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探析

地方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探析

1制约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

1.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等各种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如激素猪肉、速成鸡、果蔬的农药残留等。多数土壤板结、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将无法长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多数消费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产生。从而引发休闲农业发展两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安全危机间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结构性农产品供需失衡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的矛盾。从产业链纵深发展看,还存在工商资本对投资休闲农业缺乏信任。休闲农业与工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泉州还没有充分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发展休闲农业。短期内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项目。

1.2缺特色

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与泉州休闲农业点散落分布、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形成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形式的内容仍很单一。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很快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一日游、过境游”。而且,产品功能单一,文化内涵欠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一户农家就可以开办一个小型的农家乐,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群起仿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意设计欠缺,未体现地方特色,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提炼和包装。许多乡村和文化景观及栖息地正在丧失,景观的创造性破坏仍在继续,并在乡村空间变化的亚文化之中产生“遗产景观”。

1.3缺规划

泉州市已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规划落实水平较低。一是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全产业链安排。二是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滞后,缺乏制度导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休闲农业的水利设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因为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相关,和公路里程数呈负相关。四是缺乏对本地需求的细致调研分析。忽视休闲农业发展中业主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1.4缺资金

休闲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集体、农户、财政、农商行等,这些渠道的资金获得都受到诸多限制。项目初始投资往往是农民一部分现金投入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投入。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资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农资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仍欠缺。中小休闲农业企业争取金融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覆盖到休闲农业,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1.5缺培训

泉州休闲农业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的生产指导。多数休闲农业点为家族式经营,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休闲农业缺乏对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系统性开发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点仍然很少。农户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一般化,服务内容、质量及卫生条件等都不尽如人意。从表二看,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70%,其他环节包括住宿服务,仅占一小部分。另外,农产品缺乏精细开发,而农产品开发是需要技术和创意的。加之工资待遇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很高的人力培训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是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

1.6缺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销售难。多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闲农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缺少大品牌、知名品牌。这和泉州发达制造业涌现“安踏、匹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壁垒森严,甚至毫不相干。没有依托本地制造业品牌资源优势,包括客源、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没有很好地整合特色产业基地,组成产业联盟或组成合作企业,培育出休闲农业品牌。泉州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铁观音、老醋、芦柑、篾香、漆篮等,却没有挖掘既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闲农业产业。

2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泉州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须引入现代休闲度假发展思维,延长产业链条,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在经营上充分结合工、商、贸及服务,把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作为竞争策略来促进休闲农业转型。

2.1统筹规划,注重休闲农业前后向关联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很好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使得各个休闲农业点彼此间的关注度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休闲农业体验产品。这种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创意、生态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推动休闲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围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链,组建区域休闲农业企业集群,以现有的休闲农业点为支撑,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闲农业带:一是沿海大通道滨海休闲渔业带;二是沿G72滨江休闲农业带;三是沿G324生态休闲农业带。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发展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是从生鲜农产品精细供应服务到农产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农场与电商及社区配送结合起来,形成连锁产销体系。对农产品精心研发,从日常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时,将旅游产品及农产品用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将3D引入稻田画、花园画等种植中,通过人工技术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让图案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立体画面,形成观赏效果“稻梦空间”、“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闲农业的体验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发更多更好的体验环节让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体”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品质已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关键,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进去,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推出:教育农场、生态养老、养生茶吧、养生泥浴、药浴等。休闲农业产品将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遗产,如剪纸、灯谜、南音、木偶戏、闽南歌、拍胸舞、“打桂花”节等,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充分揉合。

2.2市场主导,政府和行业组织两翼推动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将会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的优先选择项目之一。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工商资本共同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休闲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围绕老龄化社会特征显现,泉州要大力开发以接待老人到农家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型休闲农业等。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一是出台扩大休闲农业消费需求的激励政策。国务院近期出台扶持六大类消费项目政策,推进“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泉州可以每年开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动,有计划发放“旅游券”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二是承担公共品建设。梯度推进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度,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兴起,提高与中国休闲农业网、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的合作,对接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世纪之村—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龙付通支付平台等开发,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定等服务。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点制定标准和规范。乡村旅游的“住”“吃”显然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表演场所服务规范、体验项目服务规范、安全规范等需要进行立法规范。利用行业协会还可推动产学研结合。依托农林专业的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中专联合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需求。

2.3创意营销,营造休闲农业品牌

①借助网络平台消除泉州休闲农业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中间环节为零。可与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实景街拍图运用3D技术带来的体感游戏,让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体验泉州乡村休闲农业景区美景。同时利用新业态发展带动休闲农业。“途家网”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线平台,是依托国际领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标准,紧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以及线中优质的呼叫中心服务的新型平台。目前“途家网”与福建多地签约客房总套数为1.4万套。

②创新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CSA农场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rpportAgriculture),农场提供给消费者有机农产品,同时还有小块土地,一般面积40~60m2租给客户种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这种体验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业收获乐趣并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诚度。休闲农业要设计出更多的体验活动,除采摘外,还可以有制作、酿造等。通过游客体验与消费,将农产品由初级的产品转变为商品,进而转变成礼品甚至艺术品、作品。

③区域休闲农业的联合营销。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点资源互补,共同拥有一定客源,联合营销是通过合作将区域内各个休闲农业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联合组织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有效整合区域间休闲农业资源。泉州可在“东亚文化之都”的统筹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农业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较大型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如“市民农园嘉年华”,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并逐渐汇聚吸收来自全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包装创意和设计创意。

2.4规范管理,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可面向国内外进行托管招商,借助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引入更专业更科学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好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悦,提高休闲农业点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转变为区域旅游的“义务宣传员”。2014年4月1日,我国出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泉州需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级体系,重视游客体验和意见。对已获得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同时要保护休闲农业资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休闲农业摒弃那种高农药、高化肥、高残留、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把住土地投入关。

2.5财金支持,重视休闲农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从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新休闲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政策性免息贷款,增加授信额度。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把休闲农业纳入险种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创新发展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又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如休闲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让相关人员掌握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接受最新的服务标准和法规要求。

2.6借船出海,加强国际和地区间交流合作

加强与发达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界专家、工商界人士以及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做好泉台对流合作。现在两岸已建立乡村旅游圆桌会议合作机制,建立乡村旅游规划策划、乡村旅游产品衍生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技术、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人才等多个合作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推动泉州休闲农业转型。一是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合作项目。以台湾乡村花园、乡村民宿、休闲牧场、观光农园等为样本,在泉州三条休闲农业地带,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合作项目吸引台商投资。吸引更多台湾的人才、技术、资金进行项目规划、景观提升、业态引进、运作模式、品牌营销、人才培训等打造泉州一流的休闲农业点。晋江围头村建成综合旅游度假区是个成功的例子。二是增强休闲农业先进管理、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引进休闲农业的名优良种和开发优质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全方位质量管理(TOM)耕作方法,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及采后处理系统(MPHS)等技术。三是举办泉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组织泉州休闲农业企业赴台举办专题推介活动,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台湾游客。

作者:林育芳 单位:中共泉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