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基层组织问题分析

农村基层组织问题分析

农村基层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暴露出以下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村级干部中农村致富能人的比例偏低。近年来,尽管在培养、选拔村级干部时,坚持实施“能人战略”,大力培养选拔农村致富能人进入村级班子,但就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村两委主要干部中农村致富能人所占比例仍然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选拔过程中,部分农村致富能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大,未被选中;二是部分农村致富能人被选中后不愿担任村干部;三是农村致富能人受家人、亲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顺利担任村干部。除此,部分村在换届选举中存在着家族势力、金钱势力等贿选因素的干涉和影响,导致致富能人落选。

(二)村级党组织引领党员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村党支部在组织党员群众创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资金短缺、措施单一、力度不大。此外,村级干部思想意识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创建不规范,运转不协调,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弱

势地位,市场交易费用较高,导致农民群众的增收没有与企业的效益捆绑在同一条船上,农民增收处于“忽高”、“忽低”的摇摆之中。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三)农村党员干部自富、带富能力不强。首先,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主要干部的年龄偏大、文化不高,普遍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带领群众增收的创新意识不强,怕担风险。大部分村干部在思想意识方面仅仅停留在完成上级分配的日常性工作任务上,对本村的经济发展缺乏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和思路,对村上的主导产业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其次,党员干部的自富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导致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农村党员干部对各级组织的培训活动不够重视,只重视培训过程,不重视培训转化,致使培训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观原因是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自觉性不高,不能很好地与村情、民情有效结合起来开展学习与工作,导致自身的带富能力不强。

(四)村级干部队伍的工资报酬相对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级干部的工资报酬与群众的收入水平越来越不相适应。较低的工资报酬对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增收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强,抱怨声异常强烈。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总的就是要按照同志提出的“三有”要求,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大村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注重把农村经济能人选进村级班子。一要选好配强村两委主要干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重点在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产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农村致富能人中大力培养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真正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自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经济能人选拔到村主要干部岗位上来。同时,积极推行村两委成员通过合法程序,实行交叉任职,实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二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选举法》把致富能人吸引到领导班子中来,注意挑选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青年作为后备干部,为下一步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村级党支部组织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创新农民增收模式,引领群众创建各类经济联合体,不断完善“支部+协会+农户”、“支部+产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搭建农民增收新平台,实现党建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利条件。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农村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方式,采取闲置资产租赁承包、招商引资、创办经济实体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党支部开展助农增收活动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引领农民增收的本领。围绕党员干部素质状况的实际需求,突出抓好关于农民增收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着力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增收、带领群众共同增收的实际本领。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各级党组织要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采取专题辅导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的实际考察培训、实践基地培训和党员电化教育等方式,真正把党员干部培训成有技能、会运用、有产业、促增收的农村经济能人,推动产业升级和群众增收。三是丰富培训内容。在重点培训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的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守土”培训和“离土”培训创收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农民群众开展外出务工性的非农行业培训,引导农民向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四是加快“能人”党员发展步伐。加大党员发展力度,重点在种养业致富能手、农村经济能人、外出务工返乡致富能人中培养发展党员,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加大涉农部门的协调力度,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在农民增收中的职能作用。第一,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涉农部门积极开展为农增收活动,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作用,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解决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中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帮助农民群众增收。第二,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大力落实帮扶措施。每一个部门(单位)都要确定一个帮扶村,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帮扶一个被帮扶村的困难家庭,开展各类帮扶活动。第三,加强引导,发挥典型示范推动作用。变行政推动为示范带动,通过培养典型和典型示范,引导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新的行业收入,从而推动农民增收。第四,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大“瓶颈”是资金短缺,财政、信贷部门应该为农民创业提供更多的财政、税收政策优惠,金融部门应该加大推广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为农民增收发挥出“四两拔千斤”、“一石三鸟”的功能。

(五)适当增加村级干部报酬待遇,激发村干部带领群众增收的活力。首先,对现任村干部的工资实行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每月由县财政局将村干部月工资总数拨付给乡镇,基础工资由乡镇按照标准按月发放给现任村干部,绩效工资由各乡镇党委结合实际制定发放办法,根据村干部的年度考核情况进行一次性发放,奖优罚劣,激发活力。其次,增加报酬提高待遇肯定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相关领导应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人文关怀,为优秀村干部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在适当时候考虑他们的养老保险,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他们深有体会感到:在农村基层工作虽然很苦、很难,但只要脚踏实地,还是可以大有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农民群众收入,这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把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套,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