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推动内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探索

企业推动内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探索

[摘要]企业大学是职业教育适应新情景和新需求在企业内部发展的新形式,也是企业提升培训效果、完善知识管理和促进战略协同的新方式。文章从职业教育视角出发,分析了企业大学产生和发展的现实逻辑,进而以国网苏电大学为例,提出了企业大学建设的相关策略:明确企业大学作为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完善从治理层到运营层的企业大学组织架构;强化企业大学在培训领域的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企业大学在人才支持和知识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企业大学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促进功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大学内部培训知识管理战略协同

一、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视角下的企业大学

2016年,吴峰的研究指出,企业大学最早起源于迪斯尼公司1955年成立的迪斯尼大学。随后,1956年GE创立了克劳顿管理学院(2001年更名为韦尔奇领导力发展中心),1974年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了摩托罗拉大学。目前,世界五百强中有80%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大学,美国至少有4000所企业大学,年均增长25%左右。据针对美国14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已经设立或者准备设立企业大学的占比84%,这些企业中员工数量超过5000人的超大型企业占样本量的66%。自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至今,企业大学在我国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以海尔大学、华为大学、招银大学、中航大学、中国电信学院、腾讯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大学陆续成长起来。2014年,何丹指出,预计到2019年中国企业大学数量将有2000多家。企业大学的创立是源于员工及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企业大学作为大学模式和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结合,是大学教育与企业运营的一种新的结合体,兼具大学和企业培训中心的属性,是职业教育企业内部化的表现形式之一。2015年,Rhéaume等认为,企业大学是基于传统企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企业面对挑战时的一种教育创新。从产权属性来看,企业大学依然是企业的附属单位,其由母公司所有和控制,目的是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但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教育部门的符号语言。从企业大学的功能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大学是企业培训功能的延伸,属于事务性的活动载体;从企业大学的形态来看,以教育实体的形式支持母公司实现其使命,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工具。企业主要利用个人和组织的集体学习来促进知识和智慧的发展,已成为战略工具和支持商业目标的投资渠道。2001年,Prince从企业大学核心功能的视角解释了企业大学与企业战略的协同关系,并认为企业大学的首要核心功能是战略关联,同时需要满足组织学习培训和知识管理的需要。此外,有学者从外部利益相关方视角提出企业大学是针对所有层次的员工以及重要的客户供应商开展终身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促进工作业绩的改善;还有学者从社会视角来定义企业大学,认为企业大学是后大学时代的专业成人教育机构,主要为适应变革性的商业环境,在组织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这些观点主要是从大学的本源性和企业的实际诉求来看待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培训功能;而着眼于社会教育发展的视角,将企业大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在组织内部系统化的模式来看待则较少。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企业大学主要表现出三个层面的功能:首先,企业大学是企业培训功能的进一步延伸,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的方式将原本分散在外部和企业内部的知识加以管理,形成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心和组织“大脑”,并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企业大学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企业员工,其可为员工工作提供及时、专业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供给,直接促进员工技能的提升和胜任力的改善,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最后,企业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职业教育在企业的实践方式,其通过更加精准、专业、实务和体系化的教育方式,补充了社会教育在精准性、结构性等方面的不足,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是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视角下的企业大学,还是员工发展视角下的企业大学,最终都表现为社会教育的子系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业大学产生和发展的现实逻辑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企业大学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不过60余年,而在我国的发展尚不足30年。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大学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态势,这可以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寻找原因。总体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以新的形式来开展企业培训、知识管理和促进员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和结构性与现实需求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这客观上需要职业教育走向更加专业化和定制化的发展方向,正是这两种力量的互相影响,使得企业大学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方式得以快速发展。

(一)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来强化员工培训和知识管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快速的发展轨道,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缔造了“中国奇迹”。在此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已成为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企业来说,知识的学习、整合与转化能力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十分必要,尤其是利用学习过程形成一种集体学习的工作状态,促进组织人力资本的转换和积累,从而为组织长远发展创造新的价值。其次,随着全球化发展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使得传统基于静态竞争优势的基本假设发生变化,企业需要塑造动态能力2019年1月下第2期(总第930期)交流平台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具体来看,企业需要对内部资源、技能和各项职能进行重组、整合和再利用,或者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掌握、调用和合理安排,使得企业能够对市场形成可预见性的观察,进而捕捉市场机遇,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为提升绩效创造条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才以及积蓄于人才之中的知识,是企业塑造动态能力的根本,也是动态能力可持续的基础。企业需要将个人知识组织化、零碎知识系统化以及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积累、传承和创新,为企业应对更为复杂和多变的外部环境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大学作为创造知识的载体、培训员工的场所,是企业保持动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最后,组织发展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传统的企业培训中心在功能和内容上予以升级。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培训中心的升级,除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员工培训和知识管理功能外,也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可以实现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有效协同。在战略制定环节中,企业大学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以及组织的神经中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情报搜集、人才集聚方面的优势,为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评价、战略选择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战略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战略实施阶段,要充分发挥企业大学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优势,利用企业大学形成对战略的有效宣贯、沟通和认知,营造员工对企业战略认同的氛围,进而为促进员工的战略行动创造条件。在战略考核阶段,企业大学要发挥自身作为专业机构的优势,对战略实施效果予以科学全面的评估,找出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战略调整、优化和更新服务。战略更新是对战略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同样需要企业大学发挥其在知识管理、决策支撑方面的优势,进而形成对企业战略更新的有效支持。

(二)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分化和企业大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分工背景下职业的分化与发展,其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发展,尤其要适应新的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整体需求。从职业教育早期的发展来看,其对于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产业工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推行。然而,随着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和生源供应不足的双重困境,职业院校招生问题不断凸显,已成为教育招生的“补缺者”,其整体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实践中产业发展领先于职业教育发展,职业院校在课程开设、专业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往往滞后于产业更新的速度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也加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储备人才和获取掌握熟练技能的企业员工,一些大企业采取了适应性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外部招聘,从公共教育机构中择优录用人员,并结合岗位需要进行再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对现有员工开展更加专业、具体的培训,主要表现为在职培训,这两方面的需求直接促进了企业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企业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创新方式,可以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式,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战略制定以及战略实施全过程的重要实施载体。

三、企业大学建设的相关策略

企业大学是职业学校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形式,其兼具大学和企业双重特征。企业大学不仅需要借鉴职业学校的发展经验,也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以适应性的方式推动自身的建设发展。

(一)明确企业大学作为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基本使命

企业大学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这决定了其应当定位于教育的基本使命。与此同时,企业大学要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更加精准的方式发挥其在员工培训、知识管理和战略支持方面的作用。国网苏电大学定位于“服务公司发展战略、传播企业先进文化、培养世界一流员工”的使命,积极促进员工认识和行动的统一,围绕关键绩效指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开发相关的学习培训课程和项目,促使员工保持认识、目标和行动的一致;将公司的企业理念和文化内涵在员工和利益相关方意识中进行不断强化,增强其对国网江苏电力的认同感,促进其逐步了解、接受、融入公司,进而形成稳固良好的内外部合作关系,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深化员工认知的平台。此外,国网苏电大学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促进员工素质提升和人才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增强各类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

(二)完善从治理层到运营层的企业大学组织架构

作为一种实体组织,企业大学应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支撑其正常运营和发展。总体来看,企业大学需要按照大学的组织基本架构,形成董事会—管理层—运营层的基本组织架构。国网苏电大学设立企业大学委员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并进一步构筑了企业大学的基本治理架构,由公司领导班子、总助副总师及各部门主任组成,主要负责确定公司学习战略目标、审定年度计划、监督和考评企业大学的建设运营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立校长、校长办公室、学习研究与评价中心,负责大学的管理和日常运营。企业大学校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常务副校长由公司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企业大学建设、运行的日常管理工作。校长办公室是企业大学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贯彻落实企业大学的各项决议,制定管理制度,编制、实施、监督和考核工作计划。学习研究与评价中心下设若干个专业委员会,负责总结、萃取最佳实践,并推动有效转化;研究组织学习及岗位需求,提供人才评价标准。培训实施机构下设管理、技术和技能三个学院,网络大学则成为国网江苏电力的虚拟培训平台。

(三)强化企业大学在培训领域的基本职能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企业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这种培训不仅要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也要与组织目标和员工发展有效协同,形成一种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进而支撑员工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国网苏电大学围绕公司战略目标,结合公司自身短板,按照“顶层设计—运营支撑—保障基石”的基本逻辑,构建了苏电大学的整体培训框架,从而形成培训计划、课程开发、题库建设、师资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统一运营体系,并按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开发了相应的培训课程。此外,早在2006年,江苏电力就启用了网络学院,并在2010年成功升级为网络大学,与线下企业大学互相补充,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国网苏电大学通过构建“虚实结合、学研并重”的大学组织体系,促进了传统培训中心向企业大学的升级。具体来看,企业大学按照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开发设计了重要技能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撰写了相关的教材;结合公司的实际,开发了“企业公民”“Z型技能”“新员工入职引导”等一批精品课程;系统规划师资和设备设施建设,修订了“设备设施三年建设规划”,开展“千名培训师培养工程”、开发校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构筑了完善的企业大学运营体系。

(四)有效发挥企业大学在人才支持和知识管理方面的作用

师资是保障企业大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教师是企业大学的核心资源,也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主体。企业大学的高水平发展,一方面,要从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吸引外部人才;另一方面,要推动内部人才的发展和转化,进而形成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师资人才队伍。国网苏电大学通过拓宽选拔渠道、建立竞争机制、加大培训力度、配套薪酬激励等措施,致力于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不仅要采取“培育、提升、引进”等措施加强专职培训师队伍建设,也要通过“领导垂范、制度激励、合作共享”等途径增加兼职培训师作为专职教师的重要补充,更要按照“思想政治硬、专业能力强、辅导技巧丰富”的要求加强师带徒和职业辅导人队伍建设,促使国网苏电大学人才队伍的有序提升,成为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的重要载体。

(五)发挥企业大学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促进功能

企业大学功能的发挥最终体现在其对企业战略的支撑,具体可以通过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价值链整合等方式,实现其对公司战略目标的有效促进。国网苏电大学从员工持久学习的动力源出发,构建了极具特色的“适用性—应用性—效果—动力/氛围”的闭环学习动力圈,实现了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岗位能力要求、员工素质现状的有效匹配,为进一步促进学习内容的应用和转化,促进员工和组织绩效改善提供了途径,也为通过评估与激励激发员工学习与成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国网苏电大学建立后,网络大学的架构和软硬件资源规模明显增长,专业学院全面上线,分层分类培训实效显著,运行维护系统日臻完善,功能模块实现了“知识导向化”。

四、结语

企业大学有助于企业培训工作的精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是推动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战略协同的有效方式,这些优势促使企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趋势。企业大学的创立者要充分认识企业大学肩负着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双重使命,积极构建和完善从治理层到管理层再到运营层的组织架构,重点发挥其在培训、人才支持和知识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尤其是具有专业优势与现实需求的大企业进行合作,并充分利用自身在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学校运营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合作办学或者深度参与等方式实现校企的共赢,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发展,也可以促进自身价值的实现,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何大春 徐建军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