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建筑下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启示

生态建筑下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启示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建筑的建造技艺突飞猛进,新的设计层出不穷,但所呈现出来的多为千篇一律的钢架玻璃建筑景象,造成资源浪费且没有特色。为了现代建筑行业可持续化发展,设计师需要将生态建筑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并吸收传承传统吊脚楼的营造技艺,相互结合来推动现代建筑与生态自然和谐发展,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美好幸福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态建筑;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现状

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历经数次转变,20世纪80年代受到国际主义运动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大量建筑外形酷似方盒子或积木块,造成单一、冷漠感;90年代全球化的影响下“欧陆风建筑”成为一种商业流行,折衷主义手法融入西方古典建筑元素,表现为矫揉造作的大量装饰、塔楼式建筑样式等,使得“千城一面,南北方一型”成为中国建筑的写照;到了21世纪,国际化建筑设计浪潮影响到国内,为与国际接轨,出现不考虑设计与环境相融合,没有完全利用传统建筑的价值等问题。总而言之,面对现代建筑行业,我国应当走上传承历史建筑文化结合现代生态建筑理念的创新道路。

2基于生态建筑理念的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特点

生态建筑理念是保罗•索勒瑞的“城市建筑生态学”中将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结合在一起,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设计了一种高度综合、集中式的三维空间尺度城市(紧凑型城市模式),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消除城市因无限水平扩张而产生的问题[1]。这也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相同,即“5R”原则:Reduce(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浪费及污染)、Recycle(生活中循环回收可重新利用的资源)、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旧材料)、Renew(利用可再生资源)、Revalue(选择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发展绿色技术)。“生态建筑”理念涵盖了建筑学理论思想,并且将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不断进展,反映在建筑的三元素——气候、技术、地域文化的全新组合。从理念上对比,其理念和中国传统自然观不谋而合。从传统吊脚楼所蕴含的建筑人文内涵来说,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2.1气候条件决定建筑形态的表现

地域气候条件影响建筑的设计形态[2]。聚落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有效避免拆除,地处环境四周围合以抵御冬季风寒,民居采用封闭的屋顶形式以防止雨露雪霜[3]。传统吊脚楼所在地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总结为湿润、多雨、风缓。为适应气候,吊脚楼形态特征表现为底层架空、楼台悬空、回廊厅堂等(图1),都是解决潮湿、酷热的做法,且具有美的价值。既然气候条件作为决定建筑形态表现的影响因素,就需要善于利用两者相互的化学反应,产生出具有逻辑性与美学价值的“建筑形态”。

2.2技术条件影响建筑形态的表现

技术是衡量建筑发展的尺度,并影响着建筑形态的表现。传统吊脚楼主要材料采用木材,利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进行连接组合,并且以模数制作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4],其结构分别为穿斗式和榫卯结构,穿斗式结构将竖向立柱、纵向穿枋、横向的檩、椽和纤组合在一起,形成吊脚楼稳固、精细的整体空间构架,并且它的架构比普通的抬梁式结构轻巧,承载力也胜出一筹;榫卯结构是建筑的重要连接方式,榫和卯相互连接,共同承受和分散最大限度的力量,相互依存(图2)。不管是穿斗式和榫卯结构,还是传统吊脚楼的建造技术和形态,都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达到“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将建筑与环境和谐一体。生态建筑不仅要求充分利用技术、材料及新能源,达到环保可持续发展,而且更要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吊脚楼正是在于将气候条件、营造技术、美学价值、造型语言等因素,作为建筑形式表现的考虑范畴,在建造设计上借助自然之势、环境之势,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形式美。

2.3文化特色创造建筑形态的表现

传统吊脚楼所处中国西南地区,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有机载体,影响着吊脚楼的建筑形态。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风水,建筑选址喜欢依山旁水、背风朝阳,为了不破坏田地和自然环境,多建在高坡之地,并以古代风水学理念为参考,比如“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测定方位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5]”是请风水师占卜来选定屋基的原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6]”则是房屋方位选择的基本条件(图3)。当地人作为巴人后裔,虎乃巴之图腾,在他们看来,白虎象征正义、勇猛、威严,具有辟邪、免灾、祈福、发财等神力,所以吊脚的柱础雕刻上常见白虎纹样。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更是需要融入悠久的文化历史,不管是吊脚楼中“天人合一”宇宙观、自然观还是具有象征性的符号纹样,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发展,渗透到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中。

3中国现代生态建筑继承与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生态建筑理念传入我国,逐渐得到民众的重视,政府和社会推动其发展。吊脚楼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内在精神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达。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激发现代设计师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和未来发展。3.1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教导人们依赖自然、尊重自然,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为后辈留出更适合居住的环境。事实上,现存的传统吊脚楼正是在尊重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修建在半山坡或者沿河以达到“藏风聚气”,材料全部采用可再生资源木材,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节能环保。现如今,伴随着生态建筑、社区、小镇、生态城等不断涌现,体现了生态建筑理念的生态化、环保化原则,将我国传统的生态观念,结合现代生态建筑理念和技术,从原材料、结构,再到建筑形式融入自然,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2传承文化特色,创新民族建筑

伴随着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缺乏,表面上看来是建筑形式风格的同化,实际上则是对文化、思想的领悟不够透彻。传统吊脚楼不管从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纹样都是继承当地的文化特色,肯定了传统,巧妙融合并给予现代人美的价值体验,将民族归属情感融于建筑中,赋予建筑独特艺术魅力。当代设计师王澍出色地做到了这点,比如他的乡村建设保护项目——浙江文村,保留古村的历史文化和真实性,尊重文村当地民居坐南朝北的独特风水文化,就地取材,将老房子改造成具有浙西风格的现代民居,赋予其新的生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坚持创新,通过建筑体现民族的文化根源,坚信中国传统设计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寻找到建筑未来发展道路。

3.3以人为本——新建现代坡地生态建筑

形式服从内容,为了体现生态建筑中人性化原则,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完善传统民居形式,将新的现代生态建筑服务于人民。传统吊脚楼建于自然斜度的山坡上,这一点可以学习并利用到现代建筑的建造上,实现土地的最大使用率。对于开发商来说,因为地势不平坦,土地价格便宜,从而使建筑最终造价和售价相对便宜。重庆的洪崖洞正是符合了其因素,它所处位置位于交通要塞紧邻滨江地带,天然地势斜坡较陡,建筑充分结合地形高差,为避免破坏地层稳定结构引起的滑坡、崩塌等问题,从而采用了分层筑台、错层和吊脚楼的营造技巧,将建筑与环境巧妙结合,同时还为人们提供商业便利,成为现代新型坡地生态建筑的代表。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生态建筑理念有机地揭示生态规律,协调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与中国传统建筑吊脚楼蕴含的宇宙观等思想不谋而合。生态建筑的建造手段,同时也是以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为依据。作为现代设计师,需要结合当代科技技术为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材料,从资源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建造出民族化、生态化的建筑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玉卿.当代建筑生态设计研究程式[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武晓玲,仝璐.探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076.

[3]王红英,吴巍,郭凯,等.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15.

[4]李勤.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简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6(1):5-9.

[5]水艺景观[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于飞,字曦元.地理环境学中说"堪舆"[C].佳木斯: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5:518-520.

作者:吴巍 赵磊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