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诊断学范文

中医诊断学精选(九篇)

中医诊断学

第1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脉诊实训;多元化;教学改革;中医诊断学

《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道出切脉是一种技能、本领,要勤于实践,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践行脉学理论,体悟脉学文化。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诊脉思维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使学生真正掌握切脉的技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

1脉诊多元化实训

1.1集中示教

30名学生在脉诊实训室集合,带教老师将脉诊操作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回顾并演示。1.1.1理论讲解再现着重回顾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切脉者与受诊者的坐位,受诊者的姿势及脉枕垫的放置),如何正确确定三关,如何布指、运指,切脉时间的把控及脉象要素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是获取准确脉象的前提,规范的操作才能体会到客观真实的脉象信息。1.1.2教师切脉演示脉诊理论回顾后,教师进行切脉演示。首先,随机让一名学生模拟受诊者进行姿势(平臂、直腕、仰掌、前臂与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纠错指导并演示操作脉诊垫的正确手持姿势及放置位置,提醒学生脉诊垫不是切脉的道具,放置的位置会对脉位的深浅产生影响,过于靠前脉位会变深,过于靠后脉位会变浅,从而导致脉象结论失真。其次,在学生的配合下,指导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操作过程:师生模拟医患侧向坐,切脉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前后、左右推移寻找,确定脉象位置定关,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为了获取指感清晰的脉象,要用指目切脉,因为指目部位触觉较灵敏,与脉体接触面积小,推移灵活,便于指力调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准确。同时布指要注意与患者手臂长短进行疏密的调整等。由于指力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切脉体验的环节给予指导讲解。总按、单诊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学生不要将其他手指翘起,避免出现兰花指。通过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更直观地学习切脉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

1.2分组体验

通过脉诊知识的回顾和切脉操作方法的演示,学生对如何切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以致用,趁热打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脉诊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先将30名学生分成2大组,真实脉象体验组和仪器模拟体验组。学生随机6人组成1小组,共5个小组。大组间角色在课程中间时段进行交换体验,即真实脉象体验组变成仪器模拟体验组,反之亦然。1.2.1真实脉象体验组(1)指导学生切脉。小组内学生2人互相切脉,教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纠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确定寸、关、尺三关的位置及正确布指。由于指力比较抽象,举、按、寻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调节指力及推移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让指导教师当模特,学生在老师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切脉。(2)同学间交互切脉。学会切脉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脉的最终目的是辨识常脉与病脉,通过病脉的识别给临床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常脉是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具有“胃、神、根”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脉象。由于学生大多为“常人”,通过小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切脉,训练一息4~5至的技能;并认真体会脉有胃气、有神气、有根的指下感觉,让学生认识到正常人的脉象也有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从而对正常脉象有更加客观、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谓“知常达变”。(3)障眼双盲切脉。脉诊的基本环节是诊脉的方法、脉象的辨认、脉象的确定、脉象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中脉象的辨认是各个环节的关键[1]。脉象的辨识主要靠指下的感觉,故而很多中医后学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但是,脉象也有其客观性,脉象要素就从8个方面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脉象的特点,提供了解开困惑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基本掌握了正确切脉的方法,障眼双盲切脉环节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静气凝神,专注指下,辨识不同的脉象。过程如下:小组内每名学生用眼罩将双眼遮住,依次给其他5名学生切脉,从脉象8要素认真体察脉象,做好记录,并记住每个同学的脉象特征。障眼双盲切脉法的优点在于更贴近临床,也更加符合中医的思维。学生通过训练,能做到从脉象8要素辨识脉象,体察不同个体的异同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1.2.2仪器模拟体验组脉诊实训除了真实脉象的体验外,还引进了仪器设备,脉象仪器的使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最好体现。指导教师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而后让学生体验。(1)脉象训练仪体验。脉象训练仪模拟人体的常脉和病脉,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前对常见病脉有了切身的体验,对病理脉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经验积累,是与理论知识的互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脉象训练仪所模拟的脉象与人体的脉象有一定的差别,要辨证地对待,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2)脉象采集仪体验。脉象采集仪相对于脉象训练仪更加客观、准确,能真实地依据脉象8要素描记出每个受诊学生的脉象,并辅以脉图和结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个体脉象的差异及左右两手脉象亦可不同,从而领悟到脉象的玄妙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2脉诊多元化考核

脉诊实训环节结束后,为了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对脉诊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脉诊2站式考核。

2.1脉诊实训抽签考核

第1站考核为脉诊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签,按照题签的题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涵盖的知识点较全面,从总体上考察学生脉诊学习的情况。

2.2障眼双盲切脉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被考核学生用眼罩遮住双眼,指导教师随机从小组内的其他5名学生中选出1名学生,要求被考学生通过脉象辨识,说出该名学生的名字,如果辨认正确,则要求其说明是根据该同学的哪些脉象特征进行辨识的;如果判断错误,则让其再次辨识错误的2名同学的脉象,并指出他们脉象的不同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与反馈

脉诊实训与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满意度可达90%以上。同时,有学生希望能增加脉诊实训的时间,亦有学生反映对病脉的体会有些不够,学生的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进行调整。

4结语

脉诊多元化实训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深奥的脉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让所学的知识富有生命力[2]。当然,脉诊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初学者没有机会到临床体会各种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指感、特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脉诊多元化的实训与考核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中医常见脉象得到强化训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3,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2]梁玲,聂坚,张建英.中医诊法实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5,21(22):112-114.

第2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要课程。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既不同于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又不同于西医院校的西医专业。 为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现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1 对比中西医诊法,突出中医诊法特色,博采二者之长

中医的诊法是望、闻、问、切;西医的诊法是望、触、叩、听。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中医与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完全不同,但同用于诊断疾病,有共同之处,也各有所长与不足。中医望诊与西医望诊比较,中医望诊内容丰富,尤其望舌最具特色,对舌质、舌苔的变化研究详尽,中医望舌对推断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浅深、邪正的盛衰、病势的进退等具有重要意义;西医望舌内容很简单,主要观察伸舌是否居中,舌体活动是否自如等。中医的另一特色是脉诊,内容丰富,历代医家著述颇丰。脉诊可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进退及邪正盛衰; 西医主要是数脉搏了解搏动次数的多少,节律是否一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讲究全面地、动态地分析、诊治病证,这是西医所无法涉及的。西医诊病的客观性有其特长,如西医的听诊胜于中医的闻诊,西医的实验室检查更是中医所欠缺。可见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应该突出中医诊法特色,博采二者之长,丰富和发展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

2 结合临床病例,加深学生理解

单纯地讲诊断理论,学生常感到枯燥无味,学生普遍地对临床病例有浓厚的兴趣,故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讲解一些病例,用典型的病例阐明深奥的医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真热假寒时,结合临床常见的高热病人,由于高热引起末梢循环障碍,常见四肢发凉,热势越高四肢血液循环障碍越重,手足越凉,此即为中医的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若治疗得当,高热得退,气血通达于四肢末端,则四肢反而转温。讲授虚实转变时,常以乙肝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为例,乙肝初期病人呕恶、腹胀、便黄,苔黄腻,脉弦数,多为湿热偏盛,属实证,病情迁延不愈,久则出现食少、乏力、脉弱,伴有湿热表现,则由实证转化为虚实夹杂证;再进一步发展则转为虚证。 讲授肺病辨证时,结合常见的感冒,病人发热,微恶风寒,咽部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属风热表证;过一段时间后,邪气在表不解内传入里,病人出现发热恶热,咳嗽,吐黄稠痰,即为痰热壅肺的里证,即是由表入里。 这样既讲清了证型,又进一步阐明了表里关系。

3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化教学

中医诊法的直观性强,缺乏客观指标,语言描绘往往不能准确表达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教师很难用语言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病证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教学以讲授式的方法,学生听起来似懂非懂,枯燥乏味。中医诊断分析中存在许多抽象难以明了之处,如脉诊、辨证等内容,单纯通过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诊疗技能。 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配合幻灯投影片、录像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及实验等多媒体组合,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素质均具有重要作用。

4 循序渐进抓规律,前后呼应抓要点

随课程的讲授进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找规律,前后呼应抓要点。如病性辨证中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证,这些典型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与体征,结合某一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则可辨证为某一脏腑虚证,如气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气虚证;兼有肺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肺气虚证;兼有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脾气虚证等。血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血虚证;兼有肝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肝血虚证等。阴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阴虚证;兼有肺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肺阴虚证;兼有肝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肝阴虚证;兼有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肾阴虚证;兼有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胃阴虚证等。阳虚的典型症状兼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心阳虚证;兼有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脾阳虚证;兼有肾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肾阳虚证;兼有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与体征为胃阳虚证等。这样则把所有脏腑虚证都掌握了。

5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诊断技能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熟读其内容不如临证实际操作,强调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比如什么是血淤证?什么是血虚证?怎样才算是滑脉、弦脉等? 这些仅凭口头上讲,书本上看,很难完全掌握,只有从具体的病人身上观察与切脉,才能体会到,才能记忆牢。所以要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多参加临床实践,多接触病人,指导学生正规操作,反复练习。 临床见习要选择常见病为主,如感冒、咳喘、腰腿痛等,针对具体的病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到辨证思维,再到病案书写等全过程,给学生一 一演示, 待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他们诊治疾病的过程,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锻炼了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

6 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第3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 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 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

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 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

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 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

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 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转贴于

2 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 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

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 规范学生技能操作

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诊断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框架,小组讨论为主要模式,其目的在于将问题作为纽带整合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1]。该模式最早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并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最早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已在欧美进行较为广泛的尝试并得到推广,至今已有近300所医学院校部分采用PBL模式[2],甚至部分欧美医学院校,如哈佛大学医学院,PBL教学法已全面取代传统教学方法[3]。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学生自身的探究和讨论为主,教师在该模式中仅起到辅助作用,由此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摒弃传统教学科目之间的框架和隔阂,而诊断学作为从基础医学到临床的国度学科,PBL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接受医学教育,因其基础较医学本科生普遍欠佳,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医学知识接受度较低,传统教学模式效果多不理想,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学生为主导,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且此类学生较医学本科生而言,往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观念更薄弱,更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综上原因,笔者在部分阶段,较小范围内尝试将PBL教学法融入诊断学的教学中,希望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做出一些试验。

1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229人,在诊断学教学阶段,由辅导老师不知情情况下按学号抽取64名学生进入实验组,其余165名学生采用传统方法教学,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2)研究方法:教材选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改革“十二五”规划教材《诊断学》第一版(赵汉英主编),教学大纲相同,安排相同的课堂授课教师,同时教学进度、教学设备、考试及考核形式均相同。(3)课程设置:两组课程安排相同,试验组在部分章节,如发热、腹痛等与临床联系较紧密的症状学部分教学内容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授课前提前说明课程安排,选取相关临床病例,制定学习目标并布置学生自学内容;②学生床旁问诊,通过真实医患沟通获取病史等相关资料;③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保证讨论按既定主题进行,尽量不参与讨论的具体内容;④课后资料查询收集和整理;⑤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资料汇总,总结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等;⑥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结合床旁问诊病史采集等方式。(4)评价方法: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及考试考核两方面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问卷调查以学生主观感受为主,其评价具体内容基于GMER,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MedicalEducation),包括执业态度和行为,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交流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方面[4];考试考核包括病历书写及分析,期末诊断学卷面成绩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三方面,其中临床技能考核包括问诊(SP病人)和体格检查两部分。诊断学考试卷面成绩满分100分,包括客观题(选择题)60分,为单选题,主观题40分,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临床技能考核分为问诊和体格检查两部分,两部分各占10分,病例书写及分析10分。(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两组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样卡方检验,检验以a=0.05为水准。

2结果

(1)两组学生授课前基础水平比较:两组学生在性别构成比、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见表1)。(2)两组学生诊断学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在期末考试卷面考试成绩比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技能考试成绩PBL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评价共回收问卷229份,有效率100%,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PBL非常好或较好,提高学习兴趣、投入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锻炼、知识整合和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表达能力上较之传统教学方法明显有利,但在时间投入方面及系统性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尚不如传统方式(见表2)。(3)抛开部分当前尚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PBL教学法本身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和观念,而诊断学课程本身作为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应用PBL教学模式,更能达到引领临床入门的效果,在此,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望取长补短,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3讨论

3.1PBL教学模式的先进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也在转变,当前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亦应具备全球性,“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MedicalEducation,GMER)在7个领域提出了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职业行为和态度、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整合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医学“三基”相比,更加全面,更能适应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需要,存在若干弊端,如灌注教学,缺乏启发;知识为主,轻视技能;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等[5]。而PBL教学模式中,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基础,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和吸纳的能力,学生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模式,完全符合GMER的要求。3.2PBL教学模式融入诊断学教学的优劣研究结果可知,对PBL教学模式,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并满意,在小组氛围中完成问题的分析解决和讨论,并能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目的性更强,并能在分析和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应看到,两组学生的卷面成绩并无明显差异,考虑与PBL教学模式应用的范围较小有关,同时当前的考核模式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其评估考核模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尚无队列研究支持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远期的实际临床工作的影响,但已有较多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较远期的评估,如OSCE等[6],结果显示,经过PBL教学模式培训的学生,显示出更前的专业能力和临床试行能力。于本次研究而言,仅就诊断学的部分章节进行评估,同时部分评估标准基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评判标准尚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当前主流教材的编写,也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选择问题,教学计划时,仍需以传统教材的重点为中心,教学方面复杂性及教学要求较传统模式明显增大[7]。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时间成本也较传统教学方法明显提高,因学生需在自行摸索过程中投入较多时间,大量信息需筛选和甄别,同时如以PBL教学模式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对部分习惯被动接受式教学的学生,恐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等不良后果[8]。

4结论

抛开部分当前尚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PBL教学法本身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和观念,而诊断学课程本身作为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应用PBL教学模式,更能达到引领临床入门的效果,在此,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可望取长补短,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袁春梅.PBL在ESP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5~136.

[2]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李红枝.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18.

[3]TaylorD,MiflinB.Problem-basedlearning:wherecarewenow?[J].MedTeach,2008,30(8):742~763.

[4]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6]LohfeldL,NevilleA,NormanG.PBLinunde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qualitativestudyoftheviewsofCanadianresidents[J].AdvHealthSciEducTheoryPract,2005,10(3):189~214.

[7]NevilleAJ.Problem-basedlearningandmedicaleducationfortyyearson.Areviewofitseffectsonknowledgeandclinicalperformance.MedPrincPract,2009,18(1):1~9.

第5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肝癌;诊断;应用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受益匪浅,其对肝癌的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多个影像学方法的结合下,配合临床的表现等,有助于提高医学检测中对于肝癌的确诊性。

1超声检查

1.1超声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评价

对于肝癌诊断来说,超声检查具有高效的优点,包括诊断便利、价格比较便宜、诊断结果更精确等。就目前而言,超声检查是人们的首要选择。采用B超的时候,肝癌的主要表现有:回声较低,或者是等回声,或者是较高的回声。其作用主要包括:(1)有助于对肝内是否发生了占位性的病变做出确定。(2)在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会产生相应的提示。(3)能够对液性或者是实质性的占位进行准确的鉴别,对占位系的良性的血管瘤等提供良好的素材。

1.2彩色的多普勒超声方法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上述所指的方法即彩超,其功能是对肝癌进行鉴别和诊断。其作用原理是:肝癌的血供比较丰富,并且大部分通过肝动脉产生供血,所以,如果发生了占位性病变,在其内部或其他部位会有丰富的动脉血液。超声对于大肝癌的确诊率是非常高的,能够到达百分之九十。其中,声像图的改变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其一是回声减低型,其二是回声增强型,其三是等回声型,其四是弥漫型,其五是混合型。其中,采用第二种方法的次数最多,采用第四种类型的次数居于第二位。一般来说,在医学检测之中,对于肝癌的诊断医生会认为在早期肝癌中低回声型的比例最多,而中晚期的肝癌回声增强型的占据的比例是次多的,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其病理学基础和肿瘤间质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回声减低型的肝癌出现错误的诊断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几种方法。如果使用超声检测还没有办法进行确切诊断的话,可以选择细针穿刺的病理学的检查方法进一步帮助确诊。以上是关于二维超声在进行肝癌诊断中的应用阐述,就目前而言,这些方法已经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1.3三维的超声成像在进行肝癌诊断中具有的优点

所谓的三维成像技术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作为媒介,来对一系列的已经按照顺序进行采集的二维超声图像的相关信息做出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换句话说,也就是进行有关信息的重建,最后以此形成三位的图像。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帮助显示血管的空间位置分布关系。(2)能够帮助将肝癌的部分的表面特点清楚地表现出来。其特征是凹凸的表面。优点是表现得更加形象。(3)可以把肝内血管肿瘤的具体位置关系确切地显示出来。有助于进行肿瘤的准确定位。(4)肿瘤的轮廓表现是非常不规则的。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全貌。

2CT扫描

CT是对肝癌进行定位诊断的普遍采用的检查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可以帮助确定病灶的所处位置、数量等信息。为后续的诊断提供数据信息基础。(2)对病变的性质进行提示,对血管瘤能够进行良好地鉴别。(3)对于放射治疗的定位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4)可以帮助加深对肝脏周围的组织的病变情况的了解,在普遍的情况下,肝癌会呈现出处于低密度占位的情况。主要的差异是在边缘部分的显示表现,较少存在晕圈征,比较特殊的是,在大肝癌中,通常会发生中央坏死或液化的情况。

3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的作用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利用发生共振来产生一定的信号,然后经过图像重建,最后产生成像。其表现是利用射频脉冲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做出激励的反应,当射频脉冲停止之后,在弛豫的过程之中,选择使用感应线圈来对信号进行采集,按一定的数学方法,最后形成数学图像。这个方法下所形成的最终图像,能够给予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普通的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技术。因此,对疾病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或者其他形状的体层图像,不会有伪影的情况出现;在进行血管造影的时候使不用注射造影剂的;采用无电离辐射的方法,对机体将不会产生损害。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图像进行图像的转化,借助计算机的转化平台,进行数字化的转换,然后再通过减影、增强以及进一步再成像的技术和手段,最后得到显示清楚的纯血管影像,除此之外,还可以清楚的显示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很多优点,主要包括对比度分辨率较高、检查的时间相对较短,造影剂的使用量相对比较少,浓度比较低等,所以,这种方法对于血管疾患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5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作用原理是:首先,把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然后根据脏器内、外,或者是正常组织和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产生的差别,借助具有显像作用的仪器,最后可以获得关于脏器或显示病变的影像。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之中,主要使用的显像仪器有以下两种,其一是γ照相机,其二是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对于第二种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根据划分的方法不同,划分的种类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电子类型可以分为PECT和单光子类型的SPECT。按照显像的方式,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

6结语

第6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关键词:诊断;医学影像学;X线;CT; 影像核医学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核医学是核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脏器显像或功能测定。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口服或静注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放出射线,在体外用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显像特点:方法简单、灵敏、特异、安全无创(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结果准确、可靠,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核医学显像仪主要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近两年相继推出了诊断级多层螺旋CT与SPECT或PET混合型机型,加快了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发展进程。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核医学显像一方面通过高分辨、高清晰的活体断层图像,显示各器官组织及肿瘤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另外还可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而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第7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肝癌是一种慢性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是很明显,不容易早期确诊,易于一些其他疾病相混肴,如肝硬变、肝脓肿、囊肿、胰腺肿瘤等,因此只凭一些临床诊断和简单的仪器检查很容易误诊,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当确诊为肝癌患者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医务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很重要的,ct是目前诊断肝癌最准确影像方法之一,为了探讨ct影像的诊断在肝癌临床确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对该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门诊收治156例患者,其中男90例,女66例;年龄26~65岁患者均表现有食欲不振、轻度厌食症状,以往身体比较健康,突然感觉右上腹出现阵痛,门诊医师触及右上腹有囊块,压痛较明显,在患者疼痛难忍转入住院部,作进一步确诊。

1.2 ct扫描检查

检查方法为先平扫,呈低密度,肝脏右叶出现多个带蒂病灶,左叶较少,尾也较少,大多数呈圆形,发现侵润性生长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并呈侵润性生长,大多数的血供来自肝动本文由收集整理脉,早期病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病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而肝脓肿ct扫描时,虽然也会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的病灶,但其部分病灶内可见气泡出现,故此疾病被确诊为肝癌,ct扫描影像可清楚呈现肝癌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和肿瘤的血供情况。

1.3 确诊后治疗

156例患者均确诊为肝癌早期,由于患者处于肝癌早期,肝脏功能比较强,肝硬化程度较轻,并无发生肿瘤病灶转移,且身体健康,临床医师采取手术切除治疗,首先给患者服药,调整身体状况,并给患者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心态,给手术做准备工作,在1周后组患者实施手术。

2 结果

早期肝癌患者实施手术成功,1个月后患者出院,现坚持放疗、化疗等辅助性治疗,患者情况佳,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免去疾病的折磨。

3 讨论

通过上述患者的在院检查治疗情况,很容易看出ct影像的诊断对临床医师的确诊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尽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免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ct影像诊断主要是通过扫描后得到的影像,通过影像鉴别判断诊断疾病。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很高,因此,即使0.5%~1%的差异,也能分辨出,ct扫描能够分为多层次的影像,把人体的结构全面的解剖化,能够很清晰的观察每个部位的变化,ct扫描为断层成像,成像为三维图像,根据诊断需要可得到不同角度的图像,给医生带来便利。

ct主要是用x线对人体的特定部位的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可把人体某个部位分为一个个的单位,再进行扫描,得出一定的数字信息,再进行排阵,成为矩阵,再把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变成不同灰度的小方块,既像素,再排列好,最后构成ct图像,因此ct图像为多方位重建图像,比较清晰细致。

ct的诊断由于其成像的不同,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已成为很多病变检查的一个特殊检查,成为某些疾病的确诊率较高的检查手段。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较广泛些。对脑损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疾病诊断效果较准确,结果比较可靠。目前螺旋ct扫描使用较脑血管造影多,由于螺旋ct扫描在检查中,可获得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血管重建图像,并且可做到三维成像显示,利于临床医师的诊断。

ct扫描对头颈部疾病的检查,如耳先天发育异常、鼻窦癌、眼眶内占位病变、鼻咽癌等,扫描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尽早能够减轻患者疾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一些胸部的疾病ct扫描更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由于其极高的分辨率,高密度的分辨,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的为纵膈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的狭窄或阻塞,一些癌细胞是否转移,生长状况,是否侵润,呈现需要的图像,为临床医师提供很大的帮助。ct扫描对一些实质性的器官有很好的成像效果,能够提供很好的观察图像。

ct扫描对血管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冠状功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的血管壁钙化和动脉瘤的病变、转移、生长能够很好的显示。一些其他部位的病变,通过ct扫描成像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临床医学中比较重视其诊断意义。

第8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经过3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并逐渐成为我国中西医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近两年,我们根据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在该课程的脏腑辨证教学中开展了PBL教学,获得较好效果。下面对其教学目标、教学要素、问题设制及教学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学术

1  PBL的教学目标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发现了在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偏向和危机,即随着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医学生负荷大大加重,容易在死记硬背中忽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正是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获取知识与获取技能并重的教育目的,培养具备良好协作精神、优良医德医风和知识面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其教育目标是:①以分析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主动获取基本知识体系;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高学生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③以发现新问题为契机,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外延。

2  PBL的教学要素

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和分析。其主要教学要素包括: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②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③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能力;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⑤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的技巧;⑥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  问题设制

   

PBL教学法的重点是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问题的设制成为能否顺利实施该教学法的关键之一。考虑到《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为一、二年级新生,前期只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一门中医课程,中医知识的含量不足,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课程重点找出问题较为困难,导致讨论时容易冷场。故课前由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集体讨论,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要求,针对每类证候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提纲,然后由教师按相应章节的知识点分组布置问题。将问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初级问题大多属于识记的内容,在教科书上即可找到正确答案,如什么叫肝郁气滞证?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为何?基本上以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等内容为主;中级问题属于理解的内容,如为什么气虚证主要发生在心、肺、脾、肾四脏?脾胃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三证有何联系与区别?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并查阅文献进行分析归纳;高级问题则属于运用性、探讨性内容,如查阅相关资料,试述血瘀证、气虚证的最新诊断标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等,以拓展知识面为主,需要辅导老师引导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才能解决。

4  教学过程学术

PBL教学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我们将每8~10名学生分成1个小组,由1名老师负责辅导,辅导老师事先将所提出的问题打印成活页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所准备。每类问题一般需经过3~4次课的逐步深入,从而达到或基本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讨论之始,辅导老师首先让每位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科书,从教材中找出相关概念、病因病机、辨证特点等,解答初级问题。随着问题难度的加大,辅导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既往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温故以知新,并开始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往往又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如有的同学在解答气虚证为什么主要发生在心、肺、脾、肾四脏这个问题时,不仅理解了脏腑与气的关系,还提出了脏腑之气与自然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在中医诊断上如何应用的新问题。新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不用老师督促,自觉地各自分头再次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讨论会上同学争相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气氛活泼热烈,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讨论了脏腑之气、自然之气、阴阳之气的含义、联系及与诊断的关系,最后大家一起协商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对该问题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弥补了相关课程中基本知识横向联系不足的缺陷。最后讨论那些所谓难度最大的高级问题时, 同学们已经能够不用老师提示,自己就会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许多同学不仅顺利地查到血瘀证最新的诊断标准以及现代研究状况,还发现血瘀证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常见病、多发病关系密切,在不同疾病中诊断标准同中有异,引起同学极大的兴趣。最后,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将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制作成PPT课件,并推选出1名代表,参加整个大班的集中讨论汇报会,进行中心发言。台下的其他学生可以继续提问或补充,提出不同观点、意见,进行辩论、讨论。大部分同学发言积极主动,有些同学的发言非常系统全面,对问题的理解较透彻、有深度,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成就感。在此过程中辅导老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非讲授者,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尽量不予干涉,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涵盖知识背景、提问过程、交流和沟通技巧等方面。

学术

第9篇:中医诊断学范文

数字医学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价值

数字医学3D重建技术使腹主动脉瘤可视化,通过对可视化腹主动脉瘤的测量,可以明确腹主动脉瘤与最低肾动脉的距离,明确腹主动脉瘤的大小,明确瘤颈扭曲的程度,为腹主动脉瘤分型、分级。笔者医院的研究是将数字化腹主动脉瘤3D模型导入至虚拟手术器械仿真系统,建立可视化腔内隔绝术操作平台,选择合适的支架,进行可视化腔内隔绝支架植入术。应用中曾有1例ⅡB型Ⅰ级病人经数字医学技术3D重建后显示双侧髂动脉严重迂曲,最高达170,经过可视化腔内隔绝手术预演提示支架不能通过双侧髂外动脉迂曲处,勉强通过可能会穿破髂动脉,故建议病人行开放手术(图5)。另1例ⅡA型Ⅰ级腹主动脉瘤并双侧髂总动脉瘤病人,经数字医学技术3D重建后显示左髂总动脉起始处钙化斑块,可视化腔内隔绝手术预演显示植入支架后左髂动脉支架展开不全,可能导致支架打折,导致左髂动脉血流减慢,甚至血栓形成,故建议病人行开放手术治疗(图6)。在可视化手术过程中,还可以透明化腹主动脉,了解支架的位置是否覆盖肾动脉,了解支架与腹主动脉瘤颈贴合是否良好,判断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通过数字医学技术,临床医生可按照术前模拟路径反复进行可视化腔内隔绝手术演练,增强成功植入支架的信心,加快操作速度,节省手术时间,降低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射线吸收量。实践证明,病人临床介入DSA图片显示与可视化腔内隔绝术高度一致,支架植入位置准确,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

数字医学技术在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借助数字医学3D重建技术可以将腹主动脉瘤病人“数字化”,3D数字化人体模型可清晰显示瘤颈粥样硬化斑块、瘤腔内附壁血栓,能准确测量腹主动脉瘤最大内径、近远端瘤颈内径、右髂总动脉内径、左髂总动脉内径、近远端瘤颈长度、腹主动脉瘤近端瘤颈成角等参数,进行数字化分型、分级,有助于临床医师的诊断及手术前的评估,合理选择手术径路,进行严密的手术规划,临床医师术前可根据动脉瘤近端瘤颈长度及双侧髂总动脉直径的测量结果,预先选择好Y型人工血管型号,节省术中测量的时间。通过透明化不感兴趣的器官能直观清晰地了解腹主动脉瘤的位置、大小,预设切口位置及长度以利于最佳显露术野。还可以术前分析腹主动脉近端瘤颈及双侧髂总动脉钙化情况,预先选择血管壁弹性良好的平面进行阻断及吻合人工血管,有利于与人工血管严密吻合,避免术后出现血管吻合口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甚至破裂,出现致命性的并发症。了解腹主动脉瘤与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的毗邻关系,后两者是否存在变异,术中避免误伤。经过3D仿真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的反复“彩排”,使手术组医生熟悉病人解剖,熟练手术步骤,有利于临床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缩短各内脏动脉阻断时间,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术前3D仿真手术“彩排”,病人及家属比较容易理解手术过程,加强医患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图7)。目前,腹主动脉瘤数字可视化仿真技术的研究,仅从医学影像和图像处理的角度去考虑手术的过程,尚未形成完全真实手术操作场景中一些生物力学的形变及碰撞。但由于是通过数字医学技术3D重建的立体模型、图片均来自于临床真实病人的螺旋CTA图片,使得腹腔脏器解剖数字化、个体化、立体化,取代了传统碳素笔手描线平面解剖图[10],为医生了解器官内部结构、选择手术路径选择及定位病灶等提供了真实的模拟;通过3D模拟演示腹主动脉瘤的各种手术,可以为课堂的教学以及研究生、实习医生、进修生的教学提供较为真实直观的手术情景;为远程会诊、机器人手术奠定基础。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