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研究

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研究

纵观人类1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业,持续约7000年;二是传统农业,持续约3000年;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至今约200年。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改造传统农业、升级石化农业,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特色生态农业之路的关键时期。石化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增强、效益比较优势仍将持续减弱,不仅直接威胁农业生产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将加剧与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供需矛盾。因此,中国农业迫切需要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一、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背景

1.石化农业的低效益引发农业“被抛弃”之忧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口迁移大潮,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其中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66亿人。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未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大量农民离土又离乡,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石化农业的低效益,与进城务工收入相比,冲破了农民仍旧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利益底线,石化农业对农民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首先,粮食的“十一连增”并没有摆脱粮食利润低的现实。近6年来,中国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利润仅为183元/亩,最高的年份也仅为250元/亩,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不到3天的工资。其次,经济作物种植不仅利润低,而且风险大。花生、油菜两种油料作物和棉花近6年的利润总体较低,其中,两种油料作物利润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28倍,而棉花种植的收益不稳定性更强,利润最高年份(2010年)与最低年份(2013年)相差1200元/亩。最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不仅体现在种植业领域,农业养殖业亦是如此,作为养殖面最广的生猪养殖,近6年来的平均利润也非常低,且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日益频繁,农户养殖生猪的收益风险也逐渐凸显,2011年生猪养殖的利润在377.57元/头,而到2013年,生猪养殖的平均利润下降到-106.15元/头。

2.石化农业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目前中国农产品所实现的生产能力中,相当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石化类的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快速攀升,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超过合理使用水平。中国约有5000万亩的中度和重度污染耕地仍在继续耕种,而且这类耕地大多分布在农业高产地区。同时,还有6000多万亩陡坡耕地、4000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在继续耕作。①这些都严重透支了生态,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最终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截至2013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217亿公顷,②从全国的耕地数量基本变化情况来看,除个别地区外,2012年与2000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的耕地数量在减少,全国耕地面积共减少了7.2%。从省域的角度来看,各省(直辖市)之间的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较大,如宁夏、甘肃、新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6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在2.0亩以上;而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按照FAO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临界值0.80亩的标准,目前全国有6个地区(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福建和浙江)均显著低于FAO确定的标准。可见,耕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中国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除了耕地资源外,水资源也将成为约束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影响面甚至要超过耕地资源。目前,中国较多地区水资源均为过度使用,影响到水资源安全和农业可持续生产。资料显示,宁夏、上海、江苏、天津、山东、新疆、安徽和甘肃的地表水利用率均超过了1/3,为过度使用区。同时,宁夏、上海、江苏、天津、山东、新疆等地地表水利用率超过了40%,为严重过度使用区(地表水使用率=地表水使用量/地表水资源量;一般认为地表水使用率超过1/3即为过度使用)。

3.农产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中国部分耕地严重污染,不适宜进行安全种植。农业部于2002年、2003年、2004年、2011年先后进行了四次调查,调查总面积达到4382.44万亩,其中超标面积446.79万亩,总超标率为10.2%,超标最为普遍的是镉,其次是砷、汞、铜、铅。另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表明,中国中东部农耕区有约1.2亿亩土壤存在潜在的生态危险,不符合农业安全种植的条件。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等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地区的耕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累积,部分污染较重;湖南湘江流域、湖北大冶、江苏邳县、辽宁沈抚灌区等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据国家粮食局监测,2012年中国粮食重金属样品超标率为18.9%,其中,稻谷重金属超标率为21.5%,小麦重金属超标率为8.33%,部分地区蔬菜和肉类、乳制品以及水产品都存在重金属超标。同时,连续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不仅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尤其生活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里,局部的、个案的食品安全事件能通过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快速扩散,引发整个社会的担忧,甚至积累社会不稳定因素。

4.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农业生态创新

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传统石化农业的经济上的低效益、石化产品的高投入,既无法满足保护自然的目的,也将丧失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动力。因此,迫切需要破解石化农业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从实践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探索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打破产业界限,形成了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为中国加快实现从石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形态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先例。

二、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进展

1.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1924年的欧洲,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开始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了生态农业概念,并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条件、技术体系、效益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可以看出中国在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如果以10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考察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成果,会呈现出明显的“井喷”状态,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探索了具有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各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能够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总结全国各地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形成可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农业部在2002年向全国征集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3)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4)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5)生态种植农业模式;(6)生态畜牧业生产农业模式;(7)生态渔业农业模式;(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模式;(9)设施生态农业模式;(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3.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政策

在近30年来,生态农业从概念走向实践,中国各地纷纷探索建设生态农业。目前,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超过300个,其中,部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生态农业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形态,离不开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1994年和2000年相继批准设立了10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工程。二是加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在《宪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的规章条例中均有体现。同时,一些相关部委也出台系列标准、规定和条例。如农业部制定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三是财政部会同各部委推出一系列生态农业补贴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在符合WTO农业支持政策要求下,各部委设计了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扶持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推出“优势特色示范种养项目”、“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给予100万元的资金补助。又如,农业部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引导农民减少高毒农药使用。

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在特色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研究、生态农业模式探索、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理论体系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多学科理论共同支撑下的农业形态,不仅涉及到大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还涉及到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理论支撑体系。从某单一学科来说,中国都建立了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如何超越单一学科理论,实现跨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仍旧面临着困难。尤其是搞技术的不了解经济,搞经济的不了解技术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研发的一些生态农业技术只符合单一学科的理论要求,难以发挥综合优势,更没有形成生态农业理论体系。同时,中国发展生态农业受土地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特征、市场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影响,迫切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应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能仅仅关注生态环境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需要研究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点,构建生态农业支撑理论体系,打造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建设滞后

生态农业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不是一些简单技术或者是若干个单独技术能够支撑运转的,需要把各种单一的、复杂的技术进行组织,形成技术体系。但是,这个技术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通过农民的探索来完成,虽然农民在实践中不断试验一些农业生产新模式,但其并没有足够的基础理论准备对试验的新模式进行规律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目前国内在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上,更多的是跟进策略,对西方已有的技术进行再研究,试图在中国推广,一般效果都较差。直接导致当前在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低成本技术缺乏,推广的技术缺乏市场。破解农业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发一些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而此类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显然,具有该特征的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此类成果更少,生态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建设滞后。

3.生态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政策支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农业对于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短时间很难广泛发展。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但是目前专门针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支持政策还较少,更是缺乏支持政策体系。迄今为止,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到农业生产制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农产品经营和流通体制改革、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益、扩大三农投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增产、增收”支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仍显不足:一是缺乏生态农业发展基础环境支持政策,迫切需要划定生态农业发展保护区,杜绝人为的生产环境污染。二是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不足。重点是要加强对生产环节、营销环节以及应对自然风险的支持政策等。三是生态农业生产主体成长支持政策亟待加强。生态农业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被普通农民所能理解,在生产技术掌握上也很困难。推广生态农业迫切需要加大从业者的技术培训,掌握生态农业生产技能和营销能力,提升经济效益,逐渐吸引农民从事生态农业。

4.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

服务和技术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技推广机构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二是尚未有专业组织提供农业投入品施用服务,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做到科学施用,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非常有限,金融担保服务公司非常少,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期融资贷款困难;四是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建设滞后,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能力较差;五是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提供融合一、二、三产发展农业的模式咨询服务匮乏。为了更好地支撑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相对于石化农业来说,不仅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起步期,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益问题。生态农业要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是必由之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当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而抛弃农业、大量农地被撂荒,其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不仅比较效益低,其绝对效益也非常低,只有显著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被农民所接受,其生产模式才有可能得到推广。受到家庭承包为特征的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影响,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长期低位徘徊,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跨国企业基本没有。中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较低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实现农产品增值,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四、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模式粗放,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生态状况日益恶化。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问题日渐突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机遇,但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综合判断,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1.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面对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等现实问题,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和各地就农业生态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密集调研。如2013年11月26日,赴山东省菏泽市调研时指出,要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定为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基本可以判断的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农业”逐步取代“石化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方向。

2.生态农业短期仍将处于低效益、低技术和低参与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技术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关键技术仍旧是引进、消化、再吸收的成果,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同时,市场缺乏生态农产品认证标准的严格管理,导致标识“生态”的农产品鱼龙混杂,易于发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生态农产品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生态农业全面推广建设的关键是农业生产主体的参与程度,而农业生产主体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受经济效益的比较优势驱动。生态农业与传统石化农业相比,短期内还无法显现出经济效益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短期内还无法吸引进城农村劳动力回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这决定了生态农业短期内仍旧处于低参与状态。

3.更加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足迹已至30个省、市、自治区,但仍然没有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其关键原因是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能力发展滞后。现有由政府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有限、运行经费紧张,不能与研究机构进行对接形成合力,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大都是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推广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把生产实践技术需求与技术研发有机结合起来。

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农产品本身的安全和政府的安全管理都离不开行业标准、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标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1994年制定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是,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对生态农业的探索不断推进,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这意味着中国20年前制定的生态农业技术规范已经落后,其环境控制标准、物质循环利用规程、信息服务和组织管理规程、技术标准、评价技术与方法等方面迫切需要调整和修改,顺应生态农业技术发展需要。在农产品认证方面,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认证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三类认证标准之间的界限模糊,无论是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引导消费认知,都存在着模糊空间,难以把握。因此,应充分吸收国际农产品相关标准制定的经验,把当前三类认证标准进行协调统一,制定并推行农产品的生态标签,指导生态农业生产,引导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更好支撑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作者:巩前文 严耕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