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营销理念论文精选(九篇)

营销理念论文

第1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铸造一支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企业家队伍,培育出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企业家精神,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理念强化了企业家追求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精神和重视企业家道德价值。

二、关键词:稻盛和夫企业家修养

企业经济领域真正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意味着遵循一个共同的经济贸易游戏规则与更多的国内外对手开展更为惨烈的角逐。面对着这样形势,企业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真正来到的岁月里取得生存和发展机会,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铸造一支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企业家队伍,要培育攻无不胜、战无不克的企业家精神。几年来,我们深入地研究了具有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的优秀企业家楷模稻盛和夫的企业哲学理念,从中领悟出日本优秀企业哲学理念与强化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问题。

一、企业家角色的转换

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是企业的灵魂人物,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入世,使传统企业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企业家顾名思义是企业的领导者,是在经济的创新者、风险承担者、组织者和协调者、领导和管理者,是企业核心力量的代表,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随着中国入世中国企业家角色明显的变化是:

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分离——传统的企业家既是出资者又是指挥者,统称为资本家,而现代企业出资者是资本家,但不一定是企业家,企业家要求有特质,更具有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入世后的中国企业家更是如此。

企业家的功能转换——传统的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代表人,是资本利益的保护者,是企业运行的指挥者、决策者。现代企业本质上是法人企业,企业家是集体智慧的代表者,职责是调动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很可能这个企业的企业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家族企业与牧羊人的转化——传统的企业领导层面特色为家族式企业家,而现代企业已经对家族企业给予了现代化的改造,国有企业经过一番冲洗,也走向了现代,寻求专业经理人的道路,寻找资本的牧羊人,使传统的出资者与经营者合一方式加以分离,聘请族外和局外的人为总经理,委以重任,从而表现出与传统公司的区别。

世界著名企业家、日本京陶集团创始人、日本盛和塾塾长稻盛和夫先生的《21世纪企业经营者的心性培养》之后,所领悟到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更具“东方特色”。稻盛的理念所体现的企业家是“拥有更高水准的哲学,更高水准的人生观”。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你所特有的哲学支配着你的经营,决定着你的事业的成败。如果你想扩大公司,想使你的职员们幸福的话,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当人们的目光投向神奇般京陶公司的时候,所见的是1959年28名职员用300万日元,以制作精密陶瓷材料产品而起家的公司,创业40年现已是多元化的集团公司,生产电子元件、半导体部件、手提电话、打印机、照相机,预计2001年度总销售额将到1兆1000亿日元。纳税前利润将达到1300亿日元。然而,稻盛先生却说:“我赤手空拳创业至今,仅仅40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发展,那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群的才能。正是由于我始终忠实地信守了我所说的经营原则,才使我们的事业有了今天这样的空前发展,除此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解释这让人难以相信成长和发展的事实。”

从稻盛先生的企业家成长的经验看,概括起来是:确定光明正大而又意义深远的视野;树立自始至终与员工共有共同的目标;让心中强烈的愿望渗透到意识之中;做不显眼的工作,坚持不懈努力;利润不是单纯追求得到的,而是努力的结果;决定商品的价值,既使顾客满意,又能使自己赚到钱;充满斗志;处事要有勇气;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和诚实的心;始终保持开朗,抱有理想和希望,以朴实之心从事经营。

从稻盛的企业家成长的经验中我们不难领悟出这样的真理,并业已被众多企业家活动的实践证明了的:一个缺乏积极道德伦理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可能将其内在的潜能变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实际能力。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利用其“才能”对企业对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生负作用,甚至巨大的破坏作用。反之,一个具有忠诚、守信、责任感等道德素养的人,即使是力量弱小,天赋不强的人,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企业家精神灵魂:追求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期盼获得生存与发展。在保持本土化,市场份额及品牌原有影响力等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这首先需要有这样一批企业家,在战略决定方面,要置身于全球视野上思考本企业发展问题。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等,而且企业家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这是从企业家的地位、作用而言。从自身素质的修养看,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企业文化精粹,熔化世界一切先进企业的理念,为我所用。

企业家通过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的,而形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的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观念。核心技术是市场定义容量的要求,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研究。而核心观念则是核心技术生长的必须前提,这也是企业家的精神财富。稻盛先生的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力就是稻盛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敬天爱人”的思想,而在先生看来,“天”是事业,是民众,是顾客,是社会。而“人”是员工,是同僚,是经营者,是普天下之人。而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人力资本强实的信念。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言:企业家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充满着为他人着想的思想,不忘谦虚和感谢,怀着一颗朴实的心,再加上脚踏实地努力的话,他的命运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深深地坚信这一点。

不难看出,一个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每个有事业心经营者、管理者所面对的光荣和理想,是中国企业家队伍所渴求的精神动力。因此,要面对中国入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核心力的企业家,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三、企业家的道德价值。

把伦理道德作为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观点,反映到市场经济各利益主体相互制约关系的约束体系有两部分:一是法律制度体系;一是道德伦理体系。

反映在企业家精神上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行为前,良心起“指挥”作用;二是企业家行为中对行为的监察,良心起“检查”作用;三是企业家行为后自省总结,良心起“评审”作用。因此,企业家的道德自律应该是高尚的,使道德水准形成企业家的人格魅力所在。

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和实践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财富与职位同道德品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道德水准低下,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社会知识匮乏,情感资源枯竭,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正确估价自己作用,这不是企业家所具有的品质。即使有那么一点才能,也算不得是人才,这些人掌握着企业,其人力资本的产出率可能是零,甚至为负数。

稻盛先生理念的成功,从根本上讲是他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仅在日本就有二千五百多名热血沸腾的日本青年企业家聚集在一代经营大师的门下,稻盛先生与员工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同志式共同体”他对共同体做过这样的描述“公司员工不是建立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上,而是相互倾心的同志们,聚在一起所结成的命运共同体,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共同体而工作。”“资本拜物主义”者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实:年已古稀的稻盛先生在自己收入并不丰厚的情况下,他依然热心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仅1984年,他从自己私财中一下子拿出200亿日元设立了稻盛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对基础科学,先进技术,思想科学与表演艺术三大领域中奖励有贡献的人士。此举曾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的世界大奖。实际上是他所倡导的“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把有价值的留给后世。”的真实写照,是在精神丰碑上不断地“设定能力的标高”,“突破障碍”,“开创新纪元”。

由上可见,市场经济一方面是以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的竞争经济,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不同利益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制约经济。稻盛理念中的企业家道德价值要有七种品质:

1、要感恩。企业家所获得一切成就都是社会赐予的,你应当从内心里感谢社会和他人给你的厚爱。

2、要仁爱。企业家要与员工要有“同心之情”,要“仁爱之情”,要“筑建一个互相信任的同志式共同体”。“仁爱”可以消除隔膜,减少磨合成本,创造精神财富,是形成企业合力的不竭源泉。

3、要勤奋。一般而言“业精于勤,荒于嬉”。企业家的勤奋,事关责任心、事业心、工作毅力等品质优良的根本系质,是企业家必备的品质。如稻盛先生像艺术家那样“为工作而倾倒,迷恋上工作”“让自己所有热情和能量都能在工作中去完全燃烧”。

4、要慷慨。人的社会性要求在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奉献、为人与利己要有合于国家的集体的价值取向。正如稻盛先生所提倡的“利他经营”的企业哲学,他对“利他经营”的概念解释说:只有“利他这样一个目的,才具有普遍性,才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5、要正直。正直与诚实不可分,正直与坦荡相辅相成,正直是自信和力量的表现。企业家人格的魅力是由正直坦诚的人品折射出来的。稻盛先生所言:做事要正直,要光明磊落,要“坚韧不拔地去把它干到底,直到把它干成功。”

6、要慎独。自我控制,能够抵制本能的冲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检验企业家是否有真正坚定、磊落的试金石。高级管理人员如没有慎独的品质,根本无法授之以权利,委之以重任。

第2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营销理念顾客

21世纪是市场营销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新的营销理论、方法、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Internet技术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行为跨越了多个渠道:他们把人类从古至今的需求和行为与新兴网络行为结合在一起,用新科技武装起来,这种消费者的行为混合了传统的和数字的,理性的和感性的,虚拟的和现实的因素。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升级,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公司不一定能打败小公司,但信息传递快的公司很可能打败信息传递慢的公司。聪明的商家已认识到在市场营销领域悄然发生着一场变革,营销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一、从关注盈利易向关注顾客终身价值转变

近百年来,尽管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经历了由生产导向观念向社会营销观念的演变,但大多数的公司通常关注的是从每笔交易中能获得多少利润,这种观念极易导致企业发生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顾客的忠诚度也不高,很容易丧失顾客。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不仅仅关注的是所能获得的利润,同时也要关注每个顾客的终身价值,通过设计产品和价格以期在顾客的终身消费中获利。

顾客终身价值是基于顾客生命价值预期的由未来利润产生的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营销活动成功与否的指标。一般用以下两个比率来衡量顾客的终身价值:(1)顾客保留率,顾客保留率=隔年的顾客数/某年的顾客数,顾客保留率越高,表明顾客对企业的评价越好。(2)顾客权益,它是企业所有顾客生命价值的贴现总计。很明显,顾客越忠诚,顾客权益越高。公司可以从预期收入中减去用来吸引和服务顾客以及销售所花费的预期成本。这个指标用来与营销策略及成本比较,可以预估对某一顾客群的营销是否会成功。如果成功的话,利润大约是多少;反之如果失败的话,就应取消对些顾客的营销。因为这对营销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从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向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转变

尽管大多数企业已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不是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达到顾客满意。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所寻求的应是尽可能使顾客满意,最终实现包括利润在内的企业目标。企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同时还必须保证顾客、员工、供应商、分销商的利益。企业必须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企业必须在保证其他利益方至少能接受的满意水平下,尽力提供一个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只有让顾客满意了才能够留住顾客,才能提高顾客的忠诚度。留住旧客户比开发新客户更重要。一般来说,开发一位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要比保有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高出5倍之多。如果企业能将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将会有100%的增长。

著名的“二八定律”指出:一家企业80%的收益是20%的客户带来的。如何找到企业中那20%的客户,提供完备的客户服务,进而增加交易次数,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很多企业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来找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客户。

西奥多·莱维特在他著名的《市场营销的近视症》一文中曾指出了每一个行业一度都是增长性的行业,然而虽然一些行业还处于增长的热潮中,却在很大程度上被衰退的阴影笼罩。他指出:只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价格、性能,却忽略了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与消费者———“顾客”的需求特性,产品成了企业营销的目的,这必然使得大部分企业陷入销售下降、库存积压的困境。

菲利浦·科特勒不止一次地指出:必须取悦自己的顾客。但同时还必须明白也不能对这些顾客过于百依百顺,过于百依百顺就成了市场营销狂热症。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把完全满意的顾客和其他顾客严格区分开。完全满意的顾客可以视为企业的忠实顾客,与他们保持活跃、长期的客户关系,可以通过他们的重购不断获得利润,要定期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保持这一部分顾客的完全满意。同时,抓住满意但仍不稳定的那一部分顾客,通过各种调查形式,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合理地应用到企业的运作中,争取开辟出更大的市场。但值得指出的是,不要盲目迎合顾客的需要,去修改自己的产品和营销方式,以致耗费资金和精力,最终成为市场的附属品。

三、从传统的依靠单一营销向整合营销转变

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大浪淘沙,迫使企业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企业与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据此不断地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与战略,或者确立新的营销理念,或者修正原有的营销方式。整合营销理念正是鉴于企业在希冀兼顾企业内外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星座”都能够闪闪发亮的目标指引下,逐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适合现代市场竞争的营销理念。

整合营销就是“根据目标设计(企业的)战略,并支配(企业各种)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菲利浦·科特勒指出:整合营销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不同营销功能———销售、广告、产品管理、售后服务、市场调研等必须协调;二是营销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如生产部门、研究开发部门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营销实质是谋求从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顾客整条价值链的最优化。可以把整合营销视为是对价值链的整合,整合可以保证提品或服务的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整合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各种相关资源,以发挥高效的经济效益。因此说,整合既有利于顾客,又有利于企业,可以实现双赢局面。

在新经济时代,创造市场也许比适应现存的市场来得更加重要,创造市场比细分市场和确定目标市场更为生动,成熟的市场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而整合营销要求企业主动地迎接多变的市场挑战,更加清楚地认识市场与企业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要分析现有的市场,研究如何尽量扩大市场份额的策略,更应未雨绸缪,研究消费者的新需求,发掘潜在的市场,从而开创新市场。整合营销推崇企业用动态的观念看待市场,一个企业市场优势地位的确定与稳固,在于企业能否深刻地领悟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是否有能力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充分利用自身以及“外脑”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在复杂动态的营销环境下,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市场营销的开拓者,开创新的市场并不断地保持领先地位,企业才有可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成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提供定制化服务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大规模生产时代,消费者接受标准产品。消费者的认同扩大了经济规模,从而推动了市场的扩展和价格的降低。但是,“每一个顾客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一度为大规模生产所掩饰的真理逐渐凸显,并日益为营销界所重视。20世纪50年代“市场细分”概念的提出,80年代对“市场定位———创造新的差异以赢得市场”的强调,都是这种趋势的反映。然而这种细分针对的仍是较大的群体,并假设属于一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群体有相同的需求和欲望。但事实上,这些消费者并非同一人,某些细分市场消费者希望增加不包括在提供物以内的附加性能和利益,而另一些消费者却希望放弃他们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内容。因此,无论是市场细分还是市场定位,对市场的细分都不可能精确到每一个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不断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将市场细分“细分到个人”的呼声日益强烈,而柔性生产系统(FMS)和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面向个性化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同时不放弃效率、效力和低成本”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定制营销卷土重来,但它与手工定做不同,它采用了“大规模定制”的新形式,并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前沿。

定制营销是指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到极限程度———把每一位顾客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生产产品并迅捷交货的营销方式。它的核心目标是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并以能获得一定利润的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产品定制。美国著名营销学者科特勒将定制营销誉为21世纪市场营销最新领域之一。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下,兴起了一大批像Dell、、P&G等为客户提供完全定制服务的企业。在宝洁的网站能够生产一种定制的皮肤护理或头发护理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也已意识到提供定制化服务对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性,如青岛海尔集团实施的家电个性化生产战略,提出“您来设计,我来实现”的口号。由消费者提出自己对某种家电的个性化要求,海尔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顾客提出要求之后再制造,比在顾客提出要求之前预先制造,要节省好多费用。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实行的仍然是规模生产、大众化营销、标准化服务,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定制化服务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益处,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易丧失顾客,最终失去市场。

定制营销具有提供标准化服务所不具备的优势,无论对企业还是顾客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定单;它采用大规模定制方式,又具备无差异营销大量生产而成本低的优势;它使企业与顾客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防止了大量标准化生产因不适销对路而造成产品库存积压,而且也有利于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它还体现了社会营销的思想。定制营销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从营销人员从事营销向公司里人人关注营销转变

在新经济时代,在现代高科技背景下,社会进入“无差别化”时代,尤其是在买方市场下,企业竞争已不是孤立的产品竞争,而升级为企业整体形象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的营销工作不仅仅是营销人员进行营销,而是整体营销,人人参与营销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顾客满意,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惠普公司已故的戴维·帕卡德曾说过:“营销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单单由营销部门承担。”营销理念必须让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都理解,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确切地说市场营销不只是一些专家的责任,企业里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起理解顾客需求的责任,并为发展和传递其创造的价值作出贡献。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员工、让非营销人员与营销人员增加交流等方式,来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意识到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应是每个人工作职责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顾客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可以协调组织中的所有部门朝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而努力。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领导都给予顾客足够的重视,让顾客得到最大的满意,这样整个企业就能形成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最大标准的良好企业氛围,从而留住更多的老顾客,吸引更多的新顾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就目前我国企业的营销现状而言,存在一些缺陷:对客户的结构特征缺乏清晰认识;缺乏主动出击、抢占资源的意识;过于看重经济利益,缺乏兼顾利益关系人和社会效益的意识;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中国已加入WTO,我国的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所以我国的企业一定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要重视顾客,关注顾客,服务顾客,要在营销理念上有一个彻底的转变。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能使他们的营销理念,与他们的市场地点和市场空间同样迅速变化的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营销理念上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国民.中国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探索.南开管理评论,2002(2)

2.罗运鹏.略论营销管理观念,安徽大学学报,2001(3)

第3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一)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人员更应具备社会营销观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与适应性等。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绿色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的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设置要体现突出绿色理念、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强化能力、简易可行等特点,即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及可行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绿色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全方位体现和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整体性原则要求大学绿色教育各类课程绝不仅仅是模块式的机械堆砌,应构成内在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渗透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大学绿色教育是一种理念,必然渗透、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藉此对各专业主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充实,才能促使所有学生都受到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教育。前瞻性原则是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可行性原则指绿色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基础教育,它应和环境类的专业教育有所区别。要求大学绿色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既体现绿色教育理念,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树立起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观。

二、市场营销专业绿色课程体系设置

加强独立学院绿色教育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要开设与将来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学生具备绿色的环境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所有专业的课程中,都应渗透环保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环境伦理、环境素养。

(一)公共课

绿色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课程设置体现“文理交融,技能过硬,学以致用,用中求通”,在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方面,一般开设4-5门绿色课程,重在比较全面地介绍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治理对策等内容。如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和政策讲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导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中挑选4-5门作为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判断和处理环境问题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还可将环境教育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在公共基础课中将绿色教育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的教学中。绿色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环境知识的学习和环境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专业课

第4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理念 市场营销 发展潮流

市场营销学是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原理在十九世纪末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和社会性学科。它的成长经过了创设阶段、适用阶段、昌盛阶段、以及创新阶段,目前已是一门综合了多种学科原理,却又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内容的独立应用性科学,启示性和导向性是它的鲜明特点。在市场营销学不断发展成熟的历程里,伴随着人们对营销理论研究的认识、补正、改进与升华,从相对狭窄的研究领域,到更加宽泛的研究领域,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营销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高度,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早已不仅涵盖单纯的经济,而是在人文理念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诠释。

一、传统营销观念的现代转型需要

在企业经营中,采取怎样的经营理念,就会产生怎样的经营效益。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是最为典型的三种传统营销观念,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将经营活动的核心定位为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的是“我生产何种产品比较擅长”,采取的方法是想方设法提高产量、提高销售额,甚至依靠强制买卖等恶劣的销售策略来争取每一点利润。这种观念在购买力水平比较低的市场中大行其道,被营销学学者命名为旧营销观念。与此相对的是以人文为核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它是指导现代企业开展营销行动的重要理论,是营销学学者根据现代企业处理新世纪市场经济关系时采取的新方式方法而提出的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营销理论。这种现代营销理念涵盖了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和大市场营销观念,它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使经营者的一切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在这种营销理念的指导下经营者最关心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生产出能够让消费者满足的产品,当然与此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时下的营销理念成功地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者利益恰如其分地融合起来,并最终实现了个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这方面来看,现代营销理念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二、人文理念对现代营销模式的影响

虽然市场营销理论由4P‘S发展为6P’S,并且有更多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演变而参与进来,但是归根结底人文理念还是贯穿整个营销程序的主线。因为无论形式怎样变更,我们都可以在每一次营销战略甚至每一种新颖的营销方法中发现人文的痕迹。可以说,经营者的所有营销活动在表面上是经济活动中各种营销策略的使用与搭配,但在本质上却无不体现着人文色彩。

(一)产品整体概念全面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由于市场营销是通过生产特定产品或者提供一种服务来达到消费者的预期要求,所以,产品和服务是经营者开展营销手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现代营销理论的观点,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应当具备三层结构:核心结构、有形结构和附加结构。核心结构是产品或者服务的最重要层次,它能够实现消费者所关注和需要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效益;有形结构是指产品和服务的外观存在形态,它涵盖了产品和服务所具备的外观、特点、样式、性质、包装和品牌等要素;附加结构即指经营者在对产品和服务开展销售行动时所发展出的各种附属产品及服务,主要有减免息信贷、送货上面服务、质量安全保证、使用维修帮助和疑难问题咨询等。通过上述三层结构的巧妙融合,一种具备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出现了,这被营销学学者称之为产品整体概念。产品整体概念是对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上需求的全面满足,特别是它的人文核心理念以及基于消费者立场的服务、设计和包装等特点,成功地引导了社会公众的消费心理,激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开拓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从而成为现代经营者最为重视的营销理念之一。产品整体概念的提出赋予了现代市场营销活动更加多样的内涵,而在其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活动也向我们证明了现代经营者提品和服务需要遵循的最关键规则是必须迎合消费者,为产品和服务注入人文理念。正如产品的外观设计必须具备能够吸引消费者消费的审美价值;产品和服务的商标形态要突出具体、易懂、内涵和吉祥的综合性特点,像王老吉、大娘水饺等贴近社会公众的生活习惯等,都是以文化的作用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二)以商流和物流为基础的分销渠道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完善

市场营销中的分销渠道涵盖了产品和服务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要经历的环节和各环节的负责部门,涉及了其间一切经营者和消费者,例如生产商、进货商、零售商、代售商等中间环节参与者和产品使用者、服务享受者这些最终的环节的消费者。根据市场营销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使产品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组织从而自生产领域顺利进入消费领域是分销渠道的基本职能,并最终实现产需分离逐步消除的目标。在分销渠道的作用下,生产者将产品和服务陆续不断、及时高效地传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也将各种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至经营者处以减少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承担的风险。可见,分销渠道的建立是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开展销售行动的重要手段方法。不过归根结底,它仍旧是依靠组织人和人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工作网络。古语说“生意未做,朋友先交”,这在现代营销理念中表现为:

经营者以分销渠道的方式突破了以往的销售模式,就是把以经营者自身为出发点、局限于已有的中间商的办法,变更为以消费者为出发点,着力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并充分调动各种职能生产出使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而后才选择由谁来负责将产品传送给消费者,这就解决了曾经因缺少中间商而不能构建销售网络和选择的中间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

当下的经营者往往更加关注中间商所具备的条件,并以此来做出选择。他们严格要求中间商的商业信誉和工作能力,对资产实力和人员素质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其与目标客户的关系的好坏以及对目标客户渗透能力的强弱则直接影响到经营者的选择与否。

经营者将激励中间商的重点从利润的获取转向了以人为本,他们甚至为中间商培育专业人才,以此深化与中间商的沟通,同时也能够通过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使双方的关系变得更为坚固。另一方面,经营者和中间商新型合作方式的建立将双方的利益和发展系于一体,加深了双方存在的依存度。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现代市场营销分销渠道除了包括商流和物流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三)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价值决定了其定价

依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观点,消费者认知价值、市场环境、分销渠道和国家政策法律等均是影响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认知价值则是这诸多因素中最能影响经营者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定价的因素。所谓消费者认知价值即指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主观感知,是消费者经过在经济上、性能上和生活上的综合考虑后对产品或者服务做出的个人判断。很明显,消费者认知价值绝不是单一的经济考量,而是包括了消费者个人的喜好和性格倾向。这就如同一个欣赏艺术的人愿意为一件艺术品支付高额的金钱;其他人却可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认为是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四)促销活动中体现的人文理念

促销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者通过公司员工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推销以及在信息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灌输具有吸引力的信息,从而提升其产品和服务购买量的目的。它最鲜明的特点是能够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一次卓有成效的营销行为必然是一次激发了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并成功引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正如当一个美女在购买化妆品时,她所需要的并不是化妆品自身,而是化妆品所能带来的美的预期。同理,消费者之所以购买相机也不是为了相机本身,而是需要它实现记录生活美好时刻的功能。在这两个例子中,消费者需要的都是一种期望、一种感觉。因此,成功的经营者不在于推销产品和服务本身,而在于突出其产品和服务内含的性能和意义,以此激发社会公众的共鸣,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最终实现产品和服务销量的提升,认可度的加大。当然,从深层次来看,经营者开展促销活动还具有引领公众消费潮流这样一个文化目的。谁能够主导消费潮流谁就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另外,现代新型营销模式中的权力营销和公共关系营销两种方式也是将人文理念作为其运行的核心,经营者采取权力营销和公共关系营销方式来打开市场的壁垒,从而赢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合作,保证其生产服务活动成功展开。这种将权力和公共关系作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行为,显而易见也已经突破了单纯意义的经济目的。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新时期,经营者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已经无法回避去适应、融入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趋势。可以说,权力营销和公共关系营销这两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的建立为市场营销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三、人文理念融入市场营销行为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大势所趋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而人又是组成企业的主体,因此研究企业营销活动也必须立足于人文这一理念。从市场营销理论来看,人不仅是市场营销行为的根本构成要素,也是市场营销行为的最终对象。在人口、支付能力、购买欲望这市场构成三要素中,主体是人,基础是支付能力,动机是购买欲望,三者相辅相成,水融,不过从本质上讲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市场归根结底还是由生产者、消费者等人的集合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组成的系统。

市场营销的立足点在市场,那么构成市场的最根本要素便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经营者进行营销活动的根本立足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失去了人,没市场就会立刻崩溃,而所谓的市场营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依据市场营销理论的观点,市场中的人不仅仅是纯粹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拥有繁杂、丰富、个性需要的“社会人”。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一定的层次,假设在收入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其消费的结构以及消费的顺序是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的。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除受制于其收入水平和购买需求以外,还会被市场氛围、文化习惯、个人心理等多种要素所影响,而文化则在其中长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文化通过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发挥出能够左右全社会各阶层消费欲望的力量,它的影响力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渗透进每一个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文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它涵盖了地理气候、族群特点、生产方法、政治体制以及科学技术等等方面。如果文化传统存在差异,生活于其影响下的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处事交往以及是非判断也会迥然不同,这也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的市场活动中。正如我国因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现实情况,仅在对食物味道偏好上就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不同。这就要求经营者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将其营销对象的文化背景作为重要考量方面。现实中消费者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动而逐渐演变的,所以经营者的营销策略也要随着这种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公众的消费心理和结构已经发生了极为鲜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消费者逐渐从关注物质享受转变为更加重视精神上的享受,他们不仅要求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上有所保证,还关注产品和服务中蕴含的价值因素以及为其带来的心理愉悦享受。在这种变化中,富含文化内涵成为现代消费领域最鲜明的新兴关注点。因此,经营者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必须将人文理念纳入产品和服务的宣传中。新世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经济考量,当他们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和服务时,不能够仅凭一种感觉来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例如由相同企业生产的同一款西装,在做工和材料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却因被不同品牌的销售商贴牌出售而在价格上有天壤之别,可是消费者仍旧乐于在这样的差异中支出财富,而这也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稀松平常的现象。由于现代科技的广泛传播和迅速普及,经营者试图通过技术突破从而甩开竞争对手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另一方面传统的呆板的市场营销活动也很难再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要求。所以人文理念的介入已经极为紧迫,当经营者将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成为现代营销方式发展的新方向。如果我们将文化比喻成产品和服务的灵魂,那么营销就在于将这灵魂包装并予以推广。将人文理念融入营销手段是适应新时期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市场竞争的新模式,所有经营者都应该及时认识到这一趋势并开创运用这一方法的新渠道。

四、结束语

总结现代企业营销新兴手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论,即人文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经营者营销行为的整体环节并且成为影响营销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代经营者的市场营销策略越来越着重于对人文理念的摄入,这就迎合了市场营销活动体现人文理念的时代潮流,使之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营者主动将人文理念纳入营销行动并开创立足于消费者的人文营销战略,是顺应市场竞争发展方向的明智决断。

参考文献:

[1]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朱维慈.中国经济变革中的企业营销[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第5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把公司内的各部门经理视为内部客户

作为招聘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在人才市场中找到适合公司的求职人员,然后推荐给部门经理。而现实却不像说的这么简单。招聘工作人员经常抱怨部门经理不理解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找到真正高素质人才的难度,而部门经理经常抱怨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第一时间帮助其找到合适的人选。最终,为了应付部门经理的催促,招聘工作人员总是处于一种被迫状态从市场上找到很多并不完全适合的简历推荐给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因为忙碌或对简历没有兴趣也总是没有时间同招聘工作人员一同进行面试。

那么作为招聘工作人员应该如何让部门经理理解自己的工作,并让部门经理对招聘工作感兴趣甚至有很高的重视程度呢?答案就是,要把部门经理当作自己的内部客户对待,与部门经理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因为找到并推荐能够帮助部门经理取得成功的潜在员工就是一种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与部门经理建立建设性关系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从心理学上来讲,信任产生于双方共同的经验、信念和诚实,相互的同理心以及相互接纳。因此,招聘人员必须打破与部门经理之间的障碍,主动去了解部门经理的工作和业务、了解他们的专业术语、跟踪调查对他们的服务效果。了解了部门经理的工作内容,谈到招聘就会更有针对性,就可以拉近彼此距离,提高其对谈话的兴趣。如果招聘人员能够通过调查、访问自己的招聘成功率和花费成本,以此证明自己的服务是高效的和节约成本的,那么部门经理就会真正认为招聘人员正在为公司的成长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2、与部门经理建立建设性关系的第二步是满足他们的要求。招聘人员需要及时与部门经理沟通,确定他们需要何种类型的应聘者,什么样的人才在他们眼中是最优秀的,以及他们愿意面试多少人,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面试等等。因为经理们的风格千差万别,所以每个人的要求可能都不一样。那么,招聘人员发现了这些要求,经过磋商,就要严格按照其要求去做。也许经理们提出的要求有些难度,但毕竟“客户总是对的”。部门经理一定会对有人如此重视他们的招聘需求而兴奋不已。

3、与部门经理建立建设性关系的第三步是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招聘人员一旦与部门经理建立了信任并发现了他的需求,就可以实施发展关系的最终方法:建立伙伴关系。注意,如果没有前两步的铺垫,实施本步骤可能会引起部门经理的反感,或遭到拒绝。首先,请部门经理就如何找到合适的招聘对象提出建议。例如,询问招聘哪所大学的毕业生最合适。向部门经理通报当前公司的人才储备情况,人才市场的变化,以及找到真正高素质人才的难度。然后,让部门经理参与招聘活动。比如,请部门经理提供线索或推荐应聘者,请他们业务往来时留意那些特别优秀的人才,请他们帮助自己筛选评估测试题,请教一些在他们的领域中与招聘相关的具体问题等等。最后,通过帮助招聘经理感受整个招聘过程,使其感觉招聘工作者已经是他们中的一员了,并建立了双方的友谊。毕竟人们在朋友遇到难题的时候会去帮助而不是抱怨。

把应聘求职者作视为外部客户

在招聘的过程中招聘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遗憾的情况,比如应聘者拥有该工作所需要的部分技能,而且能给面试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该应聘者或者因为缺少一些经验未被录取,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决定成为公司一员。作为招聘工作人员是否留下了应聘者的联系方法?是否在出现适合的职位或适合的条件时主动联系了应聘者?

如果一个客户来到一家公司,询问一种该公司正在开发的产品,这家公司该如何对待这位潜在的客户?是否会及时将公司产品的开况通知他?保持联络?建立关系?让他保持对公司的兴趣?如果一名招聘工作人员将自己看作是营销顾问的话,在当今人才(并非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市场中,一定会按照以下方法向应聘者推销当前及未来的空缺岗位。

1、应聘者应约来到公司拜访时,要给他们留下难忘、积极、正面的印象。首先,公司应通过自己的产品形象、广告(含招聘广告设计)、网站等展示公司的公众形象、特色或实力。当应聘者登门拜访时,公司的人文氛围、办公环境、展示窗、面试场所、面试主考官的充分准备等都应该突出公司的与众不同,以及积极正面的方面。让应聘者这次实地或者虚拟的参观成为令其难忘的体验,使其记住公司,并非常愿意来此工作。毕竟,真正的人才发展空间很大,若想吸引人才加盟必须给他们一个与众不同的理由。另外,公司通过承办一些名声显赫的专家或行业专家讲座,以及举办一些商务社交活动,都可以发现公司需要的人才,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与应聘者保持长期联系。与应聘者保持一种长期的联系是将应聘者作为外部客户对待的关键。这里并不是指与应聘者交朋友。而是要求招聘工作人员要像对待终身客户那样与应聘者建立一种友好、专业的关系。因为,留住老客户要比开发新客户容易得多。如果发现了适合公司的人才,不应放弃机会,应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保持一种联络,向他们发送一些公司的简报或信息,邀请他们参加公司发起的活动等。这种成本远比再发生招聘需求时通过猎头公司成本低得多。

3、把应聘者作为客户对待的第三种方法是,把他们看作公司的潜在投资人。当然,作为“投资人”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确定某岗位的应聘者一定是具备或拥有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取得发展和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智慧资本(资源)。然后就像对待任何一位投资者一样,向他展示其可能获得的回报,使其向公司投资。在这里,招聘工作人员不可以将应聘者看作是商品用来交换价值,而是作为公司的贡献者来审视和评价。

总之,在当今人才紧俏的情况下,应聘者不再是普通的客户。他们购买的不是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是公司的理念、目标和价值观。优秀的招聘工作人员要通过推销公司的理念、目标和价值观,并辅以工资、福利、企业文化等回报条件,才能使应聘者热衷于投身公司的工作岗位。

招聘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客户服务技能

客户可能并不总是对的,但是客户毕竟是客户。因此要正确对待他们。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把部门经理和应聘者作为客户对待,对一名成功的招聘工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客户的服务者,应该如何运用客户服务技能呢?以下是招聘工作人员应该掌握的两点服务原则。

1、提前做好准备,为应聘者与部门经理节省时间。招聘工作人员应以简洁的方式了解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专业范畴的问题应更多留给部门经理去考察。另外,还要提供有效地招聘工具,如工作说明书、评估测试方法、面谈记录表格等等。节约参加面试人员的时间是一种良好的客户服务,也是招聘专业能力的体现。要缩短面试的时间,必须做好以下四点:

(1)与某职位应聘者面谈之前,仔细审阅其简历,这样就不会白白浪费宝贵的面试时间,不会询问一些无聊的或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2)与部门经理交流、获取相关建议之前,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其所从事的业务及空缺岗位职位说明。甚至可以同当前的在岗职工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以获得更多信息。

(3)尽量使用固定、有效的问卷或评估测试方法,了解应聘者是否适合自己公司或部门经理的要求。如果根本不适合则无须继续面谈,如果有一些出入则可以成为面谈的着重问题,以证实是否符合要求。

(4)在与部门经理面谈之前,准备好工作说明书以及相关需要提问的问题。如果有必要,需要查看工作说明书是否需要改动,以符合部门经理对该岗位新的要求。这样,在面谈之前做好准备,就可以利用有效时间对重要的问题提问,并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达到高效的招聘效果。

另外,有些问题在面谈前就可以得到答案。比如,招聘工作人员在打电话通知应聘者时,就能够分辨出他是否专心,是否在做着其他的事情等。

2、积极倾听,即耐心听应聘者说话,弄清楚其所说的内容。这其实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面谈前一定要把应该问的问题准备好,才可能专心倾听而不是去思考下一个要提问的问题。另外,为了避免心不在焉,一定要保证面谈是在招聘工作人员及部门经理不会受到干扰的地点、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进行。通过积极倾听,招聘工作人员就能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可以发现部门经理对应聘者的潜在要求,应聘者对工作岗位的预期,以及现实表现与已获得信息的差别。由此,不但使应聘者感到被尊重,而且提高了面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6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一、日本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

日本企业的营销观念,是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合而逐步产生的。它是形成日本企业市场营销模式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利益观念

社会利益观念主张“企业是社会之公器”,企业的利润是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全部生产和销售活动中,贯彻社会主导性原则。社会利益观念主要体现在企业注重国家利益、职工利益、顾客利益和企业利益。企业主要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通过自身的事业,对提高社会生活,为人们创造福利而有所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产生适当的利润,这是企业的基本使命。日本企业就是这样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他们认为:国家是企业之母,有了国家的强盛,才能有企业的壮大。因而,企业的营销目标与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同欧美国家企业比较,日本企业有较强的国家观念。著名的松下公司“七精神”中,第一条就是“产业报国精神”。

2.市场控制观念

市场控制观念认为:企业最高的经营目标是控制市场,而不是追求最高的利润。市场决定利润,控制市场就是控制利润。为了有效的控制市场,日本企业首先注重市场调查。资生堂是日本最大的化妆品生产公司,获利在全世界化妆品生产企业中居于前列。该公司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重视市场调查。其次是注重市场促销。在市场营销中,促销是最艰苦、最激烈、最长期的“经济战”,需要采取广告、公关、展览等手段,以争取各类消费者。

3.质量立国观念

由于日本资源缺乏,企业把产品和服务质量看作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石,看作是企业兴衰存亡的生命线,他们以质量争夺市场。企业首先在设计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现代市场竞争,是设计竞争。质量优劣最根本的是设计水平的高低。从设计人手抓质量,使商品从图纸开始就处于较高的起点。能以巧妙的构思、新颖的材料、超前的工艺、独特的外观造型而迅速牢固地占领市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多变地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以“用户至上”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全力以赴提高服务质量。

二、日本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

1.企业生存的三大支柱

“家族制,用户第一和质量管理”被称为日本企业生存的三大支柱。家族制作为一种封建的社会制度,具有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即以家长的绝对权威和家族成员的绝对服从为中心的家长制,家长制是“家族意识”的依托。家族意识在现今的日本企业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以家族为纽带,把企业当作家族的化身,不断向职工灌输“以企业为家”、“企业是职工生活共同体”的思想。丰田汽车公司是典型的家族统治集团。据统计:丰田家族成员共有60多人,分别担任各种领导职务。在日本企业中,用户是“上帝”,企业不仅把用户视为“衣食父母”,而且把用户当作企业存在的根基。因而各企业都把为用户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列入社会方针和社训之中。这种用户第一的策略,在营销过程中也折射到企业内部营销,确立了“下道工序是客户”的观念。在日本企业中,大都实行“总体质技管理方法”,也就是企业质量管理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涉及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方面。松下公司一再告诫员工“达到最好质量、公司才不会破产”,“百分之一的次品对于买者就是百分之百的次品”。

2.拓展市场的三大利器日本企业的所谓三大利器即:市场调查、事业部制度和企业作风。他们注意收集信息,特别在二战后日本商业及其驻外机构,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工作尤为活跃。他们将庞大的信息网络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日本企业的事业部制,是按产品类别划分成一个个类似公司的事业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这样做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由于按产品类别划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技术人员、工人的专业技术,以作到精益求精;由于采取独立核算制,便于了解经营情况和相互促进;由于权力下放,分工明确,又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经营管理人员,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另外,总公司对事业部在下拨资金、利润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加以控制。事业部的设置也十分灵活,它是一种集权——分权——集权的模式。日本企业作风在营销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与西方企业员工的作风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注重声誉、保全“面子”,性格深处潜伏着自尊与自卑。在商业活动中,反映出比较强烈的爱企、爱岗敬业的意识,这是企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资源。

三、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1.重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孙子兵法)是极受日本企业重视和推崇的一部著作。从60年代初《孙子兵法》就被弓队企业营销和商业竞争。日本著名兵法家服部于春曾经说:“今日济身于世界先进企业之列的日本企业家的成长,主要取之于(孙子兵法)。”日本企业家认为:商场中的竞争,千变万化,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若不具备高超的战略和战术,是很难立足的。所以用中国古典名著武装企业员工,这对现代经营企业管理人员,是有极大帮助的。

2.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经营模式

二战后,日本把西方文化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儒家文化十西方技术”的国家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企业结合变化着的世界与自己的市场活动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目本式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即日本人自称的“和魂洋才”。这是传统的家族意识及团体精神为中心的市场管理制度的基础,它融合了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球化、高效性、稳定性的营销特征,在营销活动中能保持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互为依托。实质上“和”的精神渊源是儒家学说,日本企业运用它处理人际关系时,注重在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追求与他人和睦相处,并时刻自觉地约束自己。由于“和”这一概念、含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这就产生了日本企业的共同理念,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日本企业的营销模式的某些可取之处,对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是有其借鉴意义的。

3.营销观念决定企业导向

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一种导向,它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日本企业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形成了社会利益观念、员工利益观念和企业利益观念。在社会利益观念的影响下,企业时时处处都以是否损害社会的尺度来衡量经营行为。其结果,就使日本企业的价值目标有明显的双重趋向——追求经济效益与追求社会效益。由于日本的资源缺乏,市场的潜力也有限,日本企业提出了质量立国观念。比如:丰田汽车公司,让每一名工人充当顾客,让每一名工人成为质量检查员,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使公司的生产销售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本企业这种质量立国观念,让每个工人都成为质量检查员的作法,是值得借鉴的。

第7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1.1宣传促销、主动服务的意识淡薄临沂中小物流企业大多习惯在物流园区设立一个营业部,然后等待顾客主动上门寻找服务。很少有物流企业主动寻找客户,少数企业虽然也通过网络和报纸的方式,一些服务信息,但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渠道少,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开拓。

1.2同质化竞争严重临沂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受到资金规模的影响,现代物流设备设施较少,工作效率不高,综合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使得低价竞争成为大多数企业采取的主要市场竞争策略,造成企业利润水平不理想,制约了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1.3市场定位不清临沂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无法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研和分析,无法掌握客户的真正需求,所以难以有效地对市场进行细分,进而为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1.4品牌意识缺失由于专业营销人员力量的不足,临沂中小物流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固守在传统的营销方法上,忽视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品牌营销的思维。

2临沂中小物流企业营销改进建议

2.1组建专业的营销队伍,积极主动的开展营销工作要想改变以往被动营销的局面,必须依靠专业的营销人员,通过广告、人员促销等活动,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

2.2提升服务质量替代价格竞争客户在选择物流服务的时候会考虑到价格因素,但价格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物流企业只有依靠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因此中小物流企业要遵循服务营销的基本规律,从企业外在形象展示、人员素质提升和服务流程规范等角度,提升企业整体的服务形象。

2.3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打造品牌形象临沂中小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客户需求,对临沂物流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内部经营条件,进行企业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品牌营销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品牌传播工具,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赢得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

2.4物流营销要坚持如下三个原则注中规模原则,物流业产生效益取决于它的规模,所以进行市场营销时,首先要确定某个客户或某几个客户的物流需求具有一定的规模,才去为他们设计有特色的物流服务;注重合作原则。现代物流的特点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物流企业本身并不一定必须拥有完成物流业的所有功能。物流企业只有做好自身的核心物流业务,而将其他业务交给别的物流企业完成,才能取得更大的物流效益。所以,物流营销还应该包括与其他物流企业进行联合的工作;注重回报原则,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

3结束语

第8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营销文化,营销哲学,营销理念,营销形象

 

目前营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文化的概念研究,建设研究。但是对营销文化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特别是对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的界定不清,使应用和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企业营销文化的多元化界定

对于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Webster认为: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体员工共同享有企业统一的价值观、理念的一种模式,而这些统一的价值观、理念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而为他们在企业内的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它还指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营销活动的重要性,也指企业组织、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和方法。Webste在1995年又对他之前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营销文化是指在企业中为员工提供了统一的行为规范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和行动指南: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行使营销功能的重要性;也指企业营销活动的组织、执行的方法和模式。

刘光明认为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营销文化是企业在执行一系列营销策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服务并服从于企业的价值目标,渗透于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他在书中写道,从形式上看,营销文化运用牌匾、橱窗设计等广告艺术手段来促进商品销售,其实只体现了商业文化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趣味、精神气质的探寻,因此营销哲学,营销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罗争玉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它是企业处理人和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营销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营销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次上研究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利用文化对经济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文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软资源作用。

刘毅在认为:营销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对营销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或组织的行为有影响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

雷畅云、王克修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它是企业处理人和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营销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营销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次上研究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利用文化对经济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文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软资源作用。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营销文化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侧重于对营销文化精神层面的研究,即强调营销理念、营销价值观对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具体营销行为的指导作用;而另一派则侧重于对营销活动中物质层面的研究,即强调营销活动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把营销文化等同于文化营销期刊网。

2.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从以上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来看,不同的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企业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营销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营销哲学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企业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价值观,审美和道德观,它决定着企业的营销行为规范和企业的营销制度。企业营销文化是由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构成的整体系统。(图1)

图1

2.1. 营销哲学——深层营销文化

营销哲学研究的是一般的世界观、认识和方法论问题,它属于哲学范畴,是哲学中管理哲学的分支。作为人们研究营销问题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营销哲学,其基本任务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概括现代营销的本质和内在机制。任何企业的营销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和观念下进行的。确立正确的营销哲学,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营销哲学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利益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必须在全面分析市场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确定自己的原则和基本取向,并用于知道营销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的成功,因此营销哲学史营销文化最深层的文化。

2.2. 营销理念——中层营销文化

营销理念是人们在营销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是营销人员从事市场活动的指南,是人们对营销活动的根本看法营销哲学,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出发点。营销理念的形成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并随着营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理念,那么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高精尖化、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营销理念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1).企业应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不是企业围着顾客转,而是应该研究顾客的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营销实践中,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做到使顾客满意,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只有了解了顾客的真正需求,企业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企业应从点滴做起,使顾客从最初的潜在顾客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终身顾客。研究表明,企业只有从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满意中才能获得长期的利润。总而言之,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才能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的营销理念是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营销实际上就是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的过程。然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们或多或少的有点喜新厌旧情结。因此,企业要想留住老顾客,就必须坚持营销创新,必须用新的理念指导营销工作,用新的手段或方法争取市场主动权,在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不仅仅在生产上下功夫,也应该在营销上创新,生产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产品基本趋向于同质化,但是营销理念的创新却是不断前进。企业只能以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来赢得市场,取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所以,企业必须坚持创新,才能留住老顾客和吸引新顾客,从而在竞争中取胜。

3). 坚持整合营销战略的营销理念

整合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协调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营销功能,共同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服务的战略。整合营销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部门之间,即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整合营销哲学,例如生产部门,品管部门等,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营销功能的整合。整合营销战略,强调企业不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在功能上应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与消费者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实现营销目标,增强竞争实力。随着现在的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整合营销战略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总的来说,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主要包括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创新的意识、整合营销这三个个方面,当然还应该具有服务营销、绿色营销、社会责任营销、生态营销等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这些营销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企业才可以常青。

2.3. 营销形象——表层营销文化

营销形象,实际上是企业整体形象向企业外部的延伸,它是指顾客作为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总体的、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特别是对企业的市场行为或活动的综合看法和评价。很显然,营销形象有其自身的特征、作用和内涵。

营销形象的特征。首先,营销形象具有整体性期刊网。尽管营销形象反映了企业营销理念、营销人员素质、企业内在凝聚力、技术开发能力、营销管理水平、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等不同方面,但它在顾客看来总是由若干不同要素构成的一个总和的、整体的形象;其次,营销形象是动态的。营销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行为和顾客认知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再次,营销形象是相对稳定的。营销形象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当这种评价为舆论普遍所接受时,顾客在心理定势的作用下,其看法或评价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最后,营销形象具有表面性。营销形象是指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企业营销的外在形象,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品牌、包装、产品、营销人员服饰、促销活动、广告等。当然,营销形象还有其他的特点,如外延性、主观性、多维性等等。

营销形象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营销形象已成为企业一种无形的财富和战略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营销哲学,良好的营销形象有助于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市场开拓;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有助于企业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营销形象的摘要包括行销领导形象,营销人员形象,营销代言人形象等。

3. 总结

企业营销文化是一个企业文化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要建设好企业营销文化,因此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以前的学者对企业营销文化概念的梳理,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企业只有长期的建立企业的营销文化,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企业在营销中应该较多的去运用营销文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全球科技文化一体化时代即将来临。我们相信,蕴涵着丰富内涵的文化营销方式必将得到广泛而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将聚焦于营销文化。目前企业还尚未给予营销文化足够重视,理论基础还远未形成,仍需在市场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党利,郗芙蓉.企业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实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

[2].周存本.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1998,

第9篇:营销理念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家营销;国家竞争优势;国家形象;软实力;新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3-0005-03

市场营销的思想起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百年历史。随着20世纪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从孕育、成长到日趋成熟,迄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初期的消费者市场营销到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市场营销,70年代的社会营销,80年代的服务营销,到90年代的关系营销和整合营销,市场营销研究的重点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综观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适应企业赢利需要而提出或拓展开来的。在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文化、人才等资源的区域化乃至全球化流通以及“产业集聚”不可避免地将各个国家带入一场激烈的竞争之中。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竞争优势,国家也需要运用营销思想和方法来进行规划和运营。为了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术界开始重新认识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因此,运用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来支持国家发展引起了广泛重视,逐步产生了国家营销命题。

通过对国家营销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有助于我们追溯理论渊源,扩展理论视野,深入开展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

1 国内外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1.1 国外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家营销的实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业已出现。当时,一些国家意识到营销政策的重要性,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使他国接受本国的目标和理想。但国家营销理论则发端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90年代。

1.1.1 国家营销命题的提出

菲利普・科特勒[1](Philip Kotler,1997)在《国家营销――创造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中首次提出国家营销的概念。科特勒将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厂商与消费者行为紧密结合,运用营销战略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创造国家财富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框架。科特勒所提出的国家营销理念侧重于分析国家形象对一国产品与服务以及投资、商业、旅游的影响,并且评估了营销战略管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1.1.2 国家营销理论的拓展

约翰逊,约翰尼・K [2](Johansson,JohnyK;1998)对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理论作了阐述和评价,同时对科特勒的理论进行了补充:①国家营销不只是营销的战略思维视角在国家层面的运用,更需要一种全面营销、顾客导向的观念;②国家营销的客体除了国外投资者、旅游者、企业,还有国内输出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的最终消费者;③在国家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以宏观层面的营销战略为指导,更需要辅之以具体的营销策略(4Ps)。斯特坎普[3](Steenkamp,2001)研究了文化因素在国家营销中的角色作用,强调从民族文化架构视角来分析国家营销所面临的环境。他指出民族文化是国家营销的一个核心因素,并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测度民族文化对于国家营销战略选择的影响。

1.2 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关联性研究

国家营销理论就本质而言属于宏观管理理论的研究范畴,融合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软实力思想与国家形象理论等领域的理念,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瓶颈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无效率,迫切要求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4]。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国家宏观管理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体现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满足其需求。此时,国家充当营销主体的角色,而公民则是其顾客,营销理论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基于国家的经济人假设,国家营销理论延伸了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国家的服务对象及其供给,国家作为营销主体,所面临的需求不仅仅囿于国内,更表现为国际范围内的需求,其供给则为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国家形象。

1.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5](Michael E.Porter,1990)将竞争理论从传统的企业视角提升至宏观的产业组织和国家层面,试图基于国家的视角来解释如何造就并保持可持续的相对优势。基于对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以企业生产率为出发点,波特首次对国家竞争优势思想给出了理论解释。波特从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拓宽了管理理论的视野,为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提供了指导思想。

1.2.3 软实力思想

约瑟夫・奈[6](Joseph Nye,1990)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软实力的思想,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概念并视为一种战略思维工具。奈的软实力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国家的形象建构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相互增长的基础上的;②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奈的软实力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的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和非物质性的权力因素,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认识。

1.2.4 国家形象

肯尼斯・鲍尔丁[7](Kenneth Boulding,1959)基于国际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国家形象及国家的公共关系。鲍尔丁对国家形象做了系统性的研究:①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②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

1.3 国内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

国外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提出了国家营销的概念,而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营销的话题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但是鲜有学者对这一概念及其应用做出系统的、科学的探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关于国家营销的研究文献不多,主要集中于国家营销概念的解读以及如何运用国家营销理念提升国家形象。

1.3.1 国家营销内涵解读

国家营销概念的产生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密切相关,包含国家硬实力营销和国家软实力营销两个方面,并表现为作为营销主体的国家塑造国家形象及其价值,而且向营销对象国家进行传递与影响,以实现综合国力最大化的行为与过程(聂元昆,张海军;2012)[8]。国家营销是国家整体层面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对外宣传的过程(郭国庆,2010)[9],其终目的是为该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量。

1.3.2 国家营销策略与基本路径

国家营销属于宏观层面的营销模式,其实施策略包括:①基于营销定位塑造国家品牌;②组建国家营销支持机构,强化国家营销活动;③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④树立和谐、共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营销的主体来看,存在三条基本的国家营销路径:政府路径、组织路径、公民路径(聂元昆,张海军;2012)[8]。

1.4 国家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

1.4.1 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张芜,2011)[10],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实力或权利,其主要表现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兼具价值和工具,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一种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国家价值观与国家利益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使之得以内外兼顾、名利双赢的国力运作过程。

1.4.2 国家公共关系理论

国家是构成世界格局的基本单位,国与国之间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并为国家利益而进行国际博弈,国家公共关系则是维护世界格局平衡的基础。国家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职能,国家之间通过公共关系建立并保持相互的交流、理解、认同与合作的机制与模式来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张芜,2011)[10]。作为国家营销对象的国家形象基于国家公共关系并作用于国家公共关系。

1.5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软实力相互关系研究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表现出交叉的相互作用: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核心,软实力是灵魂,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国家营销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基本手段(汪涛,邓劲;2010)[11]。

2 对当前国家营销理论研究的评述

2.1 国家营销理论的背景

2.1.1 现实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注意力从军事和政治斗争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了,国家竞争的目标也从政治转移到国家财富上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球出现了六大趋势:全球互相依存、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经济组织盛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政策冲突和民族冲突凸显、技术进步加速、环境意识增强。这些趋势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全球化的蔓延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要求国家政府在发展问题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全球合作,谋求共赢,探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1.2 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再造、新公共服务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寻找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这些理论突破了微观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将管理理论提升到国家主体层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宏观化拓展。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营销理论进行了重大变革,市场营销从概念到内容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营销观念日益凸显。

2.2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国家营销的理解,对推动国家营销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国家营销的提出丰富了营销理论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交易营销理论向宏观营销理论方向的拓展与延伸,为营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以科特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市场营销理论引入国家的经营管理领域,不仅拓展了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也为国家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国家竞争战略、国家形象构建、软实力等方面的研究拓宽了国家营销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

2.3 国家营销及其相关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

(1)国家营销研究在国外不足20年,在我国则起步更晚,目前的国家营销理论尚在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需要深入探索。国家营销理论的综合,客观上可以从现存的营销理论体系中寻求支持,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2)目前除冠以国家营销理论命题的研究外,相关研究还有国家竞争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国家形象、和谐营销等政治学、传播学的成果,对国家营销的理论研究皆有积极的作用,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理论梳理与综合。

(3)现阶段的国家营销理论研究多偏重于规范研究和定性研究,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尤其缺乏关于国家营销维度的分析和效度的测定。

3 研究展望

国家营销理论最初由世界著名营销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展了营销理论研究的领域,目前的研究仍然处于深入探索和不断发展之中。

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既存的世界秩序的变革,甚至引发战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奉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不会也不需要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国家营销是宣传国家形象、倡导和平崛起、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孔子学院、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形象宣传片等一系列国家营销行为,有力地展示了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

我国日益丰富多彩的国家营销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和挖掘素材,综合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提炼与升华,丰富国家营销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3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2]Johansson,Johny.K.The Market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148-151.

[3]Steenkamp.The rol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1,18(1):30-43.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Joseph Nye. 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1.

[7]Kenneth 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13(2):120-131.

[8]聂元昆,张海军.论国家营销的五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商贸,2012(8):24-26.

[9]郭国庆.国家营销与企业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