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美术教师继续教育精选(九篇)

美术教师继续教育

第1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师;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65-001

随着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喀什地区被国家确立为新疆首个经济特区后,其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一、要加大继续教育扶持力度

调研发现,近五年来,喀什地区76%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地市级培训,14%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仅有10%的中学美术教师参加过“国培计划”,说明“国培计划”在新疆喀什地区覆盖率还比较低,中学美术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不利于提高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为此,喀什地区各级政府要着力从管理层面、教师队伍、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继续教育适当的倾斜照顾,可利用援疆支教的重要契机,可让内地美术教师按每年顶岗喀什地区每乡每校1位美术教师,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解决该地区中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喀什地区的继续教育财政政策倾斜力度,在政府重点投入美术教育经费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从教育费附加中提一点,学校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等渠道来筹措资金,不断解决喀什地区继续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难题。

二、要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实践活动

大量的事实说明,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不仅要抓好集中培训,更重要的是引导美术教师通过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教案评比和各类画展、征文研讨等活动,来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并通过对比学习借鉴,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更好地促进美术专业素质提高。调研中发现,喀什地区中学美术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比较少,失去了拓展视野发现差距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导致有的中学美术教师满足现状,不求进取,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学校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展览,以此来增强教师岗位成才的信心,还可以通过比赛来找出差距,以此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进步的动力,不断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学校要积极为美术教师创造条件,搭好展示的舞台,比如,可以开展“如何拓宽美术视野”、“如何增强美术研究能力”、“如何提高美术素养”等优质课竞赛,还可以组织美术作品展览,既可以展现中学美术教师的成果与风采,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促进中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素质不断提高,从而灵活带动中学美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常态化落实。

第2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自1944年英国《巴福勒法案》被规定为“法定的公共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得以迅猛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概念并没有作出完全一致的理解。不过从《巴福勒法案》规定内容来看,继续教育是法定的组成部分之一,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之一。从中不难看出,继续教育是相对“初始教育”而言的,所谓“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就是基础,是起始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①

一、我国继续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现代的继续教育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提出的,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实这种继续教育思想早在2000多年以前,子夏在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就做了充分论述。他将“初始教育”以“学”代之,而“继续教育”则以“仕”表述,此乃“理同而事异”矣。“仕”是继“学”之后的另一种学习,是“学”的延续和升华;而“学”则是“仕”的开端和基础。子夏对“仕”与“学”关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全面理解,是其大教育观的具体表述,他以“仕”来指代入职后的教育,即:继续教育,并把它纳入他的教育体系之中。虽说他的“仕”与“学”不像我们今天那样分得十分细致而清楚,但这对2000多年以前的子夏来说已是难能可贵。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的高足,在孔子晚年整理古籍文献时已是其得力助手。子夏在以后的从政和教学生涯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20岁时就得到孔子的荐举“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官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开创了诠释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学,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以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

子夏在西河设官授徒从事教育实践,长达六七十年之久。培养出魏文侯、魏成子、李悝、吴起、田方子、段干木、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批杰出人才,史称“教弟子三百人”。在战国初期其办学成就和影响是非常之大,无与伦比的。在教学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毋庸置疑,子夏已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思想家和教育家。“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教育思想,继续教育理念意蕴其中。

子夏的继续教育思想异常丰富,并有其鲜明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时间的连续性。子夏在论述“学”与“仕”的关系时指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接受“初始教育”之后,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无论你是为官从政,还是步入社会,都要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第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子夏将学习分为“学”与“仕”两个阶段,“学”是“仕”基础,“仕”是“学”的延伸。“学”与“仕”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个学习过程,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能使人不断学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子夏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对学习的不同种类进行了划分,他把“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两阶段中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称作“学”,把两阶段中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称作“仕”。即使是同一个“学”在“仕而优则学”和“学而优则仕”中其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在继续教育阶段中的学习和自我修养,而后者指的是在初始教育阶段中的正规学习。

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含有丰富的继续教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为后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探索阶段

(一)清末民初时期教育家思想家们自发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阶段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变动,尤其是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知识界在思想、学术方面十分活跃。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反映不同阶级和集团的要求,提出种种不同的主张。表现在教育层面上,则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各种教育思潮。主要有军国民教育思潮、义务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思潮等。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平民教育思潮。各派教育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这些教育实验多是“期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③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文化补习等。从根本上说这些多是对农民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

1.黄炎培的继续教育探索。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始人。他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职业教育的总目的,在全国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为了帮助失学失业青年和提高就业工人、中下级公务员、店员、职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为数众多的职业补习教育机构。”④黄炎培和他的同事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当时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并对继续教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2.晏阳初的继续教育探索。晏阳初于1918年6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之后投笔从戎,搭乘美国的军舰踏上赴欧的征程,到法国后为在法的华工当翻译,同时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1920年回国后设立平民学校,在城市和农村推行识字教育。后来他认识到仅教会农民识字,取得求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使他们有用这套工具的机会,对于农民是没有直接效用的。于是晏阳初又对平民的继续教育进行探索。他针对“成人年龄已长,事务较多,脑筋纷杂,记忆薄弱”这些特点采用“讲演、戏剧、展览、电影、音乐”等方式进行施教,认为这些“都是教育成人最好的办法”。⑤

3.梁漱溟的继续教育探索。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其“社会教育”是他乡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一文中对“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育,也就是我们说的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完整合理统一的教育体系。他主张“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因为(1)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2)

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3)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⑥梁漱溟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实践,由于历史等因素未能成功,但他对继续教育的探索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4.蔡元培的继续教育探索。1918年,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积极倡导平民教育,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平民夜校”和“校役夜校”。这一举措不仅翻开了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史上的第一页,也首开了中国高等学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历史先河。

(二)解放区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阶段

1927年12月,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教导队。这个教导队的任务就是训练下级军官。当时,学员们没有教室,也没有宿舍。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晴天坐在门前的草地上听课。没有笔,就用树枝、碳条代替,没有纸就用地面、石板、石碑代替。经过短期培训后,学员们在各方面都有了提高,他们回去后便成了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⑦于是我们的党和军队便把这种经验继承下来,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继续教育方式,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武装部队以及解放区迅速推行,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当时的部队和解放区行政部门培养了大批人才,大大提高了部队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解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为解放区的劳苦大众提供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和可能。

(三)建国初期的继续教育新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如何使在职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成为当时我国建设的首要事务。1949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⑧可见,新中国一成立就将“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摆上了议事日程。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要求,我们国家进行了新的继续教育方式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继续教育方式:一是不脱产学习。建国之初事务繁忙、工作紧张,工作人员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接受教育。所以,就采取了不脱产学习的方式。实施机构为业余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早先在职进修是文化补习和技术补习的同义语,形式上也常常利用周日或夜校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职进修的内容也愈来愈广。逐渐出现了跨工种、跨行业、跨专业学习,并且依照个人不同情况选择修业内容、修业形式和专业方向等。二是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的迅猛发展对脱产学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快更好地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于是让其脱离工作岗位全身心地学习所选专业和方向。这说明一方面是我国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我们国家急需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建设人才。其主要表现为各种短、中、长期的集中培训。有单独个体脱产出去的,也有单位集体集中进行的。如“一些地区曾利用暑假组织中小学教师集训”。⑨这个时期的不脱产学习和脱产学习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继续教育相比是形、质两方面都非常接近的,也可以说此时的继续教育是以不脱产学习和脱产学习这两种方式为代表的,是我们国家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新探索。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借鉴和发展阶段

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肇始于美国,60年展到欧洲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在墨西哥市发起并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其后于1983年在巴黎召开第二次会议,1986年在佛罗里达召开第三次会议,以及于1989年在我国召开第四次会议。我国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继而参加了第二、第三次会议,并参与主持了第四次会议。其后,他首次在国内使用“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相沟通的概念,并发表一系列文章对继续工程教育作进一步阐释,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介绍,也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既总结了国外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分析了国外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均为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借鉴

张宪宏教授多次发表文章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经验与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对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美国等对继续工程教育非常重视。上一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竞争日益激烈,在美国工业界、教育界,人们提出“知识半衰期”问题,即为一位工程师最佳表现为30―40岁,40岁以后,非基础性的专业知识每过6-10年即失效1/2,对计算机一类高技术领域,其半衰期只有3年。这一问题引起美国业界的强烈反响,研究探讨之后,一致认为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为了适应生产技术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对工业技术人员必须给予多次的、不断的直至终生的继续教育。1984年美国工业界用于教育方面的就达到400亿美元,相当于全美公、私立大学和学院的全部经费的2/3。接受各种教育的人数达800万之多,相当于全美大学和学院在校学生人数的总和。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本和德国也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不过他们两国的继续教育都是以公司办为主,尤其是在日本,在德国由公司主办的继续教育也要占其总数的70%-80%。[11]

2.美国的继续教育类型和手段。美国的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短期培训班,是主要形式,参加的人数较多,约占90%~95%;另一类为在职工程师攻读较高学位(一般为硕士),以业余为主,参加这一类型学习的所占比例约为5%。[12]所设课程一般为三类:一是更新类型,这些课程多是当前大学中正开设的课程,但是老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学过,或所学的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二是管理型,这类课程在校大学生并不学习,是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所急需的;三是发展型,属于高新型技术,是今后可能要使用的。美国的继续教育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面对面讲授这种传统的方式以外,还有函授、刊授等。现在美国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化视听设备,这样做其覆盖面大、时间灵活、教育教学效果也好。当然他们也是走过了由低到高的过程:从面授、函授、电话逐步走向使用电视、录像、卫星等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与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对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政策是支持而不是干涉,而

各州政府要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对各自的继续教育行使直接管辖权。美国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和领导,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上,即允许各公司的教育费列入成本,免于征税,从而鼓励公司兴办教育事业。美国国防部对自己的合同大学、合同公司用捐赠设备和经费的方式给予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继续教育的研究项目给予承认并发放基金。美国各州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予投资,二是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发出指令,要求其为本州的经济发展或为解决本州存在的技术等问题发挥作用,还要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一定评审。第二,给予大学经办继续教育的自,继续教育对政府来说是一种投资,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也会创造利润,所以对大学举办继续教育一般不给以经济上的支持,就是给也是很小的。因此,美国大学办继续教育原则上是自负盈亏,所以,他们是否办、怎样办、开什么课程,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定。第三,美国政府对农业科学的继续教育资助比之工业要宽厚得多,而且组织系统颇有特点,美国各州的州立大学、土地赠予学院承担着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大学的农学院均在本州各县设立“农业顾问”,进行科技推广和对农民及其家庭的教育工作。这些县农技顾问、专家组成员等要定期到大学轮训进修。作为公职人员,他们的费用由推广所及大学承担。第四,美国政府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办法又有所不同。美国的医生是高收入的职业,相对而言,要成为一名医生是比较困难的。从事医生职业要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再读四年博士学位,之后再实习2-5年,才能成为一个有执照的正式医生。美国对医生的继续教育有严格的硬性规定,即每年必须进修25个小时以上,进修的内容必须是有关治疗的,而不是一般理论或未来发展等内容。举办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经各州审查委员会批准,一般只能是著名大学的医学院,学费由医生本人承担。第五,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其他职业也有不同要求。对这些人员主要是通过硕士、博士学位;其次是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咨询服务;再者就是采用学衔制,通过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提升进行筛选以保持各层次人员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并没有狭义的继续教育的规定。第六,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一套管理办法。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提供专款,专题研究“如何改进中学教学质量”等,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具体要求。

日本的继续教育多是由公司自己主办,这是由日本封闭式人事制度所决定。日本公司的雇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这种终身雇佣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公司对自己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日立公司为例,新雇员一入公司就要接受两周的脱产训练,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营的规定和条例;对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生还要求制定一个两年的培训计划,内容主要是在职训练,另外还有2~3个月的听课,8个月的实际训练。此外,“新雇员计算机工程教育课”是在职员工的必修课,包括有关微机处理工程的相应软硬件技术以及编写高质量计算机程序课等。以上这些是日立公司的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在职培训。日立设有4个教育学院,提供一些专门课程,一些是专门发展科目,一些是综合工程发展项目,是深化的工程课,这是为将来培养研究领域的骨干工程师所设置的课程。

日本电气公司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厂内设博士班和硕士班,两者都是一年的期限,博士班的学生是已有大学学位的高级工程师,已经有了研究课题,再听一些讨论课程,然后用半年的时间完成论文,而且是一班一个课题,每课题10个学生,论文完成后按规定手续进行答辩授予学位。硕士班的学生一般是有大学学位的初级工程师,学习五门课程,大约听课300小时,每班40个学生。[13]这种教育方式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真正形成了科研、学习、生产的有机统一体。

(二)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教育借鉴

张宪宏教授对第三世界国家继续教育也作了介绍,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工业、企业界的力量较弱,科学水平较低,所以,工、企业界很少承办其继续教育。如印度、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等,这些国家的继续教育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多由高等院校承办,尽管工业界认为高等院校讲的课程主要是偏重理论,结合工业的实际则较差,但是他们自己又没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印度为例,80年代后期在总结以前教训的基础上,加强继续教育并取得一些成就:1.大学教育与继续教育同时抓。印度80年代以前,只注重设备、技术引进,忽视了通过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虽说印度每年也能培养大量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大学师资水平低、课程陈旧、设备缺少而落后,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学非所用甚至不合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教育部大力推行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企业界的工程师的继续教育。2.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全印度技术委员会”也设立了全日的、半日的、数日的等各种长短课程以供在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学习,这些都侧重于知识更新和技能训练而不是给文凭或学位。据印度工程教育协会统计,印度共有正式工程师33.2万人,3~5年的继续教育情况是每年开课630门,参加学习的为12000人,约占总数的3.9%。[11]印度的这些做法极大地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1.农村的继续教育发展。1983年9月至10月,教育部在无锡、乌鲁木齐、太原三市分别召开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华北东北三个片的农民教育座谈会。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教育的恢复和发展。1983年办学面,大队(村)为20%~60%;公社(乡)为40%~80%;县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有400多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2491.9万人,比1979年增加了235.3万人。其中参加技术学习的有1479.8万人,比1979年增长9.7倍。[1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村急需科学技术,急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各类乡土人才和专业生产能手。广大农民也急需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素质,发展商品生产,脱贫致富。在这种形势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据统计,1987年全国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称乡农校)29000所,在校生1800多万人。[16]进入90年代后,全国有教育部门举办的县级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605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1.8万多所。有2800多万青壮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乡镇企业职工接受了各种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农村的继续教育在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7]

2.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

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此办法对办学形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或审定)和举办学校的审批手续以及学生的待遇等都做了具体规定。1982年5月,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农民高等院校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建校审批工作及毕业生学历等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所辖区域的此类大学进行审批、复查。截至1982年底,820所学校被批准,在校生达14.27万人。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于是,各省市积极进行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到1989年底,据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职工共有2982.8万人,其中接受岗位培训的职工为2480.6万人,占参加学习职工总数的83.2%。岗位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前学用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国家体改委等部门,于1989年底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意见》。[18]该文件的颁发对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1996年全国各类职工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达4374万人,其中干部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数达1282万人,[19]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全国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发展迅猛。

3.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各级各类成人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得以迅速发展,1983年教育部已审定300多所高等学校举办函授部和夜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成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由1981年的268026人,1984年达到663317人。到80年代末,中央电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异常惊人,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1981年,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截止到1996年底自考累计毕业生167.8万人。[20]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它在今后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4.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形成,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务院1987年6月23日在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技术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制度,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其内容涉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任务以及接受继续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还涉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形式和保障措施等。[21]《规定》的颁发不仅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整体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社会化一是表现在继续教育办学的方式上,教育与企业沟通日趋频繁、学校与社会融合日趋明显,继续教育办学方式势必社会化。二是表现在管理上,各界各部门已将提高本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所以,无论长期学习或是短期培训,都不可能统一到教育部门下管理,它必将由国家各部委,以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私营业者等自主举办与管理。

(二)继续教育终身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如果以前人们参加继续教育只是为了获取就业机会、更换工作岗位、晋级晋升,或者说是为了文化品味、素养的提升的话,那么将来参加继续教育会是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进行岗上学习、在职进修,直到退休或生命结束,也就是说继续教育将融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三)继续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化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这为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前提。现代电信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支持,网络技术将为远程教育教学互动提供可能,教师与学员不仅能随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这样继续教育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继续教育的效率效益就会提高,继续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将不断加快。

(四)继续教育多样化。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均为成年人,他们文化背景、受教育成度、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差异很大,专业、职业、学科、行业多种多样,居住地点分散、学习时间难以集中等,为了适应成人这些特点,继续教育必将朝着多规格、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方向发展。[22]

(五)继续教育法律化。为确保继续教育有序进行,我们必须将继续教育法律化,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德国为例,德国就继续教育颁布了《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教育假期法》、《高校总体法》、《函授保护法》以及《公务员法》等,除这些立法以外,各州还有成人继续教育条例,许多州已把继续教育列入宪法。《劳动促进法》不仅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条件,还规定了职业继续培训的经费来源以及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福利待遇等等;《教育假期法》规定了参加脱产进修的具体内容以及所享受的权利等;具体细则还有像《带薪教育假期的公约与建议》对教育假进行界定:是指受雇佣的人为教育目的而请求假期的个人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工作参加学习,二是不会失去工作。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德国各州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法》对继续教育设施的公共资助和不同承担者之间协调的规定;还有北莱茵州的《继续教育法》还规定了向居民提供全面进修的发展计划。[23]德国这些成功做法均可为我们正处于发展中的继续教育提供借鉴。

注释:

①张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69.

②参见宋一梅.子夏“学”“仕”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思想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05,(6)9-11.

③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66.

④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529.

⑤宴阳初.宴阳初文集(詹一之编)[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5.

⑥参见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98-100.

⑦皇甫束玉,宋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8.

⑧,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02.

⑩,[11],[12]张宪宏.美国继续工程教育[J].继续教育.1988(1).

[13],[14]张宪宏.继续工程教育的经验与问题[J].继续教育,1987(1)

[1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2-84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48.

[1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8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8.

[1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1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66.

[1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9.

[19][2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7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2,236.

[21]参见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8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0-271.

第3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教育培训内容的教育教学促进性、启发性。二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教学方式和培训教师的满意程度。三是,学校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程度。四是,对体育教师教科研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调查结果如下: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低。调查中有83%被调研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和教改教研距离较大。虽然培训的科目里有专业性的,也有教育教学技术性的,但过于理想化,缺乏教育教学操作性。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与新时期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学习环境结合起来,难以切实地去激发和提升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培训管理纪律性差。调查中在88%的教师认为,这种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尽管组织者与实施者也在狠抓出勤,严控学员的请假与其他耽误学习的情况,但在课堂上能认真学习的教师只有37%,能出满勤的有51%,能原创完成作业的29%。这导致讲课的教师与被培训教师均积极地受挫。

培训评估失范。调查中有90%的教师认为,培训后的考核与评估工作项目科学性低、形式化严重、对学员教师影响小,以及对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缺少评估,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最终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之一。其中,认为缺乏教育教学技术技能运用考核的81%,结果考核分数或成绩不透明的76%,这也是教师在学习后效果不佳,没有显著收获的原因。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我国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体育教改也一直同步展开,然而,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却一直在下滑,且呈现大面积下滑的趋势,因此,查找、反思我国高校体育继续教育和教改工作的问题非常有必要。

强化培训内容的切实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不切合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是既不能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对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实效性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改的实际,需要从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研究与解决办法培训。在编写与开展继续教育前,相关部门应该开展针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困惑的调研工作,在广泛开展困惑与问题征集的基础上,也广泛地征集解决办法与研究工作,再编写成培训书籍,以强化对教师培训的教育教学针对性,实现对教育教学的直接指导作用。二是加强能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教育教学技术培训。相关部门应该先组织教师探究造成大学生体育兴趣低的成因,在对各种原因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再编写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系统培训内容。在相关教师或专家的主导下,引导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探讨和研究活动,以期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具有教学实效的体育兴趣激活和培养办法。三是加强教师专业性知识提升培训。是指针对体育教师专业性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存在的滞后、缺陷与蜕化等现象,根据当前相关体育项目与专业的学术研究进展情况,对教师开展的学术、科研和教改能力切实的培训工作。但由于继续时间和组织形式的限制,在培训内容编写和运用上,应该采取全面组织和编写与重点讲解和培训突破的方式结合,使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也为他们的个人专业学习和成长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

提升培训与时展吻合性。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运用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和大学生的时代性标志。然而,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却依然局限在较为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运用,缺乏学生所喜爱的各种网络内容开发与运用。目前可以据以创新的方向有三个:一是网游体育内容转化研发。针对当前大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现象,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针对广大的体育教师加强网游体育教育教学项目与技能的研发,如把网游开发成体育游戏等,让大学生们直接从自己喜欢的内容切入展开学习。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研发的灵感创生、系统化的技术运用、规范化的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教学环节性设计,使广大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二是时尚艺术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化。这是提升体育项目与体育教育教学技术艺术品位的路径,通过时尚艺术体育项目与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化,能以艺术的美和趣味性提升体育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进而激发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挖掘他们的体育潜力,为培养大学生持久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奠定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和能力基础。三是加强职业体育教育。即培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开展职业体育方式的研发和岗位职业体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培训广大的教师如何去激发大学生职业理想,从关心自己的长远发展出发,去积极地开展相关的体育学习。这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培训,也是他们最具有魅力的教育教学潜力。

提高对大学生体育内需研究分量。当前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虽然从运动学、生理学与医学方面,对大学生的健康及其成长具有切实的支持作用,但却没有真正与大学生的体育心理需要结合起来,运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契机,展开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研究,且结合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去探索教育教学的切实性对策,具有更加切实与积极的意义。首先,提高对大学生健美形体追求的研究分量。爱美之心是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共性,因此,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对个人形体的要求、体育健美的方式、体育健美的项目选择与体育健美的时间等开展精细的研究,有不同教师之间、项目之间、场地之间与其他的配套设施运用之间的对比性研究,以及男女生之间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下的研究,为广大体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加切实的体育教育教学指导。其次,提高对大学生体育才艺学习需要和积极性的研究分量。大学生体育才艺掌握的数量和表现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文化体现、个人生活趣味与文化素养表现,对其营造健康、和谐与高雅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具有内在性的积极驱动作用。在实际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就要对大学生的兴趣体育才艺进行调研,在进行规律性探讨分类的基础上,去研究大学生的最基本的、远大的体育才艺需要,以加强相关内容项目开发和教研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创设更为前瞻与积极地环境。

第4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继续教育;双师型;趋势;现代信息技术

继续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的是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在随后的30多年里,各国也开始关注继续教育领域的突出成果,至20世纪中后期,各国的继续教育工程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中,法国作为全世界第一个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通过规定“培训假期”的修改补充法令以及1987年颁布的新规定:工程技术人员“有权向其雇主要求享受培训假期”、“在同一行业工作两年以上,其中半年为本厂厂龄的职工,都可享受500小时带薪培训假期的权利”。直到今天,法国的不少企业每年约有1/3以上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脱产或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

在各国大力提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各领域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美国在继续教育工程上拥有百年的历史,参加过继续教育的人数多达2500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为美国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进化提供了基本条件。据统计,我国也有近千万人参加了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的培训。继续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熟练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及国家持续化建设奠定基础。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继续教育的引入上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缓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政府调控为主的继续教育体系。自1978年至1998年,我国共扫除文盲7693万人,全国有2/3的县(市)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中基本扫除了文盲,基本教育取得快速的发展。同时,自1979年至1998年,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达5亿人次。

只是,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仍然受到人才结构整体层次较低的制约。据统计,我国每年普通高校正规继续教育的接受者约有10余万人,全国接受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总人数大约有100万。这与我国3000余万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存量专业队伍相比,规模太小。

此外,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在教育形式上接近僵化,“满堂灌”或是放任自流的“自学”形式居多,许多继续教育课程与受教育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轨。

并且我国的继续教育在政策法规方面依然劣势,我们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积极地制定法律,仅是依靠各级政府部门颁布一些行政命令或者相关规定来进行管理,即便是在教师法中有提到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也只是作为一项权利和义务而一笔带过。这直接造成了各方机构责任不明确,分权模糊不清,管理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协调各个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为建立良性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和教育过程高效的运行带来了难度。

二、中职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中职教育后除上述讨论的状况外,还具备一些自有特性。因为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作为不同种类的教育个体,两者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且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中职院校吸引人才的能力有限,却又需要大量具备双师能力的教育人才。从这一侧面来看,中职从教人员的要求似乎蛮高的,遗憾的是低人才吸取率为中职教育的人才结构竖立了一道壁垒,这时中职继续教育就在其壁垒内部发挥了重大作用。因为许多从教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双师型”人才。

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中职教师收入并不高,由于经济情况的限制,在对继续教育的学校、学习地点和专业学科的选择上要求比较苛刻。有继续教育的高等院校距离太远、距离近的不是自己想继续进修的专业等诸多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高等院校还不够多,所开展的专业学科还不够完善。以美国为例,3200所高等院校里有2/3都在开展继续教育,而且重视程度不亚于正规教育。而日本甚至设立了中、小企业大学,并在各地设立分校,为企业员工和需要理论与实践关联较大的技术人员提供进修机会,这类院校不失为“双师型”教职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一个好去处。

三、中职教育发展对策

(一)中职继续教育应取得政策主动权

我国在面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立法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只有法律、法规的良性监督和有效制约才能发挥中职继续教育的优越性。在这方面起步早的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法案已是形形,卓有成见。我国要在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庄严的法律来规范和完善中职继续教育体制。

(二)中职继续教育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中职继续教育应借鉴发达国家已取得的优秀经验。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一元是职业学校、一元是企业培训”,这种校、企紧密结合的形式很是独具特色,在企业、机构、学校内部展开的继续教育造就了内外兼修的学习体系。

国内一些教育改革比较早或者资金比较雄厚的学府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只是中职院校在资金面上一直存在困难,大多无法达成有明显推动作用的校、企结合模式。

(三)中职继续教育应跳出形式束缚

中职教育应该走出固定模式,在全业内、全领域范围开展继续教育。并且正视自我提高、自由学习、业内探讨、企业培训、技能操作等这些非证书教育,尤其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⒈心理健康方面。加强中职教师心理调控能力和教育心理学的掌握和运用。

⒉职业修养。巩固中职教师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观,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内驱力。

⒊知识拓展。强化知识层次,向深度和广度领域发展。

⒋教学模式的精进。以研讨和学习的模式,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⒌“双师”教育。对中职专业课教师提出具备“双师”水平的要求,通过继续教育完善自我。

这样的中职继续教育理念,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符合实际应用。在日本,许多企业的内部就有自己的继续教育机构,负责在内部进行培训式的继续教育工作。

(四)中职继续教育应与现代信息技术联姻

⒈理论学习方面。报名上课、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培训这种十分传统的教育形式,依旧是现阶段继续教育的主流。如能大范围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同步课堂、网络实时课堂、网内答疑等先进手段,那么中职继续教育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⒉技能操作方面。不断强化技能实际操作的熟练度,是技术工作领域里唯一不变的话题。可是当那些对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课(任课)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时,过于偏重理论讲习的弊端就突显出来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者是设备的缺乏,或者是操作机会不多或者是操作的时间不充分等问题造成的。现代信息技术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成像技术,通过编程制作软件,对实践场景或实践设备进行高度模拟,就像飞行员的模拟试飞,海军的模拟舰艇驾驶那样。尤其在医学中职院校中,仿真模拟一些手术操作,贵重设施、器材的使用等场景,让中职教师们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自己得到了锻炼机会,同时也对这种科技应用进行了学习和掌握,并使之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五)中职教育应得到各方鼓励与支持

在世界各地,发达国家都在持续大手笔地对继续教育产业进行投资,以期望得到更多的社会回报。在中国,政府的参与还有些力不从心,激励机制尚显缺乏,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来自于企业及院校机构。

资金方面,发达国家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和奖励。而我国中职继续教育仍然固守在报销相关费用的基本环节中,而无力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支持。如果政府和企业及院校机构能承担起鼓励者的角色,对接受中职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一些奖励措施,并在工作分配或者教学活动领域给予一些倾斜和肯定,以此来体现继续教育所带来的实效性,那么中职继续教育将会逐步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第5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國;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美國的医学界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GME),认为是医生医疗服务质量的保证。作为医生,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知识,而且还要不断的回顾和评价基本医学概念,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与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前两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Undergraduat Medical Education,UME)和毕业后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GME)相比较,继续医学教育是跨越医生职业生涯最长的阶段,最大的作用是改变知识、行为、思考,以及促使全体医生终身学习。

一、美國继续医学教育简史

20世纪初期,美國出现了一些散在的、白发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毕业后医学教育(GME)很难区分。1906年美國医学会(the 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AMA)通过了一个计划,鼓励县医学学术团体每周提供基础医学和治疗的课程。大多数医学专业团体为了提高成员的继续教育而开展了此类课程。到1909年,已有29个州的350个县学术团体开展了此项计划。1938年,为了方便医生选择,美國医学会开始出版CME活动目录,截至1962年,目录涵盖了38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208个组织机构(主要是医学院、医院和专业学会)提供的1146个活动。

到19世纪30年代,CME的重点从弥补医疗从业者受教育不足导致的缺陷转向了使医生更新日益进步的医学知识,这意味着CME具有了现在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对CME进行了不断的探索。1935年,约翰·尤曼斯在获得联邦基金资助研究CME后,为了确定课程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小镇医生得出结论,针对病人的实践课比理论课更有效。1932年,美國医学院学会宣布,CME等同于良好的实践。1940年毕业生医学教育委员会威拉德主席指出,医学院校没有充分激起医生进行CME的学习动机。

公认正规的CM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对于二战前的医生来说,因为大多是全科医生,主要通过医学杂志,例如美國医学会杂志(JAMA)或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掌握新方法和新药物疗法,更新速度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國医疗实践集中在战争中获得的技术进步,重点尤其放在致力于特定器官和器官系统的医学亚专科,从战争中返回的全科医生面临着令人畏缩的职业挑战;医生学习专科知识更为迫切,由医院、专业学术团体、医学院、商业公司提供的正式CME活动开始激增。1947年,美國家庭医学学会,也就是现在的美國家庭医生学会(AAFP)要求其成员每三年参加150小时的CME活动。这是创举,这是CME向制度化迈进的第一步。从1967年到1973年,政府发起了地方性医疗计划,目的是将实验室的新进展应用于心脏病、癌症、中风患者的床边,该计划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成功激起许多学校开展CME培训的热情,积极主动开展CME活动,成为CME的主力。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國医学会越来越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直到1955年,美國医学会发起的一项调查改变了这一情况。调查了5000名医生,其中有三分之一称在过去5年内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委员会宣布毕业后医学教育缺乏方向性以及明确定义的目标。该报告最终使美國医学会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支持CME,其一是,1967年,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且开展了全國性的CME主办单位的认证活动。1968年,美國医学会建立了医师继续学教育认可制度,并确定了相关的AMA PRA学分授予规定,对医师参加的CME活动进行学分认可。该系统对CME的内容、形式以及学分授予办法做出规定,并根据医师个人、医疗行业和医师认证委员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第6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一国外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被许多国家作为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型社会成为世界教育界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继续教育作为增新知识的教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迅速发展兴盛起来。

1美国的继续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继续教育的国家,也是继续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目前美国全国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超过2千万人,并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增长。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使其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立法是国家干涉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美国自1862年起相继颁布了《莫里尔法案》(1862年)、《职业教育法案》(1963年)、《职业训练合作法案》(1982年)、《职业培训计划》(1992年)等10余部法案,这些法案对美国继续教育法案立法工作起了推动作用,保障了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美国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从而保证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而且强调各级办学单位(各级政府、办学机构、社会团体及商业机构等)要将各自的经费进行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相互配合来进行继续教育,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中对受过较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高学历在职人员进修学习的人员数目日益增加。美国非常重视具备大学学历的职工进修的继续教育,并创建了45所著名大学联合创办的新型学校-科罗拉多国家技术大学,同时企办大学、科研单位和公司也都相继开展了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继续教育。

美国继续教育非常重视弹性化教育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随时随地参加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美国的继续教育兴起发展于高等院校,其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高校在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24%,企业对单位职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继续教育,占50%左右,此外美国的行业协会和私人也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占继续教育系统的26%左右,由此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继续教育体系。

2英国的继续教育

英国具有“世界教育之乡”的称呼,它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而且比较发达和完善。英国政府通过研究和分析,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通过财政资助、鼓励等手段,引导组织及个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保障继续教育的正常发展,政府实行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将检查和评估机构进行了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检查服务机构的新的评估体系。学院不需要再因为继续教育而进行单独的检查和评估。同时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还会根据继续教育机构的优劣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和频度的检查。

英国颁布的《教育和检查法》赋予了学校一项新的权利———创新权。继续教育学院可以向教育大臣提出申请修改部分法律,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试行具体的创新计划。《教育和检查法》还赋予了继续教育和学校之间合作的基本权利,继续教育学院在通过联合委员会的决定后可与一所或多所学校的管理机构成为平等、正式的合作伙伴。

随着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英国建立了很多新的培训机构加入到继续教育中。如英国政府建立和资金支持的“第六学级假定”计划。“第六学级学院”和优秀的继续教育学院可以扩展他们对16至19岁青年人的培训,并会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通过竞争使一个地区有200个或更多的16至19岁青年人的培训场所,以满足青少年对培训能力、质量等方面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需求。

学习和技能委员会有权利对培训机构实施强制性干预,包括命令培训机构开除不称职的负责人,改变管理层体制和方式。委员会每五年对每个地区的培训机构进行一次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通过竞争提高其质量、促进创新,或者扩展培训机构。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必须符合学习和技能委员会、教育标准办公室和质量改进署共同确定的严格的质量标准。

3日本的继续教育

日本是最早采纳终身教育的国家,早在1971年就从发展社会的角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开始把终身教育作为改革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和途径。由于日本封闭式的人事制度,所以日本的继续教育多是由公司自己主办。日本公司的员工基本上是终身雇佣。这种雇佣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公司对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日本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利用。由于现有的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多的人数。所以,日本近年来加大了对新教育媒体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力求实现学校教育设施的网络化、综合化和多媒体化,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目前,日本在硬件设备、师资培训和软件开发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为了促使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各种教育之间相互衔接,日本积极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新的学习成果转化体系。日本改革了学分认定制度,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之间承认和置换学分。并早在1991年成立了“学位授予机构”,为那些没有学位但接受了继续教育并达到要求的学生授予学位,改变注重学历的用人制度,在公共性职业中学取消基本学历的规定。

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教育的机会,日本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确定学制,大力发展弹性学制,做到学习机会开放化、多样化。日本为没有进入高中学习的社会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学分制高中,很多大学还建立了针对成人特点的选拔制度,昼夜开课,还鼓励大学和高中在社区举办公开讲座等。

二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要对继续教育给予全方位支持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在继续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建立了较具体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外,还进行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我国继续教育直到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至目前为止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来促使继续教育的发展,并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列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至今还没有颁布一部继续教育法。在专业性、职业性、社会性、安全性、效益性高的领域,如工程技术人员、医生等职业中,实行全员继续教育就显得缺乏依据,执行力不足,不利于经济的建设和事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应从政策的引导、法规的制定、经费的投入、督促协调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2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体系都是由大学、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四个方面组成的。多系统办学具有课程种类多、深度和组织形式范围广泛的特点,这样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习者进行选择。而相对我国则主要是由大学来进行承办,多为有偿服务,而且教学内容单一、学术性强、应用性差、与实际需求脱离,大大地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所以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体系,整合大学、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或行业性继续教育基地,形成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企业内部继续教育,鼓励私人投资。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法规,政府投资扶持,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

3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

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为继续教育服务。目前,网络技术在继续教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达60%以上。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借鉴。我国人口众多,希望接受继续教育的各行各业的人很多,但我国能利用的继续教育的资源还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利用网络技术以提供一个超越时空、不受人数限制的“虚拟学校”,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学员与教师的沟通,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加快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已经形成了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委托单位需要的模式,它们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特定课程,并重在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我国的继续教育则是根据培训机构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等设立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了学而无用的后果。所以,我国应该改变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中心,研究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坚持学用结合,提高受训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学以致用,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虽然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体系比较合理、完善,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它还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所以我们可以摘取出发达国家继续教育中的精华加以借鉴,推进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保尔·郎格郎.终身教育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2]持田荣一.终身教育大全[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3]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4]张华.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7):112-113.

[5]刘奉越.美国继续教育的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06(1);13-15.

[6].国外继续教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2-15.

第7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一)审美素养提升与旧时的艺人相比,当今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也逐渐具备了自觉的审美意识,这对工艺美术的创作与生产非常有利。然而,艺人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与技巧有限。比如,一些从事工艺雕刻的艺人,他们对创作的题材以及如何表现题材等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在作品的构图、布局以及虚实表现等方面把握不当,偏重于表现技巧,突出繁杂的用工,造成过度雕琢,结果冲淡了原本想要表现的主题。再比如,在漆画的创作上,一些艺人对漆画美的本质把握不够,不懂得如何恰当表现漆画的材料美,而是利用漆画的材料去追求油画的表现效果,结果难以找到有效的创作出路,影响了个人的艺术发展。这些缺憾都是由于审美素养不足造成的。

(二)技艺跨界融合传统的师徒制和家族传承的习艺方式,使得很多从业者缺乏系统的技法教育和训练。他们常年埋头于本工艺“派别”的创作与生产,主动或被动地隔绝了和其它工艺“派别”的技艺交流,而且随着传统技艺传授的递减规则,他们所掌握的技艺逐渐萎缩、单一。

(三)视野开阔拓展过于实用的学艺目的和过于功利的生产目的,使得艺人们不愿也无暇关注工作以外的事情。他们不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不懂得他山之石的妙处,不懂得厚积薄发的深意,而是囿于狭小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对外面的世界、同行的创作、兄弟工艺的发展、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知之甚少,创作、生产和经营上都存在着盲目性和被动性。

(四)方向明晰确定骨干艺人就学习而言,他们早已过了学徒期,出师多年;就技艺而言,他们也早已学到了师傅所要教授的全部技能,并能独当一面,有些人甚至还有了自己的企业。但他们和父辈不同的是,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时代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他们也希望能通过创新获得更好的发展,但他们的能力和认识难以支撑这个愿望,尽管踌躇满志,但对创新的方向认识不清,致使事与愿违。因此,困惑与迷茫的情绪时常侵袭着他们。

二、继续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工艺美术行业举办培训班,使从业者接受培训,对于人员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偏差与误区还是存在。

(一)资金投入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工艺美术分布与发展状况的不甚均衡,各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因而资金投入各异,但就总体而言,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造成了培训只能在比较有限的区域、门类或层面上开展。为推动行业继续教育,2008年,文化部设立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部级培训项目”。三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全国举办了26次培训,2300多从业者从中受益。地方协会中,河北、云南和浙江等少数几个地方政府也开展了几次培训,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额较少,办班规格和数量均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资金投入不足还会带来继续教育持续性不够的问题,难以形成长效的继续教育机制。2008年文化部立项的培训项目原本开了个好头,一些新颖的培训模式还产生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行业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能及时跟进,使得刚刚形成的良好教育态势半途而废。这种情况在上述展培训的几个省份则更是如此。

(二)培训模式需要创新推广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大都沿袭传统,因为要惠及更多的人,培训方案就不能顾及受训人的个性需求和各工艺门类的特殊性,教育机构也不会潜心探索和普及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多样有效的培训模式。大多数的培训都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师按既定的课程方案讲,学员似是而非地听,自由宽松,“一曲终了各自散”。这样培训方式对大多数学员而言,难以获得收益,更难以对课堂之外的艺人产生吸引力。也有一些培训创新形式,采取教学与产区结合、与创作点评结合等形式,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些都是局部的行为,教育机构也没能进行模式的总结与推广,不能形成广泛共享的经验。因此,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工作开展不够。

(三)培训内阻需要各方化解首先,艺人大都是经营着或隶属于某个企业,他们为当下的工作所牵制,企业主大多数时间奔走在接单、生产、交货、再接单……之间,他们不愿意为“务虚”的学习而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员工的时间更是不能自主,所以他们及其所属员工大都没有多少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即便参加了培训,也因为生产、生活的压力,因为来自企业的压力,而时常干扰了有限的学习与培训。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太务实的培训班,使艺人们对培训产生了不良印象,他们认为培训就是走过场,搞形式,难以产生实效,故而产生了下意识的抵触心理。

三、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期待继续教育的持续高效

工艺美术行业的继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相关各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艺人)和培训机构等。只有相关各方统一认识、紧密配合、各尽其责,才能获得持续高效的发展。

(一)政府须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并给予持续、充足的资金投入《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传统工艺美术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办法,如第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进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九条规定“国家对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采取下列保护措施:……资助研究,培养人才。”第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征集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人才,资助传统工艺美术科学研究”,使工艺美术保护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均应从保护和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出发,制定扶持所辖区域实际的工艺美术人才提升政策,以切实有效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还要根据当地工艺美术行业培训的需求情况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更多的类似于文化部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部级培训项目”,让更多的工艺美术人才能有机会接受其所需要的培训。同时,这些资金投入还须具备长期的规划,以保证培训的可持续性。政府还须对培训效果实行监管和考核,以利于促进培训各环节取得实效。

(二)行业协会要做好培训规划和人员组织工作,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各级行业协会应当对所辖区域的工艺发展状况、各工艺门类现状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要求有着清晰的了解,周密策划,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深刻领会国家或本级政府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乃至工艺美术发展的相关政策,适时向政府主管部门献计献策,及时提出行业人才培训申请,并按培训规划合理使用培训资金等各类资源。增强服务意识,与企业和从业者保持良好的联系与沟通,大力宣传继续教育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在培训项目确定后,按规定选拔并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做好培训过程监管、培训效果评估以及长效的跟踪调查工作,以利于后续培训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为了能从政策上引导工艺人员积极参加培训,鼓励企业重视员工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协同政府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在职称评定、荣誉评比和奖惩办法上设定相关条款,多管齐下,增强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以配合各项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企业要调整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并给以必要的支持企业是工艺美术产业的基本单元,也是工艺人的存身之所。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眼光对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学习,拓宽眼界,提高认识,充分理解员工继续教育与工艺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灵活积极配合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有计划选送员工参加适合员工本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工艺培训;摒弃技术封闭观念,鼓励员工在更广大的平台上进行技艺交流;灵活处理好员工学习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企业还要尽力为员工参加培训提供便利,在学习时间、可能需要的资金援助以及交流内容、空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会引起企业经营者忧虑的问题,诸如员工队伍的稳定、核心技术的保密等,企业可以考虑签订培训协议等措施予以防范。

(四)教育机构必须探索创新高效的培训模式作为行业培训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机构必须要牢牢植根于工艺传统,还要立足行业发展前沿,敏锐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与行业协会紧密配合,增进沟通,从行业协会这个平台,更多地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教学是培训机构的核心职能,教育机构要多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案,精做培训课程,大力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建立优质开放的教师资源库,掌握各类工艺产业的考察资源,为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不断分析、总结培训经验和得失,推广成熟经验,提高培训效果。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人员培训为例,他们通过近四年举办的五期培训,就探索、总结并积累了很多可贵的培训经验。他们每一期的培训方案都是精心编制并经专家委员会反复论证的,他们的师资库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实训条件和考察资源也都极其优越。

第8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 美术教学

现代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今我国小学教育的要求,这应是我们从事中师美术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首要问题。

中师美术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必备要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师美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在教学目的上补充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补充了“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训练和美术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目的要求,在认真贯彻中师美术教学原则(思想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的前提下,变革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学生艺术思维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开拓型的多能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为现代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合格师资。

这一问题,其实质是当今小学教育所承担的职能所决定的。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筑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兴国,教育先行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民族文化要提高,必须从孩子抓起。”已成人们的共识。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他们中除有少数人继续升造学习外,大多数要到农村小学去工作。如何使现行中师美术教育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建设事业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培养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现行中师美术教学在体系上必须具备完整性、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一、美术教学应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和活动课带动全校美术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实践巩固美术知识和提高美术技能,从而使学生切实具备合格小学教师的美术素质。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外实践,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核、测评,积极开展美术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强化美术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和教学评估。四、根据中师美术教学的需要配备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并要有前卫意识,以保证完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按新大纲要求,美术教学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一、进行美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师美术教学通过各种不断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着艺术素养的教育,如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名家名作,扩大知识面,加强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了解绘画、建筑、雕塑、现代设计等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通过书法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提高书法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此,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新型人才。

二、培养和提高中师艺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科技信息时代,中师美术教科书随着时代进步,从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也在更新。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编排上,主要突出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与制作的课时比例由18%提高到33%,并且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密切联系小学现行教学实际,使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如进行黑板报、招帖、统计图表、教学挂图、教具、模型及校园或教室美化、节日环境等的设计、制作和布置。教材还编排了诸如“拍脑袋发明”、“头脑风暴创造法”等例题,使学生通过命题创作、想象、记忆等作业形式,以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另外,还补充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编排了大量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刘海粟、李可染、靳尚谊、贾又福等人的作品,作为学生赏析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把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从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用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周围的新鲜事物,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新型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从形象思维的沃土中培植和挖掘出来。将“术”的训练和“美”的欣赏、创造能力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本技能的前提下,不择手段地去实践,从工具到材料,从平面到立体,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意象到抽象,从二维空间到多维空间,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地构成,大胆地去想象,自由地发挥,突出学生个体的独创性,只要符合教学规律,一般不应去扼制。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传统型的讲解——示范——临摹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多方位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如将学生作业展评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和学的效益成为一种动力,来促进教学发展。让学生通过展评看到自己的创造价值,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美术发生兴趣,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这就彻底打破了过去教师指定教材范画,全班学生集体强制临一幅画的现象。通过类似的多种渠道,把美术课真正变成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创造能力的也是最为学生喜爱的学科之一。

三、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职能是新的教学大纲对中师美术教学所赋予的新的课题。如何体现这一学科职能?

第9篇:美术教师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继续教育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只有农民现代化,才有可能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继续教育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农民继续教育只有结合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调整和改变目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建成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涵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学者们见仁见智,目前尚无唯一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工业化论、转化论和两者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学者提出,现代农业其实质是工业化农业,换而言之,农业现代化亦可称作农业工业化,此为工业化论。工业化论则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全面地改造传统农业。综合论则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手段,即通过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使其及时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除此之外还有过程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先进科技改进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农业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农业现代化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持续转变的过程”。纵观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随着对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可能还会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外延也一定会发生变化。就现阶段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而言,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技术装备机械化。机械化是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工具,彻底告别几千年来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模式。进入21世纪的装备机械化,主要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和操作各种农具和农业生产过程,如耕种、收割、施肥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通过现代化技术和工具,一家农户可以经营一大片农场。目前,美国在牲畜屠宰、水果包装、棉花和烟草收割等多个方面已经实现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又在农业领域内推广使用计算机管理、自动化作业等信息化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上述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未来的奋斗目标。第二,管理经营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必须科学化,必须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规律,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农作物越来越普遍,农作物的生产日益大棚化、园区化,越来越多农作物是通过农业公司走向市场。即使是家庭种植农业,他们的经营和管理也开始朝着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的管理与经营必须更加科学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三,生产销售市场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农业,在小农经济时代,各农户以自给自足为主。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只有从市场出发并找准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农业面对的不只是本国市场的机会与竞争,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机会与竞争,因此,只有高度的市场化意识和全球视角,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农民素质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现代农业管理与经营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为从事农业人员的迅速减少以及规模经营、公司经营农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农业仍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大局面。在生产销售市场化方面,成绩与问题并存。总而言之,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问题繁多,各种挑战较为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素质滞后于农业现代化。

(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经过多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得到巨大提高,但是,随着新三农问题的出现,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空心村”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普遍存在,农村教师队伍的弱小,农村教育硬件的落后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直接导致的结果之一是农民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操作水平低。由于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现代化的农具和机械操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在农村,除了极少数有一定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农民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机械,其余农民基本不会操作。在农村,只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及文化基础较好的老农民能熟练使用电脑。

(三)经营管理能力欠缺

这里所说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主动地、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控制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对于年长的农民而言,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几千年小农传统经济的影响,思想相对保守,在面对市场时在很多方面不开放。对于新生代农民而言,他们的目标和理想是在城市落地生根,农村并不是他们的理想地,更加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年轻,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经验相对欠缺,能力相对偏差。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前文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总体状况偏差,非常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既要从长远出发,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教育,又要从目前中国农民的主力军出发,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最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不只是教育机构与被教育农民之间的事,还与政府有关。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加大资金投入成为办好教育的基础工作,农民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同样如此。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继续教育,使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或围观者的角色。政府在农民继续教育中加大资金投入,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适当增加财政预算。中央和地方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在农民继续教育方面的财政预算。第二,地方自由筹措,灵活安排。这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以外的收入,不会增加财政压力。借助政府可设立农民继续教育基金,政府可以通过募集社会闲散资金,还可寻找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资金赞助,甚至还可以在海外华人华侨或其他国外机构寻求援助(项目)资金。第三,推行助学贷款模式。目前,困难大学生(包括大学和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对于困难家庭来说非常重要。反观我国的继续教育,迄今为止还没有助学贷款模式。对于部分收入极低但又极其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技能的农民而言,即使几千元的学费开支也是天文数字,而助学贷款正好可以为这些人雪中送炭。

2.加强政策引导。在中国,政策通常具有风向标作用。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引导农业现展方向的政策,引导农民努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各类继续教育机构,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这些教育机构积极开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班次与教程。例如,当学校开设了足够多的农业现代化培训班或相关课程并取得预期效果后,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农民而言,政府同样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于那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农业现代化培训班的农民,可以给予资金补助,对于那些发展现代农业或采取现代方式经营和管理农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3.完善保障机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保障机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机制,是促使农民继续教育落到实处的保障。基于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各地实际出发,结合农业现代化,研究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促进农民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条例。换而言之,各级地方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从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出发,从各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并制定具有系统性、合理性、未来性和前瞻性的政策法规,确保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合理化。

(二)教育机构层面

1.创新教学模式。农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产业,停留在试验室、教室的教学难以传授真正实用的知识。进而言之,农民继续教育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中最常见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走出教室到田野,走出实验室到企业、工厂,才能让学员真正掌握相关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教育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第一,与企业联合办学。这里所说的企业,是指那些在经营农产品方面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取得一定成绩并且具有一定可复制性的企业。与企业联合办学,并不是要使所有学员都成为大的企业家,而是让农民有更强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现代化意识。目前,我国党校系统中的很多培训班中有现场教学,例如,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一些爱国教学基地、先进产业园区基地现场观摩,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加学员的直观和切身感觉。农民继续教育同样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模式。让农民有机会在现场观摩。第二,可以跨地域办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采取了跨学校联合,例如,在北京,几所不同大学的同学到其他学校中选修的课程,如果最后通过考试,同样可以计学分。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增强了学校之间的互补性,也使优秀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农民继续教育同样可以如此。目前,我国很多农业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色。虽然具体的产业有地区差异,但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却具有相通性。有鉴于此,南方和北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可以在农民继续教育中尝试跨地区办学,做到优势互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本人对农业现代化不熟悉、不精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继续教育教学机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农业是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只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相关专业非常熟练、精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既可以把教师派到知名高校培训,也可以通过组织部门关系派去挂职,或到企业、农场实习、借用,通过切身体会、现场学习增加农业现代化知识。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引进是增强师资队伍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既要引进优秀博士,更要引进那些已经退休、有丰富教学经验、有极大工作热情的退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中。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果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对于很多继续教育机构有编制、岗位或经费限制,那么,这些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借鸡生蛋的方式,引进知名高校的知名教授、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前来教学,可以通过聘请他们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方式,稳定外请知识学者教学队伍。

3.科学设置教学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同样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农民继续教育同样如此。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与农业现代化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平衡。课程的单一设置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劳,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数量和时间上的均衡把握,能使学员保持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听课疲劳。第二,发挥教师特长。有的教师擅长理论课,有的则擅长实践操作,因此,一定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切忌作为通才使用。第三,教师性别的把握。在课程设置时同样需要适当考虑教师的性别因素,只有男教师或只有女教师、男教师或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同样可能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注意外请教师与本校教师之间的平衡、新上任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的平衡等。

(三)农民个人层面

1.大力参加社会实践。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较之于其他教育,继续教育,尤其是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在实践性、运用性上可能会超过一般国民教育,但所有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课堂性。所谓课堂性,是指学习的内容还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途径传授给学员,就其实质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员从课堂学习结束后,一定要回到现实中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实践。农民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在具体市场运作中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那些技术性强的知识,一定要反复操作,直到熟能生巧为止。所谓技术,就是指操作者能反复使用成功并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一次成功并不能代表操作者、学习者掌握了该技术,只有能反复、熟练地操作,才能说明如此。

2.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对于那些从不参加继续教育的农民而言,他们通常从眼前利益出发,不愿意在继续教育方面进行投资。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存在大量的“空心村”,绝大多数空巢老人、大龄农民工虽然经常接触电视,并会使用一些日常家用电器,但基本不会使用电脑、移动网络等信息化通信工具,手机中“老人机”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老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而新生代农民同样不愿意在继续教育方面投资,他们经常被现实生活中的巨大经济压力所难住,不愿意在继续教育等短期内无法带来明显经济收益的教育中加大个人投资。针对上述农民队伍的现实情况,一方面,政府、社会机构要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尽快接受继续教育等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要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杨莹莹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