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体系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一体化的实现路径,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至关重要,本研究为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前言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一直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涉及每个大学生,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更好地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体育运动精神,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2]。体育课程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主要以认知为主,而体育教学主要以头脑、身体多方面的协调合作锻炼为主,这也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体育课程并不局限于课堂的枯燥教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合理,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3]。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树立体育健康意识,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和比赛,可以加强公平竞争的意识,同时把这种公平竞争的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4]。传统的体育课更多地是以学分为目的,学生被动地接受,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被动上课转化为主动上课,促使学生有足够的动力来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并不只是以修满学分为目的,把体育带进生活,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高校体育彻底摒弃原来枯燥乏味的状况,深化改革,并将改革成果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未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代[5]。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分析

2.1体育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大部分院校采取行政班和混合班各占一定比重的混合方式,行政班按学校特色项目授课,混合班按选项制授课。第二,全部选课制授课。第三,选课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混合方式。选项制单单是在课程形式上进行改革,并未突破传统的高等体育教学课堂设置,也无法由“第二学堂”转变为“第一学堂”。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通过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课程化的方式,采取相应的评价手段,很好地将“第二课堂”转变为“第一课堂”,形成灵活多样的大课程的体育教学格局。体育课程的俱乐部模式打破了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学校每学期都将举行各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运动活动,大力开展大众操、校园马拉松、三人制篮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联赛、网球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高校体育运动氛围,使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中感受到各项体育活动的魅力。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运动设施,举办各项体育赛事活动,俱乐部的各级会员可以一周多次选修体育课程,根据运动技能水平,对水平较高的中高级会员进行开拓式的教学,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运动的临场指导。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点。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改革发展,促进了高校培养体育专项人才的进程,同时在深挖体育专项人才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全方位渗透式的浸入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又进了一步。

2.2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特点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寓教于乐,打破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固有模式,教学形式多样。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根据校园条件,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大众和特色体育活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按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技能的运动水平为核心进行划分。体育俱乐部建立起准、初、中、高级会员制度,根据各级会员的身体状况和竞技水平开展课程教学,同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课程考核体系。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充分满足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和竞赛的需要,同时使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更加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这种模式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的整体运动竞技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除了体育教师的严格组织管理外,又加入现代化的网络管理,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系统化。体育俱乐部开拓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的特点,促进了高校培养体育专项人才培养,同时有利于高校发掘体育专项人才和技术人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全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为未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数据库的建立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各项指标建立科学的体质监测数据库,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每年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追踪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特点,对俱乐部课程进行改革。比如:很多体质健康数据研究表明,个体肺活量与个体的身高、体重有相关性,身材高大、体重较大者,肺脏体积更大,肺泡面积更大,身体需氧量更大,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才能够满足。但是在身高、体重一定的情况下,肺活量与日常运动强度有极大的相关[6-8]。因此,根据学生的体质监测结果,适当调节体育运动课程,例如:体育教学之后增加学生的跑步训练,平时多要求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提高个体肺活量[9]。促进体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在满足学生基本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竞技体育技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追踪测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正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体育课程来讲,一味地追求实践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也不能解决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育之外,还设置了专项的运动理论课程的学习。比如对各项运动规则和技能的理论培训,经过体育教师的专业课理论培训,很多学生都能够独立自主地在各项俱乐部活动中担当裁判,辅助教师完成各项赛事,推动了学校运动赛事的举办,为后续学校各项体育运动赛事的举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专业教育服务

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通过各种体育运动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体育运动赛事的举办,俱乐部各级会员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以往的传统体育课程相比,避免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枯燥乏味,通过灵活多样的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改革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契机,以专业体育为主题,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使学生更加喜欢体育这门学科[10]。未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会更多考虑各级体育运动俱乐部成员的身体素质和爱好等方面的因素,细化体育运动课程,满足各类学生和人群的需求,使学生在轻松、良好愉快的氛围内学习体育课程,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课程活动以教学、训练、比赛等多种形式存在。在大学学习期间,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发展状况和个人兴趣,选择参加各类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完成体育学分的学习。同时,体育艺体俱乐部模式也充分挖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潜力,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相结合,是体育教育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职能部门,通过体育俱乐部的严格组织管理结构,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能力,形成系统的体育竞赛制度,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赛事秩序,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高校体育运动。大学的体育俱乐部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特点为基础,增强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会员联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整个校园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3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各个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的各类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专业教育如何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提倡积极改革体育教学课程,在突出自身院校优势的情况下,向其他高等院校学习。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为基础,打造出具有高等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为未来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奠定基础。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第一,全面考量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建立健全大学体育俱乐部会员制度,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积极支持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的条件,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促进高校体育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第二,根据学校体育运动赛事的发展需求,培养大量的体育运动组织人员与裁判技术人员,保障学生体育赛事运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利用体育赛事效应,带动各类体育活动组织和裁判技术人员培训的开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教育手段,线上线下与学生交流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积极参加部级的大型体育运动赛事,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其他高等院校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第四,根据高等院校的地域性特点,发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第五,建立具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体制,需要紧跟时展,多举行学生感兴趣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拉拉操、三人制篮球赛、校园马拉松跑,同时大力推广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短跑、网球、壁球、游泳。传统项目和现代项目交叉灵活举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第六,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多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对外交流活动。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体育课程活动,满足现代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学生和教师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为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的,在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素萍.健康中国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8(2):85-88.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京转.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62-63.

作者:董成文 许大庆 单位:合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