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研究

乡村振兴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前,在许多人眼中“乡村在凋零”“村庄在没落”,人们在提及乡村时往往也只剩下宅基地和老房子。这些观点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凋敝状态及人们对乡村发展的消极态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随着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的落地,乡村作为与城市平等的发展主体登上舞台中央。这不仅是对以往城乡二元对立关系的调适与纠偏,也是对乡村社会形态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强调。自此,乡村由城市的人才“蓄水池”转变为人才“聚集地”,实现了从“无人可选”到“择优遴选”、从“人才回乡”到“人心回归”的转变。其中,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践是乡村人才回流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迫于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困难,但更多的是大学生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从大学生“供给侧”来看,乡村发展的“留白”使得“荆棘中蕴藏着机遇”,可以有效纾解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慢及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在乡村这片热土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情施展拳脚、实现抱负。从乡村发展的“需求侧”来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仅有利于破解乡村“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局面,其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敢于创新等特质也使得大学生在投身乡村建设方面优势明显,有利于发挥鲶鱼效应,构建乡村发展环节的互通性,盘活乡村发展主体的积极性。

当下学界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主题的研究很多,但缺乏“返乡”这一题设,也鲜少有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这方面研究的缺乏,使得乡村振兴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践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在乡村“遍地开花”,形势可喜。然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却一直未能纾解,这也导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虽然势头猛,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后劲不足。

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践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高校、基层政府是这个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变量。其一,从家庭层面来看,部分家庭固守“农村落后”“农村没前途”的错误观念,加之在社会对返乡就业创业风险未知的渲染下,许多家长对子女返乡就业创业表示反对甚至是加以阻挠。对此,家庭必须正确看待、理性分析,在情感和物质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其就业创业信心、强化其责任实干担当。其二,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形式化、表面化现象严重。对此,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对农村就业创业的关注,调研农村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契合度。其三,从基层政府层面来看,当前各级政府对于大学生“去到农村”“走入基层”有诸多扶持,但部分政策到基层仍然存在门槛过高、标准模糊、内容混乱等问题,政策实施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割裂与冲突,政策在落地和执行的过程存在“走样”。对此,基层政府应聚焦于《创业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法律法规为核心搭建一整套囊括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企业孵化、产权保护、技术转化、权益维护、税收减免等要素的全维支持体系,让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有利可图。

截至2021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已近1500万人,其中大学生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未来,针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实践,乡村要继续打好“乡情牌”、念好“招才经”,在强产业、育主体、固脱贫、搭平台、优服务、落政策等方面多下“绣花针”功夫,让乡村真正成为人才“聚宝盆”和“实践场”。对此,由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一书或将为乡村振兴下的“百川汇聚”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全书共6个章节,以大学生农村创业为研究对象,分为理论研究篇和实践探索篇,不仅阐释了创业的基本理论和要素,还对共享经济下农村的创新创业进行了剖析,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解析,对于我们探究乡村振兴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践问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敏娜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