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术语范文

中医术语精选(九篇)

中医术语

第1篇:中医术语范文

[关键词] 语言;重要性;医疗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b)-150-02

做好医院医疗、医保管理工作除要具备医学、政策、管理、计算机等知识,还必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可见语言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语言是表达意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形体语言达到表达的目的。语言艺术是以情动人,要有感染力,以理服人,要有说服力,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抓住重点,充分体现讲话的精髓与内涵,说话时要控制时间,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要善于用比喻与典故,用精美的语言扣人心弦。医院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用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如何运用语言艺术,在说与写的工作中,对医疗医保管理工作的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动的宣传、恰当的解释、准确的回答、合理的建议、精彩的发言、精辟的论述,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1 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医疗、医保政策的宣传、培训

目的:让全院职工很好地掌握医疗、医保政策及有关规定,特别是医疗保险,让每个医生对医保政策规定从了解、熟练到掌握。

压力性语言:掌握医疗、医保政策是医生上岗前必备条件,特别是懂医保政策,不清楚医保患者如何就医,就不能成为医保定点医院的称职医生,不知道不同就诊患者付费方式不同,就无法当一名现代好医生。

理解性语言:患者需求心理不断提升,过度维权行为增强,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焦点都集中在医院,新闻媒体报道有时有些偏激,政府对医疗医保要求越来越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法院判决又倾斜于弱势群体,如今又要掌握繁杂的医保政策及规定,做一名医生真是不容易。

解释性语言:医生的职能本来是治病救人,其工作中的思维、行为都围绕患者的诊疗、转归、康复三个环节而进行,研究“病”怎么治,当医院成为定点医保医院时,患者的医疗费用由第三方支付,医生还应该清楚在诊疗患者过程中如何使用医疗费用,即研究“钱”该怎么花。

忠告性语言:医生不掌握医保政策出现的后果,由自己来承担,不清楚医保患者如何付费,不明白医保药品类别、诊疗项目类别和患者自负比例,不知道医保病种、自费病种,出现费用投诉、纠纷及违反医保规定被查处等问题都由自己负责。

技巧性语言:要提高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率。院前完善检查,提高院前疾病评估水平,尽可能不下疑似诊断,查实是否符合医保病种,尽量不要急于住院,入院要符合住院标准,复合疾病收到更利于患者治疗的科室。急诊、急救、留观、转住院的急诊费用,解释时要宽泛留有余地,别给自己找麻烦。倾听要细心,解释要耐心。

2 对患者及家属咨询、投诉的解答、解释

有很多患者去医院看病首先要问医保门诊如何看病:门诊费用、急诊费用如何报销?医保患者如何办理住院手续等?如果你正忙于工作,要礼貌回答:“请看看宣传栏,如果不明白请再问我。”如果你有时间,要热情接待,认真解释,接待时说话的语态和口气,要表达出医务人员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告知过程中涉及到的医学术语,尽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易于理解[1]。语言要诚实守信。

有些医保患者询问:“我有医保,住院自己要花多少钱?”我们可以这样做:①简单解释,在我院医保患者住院平均自负费用约3 200元左右,占总费用的32%~40%,特殊病种除外。范畴宽泛,留有余地。②如果你有时间可从3个方面解答。A、门槛费600元;B、诊疗药品乙类自负15%,丙类自负100%;C、在职职工报80%,退休职工报90%。这样解释患者会理解。

个别患者因误解医疗医保政策而质问“急诊费用为啥不给报销”,“凭啥不能转院治疗”,“这个药为啥不让用”,“我的外伤为啥不算医保范畴”等,当你对患者解释时一定要客气,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亲,对理解性较强的人,用中性语言,只要把政策解释清楚,就达到彼此满意的目的。对经济条件差、医疗费用高的患者,用柔性语言,要有同情心,认真解释医保政策和有关规定,大多数患者也会理解。对不理解、蛮不讲理甚至无赖之人,要有刚有柔,要有耐心,给予理解、安慰,称呼要亲切,拉近距离,先要顺着他的话去说,政策解释要准确,语言要严密,必要时共同查看有关文件,允许抄写,也可以给予复印,说明医保“钱”的来源与消费途径,给对方一个“尽力而无能为力”之感觉,问题就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对待患者及家属抱怨不满、投诉的谈话:①倾听、记录。②安慰,换位思考,有时先站在对方讲话。③调查,协同有关部门处理。④给个说法,对无理投诉或误解的患者要耐心解释清楚,对医院确实存在的问题,要给予纠正表示歉意,承揽过错,替人赔礼或让当事人认错,赔礼道歉。⑤禁忌:辩驳语言、抵触性语言、生冷语言,要用化解矛盾性语言。以增加顾客满意度,特别是一个由低满意到高满意的两极结构[2]。

3 医院兄弟科室之间横向沟通

职责不清的工作,要用谦虚的语言、请教的语言让对方对工作任务理解、认可;当对方有抵触情绪时,可以打上司招牌,别伤和气,讲上司话;对方仍不执行,可以向上级汇报,医疗医保工作是全院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参与,最后请上级领导讲话,问题就会完全解决。

职责清楚的工作,可以用理解性语言、责任性语言告诉对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效性,在适当场合在领导面前肯定该科室工作成绩,巧妙表扬,方便以后协调工作。

4 同上级医疗医保管理机构沟通的语言艺术

力争政策合理调整。说话要有理论依据、事实依据。要通过调查、整理数据,有理有据地提出调整政策的理由,才能得到有关部门及上级机关的认可。

对违反规定被扣款处罚的申辩,语言要平和,但不卑不亢。如:扣款是否合理,依据是什么?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如果是贴边扣款,也要用平和语言申辩,说明扣款对医院的影响,对医务人员治疗患者的积极性的影响,得到其理解,并表明今后注意事项,实现双方共同目标。

5 讨论

语言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语言艺术水平代表一个人文化水平、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要用语言这个平台去交流解决,在交流过程中,语言艺术高低、语气是否恰到好处,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语言主要是:管理语言、服务语言、请教语言、沟通语言和协调语言。如何运用好以上语言,是医院领导及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逐步实现的课题。良好的语言艺术代表医院每名员工的综合素质,代表一个医院的形象和水平。据有关统计,50%的医疗纠纷是因语言不当而引发,如果我们医务工作者语言艺术提高了,医院医疗纠纷就会降低,就会减轻医院有关部门的工作压力,减少医院的经济赔偿,医院内兄弟科室之间的一些矛盾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同时也减轻了医务工作者自身工作压力。因语言艺术不当给自己及医院带来麻烦是不值得的,要摆脱目前医院存在的这种共性问题,要心情愉快地去工作和学习,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病”该怎么治,科研怎么搞,年终要出什么成果。良好的语言艺术可以避免部分医疗纠纷,降低医疗风险,体现医院员工整体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我们应以“医患平等”为前提,以“尊重患者”为本,以真心实意解除病痛为出发点[3],用科学、完美的语言艺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赵静.医疗服务中的知情同意与告之义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8,(4):3.

[2]肖雪初,田士忠.浅析化解医患矛盾的途径[J].中国医院管理,2008,(8):77.

第2篇:中医术语范文

关键词:中医,难经,通假字,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26-05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魏颖(1977—),女,天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英译。通信方式:sensei1118@126com。

一中医古籍与翻译

中医古籍记载了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可追溯到晋至五代时期,鉴于当时交通能力所限,交流的范围仅限于与中国毗邻的东亚各国,但鲜有中医古籍翻译的记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跨越了地理的阻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交流,西方各国得以在18世纪通过《全志》英译本医药部分,领略到了中医古籍的风貌。 此后,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对外传播方兴未艾,中医古籍英译至今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有近50多部的中医古籍出现了英译本,据统计《难经》已有四个英译本[1]。

《难经》①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构建中医学术体系的四部经典医书之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至今说法不一。据文献记载,当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即西汉末至东汉之间。书中以问答的形式阐释《内经》奥旨,讨论了八十一个“理趣深远”的医学问题,涉及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诊法六个方面。《难经》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赞叹《难经》道:“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因此,《难经》从古至今为中医教学的必读书目。

本文撷取《难经》汉语文本中通假字在英译本中的处理方法,针对国外译者对通假字的译法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中医古籍的英译提供借鉴。

二《难经》汉语文本中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的用字现象之一,即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其中借用的音同或音近的字称为通假字,而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从现存的文献分析,通假字的使用多集中在先秦两汉时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问世后,汉字的使用渐趋规范,新的通假字产生得以减少[2]。《难经》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之间,通假字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假字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的用字现象,且通假字在古文献中的写法基本一致,与本字的对应关系也基本固定。在一个有通假字的句子中,若以通假字本身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会导致“望文生义”,误解在所难免。阅读古汉语,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尤其要时时留意,当以通假字的读音为线索找出本字,用本字的意义来理解句意。正如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所说:“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对于中医古籍的正确解读,不仅是要达到“怡然理顺”的目的,更是因为医者乃人命之所系,来不得半点含糊,很可能会因一字之差而谬之千里,造成误诊。因此辨析出《难经》中存在的通假字现象,探讨其英译的处理方法,对这一时期其他中医古籍的英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笔者通过对《难经》汉语文本的仔细梳理,共辨析出通假字②20个,如表1所示:

三《难经》英译本中通假字的译法处理

弗劳斯(Bob Flaws)的英译本中这20个通假字的处理方法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分析如下:

1准确分辨,直译本字

对于《难经》汉语文本中出现的通假字,译者对其中的大多数能够准确辨析,根据本字的意义进行翻译,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以这种方式处理的通假字包括表1中的3、5、6、7、9、10、12、13、15、17、19、20。

例1【原文】齐左有动气(“齐”通“脐”)

【译文】stirring qi to the left of the navel

例2【原文】四支不收 (“支”通“肢”)

【译文】lack control over the four limbs

以上两例中的通假字比较容易辨析。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因此在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以及汉语文本读者(译者)的医学和古汉语背景知识,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例3【原文】脉来上大下兑(“兑”通“锐”)

【译文】the pulse comes above large and below sharply

此例中“兑”与本字“锐”读音相近,字形相似,译者在处理时成功辨析出“兑”为通假字,但可惜的是对原句的理解有误,此处的“上下”指脉的来去,“锐”指脉去时,脉体细小,建议改译为the pulse comes large while goes small。

例4【原文】胃为贲门(“贲”通“奔”)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hastening gate

贲门指胃上口与食管相连的部位,古人在为这一部位定名时,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此处上接食道,食物由此奔流而下,故称“奔门”。西医学对此部位也有指称,定名为cardia。西医学在传入中国时,很多西医术语的译名在与中医指称相同或相似对象时,多直接采用中医本有的术语进行翻译。此例建议改译为(the upper opening of )the stomach is termed ben men (cardia)。是否译出本字的形象意义可视翻译的目的及译文目标读者而定,需要译出时可以使用增加注释的方法。

例5【原文】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通“栏”)

【译文】the meeting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is the balustrade gate

古人对大小肠交会处的命名同样运用了形象思维,此处就如同门栏设置在大小肠之间。译者辨析出“栏”这一本字,选取了“balustrade”为其译名。但细想之下,既然是用于指称具体的解剖部位,不论是书面交流还是口语交流,见(闻)词即明了具体所指是最根本的目的,此处不妨用音译,并给出注释的方法处理。建议改译为the meeting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is termed lan men (balustrade gate)。

2约定俗成,直译假字

在这些实例中,译者虽然直译了通假字,但区别于误译。因为即便是在汉语文本中,这些通假字通常不做辨析,通假字所涉及的词汇已经作为术语在中医学领域广泛使用。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通假字涉及1、11、14、18。

首次提出“七冲门”之论,是《难经》的学术成就之一。即在“四十四难”中把人体消化系统重要解剖部位分为七个“要冲”,定名为“七冲门”,所论极其精确,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对于“四十四难”译文的处理,值得细致探讨。“七冲门”的命名中,有四个涉及通假字,飞门(“飞”通“扉”)、贲门(“贲”通“奔”)、阑门(“阑”通“栏”)、魄门(“魄”通“粕”)。古人的命名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将这几个部位的功能用简单的一个汉字表述出来。同样是通假字,译者对“贲门”“阑门”直译本字,而对“飞门”“魄门”则直译通假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例6【原文】唇为飞门(“飞”通“扉”)

【译文】the lips are the flying gate

此处译者直译“飞”字,把口唇开合、饮食随之而入、如同门扇的意象留给译文的读者,这种联想对于没有深厚中医学知识的译文读者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七冲门”的概念首见于《难经》,译者有义务在此将原文作者的本意如实传递出去。建议使用音译加详细注释的方法:the lips are termed fei men(flying gate) (Note:The Chinese character “飞”(flying) sounds the same as the character “扉”(door))。

例7【原文】下极为魄门(“魄”通“粕”)

【译文】the lower end [ie, the anus] is the po [or corporeal soul] gate

此处译者采用了“音译[意译注释]+意译”的方法翻译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但注释仅对通假字进行了翻译,未能译出本字的实际意义,难免让读者疑惑不解。anus在英语中本就是一个带有禁忌、粗俗意味的词汇,在此句中和中医学特有的概念“魄”相联系,对于至今对中医学仍持质疑甚至是鄙夷态度的人来说,难免不会成为其乐于引用的一个“笑柄”。但是粗通古汉语的读者都会发现,此句中原文作者的表述极其委婉,将消化道的最终出口()称为“下极”,饮食经过消化,最后形成糟粕由排出体外,“糟粕”一词通常不会给读者造成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建议翻译为 the anus is termed po men (waste gate)。

至于“下极”一词是否保留委婉的译法要视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定。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为数众多的委婉语,用于表达某些禁忌或容易引起交际对象尴尬情绪的内容,但二者所针对的禁忌内容和用于替代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不同的,即委婉语表达及用词多具有文化独特性,这是英汉文化翻译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需系统掌握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中医古籍中被普遍使用的委婉语表达方式,在英译过程中应予保留并详细注释。

3未加分辨,产生误译

通假字现象的存在经常会给中国读者带来阅读理解障碍,稍不留意就会“望文生义”,对于国外汉语文本读者(译者),要求其准确辨析出每一个通假字几近苛求,误译的产生在所难免。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属于误译范畴的通假字,是指译者仅就汉语原文字面的意义进行了英译转换,未能结合上下文分辨出该通假字所指称的实际意义,会给缺少汉语文本阅读体验的外国读者带来迷惑;而上文中直译假字的处理方法,其可接受性在于通假字的使用在汉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早已属于约定俗成的存在,以至于很多中医古籍,乃至当代的中医教材对于这类通假字都未加辨析。

译本中误译涉及通假字2、4、8、16。

例8【原文】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禀”通“廪”)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s It governs the endowment of the four times [or seasons Hence] the stomach qi is root of all these

此例中“endowment” 指the quality or an ability one is born with,完全是按照“禀赋”一词进行的翻译,译者未能分辨出“禀”乃“廪”的通假字,二者字形相近,但意义相去甚远。此句的本意是指胃如同谷仓,是贮存饮食的器官。建议改译为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water and grains It governs the [initial] storage [of food and drinks]。

例9【原文】肉濡而却(“濡”通“软”)

【译文】The flesh will become soggy and shrink

此例出自第二十四难,该段中“濡”字共出现四次:“……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文中前两处“濡”意义相同,根据《灵枢》当写作“温”解。后两处“濡”字属于原文写作时的语句重复,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濡”通“软”,足少阴经气绝的病人会出现肌肉变软失去弹性,进而萎缩的症状。建议改为the flesh will lose elasticity and wither。译者使用“soggy”一词,可能是受“濡脉”这一术语译名的影响。soggy指wet and soft, 此处暂且不论术语“濡脉”的译名是否有待商榷,仅就临床症状而言,足少阴经气绝的患者不会出现皮肤柔软潮湿的现象。

例10【原文】自辨智也(“辨”通“辩”)

【译文】one discriminates [or points out] one’s special intelligence

此例谈及狂疾病人的临床表现之一,正确解释为病人自认为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而不是辨别(discriminate)出自己的特殊才智。临床可见这类病人滔滔不绝,言语中表现出自视甚高的症状。建议改为one behaves as eloquent and intelligent。

四结语

通过考察弗劳斯《难经》英译本中通假字的处理方法,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首先,中医古籍中的词语具有丰富的语意内涵,对这种词语的翻译,译者“既要从源语中保留部分讯息或功能,又要接受译语词法或句法以及语式等限制”[3] ,不仅让读者知道有某部中医古籍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进行医学实践功用和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这对国内外译者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正如奈达所言:“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要重要。”[4]因此,中医译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技能:英汉双语转换能力、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

其次,中医古籍的英译一般要经历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这一过程,即要经历语内翻译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对原文信息的传递直接影响语际转换信息的准确度。译者除具备上文提及的三方面知识技能外,必须充分借助字典、训诂学知识,甚至求教于相关领域专家,尽最大努力避免误译。

再次,中医古籍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弗劳斯的译本目标读者为:1)任何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人;2)任何对中医系统观念,特别是五行学说感兴趣的人;3)任何对中医针灸特别感兴趣的人。可见译者针对的译文目标读者是出于对中医学的兴趣而进行阅读的人,并不是需要以此书指导医疗实践的专业人士,因此译者可以多处使用直译、归化的翻译策略,但往往言不尽意。

最后,为了如实准确再现中医古籍原貌,不同译者在不同时期的重译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多个译本相互补充、借鉴才能最终再现中医古籍的原貌。

注 释

①本文中《难经》的汉语文本选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难经》(第二版);英译本选取1999年由Blue Poppy出版社出版,Bob Flaws 翻译的《难经》英译本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②现在古汉语学界一般的注释习惯是把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而把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后者也被定义为广义通假字。本文在辨析通假字时遵从了广义通假字的定义。

参 考 文 献

[1]邱玏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2]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0

第3篇:中医术语范文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第4篇:中医术语范文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医患沟通中使用语言艺术的交流方法,能够明显改善医患关系紧张,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医患关系;语言艺术

社会需要和谐的环境,医院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还需要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语言艺术。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艺术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的交谈中利用语言符号来塑造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方法。

1、 医患关系中语言艺术的作用

语言艺术是树立医护人员良好形象的手段,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中应该使对方满意,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首先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理解患者的痛苦,一个亲切的微笑,诚恳的语言,使病人感到心理平衡,感到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对其产生信任感。这样患者才能对医者倾诉,以利于了解病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在,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与医患关系处理不当,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1]。医患关系处理不当的原因主要是医务人员不注意讲话的艺术性,对患者造成了伤害,使之产生负性心理。

2、 医患关系语言的具体形式

在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中,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以及社会经历、基本性格等因素。与其交流用语要恰到好处,否则交流无法进行甚至产生矛盾与对抗,这样就违反了创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的目标。

口语表达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语义与语速。其中语音是关键,语音的具体表现特征是语调、语气、音量、音长等,再加上语速的变化。同样一句话,由于语气、语调、重音、节奏、语速的不同,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发药时应该说:“张老师,该吃药了,请您吃药”,有的护士却大声喊:“3床,吃药!”前者体现了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尊重,后者会使病人感到护士缺乏同情心,给人以傲慢的感觉,这样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患关系中,体语也是很重要的,体语是靠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服饰等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如点头、摇头、微笑、眼神等。各种体语中,眼神的接触是最重要的,人的喜怒哀乐都会从眼神变化中反映出来,热情诚恳的目光会使患者感到和蔼可亲,平静坦诚的目光使人感到稳重可靠。

姿势和服饰也是体语的范围,立、坐、身姿都表达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坐的姿势应该端正、大方、自然,这样显得精神饱满,站直立稳是一种平和自然的说话状态;适当前倾,显示关注认真的积极态度和对患者的尊重。服饰同人的行为举止一样,也具有丰富的信息传播功能,洁白的护士服、燕尾帽标明了护士的职业,发不过肩、着装整洁反映护士的精神面貌、性情气质、文化修养。良好的气质使病人对护士有信任感。如无精打采、衣帽不整就会使人感到疑惑,甚至使病人对你的工作缺乏信心。

3、 医患关系中使用语言艺术的主要方法

医患关系的语言艺术是通过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如果说话缺乏艺术,就不能完满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不能把事情说清楚,更谈不上使患者乐于接受。一句话有几样说法,说法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医患关系语言艺术的主要方法可有如下几种。

3.1 听的艺术

是指听懂患者谈话的含义,通过观察患者说话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象征符号来研究对方内心活动的艺术。要善于听到言外之音,准确理解患者的本意和实情。首先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患者的谈话,这样有利于对内容的接受、理解,也有对患者表示尊重的意思,以获得好感;其次,在听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谈话要做出反应,点头或微笑等;再次,不要随意打断患者的话,打断对方的话常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一定要听完患者的话后再讲话。

第5篇:中医术语范文

关键词: 中医术语 英译 跨文化

中医是中国古代除了火药、造纸、印刷和指南针以外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无数医者的实践经验,也积淀了古代中国的哲学观。中医语言如同中医理论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同的流派,因此对于中医语言的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若要将这一过程进一步上升到英译的高度,那么对于其语言的理解则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并在的双重跨文化交际过程。

近些年来对于中医的英译的研究日趋频繁,相关的文章也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从1981―2010年的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查询“中医”和“翻译”关键词得到的文章有570条相关记录,其中仅2010年前九个月就有58条之多。另外,相关的硕士论文记录22条,博士论文1条。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翻译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但是在关注中医翻译的同时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呢?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是否被考虑过呢?在检索过程中发现,近几年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就是空白。但是中国文化是中医英译标准化里不可忽视一个根本标准。中医文化在语言的体现上有以下的特点。

1.中医语言的主要特点

中医语言突出的特征是明确的特定词汇不能表示确定的概念,它往往是多变的,有以下特点。

1.1抽象性

总的来说,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引起了中医语言的抽象性。人们总有一种含糊的感觉。尽管对于“阴阳”、“五行”有很多的解释,但是想起来还是很抽象。它们形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都指那些来源于“气”的东西。“气”虽被认为是一种物质,但事实上却难以感觉得到。其实现代医学与中医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概念和含义就不完全相同。五脏在中医学中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概念。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不难看出其抽象性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1.2医学与哲学的结合

中医体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最初都是古代中国的哲学概念,后来被用到中医体系中来解释人体、疾病等。中医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统一在语言的表达上尤为突出。很多哲学中的表达方式被直接借用到中医表达中,这样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语言,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哲学概念的内涵而使中医语言的模糊和歧义性更加明显。当然,对于医学信息的传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3修辞性语言

古代医药文献是用古文写的,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有诗歌、诵歌,很多在文学上也是经典的。在医学作品中像夸张、比喻(特别是暗喻),一些排比整齐的句子和四字成语都是常见的。这一点似乎与现代的科技性文章的特点是相悖的。但事实上,有了这些文学味浓厚的表达,中医语言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加形象、易懂。例如:在嵇康的《养生论》中有“涣然流离”、“植发冲冠”等四字表达。四字表达是中文与西文的俗语表达不同之处。它形式简洁,含义丰富,在结构上也很工整。“涣然流离”指的是“汗液流淌不止”,“涣然”指“水盛貌”,“流离”则犹“淋漓”,指“沾湿,流滴”。“植发冲冠”形容的是“盛怒之状”,“植发”指“头发直立”。简单四个字表现的却是丰富的内涵,这是中医英译遭遇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点。

类似的修辞性语言在中医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效如桴鼓”、“屡试不爽”等,使得中医典籍不仅有了医学价值,而且有了文学品位。

1.3概括性

中医语言从词汇学的角度看具有概括性。中医理论体系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就确立了。那时没有实验科学,所以医生仅有通过自己的猜测和直接望、闻、问、切获得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通常都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一些概括性的说明和总结。例如:在西医中体温可以通过测定用不同的数据来表明,39℃是高烧,37℃是正常体温等。而在中医往往会用“热”来表述发烧。“壮热(higher fever)”、“低热(low fever)”、“潮热(hectic fever)”及“身热不扬(recessive fever)”这些概念所表达的症状是概括的,与西医数据的定性也有很大区别。

1.4歧义性

近年来,中医概念的歧义性也引起了普遍关注。因为中医概念是医哲交融的产物,它灵活而且多变,在中医语言中也体现了出来。

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由于古代缺少断句符号,对这句话理解的歧义性也就随之产生。根据李照国先生(1998:27)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种理解方式: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4)(以)知(为)不知,上;(以)不知(为)知,病。

这样的歧义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同时也使得中医典籍的理解多样而又难以捉摸。

1.5模糊性

在传统的中医概念中,具体多于抽象。但是由于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很多本身相对具体的概念变得模糊不可辨起来。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个表达中,“表里”就是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它与平时所说的外表和内里有本质的区别。心和小肠不可能是外与内的关系,所以哪里算是“表”,哪里又是“里”,不能够用真正的方位来确定下来。

2.中医术语英译的跨文化讨论

在了解的中医概念与中医语言的基本特点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国际化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古至今、由中国及外国的过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中医观念、理论、方法,又要将之传播出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对于中医英译来说,这个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双重的跨文化和跨语言活动―那就是要从中医文化到现代中国文化继而到西方文化,从中医语言(尤其是医古文)到现代汉语再到英语。由于中国的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它更多地强调综合性。中国人有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辩证统一的认知,而西方人更多地注重细节和对于问题的因果关系的考虑。所以,中医文化及其语言中的模糊性就使得很多西方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2.1历时的跨文化

对于译者来说,完全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理解医古文中蕴藏的深层含义,那要进行准确翻译就是水中捞月了。对于原文的忠实是任何翻译要做到的第一步。如果源语相当模糊,那么对于译者来说目标语的准确选择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例如,如果将中医中的“生气”理解成“发怒”,翻译成“to get angry”,就会贻笑大方了。事实上,中医上的“生气”就是指“生命或生命力”,即“life or life force”。这在中西方文化中没有什么冲突,但是古今文化的差异去大大影响了翻译的准确度。又如中医有“带下医”,如果今人理解成“裙带底下的医生”必然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它只不过是“妇科医生”的古代表述罢了。又如,在针灸中“水分”是一个“穴位”,而绝非“含水量”的表述。

2.2共时的跨文化

在克服了对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理解和交际障碍的基础上,中医英译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共时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词汇上的文化差异、句法上的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到中医内涵的准确传达。即便撇开这些差异,真正思想上的差异也是无法轻易跨越的。“五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其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我们将其直接翻译成“five elements”的时候,其丰富内涵已经完全消失殆尽。我们也会用“The five elements refer to wood,fire,earth,metal,and water and their motions.”这样的话来进行解释。但是传统文化中透出的哲学、风水、万物对应性哪怕用再多的语言也不能表述完整。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文化渗透。也许这正是中医英译最为困难的地方。

2007年,WHO亚太西区颁布了《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也制定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然而,在这些标准的背后有一个标准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那就是中华文化。中医撒播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萌芽在中国文化的进步中,扎根在现代文化的土壤中,也必将成为中华文化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医走向国际之时,中国文化的标准毫无争议地应成为中医英译的一个最根本的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程玲.模糊语言之于中医英译标准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6):70-71.

[2]李虹.中医语言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英语表的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69-71.

[3]李照国.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1992,(4):64-67.

[4]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5]李照国,李萧红.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

[6]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7]李照国.译海心语:中医药文化翻译别论[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中医术语范文

关键词:中医术语,经络,英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22-04

摘 要:中医术语“经络”是中医独有的概念,其英译在国内词典和国际标准中都存在直译(meridian and collateral)和意译(channel and collateral)并用的现象。根据“经络”的命名及含义,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该词的两个译本,得出将该词直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能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而且回译性更好。

关键词:中医术语,经络,英译

中图分类号:N04;H159;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22-04

由表可见,在词典和国际标准中,“络”字的译法比较统一,几乎都译为collateral,对“经” 字的译法比较不统一,有只译为meridian的,也有只译为channel的,也有兼收二者的,有把meridian作为词条首选的,也有把channel作为词条首选的。而且从时间上看“经络”的英译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趋向统一。因此很有必要考查这两个译本孰优孰劣,以促进中医术语英译的统一。

二 经络的命名及含义 经,古作“經”,《正字通·系部》:“经,凡识纵曰经,横曰纬。” [10]可见“经”本义指纵行之丝,后引申为南北纵行的干线。络,《辞海》:“络,泛指网状物,人体的脉络,如经络。” [11]《中医大词典》对经络的解释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分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12]这表明经脉和络脉连接人体内外并且遍布周身,络是可见的,经是不可见的,经脉是纵行的,既有可见的络,也有不可见的经组成,从经脉中支行出来的为络脉,经络是包括经脉和络脉[11]。从历史上看,首先“经”如《说文解字》的注解为“纵丝”,又为南北纵行的干线,公元2世纪张衡发明浑天仪、地震仪,公元3世纪斐秀用“经”“纬”平格坐标绘地图,至北宋铸成经络铜人,这反映了我国中医传统对天、地、人进行定点、定位、定标的天人合一的理念[13]。因此中医经络的命名是一种隐喻手法,用经纬定点来描述遍布周身的经脉和络脉。三 经络的英译分析 由于“络”字的译法比较统一,以下主要分析“经”字的译法。

1.意译为channel

在《新牛津英语词典》中channel与医学有关的词条为:

channel: Biology a tubular passage or duct for liquid[14](液体的通道或管道)

一些学者认为“经”意译为channel更达意,因为经络就是气血通行的主要通道,meridian指经线,是一条假想的线,而经络是实际存在的,应译成channel and collateral或vessel[15]。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缺陷,因为经络中的“经”含有“纵行”之意,译成channel就只剩“通道”而完全丧失了“纵行”这个重要的内涵。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作为信息型的中医术语在翻译中应该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而且译成channel不仅没有传达到“纵行”之意,还散失了经络命名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其实也不利于目的语读者深刻地理解经络的含义。

2.直译为meridian

在《新牛津英语词典》中对meridian做以下解释:

meridian: a circle of constant longitude passing through a given place o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terrestrial poles; 经过地球表面某一点和极点的经线;(in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each of a set of pathways in the body along which vital energy is said to flow. There are twelve such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organs [14].(中医针灸)人体精气流经的路径。人体有十二条与特定的器官相连的路径。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meridian作为针灸的经络之意,已经被英语国家收入词典。下文将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以及回译性方面来分析直译为meridian的优劣。

1) 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上考虑

第7篇:中医术语范文

关键词: 模因论 中医药名~术语 英译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医,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正逐渐被国外人士重视,中医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中医从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和西医大相径庭,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在对外交流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使中医中药更好地被国际社会认可是广大中医药翻译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模因论来探讨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

一、模因论与翻译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家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他引用meme一词,用以描述文化的进化和传播现象。模因的核心是模仿和传播。Dawkins认为一个成功的模因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复制保真度,指越忠实于原版,保真度就越高;多产性:模因复制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其传播才能越广;持久性:复制存在的时间越长,传播越稳定[1]。Chesteman在《翻译模因》一书中首次将模因论引入翻译中。翻译就是一种对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的重要方式。模因可以通过翻译安全地把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2]。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模因将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而将中国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术语的翻译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医术语翻译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模因论的角度看,中医术语的翻译也是模因传播,同样是用目的语复制源语的过程。复制的保真度非常重要,目的语对源语复制得越完整,保真度就越高。翻译过程中同时要保证术语模因的长久性,以达到成功模因的要求。

二、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解读

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本质上是将中医传统文化的模因传播到英语文化中的跨文化活动。

1.“五行”的译法有“five elements”,“five phases”和“wu xing”。虽然五行来自于金、木、水、火、土,但是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具体物质本身,“五行”中的“行”具有运动之义,所以“five elements”和“five phases”这两种翻译并不符合模因论中复制保真度高这一要素。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所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采用了“five phases”,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样可以体现模因论的多产性这一要素。

2.“命门”的译法有“vital gate”,“life gate”和“ming men”。因为关于命门的解释有很多不同,“vital gate”,“life gate”两种翻译无法达到复制保真度这一要素,所以采取音译法“ming men”,是最符合复制保真度这一要素的译法,但是其能否传播得广及传播得持久还有待考证。

3.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医的翻译还是大多采用直译法。比如心、肝、脾、肺、肾等术语直接翻译成西医的对应词: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这些保留了中医文化的特色,也有模因池(meme pool)中对应的模因,这样有利于译语宿主快速地接受这些中医名词术语。这样的译法符合模因论里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4.“道”“阴阳”分别可以采用英译法翻译成“dao“和“yinyang”。从模因论的视角看,音译法是复制保真度最高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在传播过程中减少模因产生的变异。但是从模因论的视角看,大量使用音译法并不利于模因的传播,因为这样的翻译会大大超出译语宿主的接受程度,不利于多产性和持久性的实现。只有小部分采用音译法,大部分翻译采用直译法,才有利于既保持高的复制保真度,又符合多产性和持久性的要求。

三、模因论对中医术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许多的术语英译模因能满足复制保真度的要求,但是不能满足多产性和持久性的要求[3]。有些译语模因不能完全表达源语的含义,但是有广泛的受众。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完全符合模因三要素的中医术语模因比较少,我们可以利用模因论对中医术语翻译进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对外交流。

首先,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中医名词术语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即首先要满足复制保真度的要求。比如“带下医”就不能简单按字面意思翻译成为“doctor underneath skirt”,这样的翻译会让译语宿主莫名其妙。译者应该懂得“带下医”是对中医妇科医生的委婉称呼,所以不能仅仅按表面意思翻译,而应将其文化内涵翻译出来,不然按照字面的翻译既不满足复制保真度的要求,又不能满足多产和持久性的要求。

其次,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应该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术语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越能忠实于源文,保真度就越高,所以名词术语的定义必须明确,这样名词术语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流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中医翻译学者在中医术语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包括出版了《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药大辞典》等。中医术语行业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临床诊疗术语》、《针灸命名标准》、《传统医学术语国家标准》等书籍和文件中得以体现。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有利于中医名词术语的推广。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有利于目的语模因的传播,使模因满足多产和持久性的要求。

李照国先生提出:“就文化特征而论,中医学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因而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4]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上应体现出中医的民族性特色。中医术语标准化推广的目的是实现中医模因的广泛传播。因此将中医向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源语为中心,保留中医术语的中国文化特色。

四、结语

中国和国际社会交流的频繁,推动了中医翻译工作的开展,中医标准化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利用模因论的理论来指导中医术语的翻译,有利于中医英译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广泛地传播,为中医走向世界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马萧.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评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

[2]罗茜,周媛.模因论视角下中医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

第8篇:中医术语范文

科技名词是科技交流的载体[1]。科技名词术语的正确使用已成为衡量科技书刊质量的标志之一。如何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确保医学出版物的科学性,是值得医学编辑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不规范的习惯用法 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起步相对较晚,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医学名词》[2]之后,早已大量存在的医学名词的习惯性用法具有强大的使用惯性,加之其中不少名词与公布的名词又非常接近,这就造成了医学书刊中频频出现不规范的名词。

例如:“红血球”应为“红细胞”,“心肌硬塞”应为“心肌硬死”,“倒经”应为“代偿性月经”,“飞蝇幻视”应为“飞蚊症”[3],“过敏反应”应为“变态反应”,“红细胞压积”应为“血细胞比容”,“凝血酶原”应为“凝血因子I”,“植物神经系统”应为“自主神经系统”,“同功酶”应为“同工酶”[2],“剖腹产术”(含义不科学)应改为“剖宫产术”[5],等等。

1.2 临床口头简称代替规范术语 为方便交流,一些规范术语常常在临床运用中以口头简称的形式存在。但不少作者将其用到专业书稿中,降低了论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例如:“肾衰”应为“肾功能衰竭”,“甲亢”应为“甲状腺功能亢进”,“风心病”应为“风湿性心脏病”,“硅肺”应为“硅沉着病”,“疑病症”应为“疑病性神经症”,“谷丙转氨酶(GPT) ”已正名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此外,在未加注释的情况下,使用中、英文缩略语代替医学名词,例如慢支(慢性支气管炎) 、扩冠(扩张冠状血管) 、AM I(急性心肌梗死)等。

1.3 医学术语英文表示不规范 在一些医药书刊中,由于某些英文医学术语没有正确统一的表达形式,导致使用十分混乱。例如:限制性内切酶这一术语就有10多种表达形式,主要是正斜体的不规范。根据有关命名法,限制性内切酶多采用3 个字母来表示,微生物属名的第1 个字母大写,种名的前2个字母小写;这前3个字母用斜体表示[6] 。例如从淀粉液化芽胞杆菌( Bacillsamyloliquefaciens) H 株分离的第1种限制性内切酶表示为BamHⅠ,而从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RT分离的第5种限制性内切酶表示为EcoRⅤ [7] 。

在药名的使用过程中,存在通用名与商品名中英文的不规范使用。例如,头孢菌素类药-头孢呋辛,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其商品名为“力复乐”: L ifurox;意大利Esseti公司生产的, 其商品名为“明可欣”:Monacef;意大利Acs Dobfar公司生产的,其商品名为“头孢氨呋肟钠”: Cefuroxime Sodium;英国葛兰素公司生产的,其商品名为“西力欣”: Zinacef。虽然这些不同的厂家生产的药品名称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同一种药物,即“头孢呋辛”,其英文的通用名都应改为“cefu2roxime”[7]。

1.4 外文译名使用不统一 西方医学与传统的中医学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大量的西医字名词和术语是中医里没有的,即使许多西医名词在中医里可找到相应的名词,但在含义上却可能并不相同。西医名词的翻译成为医学教育以及中西医学交流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由于翻译者各自为政,翻译既无规范,又缺乏沟通,造成了一病多名的混乱局面。医学领域中有许多以人名命名的疾病名称,如以法国医学家Meniere命名的病,原译为“美尼尔病”,现统一为“梅尼埃病”;“Crohn diseases”过去译作“克隆病”,为与“clone (克隆) ”相区别,现定为“克罗恩病”。对其他一些病名也做了修改,如“巴彬斯基征”改为“巴宾斯基征(Babin2sk sign) ”,“魏登斯基效应”改称“韦金斯基效应”,“贝罗病”改为“巴洛病(Balo disease) ”

[8] 。另外,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等人名后不加 “氏”或“s”,若为单字名,则保留“氏”字,如福氏杆菌、尼氏染色(Nissl’s staining) ;但大多数作者在用外国人名时习惯上加“氏”字,如“革兰氏染色”应为“革兰染色”,“何杰金氏病”应为“霍奇金病”。对于那些尚无统一译名的名词术语,在其第1次出现时没有标注原文或注释,也是不应该的。

1.5 新名词使用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新名词不断产生,而使用者都按各自习惯使用,就造成了不统一。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新名词,由于所采用的定名方式或翻译方法不同,或译者遣词用字的风格不同,或各学科的习惯用法不同,造成同一概念的外文术语在不同学科中被译成了不同的中文术语,使定名极不统一。如chromatography一词曾被译为层析法、彩谱分离、色谱学、色谱技术等10 余个术语,对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造成了障碍。

2 医学编辑应规范使用医学名词

医学编辑肩负着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重任:既要身体力行,在编辑实践中严格把关,带头使用规范名词,还要向作者做宣传,请他们认真使用规范术语。

2.1 加强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意识 医学编辑应是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监督者与示范者。编辑必须对不规范使用医学名词所造成的混乱有清醒的认识,熟悉并掌握了大量规范名词,积极与作者沟通,使之心悦诚服地弃“旧”从“新”,无论对非普及性著作还是普及类读物,都要坚决清除不规范的名词术语。

2.2 掌握查询规范名词的多种方式 (1)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专业名词书籍,如《医学名词》应该成为规范使用医学名词的唯一依据,未经审定公布的名词,可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最新版《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 》《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2)利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光盘和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 http: / / cnctst.gov. cn /pages/book / index. jsp)进行查询。这一光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包含了已经出版的67种名词书的全部内容。该网站自2004年初起公开向社会提供科技名词的免费查询,并对其中的科技名词进行不定期的更新。(3)收集《中国科技术语》杂志上公布的新的医学名词,如2006年第3期就刊登了“中医药名词(四) ”。该刊还会就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热点、难点展开专题讨论,并公布一些试用名词[9] 。(4)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0]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得使用商品名。中医名词按GB /T 16751.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症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按GB /T 16751. 2—1997《经穴部位》和GB /T16751. 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

2.3 巩固与作者互动沟通的工作机制 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要巩固与作者正常的互动沟通机制,就书稿中存在的相关名词术语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确保已规范的医学名词的正确使用。此外,对无规范名词可参照的科技名词要做到全书统一,切忌一物多名。编者、作者主动地、有意识地使用医学科技名词,一方面可以减轻双方的工作负担,提高医学书刊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整个医学科学技术的正常交流和优秀医学成果的准确传播[11]。

参考文献

[1] 路甬祥. 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任重而道远[J].编辑学报, 2006, 18 (4) : 12.

[2]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医学名词: (1) (6)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1997.

[3] 杨家宽. 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刍议[J]. 编辑学报,2001, 13 (1) : 12-15.

[4] 昌 兰. 医学名词术语的统一与规范[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 (3) : 329.

[5] 胡苗苗,毛文明,郑俊海. 常用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3 (3) : 3.

[6] 郭建顺,沈晓峰,张学东,等. 分子生物学书刊中限制性内切酶的规范表达[J]. 编辑学报, 2005, 17 (3) : 195-196.

[7] 朱德香. 医药期刊英文摘要的一些常见错误[J]. 编辑学报, 2003, 15 (1) : 37-38.

[8] 黄一九,刘堤地. 科技编辑工作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14-316.

[9] 孟 颖. 编辑必须规范地应用科技名词[J]. 科技与出版,2007 (3) : 40.

第9篇:中医术语范文

Keywords: linguistic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English; term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在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中,与经络学说相关的术语,其翻译一般都比较统一。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中,针灸是率先走出国门并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中医疗法。其传入西方的历史远远早于中医药学的其他领域。正因为如此,其用语的英语翻译在国际上相对比较一致。在《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1]中共收录了有关经络学说的术语43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中则收录了87条。下面试根据WHO的标准并结合“世中联”的方案,对这些术语的翻译问题加以简要的比较分析。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经络学说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传统上“经脉”译为channel或meridian,“络脉”译作collateral。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译法,例如德国慕尼黑大学东方医史研究所Paul U. Unschuld教授将“经脉”译作conduits,将“络脉”译为networkvessels。不过这些译法都仅仅是个人的实践,不代表中医翻译发展的大趋势。

在WHO 西太区1991年颁布的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方案[3]中,“经脉”译作meridian,但事实上meridian 和channel这两种译法都很流行。从规范化的发展来看,我们似应逐步终止使用channel而改用meridian。但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这两种译法并驾齐驱,很难说孰优孰劣。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两个译语很可能成为“经脉”的两个并行的对应语。

“络脉”译作collateral,一般比较统一。亦曾见过有人译作branch channel等,但均属个别现象。当人们将“经络”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时,多以meridian统而谓之,只有特别强调“络脉”的情况下才使用collateral。

经脉meridian vessel

在《汉英中医辞典》中,“经脉”译作channel,而“经络”则译作meridian。显然,作者试图将“经脉”和“经络”加以区分。这种区分有无道理呢?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著名针灸学家李鼎教授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经络学》[4]开篇指出,脉的本义是血管。而“经”和“络”的概念出现得较晚,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并按“脉”之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脉”。之后,“经脉”和“络脉”又简称为“经络”,并按气血虚实和阴阳部位将其分为“虚经”、“盛经”、“阴经”、“阳经”、“阴络”、“阳络”、“大络”、“浮络”等。这许多名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析各种各样的气血运行通道。而最为具体而直观的通道就是血管,也就是“脉”。但古人由此而扩展出许多概念,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脉”的应用范围。

从李鼎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经”和“脉”其实早已“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了。从而使我们在翻译“经”和“脉”时感到棘手不已,不知如何布局方妥。特别是当“经”和“脉”合而为一时,则更不知如何释义。在“世中联”的标准中,“经脉”即直接译作meridian或channel,“脉”的意味似乎被淡化掉了。而在WHO的标准中,“经脉”则译作meridian vessel,初看起来似乎有“多此一举”之感,但仔细琢磨,竟颇有几分道理!

手三阴经three yin meridians of the hand

手三阳经three yang meridians of the hand

足三阳经three yang meridians of the foot

足三阴经three yin meridians of the foot

手与足的三阴经和三阳经的英语翻译,国内外的译法大致与WHO的做法相同,差异只在meridian和channel的选用之间。

十四经;十四经脉fourteen meridians

十二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

“十四经”、“十二经”又称“十四正经”、“十二正经”,所以经常译作fourteen regular meridians/channels和twelve regular merdians/channels。

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LU)

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LI)

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ST)

足太阴脾经spleen meridian (SP)

手少阴心经heart meridian (HT)

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SI)

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BL)

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KI)

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 meridian (PC)

手少阳三焦经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TE)

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 meridian(GB)

足厥阴肝经liver meridian (LR)

十二经的英语名称曾由有关的脏器名称+经脉名称+of+手或足+阴阳构成,如“手太阴肺经”译为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以后逐步作了简化,将经脉英文名称中的手足和阴阳部分略去,只保留脏器和经脉名称。特别在一般交流中,这种简洁化的翻译方法使用得十分普遍。上面所罗列的这些经脉英文名称,就是简化的结果。各经脉的代码也经历了一些发展变化,如在1982年的代码中,肺经为L,胃经为S,心经为H,膀胱经为B,肾经为K,心包经为P,胆经为G,肝经为Liv。1989年WHO对经穴代码做了进一步调整,均采用二字母制,这样肺经改为LU,胃经改为ST,心经改为HT,膀胱经改为BL,肾经改为KI,心包经改为PC,胆经改为GB,肝经改为LR。

在“世中联”的标准中,十二经的英文名称基本沿用了脏器名称+经脉名称+of+手或足+阴阳这样一种传统的构成方式,惟一不同的是将三阴三阳的传统音译形式改为音义结合的greater yin, lesser yin, reverting yin, greater yang, lesser yang, yang brightness。

正经main meridian

“正经”的常见译法是regular meridian,这是与“奇经”相对而言的。但若从主从的关系来考虑,将“正经”译作main meridian也是可以的。

奇经extra meridian

“奇经”是“奇经八脉”的简称,一般译作extra meridian。但这里的meridian最好用复数,因为“奇经”有八条之多。

奇经八脉eight extra meridians

督脉governor vessel (GV)

任脉conception vessel (CV)

冲脉thoroughfare vessel (TV)

带脉belt vessel (BV)

阴跷脉yin heel vessel (Yin HV)

阳跷脉yang heel vessel (Yang HV)

阴维脉yin link vessel (Yin LV)

阳维脉yang link vessel (Yang LV)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常译作eight extra meridians。按照WHO 1991年颁布的针灸经穴国际标准化方案[3],“奇经八脉”之“脉”应译为vessel,而不是meridian或channel。这一做法一直存有争议,因为“奇经八脉”虽称为“脉”,其实还是“经”。“世中联”的标准沿用了WHO的做法,只是增加了其他六脉的代码,冲脉为TV,带脉为BV,阴跷脉为Yin HV,阳跷脉为Yang HV,阴维脉为Yin LV,阳维脉为Yang LV。

十二经别twelve meridian pergences

经别meridian pergence

十二经筋twelve meridian sinews

经筋meridian sinew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

皮部cutaneous region

络脉collateral vessel

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 vessels

每条正经皆有一个络脉,此外脾经尚有一个大络,总共为十五络脉(a collective term referring to the main collaterals derived from the fourteen meridians and together with the great collateral of the spleen, fifteen in all),一般译作fifteen collaterals即可,似不必一定加上vessel。

脾之大络great collateral vessel of the spleen

“脾之大络”起于大包穴(SP 21),散于胸胁(the major collateral of the spleen emerges from the Dabao point and spreads over the thoracic and hypochondriac regions),有时也译作the major spleen collateral。

孙络tertiary collateral vessel

“孙络”指经脉的细小分支(small branches of the collateral/network),所以也译作minute collaterals或fine collaterals,国外还有的直接译作grandchild collateral vessel。WHO和“世中联”标准中的tertiary collateral vessel,是从分级的角度对其进行翻译的,因为tertiary是第三级的意思。这样处理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浮络superficial collateral vessel

“浮络”指浮现于体表的络脉(collateral/network vessels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s of the body),直接译作superficial collateral即可,vessel似可略去不用。

以上概要地比较分析了WHO与“世中联”标准中有关经络术语的翻译问题。二者有同有异,各有千秋,基本反映了目前有关针灸经络用语英语翻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 Li ZJ.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Chinese.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