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文章尝试性地利用乡土资源设计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编制地理试题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乡土资源是众多地理资源中的一种,是真实的地理情境。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理念。

一、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学生所熟悉的乡土资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地理就在身边。2.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乡土资源是真实的地理情境,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综合体。选取乡土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素材,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知地理环境,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目的。3.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1]加强地理实践能加深对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能挖掘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能促使学生切实关注人地关系的发展,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而乡土资源则是学生本乡本土的资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便于开展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二、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实际教学的应用尝试

1.利用乡土资源设计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高一新生来说,自然地理内容晦涩难懂,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较多。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乡土资源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结合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基于纪录片《地理中国》中的《海域奇象•崇武古城之谜(下)》,重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式教学案例(见表1)。2.利用乡土资源编制地理试题。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渗透入地理试题中,即把乡土地理知识以试题素材的形式糅合在地理试题中,以试题的背景材料、题干、图表等形式呈现,在考查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有关乡土地理知识。[4]选取乡土课程资源应遵循以下原则:乡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取性原则、精准性原则和具有乡土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则。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选取泉州市洛阳桥的相关素材进行分析。材料一:洛阳桥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在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洛阳江上游的水从西奔流而来,在尚未建桥之时,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常因风高浪大而舟覆人溺,“万安渡头行人悲”,渡桥十分危险。材料二:桥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创了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江面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见图1)。图1洛阳桥桥墩材料三:北宋时期泉州所建的桥梁多为梁架式石桥,以花岗岩作为建桥材料,而花岗岩质地沉重,难以搬运。老一辈著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他所撰写的《中国石桥》中曾经提到,在洛阳桥的建设过程中,建桥工人们将沿岸采集到的石梁预先放在木排上,趁涨潮之时驰入两个石墩之间,等到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在了石墩上面。材料四:“蛎固基法”也可以称为“牡蛎固桥法”或者“种蛎固基法”。牡蛎密集繁生,能够把分散的石块或直条石胶结成很牢固的整体。潘洪萱先生在《中国的古名桥》中提到,洛阳桥的基础是用牡蛎加固的。为了巩固桥基,当时的人们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此外,包裹住石头桥墩的牡蛎,在桥墩表面形成了保护层,既能防止洪水的直接冲击,又能减少水污染对桥墩的腐蚀。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当初建设洛阳桥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中“上游的水从西奔流而来”和“风高浪大”,说明洛阳江水流速度快、入海口处风浪大;材料三中“但花岗岩质地沉重,难以搬运”,说明当初修建洛阳桥就地取材时所遇到的困难;材料四中“包裹住石头桥墩的牡蛎,在桥墩表面形成了保护层,能防止洪水的直接冲击”,侧面反映洪水容易把分散的石块或直条石冲毁,而洪水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地势密切相关。以上都是当初建设洛阳桥时面临的主要自然困难。进一步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中采用“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即桥墩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材料三中利用涨潮、落潮把花岗岩石梁架在石墩上面;材料四中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以上都是当初桥工针对修桥所面临的自然困难提出并实施的措施。该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影响桥梁修建的自然地理因素”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从给定的图文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总结并进行逻辑表达,回答主要自然困难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这要求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运用人地协调观修建了洛阳桥的智慧。3.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5]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使其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笔者学校东校区与泉州市开元寺后门仅隔着一条小巷子,高一、二年段的学生们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或班级里就能清楚地看到“东西塔”这一泉州市地标性建筑。寺庙等传统建筑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紧密相关,实地考察泉州开元寺能够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够理解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上的体现。因此,笔者设计了“从地理视角看泉州开元寺”的实地考察活动(见表2)。

参考文献:

[1][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舒用建,孙青.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试题中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8):4-5.

作者:苏燕萍 郭国金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