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小学家长会材料精选(九篇)

小学家长会材料

第1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废旧材料 小班幼儿 区域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0-01

近年来,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游戏是孩子们在园的主要活动,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为了让游戏更加的丰富多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发展,要将废旧材料和游戏相结合。

1 废旧材料的投放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课件想象力对于孩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的思维是纯真的,不受社会影响的,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已经出现了以物代物的意识,当游戏中缺乏需要的物品时孩子们能够想到用废旧材料中的某样物品进行替代。

如:娃娃家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娃娃家中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一些废旧的小推车、水壶等需要的游戏材料,当孩子们进行游戏时,只看见孩子将娃娃放在小推车中,嘴巴里不停地说着“宝宝,妈妈带你去超市买好吃的哟”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根据自己设定的情节进行想象力游戏,当孩子们没有需要的材料时会想到收集的废旧材料,用废旧材料进行替代。

如:建构区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地方,建构区中我们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薯片罐、饼干盒、饮料瓶、纱管等,一天建构区中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只看见孩子们两手拿着小饮料瓶叮叮当当的敲打着搭起来的饼干铁盒,“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幼儿回答说“这是乐队在演奏呢!”

随着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当给孩子们提供的材料丰富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用适宜的材料运用到他们的游戏中去,而生活中最易收集的就是身边的废旧材料。

2 废旧材料的投放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的更加聪明,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功夫。”“最宝贵的是孩子们自动研究的精神。”而废旧材料对于现成的玩具来说可操作性较强,玩法较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废旧材料的种类繁多给幼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如:在美工区中在装饰全家福照片时,孩子们用我们已经准备好的皱纹纸捏成小纸团贴在铁盒盖中装饰我们的相框,当皱纹纸用完时孩子们立刻想到了到百宝箱中去搜寻,不一会儿找到了剪剩下的彩色小纸片,用这些彩色的小纸片开始黏贴装饰相框,效果非常不错。在这个装饰活动中,当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孩子们通过寻找,利用废旧材料的代替装饰出了自己独特的相框。

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虽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们的能力有限,但是在游戏活动活动中能够通过以物代物的方式进行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成功的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

3 废旧材料的投放加强了家园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正所谓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的教育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增进了家园互动,体现了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教育。

开展游戏,首先就要收集与我们主题相关的游戏材料,我们先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游戏内容,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来收集我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孩子们每天都将废旧物品带至幼儿园中,各种废旧物品源源不断地充实着我们的游戏材料。

如体锻区,言下之意是孩子们锻炼身体的一个运动区,但是大部分的体育器材是运用在大操场上的,我们教室中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想到了用废旧材料自制简单的体育玩具,当然,体育玩具的数量较多,我们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在家中与孩子共同设计制作简单的体育玩具沙包(废旧布料)、飞盘(废旧硬纸板、毛线)、挑担(废旧饮料瓶)、纸球(废旧报纸)、废旧脚踏车、竹子等,在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成了孩子们的体育玩具,家长们不仅用材料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更是用行动表示了孩子们的发展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

4 废旧材料的投放有助于孩子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体现了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中必不可少的,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幼儿游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高尔基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生活中用过的哪些东西在游戏也可以用,近而逐步萌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如在今年的“六一”活动中,幼儿园开展了大型的环保时装主题秀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意愿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如旧报纸、各种各样的纸箱、无纺布袋子、大米袋等等。通过发挥全家的聪明才智,有的家长用废旧纸箱制作出了一个应用的机器人战士;有的家长用无纺布给他的孩子制作了一件精美的裙子;有的家长用废旧的报纸给孩子们制作了独一无二的铠甲服饰。虽然小班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较弱,但是在和家长们共同观看、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提高了对废旧材料的认识和利用,增强了孩子们对环保的意识。

废旧材料作为游戏中的“新材料”,使孩子们开拓了游戏“新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让我们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丰富我们的游戏。

参考文献:

[1]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实验材料;习惯;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这门课程以动手探究为主,而要让学生动手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材料,备齐实验材料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步。虽然学校实验室中已经有了实验所需的大部分器材,但是一些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还需要老师或学生自己准备。然而,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并不叫人乐观,忘带、漏带实验材料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通过观察、调查发现,学生是很喜欢做实验的,但是不喜欢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我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1.准备实验材料的兴趣没有被激发

大部分学生觉得准备科学实验材料是一项作业,对于他们是一种负担,缺乏带材料的积极性,态度比较消极。而兴趣是做一件事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准备实验材料的兴趣很高涨,那么他去准备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2.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

有时我们的孩子没带材料并不是他们不想准备,而是他们去准备了,但是由于找不到,实在没办法!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了。所以,我们老师在布置带材料的任务时,一定要事先备好课,去考虑孩子是否能够轻松的准备,这样学生才可能带来合适的材料。

3.学生自身个性心理特征

如果认真观察课堂,就会发现,经常带材料和经常不带材料的,其实总是固定那几个学生,还有很大部分的孩子是有时带有时不带的。没有材料的孩子他们并不快乐!这个时候他们都在后悔自己为什么就不带材料,有的还可能就在跟自己说:我下次一定要带来!可真到了下次,有些孩子可以改正,有些孩子还是和原来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跟孩子自身的特点有关系的:其一是喜欢玩记不住事情,你反复强调的事情,他一转眼就忘掉了;其二是意志力不强,准备材料时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其三是学习意识薄弱,对待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我们的孩子具备了这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那经常忘带材料也就不觉为奇了!

4.家长的忽视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其他的学科他们基本不会去管,除非孩子在某方面特别的出色!如果家长可以稍微关注一下科学一类的学科,在上课的前一天提醒自己的孩子别忘带实验材料,我想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二、针对这些原因,结合实践,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的方法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对准备材料这件麻烦事产生兴趣呢?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实践,我们总结了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①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②用“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用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为学生出谋划策,降低材料准备的难度

布置实验材料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可能我们随口一说,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担。有很多实验材料不是那么好找,就算孩子想准备,他们可能也会因为困难太大而准备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下,我们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轻松的完成?经过实践,总结了几种帮助学生筹集实验材料的方法:①全册通览,人人皆知。②平时积累,积少成多。③分组准备、分散难度。④材尽其用,丰富课堂。⑤组织讨论、降低难度。

3.发挥小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常规机制

儿童的特点是喜欢玩,忘性大,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材料准备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准备实验材料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前一天将要带的材料写在黑板上,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小组长要做好检查、督促的作用,将组员的材料准备情况记录在本子上,汇报给课代表。课代表将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情况记录在加分榜和红花台上。

4.拓展渠道,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3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低结构;材料;生态式;艺术环境

一、创设生态式艺术环境

我们幼儿园是以创意美工特色作为本园的特色教学,这学期,我们每个班的老师都根据本班的幼儿特点确定了一个班本特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巧用低结构的材料。让孩子们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动手能力,还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创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和孩子们共同想象、共同操作,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当遇到较为复杂的环境创作时,难度大的部分可以由老师操作,难度小的部分由孩子们操作完成。同时教师还可根据主题内容,鼓励幼儿充分想象、自由表现,不断累加、丰富环境的内涵,此时环境中的作品在幼儿眼里,会如同己出,幼儿才能真正融入环境之中,环境也因为有了幼儿的参与而显得生机勃勃。自然生态教育环境不仅存在幼儿园之外,在幼儿园里也包含大量

的自然生态教育环境资源。我们可以精心营造具有浓郁生态特色的室内外环境,使室内的环境自然化,生态化、从而给予幼儿丰富的学习、生活体验。

二、巧用材料,开展创意美术活动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操作材料是活动的物质支柱,要积极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符合其思维

特点的材料。而我们收集的这些低结构式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那么,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创意美术活动呢?

1.根据主题活动选择材料

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投放适宜的自然材料。主题活动的进行是以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而展开的。生态式创意美术活动是与集体活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往往根据主题活动实施的需要。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完整、深入。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们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有计划地投放游戏材料。如,“瓶子总动员”是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变废为宝。再让孩子们利用各种瓶子做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有些小朋友就做了一个瓶子娃娃,娃娃头是瓶盖做成的,娃娃的手是用废弃的水彩笔做的,娃娃的衣服是用报纸包裹而成的,上面还贴上了各种漂亮的图案。幼儿在不停地摆弄、拼贴,想象力得到了尽情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建构、模仿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创意美术活动的兴趣。

2.利用开放式创意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创造能力

创意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教育活动,有相对轻松活跃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使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创新,同时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首先是材料的投放。创意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可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同时我们发现,越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的自然材料越容易被孩子所接纳,特别是幼儿亲自参与材料的收集后,那么他在活动时,或者别人在使用他的材料活动时,他会有一种自豪感,活动显得也更为积极主动。为此我们创意美工材料的投放不仅仅是老师为幼儿提供的,更注重于幼儿参与以及家园的配合。其中“亲亲一家人”“小小蛋儿把门开”“奇妙的声音”等,这一个个创意美工活动都被幼儿轻松愉快地“玩”了出来,而且百玩不厌,幼儿的创新意识也随之大大提高。

3.利用家长资源,挖掘自然材料

家长是教育的丰富资源,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尽力激发家园之间的互动情感,充分发挥家长的最大作用。于是我们让家长收集蛋糕的一次性盘子,鲜花的包花纸,家里不用了的废旧筷子等,家长都会让孩子一起带到幼儿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这些自然材料的过程中,家长会和孩子一起研究其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如此一来,我们让家长收集自然材料的价值,由家长到幼儿个体,再由家长、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互动,从中享受创意美术活动的乐趣。

总之,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只要我们尽情地发挥大自然、社会所赋予我们的神奇的天然材料资源,用心去观察,有选择地去运用,一定能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一 创设自然的、可探究的环境,营造快乐“玩科学”的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施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感觉到,要想进一步探究、体验大自然的教学资源还远远不够,为了给幼儿带来更多的与自然界接触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

1.根据科学特色的要求,重新设置户外环境

深化功能区域:户外绿地与游戏场、戏水区、玩沙区的设置,如玩水池,我们重新设计场地,将场地大小、玩水的种类、玩水的趣味性都作了充分的考虑,使幼儿活动更具有可玩性和可探究性。

我们建起了果园、花园、小农场,让幼儿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探索四季变化与神奇的植物生长。让幼儿在与自然环境的碰撞中,不断地获得相关的植物新经验。

2.建立科学专用室

设置科学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科学走廊。以开放的方式呈现的材料,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意操作的探究材料尽情玩,这样幼儿更有玩的兴趣。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以上这些室的设置都是开放的,班级、家长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一起与孩子参与操作、游戏、阅读,与孩子一起分享。

3.营造情境性的自然角

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挑战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改变自然角冷清的现象,提高幼儿参与探究、观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性的自然角。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化的环境中探究,用生活化、情节化的情境,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幼儿不断地关注和探究植物,并启发幼儿将观察到的变化编成有情节的故事,并与同伴一起分享。如中班主题《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对装在瓶子里的蝌蚪没有多少兴趣。教师用塑料纸在班级走廊明显的地方搭建了一个小池塘,摆上了假山,种上了浮萍,将小蝌蚪放进“池塘”,孩子们觉得很新鲜,每一天都要去看一看,观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 选择幼儿有需求的内容,形成快乐“玩科学”活动系列

很多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往往费尽心思,特别是科学区的内容,教师辛辛苦苦地做好,但幼儿并不买账。如何让幼儿喜欢科学活动呢?

1.落实课程目标,收集孩子需要的内容

根据“乐学、会学”的理念,我们平时注重观察孩子,了解他们对哪些活动感兴趣、哪些活动不感兴趣,由此进行调整。

一种是直接选用。即主题中有的,孩子们也喜欢探究的内容。如中班主题《光和影》里面的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一种是替换。也即课程中有的,但孩子不感兴趣的相关内容。

一种是新增。也即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进行收集的,是孩子喜欢的、浅显的、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能引发幼儿认知冲突的内容。如主题《洞洞洞》,让幼儿从自己或周边的环境入手,寻找洞洞,我们设计了《身体里的洞洞》《危险的洞洞》《肚脐眼的秘密》《好吃的洞洞》《会唱歌的洞洞》《小洞的魔力》《藏起来的洞洞》等系列好玩的活动。

2.实践中分门别类,形成“五大类”科探系列

涉及科学的内容有很多,难度也大小不一,如何正确地筛选呢?按这三个标准来筛选:即应该向幼儿揭示的未知的东西、能够引发或已引发幼儿对未知东西的认知需求、幼儿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非其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们将内容归纳成以下五类即:科学观察、探究类:如神奇的动植物、人体奥秘、天气变化等;科学小实验类:如颜色变化、食物变化等;科学小制作类:如风筝、风车、火箭、汽车反冲等。科学小游戏类:如光影的游戏、电、磁力、空气等;科学小故事类:如奶奶的餐桌、蚯蚓的故事等。

这五类活动内容,通过集体活动、科学区、生活活动、节日活动落实。

三 提供有探索意义的材料,推动幼儿快乐“玩科学”

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引导幼儿探究,材料的价值性决定着幼儿探究的质量与兴趣,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有效支架。

1.提供易于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和探究行为、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教师在提供科学操作材料时,不但要考虑幼儿的兴趣,而且要从主题目标和内容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之中,使探究材料中隐含一定的科学属性,为解决问题提供暗示和线索,这样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发挥最大的功效。

如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乌鸦喝水》第一组材料:教师提供一定水位的水瓶、小石子、泡沫板(浮在水面上)、香泡皮(半沉半浮)——三种不同材料的属性,使水位有不同的变化。第二组材料:小石子、细石子——同种材料大小不同,所占水位空间不同,最后效果也不一样。

2.提供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材料

幼儿新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影响着幼儿的探索方向和持续性。所以我们选择的材料是幼儿既有点熟悉又不清楚的。如:会变色的土豆、寻找光斑、奇妙的衣架等。另一方面生活中材料易取得,方便幼儿的探究和操作,同时也可让幼儿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生活中的材料有助于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促进幼儿原有认识与新问题的冲突中建构新经验。如玩电路的游戏,我们提供了一组组电路连接的材料,结果很多孩子玩了一会就不玩了,后来老师想办法买来了小马达和风扇,让幼儿接上后可以让电风扇转起来,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区域里天天有人排队装电风扇,有的甚至早上提前上幼儿园,为的就是来装电风扇。

四 节日载体等,掀起亲子、家园共同“玩科学”的热潮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要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动手、爱思考的习惯,仅靠幼儿园是不行的,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提出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的家长是工厂的工程师,有的是小学的老师,有的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怎样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科学探究中来,幼儿园要有策略地发掘和利用家长、社会的资源,因此,我们设计了小手牵大手策略,将家长、社会的资源引入我们的科学教育中。

1.寻找课外活动

开设了“亮眼看校园”“亮眼看城市”等寻找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幼儿园会以公告的形式告知家长带幼儿找一找幼儿园果园、花园、农作物生长园的变化;找一找小区附近植物有什么变化;征集有关公园、动物园等信息。请家长带幼儿去找一找,看谁发现变化多?看谁知道最多?看谁问题最多?班级中设立了相应的亮眼小小星,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2.组建班级考察队

第5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在这一背景下,在纺织工业寻求高端化发展的今天,纺织工业与石墨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2017年2月13日,“中国(南通)高端纺织与石墨烯纤维新材料创新会议”在南通召开。会议重点探讨石墨烯纤维的特种功能在不同纺织品上的应用,寻求高端纺织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姚穆、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处长陈新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南通市委常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剑锋、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等专家领导,以及化纤生产企业、纺织织造企业、化纤终端产成品生产企业、石墨烯产业相关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代表约300人参加了会议。

掘金石墨烯?你准备好了吗

石墨烯是现有最轻最薄最硬的二维新材料,10万片单层石墨烯叠加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厚度;其硬度是钻石的3倍、钢铁的100倍。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诺沃肖诺夫博士成功制备出单层石墨烯,并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片层的碳原子由SP2杂化形成,该结构使得石墨烯在电力学、热和光学、高分子材料等许多方面具有奇特的性能,可用作超薄超轻风机材料、超韧防弹衣材料、太空电缆材料、纳米传感器材料,尤其是石墨烯特种复合纤维具有抗菌、抗螨虫、抗热、抗切割、抗紫外线、远红外发热和传导清凉等特殊功能,可广泛应用于服装、针织、家纺和产业用布等产品。

目前关于石墨烯,坊间众说纷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大会上谈了几点对于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看法。端小平首先表示:“石墨烯产业的应用要从基础做起,在纤维新材料及纺织品上的应用可能是比较现实和不错的选择。”分析原因,端小平指出:“一是石墨烯在纺织上的应用主要以极少量混掺为主,对可纺性的影响极小,因此应用技术难度低,可操作性强。二是在性能上不需要太高品质的石墨烯既能达到纤维材料对功能性的要求,这与中国石墨烯产业目前的水平相当。”

其次,对于有些专家的观点――石墨烯产业发展路径应该与碳纤维类似,端小平对此表示同意。端小平表示“:国外用几十年发展碳纤维,中国企业大约用十年才实现盈利。而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到现在也不过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中国近几年才开始起步,我认为应该还需要近10年才能发展成型。”端小平说:“发展石墨烯及相关产业需要耐心,需要持续的投入,对于想要进入该产业的企业,需要问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第三,端小平认为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不能忽视民营企业的作用。端小平说:“有专家认为,中国发展石墨烯产业应该由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来做,不能一哄而上。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理论上,国有大企业有经济实力,有人才积累,但由于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和管理层的不稳定,导致国企对开发前沿技术积极性不高。碳纤维就是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碳纤维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依靠广种薄收,才取得了今天的些许像样的成绩。如果仅仅依靠几家大企业,就如同是,不成功,就会滞缓中国整个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步伐。而且记者发现当天参加论坛的企业也绝大多数是民企。

应用石墨烯? 需要有所侧重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在会上表示:石墨烯作为一种有着优质性能的材料,被誉为“工业味精”,它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会带动许多产业实现高端化升级发展。李义春说:“石墨烯产业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三大刺激作用:首先能够帮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其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最后其能够带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针对当前石墨烯产业发展有过热的看法,李义春认为:“一个新产业的发展从起步到成型,应该允许其有泡沫,但不能全是泡沫。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实事,要真正研发产品,推动市场发展。”李义春预测2018年石墨烯产业产值可达100亿元,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一步将重点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宽新领域,并重点推动标准化的制定,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端小平表示:“目前已知的石墨烯材料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用途。一是散热和发热材料,二是轻质高强材料,三是抗静电、触摸屏、集成电路材料等。我认为,结合纺织纤维材料的特点、实际需求和应用难度,围绕散热和发热、抗静电等性能集中攻关,可能更加现实和容易实现。当然现在也有研究表明,石墨烯具有一定的抑菌抗菌的功能,这在纺织领域也会成为一个应用热点。上述几方面应该是未来研发的重点,在具体生产和研发实践中应该有所侧重,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蒋士成在会议强调:石墨烯具有的独特性能,将赋予石墨烯复合纤维多种功能,在“十三五”期间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应联合化纤龙头生产企业和石墨烯企业组成产业联盟,申报并攻克石墨烯复合纤维重点项目。同时,加快石墨烯复合材料生产、产品和测试等相关标准的制定,通过规模化生产以及工艺路线优化,进一步降低成本,使石墨烯复合纤维系列化产品实现产业化,真正融入到人民生活中。

第6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区域材料 选择与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辅助活动,建构在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儿童与材料的互动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提供机会。近些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主的教学新思潮,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静下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材料的操作活动是低效的,审视区域活动现状,材料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材料选择游离儿童发展目标,一味追求区域的“华丽”与“丰富”,以至于“堆积化”;其次,材料设计与儿童发展目标错位,区域内容脱离本班儿童发展水平,以至于“摆设化”;最后,材料设计要实现的目标只限于以单次活动为单位的细小单元,导致区域材料“碎片化”。

反思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设计区域材料时,忽视对儿童发展目标的敬畏与尊重,对区域目标的漠视与偏解。合理的区域材料设计必须以儿童发展目标的把握为基础,同时必须忠实于区域目标。因此,我们要摒弃陈旧的“材料观”,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认识,建立正确的“材料观”,为区域活动设计找准方向。同时,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材料,始终顺应儿童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尝试基于儿童发展目标进行区域材料设计。

一、基于目标需要,改编或组合现有的材料

儿童在区域中的操作是动态变化的,儿童动作技能的成熟、认知水平的提升及游戏兴趣的转移,都可能使儿童对原先的区域材料失去操作兴趣,一成不变的区域材料,势必难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因此,经过实践,我们基于儿童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区域材料进行改编与二次组合,得出多种延续材料价值的二次制作方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发展。

1.适当增加,添难度——顺应儿童学习目标改编材料。

不同年龄段的区域活动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和体验,提高儿童的各种能力。教师缺乏的正是在两个年龄跨度的空当里对过时旧材料“何去何从”的问题考虑。如果全盘丢弃,就很容易误入区域材料“年年做、年年换”的老模式;如果直接挪用,又会出现材料破旧、玩法不合适等新矛盾。因此,我们通过删减、增添等方法,改变材料的外形及游戏方法,从而使原本没有价值的材料得到延续使用,焕发新的生命力。

例:小班“曲奇饼”改编为中班“数字饼干”

小班的角色区,让孩子在美食区制作“曲奇饼”,我们在“曲奇饼”上增贴了“1——10”的数字,改成了中班第一学期的数学区材料——排序。儿童根据曲奇饼上的数字,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简单而轻松的改变,大大节约了资源,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显得特别地好奇和新奇。“旧物”换上了“新颜”,遗留的材料成了孩子的新玩具。

2.适当删减,改重心——顺应儿童技能目标改编材料。

儿童是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其技能会随之提高。当原有的材料无法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不能促进儿童技能进一步提升时,只简单地在某些区域中投入较多数量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就要教师学会分析儿童现有的技能目标,依据目标改编现有材料。因此,除了适当增加,我们还要学会适当删减,使现有材料能顺应儿童技能发展的目标。如大班幼儿用完的材料,不能随着大班孩子的毕业而丢弃,而要进行改编,使之有效地沿用到小班。

例如:大班“夹弹珠”改编为小班“弹珠迷宫”

大班区域活动“夹弹珠”,人手一份弹珠,以足够的数量保证游戏的充分进行。大班毕业后,这些完好的弹珠可以用做什么呢?很多教师怕小班孩子误食不敢选用此种材料而直接封存了。其实,教师面对新接手的小班儿童,可以依据其年龄特征做适当的删减。显然,弹珠形状小、圆滑、容易滚落等的特点,不适合大量出现在小班区域活动中,而弹珠随意滚动的现象却能很好地引发小班儿童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吸管、纸盒等辅助材料制作一个简易迷宫,将弹珠放置其中,并放入卡通人偶增强趣味性,让孩子通过摇晃纸盒促使盒内弹珠自然滚动,完成迷宫游戏。这种数量上的改变改变了区域的目标重心,由原来的“夹”转变为现在的“滚”。不但操作方法简单,内容有趣,更发挥了弹珠这一材料本身的特性——滚动,激发了儿童操作和探索的浓厚兴趣。

3.利用教具,进区域——顺应儿童情感目标改编材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为孩子设计、制作一系列教具,如语言活动中的小动物图卡、数学活动中的数字卡、点数卡、图形卡、分类操作图,等等。这些学具具有美观、牢固、数量充足的特点。然而,有时随着一个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就会把学具放在一边,不再理会,无意间草草结束了对学具的使用几率。又或者有意识地保存下来,以备其他教学活动所需,但会碰到因为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而无法合理使用,只一味堆积却不知道该怎样利用它的情况。其实,这些教学学具可以经过稍加设计,就能成为非常实用的区域材料。

例:“图卡型”教具走进数学区

在计算活动《小青蛙排队》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小青蛙图卡,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操作。但活动之后,一只只小青蛙应被放在一边吗?当然不是,我们把其制作成了“青蛙找家”的区域材料,让孩子根据点数装同等数量的小青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效果也非常好,这些小巧的学具小青蛙也充分地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学具举不胜举,如果教师能从收集、保存的意识上进一步思考学具的创意使用方法并投入到区域活动当中,那么学具就拥有了第二次生命。随着创意的不断改变和提升,这些制作精美、牢固的学具不仅省去了教师再次制作的繁重工作,还能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围绕目标,共建共享区域的材料

材料的制作环节是教师最为辛苦的阶段,教师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制作材料上,如何能减轻教师制作的负担,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呢?经过实践,我们得出材料的制作其实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教师应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将教师、家长、儿童纳入制作的行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参与。

1.“师生共建”式,让儿童成为材料的主人。

“师生共建”式,即教师根据设计好的区域方案制作出一个样板,让幼儿进行制作。或者,教师先制作一半,留下一半让孩子来完成。这样不仅能减少教师的制作时间,还能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区域材料的内容和玩法,这样的模式适合应用于低年龄儿童。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孩子对材料有更全面的认知,同时激发操作的兴趣,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亲子共建”式,让家长成为材料的后援。

“亲子共建”式,即教师设计出符合儿童发展的区域方案后,将方案发给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区域材料的制作过程中。比如爸爸找材料,妈妈缝制,宝宝粘贴等,这样的制作不仅使儿童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更增加了亲子情谊,同时培养了儿童合作意识及责任感。也可以将现有材料的名称、种类推荐给家长,征集家长的制作方案,最终选取符合儿童发展目标的区域设计方案的实施。这样的方式,不仅大大挖掘了家庭资源,更使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了强大的后援,更能符合与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

3.“生生共建”式,让儿童享有改造材料的权力。

“生生共建”式,即遵循“儿童可以教儿童”的理念,每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班级里,儿童之间的共同制作能互补互进,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教师收集好合适的材料,鼓励儿童分小组进行制作活动,由几个孩子各负其责,做一次漂亮的配合,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与不同的人合作。在这样的生生互动中,每个儿童拥有改造材料的权利,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信息,从儿童设计的材料中分析出儿童的兴趣、需求及困难,这些信息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次区域材料设计的改进,从而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使区域材料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

4.“班班共建”式,让教师享有智慧共享的机会。

“班班共建”式,即班级与班级之间打破界限,在材料、设计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互动式交流,从而大大改善教师设计理念及制作能力,通过共享交流的方式督促与检验教师是否基于儿童发展目标设计区域材料,以提升区域活动材料教育儿童的价值。

教师区域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往往种类繁多、数量不等,很多时候自己班级收集到的材料不能为自己班级的儿童所用,而闲置在角落,其他班级的材料或许恰恰是适合本班区域材料的设计。因此,我们要打破班级界限,实现班班共同制作。首先,每班设计自己的“材料海报”,将自己班级不需要的“闲置材料”及十分急需的“紧缺材料”公示在海报上,表明需要的数量、大小规格及质地等详细信息,另外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标注在海报上。其次,利用每周五的大教研活动,进行“材料搜寻集会”,教师之间进行材料互换、对调或收取,并进行材料设计方案的交流,在讨论中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到材料设计是否基于儿童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区域活动起到督促和评价的功能。这一策略大大缓解了教师的设计难题,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不同的共建策略下,各方资源得到共享,教师可以收集到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地做出设计方案的调整,从而使设计制作的区域材料更加符合儿童发展的需求,有效改善材料的“搁浅”和“浪费”现象。同时,身边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使教师的材料设计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大大减轻了教师制作的时间和负担,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材料适应性的思考当中,使材料更好地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三、促进学习,创新设计区域材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特殊性,表现出的兴趣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区域材料除了对现有材料的改编与组合,以及多种方式共建之外,教师必须基于儿童发展目标,以促进儿童学习为目的,创新设计区域材料。

1.以创新设计引起儿童学习。

创新的区域材料必须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教师在分析、了解儿童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还需从外形的生动形象、功能的灵活多变、操作方法的多样化几方面进行材料设计,做孩子喜欢的材料。

例:托班孩子的自理玩具

托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们尝试着自己洗手,用小匙进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生活自理还需成人帮助。孩子的这些特征隐含着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是教师设计材料的绝佳契机。教师如果针对孩子的需要设计能促进儿童独立、自理等方面的区域材料,既能符合儿童生理发展的需求,又贴近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受到孩子的欢迎。只要孩子喜欢了,区域材料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2.以创新设计维持儿童学习。

区域游戏中的各种方法蕴藏着教师的智慧,犹如催化剂一般赋予材料无穷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区域中寻找材料的闪光点,改进方法,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维持儿童积极的学习兴趣。

例:“创新玩沙区”让儿童其乐无穷

科学区“玩沙子”,让孩子运用工具进行自由的舀沙子游戏。起初孩子对沙子在被舀起和倒下的动作下产生流动的现象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方法太单一了。除了“舀”的动作没有其他玩法。如果我们就这一组材料改进另一种方法——利用废旧纸箱在沙子安装一个大型“沙漏”装置,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孩子们首先被大沙漏的外形吸引住了,紧接着在“舀、倒、装、看、比”等多重方法下找到更多的乐趣。当然这样的方法还可以随着儿童探索程度的提升继续改进,如健康区“制作沙锤”、美工区“漂亮沙画”,等等。在不断改进的方法下,孩子们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玩法,这样区域游戏就能保持“常玩常新”的特征,使原有的“冷门”材料逐渐变成“热门”材料。

3.以创新设计促进儿童学习。

每个区域活动都有对应的区域目标,在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不同的区域目标就是教师创新的新方向,如指向科学、语言、音乐、健康等教育领域,就要能设计出对应的区域活动。如“快乐的手偶”是教师利用废旧手套设计而成的语言区域材料,通过儿童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和讲述,提高儿童讲述的兴趣,创设儿童语言表达及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的学习,实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目标。又如“欢喜大竹龙”是教师利用竹筒设计而成的健康区域材料,儿童可以手握竹棒进行走、跑游戏,既锻炼运动能力,又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能力,促进儿童多元发展。

我们始终以儿童发展为目标,以科学的“材料观”、“资源观”审视区域材料,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适时适宜地对材料进行设计和调整,如同“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既可以支持儿童的建构学习,又对他们的建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若华.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05-01.

[2]杨珊珊.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配备与使用的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7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一个意外的发现

这一灵感来源于美国Ecovative公司的创始人艾本・贝尔和盖文・迈金泰尔。10年前,这两个人还是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他们在学校双修了机械工程和产品设计。当时,伦斯勒理工学院有一个特殊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要找到一个全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目睹了现在人工合成材料化学污染过于严重,而且很难降解这一现实后,贝尔和迈金泰尔决定就从寻找可替代的生物材料入手。

然而,什么样的生物材料才能既环保,而且够结实呢?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一堆在木屑里生长出来的蘑菇吸引了他们。碎木屑就那么堆在一边,本来是零散地分布在地上,风一吹会四处飘散,但蘑菇让它们聚拢了起来,固定在了一个位置,就像蘑菇根部有特殊的“胶水”一样。

神奇的菌丝体

这种特殊的“胶水”就是菌丝体。蘑菇本质上是一种真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子实体就是人类通常食用的长得像撑开的小雨伞一样的部分,蘑菇还有另一部分――菌丝体。

菌丝体是蘑菇的营养器官。就像其他真菌一样,蘑菇不能像植物那样通过种子繁殖,而是通过孢子繁殖。这些孢子发芽后会产生大量的被称为菌丝的单细胞,大量的菌丝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扎根在地下的白色网状根部菌丝体,这些菌丝体成长到一定阶段后,才能结出子实体,也就是我们所食用的蘑菇的那一部分。在自然界中,由于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孢子发芽的机会渺茫,它们不会随意到处生长,这就是为什么蘑菇在野外是宝贝。

那么,这与那些奇特的发明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说到这个神奇的菌丝体了。菌丝体通过菌丝从环境里吸收营养,当菌丝分解废物,比如枯草和腐烂的水果时,它也分泌酶、脂质、蛋白质等各种黏性物质,可以将周围的物体牢牢黏住。想象一下,如果将菌丝体与其它农业废料,如玉米秸秆混合起来,形成混合液,那么,当菌丝体在不断生长,扩大真菌的殖民地时,也会像天然胶水一样,牢固地黏着这些物质。

如果将这些混合液浇筑进一个固定的模型,其中的物质则会按照模子的形状“长”成葡萄酒架、板子以及椅子等家具,随后只要取出模板,经过干燥、脱水和热处理,再由工业热压定型,就能制成椅子、葡萄酒架等蘑菇家具。据计算,它们足以支撑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菌丝体不仅可以结合农产品废料,长成各种家具的模样。如果菌丝体在不同的培养基里生长,并控制好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菌丝体溶液可以形成具有不同纹理、不同硬度的材料。比如,使用像木屑和秸秆这样的材料和菌丝体混合,而不是柔软的大麻纤维,生长出来的材料会变得更杂玻Ecovative公司通过改变菌丝体的生长环境,现在已经生产出了地板砖、外墙瓷砖,以及制作桌面的材料,而且使用菌丝体制成的地板砖已经铺平了位于旧金山一个办公楼的庭院。

更多的生物材料

不仅菌丝体可以用于制作家具,其他研究人员也正在培养真菌、细菌和蛋白质,生产可持续、无毒的商用产品。比如大理石桌面,给人大气奢华之感,实际上也可以利用一种在沙子周围能形成碳酸钙沙粒的细菌“长出来”,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沙子的大小、温度和PH值,来探索不同形状和不同作用的桌面材料。还有一些公司研发出了用蘑菇制成的皮革和用实验室里培养的蛋白质制成的仿蜘蛛丝布料。

现在新买的家具一般都会挥发特殊气味,如甲醛、氨、苯、TVOC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室内被人体吸收后,会引发头晕、恶心等不舒适的感觉。假如家具都是由这些生物材料制成,将大大地降低室内空气污染。而且由生物材料“长”成的家具不含胶或漆等有害物质,既防水又防火,还可完全降解,像保险杠等汽车零件、游泳圈和鞋底等物品都可由其“长”成。

不过,假如这些生物产品比当前合成材料制成的产品的成本高,也许就很难普及。那么,这些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价格高昂吗?

第8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关键词

混龄 环境 支架 社交圈子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引入“支架式教学”有利于混龄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幼儿与活动材料的互动来实现的。但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多求做法“标新立异”,或想法“新奇”,却忽视了环境材料自身可以发挥的“支架”作用。

一、查找问题,梳理混龄教育的环境不利因子

混龄教育的始创者蒙台梭利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认为环境是混龄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通过创设类生活化的环境,投放丰富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与环境对话,与材料互动。但是我园混龄教育课题 “幼儿园混龄游戏的实践与研究”,实施一年来,发现部分混龄区域摆的是“花架子”、“空架子”,没有真正发挥出其最大的教育价值。这些问题简单罗列一下。

问题一:材料成人化

部分混龄区域材料没有兼顾异龄幼儿的现实认知水平。如“嘟嘟城小医院”开设了普通门诊、专家门诊、输液厅、中西药房”等。大年龄的幼儿易于操作,小年龄的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或者对一些真实的医疗器械产生恐惧、疏远感。在大年龄幼儿的帮扶下,才勉为其难,很难融入到一起交往。

问题二:互动单一化

“嘟嘟美食城”里,虽然教师们精心准备了各种看起来色香味俱全的“食品”。幼儿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售货员或食客,然后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活动。但一开始幼儿乐此不疲,但假装吃,继续去端盘子,再继续吃。试想,如果每次都是这样单一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幼儿不会生厌吗?

问题三:布置陈设化

大部分混龄区域普遍存在着重环境布置、投放材料的装饰性,看上去精美绝伦,但忽视“可操作性”。第一方面这些材料当摆设的意味较浓,虽琳琅满目,可就只有规范地简单搬动一下,没有与材料更多地互动;第二方面表现为这材料基本上是由教师所做,幼儿自己很少参与材料的制作过程。

问题四:区域孤立化

幼儿园充分利用园舍有限的空间,为孩子们创设了“嘟嘟城活动乐园”,共有7个室内活动室,分别是嘟嘟花艺坊、嘟嘟建筑坊、嘟嘟小邮局、嘟嘟美发店、嘟嘟小医院、嘟嘟宝贝馆、嘟嘟小超市。因受活动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为便于管理,各个混龄区域之间是不互动的。区域资源显得孤立,没有发挥区域间的最大效度整合。

不可否认,混龄共享区域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呈现了广阔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多样的社会体验,也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产生了更多互动交往的机会,从而实现幼儿发展的增值。但也不难发现,环境的不同创设会影响幼儿的选择,材料的合理投放会影响幼儿的选择,年龄的差异往往也会影响孩子们的选择。因此,很多时候,幼儿之间的互动、社交圈子,是在同龄间形成的。混龄区域要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实际需要,我们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发挥区域材料达成教育目的的“支架”作用。

二、寻找支架,促进形成良好的幼儿混龄圈子

混龄活动有别于一般的游戏活动,面对的都是完全不同的异质个体,年龄不同、习惯不同。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材料的交互性,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发展活动机能和交往能力,异龄异质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能构成一个互助互帮的共同体,激发幼儿生生互动,使各年龄的孩子在游戏环境下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

支架一:投放有梯度

在混龄区域活动之中,环境材料是活动的灵魂,是混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材料所呈现的梯度应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心智水平。教师应尊重并接纳这种差异,同时提供不同层次的多元区域活动材料,满足同一区域内不同幼儿的异质需求。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向不同年龄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以及任务、要求。

实例:如在“嘟嘟城小医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大班的幼儿当“医生”,灵活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医院,将医生这个角色出色地演绎,并教会小年龄的弟弟妹妹们认识医院中的角色,以至于小年龄的孩子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独当一面。还有,教师在制作材料时,有意向小年龄的幼儿靠近,添置一些富有童趣或幼儿喜闻乐见的材料,使幼儿更有新鲜感和亲近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具可操作性。就像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小插曲——牙医利用了富有童趣的拔牙工具,使得听到医生就害怕的大头儿子,变得特别喜欢牙医。这样不同年龄的幼儿间找到了互动的契合点,有利于圈子的形成。

支架二:动静两相宜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寓教育与生活和游戏之中。”混龄区域活动设计除了对环境材料要有不同的层次,还要注意动静交替、结合。教师应仔细分析各活动区的特点与需要,以便合理安排不同活动区域在活动室的空间位置。相对 来说,学习区就不适合与角色扮演游戏区相邻。

实例:比如在“嘟嘟花艺坊”,一部分幼儿在精美的花卉前面静静欣赏,或者仔细地嗅嗅花的芳香,想象陶醉在花的世界里;还有部分幼儿在与花艺坊老板讨价还价、询问种植经验,一副热闹的样子。再比如“嘟嘟宝贝馆”,一边是宝贝们安静地学习,另一边则是宝贝们欢乐地游戏。各个活动区域动与静适度分开,不同龄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也在很自然地集合成不同的模拟社会圈子,并在动与静的交替中感受着圈子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支架三:调整进行时

材料是支撑幼儿学习的支柱,如果混龄活动区域里的材料总是一成不变,是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自然,不同年龄的异质幼儿间也谈不上会有什么交往,更别说形成一定的圈子了。在这样的时候,教师就应想法设法对区域活动环境做出改变。

实例:在“嘟嘟城建筑坊”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拼搭“建筑物件”时,有些小朋友认为以前也这样搭,一个比一个高,搭好就推倒 ,每次活动都这样,没意思。虽然在活动区投放的瓶瓶罐罐很多,但是并没有为孩子搭建一个支架,让孩子去发展去创造去感受空间。 于是, 区域内调整加进了一些示意图、互搭、错搭等建筑物体照片,孩子们再玩时,看着示意图,在模仿中带着创造,孩子们都很喜欢,也在不同的圈子中得到了个性发展。

支架四:区区有联动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将全园的“嘟嘟城活动乐园”作为一个共享区域,使各个活动室之间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与沟通,共同构成一个小型的模拟社会。这个小社会中有不同的公共和生活区域,幼儿可以体验购物和消费,可以体验欣赏与创造,不同年龄的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的角色,选择适合的圈子进行交往与成长。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点必然有所不同,进而提高了教学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整合各区域资源,注重课程内容间不同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环境材料、课程内容、形式与手段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从而激发每个幼儿的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避免教学过程中只顾及某个年龄段,而忽略其他孩子发展的现象发生。

支架五:资源加整合

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活动。 因此在创设优良环境时,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区资源、家长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以满足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发现需要,为幼儿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支架。

从目前看,家长对混龄活动课程的参与度十分活跃。从收集活动资料到参与主题活动,从家园联系留言到家校互动,以及到家长自愿来园做志愿者……家长们在幼儿改变的同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孩子进幼儿园就是教师的事情,到现在知道他自己也是混龄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家园联动,这个传统的教育“支架”,能有效促进幼儿与家校之间,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形成不一样的社交圈子。我们认为,优质的混龄社交圈子不仅能让孩子拥有玩伴,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父母的圈子,可以让拥有相同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家长在一起探讨幼儿的诸多问题,与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分享快乐。

三、创造平台,凝聚实践教师的学习共同圈子

我们在发挥支架作用,促进形成良好的幼儿混龄圈子的同时,其实也在为我园开展混龄教育的实验教师们,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具体而言,首先,混龄教育中对环境、材料的有利因子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与反思能力。由于混龄教育中区域设计、材料投放都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异质幼儿,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因“材”定教。进而促使教师必须进一步观察、了解幼儿在特殊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混龄教育计划或者方案的调整。其次,提高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通过梳理环境材料的不利因素,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老师们就能准确恰当地提供多元的,不同层次、操作性强的材料。最后,有助于实践教师形成研究的学习共同体。由于教师们缺乏混龄教育方面的相关经验,必然促使实验教师主动加强业务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我园始终以全体幼儿发展为目标,重新审视区域材料,构建良好的混龄教育环境氛围,依据幼儿个性特点、发展规律,从实际园情出发,适时适宜地对混龄区域环境进行设计和调整,利用“支架”策略,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建构学习,体验和提高社会交往水平,促进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叶波.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1.

[2]唐娟.让环境动起来——幼儿园区域环境现幼儿同行创设初探.《天津科技》,2014.2.

第9篇:小学家长会材料范文

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为此农村幼儿园应根据区域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一、乡土材料的收集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的各种农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据季节变换各不相同,它们均是农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它们既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刺激物,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如何收集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资源,我们组织教师共同研究,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了收集活动:

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收集品,并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扩展活动思路,明确收集范围与收集的多种途径。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我们根据当地农村特色,把乡土材料分成: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和其他废旧日用品类,为开展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拓展收集途径,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活动。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与作用。

二、乡土材料的利用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挑战。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一是植物资源的利用。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制作,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玩一玩"我的时装秀":操作区让幼儿学大人用竹篾编斗笠、竹篮、竹筐等竹编工艺品;体育区利用竹制玩具开展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跳竹竿、爬竹梯、抬轿子、竹棒接力等。

二是动物资源的利用。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幼儿对知了、蚯蚓、蛐蛐、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三、乡土材料的投放

(一)材料投放的多用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农村的竹资源丰富,在利用竹子制作区域活动材料中,教师根据本地特色和幼儿的兴趣创设了"竹之家",并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种材料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玩法。如在巧手区中有幼儿用竹子钉成框架进行彩带编织;数学区中有毛竹数数器、毛竹游戏棒以及利用竹子进行高矮粗细排列;音乐区中有竹制打击乐器;益智区中有竹筒套圈、竹棒拼画;体育区中有竹筒高跷、独轮车、小竹马、竹梯;科学区中有竹风车及竹电话;美术角中有竹片画画、装饰竹叶、用水彩笔在竹筒花瓶上画画;自然角中有一些野花插在竹筒花瓶里等。在区角中,我们还避免了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这使得各种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

(二)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也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首先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充分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如在“趣味编织角”中小班幼儿利用棕榈叶打结、编手镯;中班幼儿利用棕榈叶编制糖果、小鱼等;大班幼儿则利用棕榈叶编制长颈鹿、麻雀、带鱼等。其次是多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如:小班投放种子、叶子、竹等让幼儿进行比较分类、排列数数、粘贴等;中班投放稻草、木块、蔬菜、瓜果等进行装饰拼图、折叠粘贴等;大班投放稻草、贝壳、竹、木片等进行编织、搓、锯等。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时,还应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5).

[2]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