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精选(九篇)

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

第1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一、中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编排体例上的差异 二、中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具体内容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概括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日本的教学大纲作了这样的规定:“培养对国语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当的表现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感觉,同时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两国都把培养正确地理解语言、表现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首要目标。不同的是我国强调“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日本不把思想、道德教育列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任务,而强调“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通过对国语的尊重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对这一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去认识,对国语进一步关心。当然这种态度的培养,是与国语教育、培养一定的表现力、理解力和充实、丰富学生的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听说方面,主要从听说内容、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提出要求。如“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听话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再如“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别人说的一件事,能转述内容”,“听别人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能边听边想象”,等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日本的教学大纲主要从“正确地听”和“主体地听”两方面来要求。如“正确地听”,体现在听话的姿势和态度上。一年级,“听话时看着说话的对方。”二年级,“听对方把话说完。”三年级,“没听明白的地方反问或复听。”四年级,“一边听一边记下话的要点和中心点。”五年级,“注意细节。”六年级,“考虑话的内容中事实部分和想象部分之间的关系。”再如“主体地听”:一年级,“话的内容大体能听懂。”二年级,“考虑对方说话的顺序。”三年级,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着总结归纳。”四年级,“抓住话的中心点,总结自己听后的感想。”五年级,“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讲出自己的评价。”六年级,“将话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观点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主体地听”,在听话的程度、方式方法上不仅作了具体要求,而且逐步与“自我”联系起来。使听话这一“客体”行为很强的活动逐步变成一种能动的“主体”行为。在说话训练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要求上同听的表述形式大体一致。比如“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等等。日本在说话训练方面分两部分,即“有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地去说”与“正确的说话方法”。如“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一年级,“被询问的事能回答,并主动寻找话题来说。”二年级,“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来继续话题。”三年级,“听取对方话的内容,深入话题来说。”四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考虑说话内容的主次来说。”五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并考虑具体情况来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考虑时间和说话的顺序,有计划地去说。”很明显,强调带有明确目的和注意听说对象,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场合、不同目的,选择不同话题,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是日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听说训练要求。也是日本听说训练的重要特点。在“正确的说话方法”方面,日本的教学大纲将听说读写的有关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如一年级,“经历过的事,考虑顺序来说。”二年级,“理清事情的条理后再说。”三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要点,考虑一定的段落、层次来说。”四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中心,有主次地去说。”五年级,“有明确的意图和确切的根据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和意图,恰当地说。”另外,在说的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从一年级开始讲普通话,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日本,只是从四年级开始,提出“理解共通语和方言的区别,在必要的时候能用共通语来说话。”

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中日两国的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的基本功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强调阅读中要注意“感想、意见”和“有目的地去读”。如三年级要求“读后小结感想,并考虑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去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不要落掉了去读。”四年级,“注意读后个人的不同感受。”“对应不同的读的目的,归纳重要的地方,注意必要的细节。”五年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感受。为了收集必要的知识和情报去读文章。”六年级,“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应不同的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书来读,并下工夫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突出读书和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在另一方面,日本还比较重视阅读态度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就要求“培养愉快地去阅读浅显读物的态度。”二年级,“提高对浅显读物的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三年级,“培养阅读各种各样读物的读书态度。”四年级,“扩大读书范围。”五年级,“通过读书,加深思考。”六年级,“培养选择适当的读物来阅读的习惯。”显示了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视。在读写结合上,日本强调“依照文章的表达思路来读”,“区分事实和想象(感想、意见)来读”,“想象、鉴赏”以及“读后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发表看法”等等。

第2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一、指导看图写话

低年级的教材大多数都是图文并茂,进行写话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看图写话是培养、提高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指导看图,培养观察力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是一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如何指导孩子们写好看图写话,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指导学生看图时先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时间、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再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动作,表情。低年级看图写话内容浅显,一般能比较直观反映出画面人物在做什么?在怎样做?在比较准确地全面地观察画面以后,要进一步培养他们有步骤地、按一定顺序来观察画面的能力。就顺序来说:在低年级指的是主次顺序和方位顺序。方位顺序指的就是高低、左右、前后、里外四组。注意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指导看图还需要孩子们有极大想像空间,叙事要完整有连续性和必然性,从最初的训练出发要培养学生写完整话的习惯。这对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二、模仿佳段写话

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话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话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低年级正是学生学习写话的开始,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拐杖,他们就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产生厌恶感。我们使用的教材大都选文优美,很多文段都可以作为写话教学仿写的例子。如二下《找春天》的第四自然段:"小草从地下探出了头。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引导学生想象、仿写,再延伸到写别的事物。用"燕子从南方飞回来,那是春天的使者吧?。学生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读文想象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写话及作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没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往往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此时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佳时期。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借助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后,给课文续编故事:"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它终于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么?它听到了什么?它会对小鸟说什么?";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让学生发挥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用"第二天,狐狸又看见乌鸦叼了一片肉......"为开头编一个小故事。

四、用上词串写话。

如《植树》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用上其中的一行词串写一、两句话:"春天,小朋友在山坡上植树。"也可以用上几行词串(阳光明媚,扛,挖,放,扶,培土,浇水,小心地,直直的,开心的)写一段话:"春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小朋友在山坡上植树。小明和小红扛来几棵树苗。小明用力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小红把树苗放进坑里,用手扶住小树苗。小明培土,小丽提来一桶水,给小树浇水。他们小心地把树苗种的直直的,他们开心的笑了。"

五、抓住活动写话

第3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喜好,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熟悉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征,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摘要: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熟悉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熟悉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喜好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练习,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练习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喜好,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喜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喜好。”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喜好,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喜好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熟悉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喜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喜好,“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练习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摘要: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希奇,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奇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练习的两种渠道是摘要: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四周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摘要:(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练习重点,统一要求,严格练习。(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练习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熟悉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练习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摘要:小学阶段的作文练习,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练习”,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摘要:即低年级说写提早练习,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练习课,以词句练习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练习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练习,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练习,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练习,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练习。

观察是人们熟悉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练习摘要:(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第4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提高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写好看图写话是小学生作文基础教学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孩子的看图写话的能力呢?现就结合在研究课题"探索培养习作能力的教学方式"中所采用的策略"看、想、说、写"在看图写话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以图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看图写话,简单地说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最基本的本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看图写话之前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学会观察,就等于交给孩子们认识事物的钥匙。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观察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看到一幅图往往毫无头绪,不知该如何下手,可以说无目的、无顺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耐心引导,交给他们观察的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看图要有一定顺序,可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要有个整体性的了解。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的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使整幅图说得更加具体,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观猴》,就是采用看图写话的策略:重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假山上猴子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从山顶,山腰到山脚;或从山脚到山顶;或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猴子的各种动作,感受到猴子的有趣,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表达。接着可以继续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天气晴朗:可以用"阳光明媚、阳光灿烂"等四字词语来说,看清楚假山旁: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人物的表情,他们个个笑容满面,眉开眼笑的,体会人物的高兴的心情。

2.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看图写话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学生在观察后,还是把内容写得很平淡,其原因是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只是就物写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重视了"想"这一环节。"想",一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二是指想象。想象是重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想象,理解图画内容,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看图写话《小兔运南瓜》,采用看图写话的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老师先设疑:当小白兔面对大南瓜时,会想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呢?老师让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讨论后,学生跃跃预试,有的说可以用车把南瓜运回家,有的说可以叫小伙伴来帮忙一起把南瓜运回家,有的说可以把南瓜给切了,一块一块地搬回家,还有的说可以把南瓜滚回家。学生七嘴八舌说完后,引导学生想象,哪种方法更方便?接着孩子们通过想象对比,都争先恐后地说直接把南瓜滚回家。进一步引导想象,采用"怎样的滚的方式"会更加合理有效呢?哦,孩子通过联想车轮是立着滚动,因为立着滚受力面小,那么南瓜也应该立着滚就更快。最后孩子们边想边画,开心完成看图写话的任务。

3.大胆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好奇,天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好提问题,喜爱表达,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就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累赘,有时带有语病。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说",我注意了以下三点:一是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二是要有基本内容,不要丢重点;三是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孩子,表扬他们说得细,说得好。在说一说的环节,我经常这样对他们说:"谁能和大家说的不一样?""哪个同学比刚才那个同学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写?"以此来鼓励同学说话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说话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表达。有时看单幅图的画面时,学生可以说出十几个不相同的开头,有的学生还有自己的创见,在说的基础上再指导写,就容易多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看图编故事《我该怎么办?》,采用看图写话的策略: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说的内容要有条理性,要有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见解。先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说,把一组中的单幅图内容说清楚。第一幅图: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第二幅图:接着发生了什么事?第三幅图:门内的小朋友会怎样做,门外的陌生人又是怎么做的?第四幅图:当遇到陌生人时,小朋友应该怎么办?这时,我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重点引导把第四幅图的内容说具体,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学生热情高涨,他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学生说可以打电话给小区物业,请保安带走陌生人;有的学生说可以拨打110报警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说也可以打电话给爸爸妈妈确认陌生的的身份,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直接告诉陌生人,爸爸妈妈不在,下次再来,千万不要开门。学生众说纷纭,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想法。每幅图都有按条理说了,在学生说完以后,指导写话就水到渠成了。

4.鼓励书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5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6人。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所进步,但是在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规范,用词不准确,错别字多等等。这主要是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够扎实造成的,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要狠下功夫,

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分八组作文内容,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景的,有写活动的,有写物品的,让学生在各方面加以训练。在作文教学中,重点要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和基础训练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

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这样两次想象作文:一次是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因为写图画是要展开想象的。另一次是编一个童话故事。在这里我想提醒一下,让学生写记实的文章一定要注意引导如实表达,要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说假话。而写想象的文章,那就要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受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想象合理方面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三、教学目标

本册作文一共安排八次。分别是: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源自*]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此外,在语文园地八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四、 教学措施

1、制定激励措施,每次作文都评选出优秀、良好、一班三个等级,利用晨间谈话或课前几分钟进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使作文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意义。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欣赏,使学生在得到精神满足的同时,感到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2、利用好看图写话课本,上好看图写话课十分必要,它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好习惯。

3

、认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4、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听、说,教师要加强指导,同学互相评价、学习,让学生学会听、说的方法,并且多加练习。

第6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一、细看图画,弄清图意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看清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下来。看图写文,关键掌握两点:一是观察,二是想象。观察和想象是两把开启看图写话之门的金钥匙。只有通过细致观察,通过合理想象,才能把看图写话写得生动、有趣。

观察是写的基础。没有观察,没有看清楚图的内容,自然就写不出句子来。在学生看图之前,老师应要求学生注意两点:首先,观察时要抓住重点,弄清图意。通常的做法是对画面进行重点的观察,看一看处在中心位置的人物或景物。有了重点,再对它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其次,观察时要有顺序。一般先整体观察,看主要画的是什么内容,再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等顺序进行观察。从而明确画面所交代的时间、地点及有关的人和物,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观察时的合理顺序,写话时才会条理。

二、合理想象,培养其想象力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需要一定的想象,才能使图画动起来,丰富起来。图画上可能发生的事,人物可能说的话,都让学生去想象,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时,我向他们展示了一幅画,画上画着校园里的一棵小树,树干上缠满稻草绳。虽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小树却仍没发芽。上完课我让孩子们写写他们想对小树说些什么,我发现学生的作品字里行间满是稚气,有个学生写道:“小树小树,你真可怜,你穿了这么多的衣服,怎么还被冻死了呢?我希望你快快长出叶子……”孩子认识的字不多,所以文字的表达有点不清楚,但这几句话却真实可爱,流露出学生对小树生命的怜惜与期盼,用他们无邪的童真童语表达出他们独特的想象。

三、启发口述,联句成篇

写话就是用笔说话,像说话一样,一句一句地说,别人才能听得清楚。看图作文大多要求写一句话或一个较为完整的小故事。在一年级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由于表达能力差,因此,这一环节,制定了三个练话句式,让学生逐句练说、练写:(1)谁?在哪儿?干什么?(2)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3)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写,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练习连句成段,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坚持强化练习。同时,还经常收集一些主题鲜明的画面,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利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说一句话,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这些词,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写话中运用上这些词。

四、降低要求,树立其写作信心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刚开始只要求他们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就可以了。教师要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写作成果,保护他们的童真童趣,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和喜悦,让他们喜欢表达、喜欢写作。

小学一年级的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所以指导一年级学生的看图写话,是作文的一种基础性训练,对孩子的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7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一、融入游戏活动,明确训练目标

在小学四年级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需要将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形中实现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思维健全发展。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他们对于游戏活动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课堂学习,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目标,就可以将游戏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小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注意力,通过参加语文课堂活动,逐步实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以小学四年级“普罗米修斯”教学为例,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教师发现学生对这类故事的热情非常高。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要求学生通过“击鼓传花”的形式讲述与文学有关的故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最后“花落谁家”的学生讲述了《西游记》中的故事,学生将“三打白骨精”的片断讲述的绘声绘色,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在他们的世界中对于一个人的判断只有“好”和“坏”,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偶像孙悟空会用很多语言描述,而对于“坏人”白骨精就用寥寥数语进行总结。在故事氛围下语文课堂变得异彩纷呈。

由此可见,在这个游戏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打开了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二、科学引导,促使学生进入思维活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梯度地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思维训练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训练思维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有梯度的引导,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境,采取科学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再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普罗米修斯”教学为例,在正式开始教学内容教学之前,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_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可以自行发挥讲述自己知道的传说和童话故事,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对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具有传说性质的视频片段,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创造回顾反思的空间,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总结,通过总结再次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于语文课堂教学,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思考和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目标。

三、思维训练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教学内容图片化、视频化、音频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碰撞,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8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所谓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增强学生理解课文词、句、段、篇的能力。

1995年9月,我们在湖南三师附小新招一年级一个班中,开始进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实验。学生未经挑选,老师也是刚从中师毕业的新手。从一年级末的分题检测统计结果来看,对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般要求,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成绩无差异,而从思维能力来看就不同了。把“话”变成“画”一题的成绩,差异就非常显著,可以说实验班学生的思维能力强,理解能力也强。尤为有趣的是,看图写话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第一问是要求用一句话写出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两个班差不多;第二问是要求把一幅图的内容用两句话写出来,这是较高层次的写话,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班的语言发展要好;第三问是要求看图写二句以上的话,要求更高,而差异也非常显著。可见,实验班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要比普通班强得多。那么,一年来我们是怎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呢?

一、结合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设计原则:

将听、说、读、写等训练与做做、写写、画画。演演、玩玩等趣味形式进行多元组合,从而达到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目的。

低年级段的设计类型:

1.一词造多句;

2.让学生看图后说出词语或句子;

3.让学生读文后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图画;

第9篇: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范文

【内容提要】《创业史》在建国后17年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所涉及的特定题材以及围绕它产生的激烈的文艺论争都为我们认识建国后17年文学中农村小说的写作范式之确立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往的研究多是注意到写作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忽略它与多种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文本具有的历史多质性。有鉴于此,通过对文本—批评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围绕文本的批评话语之间的冲突,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建国后17年文学与五四启蒙文学、民间文学之间深层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当代农村写作的意义的诸种可能。

【摘 要 题】思潮与流派

【关 键 词】中国现代文学/文艺评论/文学传统/美学标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正 文】

建国后17年文学中的文艺批评,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文学创作而言,建国后17年的文艺批评起到了对文艺创作进行训诫与规范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文艺批评的训诫和规范,使得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几乎都经历了修改再版的过程,而这些修改主要是根据文艺批评提出的意见来进行的。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这种奇特的性质,洪子诚先生论述道:“它(批评)并不是一种人格化、个性化或‘科学化’的作品解读,也主要不是一种鉴赏活动,而是一种体现政治意图的政治和艺术裁决,在许多时候确实演化为一种‘斗争’手段。一方面,它用来支持、赞扬那些符合文学‘规范’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则对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离异、‘叛逆’倾向的作品提出警告,加以批评、批判。毛泽东将文艺批评的这两项功能,形象化地概括为‘浇花’和‘锄草’。”[1] 对于建国后17年文学中的经典文本——《创业史》,“浇花”的声音成为主调,而批评家严家炎的质疑则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认识和塑造社会主义新英雄人物形象的文艺论争。可以说,《创业史》这一文本正是与其批评话语一起,共同建构了当代农村小说写作的典型范式。

一、赞扬:新的美学标准的确立

《创业史》出版以来,得到批评界几乎一致的赞扬。除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广度”外,《创业史》的另外一个重要收获被认为是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被看作是《创业史》成就的最主要的标尺。冯牧认为,“在《创业史》众多的正面人物中,写得特别出类拔萃的,是英雄人物梁生宝的形象”,“在梁生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义性格正在生长和发展。”[2] 批评家都为梁生宝身上所具有的崭新的农民品质所激动。周扬在批评《三里湾》时指出,赵树理没有看到农民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在梁生宝的身上,这种“巨大力量”得到很好的体现。梁生宝的性格正是民间优秀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思想几乎“理想”地结合,他被看作是“十年来我们文学创作在正面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收获”。与赵树理笔下的“新型人物”相比,梁生宝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更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产生的理想的农民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进入“当代”以来,新兴的文化领导权为巩固其意识形态地位而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周扬等人的论述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认为是“当代文学”生成的直接源头,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之所以是“继续”,是因为五四启蒙文学的性质。在权威分析中,五四启蒙文学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开始就向着社会主义文学方向发展的文学;之所以是“发展”,是由于“当代文学”解决了五四启蒙文学没有解决好的“文学与工农群众的结合”这一根本性问题。所以“假如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文学革命,那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所引起的在文学事业上的变革,可以说是继‘五四’之后更伟大、更深刻的文学革命。”[3] 这种判断包含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秩序形成的重要依据就是“当代文学”是和“最先进的思想、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相联系”,“过去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能和它相比。”[4] 当代文学与社会制度的紧密联系,使它获得了文学等级秩序中的最高级别。文化领导权同时对“当代文学”提出了创作上的要求:当代文学应该创造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英雄人物。这样的人物应该与当代文学一样,与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最先进的思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批评家为梁生宝形象的出现而表现出的欣喜。因为“梁生宝是一个无产阶级化了的青年农民的高大而又真实的形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形象。他高大,他真实,他有光辉,正是因为他无产阶级化了,理想化了,正是因为他的步伐稳稳地踏在祖国农村的坚实土地上,他在现实斗争之中成长,他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号筒’,也不是农民气质或农民意识的体现。”[5] 梁生宝具有以往的农民形象从不具备的社会主义品质。在《创业史》之前的农村写作中塑造的新人物形象,都可以看作是对梁生宝形象的铺垫和准备。与以往的农村“新型人物”相比,“无产阶级化了”的梁生宝自然应该处于人物典型的等级秩序中的最高级。

按照批评家的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充满了生命力,给读者一种崭新的感觉,是因为他干的事业是紧接着民主革命的崭新的社会主义事业,读者从梁生宝每一个胜利中都看见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可阻挡的力量,当然就更觉得这个人物形象充满生命力。在这种分析推理的逻辑中,人物形象的价值不在于五四启蒙文学所认定的“艺术价值”的高低,而是与人物所代表的先进的社会思想相联系。这里已经隐隐体现出文化领导权对批评话语的渗透,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与写作方式、文本内容的变化相适应的、评价艺术典型的新美学标准。

可见,新的美学标准使梁生宝这类艺术典型,不仅从文本中获得生命力,而且从文本的、从人物与社会制度的联系中获得文化领导权的高度认可。这样,理想人物与一个时代热切的社会理想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对这样的艺术典型的价值及其等级意义发生质疑,就等于在质疑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动摇人们真诚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对梁生宝的一片赞扬声中,严家炎先生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典型的不同评价,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和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的激烈论争。

二、论争:启蒙话语对文化领导权的“偏离”

1961年至1964年,严家炎先后发表了《〈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关于梁生宝形象》、《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等文章,对大多数批评家从梁生宝形象来肯定《创业史》的成就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肯定梁三老汉形象的艺术价值,对梁生宝形象有所保留。这种评价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艺论争,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众多批评家纷纷撰文进行反驳。这场论争围绕着两个焦点问题来进行:如何理解和评价典型人物的意义和价值;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如何体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在第一个问题上,严家炎与其他批评家有比较明显的不同。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梁生宝形象:“从作品本身说,梁生宝形象确实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农村新人的光辉品质,不仅概括了一定的时代内容,而且艺术上也站得起来,比同类题材作品中那些较为单薄而只有某些性格侧面(如急燥或爱钻研技术)的青年革命农民形象有了很大进展。”[6] 可见,严家炎对梁生宝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表示:“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创业史》的最高成就在于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一年来关于梁生宝的评论已经很多,而且在个别文章中,这一形象被推崇到了过分的、与作品实际不完全相符合的程度。”[7] 虽然梁生宝是《创业史》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人物就具有最高的艺术价值。严家炎通过对梁生宝活动的具体分析,得出这一人物在形象塑造上“三多三不足”的特点: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严家炎紧接着表明:“‘三多’未必是弱点(有时还是长处),‘三不足’却是艺术上的瑕疵。”[6] 理念活动、烘托、抒情议论赋予梁生宝先进的思想,却使这一人物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农民的性格和气质。这样的写作方法,使作家不能如描写自己熟悉的老一辈农民一样,触及人物的灵魂,塑造出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而对人物进行充分的性格刻画,把人物放在冲突中去表现,对人物进行客观描绘而非主观意念的叠加,这可以说是与五四启蒙文学建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脉相承。严家炎“三多三不足”的评断标准,实际上是五四启蒙话语力量在20世纪60年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体现。

与大多数批评家高度赞扬梁生宝形象不同,严家炎从艺术价值的角度高度赞扬《创业史》里中间人物的代表——梁三老汉。“作为艺术形象,《创业史》里最成功的不是别个,而是梁三老汉。这样说我以为并不是降低了《创业史》的成就,而正是为了正确地肯定它的成就。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7] 作为老一辈农民的代表,梁三老汉从抵触、怀疑、动摇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思想变化过程。解放后,分得十亩水稻田的梁三老汉一心想要发家致富,但儿子梁生宝却把全部心思投入到互助组事业中,要带领大伙儿发社会主义的大“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家”思想自然引起父子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与儿子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梁三老汉特有的忠厚、天真、倔强的个性,得到了极为传神的表现。严家炎认为:“也许从作家的主观上,梁三老汉并不是他所要着力刻画的人物。但实际上,由于这一形象凝聚了作家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熔铸了作家的幽默和谐趣,表现了作家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因而它不仅深刻,而且浑厚,不仅丰满,而且坚实,成为全书中一个最有深度的、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物。”[7]

对梁三老汉形象从艺术价值的尺度(而非思想水平的角度)进行高度的肯定,更清楚地表明:在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上,严家炎实际上坚持了与当时大多数批评家不同的美学标准,即五四启蒙话语建立的“艺术价值”标准。而众多批评家实际上正在文化领导权的支持下,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五四启蒙话语的另一套崭新的美学标准来评价人物形象。新的美学标准更注重从人物的思想性角度确立典型人物的等级关系。这种新的美学标准的生成与确立,表明文化领导权对文艺创作的控制与渗透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严家炎对梁三老汉形象的高度肯定,实际上形成了对这种新的美学标准的挑战。

因此,严家炎对《创业史》中人物形象的评价,引起了包括作者柳青在内的激烈反对。作为一名严肃的作家,柳青对写作和生活都有着极为真诚的态度。为了响应党的文艺政策,他扎根陕西皇甫村14年,过着与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这样一位真诚的作家,对于《创业史》其他方面的批评都保持了沉默,惟独对严家炎关于人物的评价表现出激烈的反对。他认为,严家炎的批评,“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如果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也保持沉默,就是对革命文学事业不严肃的表现。”[8]

柳青针对严家炎的批评,提出了六个问题进行反驳。柳青的反批评以捍卫主人公梁生宝的价值和地位为中心。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他实质上代表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中理想的农民形象的一种期待,是作家忠心拥护的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体现者。因此梁生宝形象的地位是决不允许降低的。降低这一人物的地位,就是对人物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思想的怀疑。也正因为如此,梁三老汉的形象即使塑造得再成功,也不能成为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人物——他最多只是以往作品里中间人物的一个综合与总结,他无法代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的崭新品质,因而也就无法在新的美学标准中处于最高的等级。在此,作家对梁生宝形象的捍卫,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社会理想的捍卫。

严家炎从人物丰满的性格、真实的农民气质来肯定梁三老汉形象,但柳青对人物性格有自己的理解。柳青指出:“小说选择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一次成功的革命,而不是以任何错误思想指导的一次失败的革命。这样,我在组织主要矛盾冲突和我对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描写时,就必须有意地排除某些同志所特别欣赏的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盲目性,而把这些东西放在次要人物身上和次要的情节里头。”[8] 可见,柳青对人物有着自觉的分类意识。梁生宝形象无疑具有很强的理想性,因为他身上可能具有的“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盲目性”,已经被作者附加到别的人物身上。梁三老汉就是这种“盲目性”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他应当归属到作者要描写的“次要人物”的行列。梁生宝却必须处在人物典型秩序中的最高级,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要把他“描写为党的忠实的儿子”,他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重要的领导作用。如果对梁生宝形象的价值发生质疑,就是对党的领导作用的质疑。所以柳青理直气壮地反诘道:“小说的字里行间徘徊着的一个巨大的形象——党,批评者为什么始终没有看见她?”[8]

双方评价人物典型时,使用了不同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话语力量之间为争夺“规范”地位而进行的较量。

这场文艺论争的另一个焦点是如何理解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虽然论争的双方都肯定这一创作方法是对以往各种艺术方法的一个重大的革新与进步,但是具体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何结合,双方却有不同的看法。

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提法的前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年,前苏联文艺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口号正式进入中国。1934年,在第一次前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得到其经典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9]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这一定义中,本身即包含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家要真实地描写现实,这是以往的现实主义都具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真实”地描写又必须承担起特殊的思想教育任务:以社会主义的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是典型人物的塑造,以新英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浪漫主义”是完成典型人物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区别于旧现实主义的一个标志。

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究竟应该如何结合才是“理想”的?或者说,应该如何来塑造新英雄人物?这成为建国后17年文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1952年5月,《文艺报》开辟了“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专栏,掀开讨论的序幕。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前后,创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得到深入。周扬在大会上作了《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对能不能写新英雄人物的缺点等问题,发表了原则性的意见;冯雪峰在《英雄和群众及其他》一文中,把这一问题提到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上加以探讨。以后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是,在论争过程中,政治批判的意味越来越浓,新英雄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越来越浓。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实际上大大突出了浪漫主义的作用和地位。严家炎与柳青及其他批评家之间关于梁生宝形象的论争,可以看作是建国以来关于创造新英雄人物讨论的继续。这场论争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周扬、邵荃麟等对20世纪50年代后期激进的文艺路线进行调整的时期,所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可以说是第二次文代会前后那次讨论的继续和呼应。

具体到《创业史》,梁生宝形象是如何实现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这种结合是不是成功,成为论争双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梁生宝的艺术原型是柳青散文特写中的先进农民梁家斌。梁家斌具有勤劳、谦逊、朴实、淳厚的优秀品德,同时对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事业一腔忠诚,充满热情。但是他曾经打算买地,说明他仍然有农民的私有思想;他也不能一下子理解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说明他的政治觉悟还没有达到“无产阶级战士”的水平。但是,柳青以这一人物为原型,运用浪漫主义方法,对这一人物加以理想化,塑造了无产阶级战士梁生宝。大多数批评家都对这一加工过程加以赞扬,认为梁家斌“这样的人物,不能说没有典型意义。但是,为了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地体现社会主义的美好,作者让小农经济的改造问题,体现在另外的人物——如梁三老汉身上了;对于梁生宝,则通过革命理想的照耀,对广阔的生活进行概括,把当代英雄的先进因素集于一身,创造出一个比原型更典型的革命的理想人物。”[9]

可见,革命的浪漫主义是梁生宝这样的英雄人物产生的必要方法。严家炎也同意运用两结合的方法,但是他又强调“提高而不脱离基础”,也就是说,梁生宝不应该脱离农民本身的“气质”,否则就脱离了人物的“真实性”。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在当代文学“规范”的确立过程中,“写真实”往往被作为协调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一个方法而提出。在现实主义的维护者那里,“真实性”是维护文学本身特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浪漫主义的强调者那里,“真实性”却更多地与作家的世界观相联系。它关系到作家如何去发现和描写生活的“真实”,并把它与社会主义的胜利远景结合起来,这是另外一种对“真实”的理解。这样,“真实性”因为其不可确证性,成为建国后17年文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命题。

那么,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究竟哪一个人物形象代表了“真实”的农民?我们无法给予简单的回答。梁三老汉的“真实”,延续了五四启蒙文学对于“真实的农民”的想象;而梁生宝,则可以说是新兴的文化领导权对“真实的农民”的全新建构。严家炎和柳青及其他批评家关于人物典型的论争,体现了启蒙话语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文化领导权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三、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国后17年文学研究,开始注意到建国后17年文学乃至文革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之间曲折而隐蔽的联系。建国后17年文学表面上呈现出与五四启蒙文学相异的面貌:无论作品的题材、风格,还是批评的性质,都出现高度统一的“规范化”、“一体化”。这是否就意味着建国后17年文学是对启蒙五四新文学的一种断裂、是完全由政治力量支配的一种文学形态呢?

洪子诚先生指出:“这30年的文学,从总体性质上,仍属‘新文学’的范畴。它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产物,是以现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运载工具,来表达20世纪中国人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矛盾、焦虑和希冀的文学。”[10]

这说明,建国后17年文学与其他的文学传统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即使在《创业史》这样的经典文本中,也存在着多种异质性话语的冲突,而围绕文本展开的批评话语之间的论争更明显地显示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洪子诚. 当代文学概说[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冯牧. 初读《创业史》[A].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周扬. 周扬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周扬. 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N]. 人民日报,1958-2-28(2—3).

[5]冯健男. 再谈梁生宝[A].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6]严家炎. 关于梁生宝形象[J]. 文学评论,1963,(3):.

[7]严家炎. 《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J]. 文学评论,1961,(3):.

[8]柳青. 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J]. 延河,1963,(8):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