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探研高职院校工学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当前智能制造行业人才发展趋势,从行业需求出发,基于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从工业工程人才培育现状、跨产业融合、智能制造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等领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其他高职院校开设工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工业工程是对一个组织中人、物料和设备的使用及费用详细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提高组织地生产效率和获得利润。工业工程(IndustryEngineering)不仅包括中文工业的含义,还包括产业含义,即除工业领域服务、交通等多种产业部门意思,中国制造业存在于全球分工链条的下游,处于“U”型的曲线最凹处,获得附加值最低。所以大而不强是大家对中国制造业的基本认识。所以中国急需产业转型升级来解决制造业从业人员水平低的现状,当前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在技术上相比发达国家同行技术方面漏洞非常多,而现代产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应该是系统和全面的。所以现在中国制造业目前迫切产业转型带来的变革,转型升级有管理升级和技术升级等多个途径。其中技术升级起到主导作用,即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引入新技术,并完成创新和持续改进,最终形成完整适合产业技术体系。制造业一贯是工业工程主要开发与应用领域,制造工程师工业工程研究重要内容,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工业工程技术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是本人研究关键。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1)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发展较为成熟,引入日本后,作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地改善工具,并与日本具体实际结合来改进生产技术方法,例如著名的丰田生产方式,并且随着经济在亚太地区迅速发展,有关IE教育、开发和研究机构被广泛推广,有“IE是工业之父”说法,体现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工业工程起步较晚,于1990年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成立基础上,才有了进一步推广地可能,我国于1993年在一系列国内试点及专家调研后,一批国内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开始了专业化人才培养,目前国内已有190多所高校开始了工业工程学科建设,但是随着工业工程人才数量需求激增,国家陆续增设相关硕士点和博士点,用以培养多层次人才需求变化,但是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往往注重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学生理论基础比较深厚,知识层面比较丰富,但缺乏定岗实习经验,对生产一线岗位情况知之甚少,不熟悉岗位具体情况,缺乏实践能力,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除理论知识掌握以外,更加注重专业技能锻炼,因为高职院校通常会有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企业定岗实习经历,对于岗位技能掌握更加娴熟且岗位需求更加清楚,且比中职院校学生理论水平更高,所以更加符合生产一线岗位需求,且高职学生对自己定位更加明确,所以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根据最新制造业用人需求状况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对本科生用人需求占比45%,大专生占比40%,中专生占比6%。大专生需求量与本科生接近,且国内一般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多数为本科院校,每年毕业生数量不多,目前开设工业工程技术高职院校仅有10家,并且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刚开始该专业院校,其不论是毕业生数量还是质量目前远不能满足社会用人缺口,因此用人单位需要使用大量中职毕业生做一线岗位现场改善工作,但是中专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技能水平有待提升,往往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状况,面对新工艺和新技术应变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对于高职院校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前景有很大利好,故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开设工业工程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符合智能制造新发展趋势下高技能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发展

我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并形成相对完善地制度和产业体系,并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生产力发展现代化,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世界水平范围内,国内制造业发展虽然速度快,但是不强,尤其是科研创新、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生产质量收益等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产业深度融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日前,工业工程技术专业被作为最具发展制造类潜力专业之一。工业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将会从事基础IE工作、ERP系统、生产管理等工作,并随智能制造发展热潮,将来还会从事智能制造咨询工作,因此本人对接智能制造2025战略,致力于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将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取长补短、以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思维构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大国工匠”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全面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对于人才地不同需求,开展校企纵向合作,打造“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让学生有所学,有所获,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从而为智能制造发展培养高端人才,为产业转型助力。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技术普及,尤其是在制造领域融入新技术并相互促进,会促进产业发生更大变革,促使经济找到新增长点,业界形态发生新变化。我国随之而来是产业结构重组优化,从生产方式变革、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出人才培养新要求,本文立足高职院校打造跨领域多学科联合培养工业工程技术人才,开拓基于专业群全产业链,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师资队伍建设、技术融合等方面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一)工业工程技术专业双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国家对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为工业工程技术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队伍支撑。从培养工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兼职教师人才引进等举措优化队伍结构,是推进学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因为校企双方人员互派、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可以真正实现“岗位互聘”,用专职和兼职教师的经验特长来建立高水平高素养教师团队长效机制,积极提升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切入点,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深度融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教师成长规律,能够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二)工业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多元化培养随着智能制造2025的加速发展,制造业推进全球化产业融合进程,制造业也开始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演进,社会为对于工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发展越来越倾向于高度集成智能化和自动化,因此对学生信息查找、数据分析等IT应用能力有更专业要求,而培养工业工程技术领域人才需要跟上时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便适应时代需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在相关专业引入培训规划、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评价、培训管理等的新思路、新方法,实现教培一体。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加强新技术引入,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用来作支撑,加强MRP、ERP、工序控制、成本控制等都离不开IT技术支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引入企业人员共同设计评价标准,将能力评价与资格评价结合,构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的新型评价体系。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内增加大数据分析、智能技术等课程合理安排,保证学生能力提升。伴随传统制造业向绿色智能服务业转型,基于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标准体系。故本文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新兴领域,校企共建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完善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培训标准等系列专业教学标准。以工匠层级为培养依据,实施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化培养,工匠培养过程始于入学,衔接入职,服务职业发展全过程。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以工业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将工匠精神传承、技术攻关与企业员工培训融为一体,构建培养德技双修工匠人才的高标准课程体系,用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总之,在中国“2025智能制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改革背景下,对工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调整,培养学生具备系统优化、研究开发新设备和新工艺能力,不仅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还是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益探索,目的就是将学生打造成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使学生有所专长,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更新速度快的社会拥有更坚实的立足之地,并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

作者:顾佳超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