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优化策略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优化策略

摘要:开放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网络知识共享形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共享,管理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借以引导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管理评价;优化

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是在网络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知识分享的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规范化。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形式有开放课程、开放虚拟学习社区、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获取资源库、开放的数字化图书等,它作为一种新生网络知识共享形式,一方面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和教育公平,促进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诸如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式单一、资源的优质性难以保障、可获取性低、重评建轻的维护管理和现有监督评价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剖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打破其发展瓶颈。一个完整的开放教育资源过程包括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共享、管理评价三个过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理应从这三个方面切入。

一、国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

首先,开放课程资源的优质性不能得到保障。其一,在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过多,任务过重。在我国参与OER的三种主要机构有直接负责开放课程建设的各大高校、致力于国外优秀课件的引进,翻译,本土化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和IT机构、为各种形式的OER提供了资金支持的教育部和相关的基金会。负责开放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主要是全国各高等院校,各院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形式,完成开放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并网上,这也是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及相关下属部门并不直接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机制意味着,各高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老师在得不到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必须独立进行包括课程规划开发以及脚本的编写测试等工作。可以说各高校教师是同时扮演了课程开发者与技术实现者两种角色,这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也对开放资源的建设不利。而在国外,如MIT等名校,教师只要对要课程内容加以筛选确定和编辑即可,至于网页制作及后台技术等,不属于他们考虑的范畴,他们只需扮演好课程开发者这一种角色就好。

其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在建设开放课程时是参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五个一级标准、十五个二级标准进行的。这五个一级标准中涉及到的课程教学内容部分,强调的是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选取教学内容,理论实际一体化,选用先进适用教材,更多是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置的优质性。也就是说,作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主体,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时事实上只在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等方面做到了优质,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对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等方面加以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开放课程资源优则优矣,但无人问津,影响后续的利用共享。

再者,缺乏对开放课程的整体规划。据统计,从2003年—2013年,在大致13个门类的网络资源建设中,工学和理学的国家精品课程分别达到了804门和408门,相应的哲学和历史学只有28门和24门。很多相对冷的学科开放资源的建设要更落后,而一些热门学科,如工学、理学等甚至存在过度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二)关于开放资源的利用共享

从开放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资源的推广,用户参与积极性三个维度来说。

第一,开放课程资源可获取性低。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资源建设时技术支持较差和产权保护机制的不足。首先,鉴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技术实现者的双重身份,一些技术性问题成为了影响国内开放资源可获取性的重要因素。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精品课程,没有提供检索工具,不方便用户进行课程检索;南京大学的精品课程导航,做的不是很清晰明确;河南工业大学的部分精品课程,如材料力学,微机原理及接入技术等,课堂录像无法观看,相应组图也无法打开;另外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其精品课程网站甚至会出现打不开网页的状况。这些都是由于网络开放课程在网页设计建设时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开放资源的可获取性。其次,产权保护机制的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获取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在国外,类似于CC(CreativeCommons),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等开放共享协议的广泛使用,避免了知识产权纠纷,使教育资源的开放范围有了明确限定,确保了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无阻的开放共享。而国内类似的共享协议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只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规定中指出,被授予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课程资源的非商业性使用权属于全国各高等院校,而并没有明确给使用者对精品课程进行下载、复制、修改、编辑等进一步加工及再传播的权力。一方面,这就很容易使课程使用者产生困惑,他们在使用时会有侵犯知识产权和对精品课程的加工利用在权利范围之外的困惑;另一方面,学校也会产生疑虑,限制课程的开放程度。这种疑虑和困惑甚至还扩散到了一些IT机构的公开课领域,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名校视频公开课都是只能在线浏览,不能下载观看。另外像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凤凰网的视频公开课,都存在着这个问题。课程建设技术支持较差和产权保护机制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可获取性,影响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共享。

第二,资源推广力度不够。就我国精品课程而言,教师和学生主要是通过站内链接,搜索引擎,别人推荐等方式得知的,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其的相关了解。这也是国内精品课程重建设参评,而轻推广利用的结果。对于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和网易,新浪,凤凰网等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的IT机构,教育部及相关下属组织需要从舆论,资金等方面加以激励引导。

第三,用户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用户在使用开放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各种技术性原因所致的课程不能顺利、深入使用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产权保护机制的缺失,部分高校课程在对外开放时进行了权限设置,这些都打击了用户利用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积极性。再者,大部人不愿意在工作学习之外进行额外的学习,国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利用共享。

(三)关于开放资源的管理评价

从开放资源的后期管理,评价机制两方面来讨论遇到的问题。教育部下发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由相关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保证“国家精品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这实质上是确定了高校教师作为开放资源后期管理的主体。而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着为评而建的问题,往往是重评价,轻管理。很多精品课程在申报成功以后,或者疏于管理维护,或者由于缺乏后台技术等原因,常常会出现连接失败,互动平台无人管理等情况。另外对于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网易新浪的公开课,虽然都设立了留言跟帖区以方便用户与开放课程的负责教师互动,但是往往是用户积极留言,课程提供者不予理睬。点开爱课程网站的几门公开课后面留言板,只有庞维国教授对用户留言进行了有选择的回复探讨,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千古明月”,四川大学的“中国诗歌艺术”,南京大学的“诗意人生五典型”等课程,则很少甚至根本见不到课程提供者与留言用户的互动。国内开放课程的管理缺乏专门的课程管理系统。在国外,各名校项目组已经普遍采用了基于某种协议的课程管理系统,如YaleUniversity和USU(UtahStateUniversity)使用E-duCommons来管理课程内容,Connexions大学使用Rhaptos管理开放资源。就对开放资源的监督评价而言,国内开放资源的不足主要在于缺乏来自用户的声音。无论是对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项目进行评审,还是后期进行的年度检查,主体都是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的标准也更多集中于课程本身。虽然有提到网上学生评价,校内督导评价这些内容,但是并不作为主要的标准来展开。缺乏来自用户的声音,也就难以掌握关于课程实际应用情况的全面深入的信息,造成开放教育资源重建设,轻应用。

二、相关的优化的策略

针对我国基于网络知识共享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开放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与未来OER的发展趋势,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推广、管理评价三方面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关于开放资源的开发建设

针对开放课程资源在开发建设中遇到的资源优质性难以保障的问题,提出以下以下优化措施:把教师从资源建设者、技术实现者的多重角色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专心于课程内容形式的选择,确定,编辑,而相关的技术性问题,如脚本编写、网站设计等,可由学校组织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在资源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还要从用户角度,对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等加以考虑。可以通过完善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判标准,增加相关部分的权重。针对开放课程资源在开发建设时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教育部应从宏观上加以引导调控,加大对相对冷门的学科如历史、哲学等人文类科目的重视程度,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上予以体现,促进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网络开放课程的平衡发展。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来自校内教师自主建设模式之外,提倡与来自校外的专家、教师共同建设;在学校单独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之外,提倡由来自不同学校的相关专家教师共同开发建设。通过这些方式,完成开放课程建设人员的整合。

(二)关于开放资源的利用共享

针对开放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低的问题,从信息技术水平和产权保护机制两方面提出如下优化措施:其一,通过购置专用服务器,开发方便快速的课程下载工具,扩充校园网带宽等措施,改善影响开放教育资源获取的硬件设施。其二,丰富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例如可以利用把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划归网络资源中心,建设成果作为岗位考核依据等方式,吸引这些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加入,使项目的技术支持得到保障,从人员构成方面来改善影响开放教育资源获取的软件设施。其二,在《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之外,尝试引入类似CC协议之类的开放共享协议,对开放资源是否允许修改,可以怎样利用等《著作权法》没有明确提出的问题加以限定,从而在部分保留著作者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加大著作的开放共享,放宽对用户的权限设置,使用户对于高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以及一些IT机构如网易、新浪,及爱课程、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站的名校公开课能够进行复制,下载及进一步的处理。另外,对于高校精品课程,还可以学习MITOCW(MITOpenCourseWare,MITOCW)项目组的做法,由学校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对制作开放的精品课程所用到的材料进行审查,对一些可能引起版权争议的材料进行替换和删除,排除教师在建设课程时因为担心所用材料产权问题而产生的后顾之忧。针对开放课程资源推广力度不够的问题,教育部及相关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以文件和座谈会等形式,带动有关开放课程的讨论,加深师生和来自社会的学习者对其的了解,而不是仅限于站内搜索,别人推荐等途径。针对用户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在线学习的研究,注意培养社会的自主式,参与式学习文化,使用户自发参与到OER中来。

(三)关于开放资源的管理评价

针对开放资源后期管理中出现的,因疏于管理维护,或者由于缺乏后台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内容更新迟缓,连接失败,互动平台无人等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优化:对课程负责人员予以津贴补助,将课程的维护管理也纳入负责教师的岗位考核内容,要求相关负责人自觉完成对开放课程的更新、维护及用户交流。改革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资金自助形式,专门列出课程维护的资金,以与课程建设资金相区别。引进推广国外先进课程管理系统,如Moddle,Claroline,MOOC等。这些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可以提供论坛,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在线评阅,答疑等网络互动形式,操作简单且方便教师对网络课程的管理,利于教师和用户的同步异地交流。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监督评价中缺乏来自用户声音的问题,可以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及年度检查中加大用户反馈所占标准的比重,设立校内课程评价委员会对开放课程进行辅助抽查,邀请第三方社会性评价机构,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注:本课题受江汉大学武汉市市级重点学科项目“教育学”学科建设课题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胡永斌,刘晓琳.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成熟度模型研究———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二)[J].电化教育研究,2015,(3).

[2]陈鹏.研究人员视角的教育资源网上公开障碍研究———以课件资源为例.图书情报工作[J].电化教育研究,2015,(2).

[3]王美静.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现状分析[J].网络与远程教育,2012,(1).

[4]徐世猛,任友群.开放教育资源与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访美国纽约大学高级副教务长纽尔顿•康力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1,(5).

[5]李亚婉.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中国开放大学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2).

[6]Jaschik.S.U.S.PushforFreeOnlineCourse[EB/OL].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9/06/29/ccplan,2009,(3).

作者:殷亚林1 刘爱民2 单位:1.江汉大学 2.华中师范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