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下景观环境开发策略探究

生态文明下景观环境开发策略探究

摘要:矿山开发能引起地表沉陷、裂缝、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导致生态景观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地表水体污染、地下水资源枯竭,致使矿山大量农田荒芜、基本设施损毁、各种污染严重[1],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衍生。土地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矿区所在地周边居民的生活及工作,同时影响及制约了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本文对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景观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遵循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阐述了此类土地景观环境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废弃地景观环境

1矿业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1.1文化价值特征

矿业废弃地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要素,本身具有与其他景观所不同的特征。矿业废弃地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产生象征着城市走向衰落,工业产生转型。同时这些棕地往往会为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污染。面对以上的种种,很多人对矿业废弃地的态度更多的是希望去除它,重建、覆盖之前的场地,抹去曾经的痕迹。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矿业废弃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那些在这个场地曾经鲜活的工业形象和繁忙的工业流程,都显示出那个工业年代的时代价值,那些工业技术的革新,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而它们的衰败同时为人类带来了工业新世纪,意味着人类进入新的工业时代。场地上遗留下来的工业流程对人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它记录了矿业发展的历程,向人们展示了矿业的发展历程,记录矿业发展的研究过程,这些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也给人们一个近距离接触工业文化的机会。对矿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及开发利用是对环境的拯救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改造后的文化景观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继续发光发热,做出贡献。

1.2生态环境特征

矿业废弃地因曾经的开发、开采而造成一系列难以修复的场地景观,遗留下来的大量矿业原料都严重破坏了矿区所在地原来的生态环境。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大面积的植被群落破碎化,成为残留的小型斑块,或植被污染、灭绝以及遭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等。使生态环境及系统遭到了破坏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食物链的破坏,物种的改变以及使得生物的迁徙通道收到影响将被阻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交换,进而导致他们之间的联系将被切断[2]。以上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并且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样子,而大部分矿业废弃地都会遗留下很多以上提到的受损痕迹。将矿业废弃地的景观开发设计融入到当地的生态景观中去,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工业是自然的和谐发展,矿业与文化的相辅相成,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废弃地景观的重要特征。

1.3人文景观特征

矿业废弃场地经过之前的不断开采和开发,废弃之后的场地会留有开发使用时对场地地形、地貌、空间等很多景观特征,例如开采所形成的巨大坑体、水潭、削平的山峰所形成的悬崖峭壁、阶梯式的地形等等景观痕迹,这些景观痕迹都将成为设计师营建新景观所利用的材料及的宝贵财富,是场地独有的精神。巨大的工业建筑、曾经运输遗痕迹、开采留下的井架或地下空间等构筑物,都鲜明的可识别性,在景观改造中有重要的再利用价值。

2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

2.1景观碎裂化

矿业开采对环境的最明显的影响是景观的碎裂化,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矸石堆放、为了方便采矿而没有规划性的开山修路、地面塌陷与露天采矿剥离以及对资源开采而形成的矿区无序建设所引起的。开发者对矿山进行无序的开发和生产导致土地的初始状况遭到了改变,土壤遭到了破坏及污染,其中的养分不断流失,以致使其失去提供微生物及植被的生长能力。而植物长势不佳甚至存活率低又直接影响了整体区域的生态系统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其结构受损影响其功能的稳定性,使区域内以及周边临近区域内的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其数量、种类逐渐减少,并会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从而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2.2污染及扩散

矿业开发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染,首先矿业废气污染是很严重的。造成这种污染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比如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经过加工产生废弃、粉尘和颗粒物,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一方面直接对人类的身体产生危害。其中地下及露天采矿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CO、CO2、NO2、SO2、H2O及含氧碳氢化合物等。还有矿产在破碎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和选矿化学药剂产生的有毒气体。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煤矿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都是矿产污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此外,由于废气、粉尘的排放引起大气污染和酸雨,所产生的这些污染以煤炭和硫化工行业最严重。

2.3破坏水的过程

在矿业开采、生产及运输的过程中,从生产地点、厂房、尾矿等区域都会排出废水,形成一定的污染。由于矿业开发形成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酸和碱、固体悬浮物、选矿药剂等有害污染物质,并且排放量较大,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理进行排放将会对土壤造成伤害并通过渗透严重污染周边的土地,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并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这些废水及废水中含有的高毒物质若排放在场地内,则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首先对土壤及地表水体进行了污染,由于降雨加之地表水体遭到污染使之渗入地下,将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2.4破坏生物栖息生境

矿业在生产开采过程中对表土进行了剥离,土壤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植被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破坏了植被层。植被无法生存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建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链条,破坏了生物群落。导致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影响生物迁徙,生物链被打断,扰乱生物定居因子,破坏生物栖息地的生境。

2.5诱发灾害

矿业在开采过程中及称为矿业废弃用地之后会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矿业的开采会在山体及地面上形成洞坑及裸露边坡、挖掘的矿井等危险遗迹,这些有危险性的遗迹景观会造成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性的灾害。影响了植被生长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引发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不但对生态系统遭成了危害也对周边居民及城市带来了危害。

3矿业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3.1自然修复模式

自然修复也可称为复垦复绿,矿业开采使得矿区土地及景观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景观视觉污染,自然修复是对矿业区域进行绿色植被的修复,其主要特征是投入少,覆绿速度快,具有一定的生态恢复能力。其处理办法是在裸露的采坑岩壁上,通过穴植式或条带式覆土进行垂直式绿化,其改善效果迅速可见[3]。自然修复模式也可采用采取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等复垦措施,通过沟、渠、田、路综合开发治理和采用生态链生态工程措施,使塌陷地复垦成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更趋合理的高产、稳产良田[4]。

3.2矿山遗迹模式

矿业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踪迹和与采矿活动相关的实物,具体主要指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以及位于矿山附近的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物和史籍被称为矿业遗迹[5]。如今,许多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枯竭,城市面临产业转型,然而曾经由矿业而发展起来的辉煌历史已将称为过去留在回忆里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遗忘的不仅仅是矿业基地,而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在环境开发利用模式中,矿业遗迹非常重要,代表着历史价值以及矿业精神文化。遗迹保留的模式加以开发及利用可以形成其独特的景点景区,铭记矿业历史文化的同时可开发参观、体验及科普活动功能,展示矿业资源的魅力。目前,矿业遗址的旅游的大好趋势不断上升,越来越吸引游客们的游览尤其是当今旅游产业盛行的亲子游,更加注重孩子寓教于乐。这种矿业遗址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不仅代表着矿业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城市的发展历程与城市文化,游览人群可近距离参观开采设备并可置身其中感受体验其中开采工艺及技术。矿业遗迹的保留与利用还可以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时可为日后矿业文化研究和学习保留科学研究及学术的价值意义。

3.3文化景观模式

文化景观是一种形象上的代表,它反映着一个场地、地区或者城市的整体文化体系及其地理特征。他的产生来源很多,可以是自然界,包括农田、建筑村庄、交通、工厂等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矿山公园的文化景观也可划分为多方面,可以是文化主体公园,提取主要文化理念,打造主题专列公园,形成一些列相关主题的功能空间。可以是科普园区,围绕相关科普知识打造相关知识景观节点及示范教育点,可供游人参观学习及体验。也可以是矿石资源展览,结合文化的概念,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与祭奠。

4结语

总之,随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观念的深入,矿业废弃地的景观环境发开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新时代下矿业废弃地的景观环境修复已不仅仅是简单景观环境改造和提升,需根据场地的类型特征及其综合价值因素形成“文化+”的设计模式。将矿业废弃地的环境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结合,对以往简单复绿模式展开创新开发建设的改革,将文化与环境相结合,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J].环境保护,2013年(19):41-42;

[2]冯姗姗,常江.区域协作视角下的矿业遗产线路——从“孤岛保护”走向“网络开发”[J].中国园林,2012年(8):116-118;

[3]雷海清,李发勇,闫田力,卢翔,杨秀艳.温州市矿山废弃地类型及生态修复整治模式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08年(08);

[4]张全景.温州市矿山平原地区采煤塌陷地资源调查与农业复垦评价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6);

[5]倪琪,谢艳平.矿业遗迹保护研究——以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3).

作者:刘敬玫 付立业 单位:辽宁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