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技术研发范文

农业技术研发全文(5篇)

农业技术研发

第1篇:农业技术研发范文

关键词:现代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应用

现代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将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基本原理,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进行结合,在原本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和融合,在保证生态环境平稳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保证人们的食品质量和安全,促进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

1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内容

现代绿色农业技术包含了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能够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利用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科学原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发展农业种植、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和农业资源循环等内容。现代绿色农业技术可以大致分为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技术、立体开发多层利用技术、时空掩体合理配置技术以及系统调节控制技术,按照现阶段我国绿色农业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又将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列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重点,拓展了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内容[1]。

2加强现代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

现代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可以满足市场对农作物的安全、绿色要求,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化学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使农产品可以应对市场竞争,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得到消费者的赞誉和认可。面对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现代绿色农业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环境状态良好的同时,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3现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3.1加强现代绿色农业技术宣传工作

切实做好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加强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积极建立与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间的联合关系,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渠道,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进行宣传。在传统广告、电视节目、手册等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QQ群等网络媒体传播方式,有效提高现代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宣传推广的成本,拓展宣传面积和范围。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加强与农民间的实时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农民对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困惑,优化现代绿色农业技术宣传内容,根据当地农民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宣传方式,使农民能够真正了解宣传内容。

3.2构建科学的现代绿色农业生产结构

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以完善、科学的现代绿色农业生产结构为基础,实现对现代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保障。要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强化对绿色农业生产机构的评价标准,促进绿色农业生产机构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在数字分析技术基础上,全面提高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通过与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研究部门的交流,实现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完善和优化,为绿色农业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监督并指导研发过程。建立绿色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技术应用的效果和质量,促进现代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建立[2]。

3.3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扶持力度

政府政策扶持对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农民绿色农业意识的薄弱,以及绿色农业技术应用的资金成本问题,都使得绿色农业项目发展进程缓慢。面对现阶段我国绿色农业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难题,政府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进行扶持,提供优惠政策和股利政策,保证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提高农民应用绿色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项目基金,为应用绿色农业技术的农户提高补助和奖励,鼓励当地农户进行绿色种植和绿色生产,转变农户的农业生产传统观念。在农业税费方面要实行惠民政策,使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能够有效落实,降低农民应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资金门槛,促进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3.4积极建立新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

为了完善现代绿色农业项目产业链,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要积极构建新型绿色农业技术示范基地,让心存疑虑的农户,能够全面、直观、详细的了解绿色农业技术,可以放心的应用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实现绿色农业的价值。建立信息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可以帮助农户学习绿色农业种植和生产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际应用的试验平台,有效提升农户绿色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的了解与分析,结合现代绿色农业技术的内容和作用,能够深刻了解现代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明确现代绿色农业技术在保障人们食品安全,利用科学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种植和管理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开生.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建议[J].河南农业,2018(08):56-57.

第2篇:农业技术研发范文

关键词:智能设计技术;农业机械研发;应用探讨

1智能设计技术概述

智能设计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技术类型,它在传统研发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大数据、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智能建模、知识工程等技术形态,并根据行业设计研发的需求,形成适配于行业产品研发生产的一种全新技术形态[1]。换句话说,智能设计技术虽然基于智能制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范畴,但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中却体现出了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结合农业机械研发制造行业的具体情况,重点探讨了CAD智能建模技术、知识工程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三种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2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智能设计技术的应用

2.1CAD智能建模技术及应用

传统的CAD设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能够辅助农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和三维仿真等设计工作,但在产品设计知识的高效利用领域体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传统CAD技术能够解决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结构性问题,但在建模设计知识与建模生成的融合上,存在灵活性、适应性和移植性不强的弊端。基于知识的CAD智能建模技术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一难题,该技术以智能化设计为基础,涵盖CAD建模标准规范、材料特性、装配语义、建模融合等新的技术形态,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的应用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国内山东农业大学最新研发了一种基于CAD智能建模技术的农机产品制造模型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将三维小波变换和CAD智能建模技术融合在一起,构建了农机产品设计ESB通用智能模型库,技术人员在设计农业机械产品时,可以从智能模型库中直接调取通用的设备模型,并运用三维小波变换进行智能分析,得到匹配性能最佳的产品模型,大大提升了大型复杂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制造的效率和建模仿真的准确性[2]。

2.2知识工程智能技术及应用

知识工程智能技术源于专家系统的研究分支,贯穿于整个智能设计和制造领域,它以知识设计内容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表示、获取和推理过程,获得制造产品的最佳研发方案。以知识推理智能技术为例,它根据待制造产品的设计需求,从已知的知识判断得出新的设计思维方案,通过基于规则、实例和模型的推理过程,完成制造产品的智能设计过程。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机械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多元化发展,设计一款农机产品所需的知识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单一的设计推理模式难以满足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需求,采用集成的多推理知识工程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现代农机产品研发面临的这一问题。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究了一种基于知识工程的快速设计推理方法,该方法以相似度匹配算法为核心,能够对履带式收获机传动系的机械构件进行快速推理,有效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提升了产品的设计智能性[3]。

2.3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及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结构复杂且设计困难的大型农业机械产品研发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研发人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对农机产品结构、外观和进行的仿真建模,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构建真实感很强的运作场景,完成对研发农机产品的仿真运行。近年来,在传统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一种新的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被逐渐应用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该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传统虚拟现实技术的所有功能,还能够对仿真的效果进行智能验证,验证的效果与产品开发出的实际使用效果无限接近。例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采用虚拟现实智能验证技术,开发了基于视景仿真的联合收获机虚拟研发系统,该系统能够在虚拟现实情境下建立联合收获机轮胎模型,并对联合收获机作业过程进行虚拟受力分析,进一步通过对收获机运行时周边环境如农田、树木、草地等地表环境的虚拟建模和仿真,在VegaPrime中设计运动路径,实现了联合收获机作业的3D视景仿真和作业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虚拟环境下的仿真测定结果与后期开发的联合收获机运行效果误差率小于1%[4]。

3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设计作为一种新生的技术形态,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和初步尝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朝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设计、以知识为重用的产品建模设计和以分布式计算为支撑的协同管理设计方向发展,对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的辅助支撑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辛鹏.简析机械设备的智能化设计[J].南方农机,2019,50(13):127.

[2]刘洪豪,赵秀艳,张开兴,等.基于三维小波变换的农机CAD模型特征提取与评价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8,49(S1):338-346+274.

[3]宋正河,毕淑琴,金晓萍,等.履带式收获机械传动系快速设计推理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S2):268-272.

第3篇:农业技术研发范文

SWOT分析模型的最大长处是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并迅速对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SWOT分析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计算资源,只需要一些必需的数据,就可以迅速而部分有效地完成SWOT分析。AHP分析法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和准确性,将SWOT分析方法和AHP法结合起来可系统评估决策过程中各元素的优先权,从而增强SWOT分析法在战略决策中的能力。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4.4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升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水平

第4篇:农业技术研发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农业发展

农业转基因技术就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将高产、抗胁迫、高营养品质等已知功能的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转移到目的农作物体内,使其在原有遗传基础上获得新的功能特性,来提高农作物的抗胁迫能力或某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从而获得新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自从首例转基因作物于1983年问世以来,近年来农作物转基因已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截止2014年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种植面积已达1.81亿hm2。目前转基因技术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抗病虫害等能力,对于农业转基因技术而言可以说已经进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1转基因技术促进作物抗病虫害作用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抗病虫害基因再利用转基因技术导入到农作物的体内,使目的作物表现出相应的抗病虫害的特性。早在1901年就从染病的家蚕体液中分离出一种对部分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幼虫具有毒杀作用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即现在所说的Bt。Bt在芽胞形成过程中,可产生具有杀虫作用的晶体蛋白(即δ-内毒素,δ-endotoxins),将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转入农作物将对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多种昆虫的幼虫以及无脊椎动物有特异的毒杀作用,这是关于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的最早起源。目前采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已延伸到了烟草、棉花及水稻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英国已将豇豆种子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即产物为胰蛋白酶抑制剂)转入烟草,通过引起多种昆虫消化不良,达到抗虫作用。利用转基因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源于1986年美国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烟草,从而使转基因烟草及其后代表现出对TMV的抗性。目前主要采用反义RNA技术或转基因技术使农作物获得抗病性,现已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克隆获得了多种与抗病的相关基因:如水稻矮缩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1]、抗黄萎病的枯萎几丁质酶基因[2],研究证实这些基因可直接或间接提高转基因系作物对病害胁迫的耐受性。

2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抗非生物胁迫作用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盐碱、旱高温、低温等非生物胁迫。这些非生物胁迫会引起作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如常表现为植物生长代谢的可逆性抑制,但严重时则会导致整株植物死亡。近年来我国在耐盐基因工程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克隆到了山菠菜碱脱氢酶、脯氨酸合成酶等与耐盐相关的酶的基因,将这些基因转入作物体内,可提高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从而可增强作物的抗盐能力,目前通过遗传转化获得的耐盐转基因烟草、草莓和苜蓿等植物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3]。另外,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作物抗除草剂能力可直接节省通过化学方法来控制杂草的开支,据估计美国每年用在除草剂上的开支约为50亿美元。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推广一直以来都是转基因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全球已成功开发并商业化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烟草、甜菜、棉花等,部分作物已开始大面积种植,如玉米、大豆、棉花等。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在1998~1999年间对全球转基因作物增长的贡献最大,占所有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69%。

3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遗传品质

优质农作物一直以来都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将这一目标变为现实。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的遗传品质多数是将能合成特定产物的基因转入植物体内,使其种子或其他贮藏器官如块茎、块根等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多糖化合物组成等得到改进。目前已发展了异源蛋白基因的转移和表达、同源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以及增加游离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等改良作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引入小麦能使其种子中蛋白质及其赖氨酸的比例都提高10%以上[4];将什曼原虫的蝶呤还原酶(PRT1)转入拟南芥和烟草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叶酸的含量[5];华中农大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已分别获得了延迟成熟的转基因番茄,储藏时间长达1~2个月,甚至80d以上[6],能降低番茄在运输、储藏时的经济损失;另外目前已获得富含叶酸、维生素C和高花青素的西红柿等。

4结语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解决全球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ISAAA的统计报告可知,至2012年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增加的农作物产量价值达982亿美元,节省土地1.087亿hm2,杀虫剂使用减少4.73亿kg,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7],所以众多学者发出“反转误国”之声。本文通过分析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发现,转基因技术在作物改良上已表现出比常规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势,的确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多收益。不过目前关于转基因农作物是否对人体存在危害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对待转基因农作物。为了确保安全,可开发和应用安全标记基因以减少公众对抗性标记基因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的担扰;同时要进一步开发新技术尽可能减少转基因技术所存在的不如意的地方,如可采用叶绿体基因工程,该技术在安全、高效转基因方面有突出表现[8-9],能将外源基因准确、高效地插入。目前叶绿体转基因已在拟南芥[10]、烟草[11]、马铃薯[12]等作物中获得了成功。当然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要分类别对待转基因技术。对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优良遗传品质和农艺性状的、人类不需要直接食用的且已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扩大;而对于需要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则应当审慎监管,毕竟转基因作物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公众带来巨大收益和回报的同时,也有可能对生命安全存在着潜在危险。为了让全球农业种植者获得更大收益,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推广就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支持下做到更透明可控,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

参考文献

[1]李胜,刘慧君,陈章良,等.水稻矮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S8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1,41(2):162-166.

[2]夏启玉,王宇光,孙建波,等.一株拮抗香蕉枯萎病的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几丁质酶基因信号肽的分泌活性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9):24-30.

[3]魏玉清,许兴.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3(4):41-44.

[4]孙晓波,房瑞,余桂红,等.转高赖氨酸含量基因(Cflr)小麦植株的获得及种子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0(16):1162-1169.

[5]鹿晔,刘晓宁,姜凌,等.过表达蝶呤还原酶PTR1基因促进植物叶酸合成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49-56.

[6]Herrera-EstrellaL,VandenBroeckG,MaenhantR,etal.Light-inducibleandchloroplast-associatedexpressionofachimaericgeneintroducedintoNicotianatobacumusingaTi-plasmidvector[J].Nature,1984,310:115-120.

[7]JamesC.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J].InternationalServicefortheAcquisitionofAgri-biotechApplications,2013,ISAAABriefNo.44.

[8]StaubJM,CarciaB,GravesJG,etal.High-yieldproductionofahumantherapeuticproteinintobaccochloroplasts[J].NatBiotech,2000,18:333-338.

[9]黎昊雁,王玮.新一代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志,2003,23(6):22-26.

[10]SikdarSR,SerinoG,ChaudhuriS,MaligaP.Plastidtransformationinarabidopsisthaliana[J].PlantCellRep,1998,18:20-24.

[11]SvabZ,HajdukiewiczP,MaligaP.Stabletransformationofplastidsinhigherplants[J].ProcNatlAcadSciUSA,1990,87:8526-5830.

第5篇:农业技术研发范文

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解决农业干旱缺水

干旱缺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在全国总用水量中呈下降趋势,而农业灌溉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解决农业缺水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在全国范围内节约农业灌溉用水。

1.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节水灌溉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增产和增收。喷灌和微灌具有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保土保肥、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地温等显著特点。国内外实践表明,喷灌一般比地面灌增产20%~30%,滴灌增产40%。这样大的增产幅度,利用其他的农业增产措施是难以实现的。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玉米喷灌一般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kg,好的可达15000kg。

1.3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发展节水灌溉可以节省渠道和畦埂的占地,使粮田变成无埂、无渠、无沟的“三无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缩短灌溉周期,减少灌溉用水。喷灌和微灌不需要平整土地,大大减轻了农田建设的工作量,节省了灌溉用工,实现了大面积的平播,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做到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收割,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

1.4扩大国内需求

发展节水灌溉,需要大量的节水灌溉设备、各种管材及水泥钢筋等建材。对于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带动节水灌溉设备的产业化具有显著的作用。

1.5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由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希望农田灌溉越省事越好。“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产品品种、内在质量、外观、上市时间等等,对灌溉提出了"精细"的要求。即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数量、灌水成分(作物生长所需各种微量元素及营养)等,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墒情进行自动监控,科学管理。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以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打药,带来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6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还会下降。新增的供水量主要用于满足工业、城市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求。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比重一般为总用水量的50%左右。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比重已从80%以上下降到70%左右,今后还会继续下降,农业干旱缺水的局面已不可逆转。解决农业缺水的问题将主要依靠建立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在此情况下,要使灌溉发展适应农业增长的需要,除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不断提高供水能力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水资源,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灌溉可以防止因渠道两侧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还可以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过量引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不论从我国水资源状况或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以及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解决我国农业干旱缺水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用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2节水灌溉发展重点

节水灌溉就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进行灌溉,以较少的灌水量实现较高的产出效益。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适合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经济条件许可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在推广节水灌溉时,要注意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工程节水措施与非工程节水措施相结合,大、中、小、微相结合,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在资源性缺水的地区,既要大力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又要广辟水源,开源与节流并举,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建调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是输水过程中的节水。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率只有5%,渠系节水的潜力最大。因此,节水的重点应放在减少渠道输水损失上,通过采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措施,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二是田间灌水过程中的节水。要积极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和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田间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输水管道化,防渗衬砌化,大田喷灌化,果树微喷化,大棚滴灌化,管理现代化值得提倡。三是用水管理过程中的节水。要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水。要加强田间用水管理,推行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四是推广应用农业蓄水保墒耕作措施。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地膜覆盖,秸杆还田和抗旱保水剂等措施,充分拦蓄天上水,优化配置地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持利用土壤水。

3具体技术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