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精选(九篇)

绘画艺术鉴赏论文

第1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力;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26-02

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正如多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多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文笔一样,只有大量地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美术的魅力,从而逐渐地培养美术鉴赏力。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可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人们艺术修养和鉴赏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利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掺杂一些质量稍差的作品,作为初学者来说,无法判断哪些才是优秀的作品,这会阻碍人们对真正美的艺术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来选择和指导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实践。

培养美术鉴赏力就要提高眼睛感受形式美的能力,鉴赏名画可以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代表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升华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美术能力的精湛,更是千百年来精神文化的传承。我们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学习名家在绘画上的细节处理以及他们对色彩、形体和构图的构思,通过长期锻炼,对美术作品的辨析力和领悟力会逐渐丰富和提高,眼睛感受美的能力也会逐渐增长。优秀的美术作品会引来许多人临摹,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复制品,虽然对原作品的临摹相似度很高,但还是很难将原作的审美和精神准确的地传达给观看者。所以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到美术馆、画廊或者博物馆去欣赏原创作品,与艺术大师通过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触碰。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以及天生审美观的差异,会对美术作品的风格有不同的喜好。例如有人喜欢雄浑的山河作品,有人喜欢清秀的花植作品,还有人喜欢抽象的思维作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过对于其他风格的作品也应该有所涉猎,不能轻易地排斥,更不能贬低,要培养全面的美术鉴赏力。美术作品也有高雅的格调和低俗的趣味之分,对初学者来说,要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个性鲜明、有独创精神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经过岁月的筛选流传下来的古今中外名作,一定要避免让平庸粗劣、格调低下的作品影响初学者的第一印象。

二、学习相关艺术知识

美术鉴赏力不是个人天生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的艺术知识不仅包括中外的美术发展史、技法理论和艺术概论,还包括相关的文学、哲学、和民俗文化等。首先,对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绘画大家及作品要十分熟悉,包括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黄荃、徐熙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董源、巨然的“照耀古今,为万代师法”,还有吴门画派的唐寅和文征明,扬州画派的郑板桥、李蝉。此外,从我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各个朝代所呈现的画风也有所不同,唐朝雍容华贵,宋朝严谨精细,元朝淡然清幽,明清两朝则以水墨为上。对于西方的美术发展史需要了解的是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绘画流派的风格和特点,要知道西方几种典型的绘画风格,如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抽象主义。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发展史要了然于胸,当看到一幅艺术名品时,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要联想到其创作背景,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刻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真谛。

要想更好地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是必不可少的,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是学习美术的基本素养。美术从广义上来讲包括雕塑、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单从绘画来看,以使用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划分可分为油画、水粉画、中国画、素描等;以画面形式和社会功能来划分可分为:漫画、年画、宣传画、壁画、插图和连环画等;以描绘对象来划分可分为:风景画、人物画、历史画、风俗画等,每个画种还可以分为更加细化的种类,如中国画按照描绘题材还可以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通过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清楚地分出美术作品的题材,感受不同的美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艺术感受。此外,根据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需要掌握不同的鉴赏方法,例如鉴赏工艺美术时要带有触觉上的感官;鉴赏建筑艺术时要带有运动上的感觉。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作品,准确地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领会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相关的宗教、民俗和哲学是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和这个民族和时代的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许多流传至今的艺术名品、美术著作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念。以中国的美术艺术为例,讲究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以立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性、表现性就是与哲学相联系的表现方式。通过学习哲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艺作品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来得到哲学方面的启示。不仅仅是中国,西方的美学艺术也深深受哲学、时代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在中世纪,绘画大部分是为基督教服务的,文艺复兴之后也有许多绘画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同时绘画还与文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诗经通过绘画的图解,顾恺之也曾经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再现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提高美术鉴赏力服务。

三、注重结合审美体验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审美观就是在为自己寻找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呢?首先,要多看一些名家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仍然称得上不朽之作,可以充分地验证其艺术造诣和成就。在观看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细细品味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经过长期的实践,自己的感悟力和辨析力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其次,要带着审美的态度去体验生活。我们知道许多知名的画家和诗人都是十分感性的,他们会带着细腻的情感去理解周围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写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千古绝唱。在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大自然、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提升审美观还要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所谓艺术观念,指主体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就是不仅要懂得欣赏美的、具象的作品,还应该懂得欣赏丑的、抽象的作品,其实作品的美与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要想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实质,就应该以开放的艺术观念、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作品。此外,许多人会将绘画看作是对实物临摹和复写,将其逼真程度作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在鉴赏美术作品当中是有极大误区的。随着照相机的普及和流行,绘画逐渐丧失了其记录和存录的作用,但是绘画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就是因为绘画不仅有其“写物”的特征,还有其“写心”的重要功能,也正是这项功能才使得绘画的艺术境界更高一层。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一种复写,还渗透了自身的情感,这也正是许多著名艺术作品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的原因。所以用开放的艺术观念去欣赏艺术,才能鉴赏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学艺术。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我们长期实践,不断地积累艺术知识和提升艺术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试着练习一些绘画,对眼睛感受形式美有非常好的作用,并且要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去感受生活,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这也是培养美术鉴赏力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清予.论高效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01):137.

[2]何岩.关于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36-137+157.

第2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一、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存在主要是以人类观察为欣赏基础。美术鉴赏是属于观赏者积极思考的过程,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进行理解,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价值。美术鉴赏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升华,从而促进身心合一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美术鉴赏人员能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认识,感受到文化与历史的辉煌,对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雕琢,对心灵的净化,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并且美术鉴赏对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立以及自爱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同恩格斯所认同的那样,包括体力、智力、思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艺术素养已经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鉴赏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精神品质的升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四、在自由评论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之间没有交流,每个人只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审美观是得不到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评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共同交流思路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鉴赏中国古代建筑代表作品故宫,通过故宫建筑的整体规划、屋顶样式、木结构构造以及建筑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从中了解皇权至上的体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所以,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的全景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宫建筑特点的感受。此时有学生对故宫的柱子进行了观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故宫柱子上的刻龙,简直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建筑师在这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工夫,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时代,古人的技术竟然如此精湛。还有同学从故宫的格局、彩画、优美的屋顶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鉴赏,让每个学生在听取他人的鉴赏结论过程中,补充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五、在理解作者的绘画用意中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绘画中所要展现的想法,让作者的作品价值可以流传下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价值得到流传。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绘画时的真正用意,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揣摩作者的想法,展现作品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授课时,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仅让学生记住该作者的绘画风格:此画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学生失去鉴赏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地去感受作品的含义。

第3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多媒体;美术鉴赏课;应用策略

美术鉴赏和美术技能训练一起构成了高职美术教学的完整体系,在高职生的美育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鉴于课时分配的有限性,美术鉴赏课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所占比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配置标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输送给学生更多的美术鉴赏知识,已经成为长期困扰着广大高职美术教师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其巨大的搜索能力以及融合音乐、视频、图形、文字为一体的演示能力注定了其成为现今条件下成为美术鉴赏课堂中重要辅助工具的必然选择。高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导入多媒体授课方法,不仅能够在提高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效率上起到重要作用,更能对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上起到重要推助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积极影响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生动性

以实现信息共享为目标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金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思维习惯,庞大的数据信息在多媒体的演示下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课程改革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美术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的采用,引导高职生快乐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广大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创造集图像、背景、音乐为一体的学习条件提供了便利,为高职生在宽松、生动的课堂环境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把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绘画作品进行高清晰、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学生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调整不仅实现全图展示,还能够通过局部放大、缩小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如引导学生欣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但却掩饰不住自己的一腔苦衷,画家用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将韩熙载的面部表情极尽细致的刻画出来,这幅画的精髓在人物表情刻画上,传统依靠课本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仔细的进行人物观察,通过多媒体,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作者手法的高超,在积极的观察中提高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性。

1.2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大扩充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有效综合各种传播手段传达的信息,通过综合运用放映方式,能够在美术欣赏课中营造出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视听效果。在美术鉴赏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积极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调动相关教学资源,直接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能够高效的激发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认识美、感悟美以及表达美的感官反应。多媒体技术丰盈美术鉴赏课堂内容具体表现在:1)化解美术鉴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赏析画作,尤其是西方抽象主义绘画作品时,往往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学习而觉得枯燥无味难以下手,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参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回顾时,就可以对这些抽象画作进行直接展示,让学生一眼观摩出这些作品的绘画风格,并在授课者的引领下逐步找到欣赏抽象主义绘画的方法。2)画面、音乐、文字综合运用,提高课堂的涵盖内容。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并通过ppt等具体演示方式对绘画作品进行绘画介绍、背景音乐、文字标注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播放,使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可以同时接收到视听方面的综合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还相对节省了有效地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加深对优秀绘画作品感悟、分析,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独特的赏析心得,在相互分享间加深对绘画作品传达思想的理解。

2 多媒体在高职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术鉴赏课不仅仅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作品鉴赏能力为授课目标,更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以及美好人格操守为终极目标,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在专业鉴赏能力与高尚道德情操为己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引入,将绘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态、多样的背景介绍中,更多的理解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心理起伏状态,从而在精神共鸣的氛围中更好地进行画作欣赏以及人生经验的丰富。以欣赏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的油画《煎饼磨坊的舞会》为例说明,该画集中表现出了一群在位于蒙马特高地一家酒馆消遣娱乐的巴黎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悦心情。评论公认此画是在露天的环境中完成的,甚至他的朋友雷渥对绘画的创作环境如此表述:“我们每天把画搬到煎饼磨坊去,这在有风时尤其吃力,画随时有可能会像风筝一样被刮走。”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准确的将雷诺阿用一种棉絮般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接受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训练)表现出流溢的光线中的人物表现出来。从上向下俯视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长凳呈对角线延伸并断然截断了前景,艺术家仿佛将身体微微前倾,以更好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对绘画环境的切实感悟以及被雷诺阿自身绘画特色的了解,准确鉴赏作品便能够更加顺理成章。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授课容量

古今中外,优秀的画作不计其数,按类型分可以分为国画、西洋画、雕塑、漫画、油画、工艺美术等等,数量庞杂,形式多样,这就客观上造成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课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绘画作品。只有通过对质量优秀、数量足够的绘画作品的赏析,扩大学生的审美眼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案例供学生研究,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这种困境便被迅速扭转了。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国画的绘画特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众多优秀的国画作品使学生对国画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播放,并加以系统地讲解,利用鉴赏――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总结出我国国画的特点,更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见识到大量绘画风格不同、画作对象各异的优秀国画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眼界。

3 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授课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美术鉴赏过程中的鉴赏门槛,同时能够将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拓展到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中,使高职生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人格魅力塑造提供丰富的课堂素材。

参考文献:

[1]陈洁萍.理想状态下职业院校美术素描教学接受式教学过程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56157.

[2] 宋琼.关于高职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7):237238.

[3] 印小云.激发兴趣 乐在其中――高中美术鉴赏课快乐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4748.

[4] 李玫,张振举.论中学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J].大众文艺,2010(15):199200.

[5] 贡加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0(10):6869.

作者简介:

第4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美术

国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累与精髓,国画艺术中的“留白”部分,能够呼应画面中的实体,达到虚实结合的效应,相对于画面中实体的赏析来说,对于“留白”部分的欣赏更能够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与向往。可以说,“留白”是国画艺术中的传奇所在,它的布局需要建立在对整个画面的全局掌握,从而才能够与笔墨色彩才良好的艺术衬托,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造就了国画所独特的虚静结合的艺术境界。“留白”的布局能够为画面渲染出独特的空间感,为欣赏者打开想象的空间。鉴于“留白”在中国画艺术绘画与鉴赏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会从“留白”这一艺术手段在国画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在进一步挖掘出其所蕴藏的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以更深入的探究这一艺术手法。

一、国画中“留白”艺术的气韵美

中国画家对于“留白”的布局特别讲究原则,无论是留白布局的位置、大小还是形状都会经过一段深思熟虑,以更加明确的表达画幅中的意境感。留白艺术运用的本身在于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与鉴赏价值,正是因为绘画者在作画阶段,追求画幅中所蕴含的精、气、神的显露,因而,在一幅画中,留白的运用尤为重要。我们在欣赏大多数国画时,也会被画幅实物与留白中所搭配的错落有致、聚散呼应的旋律美所吸引。从国画气韵表达上来说,相对于物象来说,留白所烘托出的气韵更为难得,其能够展现出具有魅力的空境之感。以对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鉴赏为例,由于画面中囊括了江南美景与北国风光,为了能够展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韵,在该幅画中,必须良好的使用留白的衬托,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祖国江山的辽阔壮美。总的来说,绘画者的留白运用也能够体现画面的生机感与独特的艺术意蕴,在画面中笔墨色彩所勾勒出的物象,与空白部分相呼应,能够产生强烈的气势与节奏感。

二、“留白”艺术能够点透艺术主题,彰显国画中的韵律美

国画中的“留白”决定了画幅艺术韵律的表达。国画中精心设置的“留白”布局,与画面中笔墨色彩的规律变化,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境界,凸显了点化艺术主题之功。留白所展现的空,能够刻意的突出画中的实,这种虚实相衬与黑白相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能够给予欣赏者起伏多变的视觉效果,进而能够体验到画幅所带来的艺术韵律。在国画的留白布局中,若想表达好虚象和实象的层次关系,点出画面的艺术主题,就需要遵循黑白相称、虚实共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黑与白的自然过渡,会让整幅画面层次分明,气势变化莫测,韵律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画家通过笔与墨的结合应用,产生黑白合理分配、干湿交替变化。这种墨色的晕染变化,恰恰体现了十足的韵律之美。

三、“留白”艺术中意境之美的表达

留白艺术在国画中的布局,产生较为强烈的空灵之感,这种空灵之感极具神秘色彩,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进而有助于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达。从绘画者的角度来说,营造虚实相衬的画面布局,不仅仅为了凸显艺术美,更是因为以实景的展现似乎无法尽情的表达心中所深藏的情感,以空的方式来表达,则会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气氛,这种情感表现手法要比实景所突出的情感意境更为高明。同样,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从实景绘画中,我们能够鉴赏到绘画者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画功,也能够从实景绘画中欣赏到一种艺术美,但实景旁的留白,则会拉入欣赏者思维,让欣赏者深层次的理解画幅所表达的意义,进而理解绘画者的艺术意图,与绘画者能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产生共鸣,深刻的体验国画中的意境美。总之,画面所表现出的虚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实境衬托的效果,因此,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巧妙运用“留白”技术,确保“虚实”画面相得益彰,就能够勾勒出深厚的意境,让欣赏者深深体会到作品的用意与魅力。

四、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

(一)留白艺术中所展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比较深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无论是对于现代教育还是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的渗透与熏陶,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儒家学说的研究重点在于修炼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强调人的品德与拼熊。在国画艺术表现领域,儒家思想是艺术创作的主题的核心,在古代水墨画中“留白”技艺的运用,能够将国画中所体现的虚实关系,蕴藏了儒家思想表达,国画中“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展现的画面效果,与儒家思想中的空灵、干净相吻合。

(二)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道家文化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道家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道家学说诉求万物相合,宇宙是浑然一体的,“空白”存留于天地之间,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所在。《老子》中也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中生有”、“有中亦无”的境界,有与无处于相依相生的状态,万事万物的循环更替,都是“有”与“无”往复运动所致。正是因为,有与无在道法中存在这种相呼应的辩证关系,因此这也决定了国画艺术中留白艺术的发展,二留白的运用也将国画艺术境界推至巅峰。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不仅蕴藏了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洒脱、追求永恒的精神文化,也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画面中不着一笔一墨便可创造出万千气象的“留白”艺术,因其“道”的虚与实,有与无,带给人无穷的联想与无尽的回味。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衍生出了画幅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国画中,恰当的插入留白,能够起到烘托、客户主题的妙用,从构图的角度上来说,|“留白”的存在,也能够展现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强化了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与艺术感染力。“留白”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技术应用、独特风格及艺术审美的彰显与体现。在中国浩翰的艺术史中,“留白”体现了中国绘画极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创造形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娉婷.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6, (07):151-152.

[2]范付申.小议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 2016,(02):15.

[3]封顺.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大舞台,2013, (06): 90-91.

第5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传统绘画 艺术特色 鉴赏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这个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成就。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卓越成就的传统绘画,最能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而要认识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要从历史的根源出发,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来进行解读和剖析。首先就要了解绘画的特点:

一、形、神、韵兼备,以形传神,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

“像不像”不是创作好坏的评论标准,也不是创作的出发点。中国画追求的是绘画的气韵和意境,只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是作品没有神韵,即使你画的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比方说,在人物刻画中,中国画从姿态上区分男女的性别特征,女子线条柔美,削肩细腰,男子则是威武雄壮,身体结构并不相称。这就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象征手法,用以展现性别特点。从历代名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都是以形似来展现整个画面的神韵,由一点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和视觉享受,显得磅礴大气。

二、中国画主要以线条表现事物的生命力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并不是立体描绘对象,而以简单的线条表现分界的临界点,比如在刻画人物侧脸时,用一条曲线表现鼻子和脸部的分界,用蛋形曲线展示人物的脸部轮廓。在山水的刻画中,以线条展现山水树木的纹理,这种处理手法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也对后期印象派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色彩的渲染主要以墨色为主,用清水调和水墨制作出深浅不一的色彩来展示不同角度下色彩变化

例如最为明显的是在处理荷叶时,中国画使用深墨简单几笔描出荷叶的经脉轮廓,而离视线较远的一部分则淡化处理,以此表现作者的视觉角度。中国画虽然是平面创作,却能很好地衔接多角度的视察。

四、中国画不讲究立体描绘

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虫鱼,都是平铺在一张纸上,而且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比如说,很多景物描绘的都是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象,层层叠叠地绵延在图纸上,空间的界限得以无限延伸。在画古代庭院的作品中,是以空中俯瞰的角度,用假山、门洞、小桥、回廊等来表现庭院深深的光景。

五、中国绘画不讲究背景

中国画不像文学创作那样需要背景烘托,几条鱼,再添加几条波纹就可以看出是鱼翔浅底的自然图景,所以留白的地方很多。这些留白的地方又通过作者或者他人的题词增加独特的韵味,说明创作的动机和深层含义。西方绘画都是在整张纸上进行创作,无论人物和景物,都没有留白,这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写实。

六、画中有诗的民族特色

这也许是中国画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了,纵观国画自古以来的特色,无论画风怎样变化,有一点是创作者们始终不会改的,那就是作品中的题词。第五条中已经说到,中国画存在大量留白,这些留白在画作完成之后,都被填以诗词,并盖以章印。这既增加了画的文化内涵,又使后人在阅览的过程中,对创作背景、作者心态、作品深意有一个深刻清晰的理解,考究起来有根有据。

对国画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就要看怎样去欣赏了。鉴赏中国画,首先要看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作者的创作风格,画中是否存在深远的意境和趣味。画的意境和趣味性决定了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好的意境和趣味,能让鉴赏者产生继续浏览的兴趣,高超的创作技艺就是为画作的意境服务的。布局是画作的关键部分。

再看作品的线条勾勒,也就是工笔,是否与造型相符,物象特征是否明显,是否线条流畅,是否生动自然等,都是考察与鉴赏的范围。传统的画作都与书法作品挂钩,所以影响线条美感的还有作者的书法功底,功底较低的,往往线条呆板幼稚、疲软无力,作品缺乏灵动性。

因为中国画注重墨色的层层渲染,所以浓淡是一层层叠加的,很有层次感,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要看画作中有没有存在局部死黑,色彩变化的情况,一般存在这种问题的画,是不会受到观众亲睐的。我们可以看看齐白石的画,比如说他最擅长画的虾,意趣横生,不管整体纵览还是观察个体部分,虾好像都是在动的,这就是灵动美,也是作品的灵魂。

画作成功之后,就要将进行题词,书法的好坏会大大影响画的价值,因此书法不精的人是不敢随便题词的。在题词之后,就是加盖私章。私章的种类繁多,有画家的印鉴,有题字者的印章,还有收藏者和鉴赏者的印章。印章的造型不一,雕工和加盖的位置也不一样,但是这些细节都会影响画作的品评。

最后一步,就是作品的装裱了。中国画的装裱都别具一格,装裱用纸十分严格讲究,这是由于好的装裱能够把画衬托得名贵大方,古朴典雅,影响画作的整体效果。从以上这些方面下手,你才能更好地赏析国画的艺术精粹,具象的了解什么是艺术以及怎样欣赏艺术。

参考文献:

[1]李林海.国画欣赏[J].宝鸡社会科学,2009(04).

第6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美术鉴赏 教学实效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80-01

美术鉴赏教学在我国美术教学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新课程体系下美术教材中鉴赏部分的比例也在增大,且内容丰富,有系统性。鉴赏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学生认识美术这门学科的钥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不再是简单的解释和用有趣的故事讲授或是理顺历史脉络,而是更深层地把握作品特征和价值,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认知。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学习可以了解有关美术的各方面知识,并在对作品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中获得审美教育,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个人成长和职业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新课程教学新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现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不是对作品涵义的简单陈述、复制,而是一种自发的再创造过程,是引导学生面对美术作品开展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活动。更具体地说是认识作品,掌握作品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表达的信息,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受到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传统美术鉴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式地讲解,如构图、色彩、作者生活、背景和小故事等介绍,最终多是教师自己在鉴赏时给学生谈感受,而学生却在条件不足(缺乏图片资料)的情况下无法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使有图片,但美术种类繁多,如笔触、笔墨、线条、色彩、刀法等多的艺术语言,学生在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的情况下,很难理解其中的意蕴,他们只能在以后看书时见到类似老师所讲的一种“权威性”解释。这样就会抹煞作品提供的多种微妙信息,压抑学生在鉴赏活动中主观因素的发挥。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鉴赏时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受力进行训练和培养。但为了更好地实现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视觉作用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深层地体味作品某种深刻的内在意蕴和感染力,仅针对作品讲作品,就画论画,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例如,在鉴赏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大屠杀》,仅看这幅画就可以体会人民的愤怒和侵略者的疯狂,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矛盾冲突激烈。但是如果把类似的一幅莫奈画的《枪毙马克希莫连皇帝》,内容和构图都相似的画面,比较着去鉴赏这两幅作品,那么,戈雅的画面表现的暴力与反暴力的强烈矛盾冲突印象深刻,画面的色彩和整体气氛是不言而喻的,鉴赏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人们不能忽视视觉的首要作用,但是如果鉴赏者对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历史有所了解,那么同样的形象就会有更无限丰富的内涵,对美术中的现象也就会感到是合理的、自然的。比如,讲印象派绘画的画面色彩和视觉感觉这一问题时,学生从古典绘画过渡到印象派艺术上很难理解,而老师如果说明印象产生的时间及当时工业技术的发展,照相技术的产生,光谱分辨色的技术发现和快节奏的生产方式是形成印象派绘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类似照相的古典主义绘画被照相技术取代,新的视觉感受必然产生,科学又为绘画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艺术品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对古典艺术的长时间观察而感到视觉疲劳,对新的视觉感受的画面有所追求,而印象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形成气候,并逐步推动色彩绘画的发展的。学生对印象派绘画艺术也就理解了,同时画面内容、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是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过程。

教学观念的更新,方式方法新颖,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前提。但这些观念的具体体现,新颖的方法能取得实效,较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电化教学手法多样,知识容量大,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多媒体电脑教学,利用Authorware或Powerpoint等简单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实现简单的文字音像编辑,再结合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在课堂上随时都可以实现,图像大小处理及整体与局部的互换,或进行模糊处理,实现离开形象而作画面色彩构成分析等处理,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学生思维就很容易进入老师所设计的鉴赏氛围中。再做简单的动画切换,增强现场感,丰富画面表达形式,和教材配套的课件使用效果会更好,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有趣的环境中就可以自由地想象,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美术鉴赏的学习就会通过这些现代手段取代传统的幻灯、投影,这些枯燥单一的鉴赏模式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富有吸引力。但是手段毕竟是手段,而且是辅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要靠教师来统一协调,教师随机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要特别留意学生对画面转换的反映,要适时启发,并用先知者的智慧,提出讨论的知识点,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绝不能做机械放映师,形成冷漠的人机对话式教学。

美术鉴赏本身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结构下的美术教材中鉴赏内容分配很全面。现代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艺术家,而且还在于培养有审美鉴赏力的民众,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目标的实现,正确的鉴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美术作品在社会中获得价值和生命;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美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修养、审美能力,社会知识和观察力、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高中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3-121

前言

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严密逻辑性、贴合学生思维习惯、以实际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系统性教学策略。主题教学法包括话题导入、话题分析、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以及赏读领悟几个环节[1-2]。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出发,以主题教学法开展课堂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技能的关注度,有助于通过增强知识与作品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持续、系统的审美能力。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从美术鉴赏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具体策略、考核与创新三方面进行高中美术主题鉴赏教学法的具体阐述。

1.美术鉴赏的主题教学设计阶段

主题教学法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特征[3],要求教师在利用该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严密、科学、有效、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其中,设计的主要对象包括教学阶段分化、教学内容提炼以及顺序安排、教学考核等部分。首先,教学阶段是科学、合理组织主题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阶段分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艺术作品鉴赏价值与相关技能的重要性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喜好程度以及生活契合度等内容;只有保证主题教学的时期结构合理性,才能真正为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动力。其次,高中美术课程所提供的艺术类型、作品与评论内容多且范围广,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要完成所有艺术作品的讲解与鉴赏任务是极为困难的,也不利于学生的价值学习与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提炼、设计,以尽可能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性程度、顺序进行课堂呈现和教学。另外,美术鉴赏的主题设计阶段还应包括教学考核部分;高中美术学科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不同,其虽然没有成为高考考核环节的必要学科,但学生艺术理解水平、审美能力、鉴赏技巧以及创作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评价将主要通过美术教育体现;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设计美术学科的主题教学评价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及时反馈,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从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的课程安排与内容上看,美术教育主要以中外艺术作品了解与鉴赏为主。对此,教师可将美术鉴赏课程的主题教学首先分为中外两个部分;其中,中国艺术部分又可分为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外国艺术部分可分为绘画、工艺、雕塑,可根据课时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添加外国建筑的艺术内容。从内容分布上我们可知,绘画、工艺以及雕塑艺术内容存在中外对比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借此进行小主题教学设计;例如,在以“绘画艺术”为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中国派”以及“外国派”两大鉴赏群体,使其分别在3个课时内完成绘画历史发展、绘画艺术特色分析以及艺术作品鉴赏三个主题任务;使两组学生在每个课时进行展示,并由教师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引导与评价,最终完成该部分美术鉴赏的教学任务。高中美术鉴赏的其他部分内容同样可参照该主题教学的阶段设计模式。

2.自由、探究式转变,提升鉴赏教学价值水平

主题教学法虽然属于逻辑性较为严密的系统性教学策略,但其仅仅在形式上规定了教学活动的体态,并未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具体的、固定的模式限制。因此,教师在明确主题教学法的阶段性结构系统设计后,应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思维风格与性格特点为导向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创新。从过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上看,教师往往过于遵循教材安排顺序开展课堂教学,以“理论―历史―作品展示―作品诠释”的套路,意图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范畴,从而提升其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

以上文提到的主题教学阶段中“绘画艺术”部分为例,两大艺术鉴赏“派系”的学生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与实践任务。要在高逻辑、高联结的主题教学结构下达到自由、探究的形态转变,教师首先要对每组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启发。例如,在学习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提供组内学习活动的“高效范例”,如“明确主题、细化任务、选择工具、内容安排、分析汇总、创意构想、完善表述”的学习模式,又如“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的小主题学习分工模式。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避免“放任自流”的教学误区,应在5~8分钟内进行小组学习成果交流,使学生能充分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分析与交流。另外,除了教材呈现的核心内容教学,教师还可借助主题内的艺术作品开展探究、创意性教学活动。

3.重视分享与交流,提升主题教学的现实意义

高中美术的鉴赏课程存在两个维度的目的,首先,中外艺术形式、作品的展现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基本拓展;其次,历史文化、形式意义、艺术价值等方面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课程活动与诠释提升学生对各类艺术的理解程度与体验水平,并由此发展其美的意识与创新能力。可见,美术鉴赏课程的本质任务仍然在于实践。因此,要提升美术教育中主题教学法的价值,除了完成设计任务外,还应重视艺术体验的分享与交流。例如,学生在完成3~4个课时内“绘画艺术”的探究学习后,教师可在课后设置延展性的交流平台,如作品橱窗展示,包括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展示等。只有不断的实践、分享、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美育的成效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美术鉴赏主题教学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法完善的系统特征与逻辑结构特征有助于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创新,才能在自由、探究式形态的教学策略转变基础上发展学生理解、研究、评析、发现与创作艺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鉴赏;美术素养;兴趣;注意事项

美术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也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鉴赏就成为其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全面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活动,要让学生在美术自主鉴赏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展现美术鉴赏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论述。

一、为何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绘画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上,即便是有鉴赏课也是教师对相关内容欣赏之后,传授给学生,学生对鉴赏课的学习活动就是“背诵”,背诵画家的绘画风格,背诵著名作品的手法、意境等等,可这样的过程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那么,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鉴赏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作品鉴赏也是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鉴赏中准确地抓住作者的绘画思想,还要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鉴赏思路,这样才能对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有所了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鉴赏能力的提高能够感受艺术的魅力。美术作品种类很多,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抽象美术、意象美术、具象美术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展现的美也不尽相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散发的魅力也是不一样的。而鉴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相关艺术作品的魅力,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1.激发学生鉴赏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鉴赏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基础。也就是说,在鉴赏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鉴赏活动的参与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呢?如,在教学米勒《拾穗》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鉴赏活动开始之前,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我国的一些“拾穗”场景,虽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也是有一定的熟悉感存在的,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拾麦穗”的认识,最后,再引导学生去欣赏这幅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农民的形象。

2.欣赏大量美术作品

欣赏大量美术作品是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锻炼学生鉴赏能力的保障。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要确保学生在个性展示,在不同作品的欣赏中形成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例如,引导学生鉴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从作品中人物的手势、眼神和行为等方面进行了鉴赏;还有学生从神态进行了鉴赏;更有学生从作品的背景进行了鉴赏;还有学生从作者的绘画风格进行了鉴赏等,总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鉴赏,不仅能够锻炼能力,而且大量的作品鉴赏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中需注意的事项

1.缺少鉴赏意识

学生鉴赏意识的缺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鉴赏活动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鉴赏的意识,只是在等待教师对作品的鉴赏,严重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学生对鉴赏存在畏惧,不愿意用心去观看,总是在看过别人的鉴赏评论之后,再进行鉴赏活动。总之,这些因素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学生鉴赏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2.鉴赏太过理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鉴赏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作品鉴赏总是脱离不了对作品线条、手法、绘画技巧的欣赏,很少有学生能看出作品背后的意义,严重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学生基本美术知识规律、绘画技能的掌握,导致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不到体现,也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有效的鉴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识到美术鉴赏的重要性,要借助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绘画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一、艺术鉴赏在园林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基础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容易被忽视。学生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 也有喜爱的表现手法, 所以在进行主题绘画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释放学生的艺术潜力。在鉴赏各个流派艺术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对同一对象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或用不同材料进行表现, 得到的画面各不一样, 各有各的精彩。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训练的兴趣, 从而进行不同形式的艺术体验。

二、艺术鉴赏课程设置的主要方案

1. 教学内容

将观察、体验、感知艺术融入教学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 强调个性形成, 让学生将学习乐趣、艺术实践、艺术感受三者统一。在基础训练过程中, 不再单一地描绘物体, 而是在实物写生的过程中, 通过对艺术形式的观察、临摹与想象, 在艺术层面上深入感知、体会写生对象, 从而体会艺术创作的魅力, 增强创作的表达力与感染力。

2. 课程安排

每周至少安排8课时, 分两天进行。在一周内有至少两次的艺术鉴赏课程训练, 包括两大环节。一是艺术作品分享环节。教师让每名学生选择一件艺术作品, 类别不限, 如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室内艺术、景观艺术、服装艺术等。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选择的艺术作品和大家分享, 在分享的过程中表达对艺术品的理解与体会, 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艺术品从知道到理解、从认识到感悟, 从而提升对艺术形式的感悟能力, 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从艺术的高度理解专业知识。

二是艺术作品临摹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大师作品临摹训练。如, 在钢笔写生过程中临摹莱特的手绘线描作品, 在风景色彩写生过程中临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大师的视角观察景物, 从大师的绘画技法中体会自己的表达方法, 从大师的理解深度理解自然界的光与影, 从而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精准的捕捉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的训练,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自主训练的习惯, 在生活中学习艺术知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教学方式

教师要进行互动式的教学, 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 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无拘无束地表达对艺术的理解, 注重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作画方式。如, 肌理制作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 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作画兴趣。

4. 教学环境

教学场地不一定局限在教室里或校园环境里, 应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寻找表现灵感与创作热情。如, 喧闹的城市、宁静的郊区、优美的风景区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场所。其中, 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写生训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 对不同环境的感受进行思考。

5. 教学成果

教师不应只注重绘画作品的完成,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独特的创造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新观念, 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