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民族服装论文范文

民族服装论文全文(5篇)

民族服装论文

第1篇:民族服装论文范文

在现代人的着装中,多方面是为了表现自我,追求简单、时尚、个性,我们很少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身穿完整的刺绣服饰。因为刺绣工艺在现代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必须遵循装饰性和实用性统一这一原则。根据不同的图案、技法和造型的使用,可分为普通成衣、时尚女装品牌还有高级定制衣。人们普遍穿着的都属于成衣一类,这就源于刺绣这一民族服饰语言的局限性——传统刺绣都是由手工完成而且针法多样。而在成衣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考虑其批量生产的可能性,以尽量降低成本和减少工序为指导,所以电脑刺绣或机器刺绣就运用而生了,设计师可根据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好图案,色彩、图案和刺绣技法将他们输入电脑程序,实现批量生产。这被广泛应用于时尚女装、毛衫、牛仔装、和童装中。其图案造型、纹样、色彩和整体布局都要与服饰得面料、风格相互呼应。例如:在儿童服装的应用上,常用布贴绣和粉嫩的植物、动物的卡通图案来与活泼可爱的造型相协调。精美纯手工刺绣图案的服饰,一般为定制服装。这类服装一般是为个人设计并制作的单件套演出服或礼服,这在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民族服饰语言刺绣结合现代剪裁的着装几乎已经成了她的个人标志,无论是在演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不显示出她对刺绣服装的喜爱与追逐,其浓郁的民族色彩服饰让她散发着非常时尚而又卓尔不群的气息。杨丽萍本人的服装一般是根据时代潮流和自己的审美理念与设计师一起设计并制作出来的,全是纯手工缝制,其图案和花色精妙绝伦,把杨丽萍另类、个性、脱俗的气质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将传统和时尚达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2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俗话说:黄金有价,艺无价。所以,人们常常把艺术品比作价值连城的宝贝,而刺绣艺术品也享此殊荣。虽然刺绣是传统的民族服饰语言,但经过设计师们不断的从现代社会中汲取营养并与国际时尚相结合,进行时尚设计,不断的推陈出新,现在已经被其它民族甚至是国际舞台多接受,并且也展示了其非凡的艺术魅力。例如:范冰冰“东方祥云”的龙袍礼服初级版已经被杜莎夫人蜡像馆收藏,升级版又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这不只对与一位中国设计师而言,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耀,更在于它是对我国传统民艺的肯定和支持。初级版制作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尤其是工艺制作时,是30多名刺绣工轮班24小时不间断赶制出来的。这件升级版试浮雕绣,龙是立体的,手工制作的时间更长,劳伦斯把东方刺绣元素与外国裁剪理念相结合,糅合着传统和创意,将这一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到世人面前。刺绣——这一民族服饰语言,在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魅力和东方艺术神韵,为都市时尚的今天吹来一股自然的气息。也使得艺人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红毯上,惊艳四座,名气大振。刺绣本身风格淳朴,色彩艳丽,针法奔放,是现代设计师们为之骄傲的设计资讯,利用它为这个时代的人服务,创造出有个性的新服装,缔造品牌,带动中国服装业不断向前发展。

3刺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在今天,以时尚观念为主导,仍然是这个以变化为主导的时代的主旋律。设计师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在了解时代风貌影响下的人们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才能将传统民族服饰语言合理的运用到服饰创作中去,利用它为这个时代的人服务,设计出符合这个时代审美要求的服装。这就需要考虑其图案纹样、色彩及材质等因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与变化:

3.1刺绣图案在设计中的运用

刺绣中的图案可以说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但在与现代服装的结合中,设计师应遵循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就是图案纹样要与服装风格统一,因为有些图案单独欣赏十分完美,但与服装搭在一起未必合适,这需要我们借鉴图案的时候做一些变化。借鉴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将图案的完整形式或一局部,根据服装的风格特点,直接运用到设计好的位置。这种借鉴方法一般变化不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又营造出了浓郁的东方神韵。在各套服装中的图案都采用了图案的原始样本。第二种方法,根据服装的造型与风格,要把图案的形式稍加变化运用到设计中,就是将图案简化重新组合或是将图案原型的某个局部夸张,但整体结构不变。这种方法主要是适应以简洁化、时尚化为主题追求的时代,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3.2刺绣图案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

对于刺绣图案色彩的运用,民族服饰上刺绣图案的色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颜色纯度叫高,色彩对比强,视觉冲击力较大。尤其是民间艺人的高超配色能力,精美的色彩令人赞不绝口。例如:一件绣有“蝙蝠云纹”的西畴壮族背孩带,采用“剪贴绣”的技法绣了三只大蝙蝠,黑色的底布上用白、红、黄等亮色布条贴绣成蝙蝠云纹,在空隙间,用其他针法补绣出各色吉祥图案,这些色彩调节了黑色底布与亮色布贴的对比度,使整个画面十分协调。中国传统图案配色的讲究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在的配色规律,而表现得更多的是现代设计师向他们的学习,所以只要我们既能保持单纯而不单调、多样而能统一的配色规律,又能与服装的设计风格和感情色彩相协调即可。

3.3刺绣材质在设计中的运用

刺绣材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与服饰面料相匹配,因为刺绣运用在服装上面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装饰点缀,风格必须和服饰的整体感觉相统一。刺绣的材质是通过不同的绣线所产生的光泽感和肌理效果表现出来的,这种材质要与服饰面料搭配和谐,这样运用到服饰里才能起到丰富造型、体现美感、突出个性的作用。

4结论

第2篇:民族服装论文范文

【关键词】壮族服饰;现状;传承;发展

1概述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的总人口是现今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邻近的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从江县。壮族服饰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的,在壮族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反映出壮族的独特审美观。作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以往对民族服饰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大多以服饰变迁中的宏观历史、服饰的外显形态特征以及服饰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冯敏[1]认为目前关于民族服饰的研究停留在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研究,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较少。总结我国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过程中,学者都是在基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所研究的对象中的关注点也不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基于此,在对壮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问题研究需要深入探讨,怎么样更好的深化壮族服饰文化思维研究,如何从不同的视觉来审视壮族服饰,在现代服饰文化的创新中怎么样体现壮族服饰文化特色,使得壮族服饰得以传承、创新与发展,这就需要采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可从传播学的视角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壮族服饰的历史、文化、现状与未来,其目的为了让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在这一微观动态过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解决壮族服饰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以及怎么样传承。

2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了解现阶段我国壮族服饰文化研究现状。在文献梳理中发现,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都遵循以下三个视角,这里,以研究实践历程为轴,总结了我国壮族服饰文化研究经历初期扫视、服饰关注、细节关注三个研究时期。

2.1早期对壮族社会调查、族源研究中涉及服饰的研究

最早关于壮族服饰的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策⋅赵策》《庄子⋅逍遥游》中描述了瓯越先民“披发文身,错臂左衽”,从中可以看出壮族先民的服饰特征。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壮族先民的服饰为“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2]到唐宋时期的朱辅、周去非、范成大等都对岭南地区的壮族服饰有较为详实的记录。明清时期谢启坤和王锡祺记载了壮族服饰的外观特征。民国时期刘锡藩的《岭表纪蛮》一书中对壮族服饰的色彩、衣长、刺绣装饰图案、服饰面料等描述的较为详细。

2.2对壮族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的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壮族服饰,但是以壮族服饰文化为主体的专著的并不多。例如,玉时阶[3]是从广西各民族服饰的起源、服饰的制作工艺、服饰的色彩分析、服饰的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从民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文化、审美情感、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较为深入阐述。陈丽琴[4]的《壮族服饰文化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了壮族服饰的文化,一方面讲述了壮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服饰形制特征与历史演变历程;另一方面探析了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李元君[5]的《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一书,着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直观来呈现壮族各个族群的服饰特征,属于收集整理类的专著,对壮族服饰的理论知识研究较为困乏。另外,陆续也有一些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解读壮族服饰及其文化,从审美的角度和探讨了壮族服饰艺术,并对壮族人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追求进行了分析,如王杰、王朝元[6]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广西的壮族服饰,认为壮族服饰并不是简答的“汉化”和“西化”的趋向,只是壮族服饰由过去传统不同族群的服饰演变成单一化、简单化,但仍然保留其壮族服饰的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3对壮族服饰细节专题的研究

除了上述对壮族服饰分地域的综述及分析以外,一些学者对壮族服饰中的部分“精华”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如壮族服饰的结构、壮族服饰的色彩等。

2.3.1服饰形制关于壮族服饰的形制的研究中,田玉玲[7]对广西那坡的黑衣壮服饰结构形制进行了较为详细表述,并对服饰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并结合到现代时尚服装设计中;何鑫[8]撰写的学位论文涉猎了黑衣壮服饰结构特征。从上述的研究看出,对服饰的结构研究仅仅只有在“黑衣壮”这一族群的服饰研究,壮族因分布广,族群多,各个族群的服饰因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因素、地域状况、生产水平以及审美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壮族服饰呈现出种类繁多、丰富缤纷和各具特色的服装形制。因此,“黑衣壮”服饰仅仅是壮族族群的一个族群,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壮族服装的结构形制。

2.3.2服饰色彩张爱丹[9]与罗起联[10]的文章都以色彩为关键词,由分析壮族服饰的色彩搭配,逐渐延伸到探讨其色彩选择背后的文化意义,尽可能由表及里进行文化探索。在对壮族服饰的的色彩研究,不能只研究文化意义,文化意义更多是一种符号化较为表象显现,更多的是要从服饰的色彩的成因因素来研究,研究壮族先民在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中能生产出服装染色的原材料。

3壮族服饰文化的有效出路

壮族服饰是壮族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是构建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同时它所蕴涵的服饰文化则属于非物质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就,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都发生了巨变,服饰首当其冲的发生改变,如何有效的面对逐渐消失的民族服饰,是我们当务之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11]。

3.1现代社会中壮族服饰的境遇

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多元化的影响,来自西方文化与汉文化的冲击影响下,穿西装或汉装一件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穿壮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壮族服饰仅成为壮族人民节日时所穿着,演变成为民族盛装。笔者通过对壮族地区的进行田野考察时,通过采访壮族人民为什么现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壮族服饰少的主要有以下因素:第一,壮族服饰制作材料缺乏。制作壮族服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面料都需要自纺、自织、自染,现在壮族农村地区的农田都以甘蔗、水稻、香蕉、速生桉等经济作物为主,已经没有人愿意种植苎麻和蓝靛草,导致制作服饰的原材料匮乏。第二,壮族人民的审美发生变化。在时尚潮流服饰的服饰影响下,黑色的壮族服饰显得极为单调,色彩缤纷的潮流服饰已被壮族人民生活中首选,他们已经开始否认自己的民族服饰,不再喜欢穿民族服饰,也只是在节日时穿着,并且传统的黑色壮族服饰已经变成大红、蓝色艳丽服饰,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传统服饰的消失。第三,掌握壮族制作服饰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由于现代年轻的壮族人开始走出大山,融入现代生活中,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学制作壮族服饰,都愿意直接从市场买现成的成衣穿着,不仅省事、省时还方便,这也导致能掌握壮族服饰制作的工艺人越来越少,传统的服饰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3.2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壮族服饰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形成对立的矛盾体,面临这一现实的问题,我们更多的需要去抢救性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并传承与发展好壮族服饰的精华。然而,这需要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尊敬传统民族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服饰文化[12]。

3.2.1保护策略首先,对壮族服饰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记录壮族服饰,对壮族服饰的结构形制和制作工艺进行全面的记录,绘制出壮族服饰不同族群的服饰测绘图、裁剪图,并制作出服饰的标本,对制作工艺的过程可以采用全程录像作为图像记录的资料保护。其次,在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应该从小就开始,在小学生的日常教学中,鼓励壮族的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天穿壮族服饰,从小养成以爱穿民族服饰为荣,同时也可以把壮族服饰的一些刺绣、印染等手工课融入到美术实践教育课程中,让小学生自觉的承担起保护与传承壮族民族文化。最后,加大保护壮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目前,壮族服饰的传承人趋于老龄化,新生代的传承人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保护这些传承人迫在眉睫,更多需要给予他们生存空间和创作时间,让传承人参与保护与开发中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激发传承人招徒授艺,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传承人。

3.2.2改革策略随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改变,传统的壮族服饰已不适应当代的生活方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与改革壮族服饰,使壮族人民接受、喜欢和爱上民族服饰。在对壮族服饰进行创新设计时,并不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再现,而是应注重民族服饰与时尚元素的融合创新设计,民族元素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要不定期的举办壮族服饰的学术交流会、壮族服饰的创新设计大赛、壮族服饰的流行会等,让全壮族人民都参与到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例如在这一点上可以借助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内蒙古每年都会举办自治区级别的蒙古族服饰设计大赛,使得蒙古族服饰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3.2.3开发策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总人口近一千七百万人,总全国总人口的1.27%,其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可以让壮族服饰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可以使壮族服饰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服饰文化应该得以充分的开发与应用,能更好发挥好壮族服饰文化资源,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即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促成壮族服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旅游资源来对民族服饰进行开发策略,广西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大省,将旅游文化与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壮族服饰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中外游客领略到壮族服饰视觉魅力,将壮族服饰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有所助益。

4结语

在对壮族服饰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肯定地看出对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和亟待拯救的问题。整体来讲,在全球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壮族民族服饰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境遇,在此境遇下通过夯实壮族服饰文化保护、改革、开发的策略,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来实践壮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壮族服饰文化长久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敏.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2):63-70.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玉时阶.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陈丽琴.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5]李元君.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M].南宁:广西接力出版社,2012.

[6]王杰,王朝元.神圣而朴素的美(黑衣壮审美文化与审美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田玉玲.黑衣壮民族服装衣袖结构改良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08(2).

[8]何鑫.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考察与整理[D].北京服装学院,2012.

[9]张爱丹.壮族服饰的色彩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1-43.

[10]罗起联.简述壮族对色彩的选择与理解[J].电影评价,2008(18):86.

[11]匡迁.壮族采茶戏茶旦服装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19(9):118-121.

第3篇:民族服装论文范文

一个民族的传承,除了文字、语言、服装以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那就是民族音乐。评价一个地方是否独具特色,除了观察当地风土人情,还有当地音乐。民族音乐突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需要充分体现它的特别之处,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音乐学习中的另一层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特色音乐;音乐教学

提起民族地方音乐,大家脑海里大多数会浮现出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手拉手载歌载舞的画面。而如何将民族音乐和大学里的特色音乐教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并且进行一定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1],这能够使学生更有兴致参与教学课堂,让他们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以此让民族音乐能够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民族地区音乐上

(一)民族地方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纵观大学当前的音乐课程设置,西方音乐体系在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虽然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趋势,当中包含管弦乐器、基础乐理等教学,但是却没有将民族音乐正式搬上讲台,学生也没有真正了解到民族音乐的精髓,民族音乐教师也没有把民族音乐放在重点位置让学生们去了解和探究[2],使得民族音乐的发展陷入了一种瓶颈。正是这样的发展现状,使得民族音乐的教学一直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民族音乐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音乐水平也不会因此得到提高,进而导致民族音乐的教学发展进入一个“死循环”。

(二)从课程设置着手改变创新。

为了让民族音乐这份有着“中华文化发展瑰宝”之称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对课程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增设民族音乐发展、地方风土等课程,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课程。例如广西师范大学通过对本土民族文化进行调查,并以此开设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广西彩调、壮族音乐、婚俗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们有了更多接触民族文化的机会。而这一创新也被众多大学纷纷模仿,让学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传承民族文化[3]。而教师们也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自己,编写出更多更好更加权威同时又具有音乐文化底蕴的论文,以供学生们学习阅读和借鉴参考。

二、合理得将地方文化与课堂联系起来

邓小平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让教师带领学生去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区进行考察,探访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这种方法对于民族地方音乐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认知和熟悉的过程。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能让师生一起成长,而不是只局限于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激情和动力展开学习。

(一)深入民间,收集民歌民调。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还能让学生们真正的接触到民间艺术,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民间,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了解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比如广西贺州,当地的一些学校可以让学生们去当地收集一些有特色的歌曲、调子等,然后在学校网站上分享,让更多人了解。

(二)请民间艺人为学生表演与讲课。

让民间艺术活起来、动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印象,让学生在民间艺人的亲身指导及教导下掌握并接受地方民间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能更好的让学生们接受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们理解民族音乐里蕴藏的深刻含义。在山西、浙江等地区,一些民间艺术家被邀请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解民间艺术,这是为了让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也是为了让学生们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走出学校大门,挖掘民间音乐。

学校领导、教师与音乐调研小组不应该故步自封,而是应该走出学校的大门,走向民间。学校领导、教师与音乐调研小组可以利用走访的形式,将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真谛及奥妙真正的发掘出来,进而使民间音乐素材能够得到广泛搜集,并在这当中将适合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整理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去对民族资料进行检查与翻阅,从而使学生的视角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学校中,而是放眼世界,使其得到充分的开阔。

三、注重学前培养和学成后的效果

(一)学前时。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小时候就应该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这样对于未来的民族音乐学习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学成后。

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一些地方民俗文化后,学校可以利用文艺汇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将地方民俗文化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将所学到的东西实时表现出来,让教师看到学生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再通过指导,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探究,这对业界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舞台的展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民族地方音乐的学习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将民族地方音乐融入课堂的同时,更需要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们不断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学习民族地方音乐。在各高校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与社会就业环境来确定学习方案。将本土文化和本土音乐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并且将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以此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洁.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研究[J].民族音乐,2014(04):108-109.

[2]龙晓匀.音乐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的教学问题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3(09):192-194.

第4篇:民族服装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特色音乐;音乐教学

提起民族地方音乐,大家脑海里大多数会浮现出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手拉手载歌载舞的画面。而如何将民族音乐和大学里的特色音乐教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并且进行一定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1],这能够使学生更有兴致参与教学课堂,让他们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以此让民族音乐能够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民族地区音乐上

(一)民族地方音乐教学现状分析。纵观大学当前的音乐课程设置,西方音乐体系在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虽然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趋势,当中包含管弦乐器、基础乐理等教学,但是却没有将民族音乐正式搬上讲台,学生也没有真正了解到民族音乐的精髓,民族音乐教师也没有把民族音乐放在重点位置让学生们去了解和探究[2],使得民族音乐的发展陷入了一种瓶颈。正是这样的发展现状,使得民族音乐的教学一直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民族音乐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的音乐水平也不会因此得到提高,进而导致民族音乐的教学发展进入一个“死循环”。

(二)从课程设置着手改变创新。为了让民族音乐这份有着“中华文化发展瑰宝”之称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对课程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增设民族音乐发展、地方风土等课程,并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课程。例如广西师范大学通过对本土民族文化进行调查,并以此开设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广西彩调、壮族音乐、婚俗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们有了更多接触民族文化的机会。而这一创新也被众多大学纷纷模仿,让学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传承民族文化[3]。而教师们也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自己,编写出更多更好更加权威同时又具有音乐文化底蕴的论文,以供学生们学习阅读和借鉴参考。

二、合理得将地方文化与课堂联系起来

邓小平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让教师带领学生去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区进行考察,探访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这种方法对于民族地方音乐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认知和熟悉的过程。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能让师生一起成长,而不是只局限于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激情和动力展开学习。

(一)深入民间,收集民歌民调。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还能让学生们真正的接触到民间艺术,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民间,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了解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比如广西贺州,当地的一些学校可以让学生们去当地收集一些有特色的歌曲、调子等,然后在学校网站上分享,让更多人了解。

(二)请民间艺人为学生表演与讲课。让民间艺术活起来、动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印象,让学生在民间艺人的亲身指导及教导下掌握并接受地方民间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能更好的让学生们接受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们理解民族音乐里蕴藏的深刻含义。在山西、浙江等地区,一些民间艺术家被邀请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解民间艺术,这是为了让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也是为了让学生们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走出学校大门,挖掘民间音乐。学校领导、教师与音乐调研小组不应该故步自封,而是应该走出学校的大门,走向民间。学校领导、教师与音乐调研小组可以利用走访的形式,将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真谛及奥妙真正的发掘出来,进而使民间音乐素材能够得到广泛搜集,并在这当中将适合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整理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去对民族资料进行检查与翻阅,从而使学生的视角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学校中,而是放眼世界,使其得到充分的开阔。

三、注重学前培养和学成后的效果

(一)学前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小时候就应该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这样对于未来的民族音乐学习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学成后。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一些地方民俗文化后,学校可以利用文艺汇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将地方民俗文化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将所学到的东西实时表现出来,让教师看到学生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再通过指导,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探究,这对业界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舞台的展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四、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民族地方音乐的学习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将民族地方音乐融入课堂的同时,更需要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们不断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学习民族地方音乐。在各高校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与社会就业环境来确定学习方案。将本土文化和本土音乐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并且将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以此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洁.民族地区高校特色音乐教学研究[J].民族音乐,2014(04):108-109.

[2]龙晓匀.音乐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乐科的教学问题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3(09):192-194.

第5篇:民族服装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新思维;实践创新

国内对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成果较多,但涉及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就少了许多。从近几年国内的论文及著述来看,虽然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学术性研究不少,但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方法和过程的实践性创新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论创新,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创新发展。

一、社会环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美术与音乐则是不需要语言就能够让人从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创造中体会其创作者的情感和社会体验。从美术方面而言,人们则可以通过前者的文字描述和线条、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人们传递历史的过程中,还会增加一些被神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具有某些历史意义和教化意义的故事来教导幼儿,教会幼儿如何运用线条、形状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不难发现文字也是通过线条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眼前,美术不仅能体现美的事物的发展过程,还能体现文字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是我们传递、创新、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前人所书写的文字、人物形象、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物品并进行联想,在教师的引导下,推断提供的图片文字表现的是什么物品或与现代文字的联系又是怎么样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作品给幼儿欣赏,这样可以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获得对美的感受。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用其民族服装上的图案、线条、形状以及颜色的对比来反映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史,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向幼儿传播其民族特有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现在的发展进程。让幼儿了解其历史过程能够有助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向幼儿传播正向的、积极乐观的创新精神,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当保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的目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启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以及再创新。

各民族的风俗既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又是在相互团结、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若展开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幼儿展现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幼儿对其他民族风俗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傣族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于每年的傣历六月举行)。可在园中开展“特别的祝福”活动,教师说明该节日的发展历程:“泼水节也称为“桑勘比迈”,节日当天穿着代表自身民族特色的服饰,手拿各种打水工具,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祝福。人们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教师再将节日时场景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方式给幼儿观看,并运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带领他们仔细观察,其民族的服装特色都有什么标志性的饰物或颜色等。让幼儿在认识当地民族风俗的同时对其服装也有一定的了解,教会幼儿懂得可从哪些角度去发现事物的不同,从而发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不但汇集了我国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凝结了劳动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趣味,更是丰富美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宝贵宝库。而在现当代社会,文化显现出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艺术在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幼儿园生活中。外来文化虽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认知,促进幼儿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但是也常因为幼儿园不顾外来文化的适宜性,对外来文化一味跟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部分幼儿园为了“赶时髦”或展现所谓的“国际特色”,片面重视外来文化的宣传,而忽视了幼儿对民间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汇集了我们国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蕴含了不同的地区、民族和文化间的审美情结,传递了中华民族浓厚且真挚的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学龄前儿童思维情感处于发育期,教育者应从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对其民间文化的熏陶,使幼儿对民间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感受,进而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萌发出初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彰显中华民族淳朴原生的审美理念,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很多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关注度和理解度不足,幼儿生活中接触欣赏民间传统艺术活动的渠道有限,应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环境创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让幼儿与这些喜闻乐见的环境产生交流,让特有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走进幼儿园。如清晨幼儿们入园的时候,我们可以播放一些有趣、欢快又好记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每天伴随着愉悦、欢快的心情来到幼儿园;午睡前我们可以给幼儿讲述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课间操的时候,让幼儿在民乐的伴奏下进行律动等。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时时刻刻都处于民间文化的氛围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神话传说、节日风俗、民俗工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补充到创设具备民间文化的幼儿园环境中来。除此之外,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像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创设选材来源。

二、教师自身要具有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而言,如果其没有存在这类的意识,那么幼儿的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造性思维素质的修养,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不同的年龄班要求可以有所改动。因为,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发展都有所不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不相同。在年龄较小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是用简单线条和形状来表示自己的感受与认知。相较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在运用线条以及形状的能力要较为强一些,他们能够创造出较完整的画面以及情节出来,在教师的命题作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自由表现所想象的事物,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刻画他们所见所闻,鼓励幼儿运用联想、夸张等多种方式表现物象,正是幼儿的大胆创想,才使得幼儿的绘画充满生命力与创造性。尽管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并不完全,但是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也能改变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三、创造一个适宜幼儿学习的环境,是幼儿实践操作的前提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是在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所以创设适宜的情景,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可以从创设的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并善于运用感觉器官去了解认识新事物,不断积累和建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3]。所以在具有情节性的场景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一个优美且适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当然,要想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就必须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幼儿的心理发展机制。

四、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予过多的提示。教师只做引导不做指挥是较为正确的方式之一,教师的过度指示,只会将幼儿的思维固定化,这样他们就不会自己思考,而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即依附于教师的思考和想法进行“复制”美术作品。对于幼儿自由创作的作品,教师在给予评价的同时也要多多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绘画作品。无论使用简单线条还是复杂线条,形状简单的,还是各种所谓“稀奇古怪”的形状,只要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并且能够自由组织绘画语言,表现对美的感受和认识,那就是好的美术作品,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赞赏,爱的鼓励也能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美术也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美术可以将幼儿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给他人。有时儿童的任意“涂鸦”不仅表现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培育他们注意观察与认识周围事物。儿童的绘画也可以看作是他们想要表达的一种语言和方式。这种语言表现了儿童对外面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4]。尽管在运用绘画这种方式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不符合逻辑的现象,但是这也代表了他们对世界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五、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的有力保证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就连成人也是相同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事物没有任何的兴趣,那么就不可能有动力去做好它。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的活动材料,如果没有能让幼儿提起一定的兴趣的话,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幼儿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也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幼儿深入探索习惯的养成。他们的美术作品也不会有太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所以,材料的投放数目、种类要适度,而且投放的材料应该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当幼儿的兴趣浓烈的时候,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甚至会比一些成年人画得还更加有情感和画面感。除此之外,材料的多样性也能够促使幼儿自主探索不同的方法表现所思所想,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并且大胆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幼儿的美术技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美术技能的提高还能影响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后,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就能用所掌握的技能将自己所创新的东西描绘到作品中,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更加富有创造性。我们不应当只追求美术作品在“形”上与客观事物是否相似,而是应当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其身心发展特点。

六、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创造性实践活动提供不竭源泉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幼儿对生活中的最直接的接触体验是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所以说在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和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一切相关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差异,在美术创作中,对事物的创造性描绘也会不尽相同。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与外界事物相似或者相关的替代物。这样幼儿在作品的创造中就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替代物”进行联想,幼儿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观察对象进行相对的创作与创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教师在美术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一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美术创新能力。

七、教师应教授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简单方法和技能

欣赏材料的准备上,对小班、中班的幼儿主要提供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还可以欣赏周围环境里的自然景色或图片;大班幼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欣赏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欣赏的内容同时也在不断深刻化、复杂化。幼儿观察对象的增多有助于思考范围扩大、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欣赏方法、技能的教授,小班、中班幼儿可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在美术活动教学中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懂得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运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初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立体作品可仔细观察其构成材料的种类;大班幼儿可增加方法技能的难度,可教授其感悟欣赏和比较式欣赏。感悟欣赏主要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作品欣赏过程中,可任由思维驰骋不受限制。比较式欣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中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每一件作品在比较时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他们的表现方式和风格上存在不同而已。在比较的过程中主要观察作品的形式,联系社会因素就可以从中找到作品的差异。能分辨各类艺术作品、掌握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技能,有助于幼儿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八、结束语

在当代的教育体制下,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然而,在情感与精神价值领域却出现了偏离,个人真正需要的价值体系却被忽视,而艺术教育则能够使当代的教育体系更加平衡,能培养出完整意义上的人,将人潜在的创造力完全释放出来[5]。有学者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如何画画或如何制作一件手工作品,也不是为了培养一位艺术家,而是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的情操。因此,作为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美术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我国的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

[2]吴喜红.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2.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4]刘丽玲.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