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第1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探讨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找出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针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规划;团队建设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1项目管理的定义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通过确保项目组织获取具有相应技能和良好极力的员工。从而形成项目团队,通过管理项目团队来实现项目目标并培养项目核心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3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规划、人员招聘和团队建设三大部分。项目在的组织规划和人员配置方面,项目的组织规划就是对整个工程人力资源的计划和安排、按照工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分析和预测,给出组织结构的设计、岗位分析、和设计、人员配备等。 2.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组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组织规划中,项目经理的问题是主要问题。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项目经理在工作职能中出现的问题有,项目经理在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之前通常只是一个技术或业务方面的专家或任务执行者,而现在的项目往往需要的是一个通才的项目经理,而不是单一的专家。其次,项目经理具有人的弱点,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是所有的项目经理都能够保持积极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当项目经理对自己的项目不感兴趣没有热情的时候,他是无法做好项目经理的工作的。除次之外,项目经理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项目无顺利完成的一个因素之一,现在的项目经理往往管理能力不够,无法很好的发挥项目经理在项目中的作用 2.2团队成员沟通与激励存在的问题 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无法畅通的沟,会增加团队冲突。在项目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引起的。首先,是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存在的问题,项目经理不能把自己项目的情况向高层管理人员反映,高层管理者就不能了解该项目的情况,无法得到必要的资源,导致项目的进度不能保证。其次,是与客户的人际沟通的问题。由于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一次性、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团队与客户之间存在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客户对项目实施过程不满意,造成项目实施组织信誉的下降,从而影响组织的长远目标。最后,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沟通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经理和成员是项目团队的主体部分。团队之间不能良好的沟通,不能有效的鼓励团队建设和组织合作,更加不能建立自愿、相互依赖的项目团队。 在项目团队中,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下降、积极参与热情下降、创新能力下降、团队协作力下降等等。 2.3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项目管理活动大都把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无论什么类型的项目,人的因素发挥不好,项目过程就不能顺利。怎样发挥好人的因素,培养企业的团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稳定而具体的团队目标,全体团队成员没有行动指南,无法激励和促进团队成员按期完成任务。 绩效管理是项目团队的一套反馈

第2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促进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薪酬制度。促进薪酬制度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第一、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到循环经济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目标提高循环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协调和配置作用。第二、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工作效绩考核体系,把这个体系和薪酬管理系统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对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员工可以进行奖励,以此提高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同程度,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结束语

第3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定制化 多项目协同管理 资源平衡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62-01

由于市场竞争、需求个性化、差异化,客观上改变了生产制造企业的多项目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在定制化条件下,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和缓解资源紧张问题,确保每个项目按预定运作计划实施,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倍增效应、产生协同经济全面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基于协同思想,从协同的角度对多项运行过程中资源管理方面,对多项目协同管理实际问题探索。

1 多项目协同管理理论

多项目协同管理通过对具有共同战略目标的多个项目进行整合管理而获得比单个项目之和更大收益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协调企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的好坏,企业经营的成败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之间的协同运作。合理地规划企业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是项目收益最大化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多项目资源协同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多项目资源协同主要通过多项目运作过程中共享企业人力、资金、物力等有形资源或其他无形资源,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效益,分享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分担投资风险,或者共享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提高生产的敏捷性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通过多项目进度计划、多项目资源平衡计划、项目风险计划、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等,实现多项目的资源协同管理。

2 多项目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2.1 多项进度计划方面问题

多项目计划管理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低:多项目的进度计划无法及时调整,对客户需求响应慢,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低,造成“计划赶不上变化”。

生产计划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没有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使得计划控制力度不够。

2.2 多项目资源计划方面问题

在多项目之间的综合协调方面,对多项目计划安排过程中,必须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多项目进行计划安排,企业面临着如何解决从总体目标出发对多项目的计划进行规划,平衡企业中多个项目目标、资源和利益,以保证所有项目目标的实现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多项目间存在资源冲突方面,企业多个项目的同时进行,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同时需要某种资源,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因此,如何合理计划和安排多项目,减少企业的资源冲突,也是企业多项目进度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多项目的资源协同管理的改进策略

3.1 对多项目进行优先等级排序

首先考虑优先级高的项目,满足优先级高的项目需求,然后考虑优先级低的项目,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创造最大的收益,实现多项目管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关于多项目优先等级,主要从项目财务、项目执行情况、项目影响等角度进行考虑。

每月提前三周,由项目管理提出下月计划生产项目清单,发给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分别由四个部门的相关人员组织会议讨论。通过定性方法,罗列项目优先等级,作为生产安排下月项目生产计划和其他各部门资源调配的依据。首先考虑优先级高的项目,满足优先级高的项目需求,然后考虑优先级低的项目,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创造最大的收益,实现多项目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2 实行滚动式项目计划

在项目计划流程,综合考虑项目实际影响因素,增加计划校谁、调整环节。一方面,项目管理根据销售部提供订单需求和预测计划,结合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项目状况,每月中旬由项目管理部组织月度计划平衡会议,由项目管理部、销售部、工程部、生产部相关人员参加讨论近三个月项目清单,检查当月需要完成的项目情况,确认下一个月项目清单,初步整理再下个月的项目清单。同时,交流项目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责成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及时收集各项目实际进度情况。对外与客户落实现场需求进度情况和款项进度,对内针对图纸、物料、生产能力等条件评估,调整近三个月项目清单,组织工程部、销售部、生产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召开计划平衡会,讨论主项目计划可行性。主项目计划确认后,各部门根据确认项目计划展开工作,确保项目月度计划可行。另一方面,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主项目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通过项目关键点状态核查会议,确定周生产计划,对于不具备投产条件项目,分析具体项目情况,考虑推迟投产,避免项目生产过程中出现停工待料或无法及时发货滞留现象。

采用滚动式动态计划运作管理模式,走一步看两步,增强计划的预见性和计划间的衔接,提高计划的应变能力。

3.3 提高项目计划协调管理

项目管理部负责公司项目运作综合协调管理的职责,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作为双方唯一接口联络人员,对外负责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文件传递、协调管理等;对内负责协调公司内各部门工作,协调工程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工厂检验、最终验收等各环节过程中问题及时处理和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谁确,实时监控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建立进度协调会议制度:根据公司年度、季度、月度财务指标要求,由项目管理部负责每月两次组织项目协调会议(Bi-weekmeeting),主要讨论当月度和季度收入情况、项目主要问题、库存状况、订单量和生产能力、项目运作过程中影响及关键问题等,本会议作为内部项目执行沟通的例行会议,跟踪上次协调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同时提出本次会议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措施形成决议。每次协调会议应做到会前有谁备,会上有决议,会后执行和跟踪处理有反馈,达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内部成本的目的。

第4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外包 供应链 人力资源项目外包 战略伙伴关系

国内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摆脱日常事务,聚焦战略发展提供了帮助。针对人力资源战略层面的外包合作关系研究,也逐渐进入了科研机构、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业机构的视野。

一、人力资源外包和供应链理论

1.外包。外包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但是它所代表的契约关系可以追述到16世纪到18世纪的对外分活制。在经历了外包概念的形成、发展、普及和流行三个阶段后,外包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管理实践中。但是在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外包定义。美国外包协会将外包定义为:“外包是一种通过有选择地将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转交给第三方供应商来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的企业重新设计”。

外包管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企业外包决策、外包供应商的选择、项目执行、关系管理及终止契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外包决策和供应商选择两个方面,成果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2.人力资源外包。(1)人力资源外包定义。傅志明等人(2009)将人力资源外包定义为:“企业将一部分甚至全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外的个人或组织完成”。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需要企业与外包机构紧密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定义为:“企业整合外包机构资源,替代或协助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2)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Charles等人(1999)通过访谈25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高管,确定出人力资源外包的宏观和微观动因,其中微观动因又可以分为战术动因和战略动因。国内不少学者将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归结为相对的两个维度。王泼(2005)提出了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赵利(2007)则将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分为内因和外因。(3)人力资源外包决策。一般认为事务性工作,如员工考勤、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等,可大规模外包;职能性工作,如招聘甄选、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评估、职业规划等,可选择性外包;战略性工作, 如人力资源计划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等,关系着企业战略的承接,需保留在公司内部。除以上分析外,许多学者建立了多维度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关培兰和胡志林(2003)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和外包收益成本比两个维度建立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魏晓彤(2007)则将企业外包分为战略型外包、潜在型外包、经济型外包、活动型外包和服务型外包几种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外包目标和措施。(4)人力资源外包流程管理。Charles等人通过分析访谈结果,总结出人力资源外包的流程为:确定外包决定、选择外包供应商并与之谈判、管理外包冲突、管理外包供应商关系、监督和评估外包绩效。众多学者设计的人力资源外包流程都较好的关注了企业内部对于变革的阻抗现象,但是均针对一次外包行为所设计,未考虑到外包合作的多次性。(5)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指标。魏晓彤(2007)认为需要从行业背景、能力架构、企业文化和财务状况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盛瑜(2006)则设计了价格、经验、水平、财务状况、名声、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信誉、企业兼容性、网络等9个指标。从指标设计上看,国内学者都将企业与外包供应商的企业文化融合度摆到了重要的位置。(6)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人力资源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是在战略层面。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优化,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而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则向战略支持方向发展。技术层面上,企业可以整合外部专业机构的资源,在人力资源市场预测、甄选技术、测评技术、IT技术方面获得更为专业的支持。经济层面上,人力资源外包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投资。

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如信息安全风险、内部沟通风险、员工流失风险、文化冲突风险、低于预期目标风险等。在风险的种类、形成原因、发生可能性、危害程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进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识别风险外,风险控制也是研究焦点之一。

3.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可追溯到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来源于学术研究,而是近年来企业商业环境和经营手段的剧烈变化,通过总结企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其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较少涉及服务领域。美国的供应链协会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为了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包括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的有关定义说明供应链管理是多企业、多职能和多部门的协同和管理,管理的对象是“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分工,以合理优化整个“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表现出来的现实是供应商数量上的减少、合作时间的延长、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加强和企业间的衔接日臻完善。达到这些效果,不仅仅是供应链上企业间法律契约关系的存在,而且是企业间相互依赖和信任的结果。而通过双方的供应关系开发,建立供应链企业伙伴关系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二、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关系

外包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都涉及企业间合作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外包理论重点在于企业间合作的内容、范围与深度,供应链管理理论重点在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探讨外包中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关系,正是通过将二者融合来实现的。

1.人力资源项目外包。本文所说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是指:企业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通过项目运作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层面的职能问题,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能力的商业模式。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相比一般的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而言,具备以下六个特点:(1)企业组织和文化特点,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独特性是影响外包供应商选择和项目运作的重要因素。(2)人力资源项目可以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但是由于企业人员自身知识体系、经验积累、公信力等因素,以及项目结果不可逆性,开展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效率的改善,也是防止出现改革倒车的现象。(3)人力资源项目外包并不会发生业务转移,而是内部人力资源人员与外部专业机构人员合作完成项目。(4)人力资源项目外包虽然涉及人力资源战略层面的职能,但是依然具有重复性,内容要求上呈现为螺旋上升状,并且实践证明,双发合作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每次项目效果越好。(5)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企业双方必须密切合作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但是合作的次数和时间取决于双方的信任关系。

2.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本文所说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是指:企业和外部专业机构在较长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相互信任的高度协调关系。具备以下六个特点:(1)合作时间较长。至少应该完成三个及以上的项目合作,一方面,因为企业与外部专业机构需要时间相互适应工作方式和工作文化,培养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历史、文化具有强相关性,外部专业机构需要时间去了解企业,提高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绩效。(2)高度的信任关系。通过多次合作和长时间的接触,彼此了解,相互建立了在契约层面、能力层面和意愿层面的信任关系(李辉, 李向阳, 徐宣国, 2007)。(3)广泛的合作范围。具备战略伙伴关系的双方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广范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并且在项目之外,还需要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未来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竞标中,具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外部专业机构具备先发优势。(4)高度的协调性。合作双方在战略上保持高度一致,能够知己知彼,预测对方下一步的战略走向,在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在操作层面上充分沟通、步调一致、配合恰当。(5)预期的合作效果。合作双方的充分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能力水平和需求,使得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结果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由于经验积累和信息沟通充分,能够较好的降低实施费用,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6)高度的整合。较以往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关系而言,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例如同步进行战略管理、项目参股、人员互派等。

3.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作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链中存在主要和次要关系之分,其中主要关系即指战略伙伴关系。

如图1所示,由战略伙伴关系联系起来的供应链,便是所谓的“精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相关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减震器”或者“振荡器”,他们的良好合作,能够克服外界环境的冲击,但是他们的波动,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和运行效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链中发挥着改善项目效果、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内部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能力等作用。

4.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是逐步建立,系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需要企业有计划的开发战略伙伴关系供应商,另一方面需要外部专业机构有意识的配合。本文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模型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制度流程线索,即外包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开发和关系评价,另一条是外包供应商的角色变化线索。

5.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此阶段有两个重点,一是寻找到适当数量的后备供应商;二是确定选拔标准。寻找供应商方面,可以采用电话调查、问卷调查、邀请演示、其它客户访谈等方法,工作难度与项目外包内容和目标相关。确定了外包需求后,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制订相应的选拔标准,选拔标准应该能够有效协调期望目标和项目预算。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商的选择形式上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考察方法可以使用AHP法。

6.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商的评价。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需要参考当初的选拔标准对外部专业机构进行阶段性评价,一方面是防范风险,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考核,确认信任水平,判断是否能够将外部专业机构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评价包括内部客户的评价、人力资源部的评价、外部专业机构自评、外部数据对标等。

7.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商的开发。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商的开发是指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它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关系。通过供应商协调,改进双方合作效率;通过供应商开发,提高外部专业机构的服务能力。

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一直是外包和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之一。在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仍然需要在维持关系和加深合作上不断努力。此时企业需要定期评价合作关系,确定未来的供应商开发计划,或者在发现合作关系开始恶化并且不可逆转时,提前做好供应商更换的准备,尽量降低套牢效应,减少变更成本。

综上所述,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企业应该有计划的开发外包供应商,使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并且企业和外部专业机构都需要关注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强化,最终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傅志明 高毅蓉 杜恒波: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研究述评 [J].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09

[2]王 泼: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分析[J]. 职业时空, 2005

[3]赵 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与动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4]关培兰 胡志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J]. 企业管理, 2003

[5]魏晓彤:价值链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第5期

[6]盛 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的选择研究 [D].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第5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新世纪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八大管理理论,对这些管理理论如何运用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作了简要的评价。

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的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文章在继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研究之后,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如何运用和借鉴其他管理理论,创建了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人本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柔性化管理,虚拟化管理,战略管理等八大管理理论。

一、 人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它是相对于物本管理的,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

进入21世纪,人本管理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展到各行各业。图书情报工作作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人本管理的理念更加重要。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书馆读者的人本管理。图书馆唯一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上帝,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二是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既枯燥无味,又要求细致入微,平凡而重复的劳动多。因此,要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员工普遍存在待遇偏低、激励不足的问题,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过去我们只强调图书馆工作为读者服务。读者第一的观念,严重忽略了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也要以馆员为本。

二、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要求某个组织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各种机制、方式和途径,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使本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要求创造性的挖掘和利用存在于组织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及外部知识网络的智慧来服务于用户和市场,知识管理不仅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注重各种知识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

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现在图书情报管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管理理念上,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已成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二是体现在管理内容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更加突出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三是体现在管理职能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四是体现在管理原则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重视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因此,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和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战略管理理论

近年来,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是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战略管理是从图书馆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建设战略、人才战略、服务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怎样才能稳定持续发展。现代图书馆包括两大系统,即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属于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图书馆自身发展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两大系统的不同特点,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作到两大系统的互补,同时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资源建设战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系统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高校图书馆之间也要实行资源整和和提高利用率(如大学城建设),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人才战略就是要是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图书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服务战略就是要树立同现代图书馆相适应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不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品牌战略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造现代图书馆品牌,树立精品意识。通过近年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图书馆战略管理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制造业,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每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20世纪末推广和应用到非生产部门,图书馆管理也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因为图书馆管理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的目的是努力改进服务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而这两个目标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完全相通的。全面质量管理最早反映在对企业生产产品流程的管理,图书馆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同生产产品的业务流程也是一致的。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包括采编、检索、流通、阅览、归还图书杂志等环节,这些流程同企业产品生产的流程要通过前后相继的不同车间,经过若干工序,才能最终生产出产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对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或流程的管理,用于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完全适用的。要提高对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工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将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对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借鉴意义。

五、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从项目管理的阶段和过程来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如项目的选定、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管理过程,如计划编制过程、计划执行过程、控制过程,这些阶段和过程存在着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管理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它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方面。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包含上述管理内容,不同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就项目管理的一般而言,项目管理基本上包括上述管理基本要素。项目管理理论上之所以能运用于图书馆管理,是因为图书馆的管理也包含了上述管理的内容。如图书资料的借阅和归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都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六、柔性化管理理论

"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强制性管理即"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缺乏沟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适应于环境多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谓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结构看成是柔性的、有适应性、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

图书馆管理采取刚性管理理念,难以克服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即实际产生的服务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论上所希望达到的效率。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工作绩效难以观察和准确评价,馆员努力程度、懒惰、馆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容易导致低效率。解决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图书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道德休养,加强精业精神的教育,处理好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扬团结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奉献的精神,从而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很显然,柔性化组织强化部门间、人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重适应性,这种管理同倡导人本管理也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七、"虚拟化"管理模式

虚拟化是通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库存储的一种方法。虚拟化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任务,在执行任务和实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将上级监督和指挥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种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的,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管理依托人对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将愈来愈少,而是依靠规则和程序,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在管理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如数据库、文献信息及网络等最适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虚拟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八、集成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是借助计算机将企业中各种与制造有关的资源集成起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就是要求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以实现图书馆各要素的联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和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放大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技术系统才能使服务最优?(2)什么样的机构设置才能保证服务最优?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对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这个问题来说,它可以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处理过程集成、信息与用户集成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都包含着共同集成管理理论。总之,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管理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邱约平, 段宇峰. 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变革[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2)5-9.

[2] 盛小平. 新世纪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5),1.

第6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管理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66-01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下工夫。项目管理工作是企业组织为了实现企业特定目标,在时间、人员以及各项资源条件的约束下,针对各项资源进行的具有独特性及一次性特征的工作。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人员是构成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管理工作中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定义。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各种知识体系以及技能方法进行利用,满足项目各方对项目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它是集知识性、技术性以及综合性为一体的管理活动。对活动过程中进行剖析,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涉及到项目全局的综合性管理部分;二是目标性及和核心性的管理部分;三是专项性及保障性的管理部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就是属于这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组织不断获取并且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各个人员在岗位上的综合潜能,激发并保员工对于岗位的热情和忠诚度,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进行竭诚服务。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仅是从项目管理工作本质出发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各项资源,争取在既定时间内高质量达成项目要求的必要途径。

二、项目管理工作现状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对策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就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在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项目部除了发挥自身部门的重要作用之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和配合,但是由于其他运营部门采取的评定标准与项目部不同,在项目部门寻找协助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两类部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影响到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除此之外,由于项目管理是对企业既定目标的针对性实现,领导及客户给予的希望和期望较大,项目部门内部承受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责任推卸的现象,这样不仅会极大的降低团队作战的效率,同时对于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来说,也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结合现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

(一)团队建设的有效进行

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首先应该从团队的有效建设入手。项目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一般采用的都是团队作战的方法,在团队作战中,士气以及团队凝聚力是目标实现的基础。作为一个现代化团队,应充分发挥每一个队员的优势和潜能,激发队员的作战勇气和作战魄力,朝一致的团队目标进行奋斗和奋斗。因此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从员工的具体优势和特长出发,明确相应的人员分工,充分发挥每一个队员在自身岗位上的最大价值;同时还应对队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应以团队目标的实现作为最高行动准则,提高团队的配合程度。

(二)高效快捷原则的准确把握

由于项目管理周期短以及一次性的特殊性,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应对高效快捷的管理原则进行准确的把握。项目管理工作是企业或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由于时间限制,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企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力量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尤其提倡兼职形式的合理采用。除了兼职形式的有效利用之外,在人员选取的环节也应对高效快捷的原则进行有效把握。在项目开展前期人员选拔环节,应挑选具有一些专项才能的人员,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

(三)细化管理内容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除了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对高效快捷原则准确把握之外,还应将细化相应管理内容。应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具体管理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工作的动力,将企业文化的精髓时刻渗透到员工的言行中,最终培养出与企业发展目标高度一致的优秀员工;对于企业培养的重点管理人员,在引导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职业规划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让他们融入到相应的项目管理中去;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应提倡建立新型的学习型组织,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满足项目管理的特殊要求,丰富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团队拓展驯良,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运用而言,不仅是优化人力结构,保障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或组织团队凝聚力以及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在项目管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高效管理,首先应对团队进行有效建设,从而提高团队作战的能力;其次应对高效快捷的管理原则进行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多种工作形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最后,细化管理内容,为企业人力的优化以及人力价值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第7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多项目经营;特点;途径

1.前言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是单一项目开发;第二阶段是同城市多项目开发;第三阶段是多城市多项目开发;第四阶段是多城市多项目区域化管理阶段。多项目经营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规模化、由项目公司向公司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途径,其目的和最终结果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熟的标志,然而多项目运作管理相对单个项目管理要复杂得多,它需要企业在多个项目之间协调和分配现有资源,以获取最佳的项目实施组合,往往存在较大的管理风险。本文就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多项目经营进行深入探讨。

2.多项目经营的特点

2.1综合化

从宏观的角度和企业整体发展的高度管理项目实施过程,实现投资、进度、资源、成本、质量等的综合管理。

2.2协调化

在多个项目并行的环境中,与新项目有关的设计、建设、销售、物业管理等工作基本上协同进行,体现了多项目管理的全程性及企业战略相关性房地产多项目管理整合具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项目完成项目目标和实现企业战略,并在整个管理和协调上使之统一。

2.3价值化

以市场关系管理的思想管理项目全过程,从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分析出发,以实现客户价值为目标,管理项目全过程的价值活动。

2.4实用化

为项目决策者任何时间供给多方位的价值评估和分析,高效解决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宏观总体问题。

3.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多项目经营的有效途径

3.1建立企业资源库

资源可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类型,房地产集团的多项目经营管理需要各部门多种技能之间相互的共同,因此对于企业项目管理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人力资源,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成立自己的人才考核系统,对员工所拥有的技能成立档案并进行评价,这个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任何时间高效地筛选项目经理、组建项目团队。项目企业其他的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构成企业项目管理的约束条件,因此对企业的其他资源也要成立详细的档案并进行考核,企业资源库的成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是多项目经营管理的实施基础。

3.2严格工作程序

3.2.1项目选择程序

在项目启动初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最大效用地利用资源的论证过程,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充分考虑该项目是不是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是不是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是不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是不是能够成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项目的选择程序包括项目的一般机会研究、特定机会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等阶段,是确保项目成功的第一步。

3.2.2项目工作程序

在确定项目之后,需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项目并对其考核包括采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术,例如甘特图、净值分析等来对项目的项目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九个方面进行管理,在这九个方面按照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构成为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工作程序。企业可以根据标杆学习法,由企业的项目管理办公室成立明确定义的、高效的标准工作程序,如在各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对工作方法进行口径上的统一,减少管理过程中没必要要的工作程序冲突。

3.2.3项目资源配备布置

程序项目资源配备布置程序要求对企业的各个项目进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评估,根据投资回报、成本节约等指标来安排项目资源的分配,可以采用ABC法、价值分析方法等工具来评价这些项目,并根据其重要程度相应分配资源。企业必须逐步成立一个能评价资源在各个项目中利用效率的系统。

3.3完善授权体系

多项目管理的运作是经由过程集团高层管理者对项目经理的授权进行的,由于每个项目通常都牵涉到项目股东、业主、项目监理等多方面的好处,而项目经理只能调动内部的资源,因此,项目经理所负担的责任要大于他所拥有的权力在现实的项目管理运作中,对项目经理授权的程度很是难以把握,一方面项目经理要有足够的权限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完成项目,另一方面对项目经理过多地授权又会影响到其他利益体的好处,高层管理者也会因此落空对项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因此,成立一个有效而合理的授权体系是很是重要的。项目经理应获授予的权力包括:决定项目团队的人事权,一定额度下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紧迫事件处理权。不应授予项目经理的权力包括:合同文件签署权,项目标价谈判权,超过项目总价一定比例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授权的原则是:项目经理的权力应该仅限于完成项目交付成果本身,牵涉到各方重大好处的决策制定权力都不应授予项目经理。

项目项目经理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在预算费用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带动团队互助与建设,处理团队内部的各类争端,指导督促团队队员的工作,与项目各好处相关方进行沟通,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

3.4搭设沟通平台

多项目经营管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精密互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形成有效的沟通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在这个方面是一个很是重要的任务,即要实现企业文件传道输送的电子化和项目监控的软体化。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搭设有利于企业项目沟通的实时和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在每个时点上对项目进行成本、质量、进度等多维度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3.5应用专业技术

企业可采用MIS系统和项目管理专用软体来进行项目文件的传递和项目进度的跟踪,这些软体系统使用了项目管理中绝大部分的常用技术,对于多项目管理的实施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房地产集团所属的项目则可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最合适自身情况的系统,如Project系列项目管理软体进行项目运作,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广泛应用成熟、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责任矩阵、收集图、路线法、蒙特卡罗分析等,提高房地产项目的管理程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众多开发企业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房地产多项目经营,房地产市场将由以前的公共资源竞争转为能力竞争,公司各项业务能力的重视和提高对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从多项目经营的组织管理模式入手,在明确定位后进行系统的权责划分,再到整体流程的规范及优化,全面提高房地产品牌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田文中.对房地产多项目管理理论的若干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18.

第8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素质、复合型的、开创型的人才也日益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动力,谁拥有人才,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而人才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 0 引言 建筑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也一直高举各行业榜首。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如何搞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1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1 人力资源组成复杂。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实践操作能力高但学历低的老工人,也有高学历但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引进的专家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价值目标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 1.2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以工程项目。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有较高的流动性强。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建设者的身份,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化其组织管理机构来适应地域情况、规模大小等的变化。其生命周期仅限在这个项目,当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时候,机构有开始了新的调整。这些都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和布局分散性的特点。 1.3 有关的人力资源评价信息的收集困难。因为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除遍及国内,还涉及到国外。同时,许多的工程项目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我国目前信息传输比较发达,但是因为以上原因还是难以及时传递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使得信息的获得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对及时全面评价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带来很大的困难。 2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没有按市场经济方式运行;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明显;人才使用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职工常年流动施工不能按时休假,夫妻常年两地分居的不人性化;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人才队伍素质有降低趋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还不到位等。 2.2 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义的形象,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2.3 人力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重使用轻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满足证书而忽略培训效果考核,重经验轻潜力,影响企业新员工的士气及企业归属感,缺少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机制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供应及开发,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2.4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来改进。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局限于人力资源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没能站到整个企业的高度,综合、系统地研究问题,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在意识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建立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为施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效

返回求学网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第9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中成长性最快的一个分支,已经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项目管理,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的项目管理改造。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七个基本要素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一、前言作为企业管理学科中成长性最快的一个分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项目管理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方法,对管理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市场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组织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客观上要求经济组织对资源进行最大效用的利用,本论具体来说就是对资源在成本、时间、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同时以目标导向的价值观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方法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在传统的项目行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此时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用相同的原理来管理大量持续发生的企业活动,即如何进行企业项目管理(enterpriseprojectmanagement,EPM),也就是“按项目管理(managementbyproject)”。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对项目范围定义过于狭窄的缺陷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得到了改善,所谓企业项目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角度对企业中各种各样的任务进行项目管理,其主导思想是把任务当作项目来进行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企业项目管理是伴随着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如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以长期性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其早期的概念是基于项目型公司而提出来的,是指“管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项目”(managingprojectsonanenterprisewidebase),即着眼于企业层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中诸多项目实施管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项目型公司,传统的生产作业型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非企业型组织中也已广泛地实施着企业项目管理。企业项目管理的概念进而有了较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长期性组织(不局限于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代名词。

二、实施企业项目管理七要素要实施企业项目管理,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符合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要求:

(一)建立企业资源库在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方法之前,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企业拥有什么样的资源。一般来说,可以将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类型,企业项目管理需要各部门多种技能之间相互的配合,因此对于企业项目管理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考核系统,对员工所拥有的技能建立档案并进行评价,这个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随时高效地遴选项目经理、组建项目团队。在国内企业中率先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长天企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采用了自创的技能指数法,将把需要度量的知识实体分为固定知识(项目成果)和流动知识(参与人员),再把知识实体的价值体现划分成不同的度量平面,根据所有知识实体在不同度量平面上的知识度量值,形成不同的知识平面指数和公司知识指数,通过这种对公司知识积累状况的研究,企业可以迅速发现自己缺乏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立即进行人才的选聘、培养以建立知识结构全面的项目团队。企业其他的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构成企业项目管理的约束条件,因此对企业的其他资源也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并进行考核,企业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实施基础。

(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程序大多数组织,无论管理正规与否,都会有一些工作程序存在。这些程序主要应用于整个企业的业务或产品,例如,人员雇佣程序、采购程序、报销支出程序以及其他支持企业运作的程序,如果企业起初并不是实行企业项目本论管理,在向企业项目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就必须对这些程序进行标准化,最终形成三方面的标准工作程序:11项目选择程序。在项目启动的初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最大效用利用资源的论证过程,其目的是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是否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2)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3)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4)是否能够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项目的选择程序包括了项目的一般机会研究、特定机会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等阶段,是确保项目成功的第一步。21项目工作程序。在确定项目之后,需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实施项目并对其考核。包括采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术例如甘特图、净值分析等来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把项目管理分为9个大类,分别是:项目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在各个方面按照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方法来进行管理构成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工作程序。31项目资源配置程序。项目资源配置程序要求对企业的各个项目进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评估,根据投资回报、成本节约等指标来安排项目资源的分配,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企业必然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可以采用ABC法、价值分析方法等工具来评价这些项目,并根据其重要程度相应分配资源。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能评价资源在其项目中的利用效率的系统。企业可以根据标杆学习法(benchmarking)建立明确定义的、高效的标准工作程序,这样在各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对工作方法进行口径上的统一,减少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冲突。

(三)团队型的企业文化特质企业项目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将企业的组织结构从等级森严的职能组织形式改造成为等级界限模糊的矩阵式组织,或者不形成矩阵结构,而将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这样都会影响到企业原有结构的既得利益者的不满,这种不满非常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士气,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推行企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企业原有的层级文化向新的团队文化的转变。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11在推行企业项目管理之前向全体员工进行充分有效的宣传;21妥善处理原有领导职位的转岗问题,尽量减少职位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波动;31对全体员工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41更新人员考核办法以强调集体合作,以项目目标的实现作为考核的指标,鼓励团队合作;51在企业中推行平等合作的工作观念,消除过分严格的企业等级观念。

(四)有效合理的授权体系项目管理的运作是通过公司高层管理者对项本论

目经理的授权进行的,由于项目通常牵涉到项目委托人、业主、项目监理等多方面的利益,而项目经理只能调动本组织内部的资源,因此,项目经理所负担的责任要大于他所拥有的权力。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运作中,对项目经理授权的“度”非常难以把握,一方面项目经理要有足够的权限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完成项目;另一方面对项目经理过多的授权又会影响到其他组织的利益,高层管理者也会由此失去对项目的严格监管和控制。因此,建立一个有效而合理的授权体系就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首先要决定应该对项目经理授予什么样的权力,一般来说,项目经理具有决定项目团队的人事权,一定额度下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紧急事件处理权。而以下的权力是不应该授予项目经理的:合同文件签署权,项目标价谈判权,超过项目总价一定比例(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资金调用权和物资调用权。总的来说,授权的原则是:项目经理的权力应该仅限于完成项目交付成果本身,牵涉到各方重大利益的决策制定权力都不应该授予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应负的责任则包括:在预算费用内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带动团队合作与建设,处理团队内部的各种争端,指导督促团队队员的工作,与项目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建立有效的授本论权体系对于顺利实施企业项目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管理者应该在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详细研究基础上,根据授权的原则制定授权的标准。

(五)以矩阵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就专业的项目型公司而言,最通常的组织结构是项目式组织结构,即公司按照项目来设置不同的部门,项目经理是项目唯一的领导者,为项目的目标负责,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目标明确、利于项目控制和全面型人才的成长,但同时也会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和资源闲置、不利于企业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稳定等缺点。项目式组织结构适合于建筑、研发、军事工业等项目专业化比较强的行业。对于进行企业项目管理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项目式组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资源的浪费和团队的不稳定性,因此更多的是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在组建团队时,项目经理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项目成员,项目团队受职能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双重领导,职能经理注重对项目效率的评估,而项目经理则注重对项目效果的最终获得。矩阵式组织结构最大程度体现了项目管理组织柔性的特点,项目在结束后成员回到各自所在的职能部门,在项目进展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执行和考核,确保每个项目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些大型的公司来说,采用企业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项目技术支持部。大型企业通常同时面临多项目的任务环境,而且这些项目投资大,工序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项目技术支持部是非常必要的。项目技术支持部是独立的职能部门,该部门由熟练掌握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组成,面向整个企业提供

(六)强有效的沟通平台企业项目管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紧密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形成有效的沟通系统,企业的信息化在这个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具体来说,要实现企业文件传输的电子化和项目监控的软件化。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项目沟通的及时和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在每个时点上对项目进行成本、质量和时间三个维度的全方位及时监控。对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来说,有效的沟通就更为重要了。根据调查研究显示,项目管理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户需求的变动导致的项目范围①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11不正确的需求定义。也就是说客户在项目初期对于自己项目的目标没有本质上的理解,而在项目开始之后才发现按既定的做法不能解决自己目前的问题,因此提出变更项目范围。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已经进行到一定程度,重新变更项目范围不论是从成本上说还是从组织的士气上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项目经理要在项目的初期与客户充分地沟通、合作,透彻地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真正满足需求的项目服务。21项目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需求变更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项目组织要做的就是随时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定期向客户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并听取客户意见,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客户及监理方进行联席会议合作,获得客户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即使项目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比较稳妥的方式获得客户和监理方的支持。

(七)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的应用对于采用企业项目管理来说,最重要的是项目管理理念在企业中的推广,同时,项目管理专业技术对于企业项目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运用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企业需要拥有一批具有项目管理专业技能的项目经理,对项目经理培养应该在企业项目管理推行之前就开始进行,通常许多企业要求项目经理持有项目管理的专业资格证书或者具有相当的从业时间,这些证书或经验表明了项目经理对项目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和他们对于项目管理的经验级别,是专业技术运用的人力保障。项目专业技术的运用还需要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MIS系统和项目管理专用软件来进行项目文件的传递和项目进度的跟踪,这些软件系统使用了项目管理中绝大部分的常用技术,对于企业项目管理的实施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企业项目管理的技术平台,国内外都有许多厂商生产这样的软件系统,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自身情况的系统进行项目运作。

三、结论实施企业项目管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震荡,但企业项目管理同时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的竞争优势:11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决策;21对经营活动更加严格的监控;31更柔性的组织结构;41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方式;51促进团队合作和人才培养;61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趋势,企业项目管理在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应用中还并不广泛。然而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项目管理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在多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改造以适应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要求,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注释:①项目范围:为交付符合规格的最终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PMBOK,2000edition,P51)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