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路径探究

小学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路径探究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一些问题,这既是教师拥有的“常规性武器”,也是课堂活动中的最基本环节之一。就语文教学而言,那种传统型、浅层次式的“碎问碎答”现象比比皆是,它虽然对学习思维具有引领性,却难以摆脱“碎敲碎打”“事倍功半”的性质。在“核心素养观”指向下,极具“实、活、巧”特征的“主问题”概念脱颖而出,并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景观”。所谓“主问题”,与随意性连问、简单性追问和习惯性碎问相对而言,它是指课文研读教学中能够“一问抵多问”“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一、以整合文本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并且要求教学活动在“整合与优化”上多做文章。既然强调任务目标、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整合,为什么不能“整合”相应的文本内容呢?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比如,笔者把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合在一起,通过设计“同是写西湖美景,两者有何不同”这一“主问题”,来引领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而为,一方面积极有效地改进了“逐首”“逐环”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的,就是淡化内容解读,重视赏析诵读,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诗境中悟情感意,从景情中达成融合。一言以蔽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

二、以关注细节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很有道理和实在意义的。教育现象同样如此。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成功课例正是抓住了文本内容的“细枝末节”,设计并提出了一些“主问题”,从而在“触动神经末梢”中寻得了“精彩点”,进而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起来。比如《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了上课和放风筝两个方面典型事例的生动描写,刻画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突出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有鉴于学生对写板书时圆木棍描写的关注,笔者设计了如下“主问题”:文中几次写到了刘老师的圆木棍?画出并阅读相关语句,并思考它对刘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文中对“圆木棍”的多次描写,尤其在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描写,于文本主题而言那就是细节。然而,笔者抓住了上述“主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深刻感悟与体会,热烈讨论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贯通全文,而且能够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刘老师那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中攫取了激荡人心的效果。

三、以解析课题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文本课题就像人的“眼睛”,往往起着透视主题内容的效果,又像“牛鼻子”,能够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也是最先吸引眼球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课文题目来多做文章,认真设计并提出一些“主问题”,可从中窥得文本内涵,较好地获得内容意趣,让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从而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夜晚的实验》,笔者以课题为抓手,设计了“是谁做了夜晚的实验?什么样的实验非得在夜晚做?夜晚实验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基本包括了做“夜晚实验”的人以及起因、经过、结果(意义),有利于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感悟。

四、以紧扣文眼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所谓“文眼”,就是指文本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字词或语句,它具有高度的凝炼性和概括性等特征,能够充分发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的正强化作用。教师善于抓住“文眼词”或“文眼句”来设计并提出“主问题”,往往能够达成“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目标。如《装满昆虫的衣袋》,笔者抓住了“着迷”“迷恋”“痴迷”这组“文眼词”,设计了“主问题”———“阅读课文,认真比较这三个词语的异同,你能感悟到什么道理或者现象呢?”学生们通过比较,从中体会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是越来越大和永不放弃的执著精神。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所引发的阅读活动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越远,其思考的价值就会越大。只要坚持上述四点为基本抓手,我们就能够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实实在在效果。

作者:高红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