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欣赏培育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培育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摘要]音乐欣赏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音乐学习形式之一,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本文以大学教育为研究主体,围绕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对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展开分析,提出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人文素养培育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音乐欣赏;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一、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养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道德、人文精神四个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引导青年学子关注自我向善、向美的人格塑造和理想实现,而且使其自觉感受他者与社会的存在与和谐,积极思考生命普遍的尊严和意义,理解人类多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追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与进步。”[1]自素质教育推广以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从提高技艺能力的浅层目标逐渐上升到培养人的内在品质的高层目标,学校依托音乐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完美人格。音乐欣赏课程教育学生透过音乐思考人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音乐欣赏培育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音乐文化背景的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史诗级巨作。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题材,书写了抗战年代整个民族对命运的抗争、为了国家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刻画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象征的雄伟形象。《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对这部篇幅宏大且体裁多元化作品的创作,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诗人光未然的现代诗———《黄河颂》。通过朗诵“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片段,感受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人民身处的境地与遭遇,以理解冼星海先生在读完这首诗后顿时爆发的对保卫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身为艺术家以创作的方式号召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化的责任感。尔后由一名男低音演绎作品第二乐章“黄河颂”,那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化为主旋律中的歌词,深厚且沉稳的歌声带领听众感受黄河那极富包容力的广大胸怀,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承载的母亲河给人以强大的核心凝聚力。中国艺术创作的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千年以前,以诗朗诵导入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创作背景的了解,掌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扩大其审美感受。

(二)注重与新时代产物的结合

电影音乐是21世纪流传最广的古典音乐,一首好的电影音乐不再只是作为配乐而存在,它能够成为电影叙事的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除台词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例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同名主题曲。这是一部平凡而伟大的影视作品,它的主题曲———小提琴独奏曲《SchindlersList》如同电影主角奥斯卡•辛德勒的人物性格一般质朴真诚、委婉动人,却又让人感觉与故事里蕴藏着的关于种族生存的残酷现实无关,只是淡淡地引起观众内心对人性的思考。越是懂音乐的导演越是懂得为音乐留出空间,音乐能使情感在一瞬间得到升华。在影片的最后,伴随着主题音乐的缓缓流出,现实生活中被奥斯卡•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们与自己的后人一起来到他的墓前为他悼念,音乐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感恩。[2]镜头再一转,那些真实牺牲的人们的墓碑一排排地扫过,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将事实摆在眼前,此刻音乐不再是如水般温情,而是如铅般沉重。带着对电影的观影体验来聆听这首现代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音乐与历史相融合,电影的画面不断在脑海中闪过,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动始终触动着人心,敲打提醒着人们保持为人的良知。

(三)注重中外音乐文化的关联

西方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受观众欢迎和上演率最高的舞剧之一,除了拥有精美绝伦的服装和动作设计、高超舞技的呈现以及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量身打造的舞剧音乐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则是它极富戏剧性的双结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为整部剧埋下伏笔,人们乐于揭开最终结局的面纱,获得内心小小好奇的满足感。中国观众抱着对《天鹅湖》结局的期待走进剧院,常常会收获大团圆结局。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国外优秀的芭蕾舞剧团来中国演出实属不易,为了表达对中国观众的感谢,故而挑选完美结局进行演出;二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中国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而创作,在其结局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前求厮守而不得,死后化成蝶终成眷属;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讲述的是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醒来却惊觉不是现实,抑郁而亡,书生柳梦梅上京赶考途中碰巧捡到画有杜丽娘的画像并对其一见倾心,两人跨越生死相恋,最终杜丽娘得以复活与柳梦梅终身相伴。为了表现爱情而创作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在音乐欣赏时适当地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联结起来,有助于拓展音乐视野,拓宽音乐知识的版图。

(四)注重音乐文化传承的延伸

《百鸟朝凤》是一首民间管乐合奏曲,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一带,其以百鸟欢鸣的声音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象。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一度成为琴童们学琴路上必学的中国钢琴经典曲目。电影《百鸟朝凤》的上映,为这首作品赋予了新的内涵。这首曲子是学习吹唢呐的人的最高追求,只传德才兼备者,只为德高望重之人而吹,体现了这首乐曲在唢呐界的崇高地位。[3]不论是电影的故事进行,或是主题音乐的切入,都十分动情地展现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特殊魅力,更可贵的是其中蕴含着的传承精神。在一些现代博物馆里陈列的陪葬文物中,有大量出土的奏乐俑。奏乐俑表现的是古代达官显贵家中豢养的能歌善舞、擅长乐器的艺人,是墓主高贵身份的象征和家中歌舞升平生活写照的表象。中国人重视祭祀的传统流传已久,周朝时便重礼乐文化,乐官执掌祭祀之礼,在祭祀先祖之时常须配乐舞蹈。古人相信音乐有一种神赐的力量,通过音乐,可以与神通话和交流。当今社会,仍然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们传承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思想,例如一个部落中有一位懂“通灵”的祭司,通过敲打鼓面和脚步的舞蹈动作实现与神交流,从而达到帮助族人驱逐病魔的目的。在音乐欣赏中增加对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阐述,是我们后人的文化责任,有助于学生克服自身的时空局限,获得文化经验。

结论

在音乐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足以支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培养。音乐欣赏作为贯穿整个学龄阶段的课程体系,应在不同阶段发挥其不同作用。在社会文化背景的框架下,融合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与新型产业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能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方位人才。

注释:

[1]孙杰远.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6.

[2]杨燕迪.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2):03—09.

[3]阮俊宇.“唢呐”的双重意义———兼论民族音乐对电影《百鸟朝凤》主题的诠释和演绎[J].电影评介,2016(19):07—09.

作者:张璟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