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小学生环保标语精选(九篇)

小学生环保标语

第1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68-01

一、引言

重庆市长寿中学地处重庆市的重工业城市——长寿区,拥有重庆化工园区,宴家工业园区,重庆钢铁集团等大型重工业企业,环境问题突出。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教育对培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环境教育进入学校课程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标准》中提到:“外语教学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明确提出英语教学中的环保教育,但是其中对“人文和社会意义”,“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的描述,实际上已经涵盖了环保教育,并且指出了这一教育活动对学生本身,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是是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中学英语已成为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环境知识,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发展环保技能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合本校的地域性以及课堂教学中对环保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在我校的英语教学中开展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措施

仔细分析高中英语新教材,不难发现书中渗透着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内容,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对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环境、爱护环境有重要作用。

1、运用Getting Ready环节,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

Getting Ready 部分是我们在进入新内容前的习惯用法,它可以是一首歌或几幅图片,也可以是影像资料等。导入环节一方面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般来说,学生对每一个单元的导入部分最感兴趣,而教材中也有以环保为主题的单元。因此,教师应抓住这节课的时间,及时进行环保渗透比如展示一些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图片或者视频,播放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歌曲等方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比如在重大版教材英语必修1中的unit 5 Special Clothes和unit6 Healthy Eating 中都可以渗透相关的环保知识和理念,如绿色食物,环保衣服的面料等。

2、从字词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英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将环保教育自然地渗透到词汇教学中来。如重大版教材高中英语必修1中第二单元中的新单词:waste paper basket,dustbin等词汇,在教读生单词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多联想一下,告诉学生应该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所以从这个词入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灌输环保思想,告诉他们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讲解一个新单词时,教师也可以举一些与环保有关的例子,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觉得与环保很近,环保就在他们身边。

3、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时,有些课文很容易渗透环境教育,因为它们本身富有环保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都是环境教育的材料。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渗透性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影像教学,组织观看各类环境教育资料片,展示环保图片等资料;也可将环境现状中典型的事例展示出来,如拍摄重钢的大气状况和废渣处理,长寿化工厂和川维厂的废水排放和城区的河水状况等,使其再现于课堂,增强真实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收集长寿区的环境问题,并在课上分别展示给大家,课堂中老师真正成为一位组织者。从而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起到特殊的教育效果。并在最后的post-reading 环节中展开讨论,让学生讨论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环境。

4、在习题讲解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英语的习题中都会有几篇阅读理解题,而很多阅读理解题都是环保题材的。因此在评讲习题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讲题,还应该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多介绍一些其他国家如何对待环境问题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高2015级的入学考试题的阅读理解B篇阅读中就是关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在评讲这篇阅读理解时就应该往环保方向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充他们的知识。

5、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渗透环境教育。

撰写环保小论文、周记、开展环保征文比赛等来激发学生们的环保热情,促使他们注意观察国际国内及周围的环境,把对环境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本学期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班都有学生踊跃参与,利用国庆期间撰写环保小论文,环境调查报告等各种与环保有关的形式。

6、运用课外拓展,开展环保活动。

环保意识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而应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使英语知识融于实践。既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环保的意识。

如在学习完公共标语后,可开展为学校和班级环境制作环保标语的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Take good care of environment!(爱护环境!)Don’t waste water!(不要浪费水!) Keep clean!(保持清洁!)”等英语标语。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而且在活动中学习环保知识,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习惯。

三、结语

环境教育进入学校课程,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己有的相关课程或学科相结合,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们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是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强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输入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的熏陶,养成环保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发聪,高二英语学科渗透环保教育计划 2010

第2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一、利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宏观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微观上提供了人类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手段和方法。要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就必须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小学语文课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地球的形状,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而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展示出来。这篇课文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只是凭空想象会感到很茫然。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地球确实很渺小。如果毫无节制地使用地球的资源,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是地球人的责任。

二、理解教材,加强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联想。如教师可以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星罗棋布的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九寨沟慷慨地把这一切馈赠给人类,使人类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学生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唤起了学生心中保护美丽的大自然的愿望。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广阔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三、挖掘教材,落实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因为它们渗透着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根据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起来。环境教育方面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形成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意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补充了关于西沙群岛现状的资料供学生阅读。通过对比,学生思考并讨论:西沙群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变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树立人类与地球上的万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重组教材,开展环境教育

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课程计划的严格实施者,在教材处理上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改的理念和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重组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教材中有不少歌咏春天的内容,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结合春天这一时节,围绕“颂春”的主题设计一堂“重组教材,整合教学”的语文综合课——“春天的赞歌”。 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春天的文章,背诵其中的优美片段,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春天,采集树叶、花草。课堂上,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导入,和学生一起品读《春晓》《找春天》《春的消息》等课文和诗词。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的活动,或者收集废纸,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周围的环境。

五、拓展教材,践行环境教育

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如学校新建了花圃,植了草坪,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植物、建筑,发动学生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一学生写道: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多么富有人性的标语啊!为了锻炼学生的口才,教师可以举办环保故事大赛,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环境教育。

第3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一、什么是“生态课堂”

顾名思义,“生态课堂”是将生态学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需求,突出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利用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

二、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很多时候是割裂开来的,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照本宣科,搞“一言堂”,不仅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存在,更忽略了课堂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传统课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学生、教师与课堂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愈发显得重要,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真正让教育彰显活力。

三、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出现的“生态失衡”问题

1.教与学上的失衡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课时有限,教师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针对所有学生开展单向性、标准化的教学,压缩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进行机械性的记忆。这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割裂开来。

2.教材内容与英语课堂环境上的失衡

当前多数农村小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条件,很多教师只能依赖于英语教材,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课堂环境,这与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不相适宜的。在过于封闭的英语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缺乏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英Z交际能力和情感素质的系统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与学习环境上的失衡。

3. 学生发展与教学目标上的失衡

当前不少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教师通常是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使得有些学生单纯为了“高分”而学习,最终重回应试教育的泥潭,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农村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1.维持英语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平衡

为了实现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有效衔接,维持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优化英语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保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增强英语课堂的教学成就,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借助图片、实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对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做到以“生态化”的教学观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教三年级小学生初识26个英文字母时,笔者会让学生在课内表演出字母的形状,课外去找像这些字母的物体,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3.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采取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在一节关于动物的课堂教学上,笔者的教学目标是听、说、认读单词dog,monkey,panda,cat。由于本课的4个单词大多数学生在课前已初步掌握了,再在课堂上一一教授,整堂课只是进行了无效机械的重复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笔者在操练的环节上可以安排一些更高要求的活动:结合已学知识,简单描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Look! I have a monkey. It's so cool. It has long,tall...编一编chant,如I have a cat. cat,cat,cat.最后可以安排小组比赛。让学生用英语说说他们知道的动物,讲讲保护动物的知识。这样做更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的教育。

第4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关键词:集体教研 教学语言 精简 准确 主动反思

《教师话语系统研究》指出:“教师话语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传递着知识信息,影响着学生接收信息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观点,具备“说”的能力。对于正在学习表达的孩子而言,在从“听到”到“表达”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表达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基于这方面的认识,在我校开展的集体教研活动中,小学语文教研组团队和道德与法治赛课团队把教师的教学语言列为听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下面笔者以本校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论述如何通过集体教研助推教师改进教学语言。

一、变繁为简,直指目标

在一节课中,导入部分是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能否直观地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面的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我校谢老师第一次执教《我的环保小搭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后,赛课团队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进行了整理,发现在导入部分,学生看完关于环保的图片之后,谢老师是这么表述的:“同学们,环保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环保呢?如果有个帮手就好了。小帮手又叫小搭档。环保可以有搭档!”从当时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做到环保要有帮手,环保可以有搭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能接受的教师的语言应该不会太长,太长的一段话会阻断学生“听”的连贯性,影响学生对此做出反应。所以针对这一部分,赛课组其他教师与谢老师一起思考,将导入改为:“孩子们,我们也可以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光靠自己还不行,我们可以找小帮手!”这样改了之后,语言指向明确,能让学生很快明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去找小帮手,避免了之前学生游离于课堂的情况。

无独有偶,我校周老师第一次试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在这节课的导入中,周老师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 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2. 说说课文中的这个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 这样的房子要是让你住,你会不会住?4. 想想平时生活中,我们住的房子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图片中的房子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当中,听课的备课组老师发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学生在这一问一答当中消耗了很多时间,而这当中的一些问题对后面的教学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比如“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这个问题提出的意义不大。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存在重复,如“我们住的房子,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还有“这个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这个图片中的房子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重复提问。

当备课组提出这两个问题后,周老师也明白了教学问题之所在,于是经过集体讨论,结合后边的教学目标,周老师直接把导入改为两个问题:“房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看看书上这个房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通过两个对比,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这样倾斜、破旧的房子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顺学而导,就是语文课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

二、寻求逻辑,准确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语言修养的重要,并列举了一个例子,其中提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2]正是由于教师的语言混乱,才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混沌”不堪,容易出现学习疲倦现象。

在集体教研的听课过程中,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是每一个听课老师最敏感的内容。这也对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要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个时候是一件好事。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很容易情绪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前言不搭后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感到迷茫。而学生的不理解又加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教学目标落实失败。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位年轻教师都遇到过。

还是谢老师的《我的环保小搭档》这节课,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总结环节,她是这么说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找到了身边的环保小搭档,明白了如何环保。我们身边就会到处充满着保护环境的行为,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后,赛课团队的教师提出质疑:“到底是先明白了如何环保,并找到身边的环保小搭档,还是先找到了身边的环保小搭档,再明白了如何环保?”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话语权威”,教师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达方式。逻辑清楚是准确表达的前提。同时,谢老师也在大家的质疑中发现了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用词不当。“我们身边就会到处充满着保护环境的行为”这句话是一个病句。而且这样的总结并没有太大的新意。本着精炼和提升意义的原则,谢老师最后将结语与时政结合起来,改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为了环保,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环保小搭档。(出示相关图片)其实呀,为了守护我们祖国的这片‘金山银山’,我们的家乡南宁开展了低碳骑行、守护母亲河等活动,我校也开展了丰富的环保活动。大家都在为保护地球行动着。同学们也要积极行动,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也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前社会为环保所做的努力,同时告诉孩子要从小树立环保理念,做“环保小卫士”。不得不说,这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的。

而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课堂练习是常有的环节。教师在布置练习的时候,语言更应该有逻辑。比如,在习作教学中,周老师打算根据课文中的要求,让学生接龙编关于“瞌睡虫”的故事。周老师是这么说的:“下面请同桌合作编故事,你先编一段,他再编一段,别忘了加上你们创作出来的小伙伴,给他们编一个美好的结局。”十分钟过后,正如备课组教师所料,同桌两个人编的故事完全没有任何衔接,就是两个单独的故事拼凑在一起。这显然是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表述不准确造成的。第二次试课之前,备课组教师各自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为这个环节设置一段话,以准确地表述该环节的学习要求。经过六位教师的发言,最后将本环节的过渡语设置为:“下面是考验同桌之间默契的时候了,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合作接力编故事,一位同学先编一部分,同桌再根据故事可能怎么发展接着编后边部分,别忘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用上你们刚刚用拇指画创作出来的小伙伴。”教学语言这么一改之后,后边几次的试课,学生都明白了这个环节是同桌之间接龙编故事,故事是有承接性的,而非胡乱拼凑,教学效果也提升了一大截。

三、反“守”为“攻”,主动锤炼

我校开展的听课活动让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都受益匪浅。一方面,执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接受团队其他成员的“找茬”,慢慢形成主动反思自己语言的习惯,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促进了他们的教学,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周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详案上常常改了又改,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衔接语反复推敲和锤炼,力求简单而明了。另一方面,教研组要求组内听课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反思,养成关注教学语言的好习惯。团队中的其他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录下自己上课的全过程,通过对课堂实录的回放,察觉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及时改进,力求每节课不说废话,说有用的话。慢慢的,教师关注自己每节课的语言的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与那些仅仅靠自己一个人去摸索教学门路的教师相比,显然多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学校更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方式的呈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教师个人才艺的展现,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却容易被忽视。团队教研恰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个空白,听课教师作为旁观者,更清楚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及时地提出来,共同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听课的教师不仅帮助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教学语言只有被学生所吸收、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形成对教学语言的反思习惯,离具有语言魅力的教师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教育部于2001年1月关于小学英语教育的政策,改变以往从初一学英语的传统,要求小学生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并且此政策于2002年秋在城市实施,于2001年秋在农村逐步实施。

此项政策实施至今,小学英语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变得非常火热,各类小学英语辅导班和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我从一些小学生及家长的接触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正式学英语前参加过诸如剑桥英语之类的培训机构;在进入3年级的正式学英语之后,更是学校学习和校外辅导班兼顾。

针对目前小学学英语的热潮,我有所思:国家政策提前学英语的时间,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有什么政策目标?较早学英语的优势何在?学校为小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如何?现行小学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何?现行的英语教学法,哪一种更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下面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

二、关键期假设(年龄问题)

“关键期假设”最初是由Lenneberg提出的。此假说认为,语言学习存在一个确定的年限范围,在此阶段内,语言能够自然而不费力气地被习得,而超过此学习阶段,习得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成功。Penfield和Roberts(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为前十年,因为在这段时间,大脑保持其弹性,这与Lenneberg(1967)提出的人的语言能力在青春期(10岁前)后便完成其大脑侧向功能是相互支持的。

教育部要求学校从3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我认为教育部还是比较认同关键期假设的,认为英语还是开设得早一些比较好。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国家有什么长远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十分认同RodEllis教授关于几个亚洲国家开设小学英语教育分析:(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在贸易、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这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不同文化意识,了解异国文化;(3)提高英语水平,为将来的事业生涯打基础。

与成人相比,学生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其优势有:(1)儿童模仿力强,因而有望习得纯正的英语口音;(2)儿童记忆力强,大脑皮层具有弹性,因而在词汇的吸收和扩充方面占很大优势;(3)心理障碍少,不怕犯错误,因而在交际中能够不断纠正自己,使自己的交际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其劣势为:(1)智力欠发达,认知能力不及成人,因而英语知识主要靠死记硬背;(2)学习动力及学习持久性较差,儿童时代是顽童时代,他们的学习动力需要激发,学习持久性需要保持。总而言之,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比成年人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必要的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环境从整体上可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我主要分析学校的英语学习环境。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3-6年级英语课程,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共2-3个学时。但据我了解,由于师资短缺和地区间的不均衡,并不是每所小学都能达到此标准。

语言学习,强调自然习得环境的重要性。学校学习环境毕竟不同于二语自然习得环境:在班中学英语的小学生几乎都是中国学生(一些外语类学校及国际学校除外),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用母语进行交流;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英语教师也不可能用全英文授课;小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英语,接受语言输入,练习英语,进行语言输出外,接触英语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接触标准的英语;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受母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负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因素。

五、教学方法

上面提到师资队伍很重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可以说是教好英语的硬条件,也可以说是教好英语的软实力,但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要通过某种具体教学方法体现先出来。可以说,教学方法是传承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或媒介。

小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采用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即综合的教学路子。大家比较熟习的英语教学方法有语法翻译法、情景法p视听法、听说法、直接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只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些方法就可以适当采纳。

但据我了解,有些学校在进行英语授课时,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此方法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比较盛行。此方法强调读写的重要性,与当今强调说的重要性,强调交际的重要性相违背;此方法强调语言的准确性,与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二语习得机制不断进行假设,进而不断进行修正此假设的过程不相符;并且在此教学方法中,母语是教学的媒介,这就使英语语言的输入量进一步减少,缺乏二语习得的环境,对英语的学习很不利。我不是全盘否定语法翻译法,它也有自身的优点,但此方法要根据教授对象、教学目标等进行恰当应用。

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种或几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情景法、直接法、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激发,教师适当运用情景教学法,如设置打电话、生日聚会等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增加求知欲。而当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适当运用直接法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词汇教学,尤其是教授实意词词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图挂、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们把所学词汇与实物联系起来,印象更深刻,因而也更加容易记住该词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强,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培养能够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学生,而非“哑巴英语”,因而交际教学变得很重要。交际教学强调教学活动应能够推动真实的交际,能够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这些都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任务型教学法也是目前比教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此具体活动来学习语言,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型教学法在某些方面与交际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认为此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更具体的实现方法。

教学方法本无好坏之分,这要与实际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相联系。适合特定的教学对象,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法。

第6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问题;可行性建议

针对目前小学学英语的热潮,我反思:国家政策提前学英语的时间,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有什么政策目标?较早学英语的优势何在?学校为小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如何?现行的英语教学法,哪一种更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下面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

一、关键期假设

“关键期假设”最初是由Lenneberg提出的。此假说认为,语言学习存在一个确定的年限范围,在此阶段内,语言能够自然而不费力气地被习得,而超过此学习阶段,习得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成功。Penfield和Roberts(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为前十年,因为在这段时间,大脑保持其弹性,这与Lenneberg(1967)提出的人的语言能力在青春期(10岁前)后便完成其大脑侧向功能是相互支持的。

教育部要求学校从3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我认为教育部还是比较认同关键期假设的,认为英语还是开设得早一些比较好。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国家有什么长远目标?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十分认同RodEllis教授关于几个亚洲国家开设小学英语教育分析:(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在贸易、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这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不同文化意识,了解异国文化;(3)提高英语水平,为将来的事业生涯打基础。

与成人相比,学生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其优势有:(1)儿童模仿力强,因而有望习得纯正的英语口音;(2)儿童记忆力强,大脑皮层具有弹性,因而在词汇的吸收和扩充方面占很大优势;(3)心理障碍少,不怕犯错误,因而在交际中能够不断纠正自己,使自己的交际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环境从整体上可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我主要分析学校的英语学习环境。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3-6年级英语课程,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共2-3个学时。但据我了解,由于师资短缺和地区间的不均衡,并不是每所小学都能达到此标准。

语言学习,强调自然习得环境的重要性。学校学习环境毕竟不同于母语自然习得环境:在班中学英语的小学生几乎都是中国学生(一些外语类学校及国际学校除外),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用母语进行交流;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英语教师也不可能用全英文授课;小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英语,接受语言输入,练习英语,进行语言输出外,接触英语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接触标准的英语;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受母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负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因素。因此,小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很重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可以说是教好英语的硬条件,也可以说是教好英语的软实力,但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要通过某种具体教学方法体现先出来。可以说,教学方法是传承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或媒介。

小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采用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即综合的教学路子。大家比较熟习的英语教学方法有语法翻译法、情景法视听法、听说法、直接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只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些方法就可以适当采纳。

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种或几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情景法、直接法、交际法及任务型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激发,教师适当运用情景教学法,如设置打电话、生日聚会等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增加求知欲。而当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适当运用直接法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词汇教学,尤其是教授实意词词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实物、图挂、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们把所学词汇与实物联系起来,印象更深刻,因而也更加容易记住该词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强,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培养能够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学生,而非“哑巴英语”,因而交际教学变得很重要。交际教学强调教学活动应能够推动真实的交际,能够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这些都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任务型教学法也是目前比教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此具体活动来学习语言,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型教学法在某些方面与交际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认为此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更具体的实现方法。

第7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课堂导学案;学科特c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5-02

【作者简介】1.宋正标,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初级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高级教师;2.张伟,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初级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强调“知识的掌握”到后来的“积累知识与发展能力”,再到现在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笔者认为,当下实施新课程就是弄清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朝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方向前进。

“循环―差异”教学在我区全面推广已有四个年头,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四年的实践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不断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循环―差异”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精准制订与实施,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1.课时目标要科学、明确。

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与语言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语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自觉运用,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这种培养与训练的意识,应该贯穿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循环―差异”教学学案制订的第一部分就是精准制订课时学习的目标,这绝不是流于形式,它是整个教学、学习、评价系统的灵魂与核心。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具体、科学,决定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循环―差异”教学学习目标的叙写采用“四步描述”,即“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事”“达到什么标准”。在编写目标时,会准确告诉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具体做什么事情,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目标,任务清晰,方向明确,学生便于操作,学习过程也更具针对性。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真正获得积累、培养语感,在明确的学习任务中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律。

“循环―差异”教学还关注每一单元的系统学习目标,每一单元都制订积累背诵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确每一单元应该积累的学习任务,必须达成的学习效果。这样具体准确的设置,让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建构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具成效。

2.训练要求要清晰、具体。

学生语言的运用,绝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教师随堂的几句指导就能达成的训练效果。“循环―差异”教学中“同伴互导”体现的训练目标,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运用更加完整、更加精准,学生得以迅速成长。

先来看一个“同伴互导”的要求示例:

同伴互导(围绕学习目标,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一: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本组在概括中心事件时的疑问,准备在班级提问。

要求:组长标注出本组有疑问的问题(可在“个体学习”题号前用“?”标注)。

任务二:组长先指定1~2名同学回答,全组进行纠正和统一,形成组内意见,准备全班交流。

任务三:组长指定1~2名同学回答,选择较优者准备在全班交流。

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能完整地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在于前期的充分准备。一是要准备好组内发言,这是自己的个人准备,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发言后全组进行纠正和统一,最后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这时候就已经是全组的共识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也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与课堂提问相比,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训练语言运用的机会,更多的学生得以成长;二是要准备好全班交流,一些在小组中选举出来参与全班交流和展示的较完美的表达,当然表现不俗,这既让这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又巩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还给全班其他的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示例,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学习。只有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与提升。“循环―差异”教学在设计课堂结构时,个体自学给了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与教材亲密交流,与作者潜心对话,独立地阅读思考,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阅读感悟、思考创新,就为后面的“同伴互导”及“教师解难”时的发言做好了准备。二是循环学习的层次,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循环―差异”教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情,在分层次的个体学习任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完成一些阅读任务,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同伴互导时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参与让全体学生的思考与创造的积极性得到保持。

“循环―差异”教学体现层次,让每一个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成为可能,使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独立学习与思考,有了分层次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特别是一部分后进生,也能通过完成简易的学习任务,在小组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保持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导学案的精致设计,促进了学生的习惯形成与巩固

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巩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既要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要对学生进行示范与引导,更要从小处做起,坚持不懈。每一位教师都为之想方设法,潜心教导,学生榜样激励,自己亲自示范,但最后都收效甚微。这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系统的计划,没有针对某一习惯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循环―差异”教学就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精致的课堂导学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示范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希望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但是,我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方法的引导都流于形式。事实上,学生到底怎么圈画,用什么符号圈画,都要有示范引导,都要长期地坚持。而“循环―差异”教学把读书批注的方法通过在导学案上设计提示性语言或符号,引发学生的注意,精巧地引导学生,扎实地训练学生。

四、关注学科特点的理念,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第8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地、植物牌、花草牌、形式美、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名称、属于哪个科、分布和用途等,这是植物标牌或树木牌;还有的在花草丛中树立标识牌,用温馨的语言,提示游人爱护花草树木的,称花草牌。标牌在公园、植物园等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及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

一、园林绿地标牌的制作

1、植物牌:是乔灌花草的标识牌,是植物的“身份证”。可钉挂在树上,也可以将标牌固定在树木花草前。标牌的大小、形状、颜色、材料应根据绿地环境确定。公园、广场、小区、学校等绿地,标牌应美观大方、活泼自然。可以采用方、园等几何图形或不规则形状,也可用动植物造型、动漫造型;植物园多进行科普活动,标牌应美观大方、知识性强;古树名木标牌应色彩浓重、庄重大方;通过标牌,认识绿地的花草树木的名称、形状、科属、生活习性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游览兴趣。

2、花草牌:又称绿地宣传牌。花草牌用于公园、绿地、小区、学校、工业园区等环境保护领域。大小、形状、颜色、材料应根据绿地环境确定。花草牌一般较矮,高度多在60厘米到1.2米之间,采用多种工艺制作,有的采用冷轧钢板折弯焊接成型,精密丝网印刷。有的钢板烤漆,有的木头烤漆的,也有石材的,或上述材质相互结合的,也有玻璃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花草牌上多提示公众爱护花草,包括请勿践踏、请勿攀折、请勿在此场地踢球、请勿在此场地遛狗等。一般以图案为主,并配有文字,或外文翻译。 花草牌一般造型多样,美观可爱,有动物造型,有花草造型,还有各种设计元素造型等。色彩多数比较艳丽,为了能在花草丛中凸显出来,颜色多为暖色为主。或根据该单位来的标准色来决定色彩。产品外观精致高雅,美观大方,适合用于各种环境保护宣传。

二、园林绿地标牌的内容

园林绿地标牌应具有形式美、语言美,布置时与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花草牌要外观精致高雅,美观大方,适合用于各种公众形象宣传。设置在公园绿地中的树木花卉标牌,不仅可以起到指示方向、引导游人到不同空间游玩、赏景的作用,也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元素,因此其造型设计也要与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并能突出公园特点或景观特色。

绿地标牌的语言要温馨、浪漫而富有哲理,语言要朗朗上口,易记易懂。包括提示语、宣传语、哲理语、诗词语、公益性广告等,现辑录部分如下:

1、温馨语:芳草茵茵,悦目赏心。幽雅环境,大家营造碧草芳树。播种绿色 ,编织美丽。让每一滴水都变得清澈透明,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长得茂盛。让天空更蓝,让百花更艳。让我们和小树共同成长。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

2、提示语:请保护一草一木。小草微微笑,请你让让道。社区优美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为了家园更美,请勿摘花。小草睡觉,请勿打扰。青青小草,踏之何忍!花儿缤纷,采之何忍!爱我、护我、别踩我 。让小鸟拥有一片蓝天,让新鲜空气永留人间。地球是我家,我们要爱它。小草有生命,君子足留情。足下留情,春意更浓。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纸屑远离我们的校园。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请勿把垃圾扔入河内。赏花勿采花,观柳勿折柳。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3、哲理语:草儿,生命因你而精彩。节约一滴水,地球更美丽。爱护环境,就是关爱生命。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绿色就是人的生命。保护绿色,就是保护家园。天蓝水清,地绿居佳。与大自然同享生命的欢乐。世界多一片绿色,就多一份精彩。拥有绿色,才拥有家园。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种一棵树,就像给地球一份礼物。

4、诗词语:实施绿荫行动,共建美好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园林绿地标牌的作用

1、知识性:来到市区各类绿地,连翘、丁香、海棠、樱花、竞相绽放,一派花开满园的景致。游人在公园、绿地、街道游玩,这里就是科普宣传的最好阵地。公园、绿地中的各类树木和花卉的标牌上写着品种、科属和产地,游人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一些植物的科普知识,也能为园林景观增加了文化气息。

2、趣味性:各地绿地的植物标牌,样式多样、内容活泼、避免呆板乏味,以引不起人们求知的兴趣。有些小学为校园植物制作的“身份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效果是不错的。例如,在一块树木标牌中,是这样的文字:我的中文名:柿树。我的英文名:persimmon tree。我的家乡:中国。我的作用:美化、观赏,品尝。我的要求: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合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我的优点:夏天奉以浓荫,秋天献以硕果。小朋友,你能为我作首诗吗?这种标牌无疑为校园活动增添了趣味性。

3:实用性:绿地标牌在科普教育、保护绿化成果,美化园林绿地方面有重要作用。加强和提升科普功能,让广大公众更好地识别植物、了解植物、保护植物和获取植物学知识,是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绿地内的标牌既是植物的名片,也是无声的植物科普讲解员。植物标牌便于植物资源的系统管理和动态监测,有利于广大公众识别植物、熟悉植物,培养他们热爱植物、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在各类绿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9篇:小学生环保标语范文

关键词:观看电影 了解低碳 学科比赛 环保标语

人类与自然界有一种好朋友似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然而,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却发现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所以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作为英语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联系生活具体实际,不仅在课堂上讲,更得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寓环保教育于英语课外活动之中。

英语科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有效延伸,使学生在看中感悟、在玩中学、在学中找到乐趣,把英语知识用于实践,既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了环保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环保教育意识的形成。

一、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影片《home》(家园),了解我们的地球明天

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了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了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是该开始行动的时候了。节制、智慧、共享是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组织同学观看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对话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视频录相,让同学们了解低碳给地球降温的真正意义

2009年8月21日,英国前首相、气候组织发起人托尼・布莱尔走进中央电视台,与主持人和中国官员、企业家、环保科技人员等进行了一次精彩对话。通过观看这个节目能让同学们在感受到纯正地道的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我们应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让经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不伤害到地球的环境。只有当企业、工厂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的时候,才能真正解决气候问题。城市在碳减排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城市的居民是碳的主要消费者,应该充当碳减排的主要行动者。真正的核心在于找到一种清洁的能源作为交通动力。把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三、学校英语科定期举办手抄报、剪贴报等一系列学科比赛活动

通过举办手抄报这种含有环保主题的学科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利用废弃的旧年历、旧挂历来构思、绘画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环保内容。这样通过一系列自己亲力亲为、动手操作的学科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环保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环保素养,从而使环保教育成为人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四、精心布置校园,如给校园花坛、草坪制作英语的环保标语

在校园内草坪上立标语牌,如:Keep off the grass(禁止践踏草坪)!Do not touch(请勿碰触)!在室内可以张贴:Keep clean(保持清洁)!No smoking(别抽烟)!No spitting(禁止吐痰)!Don’tthrow refuse(别乱扔垃圾)!Don’t throw paper(勿扔纸屑)!Don’t spit up on the floor(别随地吐痰)!……这种和谐、轻松、民主的校园氛围的营造,能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使学生在运用中学英语、学习环保知识,从而更加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只要我们有心,在英语课外活动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基础知识、强化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当前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勇敢地担当起这一历史赋予教师的光荣任务,在学生中树立“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理念,从而使人类和环境最终走上一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顾婷《英语教学中贯穿环保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