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摘要]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满族的颁金节、鄂伦春族的萨满、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流头节、达斡尔族的说唱艺术乌钦、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艺术,等等。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艺术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历史性课题,高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发挥自身在传承发展传统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既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要,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教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经济;课程设置;地方特色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自明末清初开始,源于黑龙江流域的诸游牧渔猎民族中,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在稳定集中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原始”风貌和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其中,赫哲族的民间说唱艺术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的说唱音乐乌钦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这两项民间音乐艺术为例,其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临的窘境要求我们必须即时加以保护和传承。1.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的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民间说唱艺术,用赫哲族语说唱,大多采用即兴的表演形式,说唱的内容主要涉及民族发展历史中关于战争、生产、感情、生活、风俗等方面。其篇幅宏大,展现了赫哲族的悠久历史、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它韵散结合,以说为主,唱为辅。演唱风格分为以说为主的“大唱”和以唱为主的“小唱”两种,无任何伴奏。伊玛堪的说,体现了真、趣、险、细等特点。伊玛堪这种说唱艺术,主要以口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具有承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2.达斡尔族乌钦乌钦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唱艺术。“乌钦”在达斡尔语中是“唱的诗”的意思。乌钦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说唱,自弹自唱,以唱为主,乐器伴奏为四胡。乌钦的说唱题材十分宽泛,有英雄史诗、爱情故事、寓言故事等。曲目短小的只唱数分钟,篇幅长的可连唱几天几夜。曲调多专曲专用,一般一曲到底。乌钦是达斡尔人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高校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非遗的重要意义

2002年10月的北京,举行了我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上,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其中提到: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应该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校和现行教育体制如何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是摆在中国教育界面前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因此,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引入高校,将其在课程体系中加以重视和传承,不仅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而且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都具有着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将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仅是对民族音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的有力推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高校教育教学,通过开设非遗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使学生开阔民族和国际的文化视野,更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艺术素养。1.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认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素养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都以欧美的音乐教育体系为蓝本。即便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课程,从本质上看,也都是属于汉族音乐史,涉及少数民族音乐史的课程,几乎没有或很少。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音乐文化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和传承,更谈不上新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要求高校的音乐专业要改变这种状况,承担起继承、传播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丰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体系,使学生通过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学习,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及生存状态,增强音乐素养。2.帮助大学生掌握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帮助学生在学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这种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在学习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透过音乐了解少数民族群众对待生产生活的态度,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在管窥之中了解灿烂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3.增强大学生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助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传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亲身体验等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强化宣传、保护、传承、创新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蕴藏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不断增强,未来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这种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要的促进。

三、高校如何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需要不断继承,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高校要从储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角度出发,让保护非遗这项工作代代相传。1.合理设置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现以演促教促学综合性高校的音乐专业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音乐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除了要安排公共课程外,对于音乐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也作了安排,其中明确规定必须设置传统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同时对实践课程的要求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作具体安排,以唤起学生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实践,办出特色,带动学生就业我省的高校一般都设有音乐专业,在研究、传承、发展本省、本地区的特色传统民族音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校要担负起培养本地区音乐文化特色人才的重任,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带动学生的就业。例如,开展乌钦说唱艺术的学习和演唱,掌握其唱词的和谐、形态、节拍类型以及旋律特点。在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练习中,也就实现了乌钦这种艺术形式的教育、娱乐和审美功能,提高学生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到达斡尔族集中的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对话、亲自观看表演,丰富学生对乌钦艺术的表象,为培养有特色的音乐文化人才,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3.对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适当改革,使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体制是建立在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和理念之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音乐专业教学,一直以西洋音乐为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理念、手段和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下,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要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来提高中小学整体的音乐教育质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中,会使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化。如学习乌钦说唱艺术时,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牢记说白的内容,又要熟记唱腔、曲谱。尤其是要填补乌钦这门艺术的语音记录、汉文对译、乐曲填写这项空白,解决好说、唱之间的联系,做到说有场景,唱有画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存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从达斡尔族语言的角度,既学一些民族语言发音,又学曲调演唱,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4.丰富教师的民族音乐知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主动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通过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访谈、交流,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乌钦民间艺人,记录下乌钦的发展历史,联系当前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使它发扬光大,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把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音乐传授给学生。同时,采取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或民俗专家、学者进课堂的方式,阐释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尤其是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树立坚守好民族音乐文化阵地的决心,发挥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纵观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无论是有文字记载的,或没有文字记述的,都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音乐异彩。这些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总结和升华,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更有强大的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我省非物质音乐文化的探索,不只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还将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通过社会、高校、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才能继续展现它们的魅力,灿烂着我国民间艺术的星河,也璀璨着世界音乐文化星空。

[参考文献]

[1]李海杰.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中的巨大作用[G]//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2009:11-16.

[2]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EB/OL].

[3]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王鹭羽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师范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