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艺术教育的几点浅见

农村艺术教育的几点浅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在农村。目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水平、师资建设、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相对滞后,一些地区农村的艺术教育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在当今“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艺术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和资源,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艺术教育工作,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因“地”制宜挖素材——围绕“农”字做文章。农村山美水美,风景如画。成群的牛羊、枝头的小鸟、花间的彩蝶以及树木河流、蓝天白云甚至田间劳作的农民,都是孩子笔下的风景,大自然是孩子们心中、眼中最好的模特。在农村,树皮、草根、豆子、禽蛋、沙子、羽毛等材料随处可见,它们在质地、纹理、色彩上各具特色,具有天然之美,经过精心创作,就会成为一幅幅或古朴厚重,或清新素雅的粘贴画;铁丝、毛线、谷草、秸秆、荆条和一些植物的藤、茎结合起来进行编织,就会制作成各式各样的中国结、项链、手链、挂饰等精美饰品。放眼农村广阔天地,引导学生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以农村为题材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陶冶了情操。

2.因“生”制宜培特长——围绕“兴趣”做文章。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至于钢琴、手风琴以及其他管乐器和弦乐器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是老师和孩子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农村是民间艺术的宝库:婉转悠扬的二胡、唢呐,铿锵有力的锣鼓,栩栩如生的泥塑、剪纸随处可闻可见,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小熟知和喜欢的事物,也对这些有着极大的兴趣。学校应该紧紧围绕着他们的兴趣做文章,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和交流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立各种小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特长。通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3.因“材”制宜拓视野——围绕“教材”做文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教材的利用也备受重视。把乡土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符合本土教育特色的教材是目前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对优秀的、传统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进行整理、加工,与课程资源整合,实现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进而探索出一套以传承、弘扬乡土文化为特色的教材。

本文作者:郭悦龄 工作单位:迁西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