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

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

摘要:随着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学生的身体素质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都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保证学生良好的身体状况。所以,在小学校园内,将小学体育竞赛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合互动成为许多体育教师的研究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将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结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小学体育;体育竞赛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推广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许多学校的重点工作。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风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在许多学校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也十分看重。因此许多学校都试图将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联系起来,尤其是小学学校。因为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熏陶,是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通过将小学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舞动,可以从精神上和身体上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体育精神相联系

要将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首先要把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相联系。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的展示,是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运动的支柱和灵魂。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群体的一是文化,即学校内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包括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和文化风气的集中表现。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帮助学校树立一个完整而又丰富的文化形象。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小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培养应当属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常见的体育精神一般指运动、公平、公开、公正等,与校园文化建设倡导的公平、诚实、诚信等校园文化异曲同工,所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首先将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相结合,促进体育精神在学生心中的建立与传播。通过体育精神的传播,让学生认识到多运动、多锻炼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通过运动保证身体健康的意识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保证学生身体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对体育精神的建立和推广,体育精神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体育精神的推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可以在无形中促进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举行。通过平日里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心目当中种下体育精神的种子,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能够自觉遵守和践行体育精神,做到“比赛第二、友谊第一”。小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对于参加体育竞赛缺少的正确的认识,导致一些小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时试图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例如在赛跑时抢跑或者在裁判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越过跑道线,缩短比赛路程,或者在一些球类比赛当中攻击对手,给对方下绊子。这些行为无疑会损害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也体现了小学生体育精神的缺乏。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离不开对体育精神的推广与传播,只有这样才能让融入了体育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小学体育竞赛的正常举行。

二、在小学体育竞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体育竞赛的举行是学生展示自己运动锻炼成果的一个好机会,小学生可以通过小学体育竞赛中自己参加项目取得的名次成绩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展示自己的锻炼水平和身体素质。通过小学体育竞赛,也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对于进一步加强身体锻炼的要求。在举行小学体育竞赛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体育竞赛是专门的人员的主持下,按一定的规则制度,组织进行单一运动员或者是有多个运动员组成的运动队伍之间进行比赛较量,是体育项目与社会连接的媒介。体育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或者大课间和专门的体育活动节等。在现代体育竞赛中,体育竞赛有了比以往古代体育竞赛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涵义,古代体育竞赛主要是展示国家公民身体素质,解决争端,而现代体育竞赛要求运动员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锻炼提高自己,让自己有充足的准备的基础上互相较量、比拼。而且体育竞赛的各种要求更加符合人体科学理念和社会公认的体育规则;参加体育竞赛的运动人员在更加合乎道德规范准则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上进行较量。以运动会为例,在小学举行运动会时,开幕式当中往往会有一些播音员念一些关于班级文化或者校园文化的短片稿子,稿子上一般写着我们的校园文化是什么,在今天的比赛当中我们将秉持着怎样校园文化的精神来参加比赛等。这就是在小学体育竞赛当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小学生们在参加校园体育竞赛的同时,能够无时无刻的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潜移默化的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培养校园文化。想要举行小学体育竞赛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包括篮球场、足球场、运动馆或者操场,以及单杠、双杠、铅球、标枪等运动器材。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不仅仅单指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还包括对物质文化的建设。举行小学体育竞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基础设置来帮助体育竞赛开展,而这些体育设施是属于学校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就从侧面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些体育器材和基础设施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证明。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最外层,主要是指具体的基础设施、物质建设,容易被学生发现。而反映到小学体育竞赛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则是指对体育运动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体育竞赛所需的比赛场地和体育器材,这是小学体育竞赛能够开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这些体育竞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能够对人们起到影响。

三、小学体育竞赛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体育竞赛方面,同一地区的小学学校往往有很多座,这些小学学校之间有时会联合在一起举办一些县级或者是市级甚至是省级的小学体育竞赛,优胜的甚至可以参加全国的小学生体育竞赛。但是在这些小学学校内部,除了要参加体育竞赛的参赛队员,学校内的其他学生对于这些体育竞赛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都不知道有人参加了这种大型的小学体育竞赛。比如说一个小学参加了市级的小学生体育竞赛,是关于足球比赛的竞赛,为了取得好名次,这所小学对校队的成员进行了集中训练,甚至在上文化课的时候也去训练。而学校内的其他学生却并不知道这些小学生去参加了比赛。而在参加完比赛以后,学生无论取得了好名次或者坏名次,学校基本上都不会在校内大肆宣传,往往是在校园内无人问津的宣传栏上贴上照片发个通知。这样做无疑不利于通过小学体育竞赛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其次是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缺少。一些小学缺少专业的体育设施,有不少体育设施常年没有更新,设施老化,不仅不能够用于体育竞赛,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外一些小学虽然体育设施完善,但是除了在举行正式的体育竞赛时,往往没有机会给学生使用,甚至在体育课上都没有机会。在举行小学体育竞赛时,基础设施差的小学学校可以去基础设施完善的学校进行。总而言之,小学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举行体育竞赛,加强体育竞赛宣传,在进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此外,一些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以前是提倡好好学习、讲诚信,现在也是在提倡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做出改变是许多小学都存在的问题。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多多吸取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交流融合,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长久发展。之前讲过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融入体育精神,但在实际上,许多小学都是只注重精神文明,倡导学生们要讲文明、讲品德,忽视了体育精神的建设。而忽视了体育精神的宣扬与推广,那么必然会对于小学体育竞赛的举行产生不利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多个方面,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只注重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经常会被忽视的一项就是制度文明建设。在制度文明建设方面也可以实现小学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小学体育竞赛需要各种各样的比赛制度与规定,这些制度规定体现的就是制度文明。通过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制度规定,不仅可以促进小学体育竞赛的正常举行,还能促进校园制度文明建设,补充校园文明建设的缺漏。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校园文化对于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会产生长久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会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生。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竞赛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当中,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展示出对小学体育竞赛精神核心体育精神的融合,在小学让体育竞赛当中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身体素质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小学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于小学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多举行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通过小学体育竞赛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小学生灌输校园文化。小学体育竞赛一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增强身体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小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环境,能够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在小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各小学应该重视小学校园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联系,打造包含优秀体育精神的校园文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让小学生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薛敏.学校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体育风尚,2020(05):152.

[2]王学文.论学校体育竞赛组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J].运动,2017(02):75–76.

[3]秦立霞.中学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田秀业 单位:浙江省缙云县东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