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精选(九篇)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第1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57-01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语文素质,就是我们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传统语文的教学任务,一般认为是:掌握语文工具,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从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来看,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要重视语文素质的培养,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语文情趣等方面有所提高,训练学生把知识转换为适应于新世纪社会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因材施教,重视语文意识的培养

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语文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语文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语文,酷爱语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的情感教学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另外从整体上去领会,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四、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加强语文思想方法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要求。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逐渐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第2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 小学生 培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在学习当中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和掌握了解的语文知识、以及培养形成的思想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和经验积累,以及日常学习当中形成一种语感、自身的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和所感受生发的审美情趣、感知实践中发展的个性品格等因素的结合和统一,是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根本性条件。所以,它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来讲不可或缺,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讲,如何培养其语文素养则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有效互动、兴趣引导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1]。”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丰富词汇,增强理解、表达和概括能力的时候,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们进行课上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习当中进行了思考的习惯,锻炼其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们学习古诗《乞巧》一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有哪些著名的诗句。那么在这些节日当中,哪个节日是和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有关的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呢?这故事又和我们所要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这样通过教师基于学生节日兴趣的引导,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剥开古诗所涉及的典故和含义,不仅在课堂交流中增加了学生们的节日知识,提升了他们讲述故事的能力,复习了和节日有关的诗句,还加强了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的思考和关联能力,使他们懂得了探究文字当中所蕴含的深意。

二、点滴积累,集腋成裘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点一滴的汇集和积累,它不是一促而就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当中,善于发现、善于采集、善于诵读、善于结合、善于运用。通过学习、练习和实习,将那些优美的、动人的、精彩的、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锦词佳句深深的记在心里,蕴于脑中,将其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将其灵活运用、自由结合,将这些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珍珠”串连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将这些精华汇集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这,也可称之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做好日常的汇集和积累,怎样使学生自发积极地进行积累呢?首先,要拓展阅读面,加大阅读量。多撒网、多捕鱼,不亦乐乎;其次,是要多动笔,多记录,多写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儿,记录下来则会更加深记忆,备用备查;再就是要多读多背,将死记硬背的东西形成记忆,以便使用时提取。“因为开始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积累得多就变得熟练,熟能生巧,烂熟于心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才能指导你做人做事,进而成功。[2]”

三、良好习惯,学习保障

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良好学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它可以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的学习规范化,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本要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日常教学开始,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好头,后面的事情就顺畅多了。“在教学之初用一段时间,重点建立教学常规,规定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3]。”也就是说从课前的预习到课中的阅读,再到课上的理解、课后的练习,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建立起语文学习的规范基础要求,从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教师再在课堂的实践当中贯穿一些科学适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加积极高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素养的形成。

四、勤学好问,提升素养

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有力工具,是学习主动探索的标志和学习积极性的体现,有问题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经过理解、分析、思考过后而产生的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是对知识的探寻和追索。在语文学习当中,基于学习的疑问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具有学习精神的问题,因为它是学生们自主思考而提出来的?带有他们的切实疑惑和一种探寻的急切心理,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也就有着更多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会更加积极的投入问题的探寻,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语文的素养。在这过程当中,“教师要在把握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筛选出“ 共 性 ” 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去解决问题[4]。”正是在疑问、提问、解决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得以掌握学习当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到学习当中的付出和收获,从而大力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五、结语

当前时期,在新课改的要求和指导下,语文素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语言、文字的掌握,而是每个学生整体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认知世界,个体丰富的必要而基本的修养。我国文化深厚丰富,语言文字更是精华荟萃,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语文学习来掌握和传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更要凭借日常练习和生活当中的实践和应用;不仅要读还要背、不仅要背还要去感悟,要去写作、去实践。当然,还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升,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探究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贵全. 浅谈培养语文素养的“四要素”[J].山西:新课程:小学, 2010,(1):38-38.

[2] 单晓菲.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四川: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04) : 155-155.

[3] 徐桂芝.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河北:学周刊B版,2011( 04) : 54-55.

第3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3-01

一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

1.基础的文化知识

基础的语文文化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语文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等等多个方面,而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的文化知识则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文学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能够对小学生的言语做出一个很好的规范,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既包括课内的语言积累,也包括课外的语言积累,课内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语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语言积累,包括对字词的掌握以及对古诗文和文章片段的阅读和背诵,课外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来进行的。由此可见,阅读是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3.初步的语文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言语是我们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语文的范畴内,言语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对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感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4.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教学,同时小学生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语文知识和言语能力,这时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只有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比如:善于创新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5.丰富的语文情意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情感,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能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汉语言文字中的优美,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培养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素养的策略

1.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教育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在1~2年级,要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语言的优美;在3~4年级,要能够初步感受语文作品中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初步获得情感体验;在5~6年级,要能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优美,并且能够将优美的语言运用到交际中。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吸收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感受优美语言,获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目的。

2.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语文知识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等课程,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们学会深入地去理解和体会文字深层的意义。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交际对象、情景的判断和对交际内容的把握能力以及交际思维的调整和确定等方面的能力。

3.在语言积累中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积累阶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小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则无法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因此,在语言的积累阶段,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扩展他们的阅读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并通过听、读、背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语言积累,从而在不断地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感。

4.在实践中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实践的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思维以及语感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共同应用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实践,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语文情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陶冶,能够更快地促进语感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多注重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语言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第4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科学素质的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文的“导读”中,明确地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导读: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导读”中有这么一句话“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中写道: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学知识,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从这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对培养科学素质的注重。

二、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科学素质的策略

(一)通过挖掘课本题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可以独立的学科,在它里面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介绍在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明,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孩子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组就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三年级下册的第六组课文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还有展示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每一册中都少不了科学知识为专题的内容,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发散思维,海阔天空地畅想,激发他们探索奥秘的兴趣,或者布置学生写一些结合课文内容的短小幻想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有关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技、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将现代科技知识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语文教学转向“有关科学”的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培养小学生科学观。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可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李四光》、《居里夫人》等课文时,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成就感的向往。

此外,还可以举办故事会,通过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懂得了探索科学奥秘,掌握先进技术,都要付出辛苦劳动和一定代价,遇到挫折和失败要锲而不舍,不断进取。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巧设问题,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月球之谜》时,通过提出“你最想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研月球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图言文结合,教会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懂得观察、一边观察一边想像的习惯。如读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启发学生做增补内容的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从而使学生思维扩展性和创造性也相应得到提高。

3、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小学生认识到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他们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第5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98―01

一、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 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在下午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个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

至于读的方法,比如《海的女儿》可分为3 个下午来读,有时采用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方法――情节转折处或即将故事结局, 悬着等到明天中午讲。这时,往往形成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高潮,也是教师推荐读物的好时机。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还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评论会:检验学生思维的航向,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发表自己的感想,促成深层的理解,创造表达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点燃孩子思想和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角度、审美观各不相同,评论中,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感情强烈、黑白分明,充满着真善美的思索与探求,反映出的是“个性”的阅读理解,不完全为文本所囿。

二、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在农村学校,身边有数不尽的自然资源――田野、翩翩的黄蝶、星夜的夏日,都是学生无穷无尽生活的仓库,平常更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

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可举办生活材料会,把今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和爸爸一起抓青虫、有些是邻居搬迁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抓到了写作材料。长此以往,能激活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再到面,思维的火花终于闪亮了。

第6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学方法及理念存在问题。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过深,有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再加上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素质培养。另外,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仅停留在单一的训练上,没有认识到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自然也就无法体现,使得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寓教于情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素养,深层次分析、研究其中的人文特性,进而有效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1]。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就可以挖掘其中的人文素养,找出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蕴藏的人文美,让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此外,在挖掘人文内容时还要做到寓教于情,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果。首先,要以情激情,这种方法适合情文并茂的课文内容。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就是情文并茂的选文,是赞美母爱内容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以情激情的方法,声情并茂地讲解课文,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及无私,同时课文中还有部分内容讲述了友情,对于这一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友谊的可贵,进而让学生学会珍惜这两种可贵的感情,在教学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渗透。其次,可以采取以景触情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例如,在《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帮人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和雷锋,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盲人的艰辛,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学生在生活中也养成良好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最后,采用由情悟理的策略,顾名思义就是结合课文中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将文中的情感和自己的实际进行联系,从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例如,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都是关于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教师应通过这些真实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考自己遇到的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事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爱护动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二)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人文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到这一点,强化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加强对他们的人文指导[2]。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预习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科学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其中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让骆驼感到自豪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让自己委屈的事情?”等,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沙漠的真实情况,让学生了解到环境的恶劣,让他们知道骆驼的眼毛、脚掌及驼峰等每个身体部位的作用,认识到骆驼的独特,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不是全面的,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别人片面的看法而让意志消沉,而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升,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实现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重视教材中人文素养的挖掘,寓教于情;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人文指导等有效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6):60.

第7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素养;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49-01

一、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收集信息的兴趣

唤醒有时比方法更重要。比如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教师应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呼吸外来的新鲜空气。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激发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兴趣入手。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

养……如《泉城》一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冬天,泉上为什么会起一片热气?趵突泉真的那么神秘、有趣吗?池边的小泉姿态各不相同,这是怎样形成的……教参中并没有答案,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个女生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技能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带有很强的知识性,这些课文需要添补相关的资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地了解,但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阐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添加相关的资料,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样有利于建构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黄山奇松》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树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和古今赞美黄山奇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以及广大游客对迎客松的评价态度,等等。信息来源有了,但是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片、图书等,我特别指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开展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 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三、开展活动,合理利用信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

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班上有一位学生在去上海的海底世界游玩回来后向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的见闻,同学们听了羡慕不已。虽然他们对海底生物的知识有一些了解,但对这神秘的海底世界还是充满好奇。我便组织了一次班队讨论会:说说你对海底世界知多少。在活动前,有的学生进图书馆翻阅报纸杂志,精选、摘抄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主动向家人请教,到亲戚家查找……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收集了许多海底世界的相关资料。在讨论会上,学生完全成了解答疑问的主角,增长了很多知识,对海底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及时评价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作一个引导性的评价。教师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具体地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会提高得很快。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五、有效指导,培养信息的选择能力

第8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19-0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小学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1.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评价,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3.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这里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检测学生主体参与的效度

1.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

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2.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3.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4.评价自学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 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试卷命题上的“打混仗”局面应当停止,面面俱到、主次莫辨的大拼盘式的命题格局必须抛弃;再也不能用众多细枝末节,零零碎碎的考顶来冲淡对小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培养。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真正从“九年义务教育”“一条龙”的角度着眼,客观地、整体地处理中小学语文各自的要求重点,防止把“循环往复”变成简单重复,防止急功近利,煮夹生饭。必须准确而清晰地区分与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训练的阶段性,诸如词类、辞格、句式变换、划分段落、概括中心等,完全可以留待初中毕业再做为考项。而小学阶段,还是应当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和词句训练上。

第9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措施一、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一)加强基础知识,培养文字功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语文进行启蒙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开始接触到文学,如何做好这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对学生今后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的角度入手,通过强化记忆和安排合理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基础知识层面的构建,学生如果在基础知识方面不扎实,必然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教师在这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拼音、汉字的角度来进行完善,在课堂充分讲解的同时,课后给学生留下作业,以完成学生对语文基础的硬性记忆。

(二)加强教学引导,引导正确方向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着重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在保证自身文学素养的前提下,才可以完成对学生语文进行良好的引导。文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想要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文学素养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培养,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量,必然很难出现对文学的兴趣,真正的文学素养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不断完善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加强道德培养,道德引导文学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跟个人自身道德素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相关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道德方面修养,我们在进行文学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将文学独立来看,要将道德和文学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还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个人道德准则,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从语文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从古诗意境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在唐朝,古诗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也有很多,譬如,李白、杜甫。他们的很多古诗都被选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李白的诗具有洒脱的意境,素有“诗仙”的美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抽出时间来完成对古诗的讲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在情绪方面对艺术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古诗具有陶冶情操的目的,能够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内心素养和情感高度。

(二)从诗人人生经历角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人的人生大多是坎坷、传奇的,在当时的年代,诗人都是由于郁郁不得志,或者是忧国忧民而产生了高尚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积累之下通过诗词来进行表达,在读诗人做所诗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这个学生的情怀,让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那种面对人生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这个过程中诗人的人生和情感。在对诗人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学生自然会提高对诗的理解高度,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从古诗遣词造句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中国古诗的遣词造句是最高层的炼字艺术,诗人在作诗的过程经常会在某一个字的推敲上花费几天的时间。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中国文字的精髓在中国古诗里面体现得最为深刻,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要将中国文字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字方面牢牢打下基础,加深理解,只有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才能使学生具备在文学方面发展的机会。同时,在古诗教学中,课堂上可以适当的拿出一个两个文字,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的汉字替换,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现古诗的文字精髓,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有很多中,可以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从语文基础和艺术角度来完成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通过课堂和课下时间来充分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达到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