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对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就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乡村振兴;融合

1认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机械化的内在联系

1.1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各领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农业农村抵抗自然灾害、保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农业机械化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因此,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1.2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更广泛的空间

为了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需要“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 因此,农业的生产方式也需要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需要推进农业生产各领域实现“机器换人”,意味着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发生更大变化。比如,从大农业方面看,正在从种植业机械化快速向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拓展;从种植业方面看,正在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向棉花、油料、果品、蔬菜、糖料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扩展;从种植业各环节看,正在从耕种收环节向土壤保护、秸秆处理、植物保护、产品干燥等全过程延伸;从经营方面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更加注重高效率的农机作业组织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延伸农业机械化的价值链,农业机械配备需要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1.3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等发展,“互联网+农机”的出现,正在引发农业机械的革命性突破,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机产品性能的提高,因此,农业机械势必要从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农业农机部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农业现代化先进经验,同时吸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美国的精准农业技术,日本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以色列的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如播种机排种器排种量和机组行走速度智能化控制,可以保证设定的播种精度,既保证高产又不浪费种子和土地;谷物干燥机介质温度的自动化调节,当温度较高的时候会自动断开电源,保证干燥后稻谷品质是优良的;拖拉机的辅助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实现自动对行自动控制方向,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的作业条件、作业种类、土壤以及作物等进行有效地调整机器速度或作业幅宽,在减轻驾驶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此外,温室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远程控制技术,已经在我国比较普遍的推广应用等。

2正视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不适应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盆地、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错综复杂,各地区水资源、气候、海拔、光照、作物分布、种植制度等也不尽相同,部分地区差距更大,这就使得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逐渐形成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由于各地区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农民文化素质、经济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区农业机械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2.2农业机械装备供求矛盾突出问题

当前农业机械装备供求矛盾主要在于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需求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三大主粮生产地区的农机化水平较高,其他作物如经济作物机械化以及畜牧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机械化水平较低;第二,现大多数农机具还存在功能单一、技术传统等问题,而高品质、大功率、复式配套机具较少。

2.3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各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很少进入农机行业,导致在农业机械行业缺少专业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加之研发和试验手段落后,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质量标准体系不配套以及售后服务行为不规范等,严重影响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发展。

2.4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到位问题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品种、种植规范、栽培制度、与机械装备适应性差, 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作业技术规程很少。

3加快农业机械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3.1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乡村振兴首先要稳定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用工业化思维优化农业生产要素。要改变传统的“农民”概念,农民不是身份,而是职业,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体面职业。目前,由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广大农机操作手已经是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者,需要通过培训学习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破解农村“谁来种地”的难题。

3.2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实现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要增加机械装备总量,更要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解决“怎样种好地”的问题。首先是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包括土地的平整、地块的整理、以及机耕道路建设和水利条件的配套建设。资料表明,对耕地的宜机化整治,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因为土地整治消除了田埂、厢沟及耕作死角,能增加耕地面积3%~5%,有的高达到10%,同时还能利用闲置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其次是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在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同时,还能使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科技含量得到提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使部分农民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农商阶层”。目前土地流转已逐步成为常态,比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代耕服务(作业)公司等,都是基于土地规模化涌现出的农业生产经营新型主体。

3.3加快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根本改变农村生产和生活格局。新的农业生产格局必然对农业机械化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民必然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比如工厂化育秧中心、农机耕作服务公司、植保技术服务中心、粮食烘干贮存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等。这些专业化、网络化的体系,构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化的生产服务系统。其中,只有不断提高农机创新力,实施“互联网+农机”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设施和装备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农业的精准化适时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

作者:刘虎 单位:安庆市宜秀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