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探析

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探析

摘要:二三线城市不仅高教科研资源和财力逊于一线城市,而且在虹吸效应下原有的人才与资金还有流出的风险,高企培育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选取江苏中部的泰州市作为样本,从外部环境完善和内生动力培育两个层面分析,提出二三线城市培育高企需要紧扣自身产业特色,将宝贵的高企培育要素资源集中投向,定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针对高企发展各阶段中的痛点难点完善培育生态环境,推动高企引入共享机制,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内生动力,最终形成富有城市自身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

关键词:二三线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日本的二倍,2020年突破百万亿元人民币,占美国GDP的比例是68.4%。然而,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却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3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紧约束。为此,我国确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并自加压力,提出3060碳计划,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动经济增长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关键。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越是科技前沿领域,创新失败的风险越大,创新需要的人才与资金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将上述创新转变为产值的重任,无疑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一线城市由于集聚了丰富的高教资源,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二三线城市不仅高教科研资源和财力逊于一线城市,而且在虹吸效应下,原有的人才与资金还有流出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选取江苏中部的泰州市作为样本,研究二三线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是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也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进入新世纪,泰州加快构建以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及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6年GDP突破4000亿元,2017年达到4740亿元,连续两年增速全省第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助力。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三年时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翻番,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一成上升到四成以上。2018年,泰州市GDP突破5000亿,新认定高企378家,创历史新高。全市高企数达到780家,列全省第8位。截止目前,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达740家,市高新技术企业406家。5家企业入选省级以上高新区瞪羚企业,江苏晨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获评苏中、苏北唯一一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入选省“最具发展潜力科技人才创业企业”,新增2家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2839.62亿元,同比增长14.3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57%。189家企业进入省高新技术培育库,获培育资金1126万元,列江苏全省第五位。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全市高企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尤其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千企行动计划”后,高企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6年申报高企258家,新认定高企233家,高企总量达484家;2017年申报高企360家,新认定高企170家,高企总量达555家,2018年申报高企484家,新认定高企378家,高企总量达到780家;2019年申报高企644家。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高企申报数逐年增加,平均增幅达到35.7%。二是全市高企大部分已走过初创时期。2018年780家高企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有45家,占高企总数的5.8%;销售收入5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的有133家,占高企总数的17.1%;销售收入2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有349家,占高企总数的44.7%。全市高企中67.6%的企业销售收入都在亿元以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全市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全市780家高企拥有研发人员2.78万人,研究开发费用总额7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比规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值1.9%高出2.1个百分点;全市发明专利授权1267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1076件,其中高企发明专利授权645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的50.9%,占企业发明专利的60%;全市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7个,全部是由高企建成的。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有9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上市企业的75%,有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占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的57.9%;全市工业企业50强中,高新技术企业有34家,占比达68%。一批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太平洋精锻、亚星锚链、兴达钢帘线等9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是泰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在全市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企培育政策选择与体系建设

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近些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与高企培育政策推动与配套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泰州市2018年出台《泰州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细则(暂行)》,首次明确了泰州市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的申报流程和扶持政策,规范了对创新型企业的监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逐步完善。国家火炬泰州光伏与储能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泰州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等2家顺利通过科技部复核。科技创业载体建设水平逐步提升。沃客众创空间等2家众创空间被备案为省级众创空间、泰州国科创业服务中心等7家孵化器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泰兴高新区节能环保众创社区通过2017—2018年度考核。泰州医药高新区生物医药众创社区、泰州海陵智慧动力众创社区两家众创社区成功获批第二批省众创社区备案试点,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众创集聚区。12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在省孵化器绩效评价工作中被评为良好,获得省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资金351万。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3项,组织实施市科技支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20项、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业)孵育计划项目32项。推进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参加免税审核申报,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3家部级孵化器顺利通过免税审核。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苏科贷”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目前,累计发放贷款169笔,发放基准利率贷款达到4.78亿元,全部面向年销售5000万元以下的科技中小企业。将“利用‘苏科贷’风险补偿资金发放的科技贷款数”任务落实到各市(区),并纳入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各市(区)设立“苏科贷”风险补偿资金,开展科技信贷工作,缓解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截止目前,全市“苏科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达到4200万元。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进入省天使投资风险补偿资金机构库,江苏智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泰州华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4家机构经省科技厅审核批准正式入库。

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泰州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正是全球兴起工业新革命的时期,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工业4.0”将大大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向“智慧制造”迈进。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工业4.0方案,其核心任务就是智能制造,这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即是抢占制造业的制高点。泰州处于多个部级、省级战略区域的交汇之处,主要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等,战略叠加形成资源汇聚、要素集聚、政策累积将对区域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为泰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供了宝贵的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江苏的地理中心,位于上海经济圈、南京经济圈的连接点,近些年经济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经济体量、高教科研资源与苏锡常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也落后于同处苏中的扬州、南通,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核心要素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在一线城市虹吸效应下,原有的人才与资金还有向经济圈核心城市流出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面临较大挑战。数据表明,泰州市近几年高新技术企业成就显著,但从外部横向比较看,泰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量,均列苏中末位,且低于盐城。2019年中国共有25057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其中泰州共有116家上榜,总量排全国第39位,低于第8位的南京、第20位的常州、第32位的扬州及第36位的镇江等城市。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88家,泰州未有上榜企业,详见表1。泰州周边地级市大都以船舶制造、化工、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产业,且都是“两头在外,制造为主”发展模式,发展水平不相上下,相互间竞争大于合作。不仅传统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域上也趋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模式亦雷同,而泰州在人才集聚、创新服务、财税支持、金融资源等方面并不占优,导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创建面临严峻挑战。其次,泰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95%,其中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元的仅34家。泰州市规上企业有R&D活动单位数为1358个,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11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占40.4%,开展研发活动的不足1/3。从内部来看,泰州三市四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平衡,高企家数最多的靖江是家数最小的高新区的两倍。近四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稳定增长的是泰兴,波动较大的是靖江,反映出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发展新旧能力转换中的作用日益突显,见图1。总得来看,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横向比较看,泰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量、质量与省内先进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制约泰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外部区域城市之间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核心要素的激烈竞争,还有城市内部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生态体系完善程度。泰州现有高企培育政策措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高企培育重外部政策推动,忽视企业内生动力培养。初创高新技术企业在孵化期对财税优惠补贴政策形成了路径依赖,当孵化期满,面临财税补贴退坡时,企业没有及时在内部安排上做出相应调整,最终导致企业衰竭消亡。二是高企培育各项政策措施没有发挥协同效应。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外部环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孵育载体与高新区之间转移通道存在制度“梗阻”,政府各项扶持资源没有发挥出协同效应,没有形成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生态体系。

四、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有其自身特征与内在规律,企业技术路线选择、新产品研发都具有不确定性,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除了政府引导扶持政策措施等外部因素,还有企业发展战略定位、新产品创新技术路线选择、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等诸多内部因素。课题组在覆盖泰州三市四区的12个园区100多家企业的117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基础上,结合多家企业深度访谈调研掌握的情况,基于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以及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的培育生态体系要求,紧扣泰州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完善和内生动力培育两个层面提出泰州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泰州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目标,定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一直以来,人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只有贴上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标签,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经济体量、高教科研资源不占优势的二三线城市,将高企培育放到一线城市的优势赛道,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泰州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更优的选择是将宝贵的高企培育要素资源集中投向,克服以往高新技术企业传统培育模式下创新布点散、杂、乱,难以形成生态迭代优势的弊端。泰州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一直是明确的,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聚焦泰州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目标,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列出目录清单,集中全市高企培育要素资源,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针对性布点,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链、补链、强链,做优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借鉴互联网思维,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奖补与所服务的制造产业效益增加值挂钩,以能源合同管理类似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所服务的制造产业形成共生关系,加宽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外流的护城河。依托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以点带面,逐步培育出富有泰州产业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共同开拓外部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立全市园区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创新高企培育平台

依托在泰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共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基于网站协同创新平台,通过项目众包方式,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共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区域竞争力的优势园区企业。支持园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园区企业,及时帮助办理认定手续,并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基于全市园区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创新的网络平台,让数千家园区传统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彼此合纵连横,在资金、人才、技术上互相支援、交流,最终形成巨大的协同效应。此外,通过园区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打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中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孵育载体与高新区之间转移通道存在制度“梗阻”,协调政府各项扶持资源政策,发挥出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生态体系,让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平台。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招引高企培育核心要素风险投资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其自身特征与内在规律,企业技术路线选择、新产品研发都具有不确定性,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除了政府引导扶持政策措施等外部因素,还有企业发展战略定位、新产品创新技术路线选择、财务税收变化安排、组织架构调整、投融资安排、股权控制权安排、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市场竞争力培养等诸多内部因素。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是搞技术出身的,对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并不在行,以往都是靠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会成本过高,导致创业失败风险增加。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企业出于自身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内生动力,不仅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还会依托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技术路线选择、财务税收变化安排、组织架构调整、投融资安排、员工激励、市场营销等方面给所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悉心指导,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这些风险投资因此成为高企培育的核心要素,这是政府高企培育扶持政策帮扶不到的地方,需要用市场的方式加以解决。基于泰州部级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财税杠杆的撬动作用,针对国内知名创投、风投企业、天使基金创始人、高管等高收入核心决策人,推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供云上虚拟注册园区,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这些风险投资落户泰州。依托创投、风投、天使基金积累的丰富企业管理经验、产业行业经验、股权安排管理经验、财务管理经验、投融资渠道等优势,带动相关金融服务企业的发展,从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所需的生态环境。

(四)针对高企发展各阶段中的痛点难点完善培育生态

环境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大多是轻资产企业,没有足够抵押物,经营现金流又不稳定,时常遭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议扩大政府信用贷款担保基金覆盖面,惠及列入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链、补链、强链目录清单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点问题。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发展期经常会遇到应收账款问题,要么账期违约拖延,要么变相以票据相抵,严重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安全。建议政府与园区合作设立应收账款清偿基金,借鉴银行保理模式,先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清理回收应收账款,增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第三,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近期提出3060碳计划,明确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动经济增长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可以预见,今后企业生产排放环保标准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服务泰州市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客观上有生产排放需求,如果未来没有环保排放指标,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将难以落地,从而影响到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因此,建议泰州市各园区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有意识提前收集环保排放额度资源,将此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核心要素加以储备。第四,认真落实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论企业规模大小,诸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执行,财政奖补兑现等都能一一落地,切实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五)推动高企引入共享机制,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内生动力

泰州的发展战略是工业立市,推动三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工程师。泰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同长三角一线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薪酬水平无法同长三角一线城市竞争,“虹吸”现象明显,导致高级技术人员流失,这个问题在泰州企业中带有普遍性。烟台在山东所处的地理区位,同样面临着济南和青岛带来的“虹吸效应”,而烟台万华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烟台万华成立之初是一个国有小企业,通过改制,引入共享机制,国有股占20.6%,员工持股占有20%,剩下是公众股。除了员工持股机制的加持,还有科技分红机制的赋能。企业上市后,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了中国的“巴斯夫”。基于泰州部级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建议将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与企业推行员工持股、科技分红机制挂钩,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引入共享机制,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内生动力,集聚高端人才,将泰州打造成为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创新发展理念在我国已深入人心,创新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是科技前沿领域,创新失败的风险越大,创新需要的人才与资金越多。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一线城市由于集聚了丰富的高教科研资源,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二三线城市不仅高教科研资源和财力逊于一线城市,而且在虹吸效应下,原有的人才与资金还有流出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面临较大挑战。由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知存在误区,经济体量、高教科研资源不占优势的二三线城市,常将高企培育放到一线城市的优势赛道,高企培育成效不显著。高企培育发展有其自身特征与内在规律,影响高企培育发展的影响因素除了政府引导扶持政策措施等外部因素,还有企业技术路线选择等诸多内部因素。二三线城市培育高企,需要紧扣自身产业特色,将宝贵的高企培育要素资源集中投向,定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起全市园区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创新高企培育平台,针对高企发展各阶段中的痛点难点完善培育生态环境,推动高企引入共享机制,激发企业研发创新内生动力,最终形成富有城市自身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江苏统计年鉴(2001—2020)[Z].

[2]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

[3]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Z].

[4]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Z].经济观察报,2019—9—17.

[5]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Z].

作者:朱军 姚新平 陈坚 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