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3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3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求,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越来越多的专家不仅关注于小学数学对于提高小学生智能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关注与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文章研究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生思维通力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进行思维的形象到抽象训练;通过速算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后总结了实验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以上的具体训练方法,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三年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普通班级有一定提高。且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跃性、连续性、深记得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呈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求,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越来越多的专家不仅关注于小学数学对于提高小学生智能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关注与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人类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小学数学课程开展得当,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年级思维的惰性比较大,这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与脑的成熟的程度有关,因此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思维开发来起十分重要。

2具体策略

2.1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对于思维的逻辑性而言,语言训练是最好的方法。数学课程在过去由于只注重智力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训练,把语言训练都推给语文课程来完成,是不恰当的。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要融入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来形成学生的逻辑性语言。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训练,通过规范性训练来提高条理性。具体手段包括课堂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让更多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大量表达的实际训练来提高思维。同时,在课后作业方面,可以留如下类似题目:如用语言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向家长进行清晰表述等。要尽量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因为表达的过程当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思维。

2.2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进行思维的形象到抽象训练

数学本就是从现实世界的运用需求中抽象出来的,但是人数在学习数学时却是从抽象入手。小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还原出数学的本质,即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不能只是说一说,要给学生更多真实的数学需求真实情境。例如,用数水果,用豆子,分木棒等具体的形象的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入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思维。在这一过程当,从简单的推理入手,让学生逐渐形成推理的方法。例如,乘法口诀,如果只是背小九九,那么学生只是训练了记忆能力,但是,如果配合数豆子训练,让学生从2个一伙的数,到3个一伙的数,最终到9个一伙的数,这样慢慢形成乘的概念,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总结出自己能够理解的小九九。数学最重要的是理争,而理解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于应用题也是一样,要先让学生看到真正的应用题。把豆子、水果、小木棒等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一边做一边讲,一边来运用。然后再抽象到作业纸上。下一步训练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应用题命题并解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训练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其它应用题的命题、解题并讲解,这样就将抽象能力训练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2.3通过速算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思维的每捷性训练也是越早越好,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当中,要强化敏捷性训练。敏捷性训练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手段来实现。如,加强数学题口算训练的正确性与高效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口算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口算速度要尽可能快。具体手段可以每天用课前时间进行全班性的口算训练,定期举行品牌训练比赛。同时,要想让口算速度有所提升,要适时教给学生速算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全面提高运算速度,并且全班性提高口算速度。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口算速度的提升伴随而来的是思维速度的提升,思维敏捷性的提升。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具体训练方法,在实验班级中进行三年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普通班级有一定提高。且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跃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呈现。

参考文献:

[1]辛玉芳.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

[2]朱太光.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C].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李华.新时期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06).

[4]严明官.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作者:董海玲 单位:榆树市八号镇大岗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复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

摘要:思维地图与思维导图、概念图同属于知识可视化工具.通过将人类八种思维过程可视化的方式,思维地图可以建构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聚合与发散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复习的功能不是重复地进行知识记忆,而是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提升思维能力.本研究通过采用对照实验法和访谈法,发现学生应用思维地图进行数学复习可以更直观地体验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思维地图,小学数学,复习应用.

1思维地图的历史由来

思维地图简称思维图,是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伯赞发现使用文本记录不便于记忆信息,而以图形、颜色和联想为主的记忆方法更利于使用发散思维的分析过程,记忆效果更敏捷,思维导图便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诺瓦克发现有层级的方框图有助于体现分类的思维过程,可以检测儿童认知的前概念,因此产生了概念图.1988年美国人戴维综合人类常用的八种思维过程创建出了思维地图,旨在提高学生建构知识和问题解决等能力.以探寻问题的方向为标准,思维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以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综合各种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则从结果出发,以逆推的方式应用多种路径分析解决问题.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对应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过程,由综合、分析可以派生出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过程,

2小学数学复习中思维地图的应用

2.1问题提出———学生数学复习的问题分析小学四年级的一道数学题吸引了笔者关注,此题列举的4个运算方法均正确,两个教学班的错误率分别为33.33%和56.41%.教师在讲授多位数乘法时已经明确算理与算法,但综合多种方法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描述时,多角度信息的呈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研究圆形图、泡泡图、双泡图、树状图、括号图和流程图的使用,结合实例进行如下分析.2.2小学数学应用思维地图复习的分析1)圆形图使用分析圆形图旨在从多种角度理解核心概念,如定义、举例、形成过程和头脑风暴等.学生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分解提炼,找寻相关特征和不同的分解路径,这与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的作用相同.小学数学复习中概念性、规律性的知识居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可以由分步计算、点子图和表格等方式描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如图10).这可以用圆形图绘制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思维地图应用时注意标明信息的来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2)泡泡图与双泡图使用分析泡泡图主要使用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来描述关键概念.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应用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事物,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属性与特质.学生在四年级首次接触到角的概念,在分类中认识了锐角.锐角直观形象的描述是“尖锐的,比直角要小”,从角的形成过程来看,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中,锐角是两条共端点的射线所夹的部分,所夹范围在0°~90°;动态中,锐角是由一条射线以端点为旋转点旋转而来,旋转范围在0°~90°.泡泡图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对于锐角的认识(如图11),在使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基于泡泡图的使用,双泡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分析与比较的能力.通过对比辨析事物间的异同点,双泡图可以对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双泡图对比平年与闰年的异同点(如图12),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掌握年、月、日的知识要点3)树状图使用分析分类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有顺序、有统一标准的分析归纳是学习分类的基本过程.树状图以分类为基础重在探索事物间的层级关系,在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上与概念图异曲同工.数学分类讨论中承载了较多的思维含量.例如,“在大正方形中剪去一个小正方形,新生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大正方形相比较周长会不会变?如果改变,又变化多少?”这一情境共有三种情况(如图13),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m,小正方形的边长为n)第一种:如果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各有一个直角重合,则周长不变;第二种:如果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没有角重合,但各有一条边重叠,则周长增加了2n;第三种:如果大、小正方形的边与角均不重叠,则周长增加了4n.对于学生而言,分类讨论的情况仅凭借语言描述来理解两个正方形动态位置的变化有一定的难度,树状图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分类标准和结果.4)括号图使用分析括号图由不同层级的括号组成,表现一个概念结构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括号图表达出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关键概念需要分解全面,各个组成要素需要综合表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括号图可41以表示出抽象背后的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讲解230的意义时,括号图可以展示位值制的意义:230是两个100和三个10构成的(如图14),更具体的表示出230背后计数单位的数量,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5.流程图使用分析流程图按照合理的顺序用方框和箭头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应思维系统化的过程.流程图可以帮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分析处理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模式.流程图更适用于程序性知识,四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使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技能(如图15).这需要多个步骤顺次执行,任何一个步骤的执行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绘制流程图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现每一步的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价值,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学期为阶段的数学复习可以有选择的同时使用多种模式图,以此突出知识间的相关联系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整套策略体系.思维地图为小学数学复习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法,具体效用可以通过对照实验与访谈进行研究.

3小学数学应用思维地图复习的结果分析

6~12岁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地图的使用可以逐渐培养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水平.研究采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实验方案(如表1)分析思维地图在同一概念作多种解释、相似概念作对比分析、动态角度分析空间位置变化等问题上的成绩差异;采用访谈法了解学生应用思维地图的直观感受.3.1思维地图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研究选取同一位教师所任教的三年级两个教学班进行单因素对照实验.两班学生人数相同,实验组(A班)应用思维地图复习解答试题;对照组(B班)不应用思维地图复习解答试题.研究应用STATA软件统计两组成绩,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如表2).方差分析得出Prob>F的值为0.0436,当Prob>F的值小于0.05时,实验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同一概念作多种解释、相似概念作对比分析、动态角度分析空间位置变化等问题解决上,数据显示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而言,成绩表现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思维应用的效果更明显由习得系统化知识、细化思维过程,再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育数学思维品质,思维地图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体现出教育可能性“能为”的一面,即不同阶段学习的递进过程.教育的长效性和增值性提示教师,虽然思维地图的效用不是短时间能够维持的,然而通过应用思维地图一旦形成51了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教育的作用就会持久而扩展.3.2思维地图促进激发学习兴趣思维地图的使用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形成.相比文本类的学习,被访谈的G学生提及对使用思维地图的学习方法更感兴趣.“我更喜欢画图学习,虽然画图比一行一行地写字费时间,但画图可以很快帮我理出层次,层次感强、简单、方便、更容易思考.”学生对文本学习兴趣不高有心理学的解释,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将知识储存分为语义和意象两种形式,人类使用意象比语言早出246.5年,由此学生使用意象图形的能力更强,学习效果优于文本学习.学生结合思维地图可以发挥使用意象图形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更加科学地进行全脑学习.访谈发现学生认为思维地图会更清晰地体现数学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不同知识对应不同的模式图更加贴近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地图在学生的使用效果和学习兴趣上存在优势,但教师在指导的阶段性、系统性等方面略显不足.

4思维地图使用策略分析

4.1梯度分级,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思维地图在使用过程中应当考虑使用对象年龄的阶段性特点,采取分层级有梯度的实施过程.按一至二年级为低年级,三至四年级为中年级,五至六年级为高年级的阶段划分来看,低年级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期,需要进一步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示范图,初步接触绘制方法,形成思维地图的应用意识.中年级学生处于习惯巩固期,抽象逻辑思维正在显著发展.学生已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绘制思维地图,这一阶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修改完善思维地图,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沟通表达能力.高年级学生处于习惯稳定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建构思维地图,培养发散与聚合思维,进一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4.2探寻本质,结合学科逻辑本位从学科领域来看,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1],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其基本特征.在知识类型上,低年级的学习以具体知识点为主,学生可以模仿教师使用单一模式图进行学习;中年级在扩充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相关知识的联系线索,可以组合多个模式图进行应用;高年级更加侧重综合应用与变式学习,可以有选择的自主建构,形成知识由线及面的提升.思维地图以策略为目标点,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思想方法,综合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整套思维模式,加深学生和教师对学科本体的理解,实现策略应用的提升.4.3扩充外延,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育评价也从注重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从提高能力向培育素养迈进.思维地图在使用范围上可以应用于数学学习,同时语文、外语、科学和艺术等学科都可以进行探索,为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小学生基于生活实际的应用学习.思维地图的效用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可以处理各种复杂事件和关系.思维地图的应用领域由学校教育迁移到社会生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4.

[3]申灵灵,罗立群.思维地图及其在美国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1):58-61.

[4]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3-136.

[5]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156.

[6]利基.人类的起源[M].吴汝康,吴新智,林龙圣,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15.

[7]李葆嘉.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6.

作者:郭琳 杨培禾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第三篇:例析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

摘要:在小数学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一线教师永远深思的课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的具体经验与做法,实践表明“生本”不仅使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生本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目标

让学生参与去制定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效果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一节课成败的依据。如果教师在出示新的课题后,便能组织学生根据课题去思考这节课想学会什么?或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由学生初步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经学生讨论,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梳理、归纳制定出一节课中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目标意识,而且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目标的过程转变成了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目标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当出示《百分数的认识》课题后,教师立即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生1:我想知道百分数是什么?生2:百分数可以用来做什么?生3:百分数也是分数,它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生4: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生5:百分数的读与写方法和 分数有何不同?……。教师乘势让学生把这些疑问归纳为:①百分数的意义;②百分数的用途;③百分数的读写方式;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然后明确这四个知识点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设计使教师和学生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就是说,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就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成了数学课堂的小主人。

二、新知

让学生尝试去发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A图两只小兔分别从A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着圆周和正方形赛跑一圈,看谁先到达?同学们立刻争论起来了,有的说:沿着正方形跑的先到达;有的说:沿着圆周跑的先到达,因为圆在正方形的里面,路程要短一些。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要明白这道题目的实质是要我们干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就是要比一比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那个大?于是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生:我觉得应该先测出正方形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把圆的周长也测量出来,再将它们进行比较。师: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有办法吗?生:我认为先测出它的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4就可以了。因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的边长的4倍!好极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了,那么圆的周长怎么解决呢,用直尺去量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行啊!教师立即让大家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学生的讨论热烈而有序,不一会就有同学举手给大家汇报,用线围绕圆一圈,并要紧贴圆的边缘,做好记号,然后把线拿开,再用直尺量出这部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又有学生说我们是这样想的,拿一个透明胶带圈在边上做上记号,在纸上滚动一圈,正好滚出一条线段,再用直尺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可以了。教师拍着手说:同学们真聪明!不管是绕绳法还是滚动法,都是努力把圆的曲线转化成直的线段,可以用直尺来测量,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经常要用到的转化的思维方法啊!那么是不是所有遇到圆的周长的问题,都用以上两种方法来测量呢?同学们思考后回答:不行,太麻烦啦!于是笔者又设计了猜想环节。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观察图中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学生们又开始议论起来。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直径,所以圆的周长一定和直径有关系,于是我就让大家估一估圆的周长大概是直径的几倍呢?有的同学说:两倍多吧;还有的同学说三倍多,大家一致认为一定比四倍小。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分别量出自己准备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用周长除以直径,然后汇报结果。大家发现都是三倍多一些,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了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大家豁然开朗,原来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于是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或C=2πr。本节课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地、开放式地尝试探究,学生不仅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而且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深刻的思考过程。

三、情景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学生只有在学习时主动去思考、去质疑、去答疑,才能算是真正处在主体地位上。而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常常因为数学知识抽象、情感因素隐敝而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编完口诀后,如何使学生真正搞懂每句口诀的意思,快速记忆口诀又是当务之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组比赛读口诀、男女对口令、师生对口令等活动,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了6的乘法口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设置情景,老师也来背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四六?”全班立刻沸腾了,“老师不会了!”“老师忘啦!”,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故作发愁的样子问:“怎么办?快帮老师想办法呀!”,学生们便自由地讨论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有学生甲举手说:“老师你用老办法嘛,三六就是3个6相加,6+6+6=18,所以三六十八”;学生乙举手说:“你不是已经知道二六十二了吗?再加一个6就是18,所以三六十八”;学生丙举手说:“如果你知道四六二十四,再减去一个6也是18”。这时笔者用掌声表扬了同学们的聪明、能干。当同学们听老师说:“你们比老师还聪明”时,他们那种获得成功、喜悦、自豪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蹲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这样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倍增,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四、活动

让学生全员来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标》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把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不仅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聪明才智,达到真正解决疑惑的目的,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节内容时,笔者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抓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及2-6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准绳,大胆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甚至让想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同桌合作,想摆什么摆什么、想拼什么拼什么,想画什么画什么,但必须能提出用乘法解决数学的问题。由于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和想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个富有创造、富有个性、十分宽松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同此课堂上学生全部行动起来了,一道一道令人满意的乘法应用题被学生们编出来了,如:我摆一朵花用5个图片,我要摆4朵同样的花,要用几个图片?我拼一辆三轮车用6个图片,我拼了同样的4辆,一共要几个图片?我一个盘子画了4个苹果,我要画同样的3盘,你猜我一共画了几个苹果……?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杰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赞赏时,学生们个个享受着被人认可、被人欣赏的快乐。因此,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为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又提出如果不用摆,就在我们身边,你能发现那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可以下座位去寻找。整个教室再一次热闹起来,有的小组学生在对方同学身上指指点点,有的小组的学生在认真地数着人头;有的小组学生干脆蹲下来,在地上寻找着什么;有的小组学生到讲桌前墙面前议论纷纷。经过学生们一阵忙碌之后,一个个的问题被提了出来: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头,请问2个人,一共有几根手指头?②每个人有2只耳朵,请问4个人有几只耳朵?我们班每排有6个同学,请问6排有几个同学?④一张课桌有4条腿,请问4张课桌有几条腿?⑤我们每天上5节课,请问一个星期上几节课?⑥请问粉笔盒一共有几个角……?多么精彩的问题!由学生们合作讨论提出,又由学生们自主探究解决。课堂上,教师没有大讲特讲,而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们不停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概念和科学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始终站在课堂的中央尽情表演,学生就是数学课堂的主人!

五、小结

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一改往日下课前向学生做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①……②……③……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说这节课上有些什么收获?上了这节课后你想说点什么?你是怎样学会今天的知识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既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又能使学生对学习方法与过程进行关注和回顾,甚至还可以看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学完新知进行全课小结时,当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畅所欲言,生1:我知道了百分数的真正含义,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是个分率,不是确切数,永远没有单位!生2:我知道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用起来方便快捷!生3:百分数比分数更便于比较,一目了然。生4:百分数的读写方法与分数都不同。生5:今天这节课的知识点我都学会啦!达标率是100%。多么好的课堂小结!我不仅看到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看到了因为学到了知识而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与自豪感!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灵活地驾御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丶适宜地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坚,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名师工程系列丛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夏春芳 单位: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