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营销专题范文

营销专题全文(5篇)

营销专题

第1篇:营销专题范文

在三年培养期内,第1、2、3、4学期为基本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其中在第1、2、3学期将进行公共基础课、两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基本操作、经济法及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柜台销售、营销销售、团队销售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如进企业参观,参加企业一日营销活动等,同时也请企业实践专家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岗位要求、个人成长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了解热爱营销职业。第4学期在完成第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店面管理的同时,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实际能力,有选择的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如金融营销、房产营销、化妆品营销、汽车营销等供学生选择,或开展一些相关的专题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产品推广、社团协会活动等,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促使学生提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并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建立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是学习的理念,不仅能就业,并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校内积极探索实践“校中厂”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征,倡导建立校园超市,校园格子铺。由师生共同管理,采用市场机制运作,学生可以通过POS机、条码打印机等进行商品信息管理、销售、商品编码等实训和顶岗实习;在配套建设的仓储中心,学生可以进行入库、保管、出库、理货、装卸和搬运等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辅的校园格子铺,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营销策划、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运营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能力,同时也促进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第5学期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经理、一线营销骨干人员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营销工作流程,并灵活运用综合职业技能,实现由学生到营销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为学生的预就业顶岗实习、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6学期为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校外顶岗实习是目前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学校可以依托行业协会企业,广泛拓展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作为紧密型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完成企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完全顶岗,为就业奠定基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双赢”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任何业务单位都没有义务接受毕业生的实习任务,更没有义务来保证毕业生实习质量。因此,要调动实习单位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必须充分分析实习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既能满足单位实际需求,又能锻炼学生能力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带队,参与社会、企业、商家实际的市场运作,由此,不仅达到了提高学生的目的,也使他们在实战中熟悉了工作,树立的自信心,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生校外实习过程中,将由班主任、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共同组建校企双元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对学生校外实习表现进行考核,并结合学生实习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在培养期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质量为核心,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原则,注重综合素质养成教育,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及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使学生能以技能就业,以素质立业。

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初、中、高级营业员职业资格标准,以营销工作岗位为框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开发突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企业营销工作岗位活动为载体构建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重构

根据营销岗位的特点,企业对营销人才更加强调“多能”而非“一专”的职业特性,根据营销岗位职业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将原有学科知识体系打破,运用“鱼骨图”分析学习任务所需技能点、知识点,结合营销职业素养,建立核心课程。

2.教学模式转变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认真分析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首先,工作任务交予学生组建的团队完成,学生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具体的工作环节驱动,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并形成工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群体的协助者,学生的学习顾问;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创新教学评价制度

第2篇:营销专题范文

完善建立彰显体育英语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办学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来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与单科外语学院以及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略势,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要找准“英语+体育”的结合点,也就是基于体育领域外语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在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去谋职的语言水平较高的体育英语人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找准这个切入点是很难的。多年来,以建立英语语言文学和体育学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立足将英语专业(体育方向)建设成为多个体育英语运动项目,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将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国际体育交流、体育管理、体育服务、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等相关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获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英语专业的特色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字“复合型”,具体地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复合型”能力,它是外语类专业的共性,也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未来专业发展中的立足之本,二是专业方向的“复合型”能力,它是构建和突显我院英语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我们围绕学院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工作,遵循“英语知识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原则,设置宽阔的课程平台,从大的体育学角度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体育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体育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体育英语专业板块选修课程(主选与副选)四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即通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主专业方向选修与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建立“复合应用型”体育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型”,还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某一个领域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

1.构建“打通基础、层次分流、重点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修订,其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体育领域的外语人才需求,根据这种需求变化来确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增设必要的体育方方面面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实施层次分流,因材施教,培养具有适应传统外语就业岗位以及体育领域的体育外语人才.建立层次明确、彰显特色的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方向与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明确各课程群的课程名称和教学基本要求,同时要突出重点课程。另外,对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合理分配与设置,使之相互贯通,形成互补救教育功效.体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1)公共必修课程:学院规定的课程,同时增加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等体育类课程。(2)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一些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体育类知识课程,拓宽学生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体育英语技能,奠定素质基础。(3)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高级英语、语言学概况、高级翻译等英语语言学课程以及体育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加之一些英美体育报刊选读、体育英语高级视听、体育解说英语、运动项目英语等体育英语类课程。(4)体育英语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群的熏陶,提高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构建立足课堂、内化渗透、技能转化的外语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与体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突破口是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设计,构建外语知识传承与体育知识学习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外语技能转化为体育领域运用技能的教学模式。这种立足外语专业教育内化渗透培养的教学模式,不仅包含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同时也突出了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专业技能向就业技能的转化,有利于依托专业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功效。建立与外语教育机构、新闻机构、体育项目中心以及体育产业服务单位的实践联系,分别发挥其英语专业优势,形成“学习、实践、服务”一体化专业实习模式,磨炼实践技能,提我院外语专业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取得很大的成绩[3]。

3.增设体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1)增设体育学科与运动项目课程。增加体育知识、技能和实用体育英语方面的课程.对于这个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方方面面的因素与困难,增加多了,影响专业课程总学时数,而且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学时,师资又不易协调。为此,必须找准这个结合点和切入点,遵循学生身体状况、学院发展特色和体育与体育产业领域的地域人才需求。初步开设高尔夫、网球、体育舞蹈、足、篮、排等项目必修课。主要介绍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河北民间武术等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规则与裁判法和赛事流程,能够对项目专业术语进行翻译,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具备能在该项目领域进行服务交流工作的能力,课程要求是采用双语教学,同时与学期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相匹配,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赛事服务、经营管理、文献翻译等基本知识与技巧.课程开设要求是第一学年讲解足球英语、篮球英语、排球英语和武术英语。另外,第一二学年开设高尔夫球英语、网球英语.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开设一些必要的体育知识讲座,包括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方法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同时,大三时增设高级视听说和体育项目专选与实践,在学时分配上要考虑学院的特色。(2)增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依据外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取向以及就业的需求,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类课程,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与制度、就业准备、择业技巧与方法、创业指导等课程。

实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从2010级以来的实践检验,其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类特色课程的设置结合了我院专业特色发展,高尔夫球和网球,同时,也结合了体育运动项目市场运做所需要的体育英语人才。

第3篇:营销专题范文

1指标设计原则

1.1合理性原则

课程改革背景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学生质量评价时,一方面依据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和岗位需求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进行指标的选取,同时在人才质量评价时要根据教育专家、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多方的意见及大学生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指标权重的设计。

1.2客观性原则

在市场营销专业现有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主要是由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构成,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和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评价结果的失真,因此要尽量以学生的客观表现为依据,教师和辅导员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这些考核中获得成绩,并对成绩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

1.3可获取原则

指标的选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行为,这些行为要容易被监控,容易被记载,行为转化为数据时也要有明确的方案,确保行为对应到数据不会产生任何异议。同时在指标设计中既包括能够量化的直观数据指标,同时也要包括主观评价标准,两者有机结合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2评价指标的选取

2.1文化素质指标设计

文化素质的衡量主要包括综合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部分构成,其中综合基础知识主要由英语AB级、四六级国家考试成绩、计算机国家统考成绩、基础必修课考试成绩构成。相关专业知识主要由市场调查、商务谈判、销售技巧等营销专业课程考核确定。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文化素质指标不能单纯从学生的科目期末笔试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要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要本着结构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学习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

2.2能力指标设计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和工学结合的契合度都在不断提升,并且将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列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力不仅是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还包括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更好地为社会岗位需求服务。营销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沟通协作能力主要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和小组任务完成中的沟通合作能力、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表现、参加班级学院竞赛及表现。创新能力主要考察在课程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观点,善于分析和研究问题,保持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是考查学生对生活中课程学习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岗位实践能力主要考查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工作表现。

2.3思想道德素质指标设计

道德素质是指人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控制力渐进强化的阶段,加强道德素质对于其成才具有重要激励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指标:包含政治表现,公德表现,法纪表现,公共服务和身心健康五个二级指标。政治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状态和政治倾向、是否担任班级或者院级学生干部、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诚信道德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好人好事事迹,在学期间考试和经济方面的诚信状况。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法纪表现主要考察是否遵守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公共服务则表现为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次数和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表现及获奖情况。这样设置既从思想政治上也从社会属性上反映出学生的状态和表现。

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评价指标选取和设计的原则,进行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层次的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在建立判断矩阵时,聘请了企业和营销专业的相关专家学者,运用专家咨询法对两两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计算各指标权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出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就业质量子系统中各指标的权数。

4实证分析

4.1样本选取

随机抽取本校市场营销专业20名12级应届毕业生作为样本,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对样本进行分析评价。请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同学对其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请企业相关经验人士根据毕业生在签约单位的表现等信息为20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打分,以此作为质量评估的数据基础。

4.2评价方法的选择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模糊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进行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从评价结果中能够看出,虽然大多数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质量评价均在良好以上,但是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中也反馈出一些问题:

(1)首先在评价过程中,在进行专家访谈时,企业的专家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考评,因此对于该项赋值权重较高,而校内专家则对学生的能力和文化素质比较看重。说明在以往的评价中,企业和学校对于毕业生综合质量的衡量标准存在一定差异性,企业更加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期间,增加去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同时对于专任教师也要增加赴企业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与企业真实环境接轨,锻炼其职业品格和能力。

(2)其次在评价结果中,从评价结果分布上来看,35%的同学评价成绩优秀为85分以上,40%的同学评价成绩良好为75-85分之间,20%的同学评价成绩中等为60-75分之间,5%的同学成绩较差评价成绩在60分以下。35%质量评分优秀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的评分都在94分以上,说明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能力评价得分和权重对学生整体评价影响很大,而职业能力培养也正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同时这些学生在就业质量和文化素质这两项上的得分也是优秀,这说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基本和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接轨,学生在学校进行的知识学习为其能够胜任未来岗位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说明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3)最后在一些评价指标上,如思想道德素质等多为定性评价,而且人为因素比较多,在抽样的样本中班级干部、学生会干部在思想道德这一项评价中,普遍高于普通同学,原因是评价者多是辅导员、学生会成员,因此班干或班级学生会干部有光环效应,因此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5实施建议

5.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侧重结果性评价

学生质量评价应该是个发展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其在学校期间的表现也涵盖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用人单位给出的岗位评价,因此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不能以简单的优良中差来判断,要从学生能力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角度来正确评价学生,课程改革主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已经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了平时课程训练过程当中,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培养人才,侧重过程性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5.2评价主体多元化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评价客体,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有辅导员、小组内其他同学以及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主体多元化既保证了评价质量同时又为互相监督提供了外部环境,进而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在课程学习中小组成员互评和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这些评价方式完全可以在学生质量评价中进行借鉴,这样既能够从学习中也能从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5.3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

第4篇:营销专题范文

关键词:以用定学;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实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自身英语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更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而高等师范类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就是高级英语教师,因此,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工作应该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上下更多的功夫,为社会提供出更多高素质综合性的英语教育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下,高师英语专业的教师提出了“以用定学”的教学方案,以此提升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实效性的设想,具体就是以学生未来实践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技能为教学中心,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1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在应用技能培养方面实效性不强的透视

高等师范类院校中英语师范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实践型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教学方案上,部分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法和模式,与普通英语专业相比,并不存在很大的区别。比如英语教育实践能力方面,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并不多,对于该类课程的设置也并没有非常重视,课程比例严重失调,这就相对要缺乏一些师范专业的特色,学生对于将来会使用的应用技能了解并不是很多,这就失去了师范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课堂教学而言,传统教学中,更加重视语言教学,从而忽视了应用技能的培养,这样英语师范生在面对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就缺少了一个竞争优势。从这点去看,英语师范教学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不能重视学术类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在良好学术理论教育基础之上,提升应用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地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深内涵、高素质、有技能的英语教学人才。具体表现就是学生的授课技巧不足、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教学功能不足,这些都很难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

2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基本原因解析

2.1师范应用技能培养意识有待提升

师范应用技能是需要大量时间反腐训练才能获得一种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满足社会对英语教育的需求。所以说,高等师范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师范应用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才是整个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核心,学习应该以此为中心内容,但从当前部分师范英语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去看,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课程包含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英语教学法、教育方法研究、教学技术能几门课程,这些课程占整体课程的比例不是很高,还有一些学校,因为师资的不足,这些课程也有所删减。即使有这些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并且教学模式也不够创新,过分依赖于校内的试讲。总结出来有应用技能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失调、教学模式单一,这些都造成了整体的教学实效性不强。

2.2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待优化

从当前的就业情况去看,一线教育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通常情况下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教育品质,更需要拥有高超的应用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这些技应该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要拥有,这就需要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这就需要师范类学生将教课程做合理的设置,而就目前来看,师范类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就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有了足够的英语知识课程,却缺少一些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或者是两个方向反过来,再或者就是基于应用技能为学习内容的课程设置并不多,这些都导致了教学实效性的下降。

3“以用定学”提高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原有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成两个种类,一类是必须修课。另一类是专业性的选修课,将必须课的课时适当缩短,延长选修课的课时。课程体系修订之后,应该以“以用定学”的方案为中心,具体确定出教学方向,选择出具体的选修课程,方向可以包括学科教学、语言、文学、翻译等。并且要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英语专业的关键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喜好、个人能力、未来就业目标,在众多的选修课程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并向该方向做一定的努力,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对于专业课程下的选修课,应该重视其与必修课的联系,保证选修课和必修课有着高度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确保基本教学目标实现,还要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向扩展和深入,并且要体现出英语专业的特色和定位。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的方向确定字英语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培养上。设置的课程可以包括英语教师口语、外语教学科研方法、英语测试入门等等,这类课程的设置,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达到一种“既能知晓天理,还能实践落地”的效果。

3.2优化语音课程的设置

不管是小学英语教师,还是中学英语教学,一个正确的英语发音对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武器。从“以用定学”的教学方案去看,培养师范学生的英语正确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其应用技能的关键技能。师范生来自不同的地区,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口音,因此更应该重视学生英语语言的培养和锻炼。所以,对于师范英语专业必须优化语音课程的设置,适当延长语音的开课时间,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开口训练的信心,避免其因为自身口音,害怕其他同学嘲笑而不敢开口训练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语音课程教学真正目的。还应该将传统形势下,单纯的英语语音课程设置成英语语言和朗读,将原来单一训练单音的方式做一定优化,更加重视短文亮度的训练。在提升学生语音标准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听、模仿、跟读的方式,并将英语发音训练与其有效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地朗读,使得学生发音得到纠正。传统方法下,是一种先练习单音,再练习单词,接下来练习句子和短文的方式,而新方式却要先练习短文,依次倒序,这种形式下,学生经听英语有声材料和模仿标准的英语有声材料,对于英语语音就有一个感性认识,像语调、连续、韵律、节奏、重音等等都能从宏观的角度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对英语语音和语调有一个整体把握。提升语音训练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3.3双师共同开展口语教学

英语师范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一项重要的应用技能,因此在“以用定学”的教学方案下,应该更加重视口语的教学。具体可以这样实施,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口语教学中设置双师教学,就是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一同开展口语的教学。中外教师在一起合作,集体备课,针对授课的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课堂组织等备课内容要协商完成,研讨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过程中,中外教师可以相互吸取对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处,相互学习,协力合作,重点解决师范类学生在英语方面,不会说、不愿意说、不敢说等问题。双师共同教学的模式,有着三个方面的益处,首先对于学生有着最大的积极意义,避免了课堂上,单有外方教师时,其对于学生在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了解不足的问题,使其教学内容更加适合中国学生,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教口语课不在是外教老师单独的课堂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就是中国教师从外教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最后,就是表现在外方教师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在中国教师的帮助下,对学生更加了解,开展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需求和期望得到更好地满足。从整体上看,这些积极意义,都具有提升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3.4培养学生的学科教学能力

一个英语师范生重要的应用技能及时学科教学能力,因此必须要着重培养其这一能力。学校应该对教学法课程的结构做出一些调整,将英语教学法,优化成两门课程,一是英语教学理论,另一个是英语教学技能,从理论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另外,还应该对英语教学理论课程内容做优化,淘汰一些抽象教学方法内容,增加一些实践应用的内容。

4小结

“以用定学”的教学方案,主要内容包含了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语音课程的设置、双师共同开展口语教学、强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教学能力的几点策略,实施这些策略后,能够促进英语师范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更加有效地培养英语师范学生的应用技能,促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进而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枝新,郝涂根.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实效性因素分析——以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103-106.

[2]黄世香.新课程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课程体系的重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6,31(4):95-99.

第5篇:营销专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1现阶段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常见的问题

1.1实践教学整体设计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内外模拟实训、定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弊端问题。课内实训根据该专业不同科目的课程特点当堂安排模拟实训。而课外实践都是根据营销专业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操作营销软件。定岗实习就是高职生在邻近毕业之前的教学引导工作,这几个实践教学引导环节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制度上不具备完整依据条件,也不能将学生营销能力的逐次提升过程展现。

1.2实践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结合实践教学引导、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几个基本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其实就是课内实训的一种方式,受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环境的限制,主要的课程知识内容探究都是依赖案例或多媒体所创设的情景。笔者认为这种实践教学引导,从本质上来看并没有贯彻落实实践教学的思想,只是将理论知识内容换一种表达方式。校内实践教学则主要是指学生在仿真训练或竞赛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一些技能大赛、多岗位综合实训都是校内实践的基本形式。这种实践教学引导形式,可以利用互联网软件推进,但是对计算机技术或开发技术的要求较多,目前仍旧处于一种模拟行业的形式,企业与要求与实践教学引导不匹配。

1.3实践教学不具备职业性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引导工作,多是学校还是通过模拟实训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内开展实践探究。尽管一些院校已经采用体验式的营销活动,但是企业的项目实际还未能与院校专业教育结合,销售活动的整个流程较为明确,仍旧与企业的项目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很难在校内的实践中将自己的职业水平提升,最终就会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达到行业的发展要求。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操作

2.1现代学徒制的要点内容

(1)合作模式。合作模式需要校企双方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业务标准进行,在学生刚入学就开始定向合作,直至学生毕业选择职业。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建立“学徒班”的教育引导形式,由老师带动学生进行岗位的实践锻炼,通过学分互认将企业的理论培训以及实践操作标准,渗透到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课程指导之中,由此也能给企业培养基层的销售管理人才。(2)合作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道路,主要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效果加强,最终实现以学习需求促成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并将知识内容实践应用的目的。其基本原则就是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等原则之下,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国家发展建设的人才输出标准。班级中的学生专业差异性较大,需要企业的师傅结合专业基础,将营销相关的知识系统化的建各级,一些探究或实践活动也需要依据企业的标准规范进行,经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与企业进行有效性的对接。(3)模式细节。仍旧根据“学徒班”的教学引导模式,企业会在每年年中前景,向营销管理相关专业进行宣讲,通过面试进入到学徒班之中。在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之后,多数学生已经被列入企业的预备员工,企业可能会考虑承担其后期的学费问题。

2.2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学校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学分互认制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保障制度。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建立,需要合理利用校企合作的基础平台,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进行完善处理。由此学生也能在现代学徒制度的影响之下,接受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教育引导。需要根据行业的特征以及企业发展需求,根据专业实际制定校企合作的方法,进而探索出现代学徒制的“营销达人”培养的路径;市场专业实践教学引导需要合理利用企业、校友等提供的资源,开展营销业务实战训模式的设计,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有效应用,通过后期的学分互认制度引导,给现代学徒制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学分互制度建立,就是将企业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学分进行湖人,让学生在参与实践锻炼的同时,还能认识到自己作为学生的根本。每个学期都会有营销课程实践的任务,学生在校内完成营销课程学习获得学分,在校期间学生专业课已经修完,那么还可以替换的形式,获得企业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培训引导。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岗位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在企业中锻炼,经过学徒制的引导专业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2.3教师团队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然要由专职教师进行教育引导为主,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或师傅来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高校的专业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的到企业单位去锻炼时间,接触业内先进的技术以及专业技能,才能保证给学生的实践教学引导正确性。由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发展目标也有所不同,所以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要求,给学生建立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教师完善个人的专业水平,同时还给学生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未来也会逐步走向高技能营销管理人才的队伍之中。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