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生物教学范文

农业生物教学全文(5篇)

农业生物教学

第1篇:农业生物教学范文

1,实验教学建设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技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许多学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合理。这使得实验教学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导致实验教学的作用并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且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先将实验项目、原理、步骤等内容告知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考查依据,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其个人综合素质进行考察。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验教学完善措施

第2篇:农业生物教学范文

该书紧扣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针对性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并细致、深入探讨了科技应英语创新教学方法和路径。全书涉及学术英语基本概述、单词策略与技巧、英语文献阅读效率提升技巧、农业与生物专业英语术语、一般语篇的结构组织和衔接、语言功能、商务信函写作、专业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写作中的错误意识和纠正等理论知识。为提升读者对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强化高校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编者还在书末附录英语词缀组、不规则动词组、不规则名词列表、英语文献中一些常见的拉丁短语,以及该书中涉及的新的、不常见的单词和短语。参考《农业和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对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深刻剖析,结合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人才需求和应用发展实际,切实提升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因素是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都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跨语种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本能的排斥、抗拒心理。要想切实提升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能力培养水平,需要从根本上扫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化解学生对非母语系语言学习应用的排斥心理,消除被迫学习的厌弃心理,摆正学生学习心态和动机,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教师要学会灵活、巧妙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条件,精心、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积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焦虑情绪,并注重对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天赋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专长,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进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习材料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性影响显著,教师应当打破现有教材的束缚,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科研期刊杂志等资源,科学选择、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材料,切实满足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例如初期可以选择操作性比较强、难度比较低、关联性比较强的学习材料,既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学习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陌生感和不自信,趣味性的学习材料还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其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实践应用能力随着跨文化、跨语种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的应用性愈发凸显,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重心由文献阅读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转变实为大势所趋。很多学生经过多年基础教育学习,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的调整、改变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在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全面、正确认识学生融入分组学习、实践学习的差异水平。分组教学中,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榜样示范引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快学生适应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并随时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此同时,注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与其他语系文化教学的比较,加深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和理解;夯实专业英语基础知识,以平时“临场口译”练习强化翻译意识、技能的培养。

第3篇:农业生物教学范文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学校大多开展了专业英语课程,将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并设计了校本教材等,要求教师按照教材开展授课工作。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将专业文献作为全部教学内容,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在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一书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现代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每个章节后面都提供了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词汇练习题目、语法练习题目等等。

《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一书共分为17个单元,内容涵盖学术英语概念、生词学习和词汇量扩大方法、英语文献阅读技巧、农业科学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该书的编写可帮助广大农业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及工作者提高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鉴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学科的发展弱势将更加明显,高校需要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比如,当前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兴趣薄弱,并不能全身心投入英语课堂,吸收教师传输的英语知识;农业与生物学专业学科知识理解难度较大,专业词汇较多,句式结构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阻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介绍农业与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从整体上来看,当前高校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扩充教学内容,收获英语教学实效。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采用僵化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

英语教育对学生意义非凡,高校需要主动承担育人重任,扫清学生成才之路的障碍。高校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发挥教学实效性。首先,高校应该把握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写入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最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高校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开展英语训练,整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辅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为学生介绍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专业文献,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等。为学生介绍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专业论文,使学生阅读国际权威期刊并从中获取知识。再次,高校应该将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材与科技文献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习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工作中,突出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最后,高校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教学方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比如,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插入互联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依靠开展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目。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全方位构建教学体系,立足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学科发展的大背景。《现代农业科技英语听读译教程》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对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为农业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作者:林琳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文理学院

第4篇:农业生物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创业

在国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1]。高等学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同一高校各学科发展参差不齐,导致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取得效果差别较大[2]。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按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大量课程改革亟待加强和完善[3,4]。农业微生物学课程作为涉农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帮助学生从基础课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微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设置和考核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农业微生物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体现专业特色 构建更加适合的理论课教学体系

农业微生物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农学院植物保护、农学、园艺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管理等专业开设,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科方向、就业领域差别较大,所以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农业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发展需要,又要体现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既要重视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又要满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根据当前的学科发展趋势,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见表1)。例如,在《微生物营养与代谢》章节中,有关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部分与生物化学课程中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在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只需要重点介绍微生物特有的次生代谢过程以及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作用。在《原核微生物》章节中,作为我校的涉农专业,可以在此章节中加入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针对微生物遗传与变异部分应该对前沿和热点研究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如对微生物重组DNA技术和遗传工程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确当今微生物学发展中的一些前沿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微生物生态学部分重点讲授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微生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等。鉴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课程部分章节按不同专业调整授课重点,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将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通过讲解逐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快速获取大量有用信息,但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依赖心理较强,主动意识较弱,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时,以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细菌的抗药性为例进行讲解,从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开始,从而引出你所知道的抗药性有哪些。然后提出:什么是抗药性、抗药性的原理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抗药性的发生,启发学生从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等方面讨论微生物抗药性的形成是新达尔文主义还是适应性突变,给出证据。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针对部分章节,还可以留一些课后小思考题给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些思考题在教科书中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围绕教师提供的目录去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课本中描述性文字内容较多,难度不高的章节,只将重难点讲清楚,而不是全部讲完,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自己分工完成PowerPoint后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可显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工具的运用越来越便利,多媒体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原核微生物中古细菌的细胞形态时,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公开课或者精品课程的相关视频提供给学生,教学效果提高更显著。

3设计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农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6,7]。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完实验原理、步骤、方法后,学生2~3人一组,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实验效果不理想,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完成一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要增加一到两个自主设计性实验,从文献资料准备、实验方法制订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文献,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科学论文撰写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了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和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两个实验之后,可以增加一个“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到野外不同的环境中选择不同来源的材料,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工作。如农学专业可以采集土样标本,植保专业可以选择果园、菜园的杀虫真菌标本,进行标本的预处理、分离、培养和鉴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后,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配置培养基,学会如何处理标本,了解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程序,为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和工作后的独当一面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不同的菌落特征,加深关于真菌的理论知识的了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完善题库 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除了表现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上,也可以应用在课程考核中[8]。网络题库的建设可以避免每个学期末的重复组卷,基于建成的试题库,授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或者课后开展5分钟小测试,将评分纳入考核体系,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平时的考核,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复习,还能避免一次考试就决定总成绩的弊端。试题库中可以设置一些灵活的论述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进行课堂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相关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重点、难点和考点,避免出现应付期末考试而“临阵磨枪”,为考试而学习。课程最终的总成绩按理论课:实验课:平时测验:读书汇报约5:3:1:1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

5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更加合适的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设计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改革考核方式来适应当前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实施两年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学习微生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2016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创业计划类银奖,获第四届(2018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青年红色逐梦之旅”赛道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奖,第一届(2018)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参与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课程改革获广东海洋大学校教改项目(2016)和校级质量工程暨“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9-62.

[2]韩丽珍,谢和,辛智海,等.改进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15-819.

[3]刘仁华,甘丽萍,肖国生.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8):179-181.

[4]安会勇,史春薇,司薇薇,等.以“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探索现代开放课堂理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648-654.

[5]王萍.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J].现代大学教育,2002(1):55-56.

[6]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等.重视每个建设环节铸造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J].微生物学通报,2006,32(5):168-171.

[7]庞叶,于爽,迟乃玉,等.基于多层次微生物学实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8):263-264.

第5篇:农业生物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

上个世纪中期,核酸被确定为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被揭示;进入到上世纪后期,遗传重组技术、PCR技术以及核酸测序技术相继出现、发展迅猛。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最前沿、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2]。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已经渗透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全面促进了当今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是从事生命及农业科学研究和工作必备的工具和知识体系,该学科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3]。该课程已成为高校生物类、农学以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国内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已经面向农学专业开设该课程长达20余年。针对该课程存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发展极为迅速、理论知识抽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前人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说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的怎么样几个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全方位、多维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立足专业培养方案,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经过长期实践,分子生物学成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必修课、农学丁颖创新班的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开设前,相关专业的学生已经修习了生物化学、遗传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中与分子生物学存在一定的交叉;部分学生还会继续选修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工程实验等课程,分子生物学成为学习这些课程的必要基础。因此,我们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强调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率。采用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合理选用教材

分子生物学几乎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学科。该学科相关的出版教材也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高教出版社,2007)、《分子生物学教程》(赵亚华,科学出版社,2006)、《基础分子生物学》(郑用琏,高教出版社,2012)等。针对于农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选用郑用琏主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在实际教学中,适当脱离教材,对于本书中所涉及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做必要提示,自学为主;对于研究前沿,密切追踪,及时跟进,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GeneVIII》(Lewin.B,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MolecularBiology》影印版(RobertF.Weaver科学出版社2001)等英文书籍和专业文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文阅读水平,拓宽知识面。

(二)优化教学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经过多年实践,制定了总学时为48学时的课程教学大纲。其中,36个课时用于系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12个学时用于课堂讨论。理论知识包括核酸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在具体教学时间分配上,2个课时用于系统介绍本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酸结构部分内容在生物化学等课程有所涉及,本课程重点阐述核酸结构与性质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应用、基因概念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总计8个课时;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DNA复制与转录相关内容,本课程教学中仅突出讲述以往尚未接触的内容,安排6个课时;蛋白质翻译过程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本课程将重点放在蛋白翻译的保真机制上,总计4个课时;基因表达调控是整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分配16个课时;所选教材中涉及的基因突变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在本专业开设的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进行讲述,本课程不再进行单独的讲述。现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内容主要结合12个课时的课堂讨论进行学习,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引导学生及时跟进学科前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理论教学与进展讨论有机结合,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面向应用,展望前沿,拓宽思路,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目的。

二、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坚持德育优先,情感教育贯穿课程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先进性,才能保持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德育是任何课程教育都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结合该学科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具体到我校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弘扬前辈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由此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激发家国情怀,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主讲老师,我们尽量多地了解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和日常动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全方位服务教学工作。

(二)打破教材限制,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且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我们根据实际需求,不拘泥于教材,及时跟进研究前沿热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到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探究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基因编辑技术融入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一起进行教学。该课程还存在知识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于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学生们所熟悉的本校教师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举例,化抽象为具体,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注意色彩搭配,重难点突出,合理规划放映流程,深入浅出地展示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综合使用动画、投影,增强表现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达到启迪思维,增进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在课堂讲述之外,安排课前导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从多个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三)班组结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

我校主要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集中授课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本课程采用了大班授课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同时辅助以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每个授课班一般为50人左右,每个小组通常为3-5人。通过拟定课外学习内容,督促学生自发组成课外学习小组,自主选定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进行调研、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班级-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分层学习模式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讨论环节中,以小组为主体阐述观点,结合教师点评,自由提问和辩论,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启发式的翻转课堂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四)以问题为导向,打造立体式学习环境

农学专业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即开始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事的研究工作往往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分子生物学问题;在整体的培养方案中,也有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性课程。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在课程中引入读书报告、阐明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兴趣、积极探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以上方案有效地促进了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形成立体式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多样化课程考查,有力增强学习积极性

单一地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平时松懈,期末临时突击,考后很快遗忘的负效应。本课程建立了“教师测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全程化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查。教师测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课堂综合表现,包括完成作业、学习报告、课堂发言以及课后反馈等进行打分;另一部分为考试成绩,这部分占总分的50%。学生互评建立在小组学习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表现小组间相互评分,此部分所占比重为30%;教师将评分标准具体化,杜绝小组评分的主观性,引导学生公证、客观地评价同学。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日常作业、网络学习和专业知识应用方面;通过树立典型、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及自我成长的纵向剖析,肯定优点、查找不足,进而完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占总成绩的20%。以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日常学习热情。我们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查等方面,对本校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做了全方位的改进和探索。相关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改进以来,本课程历年自主到课率、考试合格率均为100%;选课学生对该课程给予了极好的评价,在本单位历次教学评价中均位列前茅。该课程也全面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其他课程内容的理解,多名学生因选修了本门课程而决定考研深造。基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也促进了任课教师的成长。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教师5人,教师学缘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以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团队将继续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促进课程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整合,完善教材、教法,开发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网站和移动课堂客户端,将该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成为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启迪思维的“金课”。

参考文献:

[1]王兰,刘向东.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79-81.

[2]王福,孟娅.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才智,2015(31):23.

友情链接