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论文(4篇)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总结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发展变化,并将学生活动作为项目引入教学,重组了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了学生、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的多方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及现状分析

以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为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纯讲授一门计算机入门的编程语言,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少;第二阶段是单纯讲授文字处理软件,内容比较单一,讲授的理论比较多,学生自己实践的时间相对比较少;第三阶段是讲授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这个阶段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时期,教学内容已经比较系统,实践性也非常强,学生的实践时间较多,其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还是将Office办公软件分为Word、Excel和PPT三大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教学内容上没有有效衔接,也没有突出计算机应用的综合能力。教师虽然在各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案例和项目,但不能体现一个项目的完整性。

二、考核方式的发展变化及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在分模块作品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训练,即增加了一个课外拓展训练任务。每个小组有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最后由一名学生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其他小组参与考核评分。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并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评价,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考核变成了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核更加公平、合理。

三、优化学生活动,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项目的选取遵循“一条主线、两个贴近、两个联合”的原则。“一条主线”就是学生活动。教师将学生活动作为项目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打破了以往的Word、Excel及PPT三个模块相对独立的分模块教学形式,将三个模块所有的知识点、技能点根据每个“学生活动”的不同内容和要求重新组织编排,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其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两个贴近”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专业需求。学生学习、学生活动、学生生活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项目素材,教师将其选取到教学项目中,能使教学项目紧密围绕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两个联合”是联合专业课程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学校应与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沟通交流,讨论开展怎样的专业比赛和课余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健康发展。同时,比赛也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积累了素材。这样不但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来源于真实的活动,而且能够促进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的相互融合,使教学、学生管理和谐统一。教学技能点的优化与整合是依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进行安排设计的。以机械绘图大赛为例,说明如下:活动通知及策划书利用Word设计完成,活动安排计划表、活动预算、活动评比打分、成绩汇总利用Excel设计完成,活动展示、汇报利用Word、PPT设计完成,奖状设计由Word、Excel设计完成。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各模块不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的衔接与合作,使学生在完成实际活动项目中牢固掌握各技能点。

四、构建学生、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多方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也必然会带来考核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中引进了学生的活动项目,学生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安排合适的学生活动,使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更加契合学生生活和专业。学生管理人员参与考核评价,打破了以往的教师一方评价或教师、学生两方评价的方式,构建了学生、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多方考核评价体系。学生管理人员是学院学生活动的安排与组织者,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可行,学生管理人员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将学生管理人员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总之,随着微课、MOOC(慕课)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也许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的目标不变,即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使考核更加公平、有效。

作者:车飞 单位:四平职业大学

第二篇: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

摘要:以该校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为例,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以赛促学,搭建“计算机应用群云教育平台”,建设“双元师资团队”等方法,达到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技能;云教育平台

目前,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类行业人才供给呈现出三个缺乏的现状:缺乏高级IT人才;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缺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未来国内IT企业将需要大量的通用计算机应用人才。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不对口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遇到的主要障碍。因此怎样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专业技能成为了学校的核心目标。现结合本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改革情况与感悟,现对怎样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1专业群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教育,要将重心落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

1.1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重心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

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广泛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调研了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应用人才培养情况,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专业群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确保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内容。

1.2校企合作、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展开

大力加强专业群与行业企业联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行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先进理念引入到课程当中,让课程教学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与苹果公司共建《IOS应用开发》课程,由苹果公司设计课程,完成课程教学,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IOSAPP应用开发设计,准备创建“创客工作室”;与新开普公司共同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与东软公司共建《javaWeb开发》课程,并由双方合作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引入企业的项目实施教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新编、整合或优化,使行业企业“渗透”到课程建设之中。同时,专业群内实施企业、学校“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实施工学交替培养,企业参与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真实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兼职师资,并且参与专业教学、学生评价和学生就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尽最大努力实现市场效益驱动下的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建共用课程资源、教材和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全面贯彻重点培养专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改革培养模式。

1.3本专业群的以本院自创特有的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CRP”(CampusResourcePlanning)即“校园资源计划”,是一个以教学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系统,通过识别和规划校园资源,更有成效地实现和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行政后勤保障管理等任务的信息平台。我们学院研发成功的此CRP系统,已内含50多个功能模块。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在教学中以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为依托,教师带领学生组团体参与到本校的信息中心的研发团队中,进行了学院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模块的设计。这些模块的一个个实现,学生们的信心与日俱增,关键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在一个个模块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2以赛促学,快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本专业群内,全面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从竞赛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在教师的帮助下改良作品。同时,让学生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演示关键制作步骤,以及发表优秀作品制作心得。从第四学期开始,选拔校内比赛的优胜者进行集中培训,全力挖掘优秀设计作品去参加广东省选拔赛和国赛,让他们与别的学校进行PK,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学们专业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创建了“计算机应用群云教育平台”,开放、共享立体教学资源库,是提升本专业群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

云教育平台就是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云”理念和“一站式”应用,试图打破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让为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拥有一个可用的、平等的多样化平台。我们专业群建的这个平台可以让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后,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融入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等各类应用工具,让“教育真正的实现信息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遵循“调研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推广应用-评价反馈-持续更新”的工作方式,以校企联合、团队共建为基本途径,构建“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行业典型案例+技能训练+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共享于云教育平台。有了这个“计算机应用群云教育平台”的开放、共享立体教学资源库,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

4建设“双元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保障

专业群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运作和项目开发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既增强项目开发和科研能力,又能把项目开发的思路和理念嵌入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企业负责选派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学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到校授课。通过“校企互聘、人才共用”机制,企业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和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经打造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高层次“双师型”人才为龙头、专业群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高素质的“双元师资团队”教师队伍。有了这支高素质、高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5深化校企合作,本专业群正在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索

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中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企业、政府都要有专人负责跟进平台的即时信息,并即时处理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高职能人才。学校方面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职业岗位技能;企业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参与学校系院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论证与课程建设、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平台的建立拓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减少了合作上的交流成本,能使信息得到及时传播。这样的平台应该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了这样的平台,重组了产教融合作流程,能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因空间和时间而制约产教融合作发展的瓶颈问题。

6结束语

目前,本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赛促学,搭建“计算机应用群云教育平台”,建设“双元师资团队”,并以本院自创特有的CRP(校园资源计划平台)为依托,全方位努力,力争使我校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人才的专业技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和震.校企深入合作的有益尝试[J].教育与职业,2012(7).

[2]陈赞.构建“校企一体、互通互融”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作者:潘美莲 熊亚蒙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建设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当前信息网络化时代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须要得到重视.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传媒技术平台为支撑,通过视频的方式,将知识点和技能点集中起来进行讲述,非常适用于现今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研究;应用

0引言

计算机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国当代的年轻人都会使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已经被纳入到了高职高专教育当中,成为一门基础性课程.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多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微课通常短小精悍,它改变了传统课堂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备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优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建设的经验.

1微课的概念及其应用的意义

所谓微课,指的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或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时间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等特点[1]157-159.微课的重点就在于一个“微”字,它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冗长、繁杂,以短小精悍而著称.在现代化教学中,对微课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微课非常适用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若想使教育方法不落后于时展,就必须要紧跟科技潮流,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而微课的出现和应用正体现了这一点.教育本身是具有前瞻性的,这种前瞻性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方式上,更体现在思想空间上,所以微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微课之于教学,所扮演的是一个传递者的角色,它拉近了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一种学生更加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表述方式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因此可以说,微课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的出现必将能够为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

2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注意事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有着先天的便利条件,因为微课本身就是一种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的教学模式,它的存在必须要依托于计算机,与计算机教学可谓水乳交融.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包含许多关于文字、表格等处理软件的基本用法和技巧的内容,而这些知识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恰恰可以用到,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堂的知识点与微课制作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单纯的理论转变为实际应用,以便更利于学生理解[2]227-228.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看似简单,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且使用频率也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2.1微课的制作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于计算机平台,例如教学视频的录制就必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但是在录制的过程中往往受录制环境的影响较大,稍不留意就可能导致教学视频出现瑕疵.比如,有的教师教学动作幅度过大,这样就会导致所录制的视频画面较卡,从而影响到了学生观看的效果;还有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速较快,导致所录制的视频声音质量较差、不清晰,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另外,由于微课是以视频教学为主,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中断,这导致了它对课堂秩序的要求很高.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因为课堂秩序问题而暂停讲课,但微课不行,即使在课堂上出现了秩序紊乱问题,它也不能够暂停播放,所以教师必须要维持好微课的课堂秩序,保障微课的高效性[3]199.

2.2微课的字幕及时长的制作

在录制完微课的视频后,还要先对视频进行相应的后期处理才能够应用到课堂当中.后期处理的主要任务是给视频添加字幕及剪辑课堂的时长.添加字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视频中说了什么,中文博大精深,若没有字幕则有些地方可能会被学生误理解成其他意思,所以字幕非常重要.在给微课视频添加字幕时,首先要注意字幕的正确性,不能有错别字;其次要注意字幕的规范性,尽量使用规范性的语言,若教师在讲课时使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则字幕中要采用规范化的语言予以解释,这样才能避免因教师讲述语言不规范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81-82;再者,在给微课视频添加字幕时还应对一些教师讲解不到位的内容或者对视频中难以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从而弥补视频表现力不足的问题.当然,若想做到完善微课,就需要制作者先将整个微课视频浏览一遍,找出其中表现不到位的地方,从而方便字幕的添加.对于视频时长的问题而言,微课的特点是短小而精悍,它的内容都是一些精华,所以总体时长较短,一般都在5~8min之间.若微课时间过长,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微课,时间过长就失去了“微”的意义.但是,在拍摄微课视频时,教师不能完全卡在这一时间段内,所以这就需要通过后期剪辑来控制视频时长,即将一些烦琐的内容和不重要的内容剪掉,只留下重点内容.

2.3微课的配套资源的合理性

同样是因为微课短小而精悍的特点,导致了其内容不能有过多的文字诉说部分.微课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图表及现场实践操作,所以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突出这些内容而简化文字描述,只针对图表及现场实践操作做出简单的注明和解释即可.例如,在讲解电子表格时,只需要通过几句文字简单描述一下关于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点,而其他应用方法和技巧则应当通过现场操作演示来实现,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电子表格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节省理论讲述时间,同时提高微课内容的充实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微课就完全不需要教师利用语言进行讲述,毕竟教学语言才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沟通的主要工具,并且由于学生均已习惯传统的课堂教育,所以突然完全失去教学语言反而会使学生无法适应教学过程.因此,微课的配套资源中应该涵盖教学语言,只是教学语言并非重点,而是一种对操作过程的辅助描述.

3微课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方便教师组织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微课已经成为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因为通过微课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微课视频中的每一项内容基本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将这些内容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同时又将烦琐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浓缩成精华,配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因此往往使学生既愿意学习、又学得轻松[5]23-26.例如,在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个5min的微课视频,采用简捷明快的风格来讲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到轻松,然后再在理解上感觉轻松,避免了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而播放完视频后,剩余的课堂时间则可围绕视频内容进行讲述,因为视频中的内容都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再学习起来就会相对简单.

3.2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非常烦琐,而通过微课讲述这些内容,就会显得清晰明了.微课的容量虽然小,但都是一些精华内容,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录制好后上传到学校网站上,以供学生随时观看和回顾.微课中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总结,非常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常规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即使有自主学习之心,但实际学习起来的效率却往往较低.而微课则不同,它不但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并且还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既使学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也能够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而不会因为学习时间长就产生厌烦心理.

3.3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微课的主题是教学片断,它将这些教学片段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资源包,从而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微课,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为教师创造一个非常真实的微教资源环境,从而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它们各自取长补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概念和手段,它的出现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条件,因此微课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十分适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微课的应用可以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向华.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1).

[2]刘焱.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建设的研究与应用[J].高教学刊,2016(07).

[3]张萍.微课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2).

[4]黄银秀.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6).

[5]尚展垒,宋文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微课建设与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20).

作者:李晓花 王颖 张晴晴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第四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也得到大量的普及,当今社会也需要具有较高计算机素养的优秀人才。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应该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本文就对当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做了简要的探讨分析,说明当前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并对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提出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探究分析;建设与改革

作为高职院校当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内容大体上包含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目前,我国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层层的阻力。因此,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课程实行改革建设,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总体思路

1.基本框架要想做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就需要在此过程中使各个环节能够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形成一个互相协调的系统,2.总体思路在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1],应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严格遵守国家对培养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体系、推动课程改革实践、完善管理制度,推进高职计算机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科学素养。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制定严谨的课程管理机制,确保教学指导的顺利进行。课程管理的内容大致包含教学目标、考核、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师管理等。通过对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约束,能够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标准得到统一、教学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以及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并且还能够在极大地程度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互享,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开展。首先,应该明确计算机课程的主体地位,使全院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清楚知道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该课程的重要地位,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作用。其次,完善课程的设置方案。对于那些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其实行“1+X式教学”,“1”代表的是对其的教学重点内容,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教学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管理类的就注重软件使用的教导、工科类的就注重对于计算机的维护的教学等;“X”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人才发展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说开设的关于如何制作教学课件的课程,师范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去选择这门课程;还有网页如何设计的课程,非常适合管理方面的学生选修;程序设计的课程则比较适合工科类学生等等。再次,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学生入学时和毕业后从事工作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展开调查,分析总结,看学生在上学期间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以此确定日后计算机教育的大体方向。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有关规定以及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对计算机教学大纲做出适当的改动,确保对教学的良好指导作用。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安排能够适应当今技术发展需要[2]。对当前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情况做出严谨地调查分析,明确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据此来安排其日后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在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先进性、基础性与实用性的基本原则。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基础专业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基础专业知识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计算机运作原理、信息安全、计算机的运用与功能等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熟练,比如说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的维护、操作系统的使用等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普及速度也飞快地提升,一些学生在中小学就接触到计算机,拥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因为地域差异,不是每个同学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情况都一致的,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情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开展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一个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导不同的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热爱学习,在学校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使每一名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3]。同时,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其开设计算机的选修课程,扩宽学生视野,使其掌握更多更加高深的计算机知识,以便日后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服务,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的方式上,采用多种方式共同使用的方法,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黑板到计算机再到网络信息化平台,教学手段不断的发展进步,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使得学生更加能够清晰领悟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它们的优势互补,能够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建设,能够很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促进人才的培养。在推进计算机教学体制改革建设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立荣[J].2016(2):130-130.

[2]王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3(7):211-211.

[3]吴春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措施[J].福建电脑,2013,29(4):49-50.

作者:许婧祺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