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析(4篇)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析(4篇)

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探究

摘要:实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艺术观念,同时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自由设计,使其大胆展开自身想象力,并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进而提升学生整体能力水平。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探讨

总体来说,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是比较简单的,一般都是以画图为主体,实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目的。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是开展素质教学的重要成分,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使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展创新性教学,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思维的概念以及含义

美术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美术作品、解决美术问题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其中美术创新思维包含多种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灵活性,从根本来讲,灵活性体现在善于转换美术存在的问题或者为出现的美术问题提供不同类型的解法;第二,精致性,在之前已经完成美术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第三,流畅性,在开展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形成很多想法;第四,新颖性;在进行美术学习和美术作品创新过程中所尝试的一种新的画法;第五,敏捷性,在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有效方案以及措施来解决问题。

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的整体缺少一定的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美术老师去亲身实践,那么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小学美术教师的任何动作都将影响着小学生自身,启发和模仿是小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中经常出现的反应,可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部分教学还在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有的美术老师会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一些精美的艺术作品,引领学生自主观赏,可是这一类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的效果不大。

2.2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因为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小学美术课堂成为了理论知识的灌输场地,老师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向学生展示绘画技巧和相关的美术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起不到根本性的影响,无法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

2.3美术教材中时代性薄弱:

现阶段,在小学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教材缺少一定的时代性,美术教材不能很好的和时代结合到一起,无法体现出美术的时代艺术性,再加上有的美术教师时代观念较为落后,这些现象都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4周围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对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形成良好的引导性:

目前,小学美术仅仅是在校园课堂范围内实行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美术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绘画技巧,这对实践性较强的美术教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根本不行的。与此同时,只有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理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小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的更好,进而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是从当前现状来看,这一点很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并不能够形成长时间持续性的创新思维培养。

3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

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和国外的小学美术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缺少创新能力,这样一来不但不利于我国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开展,还会影响小学美术实效性的提升。所以,我们应当从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把创新思维培养作为改革的关键点,制定出培养小学美术创新思维的有效措施和方案。特别是要重视顶层设计,关注基层,循序渐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3.1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教育的背景之下,小学美术老师应当把创新思维当作教学的关键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创新能力,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并且选择实行不同方式逐渐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举个例子,比如,当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画花草树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一旁鼓励,让学生画出一些带有科幻感的植物,这些植物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美术教学还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绘画能力,向其提供多元化的绘画材料,让它们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空间,自主选择绘画题目,将自身绘画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

3.2建造出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

小学美术教学并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美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只能说是一种绘画艺术理念或者途径,但是不能够精准的确定最后的美术创作结果。所以,教师一旦完成了初步教学之后就立刻选择放手,进而构建出愉快、欢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之内展开自由创作,也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之内,学生才能够发挥出自身无限的潜能。

3.3灵活使用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是推动美术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师应当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下,通过扩展的方式取得更多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而将部分课外的美术知识引进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比如,美术教师可以时常查看一些和美术相关的资料,参考里面的内容,将其书写到自己的实践教学文件中,进而在美术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4利用创新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些活动提升它们的创新思维。举行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音乐绘画、讲故事绘画的方式来进行,并且积极找寻问题的答案,先对学生进行启发,然后了解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发现,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总体来说,要想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将学生和教师两者结合到一起,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支撑,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者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与社会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出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浓厚氛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包玉荣.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6,09

[2]苗倩倩.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J].科技视界,2016,10.

[3]高赛楠.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7,02

[4]贾晓磊.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OL].学周刊,2015(31).

作者:黄士耀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王鲁镇宋庄小学

第二篇: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一种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1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常言说: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课前的功夫,我们一定要做足、做充分。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图片和文字,恰当评估学生现有的审美知识水平,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整体地看待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目标纳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之中。既给审美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又使教学目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优化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随意替代,以求互补增效,强化教学目标指向的全面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务实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审美活动。这些是能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保证。

2激发兴趣,开拓思维

兴趣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源动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完书本上的范图后,出示自己利用废旧纸盒、彩纸、瓶盖等材料制作的海洋怪兽。由于立体的海洋怪兽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教师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材质、色彩、造型和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感和兴趣出发,不拘成见,打破常规,努力开拓思维空间,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妙语连珠,美不胜言。另外,教师可通过故事、猜谜等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美丽“情境”,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学生则会兴趣渐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激烈的辩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生命意识等都会得到切实提高。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动就会从“他主”变为自主,从自发走向自觉,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语。

3精选内容,丰富形象

人类美术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起码的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实施“名著课程”,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因为经典美术作品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窄化欣赏范围,还要兼顾到大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时代性。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

3.1专题欣赏,点上深入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交流讨论中,把学生引领进那神秘而遥远的时代,多方面直观感受先民强悍的生命、丰富的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充分领略先民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大胆阐释作品内涵,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建立、丰富先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的艺术形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内部整合,面上拓宽

我们除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专题欣赏外,更多的应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的学习,采取美术学科内有机整合的优化策略,挖掘学科内部潜力,开发潜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审美教育“扩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随堂欣赏,使欣赏活动或隐或显、因地制宜地渗透到美术各学习领域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谓细水长流,注重审美熏陶,努力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贮存,大大增强审美活动的时效性。此外,笔者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可爱的浮雕小泥人,美丽的盘子装饰教室的课业活动,将审美内容合理分解和重点细化、深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审美活动,丰富视觉形象,增强了学生用美术作品美化居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3欣赏展览,有效补充

平时,我们可利用重大节日、学校的重大或日常活动(如艺术节、迎新春书画笔会、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等),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观赏在展版上、橱窗中陈列的师生优秀美术作品,相互交流,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或赏评短文,可以大大丰富学生头脑中美的形象的储存。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4参观访问,学习佳径

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观赏馆藏文物,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若能访问一些知名画家,参观画家工作室,当面请教,则一定受益非浅。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绝好途径和机会。

4亲近自然,发现真美

如,笔者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近观绿树红花,抚叶闻香心醉;聆听鸟歌虫曲,俯看鱼翔浅底;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绵延如龙。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面对缤纷亮丽的色彩,学生被深深陶醉了,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格外兴奋,赞美声不绝于耳。笔者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样?请你对大自然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话。”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和开放式的心灵对话,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发现、欣赏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的同时,教师还要启发、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生活美的意识和能力。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审美经验的不足,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并不都能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理性处置,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历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耐心,热情鼓励,而千万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可采取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加强感悟交流,体验审美快乐,积累审美经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左玲 单位:山东省兰陵县第四小学

第三篇: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分析

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与欣赏者联系的纽带,也是使潜在于美术作品内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出来的必要途径,它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懂得造型艺术与社会事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爱好造型艺术作品,陶冶品格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自身的特殊规律,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践经验,小学美术欣赏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现场欣赏课三种类型。其中专题欣赏课是小学欣赏教学的主要课堂形式,是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下面我就一课型结合我的自身感受谈谈我是怎样教小美术欣赏课的。

1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认真准备好用于欣赏的图片、实物及辅助教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准备几张放大的图片或几件完整的实物,准备好贴画用的小黑板、摆实物用的桌子、充分利用好课件等多媒体,便于儿童的观察。再广泛而有真对性的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如有关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简介、逸闻故事等文章,对照美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力图使学生对作品有较好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整体构思,精心设计,写好切实可行的欣赏课教案,使自己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对作品进行仔细观察入手,启发他们进行分析

然后再由教师做全面的归纳总结教师要简要的向儿童解释作品的标题、主旨,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产生的过程及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种类及绘制工具和材料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儿童对作品的构图、形象和艺术技巧进行具体分析,说明题材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果,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儿童的认识发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片面过渡到全面,由一般现象深入到精神实质,从而获得美的效益。

3在进行专题欣赏课的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就是谈话法、讨论法、音乐移情法

3.1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探讨,进而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师生能够互问互答,师生互动,运用谈话法能唤起儿童积极的智力活动,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出他们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达到了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用好谈话法一定要注意:(1)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广泛收集欣赏作品的有关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类、分析评价,得出恰如气氛的结论。(2)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提出问题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问题要提在教材的关键与难点之处,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既要具体明确、富有启发和逻辑性,又要难易适度,便于掌握要尽量避免简单的、暗示性的问题。(3)教师提问,既要面向全班,又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当谈话结束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问答内容进行总结,评价教学效果。

3.2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后,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热烈争议。有时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派出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结论。讨论法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很强的启发性,同时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正所谓撒得开,收得陇,活而不乱。

3.3音乐移情欣赏法:

音乐移情欣赏法就是“音乐中见色彩,画中有乐感”的最好见证。名人笔下的造型艺术是可以表现出声音的艺术;听音乐可得到绘画的灵感和形象的意象美。音乐移情法就是根据这一共同性规律来进行教学的。例如在讲《绘画中的节日》这一课时,要欣赏书本中的儿童范作,教师要先讲出小作者们的创作过程、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启发儿童回忆从电视上和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这种类似的热闹场面;接着,播放音乐《舞龙灯》《闹元宵》等,用声情把儿童带入到画境中,使之身临其境,充分展开形象思维。在欣赏的过程中,许多儿童能够体会出那种节日的欢乐场面,在上百个人物形象中有:踩高跷、吹喇叭、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扭秧歌,有的孩子听着音乐仿佛置身于画境中,也进入了“角色”,跟着音乐一起跳起来了……这种声面结合、情景交融的立体效果,把美术欣赏推到了高潮。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美术欣赏课运用音乐移情教学法对激发儿童情趣,丰富艺术联想和表现技巧,活跃形象思维,提高创造想想的能力,加强形象记忆力,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比较分析,综合认知能力、审美能力,都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受儿童欢迎的教学方法。

4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还要注意随堂和现场欣赏

随堂欣赏是一种辅助性的美术教学形式,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例如:为了使低年级儿童能在彩笔画的涂色中提高辨别色彩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彩色玩具的实物和电脑课件;为了使高年级学生加深对静物画中的明暗处理以及线条皴法的认识,可以结合欣赏几幅老师亲自绘画的空间感强,线条处理得当的静物作品,使学生对此有更具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总之要适当穿插各种美术作品欣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现场欣赏,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列入此项内容。可组织学生参观各级学生画展;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海边、校园外的小花园等进行写生。执行参观计划时要有灵活性,切不可手忙脚乱而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不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兴趣的才能,或者是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美术欣赏教学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重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把欣赏课上好,而且生动活泼,这起到关键的作用。

作者:杨梅 单位:山东省兰陵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探讨

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了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是美术教学与众不同的特点,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善于观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投石问路”

善于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也是视觉艺术最基础的活动,还是美术训练的起点。从美术角度而言的观察,一是指观察客观事物的形状、结构、比例、形态、色彩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等。二是指观察社会生活,即为学生所熟悉、所能理解的他们身边的各种物象。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脑有所思,心有所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观察成功的根本。毫无疑问.没有观察目标的观察是盲目的.而且在观察中,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越可以使自己在观察中尽快抓住要领,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就有了观察的中心和范围,这样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例如,低年级学生对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往往只顾细节而忽略整体,把握不住主、次。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等主要特征要求去粗取精和概括提炼;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是在共性中求个性;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总体的比例关系,黑、白、灰的层次关系,色彩配置协调关系(有一个基本色调)等都要统筹兼顾和深思熟虑。

(二)观察方法要准确

运用审美、整体、比较的观察方法,作画时才能立意明确。在小学美术课上,物象、位置、相互关系、基本形的观察必须保持形的绝对优势,再考虑画色彩。学生通过准确观察对以后的创造性劳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会变形的线条》一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的外形,自己总结出线条的结构特点,再观察线条的装饰变形方法,进而想象设计出更加新奇的线条来,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二、敢于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广开贤路”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美术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更适于儿童发挥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图片素材,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

(一)通过造型表现培养想象能力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设,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示多种造型表现方法及其艺术形象,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依据基本造型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既要使形象具体、清楚、直观、明朗,又要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例如,《大家都来做》这节课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材料造型的可能性,由学生以立体造型的形式表现出:沙画;就地取材用树叶、石子、泥、草等做立体造型;在操场上用体育用品排列组合;用废品易拉罐、瓶盖、酸奶瓶等做各种造型。

(二)通过设计应用培养想象能力

设计应用的目标之一是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教学设计应用课《泥条盘筑》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感受到泥条盘筑造型的美,进而再让学生分组探究器皿的造型以及泥条盘筑的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的设计想象,制作出了许多造型新颖、实用的生活器皿,盘筑的方法也有所创新,如层叠法和捆扎法相结合利于物品的美观实用。

三、勤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美术课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例如,教学《小扇子》一课时,教师创设出扇子展销会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观察、发现、比较、探究扇子的不同材料特点及其做法,然后再给学生充分制作实践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想法变成成果展现出来。如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也就会主动想办法解决,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情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坚忍不拔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例如,教学《泥条造型》一课时,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陶艺的发展史,知道劳动人民是如何创造泥条盘筑的生活用品的,在欣赏中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与伟大。即使在自己的盘筑过程中出现了泥条破损、坍塌的现象,学生也就不会灰心,相反的会更加耐心、细致地盘筑,最后创作出了许多造型新颖、美观的生活用品来美化生活。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制作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真正树立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得到不断弘扬。

作者:苏志刚 单位: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