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管理学教育范文

管理学教育全文(5篇)

管理学教育

第1篇:管理学教育范文

近年来,相关企业不断探索研究适用于本企业的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管理学的书籍,以期适应迅速发展的国家建设事业对建筑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长期以来继承发扬的优秀光荣传统和制胜法宝,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建筑管理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路径,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建筑企业管理学》一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丛书,共九章,分别为:建筑企业管理概述;建筑企业组织管理;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企业生产管理;建筑企业要素管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依据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之一的“建筑企业管理学”教学大纲,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全面阐述了建筑企业管理相关理论和建筑企业管理各领域具体实施措施。为更好的发挥建筑企业管理的效用,在培养相关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应与思想政治教学充分结合,顺应课程思政化的大背景。课程思政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政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取向。建筑行业中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维护作业安全、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人员思想觉悟,做到以身作则,从而合法合规经营好企业。此外,课程思政化有利于帮助管理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在传统建筑企业管理中,多是说教和行政命令的形式,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随着建筑企业员工思想的开放与个性化需求的增多,相关管理人员应具备以员工切实利益为出发点的工作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切实为企业员工服务,在管理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虽然目前行业内已经意识到了思政教育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在建筑企业管理学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所必然的要求。

《建筑企业管理学》是一本框架清晰、逻辑合理、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对于建筑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题(62911009)“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刑事诉讼法》建设项目便以此为参考。该书以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参考众多相关专著与论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管理情况从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对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战略、经营、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等方面提供指导,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朱梦妮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第2篇:管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泛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优化;革新路径

一、管理学课程发展的局限性

1知识维度扩充缓慢,主动学习意识薄弱

管理学课程主要教授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理解生产方式变化及其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管理模式。继而通过合理的组织,优化配置人、财、物等关键要素,达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目的。然而管理学知识本身存在碎片化特征,多数潜藏于产业末端的管理方法更新极快,真正融入教材时本身也产生了时间滞后性。因此,管理学知识的补充极为缓慢,造成了管理学课程发展的局限性。加之学生自学条件并不充分,运用管理学知识的基础环境并不健全,才导致了管理学课程的质量难以快速提高。由于管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又无法与时俱进地补充学习资料,导致自学资源匮乏,才加深了管理学课程优化教学效果的难度。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亟待突破知识维度扩充缓慢的现状,以及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的限制。

2实践层面视角单一,体验感知对接匮乏

管理学课程的知识点理解,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感受。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在一定生产环境下进行的,是在开放条件中总结出的管理经验。任何组织形式都存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还原生产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了管理学真实情景,缺乏复杂环境的再现要素。仅以教师提供的单一案例,很难形成灵活的体验感知,因此对于管理学一般规律认知模糊。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较多,是管理学知识在特殊情景下的真实反馈。因而当实践层面缺乏情景再现机制,或缺失体验感知的合理引导,学生仅能从理论知识中思考管理学经验,而并非运用管理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故而,管理学课程的设置缺乏实践导向,缺乏真实的情景体验感知,严重限制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借助泛在教育的发展背景,突破实践层面视角单一的现状,以及体验感知对接匮乏的教学方法革新,也是当前管理学课程优化设计的重点方向。需要结合管理学课程实际需求,补充和完善实践情景,并增强管理学知识点应用的体验感。

二、管理学课程泛在学习的适应性解析

“泛在学习”是基于多种网络平台技术架构的即时学习系统,可支持离线学习,并即时记录学习进度[1]。这种学习模式与移动学习存在本质差异,其中的互动性、自主性、时效性、持续性更强。因而对于管理学课程的优化设计更具支持效果,能够为管理学课程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1碎片化知识补充需求

泛在学习的终端用户可通过账号进入软件系统,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更为便捷地展开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这种优化模式中对于管理学知识的体系架构要求更为突出,可依据教学进度适当补充碎片化知识点。当碎片化知识与课程体系完整融合,学生便可依据自身的兴趣导向,在更为全面的管理学知识中任意选取学习方向。泛在学习在不占用带宽资源的情况下完整地记录了学习进度,当学生学习覆盖面过于宽泛,也可由系统提示集中学习进度。对于管理学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类型较多、学科体系知识点过于繁杂,以及碎片化知识零散的特征而言,采取泛在学习模式更加突出了知识点补充的时效性。故此,在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泛在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主动性学习归位要求

泛在学习是基于学习者档案,以及现实维度情境信息来设计教学维度的系统模式,追求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延伸。管理学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方能理解其中的感知因素,深层探讨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以往时期所采用的移动学习方式,其本身的学习归位较为被动。学生仍然需要在网络平台中寻找学习资源,而泛在学习模式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学科知识点可呈现于离线状态,在适当时机呈现用户需求的学习资源。其中的便捷性特征也是支持自主学习需求的重要优势,故而更加适应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培养。

3实践力培养发展诉求

泛在学习模式所支持的设备更多,即便学习地点切换,也可保障无缝学习的时间周期规划。诸如:从不同地点迁移学习课堂,从设备A到设备B的教学平台转化,其泛在学习模式均可创建实时链接。因而,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即便切换地点和设备,也可保障课程开展的连贯性与同步性。故此,可利用泛在学习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管理学知识的讲授中,由于细节描述阐释了管理策略的执行方案,随机转化授课地点和设备的要求同时存在。那么借助泛在学习模式不间断课堂教学次序,维系学生听课状态或自学状态的延续性,便是泛在学习模式为管理学课程提供的最大支持。

4体验感补偿学生请求

管理学知识绝非单纯意义的理论体系记忆,其中对管理方式的情感体验维度也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侧重点。讲授不如讨论,讨论不如实践,实践不如感受,只有学生真切感受到管理学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故而,体验感的补偿是管理学课程优化的必要路径。而泛在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习情景的构建,是依据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来设计学习风格,从而借助传感器技术优化了学习感受,阐释了管理学知识的用途与效果。因而,泛在学习模式本身具备了体验感补偿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理想化心境的学习氛围,感受管理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三、管理学课程融入泛在教育的基本原则

泛在教育背景下,优化管理学课程质量,并不能直接通过系统软件或网络平台架设知识维度,仍然需要教师选取适应性更强的教学内容[2]。因此,管理学课程优化泛在教育后,仍然需要秉承以下四点基本原则:

1适度而出,量化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是泛在学习模式的关键所在。即便终端学习路径更为简化,也需要设计一定的量化标准,用于评估课程设计本身的契合度与整合性。管理学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为了让更多的碎片化知识融入课程,需以统一的量化标准作为设计参数,灵活取材适度输出,令碎片化知识接轨课程体系总体架构及教育方向,成为补充管理学知识的关键内容,方能真正发挥出泛在教育的优势,提高管理学课程质量。

2适合而选,优化内容

泛在教育打造的是无缝学习对接,管理学知识在其中必须具备较强的连贯性。因而,管理学课程的设计必须具有更强的周期性。诸如:管理方法需结合人力资源、生产力结构、产品设计、用户需求等等,在知识体系链接中需要具备绝对的系统性。固然需要借助终端设备,但更加需要优化知识内容甄选的机制,让每一学时都具有前后对接的系统性,方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路径,而不失管理学知识规划的完整性与关联性。

3适中而定,强化反馈

将管理学知识融入泛在学习系统之后,仍然需要定期考察其知识内容的适应性。必须积极提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考察出当前学习内容的适用度。这种反馈信息的收集,可借助零散化的时间来提取。由于泛在学习模式本身具有学习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一旦学习周期过长,学生的学习感知也会相对弱化,并不利于真实学习体验的信息收集。因而,需要强化学习反馈的即时性,适中而定,精准评估学生对于当前管理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知识点补充与更新提供完整的数据链条。

4适用而留,精化实践

当泛在学习模式开展较长时间,且反馈信息相对明确时,则可以优中选优,进一步优化泛在学习系统数据库中的管理学知识内容。不适用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点需调整,不适用学生强化记忆的相关案例需替换,不适用学生辨识和思考的管理经验需更新,不适应当前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理论内容需完善和补充。进而剔除无效知识点,保留精度更高的教学引导内容,精化实践参考范式,达到优化泛在学习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四、泛在教育背景下的管理学课程改革路径

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自学,将管理学知识的展现维度设计在生产情景之中,探究学科体系的架构和开辟路径,成为管理学课程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3]。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学生特点,以及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需求,可采取如下方式开发泛在教育管理学授课形式。

1行为导学,创设体验情景

管理学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等。在其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必须具备更强的行为导向力,方能合理运用泛在教育模式。这种行为导向是创设于体验情景之中的课程设计方案,即需要专业教师整合交叉学科知识点,为管理学知识提供多种解析维度,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创设体验情景中,教师可将企业管理运营的真实案例融入其中,经典案例需标注时代背景,全新案例需强调知识体系,进一步从学习行为中强化情景体验的教学效果,开发出适应管理学知识内容展现的高质量学习资源。

2网络导学,开辟自学空间

管理学课程引用泛在学习模式,需设计自身的教学系统,不断优化和补充关键知识点。在系统设计之初可将教材大纲作为目录索引的关键节点信息,但在后期则需要依据管理学知识的时效性和更新频次定期上传补充资料。在尚未完善系统体系架构前,管理学课程开设方向需依托教材。在系统架构相对完整之后,需超越教材设定的知识框架,尽量由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而后探讨,最终总结,支持学生开辟泛在教育视域下的自学空间,将有助于发挥泛在学习模式的优越性。

3小组导学,完善合作学习

管理学知识本身是在特定环境下,由管理者发起,执行者操作,架构并执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活动、控制等多种职能组合。整合组织活动也是学习范围的特殊限定,需对各项资源产生主观认知,需对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因此,在自学机制中也需要开发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导学创建合作共赢的管理学知识体验维度。泛在学习系统仅为知识载体,如何运用才是管理学课程质量优化的关键。设定小组学习目标,由组员共同商议管理学活动的执行方案,将假定项目作为模拟操作的管理学运用模块,方能真正激发泛在学习模式的活力,灵活运用教学系统内部的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管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4活动导学,支持实验项目

小组导学重点在于讨论和组织,而活动导学需将课程重点界定于实验项目的可操作性上。这种操作性需始终围绕着管理学知识维度架构,诸如:虚拟财务活动与当前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消耗,便是可以深度开发管理学实验项目的活动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逐步拓展实验项目,由初级管理学知识的阐释,到深层管理学知识的演化和推陈出新,解读其中的关键知识点。从而强化管理学课程的知识细节,加深学生参与度,增强体验感。最终由虚拟性的实验项目,完善泛在学习模式的活动组织形式,加强从理论到实践的管理学知识应用。

5实践导学,加强校企合作

实验项目的拓展仅能补充泛在学习模式的互动性,但并无法提供绝对真实的管理学知识实践维度。因而,即便借助泛在学习模式强化了体验感,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中理解知识应用方向。当课堂迁移至企业内后,学生可在泛在学习系统中寻找当前最需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对接实践操作内容后总结管理学知识的应用维度。这种从实践感受到管理学知识归纳的过程,可强化泛在教育的时效性,令零散化的学习时间在实习过程中聚集表现,为无法理解和深刻感知的管理学经验提供一种输出路径,真正支持学生完成理论知识深化,实践应用强化,达到泛在学习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预期应用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利用泛在教育模式后,需深度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需加强教学内容的情景化设计。同时,不可忽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维度的跨越,当以虚拟化的活动体系或实验项目开辟体验维度,同时借助实践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泛在学习模式的切入点,支持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完整性。通过零散化的时间及碎片化的知识融合,补充管理学知识的体系架构和内容丰富性,开辟自学空间并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管理学课程自身的吸引度与生命力,为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应性更强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洁,杨博雄.云计算环境下泛在学习的功能结构与资源整合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43—44.

[2]刘晨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泛在教育资源共享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9):148—149.

第3篇:管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观念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的历程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然而真正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来研究,并大量用于教学实践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1919年正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商学教育,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MalvinT.Copeland)撰写并集结出版了商学院的第一本案例集,由此奠定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长达一百余年的MBA教育中,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管理学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制度引用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又受之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与理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应试教育”体制。1979年我国工商行政代表团出访美国,将当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中国,案例教学法从此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生根发芽。经过35年的发展,案例教学已经运用到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中医学等众多领域。虽然案例教学法在中国国内起步较晚,但是三十余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可改进,需要推陈出新的地方也很多。国内外对案例教学的定义层出不穷,其表述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无论如何定义案例教学,它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掌握理论,总结管理的一般规律,重在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了,大学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不一,学生的基础各异,如何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呢?换而言之,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所使用的案例教学观就应该有差别,这种“差别”是为了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基础的前提下更好的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高职教育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它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不系统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管理学科的老师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就应该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就需要树立崭新的,适合高职教育管理学科特点的案例教学观。

二、树立高职教育案例教学观

笔者曾在《科教文汇》2015年第10期下旬刊上发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现状研究》一文。此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案例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我国高职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施现状”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发现现有的高职教育理念已经形成了固态,管理学科中的案例教学在固态的教育形式下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构架,要进行彻底的修正和改变还任重而道远,例如转变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促进学生参与的状态,完善基础设施等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脚踏实地,按步奏计划整改才是务实之举。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促进案例的编写和对案例教学观念的理清。在这两项之中理清并树立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的观念又是重中之重。什么是案例教学观?高职教育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案例教学观?所谓案例教学观,就是你想通过案例教学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当下中西方共同的案例教学观就是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决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实用性方向是无可异议的,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案例本身的局限性问题。案例虽然是真实事件的反映,但与实际情景任然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它是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下的实时记录,就算这个案例本身被我们分析清楚了,然而同样的问题又将在什么时间发生呢?换句话说,一件事情的重复出现其几率是比较小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案例自身的实用性大大减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仔细考虑,我们想通过案例分析找到什么,得到什么?换而言之,我们需要的,属于高职教育的案例教学观是什么?笔者认为,绝对不只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要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总结中国人的人性特征,只有把握住这点,才能够真正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此我们就可以树立一个高职教育案例教学观了: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得出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且总结归纳案例中所述事件的文化背景与当事人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特征,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观念中了解文化背景总结人性特征尤为重要。因为管理的方法、理念是千变万化的,管理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事件背后的文化依托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人性特征。孔子曾说“智者知人”,能深入地了解人,懂得人,其管理也就会因此而顺利。将梳理文化背景以及总结人性特征作为案例教学法的一项任务,是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施管理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性选择。

三、新观念下的案例编写建议

有了上述案例教学观,再来编写案例就有的放矢了。此时我们会非常明确,案例编写不仅仅是要求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等问题,还要看能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以及中国人性。这里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从中国人文名著中选取片段编写案例。案例教学法其实在我国古已有之,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传道授业之时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故事,例如我们今天还常说的“塞翁失马”“暗度陈仓”等成语都是曾经被使用过的教学案例。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已然成了中国传承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渠道。像《论语》、《庄子》、《春秋》、《战国策》、《史记》等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案例库。虽然我国的古圣先贤们并没有把这套教学理念总结归纳命名为“案例教学法”,然而以真实、生动、可听的故事作为例子解析事理并吸纳经验,其本质思想已和西方的案例教学法并无二致了。为什么从人文名著中选取案例是一条捷径呢?它有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人文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承载着华夏文化的精神特质,这对学生了解固有文化背景铺垫了道路。第二,人文名著之所以能成为传世之作,是其中有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人物,这些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虚构的人物身上却有着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与人性特点,这为总结案例背后的人性特征提供了捷径,为了解中国人的“存在样态”提供了详案。在树立了新的案例教学观之后,有一点也需要正视和面对,任何学术理念,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与劣势,优点需要发扬与利用,劣势需要屏蔽和化解。例如我们讨论的案例教学法,西方的理念是重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归纳管理的一般方法上,它是以案例的真实性为前提。我们树立的案例教学观念是以突出人性与固有文化背景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为出发点。它是建立在虚拟的环境中。两种案例教学法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强弱之别,主要看使用的对象能不能接纳,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文化氛围里选取哪一种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者的重要性;新时代管理方法;高校管理思想教育

1教职工作者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中,教育的评估系统在整个过程起到调节作用,他对方法,目标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根据,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未来的教育工作当中,根据教育结果的评估再进行有效检测,让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地调节资源,得到正面反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1职工人员如何与学生沟通

高校政治工作必须要懂得大学生思想活动规律特点,分析并制定行动计划,研究人和了解人的主要目的是对思想教育的客观评价,和谐师生关系,避免传统机械式的教育方式。这是教育者对学生需要加强的沟通能力,因为高校大学生在大学这一段时间是他们特殊的时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和高校领导正常沟通,解决好矛盾和各种关系,任由问题滋生,会变成更大的问题。所以需要高校学生毫无压力交流,管理者和普通学生需要畅通无阻地沟通,聆听他们的意见。

1.2给予教师与学生人文关怀

对于教师需要满足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及时设置赏罚分明的系统,按照个人的才能分配到准确的岗位,定期抽取调查个人教师素质以及教职能力,才能保证全体教职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高校管理系统绝对不可能没有教师的合作,每位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心骨,需要把人放到重要的位置,适量给予个人兴趣得发展,关注教职人员的请求,不可偏向哪一位教职人员,需要给予正常准确的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职员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未来发展,良好的教育环境极为重要,教育者需要形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加强校风,创造让教职人员和学生不由自主沉浸到浓厚的教学气氛当中。

2管理学方法能让高校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世界潮流千变万化,经济以及复杂变化的各项任务需要学生及时变化应对,大部分的人开始改变他们的理念,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再束缚他们。需要结合当代潮流的一些方法,才能有效地传递出正确的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新型方法加上传统系统管理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主要理念,把人放在第一位,是管理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点。

2.1管理学基本理念的有效操作

控制,领导,决策,组织,计划是管理学当中必须要拥有的五大技能,需要五个技能的合力才能得到最大成果,把资源和理念相结合才能完善传统的运行机制,有了系统能跟千变万化的世界做出及时的反应,调整出更好的计划。

2.2做出好抉择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政治教育计划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全体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共同来组建和调整教育团队,这非常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的环境发展。团队需要对每个抉择认真考虑,只有好的方向才能定义政治教育的成功,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专门人士来把控和及时调整。不同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因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于抉择,所以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工作的成功与否。根据科学性的管理才能够做好管理体系,其中,目标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的政治教育结果,提高教育才是政治教育的目标。

3高校管理制度管理给现代学生的自由

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管理,随着时代变化,开始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影响和冲击。由于新的理念模式带来影响较大,高校教育的一场变革就是由教育政策开始实兴起来的,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制度更加专业全面,对不同的领域,不同学生和教职人员要求合理,具有现实真正实行起来的可行度,才是顺利实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3.1高校管理制度的优点

高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个人自由时间和意愿,提高学生自主个人时间管理能力。除了基本原理之外,考虑实际情况,打造出完善的教育系统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个人日常计划的管理,有效的让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加强学生在现在或日后健康生活的习惯,这是对于高等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完善高校管理制度的教育体系才出现了意义。

3.2高校管理制度的根据

高校管理制度能够长久发展下去,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人去自由的想法以及个人发展。“以人为本”管理以及细致的管理学,是发扬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思想理念。国外高校管理制度的系统过程和结果都得到相应的有益回报,学生的管理特性具有专业,人性以及法制化的特点,学生的工作制度非常多样化,以服务至上,正确的理念来改造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有对事物以及服务体系的正确认知和个人自我管理的能力,德国主要让学生在网络传媒,宗教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加强引导。在法治体系下让服务职业化,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高校管理思想教育系统给予学生许多有益之处,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这锻炼了学生的管理体制,队伍素质,方法手段,教育理念这几个方面。高校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学校满足更高程度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创造和综合素质以及个性化的培养,高校管理制度给学生带来挑战和良好的机会,是要坚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4结束语

在管理学下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拥有一个高素质的教职人员,对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新面孔,打破传统教育管理的体制,加入新鲜血液,打造出全新让学生适应的教育体制。高校政治教育离不开基本管理学理念,新注入的血液也极为重要,高校管理制度管理,教职人员的基本素质都是依靠着以人为本这个理念,让工作人员和学生幸福的在高校中生活,这也是打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一个基本条件,好与坏的决策能够影响整盘大局,认真思虑,才能保证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昕.完全高校管理制度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6.

第5篇:管理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文素质;素质教育

高素质旅游人才尤其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旅游人才匮乏,一直以来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短板。深厚人文素质的旅游人才不仅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应具备正确的观念、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内在品质,能更有效地把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旅游服务中,进而影响和感染旅游者及旅游目的地居民,形成文明旅游生态链,实现旅游业内涵发展。人文素质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形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如何,尤其是作为未来旅游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旅游专业,其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如何迫切值得我们探索。本文尝试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采用实证调查方法对旅游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探讨。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商学院,该校是我国第一批应用技术型大学,其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于2020年是该校唯一专业入选首批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该专业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以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1)学生个人基本情况;(2)人文素质整体认知情况;(3)人文素质教育偏好;(4)校人文素质教育态度四个方面。采取方便抽样,问卷以不记名形式完成,利用问卷星平台,共发出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92.6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该样本中男生占比较少,34人占19.32%,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任职情况中团委及学生会及社团任职比例均为7.39%,所占比例最少,无任职比例最多为72.16%,以及政治面貌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及“其他”比例分别为3.41%、88.64%、7.95%,其调查样本结构也基本符合实际任职及政治面貌比例结构,本次抽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人文素质教育偏好分析整体而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需求态度积极。对于“是否有必要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的回答中,52.27%的学生选择“完全同意”、35.23%选择“基本同意”、11.93%的学生选择“一般”;在反向测度问题“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观点的认可上,47.16%的学生选择“不太同意”、25%的学生选择“一般”,11.93%的学生选择“完全不同意”,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积极需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偏好表现在:1.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需求高于人文通识课程调查中罗列了武汉商学院该专业开展的如《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职业素质修炼》、《酒店公关与礼仪》、《管理学》、《大学生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等酒店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各六门。调查结果显示,最有必要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中,酒店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选项比例平均为55.3%整体高于人文通识课程31.44%。其中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酒店公关与礼仪》和《酒店职业素质修炼》所选比例最高,分别为71.32%和61.36%;其余课程所选比例均没有超过50%,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文素质课程诉求上更贴近于对自身酒店专业能力素养的提高。2.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需求高于人文社会通识课程对于学校开展的公共选修通识课程中,偏好自然科学通识课程选择的学生比例达到43.18%高于人文社会通识课程的37.5%,而其他专业公选通识课程的比例最少为19.32%。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旨在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提高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课程教育模块,从数据可以看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倾向于自然科学通识类知识的获取。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缘背景大多为文科生,其在学习生涯中自然科学类知识摄取机会相比于人文社会类知识更少,从而表现出更高需求。3.实践活动为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调查中列举了五种人文素质教育方式,采用五级评分进行适合性打分。“实践活动”评分最高为4分,其他依次为“隐性课程与文化(如文艺演出、文艺沙龙、学生社团等)”为3.94、“自我修养”为3.85、“第一课堂(学校课程教学)”为3.8,打分最低为“第二课堂(人文讲座和名著导读)”3.77。由此看出,得分高的前两种教学方式均属于学生参与度高的教育方式,而传统的第一课堂以及高校经常开展的人文讲座排名靠后,这启示我们高校酒店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上应更多采用参与性、互动性的实践性活动或课程。

(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分析1.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教师人文素质整体满意度较高对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中,整体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该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度较高,五级打分制中,得分分别为3.91和4.17,两项调查中均无学生选择“不满意(赋值2分)”和“非常不满意(赋值1分)”。承担酒店专业教学的教师其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及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到学生的认可,显示出该校在基础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实施整体成效值得肯定。2.校人文素质教育执行力度及效度一般在对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各要素的具体评价中(见表2),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为3.81评分最高,说明该校的教师自身人文修养在教育教学中也起到了榜样作用。而得分较低的是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途径以及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和效果评分均低于3.7分,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效果仅3.64得分最低,同时可以发现,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和重视得分排名倒数第二,仅为3.65,由此笔者合理推测,该校相比于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宣传和氛围的打造,而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上却相对薄弱,同时也相对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兴趣培养。3.家庭及传统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最重要的因素高校以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以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学生认为还不如家庭及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师言传身教以及社会、行业及校园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及体验。这种结果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要么是前文提到的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不理想,又或者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缺乏培养方式的灵活性、参与性以及忽视社会生活各方面人文环境氛围营造,这种潜移默化但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途径。

三、结论及建议

分析调查结果,该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文价值取向上,主流仍是积极向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该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教育基础,也做出了学生认可的成果。问题在于人文课程教育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上还有提升空间。此外,该校及其酒店管理专业应进一步加强打造校园人文素质环境,学生在人文氛围浓厚的环境中熏陶,更能积淀人文素质的品质及内涵;注重培养方式的灵活性和参与性,为学生提供旨在提高人文素质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美珍,祁占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1):59-68+114-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