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的碰撞

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的碰撞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类互联网教育产品在近两年大量涌现。本文对于互联网教育产品出现的原因和契机进行了解读,并对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的特点对比分析。以专筑网的教育课程内容为例,对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内容和课程比例进行分析。针对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不足,提出了建筑类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互为补充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融合

一建筑类互联网教育兴盛的契机

(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设备优势

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成为生活最重要的必备品,移动互联技术和触摸屏技术,使得知识的传授形式更加多元化。数据与信息的生成、传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授课形式正以平面形式向三维形式转化,从教导型向互动型转化。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成为孕育互联网教育的土壤。

(二)瞄准学生群体多元化的需求

激烈的社会竞争、知识爆发式增长、价值多元化导致当下的学生群体面对更多挑战。原有的传统教学无法涵盖学生在本科教育中所需要获得的各种信息,而互联网教育却使这种信息传递变得可能。在传统的建筑教育中,以体系的建筑理论、建筑设计知识作为课程基础,以其他课程作为辅助课程,共同形成教育课程框架[1]。在这个框架中,主次分明,对于辅助课程的讲授往往难以到达非常透彻的深度。例如手绘技巧、软件学习,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课后通过训练加强。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无法随时给予指导,单靠学生自己的思考、琢磨往往事倍功半。而系统性的线下课程又需要集中性的时间和场地,在操作上并不便捷。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授课时间地点编辑,只要购买课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灵活性强,因此具有较强吸引力。另外,学生的某些学习需求很难在传统建筑教育知识体系中获得,比如考研、出国、就业的专业知识信息。传统的建筑教育中,不会有单独课程辅导考研快题如何审题、绘制,也不会教授出国求学作品集的准备事项,更不会分析当下行业的就业趋势和类别。但这些跟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具有强烈的需求去获取相关信息。如果依靠个人的信息渠道去收集,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成本高昂。而互联网教育却通过集成平台将信息汇总,将众多前辈的经验梳理汇总并制作成课程,传授给学生群体,极大地弥补了信息空缺。

(三)传统建筑教育体系知识更新速度有限

传统建筑教育体系,主要依赖老师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建筑设计这一主干课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设计指导,更像是传统手工艺中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2]。老师对于建筑空间、功能布置、建筑结构等方面的理解,都在讲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导给学生。学生通过消化、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承媒介,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一个授课班级人数较多,上课时间有限,仅靠一两个专业老师无法全部深入跟进式辅导。另外,老师同时承担多门课程辅导,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很难达到同步。相当部分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刺激下的软件知识,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仅靠现有老师自主学习、更新难以达到在课堂上授课的知识积累基础。而互联网教育能够及时在网络上集结最新鲜的血液、收集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并整理成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种同步的反馈速度是传统建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就以上三点而言,互联网建筑教育有软硬件设备支持、有需求市场、有信息优势,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它顺应时代潮流并且将在短期内迅猛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碰撞

(一)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建筑类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跟知识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传统建筑教育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育,因此其在授课时间上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性;知识点多且知识点之间互有关联,单次授课时长和总时长都比较长。互联网教育的知识点通常是分散、独立的,因此它的更新成本较低、更新速度快。与之相反,传统建筑教育由于涉及到知识体系的基础教育,因此更新速度慢。

(二)建筑类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两年建筑类的互联网产品大量涌现,笔者挑选几个具有较强影响力、消费者较多的产品进行比较。这些建筑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教育类网站,这类网站包含的教育产品类型丰富,例如意周教育、建筑学院旗下的优优课、专筑网等;另一类是专题性的教育类网站,例如ncfz、一行手绘网等。但即使是综合型的网站,涵盖内容中,也以软件学习占据主要地位。以专筑网的教育课程内容为例,其中60%以上为软件学习课程。其他综合型网站的课程结构也较为类似,软件学习类课程占据大部分比例。这侧面反映了软件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

(三)建筑类互联网教育的现存问题

1.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通过访谈调研的形式,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加互联网的教育课程,并认真学习。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网络学习资源并不珍惜,即使购买了课程,也难以坚持。如果是免费学习课程,许多学生会及时保存,但之后能够坚持学习的意愿非常小。网络课程教育完全依赖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只有迫切需求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

2.学习成效难以检验

互联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投入程度,其学习成效难以控制。传统建筑教育会通过设计成果评分、期末考试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网络教育课程的学习成效就难以检验。有些课程在知识点讲授完之后就草草结束。一些比较好的课程会在课后预留作业,通过作业的形式复习上课内容。但如果没有评阅环节和奖惩机制,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话,也很难监督和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是软件类的网络教育课程,如果没有跟平时的学习实践相结合,其学习成效收益甚微。很多同学反馈,听完软件类的学习课程,当时能够进行软件操作,但一旦脱离课程或者操作时间间隔稍长,对授课知识点遗忘度就会较高。

3.易形成片面化的设计理念

互联网的课程教育多为工具类的学习,较少有对设计的探讨。即使翻阅网络课程的理论课,也多是讲座的形式,以阐述某些设计师对于建筑作品的理解。而不管是软件学习、手绘学习,还是作品集优化课程,多重视表达形式上的提升,而非设计本源的学习和理解。很多同学参加完该类课程后,掌握到一定的建模技巧和表现技巧,容易在设计中过于追求形态的表达而忽视功能、空间的布局,造成炫技多过设计的结果。我们应该认识到,工具只是辅助设计的手段,学习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设计,而不应该被工具的功利性所绑架。

三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交织

(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分段式引入互联网教学

建筑教育的本质仍然是让学生具备对于环境、用途和经济上的条件和要求加以运筹调整和具体化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有对使用需求的充分解读、把握设计方案的核心理念、能够对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创造适宜的空间感受,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传统建筑教育长期熏染,更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传统建筑教育教授的各科理论知识,呈现网状的体系结构,互相交织,教会学生如何从专业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建筑。传统的专业教育协助学生踏入建筑领域的门槛,基础打得扎实,上层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传统建筑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主体,仍然要起到基础性的全方位教育作用。互联网教育作为补充,可以分段式引入,共同强化教学成果。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建筑基础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手绘类、分析类的网络课程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熟悉设计流程,可以结合建模、参数化、效果图、大数据分析等网络课程学习,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指定运用工具去辅助思考和表现。

(二)以赛促学,紧密联系学习和实践环节

通过鼓励学生比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和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实践操作。例如笔者于今年带队学生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该大赛既考察学生的尺规绘图能力,又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建模和工程图绘制能力。首先,不管是哪一类考察,最基本的能力是空间理解能力和三维想象能力,剖面图的绘制与设计课程长期的空间训练密不可分。这也是传统建筑教育一直以来重点培养的能力。其次,考察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实际上也是对专业基础教育的一种检验。需要经过大量的课程练习,以提高尺规作图的质量。最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建模和工程图绘制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引入了互联网教育课程。因为有比赛的激励,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自发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训练,巩固知识点并运用于操作。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学生很好地将传统建筑教学课程和网络课程结合,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最后也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以赛促学,能够很好地将两种教育课程融合,并且巩固学习成果。

四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形式探讨的出发点,是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专业实践的能力。建筑类互联网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浪潮的衍生品,它的出现是应势而为,它的兴盛也是必然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短板,有待完善。传统建筑教育作为夯实专业知识的主体,仍然具有较强的责任和义务。两种教育应该互相补充,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培养出深厚的专业能力,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邬尚霖,甘沛,凌涛.案例教学在居住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2017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641-644.

[2]曾思颖.“认知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手段在建筑教育中的应用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王建军.“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4):60-62.

作者:邬尚霖 刘冬梅 凌涛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