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集体经济范文

农业集体经济全文(5篇)

农业集体经济

第1篇:农业集体经济范文

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

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10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

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第2篇:农业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农业管理

1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表现

1.1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国通过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可以多渠道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来加快推动农村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我国通过劳务输出、就地转移、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等方式来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发展,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要选择好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制定布局规划,落实调整计划,走特色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

1.2农业主体得到培养

加快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各类生产主体、农资供应主体、农技服务主体的培育,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出职业农民,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标准化、商品化和品牌化。要加快民生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统筹推进“医教水住行”等民生实事项目,每年突出解决一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问题,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3农业服务体系优化

我国近年来统筹推进“医教水住行”等民生实事项目并每年突出解决一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问题,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快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小康建设。以户或以人为单元,制定方案,一一明确脱贫方式,通过务工、项目、政策性兜底和省、市、区挂钩资助等方式实现脱贫。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培育好“一品”,将标准化的农产品衍化为标准化的商品,包装成为区域品牌地产品,再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做好农业产业布局

促进农村经济发最主要的是做好农村产业的布局。有关部门在做好农业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应当清醒理解农业产业战略选择对于地区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农业政策对于当前农业的影响比例不大,但是却会对于未来一定周期内农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减少农业产业布局中的不合理因素并执行税费和农村储蓄等方面改革措施,才能够让更加科学的农业产业布局得以落实。有关部门在做好农业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不同作物的数量和需求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在引导农民合理进行作物的种植时,也能够避免因为盲目种植所导致的农产品供给短缺或者过剩,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的产业布局形势。

2.2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农业服务的管理水平。地方政府在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农业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并且随着其水平的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会受到增益而逐步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现阶段我国市场条件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当前农业生产逐步出现了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地方政府在提升农业服务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还应当在出现不同农业作物产量过剩的情景之下努力的避免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负面波动,有效减少谷贱伤农的情况出现,这对于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3扶持优秀农业企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当着眼于建立更多优秀的农业企业。我国政府在扶持优秀农业企业的过程中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农业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所能够起到的对于农村经济的预保护作用。既农业企业的存在会使得农业产品的风险会在部分程度上隔离农民与风险的直接接触,最终降低了农民群众所需要面对的农业生产风险。我国政府在扶持优秀农业企业的过程中还应当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技术、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能够预使得我国的农产品能够在离开土地后经过更多的生产、经营环节,然后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附加值,才能够进入消费市场。

3结语

新时期的经济体系要求向传统农业注入新的产业思想和管理模式。这本身也意味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着眼于有效减轻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使农民的年收入少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并稳定在一定水准以上。这在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同时也是体现各级政府部门工作能力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于舒斌.浅议农村经济中的农民增收问题与农业管理[J].现代商业,2015,3(18):55-57.

第3篇:农业集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有效途径;提高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农业技术和和设备,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我国“三农”政策落实的基础,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创新经济管理体制

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与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农业经济发展好了,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幸福感也会提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亟需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应逐步落实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开展管理和生产工作;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手段,为经济管理提供科学的农业指导,提高农业经济的收入。

1.2改变经济管理模式

如果管理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就会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更加重视环保理念,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就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关注增产扩销上,也要关注和重视环保。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变成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高举环保理念,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2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应通过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让广大农民对本村事务当家做主,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村经济。通过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能够使农民更加尊重集体的力量,更自觉地团结起来,共建美丽农村。通过舆论监督,能够使乡镇政府的各项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帮助农民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才能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大财政与技术支持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力度。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村公路的修建、文化广播设施的组建升级、村屯代电线路的升级改造、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完善等方面。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以高质量和高产量换取高收入,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目前来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一些高新技术已经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加大了农业的技术投入,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的建立,带动合作社社员适度规模化经营,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4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目前,农耕作业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就必须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保障农民收益、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部门要从整体考虑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行业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要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推进城镇化进程。乡镇政府应当培养出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流转出土地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学到适应新工作的新技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这样不仅节约了农业成本,还加快了新农村创建的步伐。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生产基地、加工原料、加工过程实现了有效连接,逐渐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让农业产业化形成一定的规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为切实紧跟新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乡镇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乡镇政府应鼓励农民不断充实自己,摒弃以往传统的思想理念。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并不断更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做到科学栽培,做到与时俱进。乡镇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可以因地制宜地举行一些培训活动,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的农业问题,做到正确栽培,实时关注农业技术发展进程。可以邀请一些农业专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让广大农户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专家针对这些问题因材施教。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耐心讲解栽培技巧,全力搭建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更专业的平台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文化涵养的现代型农民,保证农业生产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6改善农业资源态势

要改善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现状,就必须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要特别重视农业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保障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乡镇政府必须要有效整合各种农业资源,突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要重视各项农业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保障资源配置最优化,促进农业资源的发展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对资源优势的有效应用。政府部门之间还必须要提高对资源节问题的重视程度,调配农村经济发展标准,保障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7结语

提高农业农村经济,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完善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加大财政与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强化教育培训来提升农民综合素养;需要改善农业资源态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秀,吴振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载体研究[C]//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2017.

[2]陈力.切实科学保护开发利用土地全面促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会议,2018.

[3]马连梅,贾双龙.农研会———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C]//新时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2019.

[4]朱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云南农村经济[C]//科技进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讨会,2017.

[5]赖升平.发展农村经济大户的思考[C]//中共紫阳县委党校毕业生优秀论文选,2017.

第4篇:农业集体经济范文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生产函数。

2实证分析

2.1模型求解

根据泸县统计局1980~2009年关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从业人员、年末实有农作物播种面积、年内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建设投资的统计数据,同时为了方便建模和避免异方差的出现,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得到样本数据。

2.2模型结果分析

农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在1980~2009年间约是-0.2233,即泸县的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表明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乃至过剩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投入产出曲线上,劳动力投入已经处于甚至超过了总产量的最高点,处于总产量的下降区间,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很难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增加农业经济增长的负担。同时在基层农业统计指标中,由于统计操作中的实际困难,对乡村从业人员人数的统计更多的是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反映,仅仅是对具有劳动能力的当地户籍成年农村人口进行的汇总,并不是对实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统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结果。在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背景下,泸县作为四川省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县,成年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家里则仅剩下中老年人在农村务农,勉强维持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的弹性必然偏小甚至为负值,这种现象在西部农村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是-1.2185,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减少1.2185%,这并不说明耕地减少越快,农业经济增长就越快,反而说明越来越多的耕地没有用于农业生产,许多耕地被用在非农业领域;化肥施用量的弹性系数是0.8777,表明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8777%,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是农业总产值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弹性系数是0.8344,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农业机械总动力每提高1%,农业总产值增加0.8344%,由于泸县地处西南丘陵区,和广大的西部农业生产一样,一方面耕地高低起伏,土地细碎化,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缺乏,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耕地机械化的推广面临很大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农业基础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是0.0562,表明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0562%,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原因在于农业基础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作用时间具有滞后性,当年的投资只能在随后几年发挥作用。

3建议

3.1发展现代农业,吸引农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生产周期长,手工劳作比重大,产出率低,农产品价格低,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宁可远离家乡到沿海城市去打工,收入也比在家乡单纯从事农业生产要高。通过这几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农村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要真正留住当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只有在农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要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服务领域,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等农业后向性服务。通过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变农民长期以来仅靠销售初级产品来增收的局面,同时也避免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利益被截留在流通领域,从而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3.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耕地的保护刻不容缓。耕地的保护包括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两个方面,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包括培植、提高耕地的自然肥力和改善附着在耕地上的设施状况[6]。西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多是山地、坡地及荒地,开发难度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农用地的增加及水土流失所导致耕地的损失,将使耕地有减无增。因此,在耕地面积有限且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使用,要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生产的增长方式转向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严格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地复垦的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

3.3改善施肥结构,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

在集约化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化肥对土地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产品产量增长越来越依赖化肥的增产效果[7]。近年来,由于施用量相对较小的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而施用量较大的蔬菜瓜果面积大幅度增加,容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单质氮、磷肥呈直线下降的势头,代表现代施肥水平的钾肥、复合肥及其微量元素肥料的推广应用呈现发展趋势,导致化肥总使用量稳中有增。农业生产过程中,适量的化肥使用能够促进作物生长,缩短农民投入的回收周期。因此,在过去的30年里,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是农业总产值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过分地依赖化肥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会带来各种面源污染,更严重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有机肥则具有培肥土壤和养育农作物的双重功能。要提高地力,关键在于用地与改良土壤相结合,施肥是养地改土增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增加绿肥和有机肥的投入,适当减轻化肥这种短期生产投入,更加关注土壤质量恢复和保障,减少化肥环境问题的形成。

3.4因地制宜,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化不容忽视[8]。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有巨大差异,同时,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下,土地地块较小,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可以借鉴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即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小地块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机研发和农民购机的补贴,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5篇:农业集体经济范文

(一)发展方向明确。近年来,黔江坚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根据区内资源特点和产业特点,积极有为地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在发展框架打造上,充分结合区情实际,立足现有基础谋划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生产生活循环链为主导的基本发展框架;在模式选择上,根据山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农村群众的热切愿望,着力推广以沼气为中心环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利用生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到2007年,全区培育生态农业户19500余户,建设沼气池19500余口,发展“猪─沼─果”、“猪─沼─桑”、“猪─沼─菜”、“猪─沼─茶”等循环模式的生态农业12.8万余亩。

(二)效应初步显现。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扎实稳步推进,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转变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使农业发展开始走上一条新型发展道路。特别是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仅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而且促进了“三农”的积极变化,呈现“‘一气’之下、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农民收入增加。据初步测算:生态农业户利用沼能、沼液、沼渣解决生活燃料和生产用肥,户均每年节省燃料、化肥等投入成本1000元左右,增加农作物产量30%左右,增加经济收益近1000元,一增一减,户均每年增收近2000元。二是农村面貌改善。“十五”期间,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着力实施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较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科技水平提高。万余农户基本掌握了沼气生产和转化生活用能的实用技术,用上了沼气灯、沼气灶,告别了家庭厨房烟熏火燎的历史。全区每年推广沼液浸种达25.2万余公斤,利用沼渣还田、沼渣养鱼的农户呈逐年增长势头。四是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建区以来,全区利用沼能解决了近2万农户、8万余人的生活用能需要,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有效减轻了森林资源承载压力。经测算,农村沼气能源的利用,使全区每年6万亩左右的林地免遭伐薪,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的成果得到切实巩固与发展。

(三)总体水平偏低。目前,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层次较低。90%左右的农户在实践中长期应用的循环方式,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生长特性与周期进行间作与轮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形成简单的生产种植方式和反馈循环模式,循环系统扩展能力弱小。应用传统农业循环模式,虽然原始性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循环利用,但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资源浪费和转化低效问题,与发展生态型、综合型、高效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相比显得十分落后。

二、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经济性、投入成本节约性、产出收益高效性的基本特征,决定其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巨大推力与张力。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以立法方式加以推进,使农业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于1999年正式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也陆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农业循环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黔江作为典型的山地农业大区,农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弱,在现实基础上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进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农业节本增收、拓域增效的集约化、节约化、高效化发展路子。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加快“三农”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运行方式影响和规定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其发展过程就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过程。近年来,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提升”的新要求,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内容,这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黔江而言,加快“三农”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除做好人口的“减法”外,更多的是要做好资源的“加法”,通过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引领和推动农业进步,进而改善农业的弱质性。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升“三大功能”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要求渝东南地区加快和率先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三大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指向,客观要求我们在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上实现转变,把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统筹兼顾起来,互动互促、共生共利,确保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透支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型经济区的重点内容之一。农业循环经济除具有一般循环经济所共有的基本特征外,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备的特点,如生态食物链循环形态、绿色生产形态、资源的物尽其用、土地的用养保结合等,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暗合打造“三大功能”的要求,是提升“三农”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黔江农村生产现状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生产运行层次,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生产不节约不经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压缩了农业利润空间,又影响了农业发展环境。如在秸秆利用方面,除部分用作牲畜饲料、生活燃料和直接还田外,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据资料显示,1吨秸秆产生的热值相当于0.5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大量的能源被白白废弃掉。又如在耕作方面,长期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维持土地产出,导致土质下降,污染加剧,成本上升,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面对现实状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按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推动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黔江农业资源约束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又是一个资源小区,农村人均耕地不足1.1亩。正视严峻的现实,必须迅速把促进“三农”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在农村经济新领域和新空间的拓展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无公害生猪基地的急迫需要。区里已经作出规划,力争几年内建成稳定出栏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在生猪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必然日益加剧。据测算:一头体重50公斤左右的生猪每天产生的粪便、尿液约10公斤,饲养1万头生猪产生的排污负荷,相当于一个10万人口的城镇。全区200万头生猪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产生约1000万吨粪水。面对这一庞大的污染源,如果只是简单地运用传统的直接还田方式进行处理,既造成土壤耕作层的营养过度,致使作物“撑死”,又将因为污水渗透导致水质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增加人畜共患病的机会,同时还将极大浪费资源。对此,必须将污染治理工作前移,做到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同步,应用循环经济模式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降低整个畜牧业生产活动给人和环境带来的风险。这样,既形成绿色牧业与绿色农业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又切实解决农村点源和面源污染问题,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三、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古已有之,秸秆“直接还田”与农作物“过腹还田”等生产运行模式,保持了“地力常新壮”,这一传统循环方式沿袭至今。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循环农业并不是“同一首歌”,循环经济内涵更广、层次更高、要求更严。当前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坚持宣传引导先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只有将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形成发展合力。首先要转变干部的发展观念,带头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自觉应用工业循环理论引导、协调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统筹、组织涉农部门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其次要深入发动群众,广泛运用各种会议、媒体的功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开展政策宣传、算账对比、实例辨析,让广大农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效益,激发其主动实践的热情。

(二)科学制定规划,引领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全区实施“农业稳区”战略的主要抓手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编制全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科学制定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发展规划中,注重结合区情,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发展为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着力点,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经济效益高效化的循环生态型农业体系。在现阶段,应选择“种植─养殖─种植”、“农业─工业─旅游”为循环路径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前者以农业内部的综合循环利用,充分转化农作物废弃物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后者以产业间的循环互动,延长、壮大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依托生猪产业,积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看得见、易接受、能够做的生产运行模式。据资源显示,饲养3头以上生猪(每头体重50公斤以上),就能基本满足容积8立方米的沼气池所需用的发酵物,年产沼气约456立方米,可替代薪柴2600公斤,基本满足4-5口之家全年80%的生活用能,可保护林地3-5亩,可提供约4吨沼液、6吨沼渣的有机肥,施用沼肥增加农作物单产近30%。因此,广大农村完全可以依托生猪产业,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牵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沼能建设。把实施沼气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来抓,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来落实,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主体、自建自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整村推进、集中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新建沼气池4000口,到2010年达到3万口以上,力争实现沼气适宜地区的全覆盖,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二是延伸壮大关联产业。着力应用沼气生产链接种植业和养殖业,后向扩大粮食生产和生猪养殖规模,前向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果、茶、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建成“种─养─加”并举、“农─工─贸”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实现能源物流良性循环和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的增值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是引擎。应着力在技术普及上下功夫,加大财力投入,强化技术培训,努力扩大覆盖面,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快速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技术培训方面,坚持贴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实用的原则,采取科技下乡、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沼气池建设与使用、秸秆青贮、微贮、氨化技术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等开展系统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技术应用覆盖面,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科技创新方面,一是积极研究、开发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着重开发体现物质多重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生产运行模式,致力开发“农作物废弃物─沼─肥─稻─鱼”、“猪─沼─肥─果”、“厕─沼─肥─粮(菜)─猪”等废弃物利用再生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种养专业大户功能系统为纽带,致力开发“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加工增值─废弃物再利用─微生物再循环─农业生产资料”模式,使工农业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掘取资源加工的附加值。二是大力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技术。全区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养殖加工基地建成后,如果能将一半的粪便、污水经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可年产沼气1亿多立方米,产生的热值相当于10万吨标准煤,价值约1.2亿元;将一半的干粪便用于制造有机肥,按每吨粪便加工有机肥250公斤计,可年生产至少50万吨的有机肥,产值近6亿元。因此,应重点研究、开发废弃物资源综合加工利用以及沼能深度转化的工艺流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五)坚持多元投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发展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走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之路,以投入主体的多元化,策进发展的高效化。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比重。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整合、打捆使用涉农资金,逐年加大惠农促农的投入比重,重点支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的示范推广,支持种养大户发展循环经济项目,走循环发展之路。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发展需求。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