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应用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应用

【摘要】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式理,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将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应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还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有利于保证患儿护理安全,值得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儿科护理管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1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92例。其中,甲组女46例,男46例,年龄2~4岁,平均年龄(2.16±0.54)岁,消化系统疾病39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41例,其他疾病12例;乙组女44例,男48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2.21±0.51)岁,消化系统疾病3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42例,其他疾病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甲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指导患儿用药、提供饮食指导、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等。乙组患儿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1)成立风险防范护理小组,明确护理管理工作流程和组员职责,定期开展例会,对儿科管理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紧急预案。(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高素质、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所以科室应定期对护理人员就胃管插管、头皮针、静脉穿刺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展开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各项医疗设备的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还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相互讨论学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2]。(3)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将儿科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整理并编写成册,发放给每位儿科护理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充分考虑护理人员自身情况,制定弹性排班制度;在交接班时,交接人员应向接班人员详细交代各项医疗器材等的使用情况以及患儿情况,药品等医疗设施不足时及时补充。(4)每周汇总一次护理差错发生事件,鼓励护理人员在发生护理差错时主动上报,并定期开展护理会议,就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和整改不断优化护理服务。

1.3评价标准

(1)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呼叫延迟、药物外渗、交班遗漏、药物发放错误等;(2)护理质量:应用我院自制护理质量测评量表,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护理文书、沟通能力以及服务态度等4方面,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3)家长满意度:我院自拟评定量表,分数越低表明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低。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

甲组呼叫延迟、药物外渗、交班遗漏、药物发放错误等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定对比

乙组在沟通能力、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

乙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患者性格活泼好动,年龄较低,很难准确表达出自身感受和需求,加上患儿家长担忧患儿病情往往缺乏理智,一旦发生差错极易引发护患矛盾,所以有必要提高儿科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有效识别和规避护理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降低护理安全隐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首先成立了风险防范护理小组,明确各位组员职责,提高其护理风险意识,其次加强培训,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操作技能,并不断完善和落实儿科护理管理制度,最后定期召开总结会议,找出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乙组患儿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后,其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少于甲组,且乙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较甲组更高,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更高,也进一步说明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切实有效,可以保证患儿护理安全。综上所述,将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应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降低各项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还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有利于保证患儿护理安全,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玉香.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3):151-152.

[2]刘金鹏.PDCA护理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与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9,33(03):13-14+17.

作者:李幼莲 单位:桂平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