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

绿色融资担保全文(5篇)

绿色融资担保

第1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模式

1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企业自身很难去解决。所以需要外在的力量去帮助中小企业,通过金融支持的相关条件,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改变融资的外部环境。

1.1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源于要素投入、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增长模式转换等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多的民间储蓄转化为投资、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在城市化发展中形成巨大的聚集、还能将劳动力过剩劣势转化为劳动力低廉的优势。这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作用。根据《2015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工业企业的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中小型企业在单位数量上占到了工业企业总数的97.4%,利润总额占到了61.3%。②从一方面说明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很大的促进。

1.2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这是大企业在有时无法做到的。大企业如因经营不善而减员,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现象。中小企业却能提供多样化的岗位需求,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阶段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中,中小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2016年工信部最新提出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提到要让中小微企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也提到阻碍中小微企业初期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融资。所以最终要实现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目标,必须还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和多样性。

1.3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

我国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基本合理、较好适应市场变化,最终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试制、开发,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许多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往往在中小企业中首先被创造出来,中小企业在技术进步中、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都具有强大的促进力。

1.4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主要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和农业现代化问题,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的质量。这就需要大量服务行业的补充。中小企业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可以在医疗、教育、物流等各种领域进行布局,将自身的活力优势与新型城镇化的前行力结合在一起。对政府、专家及银行而言,要共同努力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商机,探索新的模式,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共创双赢的效果。

2新形势下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模式完善

在绿色金融的提出下,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也要考虑环境的风险和成本,这对于本身是绿色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新形势下,完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模式需要全方位、更多层次的考虑。

2.1完善绿色金融机构制度的建设

机构制度的完善是一种长效机制,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科学、合理性,加强可执行性,突出监督保障的作用。针对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规模不同、针对性不同的担保机构。或可以利用已有的商业银行,开辟专门的业务,加强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作用。通过省、市、县三级管理,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对一些发展好、绿色环保的,给予制度上的优惠政策;对一些信用好的社会资本可以引入,带动更多的资金,扩大担保的规模。要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主要是加强可执行力度,起到保障的作用。再担保机构是对原有担保机构风险的分担转移,对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省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的发展,也是响应中央的号召,完善担保体系、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统一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推动连带责任再担保的发展,对提高担保机构的信用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起到提升承担责任能力的作用。加强担保的合作机制,推动比例再担保的发展,可以使风险分担,提高担保资金使用的效率。同时也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制订和落实,建立风险补偿的机制,为再担保体制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2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绿色投资

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特色产品和服务,建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根据新形势,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绿色指数。中小企业板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存在的股权问题、上市公司结构等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板市场功能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降低门槛,借鉴先进经验,支持绿色中小企业。场外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有很多中小企业采用股份制进行了融资,但是不具有上市的资格,对这些非上市的股份制公司来说,如果有成熟的股份转让市场,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来说,如果积极推进场外市场的发展,就可以让更多中小企业采用股份制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解决了企业股份的后顾之忧。

2.3发展风险投资支持绿色中小企业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方式,也很符合绿色金融的模式。由于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常见的融资方式不同,很多资本都还没有进入到这个领域,目前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资金来源上显得有些单一。银行、私人资本、企业、保险基金等都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需要建立引导多方资本进入风险投资行业,减少限制,提供保障。在投资方式上要逐渐转向股权投资的形式。在评价机制上,要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向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目前的退出机制也很单一,配套服务的中介机构运行不到位。完善风险投资的运行,还要将重心真正转移到高科技的、未来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上来。不能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要将能为国民经济创造价值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起来,同时也真正实现风险投资的价值所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也是中外合资,海归人才居多。在整个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普遍缺少的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即有管理能力、又要有金融知识、还需要懂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的人才。经验不足也导致了风险投资效益的实现。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优势,实现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加大风险投资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2.4发展民间金融支持绿色中小企业

民间金融是满足市场某一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有利有弊。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十分契合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民间金融融资体系和商业银行融资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可以在吸收储蓄承担还款责任的同时,也能直接发放贷款给企业。如果加以规范,具有长远意义。民间金融作为规范化的一条金融支持路径,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交易活动的灵活性和连续性,严格控制风险,扩大其融资的规模,让民间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主要资金来源。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以让民间金融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在能监管和控制范围内,支持民间金融的成长,注意维护民间金融内在融资机制,逐步取消对民间金融的过度限制,鼓励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民间的借贷方式是中小企业在初期和成长期融资的一种可行方式,但民间借贷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有些民间资本来历不明容易成为洗钱的帮凶;民间资本在供给上远远没有金融机构规范稳定,同时融资的规模肯定没有金融机构的大,而且附带人情和其他因素。由于民间借贷的方式在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外,这样的话贸然融资也会产生经济风险,现在由于借贷的不规范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纠纷已经不再新鲜,不仅给企业带来影响同时也耽误了融资的进程。

2.5完善绿色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结构

完善金融支持的模式,不仅要从外部进行,还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完善。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完善企业融资的结构,使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中小企业从创立初期到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不是简单的归结到财务问题上来,例如企业的信用等级低、风险高、融资的难度大都不是财务因素所决定的,往往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策略及战略错的实施的后果,要想成功的发展需要企业制定能够规避财务风险和解决融资困难的战略和决策。一个成功的企业策略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对市场及大环境进行有效分析,这样才能做出一个长期的、导向性的、综合性的战略规划。如果企业制定了错误的经营策略,所带来的就会有风险过高、融资困难、市场效果不好等种种后果,而使企业陷入危机。企业的创新投入对企业融资结构是有影响的。通过中小企业投入要素的不断创新,扩展融资结构,完善金融支持的模式。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例如对从事国家产业政策高新技术的企业、或者是增加研究和新技术发展投入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些企业,可以作为重点项目或重点对象进行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创业初期遇到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税务咨询的部门,为中小企业对税收和各项国家优惠政策提供解说和辅导。规范对中小企业的征税秩序,实现税收征管公平进行。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使企业的融资结构更加多样化。企业还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能够和市场接轨,完善自身的融资结构,实现多条腿走路。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会对企业家导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中小企业还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风险的防范,还可以加强内源融资的能力。

注释:

①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②数字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整理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尹汉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现代金融,2013(12).

[2]吴瑞.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3]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宋羽.中小企业融资:现实和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5]管鸿禧.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第2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

1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呼唤尽快构建投融资机制

1.1资金困境的内因:绿色农业的内生性资金供应不充分

绿色农业的自身特点,使其难以从自身内生性地解决资金供应问题。农业普遍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预期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而绿色农业的这些特点更为明显,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绿色农业兼具有资本密集型的内在特点,反映出单纯地靠绿色农业自身难以完成资金积累循环供应。其一,绿色农业资金投入量大。绿色农业既需要对生产原料、人力劳动、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又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护绿色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壤、水、空气等宏观环境,建立完善的物流、销售的配套服务,这些极大地增加了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规模。简•A莫利特在对1970-1975年70个发达国家和1975-1979年18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农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农产品总值中对农业的再投入比例应该增长0.25%,或者以农业劳动力计算的收入每增长1%,农产品总值中对农业的再投入比例应该增长1.3%,这样,农业才能发展[2]。由此可推断,绿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高于这一比例。其二,绿色农业投入资金收益时间长。农作物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农业投入资金收益时间也较长。这一特点带来两个制约农业投资增长的后果:一个是时间越长风险越大,风险成本较高;另一个是资金流转次数下降,资金时间成本较高。这两个后果都要求农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而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长时间性却与之相矛盾,使得“高投入,高回报”机制需要较长时间得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其三,绿色农业预期收益不确定。由于绿色农业对自然环境的较高要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技术失误都会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或质量无法达到绿色农业要求,从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绿色农业的这些自身特点成为绿色农业发展陷入资金困境的内在原因,使得绿色农业内生性资金供应不充分。

1.2资金困境的外因: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不给力

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模式还未摆脱现有农业外部资金供应严重不足的困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基本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以金融机构支持为补充的外部资金供应体系。财政投入主要是指中央财政投入以及地方财政的配套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拨付资金,既包括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农业补贴等常规性投入,也包括以专项资金形式用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拨款等投入。加大对农业财政投入的呼声一直都比较大。近期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要优先保证农业投入,在各级财政支出上,把农业作为优先要保障的领域,同时,要持续地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中央基建投资要继续对农业进行倾斜,重点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投资,使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喜中有忧。政策性金融仍是我国当前农业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例如农业开发银行贷款投入仍占有较大比重。合作性金融正在承担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我国农业获取融资的重要渠道。合作性金融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近年来相继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但是,我国的农业金融体系是不完整的,各子系统间是相互分离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率的金融支持服务整体。不完整性是指基层农业金融机构缺乏。随着大量银行农村经营网点的撤离,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机构空白,而合作性金融机构还处于探索阶段,仅在个别地区取得了较好进展。相互分离是指现有农业金融体系中各组织层次不清晰、职能较模糊,没有发挥协同效应。政策性融资、合作性融资及商业性融资三者虽然功能不同,但却无法有机统一,经常导致重复投资或零投资,无法满足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1.3资金困境的外化矛盾加剧:凸显构建投融资机制的紧迫性

1.3.1财政支农资金作用受限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其一,财政支农资金总体反映偏小。有统计反映,2012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0%左右,达到11000亿元,显然这一比例不足以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仍然偏低。有资料显示,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在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都占到了15%左右,远远超过我国的水平[3]。其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不合理。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中,用于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等非生产性部门经费所占比重较大,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等生产部门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几十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有60%用于治理大江大河和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而只有40%左右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显然真正用到绿色农业发展上的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更为不足。

1.3.2金融支持资金供给不足

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坚持“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经营原则,直接导致两种情况发生:其一是银行机构“撤离”农村情况比较普遍,其市场定位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调整。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基层农业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据早年统计,印度商业银行在农村和准城市地区设立了32662家分支机构,基层农业信贷协会达到92682家,有超过2000家的土地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多达14136家的地区农村银行分支机构主要建立在农村信贷机构稀少的地区,平均每17000-21000个农户就有一家农村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之提供金融服务,其金融覆盖度之高是世界罕见的[4]。其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非农化”不断加重[5],其信贷资金支持不断从农业产业退出,其服务对象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商业和工业。有资料显示,定位为农业农村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中只有10%用于农村,这一比例远远低于改革开放初的98%[6]。这两种情况产生的严重后果是金融机构对农业尤其是绿色农业无法提供充足资金。

1.3.3社会投入资金增长有限

除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外,不仅农民自身投入经营的资金增长十分有限,而且社会资金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同样非常有限。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为工资性收入,通过经营农业获得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多种原因导致农户对农业投入十分有限。有资料反映,在一些地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费用支出占农民总支出的比率长期不足1/4,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不仅直接反映为农业内生性资金供应不足,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投入信心和投入总量。外资利用水平低也是我国农业社会资金投入不足的一个缩影。统计资料显示,在外商投资项目总数中,我国农业吸收外商投资项目占的比重不足3%,投资额还不足2%,而且在投资额上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在50万美元以下[7]。更难以想象的是,还有大量农村社会资金外流,进一步加大了绿色农业的资金困境和外化矛盾。

2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应找准资金外化矛盾的成因

绿色农业的三大资金外化矛盾有其内在原因,只有分析清楚了原因,才能为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破解难题找到合适的路径。

2.1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弱化了资金增长的导向性

当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十分分散,资金的科目分类、使用方式都是以各资金主管部门为主。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财政投入中,分散使用、交叉拨款现象严重。同时,大量财政拨款并没有用于实际的农业项目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管理费用、人员工资、办公场所等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实际财政支农资金大幅缩水。由于农业对地方财政和生产总值贡献较小,一些地方政府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的措施不是很得力,对运用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绿色农业的主动作为有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的结果不仅使得财政支农资金的本身的杠杆作用受限,而且使得金融支持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跟进受到了负面逆向影响,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2.2绿色农业认证和信用体系缺失弱化了资金风险的可控性

绿色农业认证和信用体系建设是绿色农业经营模式的认证依据,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当前,不仅绿色农业认证体系缺失,而且绿色农业生产者信用管理机制亦缺失,面对无法分散的自然和社会风险之中的农业经营者的信用地位十分低下,致使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的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十分低,农业经营者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绿色农业生产必要支持资金。同时,金融机构一直没有建立针对农业生产者的统一的账户档案机制,对农业生产者信息十分缺乏,且缺少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共享渠道。绿色农业认证标准没有建立,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对资金风险的预防性和可控力较弱,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导致绿色农业资金短缺情况更为严重。

2.3绿色农业内在效益显现不足弱化了资金投入的增长性

绿色农业作为经营方式的创新,在发展初期具有收益不确定特点,资金供应者的收益难以确定,且风险性又不可控,本着趋利避害的本性,致使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及相关的流动资金需求得不到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提高绿色农业的效益,是现实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绿色农业的内在效益显现不足,直接导致各类社会资金选择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这更加剧了绿色农业资金的供求矛盾。

3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路径选择

发展经验表明,有效获得所需资金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却相反,绿色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资金困境,导致绿色农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持续性上都难以取代传统农业,发展遇到瓶颈。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应实施双轮驱动,从内外两个方面着力,从内部讲是要增强绿色农业的内生收益性,提高内部资金循环的自供能力;从外部讲是要增强绿色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基础性体系建设,提高外部资金供应的增长能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是破解绿色农业外部资金困境有效的重要措施。对照形成外部资金困境和外化矛盾的原因,提出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如下具体路径选择。

3.1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顶层设计

3.1.1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顶层制度设计

制度建设,既是绿色农业发展增强内生性的保障,又是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基础。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制度是人们需要共同遵照的行动准则或原则,它规范着一个社会的运行秩序。制度的设计要有全局观、系统观,不仅把制度当作一种要素,更要把它当作一种体系来建设,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可以使得绿色农业发展和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有约束力、执行力、保障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快绿色农业法律体系建设。法律体系建设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就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绿色农业相关法律十分缺乏,仅有《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和一些政策性指导规则[8],基础法律体系的缺失使绿色农业发展无法进行有效统筹规划。发达国家基本都有较为完备的绿色农业法律体系。例如,美国有《有机食品生产方法》、《土壤保护法》;欧盟有《土地资源保护法》、《肥料使用法》;日本有《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9]。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绿色农业的法律体系建设,形成绿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方位的法律体系。二是要加快破除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发展的法律障碍和制度障碍。美国建立了《农业信贷法》和《生态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日本则建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生态农业保险法》[10]。我国应对原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中有关农业投融资建设的法律条文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尽快制定完善有关绿色农业投融资的法律法规,对投融资机制运行、监管、架构等进行法律层面的安排,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要加大实施多样化的融资安排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比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通过土地的抵押,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一方面可以使土地作为一种资产的流动性得到释放,拓宽绿色农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在资金上提供支持,从而推动绿色农业规模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取得土地流转和土地确权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快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抵押贷款等制度安排,为推进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立创造制度条件。

3.1.2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顶层规划设计

顶层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规划因素较多,但重点要考虑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具体涵盖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规划目标、路径选择、政策支持等方面。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鼓励和促进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的规划安排,可考虑在已有机构基础上,落实具体职责,统一规划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有效协调解决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推进顶层规划得以全面实施。

3.1.3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构建的运作平台设计

创新绿色农业投融资模式势在必行,对绿色农业投融资运作平台,应制定统一标准,保证投融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投融资平台及时公开自身资金使用情况和信贷资金债务,对担保行为进行严格监管。新型的投融资运作平台的建立,应注意加大试点力度,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不断完善平台主体的设立条件、组织运作规范、内部管理规章和外部监管制度,积极创新推动。例如村镇银行、农业资金合作社,在设立时应有明确的资本要求,发起人应签订设立条约并进行相关登记,在法律制度框架下明确内部章程,对发放贷款对象、贷款条件、风险管控等做出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和运作设计。

3.2加快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两个基础体系建设

绿色农业的认证体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两大基础性体系建设,其作用不仅在于对绿色农业发展这一新型主体农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具有认证依据,而且在于对财政、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支持绿色农业发展具有信用参考条件。

3.2.1加快绿色农业的认证体系建设

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建立绿色农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性。自1978年德国率先采用“蓝色天使”的绿色标志以来,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而北欧国家更是开始实行了国家间统一的北欧绿色标志[11]。我国的绿色认证最早开始于对绿色食品的认证,至今没有建立绿色农业认证的具体标准和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这是绿色农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是建设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前提。绿色农业正外部性[12]的财政补贴、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外资引进等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绿色农业标准。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认证标准和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营造氛围,鼓励农业企业重视和树立绿色理念,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功能作用和权威影响,对绿色农业环境建设、市场准入、生产全过程、产品标志、产品技术、产品销售等统一制定相应标准,并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创造条件。

3.2.2加快绿色农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同样,我国一直未能建立健全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活动档案,也没有可替代的信用信息来源,导致农业生产信用体系缺失,这极大地影响了信贷资金对绿色农业的支持。由于信用体系缺乏,资本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即使获得信贷支持,成本也要远远高于其他贷款者。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绿色农业信用体系,以服务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为重点,推进信用法律制度建设;设立信息筹集和共享机制,整合信用数据信息平台,完善农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规范的信用中介评价机构,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不断优化信用环境,推出配套措施,完善信用缺失的惩处机制,依据信用等级推出差别化的投融资政策。

3.3建立财政、金融、保险“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

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内核,是建立财政、金融、保险“三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其基本要求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性的引导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注重发挥保险机构的保障作用,通过增加绿色农业资金有效供给,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3.1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性引导带动作用

在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中,财政资金必须发挥引

导带动的杠杆性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有限投入和有效投入,带动金融机构支持资金和社会参与资本的正向增长。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的杠杆性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优化和改进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财政投资主要投向绿色农业基础性建设,对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应采取精准发力的方式给予优先优惠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性引导带动作用。在同等条件下,政府投资的使用应用于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采取投资补助、信贷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绿色农业领域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在绿色农业的基础设施、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增加社会资金供给能力。盘活存量资金,鼓励通过PPP变现资金,用来增加绿色农业重点投入项目[13]。二是探索参与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增强财政资金的杠杆性作用。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公司,政府为发起人,注入初始资本金,鼓励上市融资,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各类资本流向绿色农业。建立绿色农业担保公司,搭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的担保平台,担保公司应定位为最后风险承担者,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业贷款和保险公司的绿色农业保险提供风险分担。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基金,作为新型的农业投资类型,可有效地吸收公众闲散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将资金注入较稳定的绿色农业项目。欧盟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具有鲜明的基金特色,建有欧洲地区开发基金、欧洲农业指导保证基金及欧洲社会基金,我国应参照建立符合自身的农业投资基金模式。农业投资基金可以选择发展潜力较大、运营较好的绿色农业企业,进行注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降低新兴企业风险。调查表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的新兴企业的失败率只有20%-30%,大大低于一般的新兴企业80%-90%的失败率[14]。三是适当进行财政补贴。绿色农业具有正外部性,通过财政补贴机制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财政补贴主要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部分:直接补贴主要采取已有的农业补贴形式,对从事绿色农业的生产者进行直接发放资金,减轻经营压力;间接补贴则主要是对金融机构低利率发放的绿色农业信贷和保险公司的绿色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3.3.2发挥金融机构投融资的主渠道作用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间的重要桥梁,是绿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在完善绿色农业金融机构投融资机制建设中,必须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金融机构投融资的主渠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银行信贷的主体融资供应作用。鼓励银行着力为“三农”服务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规范银行针对绿色农业的放贷流程,对绿色农业信贷在存贷比规模控制、不良容忍度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银行信贷相对于财政投入、直接融资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便捷性特点,在绿色农业融资中应占有重要作用。具体可考虑:对银行农业贷款在总放贷量中设定比例,其比例不应低于银行总存款中来自农村农业存款所占比例,从而保证农业资金形成良性循环;鼓励银行对绿色农业贷款在利率上优于其他贷款,而利率差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由财政进行补贴,或将这部分损失折算成银行的存款保险资金,由保险公司对其存款进行低费用担保;简化银行对绿色农业放贷的审批标准,提高不良资产容忍度,建立合理机制将放贷风险向农业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转移。二是发挥银行机构的主渠道作用。鼓励金融机构“下沉”,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设立新型农村社区银行,贴近、贴身为绿色农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发挥金融业务创新的主体多元化作用。鼓励为绿色农业量身定做,创新性地提供金融服务产品。支持重点绿色农业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债权融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引导社保资金、保险基金等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有效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模式,创新性地筹措资金,形成由银行机构、非银行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绿色农业投融资渠道。

3.3.3发挥保险机构对投融资的保障作用

第3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小企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突出,不仅在GDP的贡献值上,更在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00万户,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却迎来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面临倒闭,融资难这一问题再一次成为公众的焦点。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时间都不长,实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融资成了头等难题。在巨大的压力下,中小企业积极探究新的融资模式,其中以产业集群为前提的融资方式在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中小企业进行抱团融资,有效缓解了信用程度不高的问题,提高了融资的成功率,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1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1.1在选择融资渠道时,偏向于内源融资

这是由于中小企业创建时间都还不长,缺少外源融资所需的信用信息和财务信息,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在初创时期,有限的外源融资主要是亲朋好友的借贷。

1.2在外源融资选择上,更多的选择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以银行贷款为主

与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融资相比,银行贷款不需要公布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更不会改变股权结构。另外,银行贷款的金额与利率可商议决定,适用于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融资需求。

1.3融资规模小,次数多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大企业,由于自有资金有限,中小企业往往依赖于银行短期贷款用于日常经营活动的支付。1.4与大企业相比,更依赖于非正规融资渠道迫于融资的时效性,中小企业会求助于手续简便的民间借贷,设备租赁等非正规融资渠道。虽然这些方式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更适应中小企业灵活经营的要求。

2产业集群下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些中小企业在创办初期,多采用租赁工作场所的方式从事经营,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像流动资金、库存、在制品这样的流动资产作为抵押物,因为这些资产不易控制,监管难度大,导致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更加的谨慎。截至2016年6月末,浙江省56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亏损面达到了33.16%,有187家担保机构亏损了。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企业更难再次融资,企业信任感的缺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道德风险。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对彼此的信息都缺乏沟通了解导致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对于中小企业的压榨和克扣条例带来的规模缺陷,加速了融资渠道的单一。

3产业集群下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内部原因

3.1.1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观念不强当前浙江省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独立意义上的财务管理部门,使企业无法在成本计算、来往账目、工资计提等方面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和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了获得充裕的外部资金,应付银行等金融机构高标准的贷款规定,有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财务造假这一铤而走险的道路。另一方面,浙江省中小企业主有一个自身的特点,那就是管理方式陈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或集权式管理,决策过于盲目,更没有较强的信用观念。3.1.2企业之间缺乏融资协同,信息透明度不高浙江省中小企业团队合作意识低,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很多企业偏向于封闭式经营,很少与其他企业合作,企业领导人也以集权领导为主。在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看来,自身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意识到整体竞争的重要性,集群企业之间缺少合作,信息共享不充分,阻碍了集群融资的发展。银行与企业之间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于信息的透明度不高。一方面,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急于发展,但集群产业的信用度并不高,自身又难以获得高额的贷款只好维持现状;另一方面银行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不敢贸然放贷,资金的利用程度并不高。3.1.3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弱当前浙江乃至全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缺少资产积累,他们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市场不景气或经济波动都会导致他们破产或者倒闭。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在金融机构未批准贷款的多项原因中,申请贷款前景不明这一因素占了20.5%。也就是说银行否认这些企业能长久发展,拒绝为其贷款。

3.2外部原因

3.2.1政府层面近几年,政府接连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案,但很多政策都只在融资环境上进行了保障,没有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具体内容和渠道进行法律法规的保护。其次,政府对于民间资本的监管也没有到位,导致不少非正规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最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通过股票和债券的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难以实现目标。虽然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启动了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这些模块进入门槛低、运作要求严的特点有助于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提供一个平台。但这些融资渠道远远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多数中小企业甚至还未了解它们。3.2.2金融层面信用缺陷在银行信贷中普遍存在,例如,在工商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上,“经营实力”这一指标占了总评分的18.75%。显而易见,类似的指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论从资本总额还是资产总额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各银行主要支持的还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另外,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政府担保机构的缺乏促使民间信用担保公司茁壮发展,而目前浙江省民间信用担保机构实力都不强,而且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就十分缺乏,一旦遇到有企业倒闭,很容易连带自己也倒闭。除此以外,办理担保的手续复杂,企业的担保费用很高、保险的期限比较短。

4产业集群下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几点建议

4.1企业内部的调整

4.1.1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现代化企业制度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首先,引进先进治理机制和人才。先进的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对生产、销售、经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企业文化是企业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和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奥康集团利用与欧盟之间的反倾销案,用6年时间与金钱换来了其他公司需要用几十年才能实现的品牌效应,瞬间成为国内最知名的皮鞋品牌,目前品牌价值已达123多亿元。4.1.2加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是在集群产业之间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相比于其他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自己的园区环境十分熟悉,可以接受到最新的企业数据,并且园区负责人与企业老板保持着紧密的交流,有助于了解园区企业真正的融资想法。2015年,邦帮堂园区型O2O模式被写入央行调研报告,邦帮堂就是借助互联网优势,对园区内的企业数据进行整理,并且建立一个风控体系,形成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模式。4.1.3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强化整个集群产业信用机制的建设。一个良好的信用记录是较快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所以建立合作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立这个平台时要注意;第一,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协议,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合作信誉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等级的企业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第二,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合作企业信息共享,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信用观念。第三,控制和监督系统的运行,防止不经济的现象出现。第四,及时有效的向合作企业传递有用的消息,帮助企业再融资,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4.1.4增加融资渠道截止到2016年3月底,互联网金融行业以接受939起风投融资行为,吸引了大约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P2P网贷融资总额达到258亿元,在11个细分行业中排名第一。P2P网贷门槛低,操作直接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使其市场需求很大,网络融资已成为吸引民间资本重要的投资渠道。2016年举行的亚洲博鳌论坛上,总理再次强调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表示推进“互联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契机。

4.2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4.2.1加强政策支持,深化金融改革在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一边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引导,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一边要加强立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所示,加快开展有关法规规章的“废、改、立”,落实开展“1+N”政策措施,让政策支持成为中小企业的盾牌。深化金融改革,服务中小企业。整合税务、工商、银行等系统,建立透明、有权威的中小企业资信体系,银行通过这个系统能够获得权威、准确的信息,这样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决策效率就可以更高。例如,日本的城市银行基本都是中小银行,客户都是中小企业,它们就有一个共享的中小企业的资信系统。4.2.2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产业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好扶持集群产业发展,做好市场引导的作用,逐步退出集群运转的“三步走”政策。为保障中小企业正常有序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大力发展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得到优惠,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要做好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近几年,省财政厅向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小企业贷款担保总额的1%以及单户最高100万的标准进行补偿,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也间接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4.2.3完善担保体系,拓展融资渠道2015年8月13日,国务院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再次了《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通过风险补偿等方式,让融资担保风险在政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将融资担保机构接入金融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多样化的其中之一就是发展股权融资。针对新兴高科技企业,政府部门推出新三板扶持高科技企业。据悉,2015年7月宁波市政府针对新三板推出扶持新政:企业在新三板实现直接融资的,市政府按融资额1%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单家企业当年最高补助50万元。

4.3金融机构层面的建议

4.3.1推动金融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每个地方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应加强在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上的作用。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有效集中社会上的闲散资本,将老百姓的积蓄花到最有利的地方,使草根金融的服务效力充分发挥,而且还可以利用地域上的优势缓解银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4.3.2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商业银行应加大金融工具的创新,实现产品的种类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适应中小企业资金急、频、少的特点,可以推广一次申请,多次偿还多次贷款的循环贷款和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整贷零偿,一次核定额度、随需支取的账户透支贷款,不断的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4.3.3建立合理的融资支持体系,开辟信贷“绿色通道”为了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中小企业,财政部门可以建立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通过风险补偿基金补偿金融机构在放贷给中小企业时蒙受的损失。然后,鼓励金融机构对自家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完善,制定合理的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银行应开辟“绿色通道”,从机制、产品、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建立其标准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机制,通过专门的团队,加快办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总之,产业集群的产生,给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它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产物。同时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符合地方资源条件的特色产业集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开辟绿色通道,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这个庞大经济群体的融资程序,互惠互利,共同达到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利用在集群内的先天优势,改变传统的融资思路,发挥集群融资的优势,最终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

参考文献:

[1]徐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N].融资研究,2015(11).

[2]张世晓.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J].人民论坛,2015(11).

[3]陈满依.产业集群融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N].长春大学学报,2014(5).

[4]甘秀文.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0).

[5]冯雪萍.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经视线,2014(5).

第4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

关键词:环保企业;融资;资金供给;金融

环保产业由产业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大量资金的投入。尽管我国政府持续增加环保投入,由商业贷款与财政拨款上积极地扶持环保企业,可是受到固有经济能力的制约,投入的资金难以实现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要求。资本业已变成影响环保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要素。环保企业的融资难与经营难业已吸引全社会的普遍重视。鉴于此,怎样解决目前环保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题,为中小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保障,成为环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中小环保企业融资的理论概述

(一)环保企业的特点一是可持续发展性。纵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环保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必然路径。环保产业的良性运行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二是外部性。环境污染具备外部经济性特点,像是企业排污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而环境污染对于周围的居住者形成负外部效应,而环保企业会分析形成环境问题的因素,然后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具备外部性特点。三是公共产品性。跟市场机制相比较,政府公共部门更加容易提供社会所需的公共物品。对于环保企业而言,只有以经济学为视角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切实由政府的政策、体制上出发,才可以有效地处理环保问题,因此具备公共产品性特点。

(二)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意义环保产业是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但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性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环保市场的资金需求飞速增长,中小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更加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缺乏阻碍了中小环保企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为此,中小环保企业通过融资渠道的拓展,进一步改革环保企业,主动应用项目融资方式,持续创新和时刻保持先进性,能够使融资效率水平提升,实现环保企业资金缺口的缩小和融资体系的完善,从而有助于环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环保企业融资的困境分析

(一)融资渠道单一环保企业依旧应用传统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自筹、商业银行贷款、财政相关部门的专项拨款。其发展对国家和政府依赖性强,政府环保投入占据主导性地位,民间资金来源较少。这对我国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对于中小环保企业而言,资本市场未曾提供发展的机会,社会闲散资金的环保投入大部分具备投机性特点,常常是完成一个项目即撤资,这导致融资市场的不稳定。总之,我国中小环保企业不具备稳定性、常规性、多样化的融资市场。

(二)融资成本高且效率低中小环保企业因为自身实力有限,金融信用等级和资产规模不高,债务清偿水平不高,为获得资金则不得不承担相对更高的融资成本。再加上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相对来说,经营与管理现代化企业的水平偏低。同时,针对筹集的资金,因为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存在资金去向模糊的情况,进一步加剧融资成本高和效率低的现象。

(三)企业微观环境差欠缺融资吸引力由于中小环保企业的特点是发展规模小、投资时间长、信贷风险高、效益低等,可能只是获得微利,这导致商业银行缺少向其贷款的积极性。再加上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流程繁琐,这造成环保企业较难扩大规模,进而不利于企业通过融资来加强技术创新并扩大规模的热情激发,不能形成良性的企业发展循环。

(四)环保融资体制建设不够完善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依旧受到传统的环保依赖政府部门的思想制约,国内固有的环保融资体制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市场手段,未曾很好地体现使用者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未曾清楚企业与政府本身的事权以及其在环保融资时处于的关键位置;常常向政府部门推卸污染治理责任,这造成未曾很好地体现融资主体(社会、企业)的关键作用。

三、我国中小环保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项目融资模式作为一种理想的融资方式,BOT在实践中展现出突出优势。对于环保项目来说,环保企业既是建设者,也是投资者,这是环保企业应用BOT融资模式跟其它领域的不同之处,环保企业应用BOT融资模式,重点是基于环保能够实现工程收益与投资收益。BOT融资模式的应用,不但能够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要求的资金,而且还能够提高环保企业的效益,能够在环保项目中投入大量的限制资金。除此之外,环保项目所具有的的公共服务性,能够从政府部门获得补贴,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更多保障。

(二)完善和创新环保融资渠道一是吸收民间资本。激励、扶持、引导民间资本以BOT、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在环保企业中投入,这样可以使政府财政压力缓解,合理地循环民间资本,且促进其它领域的发展。二是建设环保银行。能够吸收外国“绿色银行”的做法,建设环保银行,向环保领域集中社会资金流,确保其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制定激励政策促使固有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银行卡与信用卡、实施绿色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以使银行具备“绿色”作用,也能够通过股份制形式建设专业的环保银行,个人、商业银行、政府都能够投入股份,政府基于债券发行和税收上的相应优惠,以促进发展环保企业。三是发行“环保”。建立健全环保的发行、销售与管理的体制,促进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将这些资金用于环境污染的改善活动,通过可持续性的资金来源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深化改革,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环保企业应明确自身产品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等的准备工作。通过创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以使经营管理能力强化,确保高效、正确地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环保企业应探究自身项目与市场的契合点,一是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减小成本;二是注重市场开发能力的强化,确保自身的经营项目符合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多方参与建立健全环保融资体制一是政府能够结合一系列的激励手段,促使市场主体在环保企业中投资,像是信贷优惠、税收减免、财政投入等,并且有效地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改变环保融资体制与理念,遵循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把以往一味让政府执行的环保投资现象转变为政府监督和引导的市场化活动。二是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创新组织体制,像是建设中小环保企业的民营银行、创新金融交易制度(融资业务的种类、融资技术等)。三是能够吸收德国和日本的先进做法,建设专业服务于环保企业融资的担保企业或信用担保基金,担保企业每一年都由我国财政中拿出资金,要么是把取得的主要污染物排污费等资金充当引导基金注入。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章结合中小环保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我国中小环保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对策,即积极应用BOT项目融资模式,建设环保银行和发行环保等。与此同时,也应注重环保企业自身的建设,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政府部门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及金融机构创新体制,,吸收德国与日本的经验,建设专门的担保企业或信用担保金。

参考文献:

[1]郑竟,陈明,柴伊琳,刘援.“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机制构建探讨[J].环境保护,2017(19).

[2]靳秔,赵长江.关于环保企业融资手段的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2017(02).

[3]张杨.我国环保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经贸实践,2017(04).

第5篇:绿色融资担保范文

产业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不匹配。醴陵市烟花鞭炮行业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1.2亿元到2013年的4.05亿元,一直处于增长乏力、低位徘徊的状况。但是烟花鞭炮行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增加总产值由2010年的120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24亿元,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烟花鞭炮属于周期性生产行业,每年的清明节后至农历新年前为烟花鞭炮生产和销售的高峰期,农历新年后至清明节前为货款回笼期。这样的特殊性对烟花鞭炮生产企业来说,流动资金需求显得更加迫切,90%的生产企业需对外融资,企业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矛盾极为突出。烟花鞭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实现产能、规模上台阶,必须解决资金供给这一难题。

二、醴陵烟花鞭炮产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企业自身情况等诸多因素困扰,醴陵烟花鞭炮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一)抵押担保物普遍不足,承贷能力较弱

醴陵市多数烟花鞭炮行业企业均为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企业生产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向金融机构借贷没有充足的担保抵押。新建企业多数没有办理土地证,或虽然办理了部分土地证,但是建厂房用地多为山坡丘陵地,价值低、变现难,解决不了抵押担保问题,难以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

(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约束,企业获贷难度大

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约束,醴陵当地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烟花鞭炮企业发放贷款门槛高,而烟花鞭炮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规范,难以获取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目前,各行普遍的放贷模式是以个人资产作抵押发放烟花鞭炮业个人生产经营贷款,这就直接限制了贷款总量,不能满足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

(三)担保、评估、登记费用过高,增大了借贷成本

烟花鞭炮企业向银行贷款,办理抵押登记跟贷款合同走,每借一次贷款就要评估、登记一次,评估费率为贷款额的0.4%、登记费率为0.5%。另外如果由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要支付贷款金额2%-4%的担保费用,直接加大了企业借贷成本,综合融资成本达到12%-15%,企业难以承受如此高的融资成本。

三、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支持烟花鞭炮产业发展模式和成效

醴陵村行充分利用自身贴近市场、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全部信贷资金投向县域的特点,依托主发起行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传统经验优势,优化信贷流程、创新信贷产品,有效支持了当地烟花鞭炮产业发展。成立一年多以来,先后为40余家小微烟花鞭炮生产企业,20余家花炮原材料及花炮机械生产企业共计输血近8000万元,且一直保持零不良和收贷收息两个百分之百的良好记录。

(一)加强银政合作,搭建平台有效缓解小微烟

花鞭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了加大对当地特色支柱产业的信贷支持,有效化解小微花炮企业融资难题,醴陵村行非常注重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项目推介作用,积极深化银政战略协作。先后与醴陵市花炮局、南桥镇政府、白兔潭镇政府、浦口镇政府等经济主管部门及花炮主产区政府签订了信贷融资协议,召开了由花炮局、乡镇政府和推荐企业共同参加的融资推介会并逐一落实贷款协议。一方面村行为地方政府支柱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规范企业经营生产模式,打造当地良好信用环境,防范村行信贷风险。如来自南桥镇的3家企业迫切需要融资,但是由于企业缺乏银行业认可的抵押物,很难获取银行融资,村行与南桥镇政府搭建了银政战略协作平台后,政府配合村行核实了该三家企业的诚信状况、生产规模、纳税等重要信息,并承诺在贷款存续期持续对三家企业的经营生产进行监管和规范,村行通过“联保贷款”的形式为三家企业授信30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3家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紧张问题。通过以上模式的复制推广,醴陵村行在助推当地花炮产业发展上卓有成效。2013年烟花主产区南桥镇政府授予醴陵村行“支持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贷工厂”模式铺就小微烟花鞭炮企业

融资绿色通道。针对醴陵市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和小微企业贷款“短、小、频、急”的需求特点,醴陵村行率先在同业中建立了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强化银行内部中后台业务的集中化处理,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受理、评级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放款、贷款回收等业务环节融为一体,并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高效率服务。特别针对当地产业集群化较高的烟花鞭炮产业的小微企业贷款在程序上实行“三减”:一是减少流程。将小微企业贷款十余道工序落实到5个岗位,并实行AB角管理,流水操作。二是减少环节。加强内部前后台衔接,在审批上实行限时审批,并为急需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同时,扩大低风险信贷业务审批权限,进一步缩短决策链条。三是减少操作。对已贷款客户,通过基础资料比对参考,简化企业申报材料内容;对优质客户,采取跟踪式操作,提前组织授信,减少企业贷款等待时间;对意向性目标客户,超前介入,建立资料库减少不必要的调查时间。通过这“三减”缩短小微企业贷款时间,大大提高贷款业务办理效率,符合授信准入的小微企业贷款一周左右就可以资金入账。这一“轻装”行为,让许多中小微企业尝到甜头。烟花生产私营业主刘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受益人,以前在其他银行申请一笔贷款,层层审批,还要陪着往株洲市区跑审批,费时又费力。而如今,他通过醴陵村行的小微“信贷工厂”,在一周内获得了120万元的个人助业贷款,为其经营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三)金融服务“专业、精细”,为小微烟花鞭炮

企业量身定制融资产品。根据醴陵小微企业特点,醴陵村行以烟花鞭炮生产销售企业为核心,按产业链配备标准化产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一是对烟花鞭炮原材料、造纸、印刷、包装、花炮机械生产等上游生产企业特别分散、规模普遍微小的特点,配备个人经营性联保贷款、以个人资产为抵押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以及“惠众卡”等产品。二是对规模较小的烟花鞭炮生产销售小微企业,以厂房抵押及全额保险、适当引入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产品。三是结合当地集群产业特点,对规模相对较大的烟花鞭炮生产中小企业,筛选自有经营实体、证照,非关联关系的,互相对各自经营情况及人品熟悉,且业务无冲突,经营情况较好的,不能提供有效不动产抵押的生产企业,采取以联保的方式予以融资支持。通过制定专门的“个人生产经营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对联保体的基本要素条件,授信要素、流程等予以规定,对联保体成员的开户情况、保证金支付等均以明确,大大提高烟花鞭炮企业的融资效果与效率。

四、进一步加大烟花鞭炮产业金融支持的工作建议

如何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醴陵烟花鞭炮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一)建立湖南省、市、县三级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醴陵没有一家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现有信用担保服务机构远不能满足担保需求。加上醴陵市烟花鞭炮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且抵押物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金融机构对其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建议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的信用担保机构,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立省、市、县三级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提高担保体系运营效率,为烟花鞭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支持。在必要时行使行政措施,利用安全生产许可等措施,确保担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和抵押贷款业务

为小微烟花鞭炮企业拓宽融资担保渠道。建议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和抵押贷款业务的相关指导意见,并做好相关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土地经营权争议仲裁、贷款损失保障或补偿机制等配套工作。另外,商业银行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也尽早谋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政府指导意见开展相关业务。

(三)加快行业结构调整,组建地方烟花鞭炮集团

烟花鞭炮行业的特点是:规模越大,安全风险越小,经营效益越高。醴陵市烟花鞭炮行业要发挥集群效应,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形成规模效应应对市场竞争,从而更好地获取银行信贷支持。同时,地方政府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调整企业结构,促进烟花鞭炮主产区乡镇建立集团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优化金融环境,提供和谐发展环境

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争取金融业扩大信贷投资,必须有一个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建议地方政府利用工商、税务、安全生产许可等手段,对逃废债企业进行制裁,让逃废债企业无法生存,通过打造“诚信醴陵”,促进烟花鞭炮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设立烟花鞭炮产业基金,促进其走上“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