想纯农户将承包地流转出去,则租金收入要大于其转出承包地前的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

(2)兼业户供给承包地决策行为分析[4]

在没有发生承包地流转前,从事农业的时间为T1,其家庭收入水平如下:

TU1=p*f(A,T)+w(T-T1)

如果该农户选择将A1面积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单位土地面积的租金为r,用在农业用途的时间减少T2,则有:

TU2=rA1+w(T-T1+T2)+p*f(A-A1,T-T1)

此时,必然有TU1>TU2 ,也就是存在:

rA1>p*f(A,T1)-wT2-p*f[(A-A1),T1-T2]

也就是农户获得的租金收入要大于从事农业的收入减去农户成年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时间的机会成本。对上式进行转换,可得到:

y=rA1-p*f(A,T1)+wT2+p*f[(A-A1),T1-T2]

y表示租金剩余(租金超过转出土地农户的机会成本的部分),y越大表示出租方越愿意转出自己的土地。

对Al求偏导,则有:

r+p*f 1[(A-A1),T1-T2]>0

对于兼业农户而言,农户获得的租金收入要大于农户在单位面积土地上从事农业的平均收入。

对于非农农户而言,由于家庭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从事非农活动,因此在农地流转前其家庭收入可表示为:

TU1=w*T

流转后,其家庭收入可表示为:

TU2=rA+w*T

因为租金r≥0 ,必然存在TU1>TU2。因此,此时租金不是农户做出是否将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决定性因素。

2. 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需求决策分析

需求者可以划分为一般农户、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三类。对于土地需求方而言,在是否进行土地流转的抉择时,取决于需求方对流入土地扩大生产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一旦其预期的收益足够高而成本和风险足够低,那么很自然他便会流入土地。需求方经营的土地规模应使土地经营净收益达到最大,其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需求行为和需求数量是由其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的最优经营规模与其自身所拥有的土地数量的差额来决定的。[5]

(1)一般农户需求承包地决策行为分析[6]

从本地一般农户参与承包地流转的决策来看:本地一般农户转入土地是为了实现家庭成年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所以其对流转期限、流转合同等方面都没有要求。但是,本地一般农户在转入土地之后,仅仅只是扩大了种植规模,很少改变种植结构。由于种植结构没有得到改善,本地一般农户的种植收益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租金的支付能力也受到限制,进而很难形成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需求。[7]

对于纯农户而言,由于其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非常小。因此,假定其转入土地之前的收入情况如下:

TU1=p*f(A,T)

其需求土地之后,假定转入土地数量为Al,单位土地面积租金为r,则有:

TU2=p*f[(A+A1),T]-r*A

此时,必然有TU2> TU1,也就是存在

r*A1<p*f[(A+A1),T]-p*f(A,T)

令y = p*f[(A+A1),T]-p*f(A,T)-r*A1

对A1求偏导,则有

=p*f1[(A+A1),T]-r

也就是说农户每转入单位土地所支付的租金要小于其租入土地后所获得收益,否则他宁愿维持现状。

对于兼业农户而言,由于其家庭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进行配置,在没有发生土地流转前,从事农业时间为Tl,所以其初始家庭收入可以表述为:

TU1=p*f(A,T1)+w*(T-T1)

转入A1面积的土地之后,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则增加T2,则有:

TU2=p*f(A+A1,T1+T2)+w*(T-T1-T2)-r*A1

此时,必然有TU2>TU1,也就是存在

p*f(A+A1,T1+T2)-p*f [(A,T1)-w*T2]-r*A1>0

令y = p*f(A+A1,T1+T2)-p*f [(A,T1)-w*T2]-r*A1

则有:

=p*f1(A+A1,T1+T2)-w>0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单位农业劳动时间所获得的收入要大于一单位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2)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需求承包地决策行为分析

种养大户、农业企业与一般农户相比,具有资本和管理上的优势,实行了产业化的经营,履行了农业企业家的职能。这种主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不满足于温饱和稳定的生活,而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至少要相当于从事其它产业的平均收益,也就是说其从事农业的收益要大于其机会成本。种养大户在转入土地之后,一般要进行大量的投资,来对土地进行整理,改善现有土地利用的格局。在对土地进行改造之后,土地的资产专用性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质,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回投资。[8]因此,他们期望转入土地的期限相对较长。假设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总收益为TU1,农产品价格为p,农产品产量为劳动力L、土地数量A和资本K,总收益的函数为:

TU1=p*f (L,A,K)

MU1 = =p*f K

如果其选择从事非农产业,其家庭总收益可表示为TU2,从事非农产业的平均利润为r,则有:

TU2=K*r

资本的边际收益为:

MU2 =r

因此,只有当MU1>MU2时,也就是当r<p*fK 时,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才选择投资农业而不是非农业。

二、承包地流转供求变化机理分析

对于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中的供求者来说,他们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其在承包土地流转市场中的行为受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内外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见图1),从而影响其在承包地流转市场中的交易行为。

1. 承包地流转供求变化内在机理分析[9]

(1)家庭非农收入水平

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经济行为必然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非农产业的比较收益优势对农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越多、收入越高,其更愿意转出承包地,承包地供给就越多,这说明农户参与非农活动获取非农收入水平是促进承包地流转的重要动力之一。一般而言,家庭非农收入越多,农户将因为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土地租出。现阶段,农民的“恋地”心态已趋于淡化,只要有稳定的非农收入,大多数农民有转出承包地的意愿,土地就是“命根子”的观念已经出现松动。

(2)单位面积纯收益水平

适度规模的耕地经营有利可图,能获取规模效益。这是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积极性高的根本原因所在。每亩农业纯收益水平越高,种田大户或农业企业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越大,越倾向于转入更多的土地,追求更多的土地收益。因此,农业纯收益水平对土地流入有显著地正向影响。据邵书慧的调查发现,在每亩农业纯收益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种田大户或农业企业更倾向于流进土地以提高农业经营收益水平。总的来看,单位面积纯收益水平的提高可促进土地转入率。

(3)承包地流转价格

承包地流转价格水平是影响承包地流转市场成交量的主导因素。一般而言,流转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价格上升会使需求减少,价格降低会增加需求;流转供给与价格成正比,随着价格的上升供给不断增加,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减少。方鹏曾将农村土地市场交易对农户生产(经济)行为的影响引入农户经济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土地租金(或价格)对农户或种田大户的经济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决策影响。但其它要素价格一定时,农户或种田大户依据市场中土地的租金(或价格)来决定自己的土地租赁行为,租入或租出土地。[10]

(4)承包地质量状况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产出率较高、地块相对集中的承包地普遍被看好,而生产基础条件差、生产潜力小、地块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需求不旺。另外,区位条件是影响承包地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是指一个区域是否接近中心城市、交通干线和人口稠密区,在其它条件均等的同时,承包地距市场越近需求量就越大,流转价格就越高,反之亦然。

2. 承包地流转供求变化外在机理分析

(1)劳动力转移难易程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承包地有效供给增加的前提,只有形成流畅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改变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解除承包地对农民的束缚,才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然而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较为缓慢,造成承包地流转不畅,且存在较严重的空间封闭性,造成农民 “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身份难以转化,大量承包地粗放,其结果必然是承包地有效供给不足。[11]

(2)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程度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直接影响承包地流转市场供给,尤其是直接影响具有长期使用权的承包地市场供给。相关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集体经济比较发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要完善,在较强社会保障下,农户愿意向市场供给较多承包地,所供给土地使用权时限也较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缺乏社会保障制度,承包地仍是农民最终福利保险。农民一旦改变身份,放弃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向非农产业的真正转移。

(3)国家农业政策调整

2006年国家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从而使农业生产成本稳中有降,农业比较效益开始回升,农村土地开始增值。因此,一些放弃或将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纷纷要回承包地,土地供给减少,承包地流转受到抑制,同时土地需求意愿明显增强。

(4)农户自身劳动力禀赋

农民是承包地流转市场中的主体,除了外界因素外,其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承包地流转交易量有很大影响。他们的流转行为主要受传统思想观念,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其次,年龄与承包地流入意愿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年龄越大,转入承包地的意愿越小。

三、构建促进农村承包地流转供求机制的方略

承包地流转是农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需同时具备农村承包地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首先是农村承包地流转的供求机制是否正常健康运行,构建承包地流转的供求机制是承包地流转市场化的基础性建设。

1. 培育、扶持涉农规模经营主体,扩大对承包地流转的有效需求

(1)扩大承包地经营主体范围

只要具备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城市工商企业、事业法人、城镇居民以及境外农业生产企业,都应被允许成为土地流转受让方,利用承租土地进行合法经营。基层政府在注重发展本地的土地流转经营主体的同时,还应扩大视野,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根据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培育适宜本地的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科学制定承包地生产经营规划,合理选择出适宜本地的生产经营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的单位和个人参与本地农地流转,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2)培育和扶持规模经营主体,促进规模化集约经营

农业企业家短缺是承包地流转市场化不畅的一个重要症结。培育企业家类型的农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当前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切入点,各级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培育企业家类型的专业农户。各级政府应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补贴承包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推动土地资源向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集中。运用农业产业和综合开发等资金,补贴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特别是对流转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加大补贴力度,支持其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建设和新技术引进。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信贷投向,把规模经营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降低支农信贷利率水平。

2. 增强承包地供给能力

(1)建立政策宣传引导机制[12]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镇)转移,承包地已不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惟一途径。在工厂和城市打工,远比他们在承包地上耕作所获的收益要高得多。因此,教育和启发广大农民群众减少对承包地的依赖,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由政府要我搞承包地流转转变为我要自觉搞承包地流转。要尊重、理解体谅农民群众对承包地难以割舍的留念之情;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承包地流转的成功范例加以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承包地一旦集中到业主(公司)规模运作后,随着承包地价值的不断增长,农产品数量、质量的不断提高,必将会带来更加丰厚而稳定的农业收入。

(2)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承包地流转条件

二、三产业发展是农户流转农地的客观物质基础。当乡镇企业和城市工商业能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比务农更为丰厚的收入时,部分农民就会觉得继续种地的机会成本太高,而去从事二、三产业,从而转出承包地。因此,应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离开承包地的农民创造足够就业空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离土进镇;鼓励农民“二次创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组织劳务输出,让农民离土又离乡,实现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村教育投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再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 洋,关立新. 中国农地流转供求态势探析[J]. 学习与探索,2006(2): 238-241.

[2] 陆文聪,朱志良. 农地流转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7(1):45-51.

[3] 宋伟.农地流转的效率与供求分析[J].农村经济,2006(4): 34-38.

[4] 贺振华.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4): 72-78.

[5] 曹建华. 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0):54-60.

[6] 陆松福. 农户微观决策模型与农地流转市场均衡分析[J].农村经济,2005(12): 72-73.

[7] 冯玲玲. 重庆市璧山县农地流转主体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 文,2009: 17-21.

[8] 诸培新. 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5-68.

[9] 李颖聪.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影响农地流转因素及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9: 21-23.

[10] 方 鹏.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理论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2-56.

[11] 陈琳琳. 浅析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J].甘肃农业,2006(2):74-75.

[12] 蒋德才. 建立完善配套机制,推进土地流转进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3): 57-65.

Analysis on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of the Rural Contracted Farmland Transfer Market

and Its Construction Strategy

Shuai Xiaolin1,2

(1.Nei Jiang Normal Universit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Neijiang 641112,China; 2. Center for Post-doctoral Studie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China)

第7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增市场 ;SWOT分析;基于顾客满意度营销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50

1 项目实施背景

自电信重组以来,竞争对手联通、电信新增用户增长迅速,新联通采用宽带+固话+手机组合捆绑营销、高额赠费、扫街扫村屯营销、集团超低资费营销;新电信采用宽带+固话+手机组合捆绑营销、高调宣传预存赠机、担保赠机、校园等集团进行营销。相对于联通、电信的灵活的营销政策,我方新入网政策远不如竞争对手优惠,拓展新增难度加大。

新入网用户精细化营销是我公司针对现有业务发展推出的新的营销模式,精细化营销以用户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以及用户区域性作为突破点,确定不同目标群体,通过末端营销和交叉营销,结合不同的营销策略,挖掘和激励用户入网需求,从而带动新入网用户的发展。

新入网精细化营销从营销模式上实现创新,按照用户的需求实现量身定做,配合日常营销和节假日的方案营销,秉承“对的时间、对的触点、对的营销需求”,让用户真正得到所需要的内容, 给用户一种全新的营销感受。

在拓展用户的同时,经过业务发展及积累,片区营销人员迅速成长,公司建立起了一只成熟的运营团队,拥有强大的营销技能和营销网络。同时,在区公司市场及业务支撑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开发了标杆乡镇经分模块,通过系统的有效支撑,进一步提升业务运营效率。

2 项目内涵及营销策略

赤峰全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辖12旗县区,占内蒙古总面积8%。全市包含蒙古、汉、回、满等30个民族,总人口460万,其中农牧民人口占78%,是内蒙古的第一人口大市,占全区总人口近1/5。由于农牧民人口比重较高,地方总体经济环境仍排在全区后列,因此,抓好农村市场用户是营销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全市每年外出打工人口约在100万左右,双节期间返乡人口流动性很大,如何把握好流动市场也是拓展新增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竞争形势日益加剧,通信用户市场逐步趋于饱和,如何将提高我公司增量用户,也是在新增过程中一直探索的问题。

2.1 农村移动用户的需求特点

(1)农村移动潜在客户最主要的心理特征是有改变生活的愿望。希望像城市居民一样生活,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2)农村移动客户对移动通信服务最关心的问题是网络和话费,以及与话费相关的服务。农村移动客户希望能够及时账单,大部分客户希望能够提供短信话费查询服务,他们关心缴费的方便性问题。

(3)农村客户对移动终端最关心的问题是价格问题,其次是质量和品牌。大多数用户选择中低档次的移动终端。在终端需求上,基本通话、来电显示、短信、彩铃、彩信是潜在客户的主要需求。

2.2 农村移动通信市场现状

2.2.1 渠道和效益问题

农村市场较为分散,企业完全靠自建网络是不现实、也不经济的。农村移动通信市场的环境特点决定了农村移动通信市场开发具有相对较高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以及较低的收益等特点,采用传统的城市移动通信市场发展和营销方法很难实现有效益的增长。如何降低农村移动通信市场开发成本和提高农村移动通信市场收益水平是开发农村移动通信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

2.2.2 产品需求问题

农村移动通信需求与城市移动通信需求在消费时间上存在一个时间差,我国农村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如大部分客户以语音通信的需求为主,但是对上网、手机聊天、信息需求正快速增长,因此包括手机上网、飞信、农信通等各种业务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如何有效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降低用户的入网和使用门槛,是引导用户入网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2.3 农村传播力量薄弱、信息有效到达率低

农村市场由于受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媒体接触习惯等方面的制约,信息传播渠道还很狭窄,信息集中程度不高,农村宣传效率低下,宣传效果有限,宣传成本大,大众传媒力量薄弱;农村客户群居住分散、信息有效接触和到达用户难度大,农村移动通信市场营销活动从策划到执行过程长,响应速度慢。

2.3 农村市场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

2.3.1 农村市场优势分析(strength优势)

我公司在农村网络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具有极大的网络覆盖力量和运营经验,农村移动市场营销移动拥有大量的移动忠诚客户,农村用户仍旧认为移动信号最好。

2.3.2 农村市场劣势分析(weakness弱势)

在全业务运营方面,与竞争对手存在差距,随着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宽带需求逐步增减,对手通过宽带捆绑手机、固话用户,造成我网部分用户流失。

2.3.3 农村市场机会分析(opportunity机会)

机会就是市场上拥有“未满足的需求”。随着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导致新老产品的不断交替,从而使市场不断出现新的机会。且相对于城市白热化的竞争形势,相对较弱的农村市场的潜力巨大。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拓展农村市场是市场拓展的有效途径。

2.3.4 农村市场威胁分析(threat威胁)

威胁就是指对的不利于企业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从2010年7月份开始,联通在农村乡镇,开始大批量为用户赠卡。从而造成农村部分乡镇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

2.4 农村市场营销策略探索――标杆乡镇提升

为探索市场占有率,分公司开展了标杆乡镇占有率提升项目,目的就在于集中有限资源,对标杆乡镇开展精细化营销,探索占有率提升新方式、新方法,最终,全市联动统一沟通协调,以占有率提升标杆乡镇为模板,迅速展开旗县、市的全面推广,从而推动全市的占有率提升。

2.4.1 设定预提指标

全市13个旗县,每月月初计算上月各乡镇占有率,设置旗县占有率最低乡镇为标杆乡镇,各旗县根据标杆乡镇人口、基站网络及竞争对手当地政策等因素,提出月底标杆乡镇占有率预提指标,分公司对预提指标进行审核,经双方沟通,最终确定标杆乡镇预提指标。

2.4.2 制定预提方案

根据预提指标,各旗县制定“详细”的提升方案,分析市场占有率低的具体原因,如果是由于竞争对手资费政策影响,要详细了解政策所影响用户数量、用户群体、集团、校园等因素,制定资费政策、终端优惠、回流低端固话、回拉集团等应对方案,并预估市场效果。如果是由于我方网络较差造成占有率较低,要为网络部提供详细的网络分析报告,包含竞争对手及我网基站位置、覆盖人群等,提交网络部,首先通过增加基站或网络优化改善网络环境,其次,通过后期市场营销增加标杆乡镇占有率。

2.4.3 成果分析及总结经验

下月月初分公司对上月标杆乡镇占有率工作进行汇总整理,稽核各标杆乡镇占有率提升情况, 深入评估资费政策、终端优惠、回流低端固话、回拉集团等应对政策取得市场效果,预估网络优化后所增加的是市场潜力,总结各旗县营销亮点、先进工作思路。分公司将统一分析归纳本月标杆乡镇成果,供各旗县交流、分享。

2.4.4 标杆+复制

标杆乡镇作为市场占有率优化提升的标杆,以此为模板开展全市旗县的推广,一方面,复制“细分市场、分析市场”经验,另一方面,复制“营销拓展、市场应对”优秀营销方式。

经过标杆乡镇项目,标杆乡镇成为各旗县占有率提升的标准化的成功典范、模板,全市以“标杆+复制”模式快速推广,全面复制成功典型,从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市场拓展策略。

2.5 农村市场营销策略

大众市场促销。结合农村市场特点,突破传统的新入网赠送话费模式,从资费、优惠话费、促销品三个方面,以神州行品牌为核心,充分满足农村用户追求低价的诉求,在话费促销的同时,以农村市场用户比较实用喜欢的米、面、油为突破点,进行规模化的整合营销和推广,降低农村客户移动通信进入门槛,提升新入网竞争力。

同时结合农信通等业务,以农村特色的“农信通”信息化产品增强农村客户移动通信消费黏性、提升农村客户价值。在降低客户入网门槛、满足农村基本通信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农村客户关心的实用信息资源,丰富“农信通”产品内容,方便农村客户的使用。增强农村用户的黏合力,提升农村客户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通过文章的分析,得出可以通过设计农业碳类金融产品(包括森林碳交易品和发行农业碳债券)、侧重绿色信贷的碳金融、以及探索农村碳衍生品等方式,将碳金融以及农村金融交互起来进行研究。并且得出碳金融与农村金融在中国确实存在交互研究的必要性的结论,碳金融可以帮助农村金融进一步创新化,而农村金融也可以帮助碳金融进一步本土化。

【关键词】碳金融 农村金融 金融创新 本土化 交互性

一、绪论

《京都协议》签订了三方机制,这促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了节能减排的项目,继而形成了“京都碳市场”。在碳交易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环境问题和金融问题被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金融市场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碳金融市场。

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后,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目前的交易体系包括碳交易平台、交易产品和机制,交易平台等。中国的碳金融市场主要以CDM项目为主,该市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建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交易所等。就目前的中国碳交易相关项目的数量而言,已经逐步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源碳交易买房则主要以国外的企业为主。中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则比较曲折。在1978年到1993年期间,中国的农村金融仍处于复苏阶段,进入1994年后开始了初次的增量式改革,1997年则开始进入存量式改革,这个阶段的发展一直延续到2006年末。存量式的改革主要在进行农村合作社和基金会的整顿清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开始对金融风险进行高度注意,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风险较大,故而成为了金融监管机构的重点监察对象,1997年开始对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整顿正式开始,在政策趋紧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矛盾和外界矛盾全面显现,各地都开始废除这种金融合作社的形式。

中国的农村金融在实际的发展中确实也存在着上述的种种问题,自然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成为了金融范畴讨论的热点问题。由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综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况,是否能够存在一种两者间的相互联系,利用某些金融工具将其联系起来,同时解决这两个市场存在的问题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可能的创新点。利用两个市场的交互性关系,通过金融产品的联系,同时解决这两个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是十分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的。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接着集中分析碳金融市场的现状。最后,利用两个市场在进一步发展需求方面的互补性,通过设计金融产品的方式将两个市场联系在一起,期望能够从双方面来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本文最后一个部分将针对前几个部分的分析做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通过导论中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分析可知,我国的农村金融存在其发展问题,无论是从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或是从其现在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分析,都能够得出其发展确实面临着挑战,而我国农村的具体发展情况则将在本章中进行详细叙述。

(一)农村金融市场特点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需求不足的问题。在中国农村中,中等收入的农户占有其人口的大多数,而中等收入或者一般的农户的信贷需求下降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数据中可以发现,家庭收入与农户的借贷需求和借款获得率都是成U型关系,即农户的借款需求和借款过的率都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中等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则比较低。

其次是农村金融浅话问题。中国农村金融正陷入了低水平的供不应求的非均衡状态。这个状态又被称为与“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ing)相反的“金融浅化”(Financial Shallowing)。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数据计算1998―2009年中国中村金融的深化程度,以农村金融市场贷款余额占农村GDP的比重来进行衡量。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余额定义为农业贷款余额与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之和,农村GDP则是以当年农村GDP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当年全国GDP来计算。经过计算,得到了历年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化程度。从1998年至2009年间,虽然经历了许多起伏,但是中国的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总体仍然在不停的下降,1998年上有24.10%的水平,而到了2008年则已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18.10%,呈现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不断浅化的特点。

第9篇:有机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县级和各工商分局、所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按时间要求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报州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4、从2009年4月1日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情况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每周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周二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季度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三、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要对市场主体变化、流通领域食品监测、消费热点、违法广告、商标申报注册等情况每季度进行分析,并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人民政府。一是市场主体变化。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策以及投资的领域、投资的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二是流通领域食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的数量进行归纳,综合判断市场食品安全的指数,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消费热点。主要是分析当前民生较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消费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依据。四是违法广告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违法广告重点及表现形式,提出下步监管重点。五是商标申报注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件数,未来商标拓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动情况每周综合分析报告和每季综合分析报告抄送市场,由市场股综合后将每季度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抄送州局对口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