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糖尿病医生论文

第1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糖代谢障碍;糖尿病前期;中医药;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94-03

研究表明,全世界大于18周岁的成年人中,截止到2014年糖尿病的发生率已经高达9%,约150万人的死亡原因直接归咎于这种疾病。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21世纪30年代,糖尿病的致死率将凌驾于百病之首[1-2]。2型糖尿病与正常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叫做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存在着机体糖代谢障碍,2型糖尿病的起病过程大部分都要经过此阶段。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但没有达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标准,它是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的一种病理状态[3]。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通过药物或(和)健康教育改善甚至逆转的一种状态,对这个阶段进行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同时可以降低高血糖状态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率。作者参考近5年国内医学界采用传统中医药方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干预的研究,分别从脏腑论治、气血论治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医药对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1 糖尿病前期概念的演变

糖代谢障碍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在糖代谢障碍早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近代涌现了一大批祖国传统医学工作者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其中以吕仁和[4]先生的论著最为详尽,将糖尿病前期与传统医学的“脾瘅、消渴”联系起来。相比目前世界公认的糖尿病前期的定义[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将“饮水不多、能食和便溏症状同时出现、口渴,或者四肢乏力、饮食减少、脉滑、苔白腻、头重昏蒙以及舌淡”概括为糖尿病前期的证候,藉此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从临床症状上去对前驱期糖尿病进行干预。

2 糖代谢障碍早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大部分医家将糖尿病前期归于“脾瘅、消瘅、消渴”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为阴虚、气虚,病位在肺、脾、肾、肝。气虚、阴虚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疏布、代谢,或气虚失运,影响机体消化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或郁而化火,灼伤阴液,脉络遇阻,进而发展为“脾瘅、消渴”。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概括的主证候,临床还多见饮水量增加、精力欠佳、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手脚心热,少寐易醒等微小证候。治疗也多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滋阴清热、益气活血等方法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临床症状。与西方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措施相比,中医药具有综合改善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的优势,有更可靠、更有效的临床疗效。

2.1 从中医脏腑理论论治

脾为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足时,运化无力,这些营养物质会向下流注,随小便排除,因此小便味甘。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肌肉筋骨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形体会日渐消瘦。闫冬雪等[6]采用健脾益气B阴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对照组理想。陈文才[7]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评价糖耐量受损的临床指标较前好转。刘云雅等[8]认为中药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胰岛素抵抗。罗关靖等[9]采用降糖调体汤对prediabetes进行干预,治疗前后餐后2 h静脉血糖、空腹静脉血糖有显著下降(P

肝有调节气机的作用,能够使人心情舒畅,反之,人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肝的生理功能。长期抑郁或者暴怒会使气机郁滞或者上逆,转而为热,热则伤津液,发为消渴。祝继英[11]总结出疏肝健脾法可以显著改善机体的糖代谢功能,进而可以有效延缓或(和)逆转糖尿病前期这一状态。董瑞红[12]的研究表明疏肝健脾的方法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有效率达96.75%。王咏梅[13]的研究表明使用疏肝健脾方进行干预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林永杰等[14]根据土木同调的理论,采用附子理中丸合并逍遥丸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治疗前后评价糖耐量异常的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安良毅等[15]分析机体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理论基础是脾胃气滞,进而出现食滞,加重机体胰岛素抵抗的内在因素是肝失疏泄,用中药越鞠丸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干预后,治疗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降低。

肾为根本,藏精气,孕育元阴元阳。现代人们不知道保中持守,不节制,日久则阴亏,虚火内生,上燔心肺,中灼脾胃,进而出现消渴的症状,这些早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记载。王溪曼等[16]联合用药方式对阴虚型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耐量异常状况有所改善。倪青[17]对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后评价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中医证候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状态。李小可等[18]发现肾气丸类方对改善糖耐量异常状态有着显著疗效。解晓静[19]的观察组中药治疗后FPG和2 hPG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中医临床证候明显好转。

2.2 从中医气血理论论治

清代唐容川认为气血瘀滞,则气机不畅,不能输布水汽,转为消渴,又叫做血渴,其《血证论》:“瘀血在里则口渴。”赵志敏[20]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均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值。汪德芬等[21]的临床研究表明活血通络的方法可以降低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整体血糖水平。于涛等[22]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观察组患者不仅血压得以控制,血糖水平也较前好转。李化萍等[23]认为益气活血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3 对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个人感悟及展望

目前国内中医各家对糖尿病前期的病机的认识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基本病位在肝、脾、肾,和气血关系密切。万阳[24]通过对近些年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研究得出结论:目前的治疗方案大多从气虚、阴虚、湿热、虚实夹杂、两实并重等方面进行干预。诸多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状态,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预防其进展为糖尿病。

但是目前这种意识并没有普及开来,对糖尿病前期的健康教育方面仍有欠缺;糖尿病前期的筛查也没有规范起来,大部分人缺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往往是在体检或者重大疾病住院就诊时才发现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医师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临床研究的样本容量极限性很显著,涉及的仅仅是自己医院的患者;中药药材没有规范统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更多的企业在药材的采摘和炮制方面存在不规范的行为。目前传统医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药的发展存在瓶颈,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中医药丰厚的经验总结,更要积极汲取西方医学的优势。临床试验中不仅要看重疗效,更应该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去研究中药改善糖耐量受损的机制,以便为中药降糖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硬实力。总之,中医药是祖国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传承、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民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Z].2010.

[2] Mathers C D, Loncar 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Plos Medicine, 2006, 3(11):e442.

[3] Barr EL, Zimmet PZ, Welborn TA, et 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M].Circulation,2007:116-157.

[4] 吕仁和. 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4(2):18-19.

[5] Iii J R G, Alberti K G M M, Davidson M B, et al.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 72(4):1337-1338.

[6] 闫冬雪, 杨振华, 李艳颖,等.参芪降糖颗粒干预糖耐量减低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786-787.

[7] 陈文才. 加味六君子汤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2):292-293.

[8] 刘云雅, 叶文平, 张捷. 健脾化湿方治疗糖尿病前期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5):79-80.

[9] 罗关靖, 刘文华. 降糖调体汤治疗耐糖量异常59例[J]. 实用中医杂志, 2014, 30(1):23.

[10] 杨青松, 王青. 自拟黄桑降糖散治疗糖尿病前期68例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8):70-71.

[11] 祝继英, 秦佰焰, 王明贤,等. 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46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4):188-192.

[12] 董瑞红. 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12):128-129.

[13] 王咏梅. 探析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的可行性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8):51.

[14] 林永杰, 谢欣颖. 土木同调法防治IFG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6):62-64.

[15] 安良毅, 韦海涛, 张相珍,等.越鞠丸口服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未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4):429-431.

[16] 王溪曼, 冯真.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效果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 2011(9):171-172.

[17] 倪青, 张效科, 崔娜. 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12):1628-1631.

[18] 李小可, 周义浪, 赵丹丹,等. 肾气丸类方干预糖尿病前期与早期糖尿病血糖漂移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5(5):793-797.

[19] 解晓静, 邢兆宏. 知柏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15(2):40-42.

[20] 赵志敏. 复方鬼箭羽制剂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药, 2012, 34(23):3658-3659.

[21] 汪德芬, 裴瑞霞, 冯琳,等. 降糖通脉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4(12):1588-1590.

[22] 于涛, 杨海玉, 李筱颖,等. 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3):348-352.

[23] 李化萍, 梁晓春, 田国庆,等. 中药益气生津活血胶囊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归影响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 2013, 32(1):49-51.

第2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 消渴; 肝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据WHO数据显示1994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0亿,到2025年将突破3亿。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也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其患者的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二,且糖调节受损者大量存在,预示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1]。

1 中医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认识

2型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消渴病的中医记载始见于《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古籍又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素问·奇病论》[2]:“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金匮要略》[3]专列消渴篇,对本病之口渴,小便频数予以重视,其中述及“渴欲饮水”、“其人苦渴”、“小便利数”多处,突破了《内经》重“消”轻“渴”的论点。历代医家上承《内经》《金匮》之说,对消渴病理论不断完善,并有所发挥,刘河间的《三消论》[4]明确提出:“消渴之病,本寒湿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三消门》[5]中云:“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儒门事亲》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论[4],《临证指南医案·三消》[6]按语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到后世各代医家,对于消渴病的认识,认为主要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热病火燥及劳欲过度所致。本病早期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盛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病延日久,耗气伤阴,阴损及阳,气损加重,发展为阴阳两虚。

2型糖尿病从其的发病年龄、起病缓急、以及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均与中医的消渴病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并且根据历代医家对消渴认识,认为消渴的发生主要与过食肥甘和情志不调有关,这一认知,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可谓不谋而合;唐代孙思邈将饮食控制法放在治疗消渴的首位;《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7],首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并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这些均可间接地判断出绝大部分史料记载的消渴为2型糖尿病。

2 肝与消渴(2型糖尿病)的关系

据《内经》对消渴的认识,认为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灵枢·五变篇》[2]云:“ 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历代医家亦认为消渴本病与肺、胃、肾密切相关,但目前大量早期糖尿病患者大多无典型的“ 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除了与肺、胃、肾有关外,更多地则与肝密切相关。

历代医家对于肝与消渴(2型糖尿病)的关系颇有论述,依《内经》对消渴的认识,《灵枢·本脏》说:“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五变》则进一步分析了消瘅的形成,即“怒则气上逆,胸中一蓄积,血气逆留一,转而为热,热则渭肌肤,故为消瘅…… ”指出嗔怒忧思极易引起气机逆乱,致使气郁化火戕肝,灼伤津液而成消渴,即言消渴与肝相关;隋唐时期进一步对肝与消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王焘《外台秘要》云:“消渴病人,悲哀憔悴,伤也。”强调精神因素不仅可促发糖尿病,还可以使症状加重;金元时期:刘河间《三消论》曰:“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热盛伤阴,致令消渴。”指出五志过极,郁热伤阴为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张子和《儒门事亲》中载:“消渴一症,如若不减嗜卧,或不节喜怒,病虽一时治愈,终必复作。”说明消渴复发也与肝有关;明清时期: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并在《素问·徽蕴·消渴解》提出:“消渴之病,则责肝术而不责肺经”的论治方法,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则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大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提出了消渴病从肝风论治。

就消渴病因而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是消渴三大病因,而三种因素都易伤肝,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加之好逸恶劳易致形体肥胖,痰湿童盛,郁遏肝气,长期的精神刺激(或亢奋或抑郁)最易伤肝,使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素体阴虚复加劳欲过度,肾阴匾乏导致肝阴(血)不足,上述三因虽异而病机则一,由于肝失疏泄,进而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燥热、血郁闷、痰浊等一系列变化,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消渴乃成,迁延日久则变证丛生。故消渴其重要病理机制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肝肾阴虚。

围绕肝的生理病理,祖国医学的肝具有的疏泄和藏血等功用,主升主动,是调畅人体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且肺、胃、肾功能之失调皆与肝密切相关。肝脉上行贯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炎上之火灼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则多饮而渴不止;胃气以降为顺,赖肝疏泄,肝郁则木不能达而致胃气不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胃阴被灼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下汲肾水,肾虚摄纳不固而小便多且甘;且消渴病(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也与肝密切相关,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导致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肝阳化风、脑络血瘀阻导致中风(脑血管意外),肝在体为筋,肝血不足或肝血瘀阻,筋脉失养导致肢体麻木不仁、痛如针刺(神经病变),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肝郁气滞,瘀血内生,阻于心脉,导致心悸、胸痛(冠心病),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视瞻昏渺(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肝肾同源,肝血不足不能滋生肾精,进而肾中阴阳虚衰,导致水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肝郁肾虚,宗筋不用导致阳痿(性功能障碍),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亦离不开肝。

总之,中医学中的“肝”是一个多功能脏器,在现代医学方面涉及肝脏、神经、血液循环以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现代医学中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直接参与人体物质代谢,帮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转化、合成、维持血糖的平衡,肝功能失调,可使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高血糖,这一点与中医学中肝与消渴相关的论点更为一致。

3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内经》指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张仲景《伤寒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对消渴提出了十种治疗方法,其中涉及从肝论治的有柔肝缓急、养血复阴,和解少阳、清泻胆热;金元医家开创舒肝之法,调理气血,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全面、更加日臻完善,刘河间:“治上消,属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李东垣治消渴诸方,如“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膏”、“清神补气汤”、“甘草石膏汤”、“兰香饮子”、“生津甘露饮子”等,目的在于平肝木以健脾胃,调气血以升元气;丹溪创“顺气散”成为调气理血治消渴之有效专方,治中消能食,小便赤黄。

近代医家对于消渴从肝论治亦有不同的方法,多从疏肝、清肝、调肝论治。其中常以疏肝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解郁、益肾、健脾化痰等。梁松健[8]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80例,总有效率85%,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朱铭卿等[9]用疏肝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24例,总有效率为8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陈仲英[10]采用柴胡疏肝汤合逍遥散治糖尿病(消渴)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6.6%;姜敏[11]予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金茂降糖片,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尹义辉等[12]采用疏肝化瘀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61例,方用:柴胡、白芍、郁金、当归、川芎、熟大黄、生黄芪、茯苓、茵陈、砂仁,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7%;郭玮[13]采用疏肝解郁法为主,配合润肺、清胃、滋肾治疗消渴疗效显著;王德伟等[14]等用疏肝降糖汤结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血脂,与对照组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肠溶片比较,治疗组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

其次,清肝之法。魏震[17]采用滋水清肝法加基本方药治疗糖尿病52例,临床痊愈(血糖、尿糖正常,症状消失)16例;有效(血糖下降1.67~3.33,尿糖下降“+”~“++”,但未能转阴,症状改善)20例;好转(血糖、尿糖有所下降,症状减轻)12例;无效(症状减轻,但血糖、尿糖无改变)4例。秦传云等[18]用清肝泻心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46例有效率为82.6%与对照组有效率60.5%比较有统计意义;黄跃康[19]用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有较好疗效,显效18例(占60%),有效10例(占3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93%;薛青等[20]采用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1个月后,有效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脂、FINS,升高了胰岛索敏感性指数,改善了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再从调肝之法,多用养阴、益肾、活血。罗跃东[21]用养阴调肝、活血类中药配伍养阴调肝汤加减治疗糖尿病30例总有效率76.6%;徐秋等[22]给予益肾活血调肝中药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对于消渴兼症的治法亦不离肝。张彤[23]采用疏肝理气、化瘀导滞、消痞除满的舒肝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很好疗效,总有效率为90.02%,对照组(吗丁啉片)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张颖等[24]采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病人在治疗前后其症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显示柴胡疏肝汤对胃轻瘫患者有治疗作用;张隽等[25]采用疏肝健脾导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6例有显著性疗效;高志生等[26]用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15 d后,治疗组主观症状积分改善、神经体征积分改善、治疗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杨建军等[27]采用疏肝解郁、化瘀通窍法治疗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服药后显效最快1疗程,最慢3个疗程;孙玉娟[28]采用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80例,临床治愈6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76例中临床治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6.84%,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4 体会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目前传统的三消辨治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而从脾(胰)、从肾、从肺、从瘀、从湿论治,也只反映了糖尿病的某一方面或某个阶段,未能揭示糖尿病辨治的全部。《内经》中早有肝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关的记载,临床和实验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能协调平衡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脾升胃降,肾藏肺降,都与肝相关。肝的病理特点是易郁、易火、易虚。肝失疏泄,不仅使人体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挟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调,发生消渴(糖尿病)。有关肝的研究证明,肝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就是从疏泄的失调(胰岛功能紊乱)到阴血的耗伤(胰岛分泌不足),肝失疏泄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而情志失调则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从肝治疗糖尿病,就是通过疏肝、调肝、清肝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脾升胃降,肾藏肺降,升降有序,气血津液输布正常,则病证自消。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调畅情志,促进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2] 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

[3] 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金匮要略译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365.

[4]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8,274.

[5] 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6]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1.

[7]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303.

[8] 梁松健.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8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03, 25(6):422.

[9] 朱铭卿.夏佳燕.疏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24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 4749.

[10] 陈仲英.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38例[J].四川中医, 2005, 23(6):48.

[11] 姜 敏.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501.

[12] 尹义辉,王经武.疏肝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61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478.

[13] 郭 玮.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J]. 吉林中医药, 2007, 27(12):12.

[14] 王德伟,华晓珊,金新返,等.疏肝降糖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4.

[15] 王海涛,姜 磊,王春林,等.疏肝健脾法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 617.

[16] 罗会新.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4): 18.

[17] 魏 震.加味滋水清肝饮治疗糖尿病52例[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3):245.

[18] 秦传云,李庭喜.清肝泻心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46例[J].河南中医,2005,25(5):38.

[19] 黄跃康.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J].四川中医,2006,24(3):57.

[20] 薛 青,王行宽,张 桦,等.清肝泻心法及滋阴润燥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07,29(11): 1574.

[21] 罗跃东.养阴调肝汤治疗糖尿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 24(9):778.

[22] 徐 秋,郝巧光.益肾活血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55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9):531.

[23] 张 彤.舒肝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86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294.

[24] 张 颖,王永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2):23.

[25] 张 隽,陈 华.疏肝健脾导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6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5):31.

[26] 高志生,谢国艳.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 , 24(1): 4.

[27] 杨建军,李必旭.疏肝解郁、化瘀通窍法治疗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32例[J].新疆中医药,2004,22 (6):26.

[28] 孙玉娟.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80例[J].河南中医,2005,25(7):44.

[29] 刘淼雄,莫凤梅.清肝泻心安神汤治疗2型糖尿病失眠心肝郁热证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 37(6):48.

第3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藏药;小檗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92-0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并发症中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ww.who.int)2013 年3 月第312 号《实况报道・糖尿病》指出:“全世界逾3.47亿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一种主要病因,它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的结果,全球1%的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

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典型的标志性病变[1]。因此,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疗法。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较为困难,尚无一种有效的化学药物能早期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这也是导致后期视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着眼于早期有效阻断或缓解其发展进程,有助于防盲治盲、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藏医药理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藏医药作世界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实践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疗效独特。早在公元750多年前,藏医药学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认识,并从饮食起居到药物治疗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糖尿病作为藏医药综合防治的特色优势病种,已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藏医药理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没有具体的论述,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属于藏医学的“京尼萨库”病(汉译:尿消症、糖尿病)的范畴,是由于饮食、起居等外缘因素使体内“隆”、“赤巴”和“培根”三者失去平衡[2]。藏医药典籍《四部医典》“论说医典”中专门阐述了“能视赤巴”的功能:“视觉住眼能将诸物见”[3],糖尿病将导致视觉模糊[4]等“能视赤巴”病的症状。这些生动详实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生、转化不谋而合。

2 藏药小檗皮是治疗“京尼萨库”病及眼病的临床要药

藏药小檗皮(藏文译音:吉尔巴),是藏医防治“赤巴”病最常用的藏药之一[5],为小檗科植物刺红珠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皮[6-8],在藏医典籍中多有记载,如《晶珠本草》记载“治眼病”、“利目”,“小檗膏涂敷治眼痛病”[9],藏医临床中主要使用中皮及提取精华制成的小檗膏,干净的小檗膏滴于眼内具有治疗各类眼病的作用,如《月王药诊》记载“用小檗膏滴眼”[10],主要用于平衡“能视赤巴”,在藏药部颁标准也有“小檗眼药膏”(标准编号:WS3-BC-0263-95)用于眼病治疗的用途。在藏医临床上也有“为了增强眼力和滋补眼睛,可每7日点一次小檗膏眼药”的用药经验。藏医临床还使用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标准编号:WS3-BC-0182-95)等含小檗皮的上市成方制剂治疗“京尼萨库”病。现代研究表明小檗皮能够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减缓发展进程,同时具有整体调节功能,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11]。在治疗京尼萨库病眼疾(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无论是记载于藏医药经典医藉的传统用药经验,还是基于整体动物试验的现代研究,都验证了小檗皮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的独特优势。

3 藏药小檗皮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结合现代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采用HPLC技术检测已明确小檗皮药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小檗胺、巴马汀等生物碱类成分[14],有明显的降低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的作用[15],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病变程度,减缓发展进程[11]。

3.1 小檗碱等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

小檗碱对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PARα/δ/γ蛋白表达[16]、调控正性转录延伸因子b(P-TEFb)蛋白表达[17]、抑制VEGF、HIF-1α的阳性表达[18-19]、改善氧化应激触发的微血管病变[20-21]、调控PKC 信号转导途径[22]等均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同时,李佳川等报道了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生物碱单体成分对3T3-L1前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发现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作用与罗格列酮相似;同时,还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示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生物碱成分在增加细胞对葡萄糖摄取的同时,不会引起脂肪的聚集而造成体重的增加,这对防治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23]。

3.2 小檗胺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

区别于其他小檗碱资源植物(如黄连、黄柏等),除含有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等异喹啉类生物碱类成分外,小檗皮还含有小檗胺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这可能是小檗皮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殊临床用药范围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小檗胺为双节基异哇琳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其盐类易溶于水,分子量小于600,容易透过角膜及血眼屏障。外用小檗胺滴眼剂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减轻晶状体的混浊[24]。

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檗胺具有阻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受体依赖型钙通道的作用,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保护视网膜细胞[25],作用与维拉帕米相似[26-27]。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增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钙离子内流,而钙离子的内流又进一步的促进了钙依赖性PKC、HIF、VEGF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信号通路环节[28-29]的异常表达,使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基于小檗胺已明确具有钙通道阻断剂的作用,且小檗胺外用滴眼剂容易透过角膜及血眼屏障的特殊性质,可以认为小檗胺可能是藏药小檗皮中调控视网膜血管内皮功能稳态的直接药效物质之一。

4 讨论

藏药小檗皮有大量的传统用药经验,药效学试验研究的直接证据表明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调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能够显著降低血清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11]。同时,从有效成分来看,虽然部分成分已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作用,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有效成分(小檗碱)的独立调控上,但小檗碱仅为小檗皮的有效成分之一,针对单一有效成分的研究也不能代表多成分的协同作用,也不利于阐释藏药小檗皮及其复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鉴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复杂分子机制仍然是药物发现的主要障碍,虽然已有的研究提示了小檗皮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成分对PKC、HIF、VEGF等信号通路的整体多点调控有关,而且针对性的PKC抑制剂(如鲁伯斯塔)、VEGF抑制剂(如兰尼单抗)等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及应用,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丧失的发生[30],为充分发挥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色优势,有必要开展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注释:该文部分内容在2011年《中华民族医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应用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论文交流并收入相关会议论文集,本文部分内容纳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说明书(赖先荣, 张艺, 孟宪丽. 一种小檗皮提取物及该提取物和小檗皮的用途: 中国, 201110296460.X[P]:

[参考文献]

[1] Lakshmi K, Mandal, Subhadip Choudhuri. et al. Oxidative Stress-Associated Neuroretinal Dysfunction and Nitrosative Stres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 Can J Diabetes,2013, 37 (6): 401-407.

[2] 王艺润, 赵存花, 汪满江措, 等. 藏医藏药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0): 33-35.

[3] 宇妥・元丹贡布,李永年译. 四部医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26

[4] 冼云芳, 冯小成.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眼屈光率改变56例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8): 535-536.

[5] 宇妥・元丹贡布等著,马世林等译. 四部医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42.

[6]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1995: 340

[7] 六省区卫生局. 藏药标准(第一、二分册合编本)[S].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 11.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藏药卷[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10-211.

[9] 帝玛尔・丹增彭措. 晶珠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7):175.

[10] 马世林, 王振华, 毛继祖译注. 月王药诊[M]. 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3: 186.

[11] 岳丽, 张燕, 向丽, 等. 藏药吉尔巴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0):149-153.

[1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

[13]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 中国藏药(第三卷)[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8.

[14] 郑晓峰, 王勤. 不同部位不同采收季节甘肃小檗属植物中生物碱类含量的比较[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5(1): 71-75.

[15] 张燕, 孟宪丽, 岳丽, 等. 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影响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9):3619-3622,3607.

[16] 周吉银, 周世文.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PARα/δ/γ表达的影响[J]. 药学学报,2007, 42(12): 1243-249.

[17] 周吉银, 周世文.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正性转录延伸因子b表达的影响[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58):109-119.

[18] Shankung Lin, Shiow-Chwen Tsai, Chun-Chung Lee, et al. Berberine Inhibits HIF-1α Expression via Enhanced Proteolysis[J]. Molecular Pharmacology, 2004, 66(3): 612-619.

第4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经方;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应的记载。祖国医学对发展至肾脏病变认识较早,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消渴肾病的雏形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现代医家吕仁和在研究古代文献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的有关知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中医病名:“消渴病肾病”。任继学、南征等在研究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圣济总录》对“消肾”的论述,提出将本病定名为:“消渴肾病”。

治疗糖尿病肾病经方的研究

1.六味地黄丸

李志杰等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探讨六味地黄丸保护大鼠肾脏的机制,得出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上调足细胞和表达发挥保护大鼠肾脏的作用。[1]陈景亮等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早期尿微量白蛋白的疗效,结论是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地降低早期尿,对控制进程具有较好的作用。[2]刘鹏等,对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整理,使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研究更加系统、更加清晰。[3]

2.补阳还五汤

王秀芬等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了加减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4]叶仁群等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早期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发现及其受体在早期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补阳还五汤可减少早期患者血清及其受体蛋白表达,是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5]李作森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文献作了分析,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黑龙江中医药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但由于高质量的文献较少,样本量又有限,仍需做进一步深入研究。[6]

3.真武汤

方连顺等临床观察例肾阳虚并疲血型)患者用真武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肾功得到改善,有降血糖、降血脂、提高的功效。[7]郑镇雄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做临床观察,发现真武汤加减治疗在控制病情发展、调节整体代谢等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当归补血汤卖宁等观察。[8]

4.当归补血汤

含药血清对高糖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防治中的意义。结果发现:高糖可促进增殖,当归补血汤能明显抑制高糖作用下增殖,从而达到预防和延缓发展的目的。[9]徐宁等通过例临床观察当归补血汤对患者的血脂及蛋白尿的影响,得出结论:当归补血汤及西药综合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值得推广。[10]

5.当归芍药散

张立等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来探讨加味当归芍药散对早期肾损伤的保护机理,结论是加味当归苟药散可提高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血清丙二酸的含量,减少高糖引起自由基的生成及动脉硬化的发生,发挥抗氧化应激的作用。[11]

6.五苓散

熊开旺等临床观察复方五{散治疗早期糖尿病水肿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尿蛋白量及血肌酐、尿量、胆固醇、甘油三酷等生化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是复方五{散治疗早期水肿有明显疗效。[12]

7.升降散

唐学敏等临床观察加味升降散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加味升降散结合常规治疗,治疗能够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13]

8.黄连四物汤

文平凡等观察西医治疗配合黄连四物汤对早期的临床疗效、血清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四物汤配合西医疗法不仅能显著下调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还能调血脂,而且能降低血清水平。[14]

祖国医学在糖尿病肾病领域中有着突出的贡献,现在单味药的治疗研究与自拟方辩证的研究也已走向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但是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志杰等六味地黄丸防治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8):1728-1732

[2]陈景亮,凌方明,等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特病尿微呈白蛋白的影响[J]新中医,2004,36(12):26-27

[3]刘鹏,周彦彬,等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30(3):20

[4]王秀芬,赵苍朵,等加减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及作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5):280-281

[5]叶仁群,谢嘉嘉,等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1t-1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2):130-132

[6]李作森补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贤病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5):585-590

[7]方连顺,张云骑,等真武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肾阳虚并淤血型)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6):82-84

[8]郑镇雄,等其武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贤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127

[9]垄宁,张莹雯,当归补血汤含药血[对高糖条件下贤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4):175-178

[10]徐宁,刘临祥,等当归补血汤加减及综合治疗糖尿病贤病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78-179

[11]张立,赵云芳,等加味当散对糖尿病早期贤损害的保护机理探讨[J]实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26-28

[12]熊开旺,林生庚,巧复方五{散治疗早期糖尿病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践医学杂志,2011,10(13):1023-1024

第5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1-0054-02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一般病理解释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性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常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导致多个" 系统、多个脏器的损害。近些年来,在中医药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糖尿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产生了一批颇具价值的科研成果。现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诠释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详。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本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发为消渴。另外,还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劳伤过度有关。据最近北京一项" 调查结果表明了饮食不节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报道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脂肪摄入过多,致使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1]。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责之于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三脏,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2]。消渴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且并发胸痹、中风、水肿,脱疽、痿证、雀盲等病症。消渴病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大法,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双补。

2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对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见解。祝谌予[3]治疗糖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主,滋养培本论治,以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加两对药方(苍术配元参、黄芪配山药)为基本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之功效,用于临床而屡见效验。郭子光[4]提出分证论治:(1)三消分证论治:适用于三消症状突出者。上消: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麦门冬汤方:麦门冬15g,太子参30g,花粉、知母各12g,葛根20g,五味子、竹叶、茯神各10g,生地黄24g,甘草6g;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加味白虎人参汤:生石膏30g,麦门冬、知母、粳米、党参各15g,黄连10g,玄参18g。大便秘结者,用调味承气汤加味;下消:治宜培补真元、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0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菟丝子、覆盆子各15g。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2)阴阳气血分证论治:燥热证:治以养阴润肺、清胃泻火,方用玉泉散合白虎汤加减:天花粉、麦门冬各12g,生地黄24g,葛根20g,太子参18g,知母15g,石膏30g,甘草5g;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生津、滋阴补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麦门冬各15g,五味子、牡丹皮各10g,熟地黄20g,山药10g,山茱萸、天花粉、天门冬各12g,黄芪24g;阴阳俱虚:治以温阳滋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12g,肉桂1g,熟地黄20g,山药、杜仲各15g,龙骨、牡蛎各30g,山萸肉10g;瘀血内阻证: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0g,赤芍12g,生地黄、熟地黄、丹参各15g,益母草、黄芪各30g,山药18g。上述分证论治,不仅完善了传统的按三消论治的方法,而且对三消症状不明显或病情较为复杂的,也提出了治疗方案,尤其是设立了瘀血内阻证型,这" 对指导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如何在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消除并发症,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以下介绍几种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3.1 糖尿病性肾病

它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 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约占糖尿病人的35—40%[5]。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早期表现为蛋白尿,继之为高血压、浮肿、多尿、低蛋白血症,晚期则出现氮质血症,恶化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通过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6]。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气阴两伤,瘀血阻络,肾失封藏,日久则脾肾俱损,阴阳两虚夹有瘀血和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若进一步发展,可成为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耗伤气血,或寒饮不化、上凌心肺之危象。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治疗本病的早期病变均以降糖对药方为主(生黄芪、生地、丹参、玄参各30g,苍术、葛根各15g)。有蛋白尿者,重用生黄芪50g,加山药、益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晚期病变,浮肿明显用防己黄芪汤合六味地黄汤;尿素氮增高,浊毒上逆而呕恶不能食,口臭,苔厚腻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石菖蒲、佩兰、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芳香化浊。高彦彬[5]等用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 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治疗方法是控制饮食、血糖和血压。中药治疗组是在西药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糖肾宁口服液(黄芪、太子参、芡实、生地、金樱子、山茱萸、川芎、丹参、水蛭、泽泻、大黄等)。治疗结果:中药糖肾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无论从总疗效比较,还是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治疗组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糖肾宁在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 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蛋白非酶糖基化,它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代谢终产物,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类似氨基胍的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8]。中医认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气阴两伤兼血瘀之体,复感寒湿或郁久化热而成,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散寒除湿。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用降糖对药方合四藤一仙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钩藤、威灵仙)治疗,郁久化热者加银花藤、黄柏、丹皮、赤芍,取得良好效果。任慧雅[9]用糖肢敏胶囊(生地、知母、花粉、当归、红花、川芎、鸡血藤、木瓜、水蛭、黄芪、党参、枸杞子、桑寄生),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连续用药两个月,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

3.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管病变,表现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引起的中、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周围动脉硬化多以下肢动脉硬化为主,表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肢端坏疽。范冠杰报道[10]吕仁和用内服外洗法治疗1例糖尿病小趾坏疽(ⅰ期),辨证为阴伤化热,瘀阻受寒。治法内服以养阴清热,化瘀通络。外用以温通散寒。内服方:细生地、元参、牛膝、木瓜、丹参各30g,黄柏、莪术各10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外洗方:川乌、草乌、伸筋草、芒硝、苏木各30g,水煎外洗,每日1剂。经治疗,小趾皮肤完全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双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施赛珠等报告的7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52%有血瘀证(血管病变)应用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治疗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和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周涛等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治疗51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和坏疽感染,降低截肢率,临床总有效率为84.32%[11]。

4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趋势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在理论和方法上强调与现论的结合。如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对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就为中医辨证施治糖尿病提供了更" 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大多" 存在高凝滞状态,其中阴虚热盛型较轻,阴阳两虚型较重,气阴两虚型介于两者之间,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较阴虚热盛型为高[12]。又如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降糖复方制剂,阐明不同组方的降糖作用机制,它们的作用分别为促β细胞分泌功能,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作用于受体或受体后水平,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提高其亲和力;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作用[13]。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不能仅以症状的好转和血糖的降低作为疗效标准来衡量,而应借鉴现代医学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新成果,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开展研究,藉以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水平。

苗春明,女,1960年4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主办.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9)

2 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内科学[m].(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8~150

3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整理.中医专题讲座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3~130

4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252

5 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2):96~98

6 卫生部主办.97我国部分临床医学学科进展——糖尿病学[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8)

7 董振华,季元. 祝湛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7,(1):12~14

8 张克俭、梁晓春.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及中西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5~126

9 任慧雅. 糖肢敏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12):735

10 范冠杰.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坏疽1例[j].中医杂志,1997,(4):206

11 陈柏楠,尚德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研究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3

第6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治未病;中医;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9-7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ory of treatment before disease o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From June 2013 to 2014 June,50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iabetes intervention,and on the basis,the pati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nterven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eatment before disease and continuous observation for 1 year.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patients’ blood glucose,cholesterol,blood lipid were Improved in two groups,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Treating disea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由于其发生率高、并发症多而导致了患者的高病死率以及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1-3]。如何更加有效的对糖尿病病情进行控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方向。本研究采用糖尿病基础干预基础之上再予以治未病思想进行干预治疗,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3±8.9)岁,餐前血糖平均值为(10.41±4.2)mmol/L,病程为1~25年,平均病程(15.5±6.9)年,无糖尿病并发症存在,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1±7.6)岁,餐前血糖平均值为(10.39±4.4)mmol/L,病程为1~27年,平均病程(16.3±9.4)年,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存在。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为50~70岁。(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病、病情危笃、孕妇、疾病晚期等特殊人群。(2)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者。(3)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者。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5]。

[参考文献]

[1] 代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83-84.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4.

[3] 刁慧芳,刘美玲,王惠生,等.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3,5(3):96-97.

[4]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08-110.

[5]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7.

[7] 李文东,吕树泉,苏秀海,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 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7-228.

[8] 张英娟.“治未病”理论干预糖尿病前期6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9):183-185.

[9] 李研,韩淑华.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原发性肝癌三级预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80.

[10] 龚媛媛,岳晓艳,陈延.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6):138-139.

[11] 郑勇强,杨晓琼,苏茹.2型糖尿病遗传危险因素人群的中医体质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58-759.

[12] 尤凯燕.中医治未病思想在2 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261-263.

[13] 张宏信.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0):108-109.

[14] 李东峰.王志刚主任医师从“三焦辨证”论治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J].中医研究,2014,27(9):50-51.

[15] 汤巧玲,郝宇,费占洋,等.运气学说在古代医案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797-801.

[16] 刘酉合.中医辩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2):186-187.

第7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临床研究 综述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系由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致。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国内,糖尿病肾病都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西医在治疗上尚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仍以降糖、调脂、合理饮食和运用ACEI,ARB等对症治疗为主,但收效并不显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预防DN的发生,阻断病情的发展,延缓慢性肾衰的进程有着独特的疗效,尤其在早、中期效果更为明显。本文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综观中医古籍,虽未见糖尿病肾病这一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及发展机理来看,当属“消渴”、“水肿”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五脏之虚,标实为水湿、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李军[1]认为本虚指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肝虚、心虚、脾虚、肾虚;标实即痰浊、水湿、瘀血。病位在肾,证属气阴两虚,络脉瘀结。肾元虚损,肾体劳衰为基本病机。南氏[2]认为,DN的发生是疾病迁延,气阴两伤,阴损及阳,渐致血脉瘀阻,邪毒内生,损伤肾络而成,以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张氏等[3]认为,病变初期阴虚为本,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中期脾肾气阳两虚,络脉瘀阻;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潴留,变证蜂起。李氏等[4]认为本虚标实,肾虚络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虚”是指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实”则是指在正虚的前提下,血瘀络阻、水饮湿浊等毒邪蕴蓄。陈氏等[5]认为虚、瘀、湿、浊是DN之基本病机,四者中虚是导致DN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DN的病理基础,而湿、浊是加重DN不可忽视的方面。

临床研究

1.辨证分型

许多学者对DN进行各自的辨证分型研究:张庚良[6]临证时分为5型论治: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活血;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健脾,利水活血;心肾阳虚型,治宜益气养心,泻肺利水;阴阳两虚型,治宜调补阴阳,益气固肾;浊毒内阻型,治宜清热解毒,降浊和胃。同时均伍以活血化瘀法。李桂芝等[7]分为3型:肝肾阴虚型治以滋养肝肾,佐以清热,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清热,选用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肾阳衰微型治以温补命门,选用参附汤加减。李肇■等[8]临床上常按5型施治: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治拟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法,方用生脉散合杞菊地黄汤加减;肾虚血瘀,脉络瘀阻型,治拟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法,方用参芪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肾两虚,阳气虚衰型,治拟健脾温肾,利水消肿法,方用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阳虚血瘀,水气凌心型,治拟温通心肾,活血利水法,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湿浊潴留,上逆犯胃型,治拟健脾化湿,降逆和胃法,方用四君子汤合大黄附子汤加减。李小娟[9]以有无水肿分为两型。无水肿型是糖尿病早期证型,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有水肿型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治宜健脾益肾,益气行水,予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并指出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对多种肝肾阴虚、瘀血阻滞,需对症治疗。

2.基础方治疗

李占林等[10]采用四黄汤加减治疗早期DN160例。主方:生地黄、黄芪、大黄、黄连、葛根、水蛭。肝肾气阴两虚加太子参、山茱萸、黄精、石斛、玉竹;脾肾阳虚加菟丝子、杜仲、淫羊藿、猪苓、茯苓;阴阳两虚加菟丝子、补骨脂、熟地、冬虫夏草;口渴燥热加天花粉、 知母、芦根;皮肤瘙痒加刺蒺藜、地肤子、蝉蜕、土茯苓。四黄汤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余毅等[11]运用益气补肾活血汤(黄芪、益母草、延胡索、赤芍等)治疗早期DN108例,经8周治疗后,发现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24h尿蛋白定量、Scr等指标及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鲁淑敏[12]用固元汤(熟地、女贞子、桑椹、淫羊藿、枸杞子、泽泻、茯苓、猪苓、黄芪、石韦等)结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早期DN68例,从本图治,总有效率为92.7%。陈华[13] 用复方黄芪汤(黄芪、北沙参、水蛭、大黄、丹参、红花、枸杞子、淫羊藿、车前子等)治疗糖尿病肾病57例,经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96%,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董小革[14]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70例糖尿病肾病,结果显示,患者尿蛋白、血β2微球蛋白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亦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极为明显。

3.专方治疗

许多学者认为,寻求有效的专方专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是可能的。高彦彬等[15]在西药对照组控制血糖和血压、糖尿病饮食等基础上加服糖肾宁口服液治疗DN(早期、临床期)90例,结果表明,中药糖肾宁在减少尿蛋白和改善肾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李磊等[16]用糖肾停胶囊治疗30例DN患者,血BUN、Scr、24h尿蛋白定量下降明显。杨丽珍[17]在优质低蛋白糖尿病饮食以及常规西药降糖、降压的基础上,加服益肾方口服液,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结果显示,益肾方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延缓肾功能减退。桑雁等[18]用糖肾康胶囊加西药常规治疗,发现糖肾康胶囊对DN患者具有降低尿白蛋白排泄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4.专药治疗

冉颖卓[19]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金水宝胶囊(虫草菌发酵制剂)治疗3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现尿白蛋白定量、血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王慧芳等[20]在常规降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末冲服,治疗早期DN32例,结果发现患者尿蛋白排泄显著减少,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肿大的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缩,提示单味药大黄可延缓DN患者肾脏损伤的进程。崔伯瑛[21]发现牛蒡子具有降血糖和消除蛋白尿的双重作用。郭妍等[22]用葛根素治疗46例早期DN患者,症状、尿蛋白、肾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计磊等[23]用黄芪注射液, 李银忠[24]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DN,认为黄芪、川芎能降低蛋白尿,早期使用该药,可延缓微量白蛋白尿转化为显性DN,进而演化为肾功能不全的进程。李忠亮等[25]用血塞通(三七精制而成)治疗DN30例,发现血塞通能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改善脂质代谢,调节微循环。

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在代谢紊乱、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参与下发生的,致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硬化,最终肾功能衰竭。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显示出了一定优势。中医辨证、分期、分型论治,加减灵活,不似西医治疗方法单一,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适合长期应用。目前临床上在常规控制饮食、降糖、降压、降脂的基础上,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为著,可以明显延缓和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中医中药疗法对于糖尿病肾病有重要意义。今后应加大力度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 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药学刊,2007,25(6):1302~1304.

2 王雪成,南红梅.南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5):14~15.

3 张玉璞,刘玉英.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J].河北中医,1999,21(5): 292~293

4 李小会,董正华.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5,26(6):552~553.

5 刘玉宁,陈以平.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中医病机探讨[J].新中医,2003,35(7):8~9.

6 张庚良.糖尿病肾病的辨证治疗[J].河北中医,2005,27(8):594~595.

7 李桂芝.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10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l7.

8 李肇■,曲丽卿.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48.

9 韩云平.李小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撷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13.

10 李占林,岳 斌,倪广林,等.四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82.

11 余 毅,陈杭军,林宏初,等.益气补肾活血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7):389~392.

12 鲁淑敏.固元汤结合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肾病68例临床观 察 [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3):316.

13 陈 华.复方黄芪汤治疗糖尿病肾病57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42~643.

14 董小革.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初期糖尿病肾病初期7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22(12):38~39.

15 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2):96.

16 李 磊,李焱绯,贾秋颖,等.糖肾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3,25(8):16.

17 杨丽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30(9):11.

18 桑 雁,王宪波,韩 清,等.糖肾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398.

19 冉颖卓.虫草菌制剂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30例的干预治疗[J].陕西中医,2006,27(3):309~310.

20 王慧芳,马 骏,陈国庆,等.大黄对早期糖尿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铁道医学,2001,38(5):320~321.

21 崔伯瑛.牛蒡子治疗糖尿病肾病[J].中医杂志,1997,38(10):582.

22 郭 妍,王海莲,董海荣,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型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葛根素的治疗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45(1):45.

23 计 磊,潘美妍,王 璐.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4):439.

24 李银忠.川芎嗪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8,(34):71.

第8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进展

Abstract: The prevalence rates continue to rise at present in the senile 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years, the related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elderly 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review, do the following.

Keywords: diabetes in the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progress

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或者作用出现缺陷引起一系列的血浆葡萄糖水平变化的疾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老年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成为了控制和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1]。笔者仅对近年来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旨在掌握我国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情况,为下一步健康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我国老年糖尿病的基本状况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国外报告,65岁以上人群的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为10%~20%。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等机构于2010年合作开展的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60C69岁与70岁以上分别达到23%和25%。有趣的是,6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知晓率约为40%[2]。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2 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老年糖尿病是指患者年龄?60岁的糖尿病,主要特点为:(1)以2型糖尿病为主,起病缓慢,病情较轻且症状隐匿,多由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血糖或尿糖时发现;(2)患者体形多肥胖;(3)非应激情况下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4)血浆胰岛素水平大部分正常,有的稍低或偏高;(5)治疗上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有的只需饮食控制或仅用口服降糖药即可得到满意效果;(6)出现并发症较晚,发展较慢;(7)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性差,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可略宽于一般人,特别是对年龄大于80岁的高龄老人。探讨老年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必须围绕其临床特点实施。

3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伴随着疾病谱及死因谱的转变,在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医疗花费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有效预防发病、健康管理成为了我国降低老年糖尿病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的重要举措。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是一种以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其非常重视“防”与“治”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可结合营养保健、基础医学、环境医学、康复医学等多方面知识来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健康[3]。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意识、实施糖尿病健康管理措施,在保持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最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研究上起步都相对较晚。我国的健康管理机构主要以体检中心为主,他们将更多的重心放到了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上,这一现状与我们推行的健康管理还有着非常大差距,且多存在服务形式单一、盲目照搬西方国家健康管理模式和经验,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系统。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医院也在积极开展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例如,广东省中医院提出了“治末病”中心,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但仍然未打破服务形式单一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糖尿病健康管理是当前社会发展,医疗进步的必然趋势,并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健康管理评价标准和评估手段,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来改善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

5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伴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体系也在日渐完善。以家庭社区健康医疗管理为主导,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主要途径有门诊、电话、上门服务等,并通过健康教育、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以及血糖监测等为主要措施的管理方式,还有一部分社区中心,为提高健康管理有效性和持久性,还专门构建了信息管理平台,用于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

近年来,浙江省邵逸夫医院以及香港玛丽医院等均是较早开展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医院,其中香港玛丽医院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糖尿病服务中心,由各个科室的医生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专家会诊和并发症筛查等服务。并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体重指数和运动习惯等评估病情程度,并为其拟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来实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管理[4]。浙江省邵逸夫医院通过学习美国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经验,积极开展糖尿病团队式管理,还特别邀请了一位外籍专家担任健康管理的顾问,对团队服务提供专业的监督和指导。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评估-干预-再评估-再干预的模式来开展,通过对患者运动、饮食、心理以及用药等各方面来给予全方位的指导[5]。

随着新医疗改革制度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担负起了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职责,且提出的健康管理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不仅需要包括老年糖尿病患者,同时还包括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通过对人群疾病的检测、健康教育与跟踪随访等,确保健康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老年糖尿病的健康指导及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2):186-187.

[2] Xu Y,Wang L,He Jetal.;2010 China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Group.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AMA.2013;310:948C959.

[3] 苏晶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3):251-252.

第9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单纯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57-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并发症可以遍及全身,在心脏、大血管、微血管以及自主神经都可以形成病变[1]。近年来,糖尿病导致白内障发生率亦呈现出上升趋势,糖尿病合并自内障在白内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但是,手术的应激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而糖尿病又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的恢复[2]。手术前后血糖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感染、前房出血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加重等并发症。因此,本文探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疗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入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在详细询问眼部病变病史后,常规检查眼部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视力损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64眼),男18例(36眼),女14例(28眼),年龄39~76岁,平均55.46岁,平均病程6年以上;对照组31例(62眼),男16例(32眼),女15例(30眼),年龄42―73岁,平均55.06岁;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病变分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胰岛素、优降糖(格列本脲)、二甲双呱或加服格列齐特等降糖治疗,然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方法采取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每位患者辨证论治,辅以中医治疗。

1.3疗效标准

显效:视力较治疗前提高2行以上,眼底病变稳定,视网膜血管瘤无明显增加或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或由重度混浊变为轻度混浊。有效:视力稳定或较治疗前提高1行以上,眼底病变稳定或玻璃体积血有所吸收。无效:视力和眼底无变化或改变不明显[2]。

2结果

表一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眼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64 26(40.63) 24(37.50) 14(21.86) 78.12%

对照组 62 18(29.03) 20(32.23) 24(37.50) 61.29%

经统计学处理,p

表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组别 1.0

治疗组 治疗前 12(18.75) 24(37.50) 22(34.38) 6(9.38)

治疗后 4(6.26) 20(31.25) 32(50.00) 8(12.50)

对照组 治疗前 10(16.13) 26(41.94) 22(35.48) 4(6.52)

治疗后 6(9.67) 22(35.48) 28(45.16) 6(9.67)

经统计学处理,2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p

3讨论

3.1中医认识

虽然中医文献中对糖尿病眼底病变没有有明确的记载,但对消渴引起的目疾早有描述,《河间六书・宣明方沦•消渴总论》指出:“可变为雀目或目障”,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很多学者认为初期为阴虚内热,逐渐发展到气阴两虚,再发展到阴阳两虚等,并伴有血淤、痰湿等症[3]。在病程发展各期,始终伴有气虚存在,“以虚为本”是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根本病机特点[4]。综上,主要病因病机:(1)肝脾两虚,气血两亏目失所荣;(2)阴虚热盛,热盛上犯于目;(3)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气血不能调达;(4)肾阴阳两虚,目络瘀阻。

3.2西医认识

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所致,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止及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关键手段。据WHO预测,到2025年,世界糖尿病病人将达到2.99亿,国外研究发现I型糖尿病病人10年病程者80%有糖尿病性白内障,15年以上病程者几乎100%都有糖尿病性白内障,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和玻璃体手术治疗。

3.3中西结合治疗

本组试验表明,治疗组的中西结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治疗的有效率更高,视力提高更明显。

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能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临床实践证明,健脾活血的中药能改善视网膜的缺氧情况,以达到减轻视网膜水肿,改善了视网膜所处的环境,故能获取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白内障,在积极控制血糖、合理饮食的基础上,以西医的手段配合中医辨证论治,辅以中药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广大推广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17届国际糖尿病大会简介[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1,9:60-62.

[2] 宛维,金明.糖尿病白内障中医治疗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27(1):8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