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道德与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社会道德与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走向富强的中国,在社会公德、道德底线上却屡屡遭到外人的诟病,使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的重要和艰难,社会道德问题已成为当下广大群众关心和热议的话题。高校作为“引领““开蒙”者,理所应当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同时高校师德建设也是社会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普遍存在的社会道德和高校师德的现状,立足保定人文状况,深入探讨造成目前现状差强人意的原因,并结合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对高校师德建设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提升提出建议,以期提升整个辖区的公共道德上水平。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道德;高校师德建设

保定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著名的文化古城,目前拥有16所高等院校,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如何发挥高校的优势,将师德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有机结合,促使保定在建设文明之市、道德之师上走在全国前面,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社会道德与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1.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从“5.12”汶川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自己先逃离的“范跑跑”,到如今不时见诸于各大网络媒体、报端的教师猥亵、殴打学生或以各种理由借口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财物等事件,这些无一不说明教师道德水准滑坡的严重程度。这些问题在没有升学压力、师生关系相对疏远的高校中更为突出。高校教师由于普遍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有较高的追求,对社会信息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普遍强于普通大众,对社会经济变革也极为敏感,因而他们更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的诱惑和影响。在我国对教育事业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看起来社会地位高、公众形象好,实际上福利待遇低、缺失话语权,以致很多高校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收入增加上,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各种开销,而难以将全部注意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2.社会性欺诈、学术欺诈、弄虚作假泛滥。几乎所有的成年中国人都有遭遇诈骗的经历,电话、手机信息、Email等等。这些诈骗活动几乎天天发生,肆无忌惮。中国制造品的造假范围和程度绝对世界第一,而且大面积涉及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突破安全底线。不仅有假公司、假警察、假军官、假高干,甚至有假学校、假军队。这些概括说明发生在中国的欺诈行为具有一种“社会性”。中国的社会性欺诈可谓无孔不入,难以想象,防不胜防。每个人在生活中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造成不同物质和精神损失。社会性的欺诈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社会性欺诈表明进行这些欺诈行为的人对于道德的淡漠和蔑视,更从广度上表明道德感缺失的社会普遍性、整体性。作为高校重要工作的科研,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无论在个人声望还是经济收益上都更有吸引力,这就导致有的高校教师不惜弄虚作假、铤而走险、虚报成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也严重阻碍了教师个人研究兴趣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加深和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投机取巧、论文抄袭等学术欺诈行为比比皆是,为的不过是尽快晋升,以获得更高的待遇、更多的机会。

3.教学态度不端正,对学生敷衍了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态度不端正是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讲一些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以掩盖自己知识体系上的缺陷;在课堂上以让学生自学从网上抄袭来的多媒体课件代替讲授等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严重不足,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谈不上“因材施教”了。这固然与部分教师个人的素质素养和价值观念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校对新进教师把关不严、对在职教师管理松散,监督、奖惩机制也不够健全有关。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主体,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人才储备和发展潜力密切相关,很难想象教学态度不端正、对学生敷衍的老师会培养出治学严谨、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我国公民在道德领域里最核心的、最可怕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认为三点很关键,第一是缺乏法律观念,第二是缺乏诚信,第三是文明人的引领。人们把法律看得很轻,把势力、权力和关系看得很重。民众缺乏公德、法治和诚信意识,是因为法治和诚信的制度不健全;至于文明人的引领,则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弥补回来的一种风尚。

二、新常态对社会道德和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经进入新常态,从严治党作为执政党已列为我们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新常态经济以价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惠民幸福经济,旨在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显然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新时期新经济形态也对社会道德和高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以可贵的平常心坚守道德的底线。在纷繁复杂、诱惑众多的社会中,每一位普通人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对人对事的平常心并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就要求我们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工作高度负责,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牢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指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于人民的事业,将自己的思想境界化身为实际行动,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一切不良思潮和行为,还整个社会一块净土,为我们的百姓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2.以不变的恒心提升业务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无数成功先例表明,教育先行、人才储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师更应该秉承爱国守法、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教学指导方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创新,持续提高专业素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以博大的爱心引领学生成长。是师德的核心要求。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聆听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高校育人始终要坚持的方向,也是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根基所在。

三、新常态下高校师德建设对社会道德提升渠道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教师个人的不断努力、以及高校配套相应的跟进措施,同时需要结合新常态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高校所在地区的特色、社会道德风尚和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

1.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模式。从高校做起,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针对学习优秀的大学生们,建立多元的教育模式,改变把从小学中学灌输的学习成绩被当作衡量一个学生全部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学生,如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缺点同样需要补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同样可以弥补学习成绩的不足。

1.1夯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主体。高校的党委书记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负责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在校党委的带领下,确定师德建设的带头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合力。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可由校长担任,组员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二级党组织相应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的师德建设工作,各部门间加强组织协调,切实使师德建设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1.2建立有效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高校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必须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上。河北金融学院在实践中探索的师德培训机制包括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由浅入深,明确高校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师德要求,同时把师德建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有效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先后制订实施了《河北金融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北金融学院师德建设两年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1.3积极构建先进典型正面宣传引导机制。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2008起,每两年一届开展“河北金融学院师德标兵”评选及表彰活动,活动以树立高尚师德为基准,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政后勤等不同方面,选拔师德典型,营造“严谨笃学、潜心钻研”的学术氛围,通过校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1.4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师德行为的监督包括学校党委监督、行政监督、教师监督、学生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多层次监督。这些监督工作可通过学校的纪检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学术委员会等对教师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记录档案,作为教师师德奖惩的重要依据。在监督工作中,除了要发挥各个部门的监督职能以外,最主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学生及教师直接参与到监督的过程中,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此外,对监督结果应该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对反馈出来的师德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并且要将反馈的结果和教师的评奖评优、晋升、聘任及奖惩等方面结合起来,为社会道德的规范提供最佳的示范蓝本。

1.5鼓励高校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唯物辩证法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归结为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完善高校师德建设仅有外部的良好氛围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上是要从教师自身抓起,通过政治理论的强化学习、丰富多彩的形势政策教育,切实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通过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不断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典范,来激发高校教师自我对职业的认同、对学生的热爱、对师德的敬畏、对信念的坚持;通过对教师思想观念的不断塑造,培养高校教师“要求学生先要求自己”的敬业精神,“改变学生先改变自己”的创新意识,以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2.为高校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校师德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经济基础,我们不能要求高校教师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高校师德建设首先要求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政策确保教师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安心于教学、科研工作。其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高校职称评定和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扎根基层,专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致力于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才能出成果的科研项目上。再次,通过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营造“水涨船高”的良性道德建设局面,为高校师德建设打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氛围。2016年开年,河北省各市开展的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公民活动,提出了“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口号。把市民文明素质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精神长相’上,持续不断地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就是为了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讲文明成为社会风尚。这样社会道德与高校师德相互促进,良性的道德建设机制会越来越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是个任重道远的工程,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你真的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有了纯洁的氛围,社会就会效仿你,只要我们坚守大学使命,而且坚持几代人的话,就会不一样。反复地强调,不断地坚持,多年后就会看出效果,我们得有这个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路探索[J].科教文汇,2015(07).

[2]方婷.对构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化学工学院学报,2015(05).

[3]张超.浅析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科教文汇,2015(06).

[4]蒋茁.高校院系师德师风建设途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5(07).

作者:王凤荣 贾绍宁 魏博阳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武装部队河北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