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诊治范文

中医诊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诊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诊治

第1篇:中医诊治范文

第一诊(7月23日)

牛某,男,十二岁。腹痛两月,一天痛多次,脸色暗黄中带灰色,舌红舌苔有剥落(指舌苔一块一块的脱落),经常不想吃饭,两内眼角有明显的青筋,脉弦细。

中药处方:桂枝、生白芍各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柴胡3克,水煎温服,每日3次。7副为1疗程。

针灸处方:期门,脐周4针,足三里,太冲。

解析:从患者脉象来看,脉弦细,舌红舌苔有剥落,这些都是人体沣液不足火气偏旺的表现。脉弦是因为肝木过旺克制脾土,说明是肝郁导致的腹痛。

对于这种腹痛,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使用小建中汤(由桂枝、生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治疗,若不见效再使用小柴胡汤。我上来就使用小建中汤加少量柴胡,就像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合用一样。为什么我不使用小柴胡汤呢?患者舌苔剥落,代表人体沣液不足,脉细也是因为津液不足,所以我不能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发散的,用量太大会伤人体的津液。所以我用小建中汤为主,稍微加少量柴胡疏肝就可以了。扎的针,脐周4针(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2寸),效用相当于小建中汤;扎期门穴、太冲穴,效用相当于柴胡可以疏肝。

第二诊(7月29日)

患者已经没有腹痛,饮食正常,剥落苔减少,两内眼角的青筋减少,脉滑数。

中药处方:桂枝、生白芍各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饴糖30克,柴胡4克,水煎温服,每日3次。7副为1疗程。

针灸处方:期门,脐周4针,足三里,太冲。

解析:上次用药配合针灸后,患者就已经没有腹痛了。说明用药、用针对证效果是很好的。巩固治疗一周,治疗方法同第一次一样,效不更方(有效果不变更方药)。

第三诊(8月19日)

患者脸色变得明亮,颜色不黄了,到今天腹痛没有发作,舌红苔剥,唇红。脉缓滑尺略沉。

中药处方:熟地18克,山萸肉、生白芍各15克,茯苓10克,丹皮、泽泻各6克,生山药30克,水煎温服日3次。5副为1疗程。

第2篇:中医诊治范文

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16~22岁11例,23~40岁33例,41~60岁29例,61~72岁7例;病程最短50天,最长22年。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胃粘膜病理组织活检确诊。胃镜下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呈浅表性胃炎者35例;见出血点和少量糜烂呈糜烂性胃炎者26例;返流性胃炎9例;萎缩性胃炎者10例。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或隐痛、灼热、嗳气、嘈杂、腹胀,食欲减退、便秘或便溏等症状。上腹部大多有不同程度按压不适或轻度压痛。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3]。

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对不同类型慢性胃炎辨证施治。

⑴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脱痛之症,乃脾胃气机失调,肝气郁结,郁而化热,为其主要病因,脾胃同居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枢纽,脾气生则健,胃气降则和,故脾胃升降失调则院腹胀痛,其痛特点,多在食后发作,不能多吃,这是与消化性溃疡不同之处,其病多属实证或虚中挟实。病之初期,多属气滞,但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气病日久,多则化热,痛处固定不移,胃脱部多有烧灼感,舌苔多黄腻,脉弦数,辩证多属热证,癖证。临床上常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方中柴胡、香附、加佛手舒肝解郁、积壳、陈皮、内金、焦三仙等行气之品配合、胃气顺降、气机斡旋、即可复常。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又为阳明燥土容易化热,其热或因投药辛燥或因肝热所犯,热则清,故用蒲公英、川连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此乃标本同治却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⑵慢性葵缩性胃炎:多属阴虚或气阴两虚胃痛,多因郁热久稽伤阴或肝火灼津伤阴,胃络失养所致。其辨证则以虚证或虚中挟实为多,舌苔黄腻为多、舌质多淡,部分可出现剥苔。叶天士曰:“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因此用一贯煎、麦冬汤加减,一般不用香窜燥烈之品,若有气滞存在多用佛手、积壳、川株子、玫瑰花等调解而又不伤阴液之品,与养胃阴的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等组方,颇多效验。

⑶肝汁返流性胃炎:特点为胃院胀多于痛,暖气或矢气则舒,显系肝木侮土、气机郁滞、以致脾胃升降失调、胆汁返流入胃,出现胃院胀痛,暖气矢气,嘈杂反酸等症。《临证指南》曰:胃气上逆故病,即不上逆,但不通亦病。故以四逆散为主方,方中柴胡疏肝升阳,积壳破气而善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即能防柴胡、积壳理气之耗伤阴血,又能缓急和营止痛,从而达到调畅脾胃气机、胃降浊清的目的。

3 讨论

慢性胃炎一般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往往表现在既有邪实的一面,又有正虚的一面,多呈虚实相兼的局面[4]。“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随着脾胃功能的失调,首先受之影响的应当是气血,而气血失调对痰瘀形成互为因果,形成互助之势,因此临床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重视气血辨证治疗,同时兼顾痰瘀因素。其中调气血应该是个关键环节,同时调节气血需除“痰”、“瘀”。“痰”、“瘀”是气血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加重气血失调的重要因素,在调理气血的同时,结合清除“痰”、“瘀”,斩草除根,正本清源。笔者常用四君子健脾益气,加用柴胡、玄胡、郁金疏肝理气;四物加黄芪养血补气;二陈汤加浙贝、生炒薏苡仁化痰湿;蒲公英、香茶菜、黄连清热燥湿以杀HP;谷麦芽以助健脾胃运化,这样全方配伍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兼顾了气血痰瘀,虚实同治,寒热并调,发现临床症状改善良好。提示中药组具有明显消除炎症的作用,而且清除HP有很好的抗复发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陈俊萼.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十一法考释[J].河南中医,2005,25(12):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第3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 中医内科; 疑难急危症;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171-02

临床上,对于一些疑难急危症患者的治疗,除了进行一些常规的临床治疗外,积极地介入传统中医诊疗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大量内科急危症患者的治疗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中医治疗,发挥中医的药学疗效尤为关键[1]。本次研究中,对选取的20例内科危急症患者进行中医方式的治疗,将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具体情况详见下面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10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8~52岁。其中,经过检查确诊为急性心绞痛8例,急性肠梗阻6例,急性黄疸肝炎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在入院治疗检查问询中发现5例有心绞痛病史,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虚汗,观察口舌,呈现暗紫色。急性肠梗阻患者入院前腹部有剧烈疼痛,舌头潮红,把脉就诊发现其脉象弦滑,同时曾采用西医方法治疗,但疗效不佳。急性黄疸肝炎患者眼部及身体出现发黄症状,患者尿色赤黄,食欲下降且恶心呕吐。

1.2 治疗方法

在以上所选患者中进行中医诊断治疗,主要针对症状及病理进行诊治。其中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以理气药、消导药为主,来开结通腑攻下。重要主要选取干姜、党参、蜂蜜以及炒菜菔子等,剂量为10 g[2],这些药材对于疏通化气、温阳散结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笔者采用大黄、厚朴、乌梅以及槟榔片、元明粉等各10 g[3]以通腑泻下。

对于急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诊疗重在补充心阳,养心护心,让患者的血脉得以疏通。对此可在中医上选取红花、桃仁、枳壳、人参、三七以及红花、陈皮、甘草等各10 g,当归、生地15 g,芍药12 g,五味子6 g等中医进行调配煎服[4]。

急性黄疸肝炎患者的中医临床治疗重点在于清热解毒、滋补肾阴。药材上一般选取山栀12 g,大黄6 g,茵陈15 g,郁金9 g,板兰根30 g,柴胡12 g,茯苓15 g,川楝子9 g,神曲15 g,蒲公英15 g,泽泻9 g。水煎服,一日2剂[5]。

1.3 诊断方法

和西医治疗不同的是,传统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观察及问询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需要对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辩证分析,进而来辨别、查找器官主要的症候所在,并进行病理的分类。对此,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临床表现为诱导进行深入总结和归类。

2 结果

在治疗后的7~30 d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患者在定时、定量服药之后,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其中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刺痛症状明显好转;急性肠梗阻患者腹部胀痛情况有效缓解,疼痛也大为减轻;急性黄疸肝炎患者尿色及肤色等均恢复正常,身体瘙痒症状好转,舌苔厚腻消失。

3 讨论

临床上对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的治疗,当前大多数采用西医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对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积极地接受中医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的诊治上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传统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对症下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中医药师调配的药方,患者按照要求按时定量服用,相对于西医的手术治疗来说,其副作用和并发症较少。与此同时,中医更加注重标本兼治,能够有效地清除病根并注重对患者身体的调养。

具体来说,中医的诊断主要按照以下步骤展开。一般对于急诊患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疼痛一般为上腹部,但一段时间后疼痛呈现蔓延趋势,可覆盖整个腹部,出现持续性疼痛[6]。具体的诊断方法可以用手按压,看有无压肌紧张的现象,在按压的时候若感受到腹肌有明显的紧张,还可以扪及胆囊位置,判断为结石或者胆囊炎等。对于肠梗阻患者,其临床上一般出现腹胀现象,且可以观察其腹部,看是否有肠蠕动波,然后注意听诊,看有无肠鸣以及气过水音等。

总之,在内科疑难急危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按照中医方法进行诊断分析,并采用传统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当中笔者也发现其对于一些顽固危急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重视起来,并实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广源.内科急危重症中医治疗与抢救全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2]周巍然.浅析中医内科急症[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44):43-45.

[3]蒋丽.顽固性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展望[J].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12(23):135-142.

[4]程德纲.心悸病证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12(9):453-462.

[5]房玉涛.东直门医院中西医结合诊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横断面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11(14):120-122.

第4篇:中医诊治范文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阐述了胆囊炎的诸多致病因素,并围绕“肝胆气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不通则痛,”的病理演变,从郁、热、结、瘀的病机转化,拟定出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通腑泄热、行气止痛”为其治疗大法,对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每获满意疗效。

【关键词】 胆囊炎 中医药疗法 诊治心得

胆囊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切综合致病因素的影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三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胆囊炎的中医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根据临床治疗经验,从内科角度予以阐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 、恶心、厌油腻食物或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胁或右腰部等处隐痛;右上腹近心窝处有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部分病人在初次发作时未予根治而演变成的慢性胆囊炎,在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病人中,约有70%的伴有胆囊结石形成,临床所见部分病人,以胃病治疗多年无效就是这个原因。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放射,伴恶心、呕吐,重者还会出现恶寒、发热、黄疸等。

2 病因病机

胆囊炎临床可以痛、吐、热、黄四症概括之,其病因则以气、血、虫、石、寒、热、湿、食、情志、气候失常、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引起肝胆气滞、湿热蕴结所致“不通则痛”。病理演变过程是以胆的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郁证;郁久不通,胃肠气机逆乱,遂成结证;郁久化热,热裹其湿之湿热证;热毒炽盛所致之气滞血瘀证,以上“郁、结、热、瘀”四证互为转换,胶滞难解,气血逆乱,热毒内陷,或变生厥证。

3 剧痛预兆及其转机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痛加剧,除了由于胆囊最大限度收缩外,还有胆总管平滑肌的剧烈收缩运动,它是机体潜在抗病能力被调动起来的排石反应;有时在大的结石排出之前,往往会出现休克前期的征象,当然应该警惕,如果腹痛持续不减,压痛明显,高烧不退,要注意病情是否恶化。

4 胆囊炎用药治疗原则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通腑泄热,行气止痛为本病总的治疗大法,其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4.1 疏肝利胆法 本病的病因若是因肝郁气滞者,则气滞是本,结石是标,治当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散为主,通腑泄热为辅,除总攻排石加大黄、芒硝之外,平时不得用此荡涤之品,以免影响肝胆的疏泄。理气开郁药,能降低胆总管括约肌的紧张度,减少胃酸分泌和游离酸钙,使胰腺分泌减少,解除胰管梗阻,减少压力,增加胆汁的分泌;加金钱草、 茵陈、青皮、大黄组成的利胆方剂,口服后有明显的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和降低胆压的作用。

4.2 清热利湿法 肝郁易化热、脾虚则生湿、若复加外感湿热之邪、内外相引、湿热结合、互助互长。选药:方以藿朴夏苓汤为基本方加茵陈、金钱草、玉米须、郁金;湿重者重用白蔻仁、苡仁米;本类药物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消散。

4.3 通里攻下法 胆系疾病多伴有便秘,而便秘又可导致和助长热结、气滞、湿阻。所以,通里攻下法最为常用,而最为有效的是大黄,常用方剂为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以方剂的功效来看,它们能清泄阳明、和解少阳、通腑祛秽,使少阳胆经之热毒,从阳明荡涤干净;清热与攻下法合用,具有协同作用,能经、腑兼顾,热、结同治,在提高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单用清法或单用下法。只用清法,虽能解肝胆之无形热邪,控制感染,但六腑之有形实邪未去,大便秘结未除,则无形之热必然复生;若只用下法,虽能荡涤实邪,有利于排除肠道梗阻,但清热、控制感染之力仍嫌不足。

4.4 清热解毒法 胆为少阳,少阳为热,药物多用寒凉,所以清热解毒法是常用大法,以五味消毒饮为基本方,药用大黄、黄芩、金钱草、金银花、连翘、龙胆草、黄柏、紫花地丁、板蓝根、虎杖等,这类药物的广谱抗菌或抑菌作用,有解除内毒素,调理肠胃之功能。

4.5 通阳化湿法 素体阳气不足,或病程太长者,亦有寒化的可能,方用茵陈四逆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剂,可使胆司相火、宣通三焦、强壮元阳、消除阴翳、舒展肝木,只要辨证准确,施药得当,可获满意效果。

4.6 活血化瘀法 根据胆囊炎病机的互为转化,若湿热壅盛日久,化火成毒,便燔腾营血,可致胆道瘀阻,故在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基础上,加用行血化瘀药,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药如丹参、姜黄、郁金、虎杖、灵仙、桃仁、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有改善肠道血管微循环,使胆汁流量增加,修复因炎症损伤的血管上皮细胞。5 转归及预防

急性胆囊炎病程短,多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大约有70%~90%的患者,急性症状可以控制,预后良好,若调治不当,该病容易复发,而演变成慢性胆囊炎病,本病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应当经B超、胆囊造影等检查,证实炎症完全消失后方可停药。

第5篇:中医诊治范文

【摘要】带下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带下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严重危害了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带下病临床特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过多、分泌物显白色或者黄色,并发出异味。本文通过研究带下病危害性以及中医辨证诊断特征,提出带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保证带下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带下病;中医诊断;治疗方法

1.前言

带下病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严重危害着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在中医辩证理论中,对带下病有十女九带的说法,并认为带下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受到外感及内伤的影响。外感主要是指患者受到寒气、热气、湿气等因素影响,而内伤多指人体受到相火且内炽、不调、肾气损伤、脾虚失运等因素影响,导致引发带下疾病。本文采用中医辨证来诊断和治疗带下病,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带下病危害性分析

(1)炎症。带下病的产生,导致带下粘膜增生,呈现出粘稠且泛黄现象,甚至带有些血丝。白带量的不断增加,将对阴道壁的黏膜造成不好影响,导致阴道的酸碱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阴道炎的出现,并存在阴道瘙痒的症状。带下病还会引发子宫内膜炎、慢性盆腔炎、泌尿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身体健康。(2)不孕不育。带下病使得人体阴道分泌物不断增加,质地较为黏稠,并使得存在大量的白细胞。白带分泌物的增加,使得阴道的酸碱性质发生变化,并阻碍活动,降低存活率[1]。同时粘稠物和白细胞的增加对活动造成不好的影响,阻碍进入人体内,对女性受孕造成很大影响。(3)流产。带下病由于受到支原体的感染,从而诱发各种炎症疾病和性病,对孕妇造成很大的影响,发生早产、流产以及死胎的现象。除此之外,带下病对人体组织产生很大的改变,导致患者的组织弹性有所下降,产程也无法顺利进行,最终引发流产。(4)宫颈癌。在带下疾病长期影响下,患者宫颈出现糜烂现象,宫颈糜烂组织坏死脱落之后,将会被新生上皮组织所覆盖。当宫颈糜烂上皮组织坏死脱落时,新生的鳞状上皮组织恢复不好,将引发宫颈癌。相关研究表明,存在带下病的女性患者,其宫颈癌发病率与一般女性相比要高很多。

3.带下病中医辨证诊断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3.1带下病—脾虚湿蕴证

(1)临床诊断症状:带下分泌物不断增加,呈现出黄白色,并伴有腥臭异味,常出现腰酸痛、腹胀疼痛、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舌显淡红等症状。通过中医辨证诊断为脾虚湿滞证,因给予健脾益气、化热除湿的治疗[2]。(2)中医治疗方法:采用黄汤加味进行治疗,以达到健脾益气、化热除湿的效果。黄汤的配方:12克的薏仁、白芍、芡实及山药,10克的苍术、车前子、柴胡、白果及黄柏,9克焦芥穗,6克的甘草。患者口服三剂疗程后,带下分泌物有所减少,腰疼腹胀症状有所缓解。如果将上述配方中的薏仁、苍术及芡实却掉,再加上15克的川续断和黄芪、10 克的白术、升麻及黄芩。口服四剂后,患者带下病所有症状将消失,患者病情得到痊愈。

3.2带下病—肾虚阳衰证

(1)临床诊断症状:腰酸疼痛、白带增多、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小便频繁、大便溏薄、舌色较淡、脉络较细,中医辨证诊断为肾阳虚衰证,因给予肾阳滋补、固涩止带的治疗。(2)中医治疗方法:采用补丸加味进行治疗,以达到肾阳滋补、固涩止带效果其配方:15克的川续断和黄芪,10克的覆盆子、菟丝子、紫苑茸、金樱子、沙蒺藜及肉苁蓉,9克的肉桂、鹿茸及附子。患者按照上述配方口服5剂疗程后,带下分泌物明显减少,大小便恢复正常。如果除去上述配方中的附子,再加上20克的杜仲、10克的怀山药、沙蒺藜及茯苓。每两天口服1剂,连续口服2周,患者病情得到痊愈。

3.3带下病—肝郁湿热证

(1)临床诊断症状:带下分泌物增加、质地黏稠、呈现黄白色、伴有异味,并出现腹部疼痛、饮食不调、咽干口苦、情绪烦躁、阴道瘙痒、舌色显红、舌苔黄腻、脉络濡数等症状。中医辨证诊断为肝郁湿热证,因给予化热疏肝、止带除湿的治疗。(2)中医治疗方法:采取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以起到化热疏肝、止带除湿的效果。其配方:12克的郁金,12 克的龙胆草、柴胡、当归、茯苓、栀子、黄芩、泽泻、黄柏及车前子,6克的甘草和木通。患者口服5剂疗程后,所有病症消除,病情得到痊愈。

3.4带下病—湿毒证

第6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中医急诊;辨证;胸痹

【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89-01

胸痹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临床常见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闷、疼痛,轻者有呼吸不畅、憋闷感,病情严重的患者有强烈的疼痛感[1]。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血瘀导致的血行不畅,引发气血瘀滞所造成。现代医学对于此类症状称为冠心病心绞痛。此病发生病程长且顽固,难以治愈,对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西医的治疗方式,但长期服用西药易产生耐受性,所以,我院采用中西医联合对于胸痹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胸痹患者70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在38~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1±1.94)岁,病程1~3年,平均(1.89±0.94)年。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每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实验组年龄范围在39~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91±3.04)岁,病程1~3年,平均(1.59±0.34)年;对照组年龄范围在38~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7±2.92)岁,病程1~3年,平均(1.,66±0.4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情况等基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患者年龄范围在40~80岁之间;符合西医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疗标准,心功能在Ⅰ级、Ⅱ级者;同时患者要符合中医胸痹症候的表现,血瘀型痹阻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的治疗方案,入院的胸痹患者给予5~10mg的硝苯地平进行治疗,一日3次,待病情稳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患者发病入院后,在给予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银杏酮酯滴丸进行治疗,40mg每次,一日三次。疗程为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病情加重这四个等级。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变者为无效;疼痛发作次数增加,发作程度加重者为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5]*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或者百分率来表示,组间比较用X2进行比较,P

2结果

两组数据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6例,病情加重者为0例,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有效10例,显效13例,无效10例,2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显示X2=4.32,P

3结论

胸痹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临床常见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闷、疼痛,轻者有呼吸不畅、憋闷感,病情严重的患者有强烈的疼痛感。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血瘀导致的血行不畅,引发气血瘀滞所造成。现代医学对于此类症状称为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的[2]。此病发生病程长且顽固,难以治愈,对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银杏酮酯滴丸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临床常用于胸痹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绞痛的治疗。它可以显著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6例,病情加重者为0例,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有效10例,显效13例,无效10例,2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显示X2=4.32,P

参考文献

[1] 左晓丽,庄华彦.赤芍80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3(1):37.

第7篇:中医诊治范文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病,近十年来随着性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国内外报道发病率分别为25.4%和11.5%,尤其以青壮年多见。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病程长,易复发,已成为严重影响成年男子身心健康的疾病,也是中医男科临床的疑难病之一。本人十多年来从事中医男科的诊疗,对该病的诊疗略有所得,愿与同道共鉴。

1 药物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生素的使用,前列腺灌注以及前列腺按摩,体外高频热疗机的应用,中药口服和坐浴,此外也有配合应用a受体阻滞剂,直肠用药和灌注。药物仍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疗法也不尽如人意。按中医辨证分析,其病位当与督、冲、任三脉关系最为密切。其标是湿热内生,气滞血瘀,其本是肝肾亏虚。当属中医学淋症、尿浊、精浊和腰痛的范畴。本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来治疗该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基本方为:土茯苓25g王不留行12g萆 12g泽泻10g车前12g败酱草15g白芍12g苦参12g赤芍15g鱼腥草20g龙胆草6g甘草梢6g。随症加减:会阴酸胀疼痛加元胡、川楝、白芍。膀胱区疼痛加失笑散、香附、尿道发痒加地肤子、扁蓄、冬葵子。腰部困乏酸楚加川断、兔丝子、石枣、芡实。尿频尿急加石菖蒲、益智仁、白扁豆。一疗程为30天,一般需2~3疗程。中药治疗不易产生耐药性,价格低廉,患者经济上能够承受,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但也有明显不便之处,如煎熬中药费时,口感差。相比较而言经济负担轻对患者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经过长期西药治疗,花费大量金钱又没有治愈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当然中医治疗也离不开西医的检查诊断,尤其是对前列腺液的常规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的客观指标,可以让我们准确地了解治疗的效果,指导用药。长期治疗中我发现前列腺液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数与卵磷脂小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的后期经常会看到白细胞数与卵磷脂小体同升同降的检查报告。当然由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一般都经过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而且绝大多数都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治疗,用药和疗程的不规范,前列腺本身血液循环以及结构因素造成前列腺局部药物浓度不高,影响了治疗效果,前列腺灌注和前列腺按摩的治疗方法因此而生,相对提高了疗效。但是大量使用抗生素副作用引发的后遗症,早有所见,不容忽视。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这种副作用更是显而易见,不少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暂时停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后,一检查白细胞数和卵磷脂小体含量就会同时有所上升。从患者临床症状来看,大量使用抗生素后患者大多出现腰部困乏酸楚,尿多尿不尽,甚至头晕,精神不振等肾虚的症状。所以在治疗的早期我就嘱患者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加以预防,同时提高了疗效,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延伸应用凡是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病例,都能起到减轻消除或预防副作用的作用。

第8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图分类号:R259; 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8-0374-05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WANG Tian-zhan,FU Xiao-dong

(Department of TCM,Huashan Hospital & Institute of TCM,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 Metabolic syndrome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clustering of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based on insulin resistance. Western medicine focus o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ach disease rather than the overall treatment for the causes,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ts with muti-channels and muti-targets. Therefore,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worth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IR)为基础且同时存在多种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症以及血脂异常。近年来,又有学者陆续主张将高尿酸血症、高瘦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微量白蛋白尿、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血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列入其中[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MS的诊治策略。

1 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8年对MS的定义是:以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或糖尿病和(或)IR为必备条件,且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微量白蛋白尿4项中的2项以上[2]。该定义首次为MS提出了量化标准,但由于诊断IR需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为了更好地筛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并及早进行干预,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3]不再采用胰岛素钳夹试验而提出了较为简单的MS诊断标准:在中心性肥胖、高TG、低HDL-C、高血压和高血糖(IFG或糖尿病)5项中至少达到3项。同WHO的诊断标准一样,《NCEP ATP Ⅲ》也将高血糖纳入了诊断范围。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适用于临床的MS定义,将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存在2项以上《NCEP ATP Ⅲ》定义的危险因素即可诊断为MS[4]。IDF首次提出了以腰围表达的中心性肥胖作为诊断的先决条件,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提出了判断中心性肥胖的不同腰围切点。

我国于2004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2007年我国血脂防治指南联合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作了修订,制定了《中国血脂防治联合指南》[5](表1)。

尽管不同卫生组织制定的MS诊断标准有所差异,但从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医学界对MS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特点包括:1)将肥胖作为IR的外在标识、特别是突出了中心性肥胖在识别MS中的作用;2)不再强调糖代谢异常为必备条件,而是逐步突出了脂质代谢异常在MS发生中的地位,并将高TG血症和低HDL-C血症由一项指标拆分为两项指标;3)调低了血压、血糖和脂质异常的切点,使高危人群能更早地获得警示和干预。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 西医对MS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MS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遗传易感性、不良生活方式和中心性肥胖等密切相关,其中IR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影响代谢的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影响炎症反应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影响纤溶功能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PAI-1等。这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失调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重糖脂代谢紊乱、细胞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

2.2 中医对MS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MS的病因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多食少动而脏腑受损,主要矛盾是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有效转化,相当于中医学中“气化障碍”的表现、特别是脾气的化生障碍。MS患者因气机不畅,引起脘腹胀满、胁肋时有不适;因“脾虚不化”、物不化正,导致脂肪在腹部堆积,引起中心性肥胖以及血糖和血脂升高;因正气虚弱、精微化生不足,出现乏力、气短和自汗等一系列症状。在气化障碍的基础上,邪热、湿浊和瘀血乘虚而入,糖脂代谢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产生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7]。

3 治疗

3.1 生活方式改变

科学的生活方式是MS治疗的基础,具体包括:1)适当运动。推荐有规律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周5~7 d、每天30~60 min进行步行以上的轻或中等强度运动。对有心血管疾病者,应以危险评估和运动试验指导其运动量。2)控制饮食。推荐饮食中的饱和脂肪<7%总热卡、胆固醇<200 mg/d、总脂肪占25%~35%总热卡。饮食调整中除限制热量摄入外,还要多食全谷类及纤维素类食品。根据标准体重及平时体力活动情况将热卡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保持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和蛋白质(15%左右)比例合理。对于TG水平特别高者,应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增加蛋白质的比例。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可使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以争取达到体质指数和腰围正常化[5]。

3.2 MS组分疾病的治疗

如果改变生活方式后的结果仍不理想,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由于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加之个体之间影响MS的因素并不相同,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针对MS病因的治疗药物,但可以根据患者存在的各组分疾病进行治疗。

3.2.1 控制体重

目前的减肥药物仅主要为奥利司他,后者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脂肪酶,能阻止脂肪在肠道的水解,减少肠道约30%的脂肪吸收(即减少热量摄入),但会引起脂肪泻,影响生活质量[8]。美国FDA还于2010年5月发文指出奥利司他可能存在引起严重肝损害的风险,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也于2011年3月发文要求关注奥利司他的安全性问题。

奥利司他有较大的不良反应,且价格昂贵,在应用时同样要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对肥胖的治疗仍应以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并不积极提倡使用减肥药物。

3.2.2 控制血糖

在MS早期,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减退远较肝脏明显,故肌肉会早于肝脏出现IR,即最早出现的常是餐后血糖升高,随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因此,对空腹血糖≥5.6 mmol/L者,应加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尽早对糖尿病作出诊断。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0年颁布的新指南已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列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并将HbA1C≥5.7%作为糖尿病筛查标准之一。贾伟平等[9]进行的一项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HbA1C≥6.3%,为提高糖尿病诊断和筛查效率提供了新的手段。对MS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6.1 mmol/L、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和HbA1C<6.5%[10]。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α-糖苷酶抑制剂都可减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其中二甲双胍既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又有一定的减轻体重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是胰岛素增敏剂,但会增加体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还存在争议[11];餐后血糖升高者可选用阿卡波糖,尽管目前尚无药物预防糖尿病发病长期有效性的证据。

3.2.3 控制血压

对非糖尿病和非慢性肾病患者,血压至少要控制在140/90 mm Hg范围内;对糖尿病患者,血压要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对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最好控制在120/75 mm Hg以下。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它们对糖尿病治疗和肾脏功能的保护都有益处。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可联合ACEI或ARB用药;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因会影响糖耐量,故在MS患者中仅作为二、三线用药[12]。

3.2.4 调节血脂

MS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是TG升高、HDL-C降低和小而密的LDL-C(smLDL-C)的比例较高,部分患者合并胆固醇增高,属混合型血脂异常。在治疗MS患者的血脂异常时,有几点必须予以注意:1)MS患者的调脂目标是TG<1.70 mmol/L(150 mg/dL)、HDL-C≥1.04 mmol/L(40 mg/dL);如TG≥5.67 mmol/L(500 mg/dL),则应立即用贝特类药物治疗,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2)MS患者的LDL-C大多在正常范围或仅有轻度升高,但其中致动脉粥样硬化的smLDL-C所占比例较高,故需选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控制在较低水平。3)MS患者一般合并有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危险因素分层基本上都属中危甚至高危人群。因此,无论是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治疗的起点以及达标的要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指南的要求实行个体化治疗。4)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如必需联合应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应密切监测安全性,定期作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检测,因为这两类药物合用会大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5]。

3.2.5 抗凝治疗

MS患者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PAI-1以及多种凝血因子增高而tPA降低,即处于高血凝状态。对处在中、高危血凝风险中的MS患者,可在排除禁忌证后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2]。

3.3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3.3.1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MS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属本虚标实,病位涉及脾、肝、肾,而郁热、痰浊、瘀血等贯彻始终。仝小林等[13]将MS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MS的早期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治;中期虚实相兼,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更有痰浊、瘀血的标实,治疗当标本兼顾;后期诸虚渐重、脉损络瘀益显,故在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活血化瘀通络。肖月星等[14]把MS分为早、中、晚期,分别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痰浊中阻型和痰瘀阻络型。王琦等[15]将MS分为4型:1)肝郁脾虚型,宜选用柴胡疏肝散等培土扶正、疏肝理脾;2)瘀血内阻型,宜用桃红四物汤和丹参饮活血通脉、化瘀散结;3)痰湿内蕴型,宜用苍附导痰汤健脾化痰利湿;4)气阴两虚型,宜选用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刘志龙等[16]认为,按中医辨证,MS可分6个证型治疗:1)肝胃郁热型,治宜清热解郁,方选大柴胡汤加减;2)痰湿困阻型,治宜燥湿化痰、健脾理气,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3)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方选左归丸加减;4)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5)阴阳两虚型,治宜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方选二仙汤合肾气丸加减;6)瘀血阻络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3.3.2 单味中药研究

许多中药如人参、黄芪、黄精、枸杞、玄参、黄连、葛根、苦瓜、番石榴等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疗效虽不如西药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那样显著,但作用是多环节的,如苦瓜可促进胰岛细胞的修复、黄芪能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人参增加受体的数量、黄连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等。中药大黄、虎杖、绞股蓝、何首乌、枸杞、姜黄、大蒜、泽泻等都能改善脂质代谢,它们的作用亦涉及许多环节。除了促进肠蠕动外,中药中的植物类固醇可竞争性地与胆固醇酚酶结合、由此减少肠道脂质的吸收以及可和胆汁酸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另外,丹参等可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泽泻、云芝多糖等能加快血液中脂质的分布、转运和清除;山楂、何首乌等能调节载脂蛋白而促进脂质代谢[17]。

3.3.3 中药复方研究

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中药复方改善IR的探索和研究。于文等[18]观察到,六味能消胶囊合用阿卡波糖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血脂、血压和体质指数等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汪艳娟等[19]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60例MS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及清肝降糖片组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清肝降糖片具有降糖、降压及减轻IR、改善β细胞功能的功效。刘荣东等[20]研究发现,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可降压、降糖、减肥、调节脂代谢、改善IR,还能改善痰湿壅盛型MS的临床症状。何春燕等[21]应用益气散聚方治疗MS高危人群12周,结果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体质指数、腰围、餐后血TG曲线下面积、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和瘦素、炎症因子α-TNF、hsCRP和IL-6以及纤溶因子PAI-1和tPA都有明显改善,而安慰剂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实验研究方面发现,益气散聚方中黄芪、黄连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和小檗碱能通过不同机制调节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改善IR[22];而蒲黄的有效成分蒲黄总黄酮可能经由提高3T3-L1脂肪细胞PPAR-α和PPAR-γ mRNA的表达改善IR[23]。田爱萍等[24]报道,中药千金黄连丸加味方能减轻模型小鼠的IR、改善胰腺病理变化,其作用与增加胰腺组织GLUT2 mRNA的表达、改善胰腺的IR有关。龚艳林等[25]研究表明,交泰丸及其单味药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和肝功能异常,其机制可能与改善IR和减少异位脂肪沉积有关。以上研究都表明,中药复方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4 结语

MS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疾病。从单纯的降压或降糖、或调脂的效果看,中医中药治疗可能不如西药那样机理明确、起效快和疗效明显,但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方式,故有自身独到的优势。此外,西医主要针对MS的各个组分疾病分别进行干预,缺乏针对病因的整体治疗,更何况一些MS患者的血压或血糖按诊断标准尚不属于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范畴,缺乏应用降压或降糖药物治疗的指征,而中医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上不足。因此,如何发挥中医和西医的各自长处、优势互补是今后中西医结合诊治MS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Ding EL,Smit LA,Hu FB.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s a cluster of risk factors:Is the whole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Comment on ‘The metabolic syndrome,its component risk factors,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J].Arch Intern Med,2010,170(5): 484-485.

[2] Alberti KG,Zimmet PZ. 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J].Diabet Med,1998,15(7): 539-553.

[3]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final report [J].Circulation,2002,106(25): 3143-3421.

[4] Alberti KG,Zimmet P,Shaw J. IDF Epidemiology Task Force Consensus Group.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 [J].Lancet,2005,366(9491): 1059-1062.

[5]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 390-419.

[6] Duvnjak L,Duvnjak M.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 ongoing story [J].J Physiol Pharmacol,2009,60(Suppl 7): 19-24.

[7] 王文健. 聚证学说的建立和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 111-114.

[8] 马微,付丽,王海波,等. 新型减肥药奥利司他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4): 431-433.

[9] Bao YQ,Ma XJ,Li HT,et al. Glycated haemoglobin A1c for diagnosing diabetes in chinese population: Cross 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Brit Med J,2010,340: c2249.

[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 1227-1245.

[11] Shah P,Mudaliar S. Pioglitazone: Side effect and safety profile [J].Expert Opin Drug Saf,2010,9(2): 347-354.

[12] Tota-Maharaj R,Defilippis AP,Blumenthal RS,et al.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s and management [J].Curr Opin Cardiol,2010,25(5): 502-512.

[13] 仝小林,张志远.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J].中医杂志,2002,43(9): 708-709.

[14] 肖月星,林兰,倪青.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与治疗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 538-539.

[15] 王琦,李英帅.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辨治探讨(下)[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 623- 625.

[16] 刘志龙,李锡杰. 浅谈代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J].新中医,2007,59(3): 88-89.

[17] 王文健.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5): 390-395.

[18] 于文,高燕燕,张栩. 阿卡波糖合用六味能消胶囊改善老年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5): 396- 399.

[19] 汪艳娟,朱文锋,王行宽,等. 清肝降糖片改善多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 412-415.

[20] 刘荣东,黄如萍,张玉辉,等.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壅盛型代谢综合征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 2242-2245.

[21] 何春燕,王文健,李玢,等. 益气散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危人群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3): 263-267.

[22] 王树海,王文健,汪雪峰,等. 黄芪多糖和小檗碱对3T3-L1脂肪细胞糖代谢及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 926-928.

[23] 何燕铭,王文健,陈伟华,等. 蒲黄总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家族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9): 263-267.

[24] 田爱平,邹晨辉,孙素娟,等. 千金黄连丸加味方对胰岛素抵抗小鼠胰腺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 242-245.

第9篇:中医诊治范文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中医药疗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具有气流受限的特征,主要病变在肺部,也会产生全身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

1 病因病机[1]

诱发本病主要因素是外感风寒。有些气象因素如气温、湿度、风速等会造成病情的波动。通过对痰液内脱落上皮细胞和通气功能的研究发现寒气入侵导致气道痉挛并损害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查阅资料得知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是外感风寒和风热。

2.2 治法研究

2.2.1 活血化瘀法[2]。林氏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加当归、川芎、红花、地龙各10g,赤芍、桃仁各15g,随证加减,治疗本病95例,治愈有效率为90.5%。李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进行血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发现在病变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经本法治疗后病情好转,微循环也得到了改善。

2.2.2 雾化吸入法。陶氏等研制出菖蒲雾化含剂,其主要成分:菖蒲、郁金、丹参、黄芩、半夏、防己。治疗时选取30例病例,7天后显示该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右心功能、肺通气功能、痰粘难咯症状。赵氏等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采用复方三拗液,主要成分:炙麻黄、杏仁、甘草各3份,黄芪、丹参各10份,赤芍5份,1mL含生药1g,给予10mL;对照组1的药品为庆大霉素、糜蛋白酶、生理盐水;对照组2的药品为银黄平喘气雾剂,经研究表明,最终有效率分别为96%、80%、76.7%。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急性加重期时采用西医配合中医辨证方药或中药注射液、中药雾化吸入,效果比单纯用西医好。例如高氏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本病,对照组只使用西医疗法,氨茶碱、抗菌素静点、氧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活血平喘汤,其重要成分为炙款冬花、葶苈子、制半夏、白前、枳实各8~12g,桔梗、陈皮、川芎各6~10g,丹参 10~15g,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

3.前景的展望与分析

资料显示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西医和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的文献很少,这与该病发病的因素复杂、起效慢有关。

但是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需要解决[3]。

①分型不完善,由于辩证分型复杂,医生对该病发展规律欠缺认识;②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药种类较多且重复率少;③临床报道注重本病在病机与辨证论治上的统一。但大多数报道在理论上重视证与证之间的界定,忽视内在的联系;④诊断标准差,有些医生把不伴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归纳给本病。

因此,今后应该在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病规律的基础上,更重视辨证论治的统一性和证候之间的有机联系,科学制定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评定标准。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多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长时间反复发作引起。临床表明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肺脾肾气虚、水停、痰凝、血淤阻滞等。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该病时采用辩证施治,标本兼治,不仅可以缓解患者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减少病情反复发作。由于本病发病机制较复杂,用药起效较慢,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这个问题。因此,应努力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