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一、国内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文献综述研究

从中国知网检索情况来看,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自2000年以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数量达一千八百多篇。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当年的174篇文献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前10年的总和。此后,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迅猛增长。2014年的426篇文献更是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有从意识、理念、路径、模式、平台、体系等多种角度探讨高校的创业教育建设,也有从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考。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研究型大学”和“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9篇。其中2009年1篇,作者借鉴美国的经验,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学科建设、拓展创业教育资金来源、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和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分析和解决如何加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问题;2010年3篇,有两篇分别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第三篇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大赛看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为完善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大赛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2013年3篇,全部是对研究型大学创业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的实证分析;2014年2篇,分别探讨了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组织体系。以“创业教育”和“实践体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5篇,分别是2004年、2009年各1篇,2011年2篇,2012年3篇,2013年5篇,2014年3篇,近年来的研究略有增加。2004年和2009年的两篇文献都是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进行研究;2011年和2012年的文献除了概述性的体系构建,还各有一篇分别对材料专业和体育专业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研究;针对性研究的趋势在2013年-2014年的文献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其中7篇文献全部为针对某一类别的院校,或者某一专业探讨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以“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和“实践体系”进行检索,则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领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形成可操作性的结论对研究型大学创业实践平台体系的建设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性意义。

二、北京师范大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的出台,北京师范大学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2013年底,学校印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明确规定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推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和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与创新模块实施指导意见》将“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环节”纳入实践与创新模块,规定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环节一般为2-4学分。将创业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竞赛等纳入实践教学学分,标志着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转型。我校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类型可分为创业课程、讲座论坛、创业竞赛、社团活动和创业服务支持五大类。

(一)创业类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创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托第一课堂来进行,课程类型分为专业课和选修课两类。学校教务处对创业课程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本科生公共选修课“创业学”入选“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优质课程”,“《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建设项目”获批“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全校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有3门,均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开设。其中,1门为院系专业课,只针对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开设,另外2门为全校通识课程,可供全校学生选课。我校的公共选修课《创业学》自2005起开设,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了解创建新企业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以实务性为重,主要内容有撰写创业计划书、观察各层次市场以及使用模拟商业软件等。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在于创业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大部分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且单纯的理论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真实创业热情。一般来说,学生仅把创业学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学习,为实际创业做知识储备的动机性并不强烈。

(二)创业类讲座及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的创业讲座与论坛主要依托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MBA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企业家创新精神。讲座及论坛的规模都在百人以下,保证学生的参与效果。我校曾邀请豆果网创始人兼CEO王宇翔、北京通软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磊等企业家来校作创业方面的讲座,也举办过“DevelopingYourPerfectPitch”、“投资是一场战争”、“知名浙商教你如何创业”、“光荣与梦想”等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分享成功经验,拓宽学生的商业视角,启迪学生创业灵感。

(三)创业类竞赛

相对于创业类课程,学校对创业类竞赛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更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北京师范大学一直开展的创业类竞赛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育部或学校等“官方”组织举办的创业类比赛,如“创青春杯”(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由校团委组织校内竞赛并评选优胜队伍推荐至北京市、全国参赛,得益于校团委的重视指导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每届均有若干小组获得全国金奖、银奖,成绩斐然;第二类是企业赞助,由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举办的创业类竞赛,这类比赛往往创业、就业不分,纯粹为创业而举办的比赛越来越少,且规模较小,难成品牌。值得关注的是,我校创业类竞赛的参与度和成绩很多,但最终真正创业的项目却少之又少,多数在北京市、全国“挑战杯”获奖的队伍并没有真正走上创业之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也与预期相差甚远。事实上,许多同学参与“挑战杯”是想通过参赛获奖为自己在今后保研、工作的道路上增加一项更好的“筹码”,而一些真正想脚踏实地创业的同学却因为自身的商业计划不够参赛条件望而却步。最后的结果,也只有“参赛者不创业,创业者不参赛”的窘境。对此,校团委及大学生科协于2014年底举办了“首届北京师范大学公益创业训练营暨祥兴公益梦想挑战赛”,旨在通过公益营销的方式,为公益项目筹措资金,并通过团队的努力实现公益梦想。冠军、亚军、季军团队将获得复赛阶段售卖商品的业绩利润和奖金作为公益梦想基金,所有报名团队都将获得培训的机会,通过初审的团队将获得导师团全程指导帮扶,标志着我校创业教育向实践环节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创业类社团活动

从创业活动的功能来看,创业类课程主要向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增加创业的知识储备;创业类竞赛主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计划、模拟创业的平台;而从获取理论知识到模拟创业之间,许多产生创意、寻找伙伴、完成计划的工作,都由创业类社团活动来承担。目前我校创业类社团并不活跃,只有挂靠于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规划与创业学社”这一个。社团成立于2004年,每年吸纳30-50名会员,常驻会员多为大二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多为会费和商业赞助,相对紧张;因活动较少,社团在学校的知名度及学生中的认可度也呈逐年降低,最终于2014年底停办。

(五)创业类服务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历来重视为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宣传创业优惠政策,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近几年还向北京市申请了“北京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项目”、“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和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校共建项目”。我校2015届毕业生大型双选会增设了“学生创业企业展示区”,20个创业学生企业代表作为用人单位参会,向全校学生展示与推广创业公司的优秀产品和服务。其中有很多在学生中已形成广泛影响力的优秀创业团队,如“指尖校园”、“师兄曰”、“532movie”、“三杉校园”、“蛋蛋网”等。随着学校的日渐关注和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实践平台也在逐渐完善,但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早的高校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开设的课程较少,没有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也缺乏实务操作类的授课内容;在创业讲座、论坛方面,活动不多,且覆盖面有限,MBA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普遍高于其他学生;在创业社团和竞赛方面,学校自主性的创业组织和竞赛项目寥寥,仅有的学生社团又缺乏品牌活动,难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业教育的规模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创业服务支持方面,学校急需成立创业基地、创业基金等承载机构,为北师大的创业教育搭建一个系统、务实的教育与实践平台。

三、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

根据对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所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经验的分析,我们发现,每所高校都各有所长,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全面育人、不断创新的重要使命,更应当搭建起完备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整合校内资源,搭建组织架构

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离不开校方的支持,需要大学转变自身观念,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校方在搭建组织框架时应当充分整合校内的优势资源,各院系、教务处、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园等部门通力配合、共同承担。研究型大学学科种类齐全,化学、生物等理科专业容易形成发明专利,可以提供有效的创业资源;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则可以为创业项目提供经营管理支持,完善理念适应市场需求;教务处可以通过更多创业教育课程、讲座的设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而负责学生工作的机关部处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调动同学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创青春杯”、“创新科研基金项目”等竞赛,通过校内专家组答辩的方式,遴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团队入驻孵化器、科技园等实践基地。

(二)引进校外资源,积极开展合作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当借鉴“园企合作”模式,吸引更多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一是邀请知名企业家、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传授创业经验,通过实践型课堂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创业;二是开拓创业型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观摩学习,体会创业的乐趣和收获。这两项工作可以依托学校已有的资源与项目,如实践型创业课堂可以通过改革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或者学生组织举办的创业讲座来实现平台建设,而创业企业实习平台的建设则可以充分利用现的企业暑期社会实践资源来实现。企业资源之外,校方也应当密切联系政府部门,争取资金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运行提供保障。

(三)丰富平台形式,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型大学创业实践平台应当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两方面职能,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切实为学生创业打造平台。我们所提倡的创业教育不仅只针对于未来想要创业的学生,对于将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也同样受益。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创业者、企业家需要创新精神,就业者、甚至是是讲台上的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创新进取、实现价值。考虑到部分学校场地的有限性,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形式可以更为多样,例如将课堂讲授与交流研讨、创业模拟相结合,把第一课堂也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还应当通过社团组织、公共活动策划、科技报告立项申请、学术报告、法律模拟、市场竞争模拟、电子创意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此外,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学校可以给予创业孵化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允许学生参与校内商业经营网点的竞标,从事创业活动。

作者:韩丽丽 王丹 葛玉良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